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 resultados para FT-IR spectrum
Resumo:
本文利用辐照产生的过氧化物作为引发剂,以丙烯酸(AA)、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GMA)和马来酸酐(MAH)为接枝单体,研制了官能化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利用红外光谱(FT-IR)对接枝物进行了表征。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接枝丙烯酸在 1712 cm~(-1) 处的羰基吸收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接枝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在 1720 cm~(-1)和840、910cm~(-1) 处的羰基与环氧吸收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接枝马来酸酐在 1788和 1712cm~(-1)处的酸酐和羰基吸收峰均证明单体已经接枝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分子链上。采用化学滴定法测定了官能化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接枝率,并提出了其接枝反应的机理。系统研究了单体浓度、预辐照剂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对接枝率和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工艺条件下,可以得到高接枝率,无凝胶的官能化线性低密度聚乙烯。通过以接枝单体特征基团的吸收峰(AA 1712 cm~(-1)、GMA 1720 cm~(-1))与内标峰(1738 cm~(-1))的强度比为纵坐标,以化学滴定法测得的相应单体接枝率为横坐标,得到了用红外光谱法测定接枝率的标准曲线。利用它可以方便、快速、准确地得到某一未知官能化产物的接枝率。用DSC研究了LLDPE及LLDPE-g-AA的热学性能。发现LLDPE-g-AA的ΔH_m下降,结晶温度升高大约4 ℃。这是由于在非极性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分了链中引入了极性基团,使聚乙烯分子链的规整性下降,结晶缺陷增多,晶体的完善下降,从而使接枝物的ΔH_m下降,结晶度变小。等温结晶的结果表明,接枝物结晶速率大于纯 LLDPE的结晶速率,并且随接枝率的增加结晶速率加快。说明接枝到 LLDPE 分了链上的AA分子起到了成核剂的作用,从而使接枝物结晶速度加快。利用SEM观察LLDPE-g-AA 的球晶大小,发现 LLDPE-g-AA 的球晶尺寸明显减小,这进一步证实了前面的结论。测定了极性液体在不同接枝率的 LLDPE-g-AA 膜表面的接触角。发现随着接枝率的增加,接触角显著下降。采用 Zisman 作图法和接触角与表面张力的相关关系式得到了不同接枝率LLDPE-g-AA 的临界表面张力。并利用测接触角的方法计算了 LLDPE/LLDPE-g-AA 共混物的表面能。结果表明,共混物表面能随LLDPE-g-AA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用毛细管流变仪研究了官能化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流变性能。结果表明,在剪切应力大于2.5×10~4 Pa时,其表现粘度比纯 LLDPE的小,流动性明显提高,加工成型性能得到了改善,且其表观粘度随AA含量的增加而减小,这说明接枝到 LLDPE分子链上的 AA 分子起到了内润滑剂的作用。官能化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其拉伸强度、模量和断裂伸长率没有显著的变化,这对于实际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将官能化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与金属铝进行复合,测定了其剥离强度。结果表明:由于引入了极性基团,其与铝复合的剥离强度大大提高。接枝率、粘合时间、粘合温度和压力等均会对剥离强度产生较大影响。利用SEM 和 XPS对剥离表面进行了研究,发现剥离的铝表面有一个新的Al_(2p)峰,并且其谱图变宽。剥离铝表面O_(1S)结合能与纯铝表面及剥离 LLDPE-g-AA 表面的O_(1S)结合能不同,说明其处于不同的环境中。上述结果证明 LLDPE-g-AA 与铝在界面处可能发生了反应,从而使其剥离强度大大提高。
Resumo:
一.用压电陶瓷锆钛酸铅PZT粉末作为功能相,压电聚合物聚偏氟乙烯 PVDF作为活性(基体)相,静态热压法将PZT与PVDF粉复合,制得了不同陶瓷含量的0-3连通的复合材料薄膜样品。用FT-IR,SEM和WAXD表征复合材料:发现低PZT含量的复合材料中PVDF主要以α型结晶存在;复合材料呈现不同的网络形貌,主要为海岛型结构;70%PZT的复合材料较其它组成更均匀。复合材料的X射线衍射强度发生了变化,说明PZT与PVDF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一定电场和温度下对复合材料进行电晕极化研究,随着陶瓷含量的增加,压电性d_(33)也增加,同时材料的柔顺性降低。极化后的压电复合材料的X射线峰强度比未极化的增强,衍射角向低角度移动。二.研究PVDF相的转变。将PVDF薄膜加热到200 ℃,迅速冷到137 ℃结晶,同时施加直流电场作用于PVDF薄膜上,与未加电场的薄膜比较。用IR、X-ray衍射和DSC表征了上述PVDF薄膜,表明极化后PVDF膜的晶型由α型转为β型,β晶含量提高了23%,熔点提高。PVDF的压电性与β型晶有关,含量高,有利于压电性能的提高。电晕极化的PVDF薄膜,其压电性随着时间的流逝有所减弱,一定时间后达到稳定。研制了不同的极化设备,开发了PVDF测量血压用的传感器,探讨了微机控制电晕极化的可行性。
Resumo:
本硕士论文主要工作是利用氯化原位接枝反应对高密度聚乙烯(HDPE)进行氯化及醉基化。对上述反应体系的反应机理,产物的化学结构、链结构、反应条件对MAH接枝率(GD%)的影响以及物理机械性能等进行了详细的讨论。采用FT-IR和~1HNMR方法对氯化原位接枝反应的配化产物CPE-g-MAH进行了表征。二者均证明了MAH单体接枝到氯化聚乙烯主链上,证实了氯化原位接枝反应的可行性。并用~1HNMR,结合EI-Ms电喷雾质谱表征了氯化原位接枝共聚物CPE-g-MAH的链结构。反应过程中,主链及支链均被氯化。氯化原位接枝共聚物CPE-g-MAH凝胶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在氯化原位接枝过程中没有交联反应的发生。论文中还研究了醉化CPE的合成过程。主要针对反应条件对MAH接枝率(GD%)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包括氯化原位接枝的温度模式、MAH单体量、氯气流量、氯含量等对MAH接枝率(GD%)的影响。同时探讨了氯化原位接枝反应历程。考查了氯化原位接枝MAH体系和氯化HDPE林系自由基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接枝产物的硫化特性曲线表明:由于MAH的引入,聚合物主链上连接有酸配基团,使得氯化原位接枝共聚物CPE-g-MAH可以通过官能团之间相互反应而交联成为可能。随着MAH接枝量的升高,接枝率上升使得HDPE大分子链上带有更多MAH接枝点,CPE-g-MAH可硫化的程度相应提高。接枝产物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MAH接枝率的增加,材料的拉伸强度上升,而材料的扯断伸长率、硬度等力学性能下降。
Resumo:
聚合物电解质在制备高能密度全固态铿电池、光电化学器件、气体传感器和电化学半导体等器件显示了重要的应用前景,成为近期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人们目前对聚合物电解质中离子传输、导电机理及电极界面动力学等问题的了解有限,这严重阻碍高性能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和开发。本论文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纳米复合聚合物电解质中离子传输和导电机理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制备了形状可控的纳米级金微带电极和铂、碳纤维微盘阵列电极。操作相对简单,在普通实验室中就可以制备,电极通过研磨就可以重复多次使用。2、选择四种不同分子量的PEG作为聚合物本体,杂多酸纳米粒子作为添加剂,和铿盐组成了有机一无机纳米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用微盘电极的计时电流方法求出了杂多酸纳米粒子在聚合物电解质中的扩散系数,利用DSC技术和FT-IR光谱解释了离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和电导率提高的原因。3、合成出不同侧链长的梳状丙烯酸铿/甲基丙烯酸聚乙二醇单甲醚醋聚合物电解质。用DSC,TGA和交流阻抗研究了纳米SiO2掺杂的梳状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化学和热力学性质。给出了铿离子在纳米复合聚合物电解质中随纳米SiO2含量变化的传输模型。黑抉巍一淤呱4、将聚环氧乙烷,盐和多壁碳纳米管掺杂在一起,制备出一种离子一电子混合导电的聚合物电解质纳米杂化薄膜。用贫流阻抗和DSC技术表征了杂化薄膜的导电性质和热力学行为,给出了体系的等效电路,解释了电导率增加的原因。5、将多壁碳纳米管和碳微珠分别和室温离子液体混合制备了两种无机/有机的纳米复合材料:多壁碳纳米管/离子液体和碳微珠/离子液体。利用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无机/有机的纳米复合材料的导电机理。用这两种复合材料制备的酶电极可以获得酶的直接电化学,且能够催化O2和H2O2的还原。
Resumo:
苯多酸作为配体,因有多个可参与配位的羧基,因此,可以和稀土离子生成不同配比而结构特殊的化合物,同时这类化合物具有一系列有趣的性质。本论文选择1,2,4,5-苯四酸(H_4L),1,3,5-苯三酸(H_3L_I),1,2,4-苯三酸(H_3L_(II))和1,2,3-苯三酸(H_3L_(III))作为配体,合成了除P_m以外的十四个镧系元素和Y的络合物。对于稀土和均苯四酸的络合物,除得到了文献曾报导过的4:3组成外,还合成了一个新的系列,其组成为1:1的络合物:Ln·HL·nH_2O(Ln = La-Gd,Er,Y)和Ln·L·NH_4·nH_2O(Ln=Eu,Tb-Lu)。培养出了未见文献报导的稀土Er与均苯四酸络合物的单晶,晶体结构分析指出其组成为[ Er·L·3H_2O]·NH_4·4H_2O,中心离子和配体形成八配位络阴离子,呈畸变的四方反棱柱结构。对所合成的稀土苯多酸络合物(除稀土和1,2,3-苯三酸络合物外),进行了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类络合物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空气中,除Ce外,其分解温度均大于420 ℃。指出了络合物热分解机理,对于绝大部分稀土苯多酸络合物。分解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络合物脱水,第二步分解为氧化物。镧的苯多酸络合物其分解过程经碱式碳酸盐(LaO)_2 CO_3,最后分解为La_2O_3。络合物DTA分解峰温随稀土原子序有规律地变化,且不同的苯多酸系列络合物呈类似的变化规律,变价元素处于曲线峰谷的位置。测定Ln_4L_3·nH_2O系列络合物的脱水热及脱水和分解表观活化能。系统地研究了络合物在4000-100cm~(-1)范围内的FT-IR光谱,通过对羧基反对称和对称伸缩振动的分析,指出了络合物中羧基的可能配位形式。对组成为Ln·HL·nH_2O(Ln=La-Gd,Y),Ln·L·NH_4·nH_2O (Ln=Tb-Lu),LnL_I·nH_2O (Ln = La-Ho)和LnL_(II)·nH_2O (Ln=Pr-Tm)的络合物,指认了Ln-O链伸缩振动,其振动频率随稀土离子总角动量量子数呈类似“斜W”效应的变化。对于Ln_4L_3·nH_2O,LnL_I·nH_2O和LnL_(II)·nH_2O络合物,随着配体的不同,羧基反对称和对称伸缩振动频率差ΔV以ΔV_(1,3,5)BTA > ΔV_(PMA) > ΔV_(1,2,4)BTA的规律变化。研究了Eu和Tb苯多酸铬合物的萤光相对亮度及其萤光光谱,对Tb络合物,其萤光相对亮度随配体结构的变化有如下变化规律:PMA > 1,2,4 BTA≥1,2,3 BTA > 1,3,5 BTA。Tb的PMA络合物由于其发光强度较大,有可能在实际中得到应用。
Resumo:
环烷酸是一种价廉容量大的萃取剂,在其中加入混合醇工业上已用于分离制取高纯Y_2O_3,并用于提纯氧化铕。为了扩大环烷酸的应用,我们对加有中性磷萃取剂及β-双酮类螯合剂的环烷酸协萃体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测定了协萃体系萃取Nd(III)和Er(III)的协萃曲线,协萃剂的协萃能力强弱顺序为:PMBP>TOPO>BDBP>DBBP>TBP Er(III)>Nd(III) TBP几乎没有协萃效应,当其在有机相中所占克分子而分数大于30%时,尤其如此,DBBP有类似的规律,其余协萃剂均无反协萃效应。测定单一稀土离子分配比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可见协萃体系协萃重稀土的能力大于轻稀土。钇的萃取位置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是位于轻稀土组,在如有DBBP及TOPO的体系中移至了HO附近;随着平衡水相酸度的降低,钇有向原子序数增大的方向移动的趋势,而且中性磷萃取剂的萃取能力越大,钇的萃取位置变化越多,使其和镧系元素之间的分离因素有所下降。用解析法等研究了多元协萃络合物的组成及协萃反应机理,并计算了相应的表观协萃平衡常数及有机相加合反应平衡常数。考察萃取前后有机相的红外光谱可见中性磷萃取剂和环烷酸形成氢键的能力为:TBP>DBBP>BDBP>TOPO和金属离子的配位能力为:TBP<DBBP<(BDBP)<TOPO Nd(III)<Er(III)找出了环烷酸配位后羧基的反对称及对称伸展振动,由二者之差指出羧基为螯合配位或双金属格式配位,P=O和金属离子形成了配价键。游离中性磷化合物,混合有机相中及协萃络合物中的P=0伸展振动波数与其诱导效应指数之间符合线性规律。将中性磷化合物单独萃取Nd(III)及Er(III)时的分配比,协萃体系的总分配比,酸性协萃系数,表现协萃平衡常数及有机相加合反应平衡常数的对数对P=0伸展振动频率及诱导效应指数作用,也能找到近似的线性规律。分析环烷酸和PMBP混合前后的振动光谱及换磷共根~1H谱发现环烷酸和PMBP之间也有氢键律合作用。为了进一步说明协萃剂在萃取过程中的作用,合成了除Pm以外十五个稀土-PMRP-环烷酸三元络合物。用快原子轰出质谱法测定了La、Pr及Er等元素络合物的分子量。络合物TG-DTA曲线表明分解过程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为环烷酸的分解,第二步为PMBP的分解,最后产物为氧化物。环烷酸首先分解是由于环烷酸和稀土离子的键合强度不如PMBP,这在络合物的质谱,~1HNMR谱及恒温产物的红外光谱中均得到了证实,系统地研究了络合物在4000-100cm~(-1)范围内的FT-IR艺谱,分析了配体和稀土离子配位前后,COOH,ezo, c…e…c及RE-O等振动附近的变化,指出了配体和稀土离子之间的配位形式可能为:PMBP和稀土离子形成的RE-O键伸展振动频率可分为轻重稀土组,环烷酸和稀土离子之间的RE-O键伸展振频率与稀土离子总轨道角动量之间符合斜“W”规律,为常数和原子序数之间呈现近似“四分组”效应,钇位于Lu前,并接近于Lu。还考察了络合物~1HNMR谱上配体的各种基团质子化学位移,指出络合物可能有两种空间模型。在所形成的化合物中,Ce呈现四价状态为Ce(PMBP)_2A_2,其稳定性大于其他三价稀土离子的络合物。
Resumo:
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含有特殊相互作用的高聚物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及其他性质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在EVA/CPE(PVC)体系中,当两组分分子间处于互容的情况时,属于EVA的羰基伸缩振动频率向低频移动且谱峰加宽。利用这一光谱上的特征,可以表征出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得出,该体系的相容性与EVA中VA含量以及CPE中氯含量成正比。由升温实验还得出了EVA(VA:40%)/CPE(Cl:64%)共混体系的相图。运用同样的手段,考察了PcL/SAN体系的相容性。通过计算机分峰,得出PcL的羰基伸缩振动的结晶谱带和非晶变带。发现,随着SAN加入量的增多,上述PcL的非晶谱带ν_(c=o)向低频移动。说明该体系中PcL的非晶部分与SAN在室温下是相容的。FT-IR还用来研究了该体系中PcL的等温结晶过程。利用红外中的差谱技术,考察了PVF_2/PMMA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实验得出,当PMMA含量较高时,体系处于相容状态;而当PMMA含量较低时,由于体系中PVF_2 的结晶度较大,妨碍了PVF_2与PMMA分子的相互“混溶“,则为不相容状态。初步考察了涂膜法制备不同晶型PVF_2/PMMA样品的条件。2. 首次运用FT-IR法,对不含有特殊相互作用的高聚物共混体系(LLDPE/NR,LLDPE/SBR)的相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在这两个体系中皆发生相类似的光谱现象,即LLDPE的加入,使得分别属于NR和SBR的=CH-面外摇摆振动峰,强度增大,峰宽变窄。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上述变化与PE中的非晶含量有关,得出LLDPE的非晶部分与NR或SBR分子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互渗透。其他实验手段测得的结果支持了上述解释。3. 详细研究了LLDPE在LLDPE/SBR共混体系中的结晶动力学和熔融热力学过程。发现SBR的加入,对LLDPE的平衡熔点Tm°影响不大,晶体表面能略有增大。根据这实验现象,提出了该体系中LLDPE的晶体结构模型。实验表明,SBR的加入,还对共混体系中LLDPE的结晶度,微晶尺寸,球晶结构,片层结构等产生较大的影响。
Resumo:
本论文的第一部分工作是将FT-IR光谱与电化学技术相结合,成功地设计了两种适用于多种非水溶剂的光透式薄层红外光谱电化学池。本论文的第二部分工作是非水溶中金属酞菁的光谱电化学研究,首次采用光透薄层光谱电化学池,现场检测Mn、Fe酞菁各步氧化还原的光谱变化,研究其电极过程机理。确认氧化还原中心,考察轴向配位对其半波电位及电极过程机理的影响。锰酞菁光谱电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在二氯乙烷溶剂中得到的一步氧化,发生在金属中心,对应于Mn(III)生成。在四氢呋喃溶剂中的第一步及第二步还原均发生在金属中心,生成Mn(II)Pc和Mu(I)Pc。第三步还原对应于环的还原。还原过程轴向配位效应的考察汲出,金属与阴离子轴向链能力的顺序为Cl~->I~->ClO_4~->BF_4~-。铁酞菁在二氯乙烷中,存在两步氧化过程,分别对应于中心金属的氧化和环的氧化。在四氢呋喃溶剂中得到的前两步还原,对应于中心金属的还原。第三步还原对应于环的还原。通过用ClO_4~-取代阴离子Cl~-,进一步探究了阴离子Cl~-对各步氧化还原步骤的电极电位及电极过程机理的影响。证明,高价氧化态Fe(II)只有在具有较强配位能力的配位体如Cl~0)的存在下,才能稳定存在,并且, 由于Cl~-对Fe(III)/Fe(II)电对半波电位的影响,使在薄层慢扫的情况下,前两步金属中心还原的半波电位重合在一起,得到CV图上的一步还原对应看两步光谱变化。
Resumo:
本工作对三种极化非线性光学(NLO)高聚物进行了研究。1)有机染料掺杂型NLO高聚物:把分散红(DR1)和对硝基苯胺(p-NA)掺杂于无定型高聚物中,用旋涂法成膜,在掺杂高聚物Tg以上,用电晕极化法使薄膜中的染料分子取向。研究了电晕极化条件对取向效果的影响。具有高Tg的极化膜显示了好的取向稳定性;2)主链或侧链含生色基团的NLO高聚物:分散红以共价键接枝在高分子侧链或对硝基苯胺接枝在高分子主链。用UV-vis光谱法和偏振IR光谱法表征了NLO高聚物极化过程。同染料掺杂高聚物比较,主链型高聚物具有较好的取向稳定性。3)交聚型NLO高聚物:4-(2,3-二羟基丙氧基)-4'-硝基偶氮苯与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缩二脲进行电场极化交联反应。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完全交联的NLO聚合物材料。采用变温FT-IR光谱及DSC对不同温度的交联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适当的预聚温度和时间以及极化温度和电压等固化条件下,测得极化膜的d_(33)值。
Resumo:
采用直接酯法合成了聚乙二醇600、聚乙二醇400、三缩四乙二醇的丙烯酸双酯,并用FT-IR、~1H-NMR表征了这些双酯的结构。以AIBN为双酯引发剂,XLA为环氧固化催化剂,采用一步法(Simultaneous)合成了一系列聚二丙烯酸聚乙二醇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用FT-IR表征了两组分间的氢键相互作用。测定了一系列IPN样品的力学性能,并讨论了各种因素对IPN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Resumo:
采用双离子束溅射方法在Si_3N_4/SiO_2/Si基底表面沉积氧化钒薄膜,在氮气气氛下热处理获得二氧化钒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对氧化钒薄膜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和组分的影响,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二氧化钒薄膜的红外透射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氧化钒薄膜以非晶态V_2O_5;和四方金红石结构VO_2为主,经400℃、2 h热处理后获得了(011)择优取向的单斜金红石结构纳米VO_2薄膜,提高热处理温度至450℃,纳米结构VO_2薄膜的晶粒尺寸减小.FT-IR结果显示,纳米VO_2薄膜透射率对比因子超过0.99,高温关闭状态下透射率接近0.小晶粒尺寸纳米VO_2:薄膜更适合在热光开关器件领域应用.
Resumo:
利用深能级瞬态谱(DLT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GaN以及GaN掺Er/Pr的样品进行了电学和光学特性分析.研究发现未掺杂的GaN样品只在导带下0.270eV处有一个深能级;GaN注入Er经900℃,30min退火后的样品出现了四个深能级,能级位置位于导带下0.300eV,0.188eV,0.600eV和0.410eV;GaN注入Pr经1050℃,30min退火后的样品同样出现了四个深能级。能级位置位于导带下0.280eV,0.190eV,0.610eV和0.390eV;对每一个深能级的来源进行了讨论.光谱研究表明,掺Er的GaN样品经900℃,30min退火后,可以观察到Er的1538nm处的发光。而且对能量输运和发光过程进行了讨论.
Resumo:
采用背散射(RBS)/沟道(channeling)分析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掺铒GaN薄膜的晶体结构和光致发光(PL)特性.背散射/沟道分析结果表明: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薄膜中辐照损伤减少;但当退火温度达到1000℃,薄膜中的缺陷又明显增加.Er浓度随注入深度呈现高斯分布.通过沿GaN的<0001>轴方向的沟道分析,对于900℃,30min退火的GaN:Er样品,Er在晶格中的替位率约76%.光谱研究表明:随退火温度的升高,室温下样品的红外PL峰强度增加;但是当退火温度达到1000℃,样品的PL峰强度明显下降;测量温度从15K变化到300K时,样品(900℃,30min退火的GaN:Er)的1540nm处PL温度猝灭为30%.
Resumo:
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掺铒GaN薄膜光致发光特性,光致发光谱(PL)的测量结果表明
Resumo:
A kind of hydrogenated diphasic silicon films has been prepared by a new regime of 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PECVD) near the phase transition regime from amorphous to nanocrystalline. The micro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the film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the micro-Raman and Fourier transformed Infrared (FT-IR) spectra and atom force microscopy (AFM). The obtained Raman spectra show not only the existence of nanoscaled crystallites, but also a notable improvement in the medium-range order of the diphasic films. For the FT-IR spectra of this kind of films, it notes that there is a blueshift in the Si-H stretching mode and a redshift in the Si-H wagging mode in respect to that of typical amorphous silicon film. We discussed the reasons responsible for these phenomena by means of the phase transition, which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a diatomic hydrogen complex, H-2* and their cong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