959 resultados para Aisberg-2-2004-1
Resumo:
长臂猿是现存最小的类人猿(俗称小猿),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是典型的树栖灵长类动物。我国现有长臂猿3属5种,包括黑长臂猿(Nomascus concolor)、白颊长臂猿(N. leucogenys)、海南长臂猿(N. hainanus)、白掌长臂猿(Hylobates lar)和白眉长臂猿(Hoolock hoolock)。其中黑长臂猿是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省境内的一种长臂猿,在国外仅在越南北部和老挝西北部局部地区分布,越南北部的数量不足100只,老挝目前仅发现9群。 滇南、滇东南曾是黑长臂猿广泛分布的地区之一。为掌握该地区近年黑长臂猿分布及种群数量现状,从2003年7月~2004年12月,利用访问调查及利用鸣声定位法对该地区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云南境内,近40 000 km2的范围内,黑长臂猿在红河以东可能已消失,而红河以西亦仅发现4~7个种群,且孤立分布于3个地区(金平芭蕉河2群6只,金平西隆山1-2群,绿春黄连山1~3群,总计不超过25只),而在江城牛倮河自然保护区、马关古林箐自然保护区、麻栗坡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及屏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可能已绝迹。滇南、滇东南黑长臂猿分布区缩小及种群数量剧减,主要与栖息地丧失及过度捕猎有关。 在长臂猿数量与分布调查的基础上,我们于2004年底确定了以金平芭蕉河黑长臂猿的一个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行行为生态观察。通过扫描与瞬时取样法记录,结合生境调查及物候监测,对其游走行为及生境利用格局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⑴家域大小(活动范围)不是限制长臂猿日活动距离及活动时间的主要原因;⑵日活动距离及移动时间均与温度呈正相关;⑶食物资源分布及斑块丰富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长臂猿对栖息地选择与利用方式;⑷长臂猿对陡坡与沟谷利用强度较高,与其主要行为表现(如;过夜点、休息点、取食点选择)有关;⑸长臂猿过夜点选择与食物资源分布、群体间关系及鸣叫点选择无关,而可能与天气和安全性因素有关;⑹果实树分布对取食点、休息点选择作用明显,而物候变化及食物可得性可能是影响长臂猿对栖息地利用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⑺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干扰只是在短时间内改变了长臂猿的活动路线或时间,而对其总体的生境利用策略并没有太大影响。食物资源的分布及季节性变化在长臂猿的游走行为及生境利用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Resumo:
蛇毒去整合素蛋白(disintegrin)家族一般具有分子量低、富含半胧氨酸和含有RGD三肽等结构特点,因其能与配基竞争结合细胞表面的整合素受体,干扰整合素的正常功能而呈现出多方面的生物学活性,如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肿瘤转移和诱导细胞凋亡等。本论文用凝胶过滤、反向高压液相等层析技术从我国云南产菜花烙铁头(Trimeresurusjerdonii)蛇毒中分离纯化到两个新的去整合素蛋白,分别命名为jerdonin和Jerdonatin。MALDI-TOF-MS测定jerdonin分子量为7483Da,jerdonatin分子量为80llDa,二者均属第二类去整合素。分别测定了其N末端25个氨基酸序列,发现与其它蛇毒来源的去整合素具有很高的相似性。提取菜花烙铁头毒腺总mRNA,通过反转录PCR(RT-PCR)扩增到两个去整合素cDNA序列,分别命名为TJDIS-1和TJDIS-2。TJDIS-1全长1528bp,TJDIS-2全长16O3bp,二者均包含编码信号肚区、前肤区、金属蛋白酶区、间隔肤区和去整合素区一属于P一H型金属蛋白酶家族。经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和MALDI一TOF一MS分析,可确定TJDIS-1去整合素区编码jerdonin,TJDIS-2去整合素区编码jerdonotin。jerdonin全长71个氨基酸,jerdonatin全长72个氨基酸,二者均含12个半眺氨酸,且在C末端附近均含有去整合素家族的典型特征三肤序列一RGD。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显示,jerdon加与来源于侏响尾蛇(Sistrurusm.tergeminus)的去整合素tergeminin序列相似性最高,为82.2%。而jertionatin与来源于黄绿烙铁头(Trimeresurusflavoviridis)的去整合素CTF-I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7.2%,仅在RGD附近有两个氨基酸不同。jerdonin与jerdonatin序列相似性为67.6%。本论文还研究了jedonin和jerdonatin的生物学活性。二者均能强烈抑制ADP、胶原、凝血酶诱导的人血小板的聚集,IC50为100-300nM。jerdonin和jerdonatin还能够抑制B16肿瘤细胞增生,研究表明,jerdonin不仅能显著抑制肿块的生长,还能延长荷瘤小鼠的寿命。平均肿块体积由对照的5260.33枷,降低至2086.65mm3,小鼠平均寿命由对照的24.8天延长至30.5天,提高了22.98%。本论文也研究了jerdonin和jedonatin对小鼠精卵受精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jordonotin能够呈剂量关系抑制精卵结合,但对精卵融合无影响。当jerdonatin用量为10.0μg/毗时,单个卵子的精子结合数由对照的95.31降为21.83。菜花烙铁头蛇毒去整合素蛋白的结构和活性鉴定,为去整合素家族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为血栓、肿瘤、生殖等生理或病理过程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
Resumo:
采用IPCC AR4规定的极端天气事件划分标准,分析1908—2008年广州、香港、
Resumo:
在0.6μm DPDM标准数字CMOS工艺条件下,实现10位折叠流水结构A/D转换器,使用动态匹配技术,消除折叠预放电路的失调效应;提出基于单向隔离模拟开关的分步预处理,有效压缩了电路规模,降低了系统功耗.在5V电源电压下,仿真结果为:当采样频率为50MSPS时,功耗为120mW,输入模拟信号和二进制输出码之间延迟为2.5个时钟周期,芯片面积1.44mm2.
Resumo:
采用钨丝做掩模,进行倾斜的离子注入优化电流限制区,制作出室温连续的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件.该器件的最低阈值电流为1.4 mA,串联电阻约207 Ω, 输出光功率超过1 mW.
Resumo:
从材料的生长、器件结构的选择等方面对1.55μm锗光电探测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Ge量子点共振腔增强型光电探测器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Resumo:
A 1.55μm Fabry-Perot (F-P) thermo-optical tunable filter is fabricated. The cavity is made of amorphous silicon (a-Si) layer grown by electron-beam evaporation technique. Due to the excellent thermo-optical property of a-Si, the refractive index of the F-P cavity will be changed by heating; the transmittance resonant peak will therefore shift substantially. The measured tuning range is 12nm, FWHM (full-width-at-half-maximum) of the transmission peak is 9nm, and heating efficiency is 0.1K/mW. The large FWHM is mainly due to the non-ideal coating deposition and mirror undulation. Possible improvements to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heating are suggested.
Resumo:
用传输矩阵方法,在简化的光学模型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分布式Bragg反射镜DBR(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的生长精度及镜面起伏对1.55 μm Si基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可调谐光滤波器透射谱的影响。计算表明
Resumo:
于2010-11-23批量导入
Resumo:
本研究通过对沈阳清•昭陵、清•福陵和千山风景区树木年轮气候学考察和取样,共采集了103株古油松样本的树芯和轮盘。依据树木年轮气候学研究的规范做法建立了3地区的STD, RES, ARS三种类型的树轮宽度年表9个。并分析了不同采样点树木年轮所反映的气候信息,在此基础上重建了该区域近300年来的气候变化,开展了区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比研究,以探讨沈阳地区近300年来气候变化的特点、规律和机制: (1)古油松年表与冬季和初春低温的关系较明显,1月的低温最显著,3种年表与冬季、春季和秋季的降水量的相关性均较显著。水汽压、相对湿度在入冬前、生长后期和易发生春旱的5-6月份对年轮宽度的影响表现突出。蒸发是上年全年、当年全年和当年绝大部分月份对油松生长起负效应的因素,其中5月最明显,但1、2月的蒸发量与油松当年的年轮宽度表现出正相关。油松年表的窄轮和窄化突变佐证了1650年以来的35次主要的旱灾年历史记录和59次干旱记录。 (2)本研究成功地检验了沈阳地区古油松年轮宽度年表对太阳活动,地磁活动,太平洋十年震荡和全球气温变化的响应。年轮宽度与这些影响因子均存在共同的周期变化和显著的线性关系。其中,年轮宽度对过去太阳活动和地磁的活动呈明显负相关关系,而且是多种抑、促效应的复合。所有结果表明沈阳城市古油松适于监测极度的诸如El Niño (La Niña)事件的全球环境变化和区域环境异常。 (3)本研究重建了沈阳地区1710-2004年12-1月的极端最低温,并指出其主要低温波动期,高温波动期;重建了沈阳地区1780-2004年1-6月的降水量,并统计了降水量反映的偏湿年份,,偏干年份;同时,分别重建了沈阳地区1780-2004年的年均水汽压、年蒸发量和年均相对湿度,并指出各重建结果所表征的旱涝年份。
Resumo:
制约半干旱区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一直是生态学界争论的问题,水分或养分或二者的联合限制是现存的3种观点,但是利用野外实验结合生态化学计量比,分析和判断半干旱区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恢复的限制因子还未见报道。 本论文以科尔沁沙地东南缘退耕后自然恢复的沙质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析因设计的水、氮、磷添加实验,研究与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等有关的生态系统关键过程,及其对人为干扰(灌溉和施肥)及全球变化(气候变化和氮沉降)的响应。从2004年到2005年采用3因素2水平析因设计进行水(0, 80mm)、氮(0, 20 g N m-2 yr-1)、磷(0, 10 g P2O5 m-2 yr-1)添加实验。2005年增加了0、2.5、5、7.5、10、30、40 g N m-2 yr-1的氮梯度添加实验。通过两年的实验,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1)该沙质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主要受氮素养分的限制,水分与磷素并不是主要限制因素。施氮量达到7.5 g N m-2 yr-1时生物量明显提高,当氮素添加量达到40 g N m-2 yr-1时,生产力最高为1607.3 g m-2,但是并未找出氮肥添加量的上限。禾本科生物量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间呈指数负相关,拟合方程为:y = 1318.3e-0.2421x(R2 = 0.6887)。 2)添加水增加了土壤CO2排放速率,而施氮肥的影响并不明显。在较干旱的年份(降水量低于450 mm)干旱期(4月15日-6月15日)添加磷肥明显抑制了土壤呼吸,而在较湿润的年份(降水量高于450 mm)干旱期添加磷肥则显著增加了土壤呼吸。土壤呼吸与表层0-10 cm土壤含水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之间呈显著的指数正相关(R2 = 0.6798),拟合方程为:y = 0.1832e0.1299x。 3)氮素添加对半干旱区沙质草地生态系统氮有效性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可提高土壤氮的矿化速率。该沙质草生态系统土壤有效氮主要由NO3--N组成,并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NH4+-N和NO3--N含量在表层0-10 cm有高于10-20 cm的趋势。植物地上部分和凋落物的C:N比极低。土壤全量的C:N比明显受添加水的影响,与氮、磷添加无关。 4)添加磷素改善了半干旱区沙质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磷的有效性,添加氮和水则没有影响。0-10 cm层土壤相对有效磷有高于10-20 cm层的趋势,这说明土壤中的有效磷淋溶作用不强或者是植物主要利用了表土层10 cm以下的土壤有效磷。第一次提出P:N比的概念,利用相对有效磷和相对矿质氮的比值作为土壤相对P:N比,相对P:N比与生物量、ANPP、非禾本科ANPP之间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对P:N比与生物量的线性负相关程度最高,拟合方程为:y = -52.333x + 1356.2(R2 = 0.7263)。 5)水、肥添加对该沙质草地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不同处理之间以及相同处理的不同层次之间土壤含水量的差异主要源自土壤的空间异质性。根据2005年4-7月的土壤含水量的方差分析结果,可以将表层0-10 cm划分为多变层,10-30 cm划分为过渡层,30-100 cm划分为稳变层。单独添加磷肥或水磷结合可以显著降低白草的蒸腾速率,而且添加磷肥可以抵消添加氮肥所导致的蒸腾速率增加。 6)添加水提高了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而施氮肥降低了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施磷肥也相应地增加了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但幅度不大。本项研究的结果不支持单调上升格局,多样性与生产力呈负相关关系,单调下降和单峰关系两种格局都存在。10-20 cm土层相对矿质氮与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Shannon-Wiener均匀度指数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物种丰富度与土壤相对矿质氮之间负相关关系最显著,可以用幂函数进行拟合方程:y = 348.58x-2.1236(n = 8; R2 = 0.8576)。 综合以上的研究结果,建议适量施用氮肥,加速退化沙质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恢复;干旱年份辅以磷肥,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速率。
Resumo:
合叶苔科Scapaniaceae隶属于苔纲Hepaticae叶苔目Jungermanniales,全世界约6属136个现存种,1个化石种。合叶苔科的科和属的特征明显,但物种间变化大,分类比较困难,部分属种的分类位置亦存在争议。本研究前,中国已记录合叶苔科植物有4属,66种3变种,其中9种1变种已归为同物异名,承认的种类共57种2变种。以中国产标本为基础发表的新分类单位共2属16种2变种。目前尚无专门针对中国合叶苔科的系统研究,因此,开展中国合叶苔科的分类、区系和生态研究,对深入认识中国苔类植物多样性、区系和系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本研究运用植物学经典分类的基本方法和现代的分支系统分析方法,对国内、外主要苔藓植物标本馆的中国合叶苔科植物的模式标本和有关标本进行了较全面的检查和详细的形态解剖和分类学研究,并开展了野外补充调查采集,完成了对中国合叶苔科植物的分类修订,分析该科的区系成分组成和在中国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属种之间的分支系统关系。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1)在相关模式标本和国内外标本鉴定和研究的基础上,确认中国合叶苔科有3属52种1变种,包括:大褶叶苔属Macrodiplophyllum1种,褶叶苔属Diplophyllum5种,合叶苔属Scapania46种1变种。发现并发表新种2个,即片毛合叶苔S. macroparaphyllia T. Cao, C. Gao & J. Sun(曹同等,2004)和毛茎合叶苔S. paraphyllia T. Cao, C. Gao, J. Sun et B. R. Zuo(Zuo et al., 2007);发现中国新分布记录2种,尖瓣合叶苔S. ampliata Steph.(Zuo & Cao, 2007)和扁平合叶苔S. compacta (Roth) Dum.(首次报道,尚未发表)。完成了对中国合叶苔科植物的分类修订,对每个属、种都进行了文献考证、特征描述、图版绘制和分类讨论,并利用Mapinfo软件绘制了各种在中国的分布图。 (2)对相关模式标本标定和研究,澄清了一些分类问题和中国种的概念。如对东亚分布的若干种类进行了比较和评估,划定其分类界限,确认2种已经被归并为弯瓣合叶苔S. parvitexta Steph.新异名的种类仍然为独立的种,即细齿合叶苔S. parvidens Steph.和灰绿合叶苔S. glaucoviridis Horik.。并对东亚特有属种侧囊苔属的侧囊苔Delavayella serrata Steph.进行了模式标定,探讨了它的地理分布和系统位置,支持将其独立成侧囊苔科Delavayellaceae的观点。 (3)在标本鉴定和野外采集工作的基础上,合叶苔科各种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大为增加,为开展中国合叶苔科的地理分布格局奠定了基础。对现有的地理分布资料的分析表明,西南地区(西藏,云南,四川,贵州)是中国的合叶苔属植物的分布中心和可能的起源中心,共有合叶苔40种,占该属总数(46种)的86.96%,其中,15种仅分布在西南地区,中国特产9种中,有8种在西南地区分布。此外,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及台湾省分布种类较多,分别为16种(34.78%),22种(47.83%)和17种(36.96%)种的分布。 (4)区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合叶苔属Scapania主要由2大区系成分组成:东亚成分25种,占总数的51%,其中,中国-日本分布7种,中国-喜马拉雅分布9种,中国特产种9种。北温带成分22种,占总数的45%,其中有18种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均有分布。褶叶苔属Diplophyllum 5种,4种为北温带成分,1种为中国-日本分布的东亚成分。分析结果反映了中国苔藓植物区系的基本特点,即与欧美植物区系有密切联系,同时又体现了较强的东亚区系特色。 (5)对合叶苔属Scapania植物的生态和生境分析表明,47个分类群可分成3种主要类型:1)沼泽或水湿生;2)以腐木生为主,有时生于岩面薄土上的小型种类;3)潮湿岩面或林下土生的中等和大型种类。 (6)选取了39个反映系统发育关系的形态特征,以与合叶苔科相近的裂叶苔科Lophoziaceae中挺叶苔属Anastrophyllum 2种和裂叶苔属Lophozia 1种为外类群,运用外类群比较法对合叶苔科的的属种之间的演化关系进行了分支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原归于合叶苔科的侧囊苔属Dalevayella为单独的一个分支,应为独立的侧囊苔科Dalevayellaceae。大褶叶苔属Macrodiplophyllum和褶叶苔属Diplophyllum植物相近,可归并为一个属,与合叶苔属Scapania同为合叶苔科Scapaniaceae下的属。中国合叶苔属47个分类群可分为若干组,主要与其生境,植物体,叶的结构,无性繁殖等特征有关,结果与目前采用的合叶苔科的分类系统与演化关系基本一致。
Resumo:
由于大部分集体山林由集体统一经营,存在林木产权不明晰、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突出问题,林农作为集体林业经营主体的地位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严重制约了林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解放林业生产力,就迫切需要对集体林权制度进行深化改革。为此,辽宁省自2005年3月1日在本溪市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至11月份在全省推开。目前辽宁省林权改革的主体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工作的重点已经转向了配套改革。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专家座谈、统计资料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从林农家庭尺度入手,分析了改革对当地居民和社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了辽宁省各种改革经营模式的特点;综合当地政府、金融、协会等机构在技术、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撑,将尺度上推到区域尺度,分析了林权改革后林业产业的发展进程,为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建议;分析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方案和优化对策,从而为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梳理和林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建议。 结果表明,改革工作已取得一定积极成效:1)林权改革有效激发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加速了林业投资。从2005年开始林业投资额增速明显加快,尤其是2004-2005和2007-2008年间,增长率分别达到了75.88%和39.42%。2)促进了林业增收。2004年后林业收入增长明显加速,尤其是2007年林业收入增长幅度达到57.44%。3)促进了林农就业。90.42%的林农表示从事林业生产的劳动时间有所增加。从2006年开始,外出务工人员增长率明显放缓,研究区在2005-2008年共有9.85万外出务工林农返乡务林。4)促进了当地公益事业的发展与社会和谐。辽宁省用于公益事业的资金占林权改革直接经济收益的9.30%;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促进了农村民主进程、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5)“林权交易中心”成立后,林权交易蓬勃发展,联户经营的林农户数和林地面积分别占调查总数的14.65%和25.44%,从而为林业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6)根据各地的资源特点,改革发展了不同特色的经营模式。辽东以抚顺、本溪、丹东为代表,主要经营模式有林下参、五味子、细辛等中草药,红松果和核桃等经济林,山野菜,柞蚕,用材林,鹿业养殖等;辽中以铁岭为代表,主要经营模式有中草药、山野菜、榛子和梨等经济林等;辽西以朝阳为代表,经营模式以山杏、大扁杏、大枣、梨、桃、苹果等经济林为主。 但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由于利益分配等的不同,不同利益主体对林权改革的关注和认知存在一定差异,有些差异可能影响林权改革工作的推进。2)许多林农即使获得了林业资源的经营权,自身也难有财力支撑其经营投入,林权改革工作资金缺口大。有林业贷款的林农仅占调查总数的15.71%,而最近几年有林业贷款意愿的林农却占调查总数的32.95%。3)在金融借贷、林业保险和生态补偿机制、法律规章制度、协会等合作机制等方面,改革配套措施进展缓慢。4)市场培育和产业发展太慢。仅有34.97%和88.56%的林农和林业工作人员表示对当地林产品的市场走向有所了解,且其所掌握的市场信息往往比较简单和模糊,远远不能准确、及时和充分满足市场需求。5)林业部门职责转变太慢。林权改革前后,林农从林业部门获得的主要服务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针对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只有适时跟进配套改革措施,采取有效方法和机制梳理各方面利益关系,才能实现林业的大发展。 林权改革突破了林业发展长期以来的体制障碍和产权禁区,实现了林地所有权与林木所有权的分离,对林地资源、农村就业和经济、产业发展、生态安全等方面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加强对林权改革的长期监测和持续评价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Resumo:
N<,2>O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该研究以中国长白山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气样品同步采样法和封闭罩法首次对几种主要树木——水曲柳、红松、赤杨(阳生树木)和椴树(阴生树木)的N<,2>O释放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同时对林下土壤N<,2>O排放进行了实验室模拟实验.获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首次确证在自然状态下,林木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除土壤外的另一重要N<,2>O排放源.2.首次发现光照对阴生树木与阳生树木N<,2>O释放的调节作用不同.3.首次在野外自然条件下,对林木的N<,2>O排放通量进行了测定,并估算了其年排放总量.4.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土壤N<,2>O排放和CH<,4>吸收与土壤pH和温度呈正相关.
Resumo:
本文以长白山暗针叶林中苔藓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对苔醉植物在暗针叶林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研究内容包括长白山暗针叶林苔藓植物的生物量、对降雨的截留能力、在养分循环中的作用以及苔醉植物浸提液对乔木种子萌发的影响四个方面。研究结论将加强人们对苔藓植物的认识,促进对苔藓植物资源的保护,为进一步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和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价值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1)长白山暗针叶林苔藓植物的生物量除海拔1100m夕卜都在2×103kg·hm~(-2)以上。苔醉植物分布并不均匀,随海拔变化生物量差异很大。塔藓和拟垂枝藓的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趋势与暗针叶林优势种臭冷杉和鱼鳞云杉的重要值变化规律相似。2)苔藓一枯落物的成层结构能够大大提高持水能力。苔一枯落物层在一次降雨过程中截留量为4.46mm。通常在降雨发生时苔鲜一枯落物层便开始大量吸水,苔藓-枯落物层含水量逐渐达到饱和,降雨继续增加,持水量出现下降的现象。这种现象随降雨的发生而往复出现。3)随倒木腐烂程度的加深,上面着生的苔醉植物不断发生着演替变化,演替序列被给出。采用C/N随腐烂程度的变化规律对倒木腐烂程度分级进行检验和修正,排序结果更加准确4)苔藓植物体内磷含量较高,是重要的磷库,对维持整个系统的磷平衡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苔藓盖度的土壤中养分含量有差异,尤其磷差异显著。5)苔藓植物浸提液处理条件下,对红松和鱼鳞云杉的种子发芽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