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resultados para 8-trien-1-ol
Resumo:
GaN是最有前途的宽能隙半导体材料之一。它具有优异的光电子特性及稳定的物理性能,因此引起了各国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兴趣,各国争相研制GaN基蓝紫光和紫外波段的光电器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结果。关于GaN的研究每年有大量的文献报道,GaN基发光二极管已经产业化。通过文献调研发现,在GaN的研究中存在一些重要的基础工作有待完成。如,GaN陶瓷体的制备,结构相变研究,材料的室温合成方法等。当前 GaN器件的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是获得高质量的GaN薄膜,而影响膜质量的关键因素是选择合适的与GaN晶格匹配和热膨胀匹配的衬底材料。GaN晶体是公认的最佳材料,但是GaN晶体制备困难,迄今为止,尚未得到足够尺寸的大单晶材料。GaN陶瓷体的制备有可能替代单晶体作为理想的衬底材料。由于GaN热稳定性差,烧结时易挥发,到目前为止,尚无合成GaN陶瓷体的报道。闪锌矿结构立方GaN具有比纤锌矿结构的GaN更容易进行P型掺杂、发光效率高的特点,因而成为该材料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虽然己有一些立方相GaN粉末合成和膜制备的报道,但是六方纤锌矿GaN向立方闪锌矿的相变研究尚属空白。研究六方相到立方相的相变规律,有助于相变的认识及立方GaN的合成。降低GaN的合成温度对该材料的制备有重要的意义。低温合成GaN的工作已有一些报道,但室温下的合成研究尚待探索。本文通过建立高氨压合成新技术,首次实现了GaN陶瓷体的合成。利用机械合金化产生的机械力化学效应,实现了h-GaN向c-GaN的相变。利用机械力化学反应方法完成了非晶纳米GaN粉末的室温反应合成。此外,还对GaN的衬底材料LiGaO_2晶体的气相合成进行了研究。GaN粉末是在常压下,通过Ga_2O_3和NH_3反应制备的。在实验中发现,反应温度直接影响产物的颜色、结晶状态和纯度。实验中得到的制备GaN粉末的最佳条件是温度为950 ℃左右、反应时间为4小时。以GaN粉末为原料,通过建立高氨压合成新方法,在高压佩刃成功的实现GaN陶瓷体的烧结。通过在组装中添加适量的LiNH_2使之在高温高压下分解,从而形成高氨压的烧结环境。所得到的GaN的烧结体的结晶状态明显提高,在空气中的 稳定性也明显增强。随着温度的变化,所制得的GaN烧结体分别呈现为棕褐色(<900 ℃)、墟拍色(900-1100 ℃)及淡黄色(>1100 ℃)。通过对不同条件下制备的烧结体进行密度测试及破碎表面的SEM分析发现,4GPa、1000 ℃为GaN陶瓷体的最佳制备条件。通过对GaN烧结体的光谱性质进行研究发现GaN陶瓷体的荧光发射峰及红外光谱的吸收峰位置均发生了位移。实验采用机械合金化装置,在机械力化学效应的诱导下实现了GaN由纤锌矿的六方结构向闪锌矿立方结构的相转变。六方结构的GaN的XRD的图谱的明显特征是三个最高衍射强度所对应的峰的位置依次为36.7°, 32.3°和34. 5°(2θ)。经过机械球磨后的XRD的图谱在34.5°、57.8°和69.1°(2θ)位置的衍射峰为三个最强峰,而且在40.4°(2θ位置出现了一个较弱的衍射峰(该衍射峰为立方氮化嫁的特征峰)。以上结果表明,在机械球磨的作用下,六方GaN发生了向立方GaN结构的相转变。通过Raman散射光谱对比测试,六方GaN的光谱图中535, 557和567cm~(-1)的散射峰分别对应与A_1(TO), E_1(TO)和E_2声子模的振动频率,其中Ez为六方相的特有的声子模。经过球磨后的粉末的尺aman散射光谱图中551、716cm~(-1)分别对应于立方相的To和LO声子模的振动频率。光谱中六方结构的特征峰El的消失及立方相特征峰LO的出现进一步证实了在机械合金化的作用下,GaN发生了由六方相向立方相的转变。根据机械球磨可发生机械力化学反应的原理,实验中通过选择合适的嫁源和氮源,在机械合金化装置中实现了纳米非晶态GaN的室温合成。以化学计量比为1;1:1的Ga, NaN_3和NH_4Cl为原料,通过机械球磨进行合成反应。分析产物的XRD图谱发现,所有结晶相的衍射峰与NaCl的标准卡片吻合,在32-38°(2θ)区间出现一非晶相的宽峰(与GaN主峰位置对应)。证实了经过机械球磨发生了合成反应(Ga+NaN_3+NH_4Clx→GaN+NaCl+N_2+NH_3+H_2),得到了纳米非晶态GaN。通过对所得的粉末进行TEM表征,其产物颗粒为5nm左右。根据Li_2o和Ga_2o易挥发的特点,采用LiCO_3、Ga和Ca_2O_3为原料通过气相法制备了LiGaO_2晶体。
Resumo:
随着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在有机发光二极管上的应用以及有机晶体管和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制成功,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优异的光电性能、低廉的生产成本、简单的加工工艺、宽广的选材范围和良好的机械性能等优点极大地吸引科学家们的研究兴趣,并开始了有机/聚合物发光薄膜的放大的自发发射和受激发射行为的研究。有机分子和聚合物的诸多如易得、廉价、结构多样、功能易调节、大的横截面积、高的荧光量子效率和低的自吸收等优点使其制成的激光器在未来光纤通讯领域中呈现了诱人的应用前景。新的有机激光材料不断涌现、器件结构不断推陈出新、新的激发原理不断提出并得到修正已经成为有机/聚合物固体激光研究领域的三大特点。本论文以研究有机材料的激光特性为目的,通过对有机染料DCJTB和三芳胺取代1,8-蔡酰亚胺齐聚物掺杂聚合物薄膜的放大的自发发射和受激发射特性的研究,探讨实现低闭值、高增益光泵浦有机聚合物激光的方法及影响器件性能的因素,阐明放大自发发射的工作机制,为进一步探讨电泵浦有机聚合物激光器提供材料体系和理论依据。1、研究了DCJTB掺杂聚合物薄膜的放大自发发射特性,分析了光泵浦条件下光谱窄化的放大自发发射机制,对ASE增益和损耗进行了讨论和数值拟合,并对增益方程进行了饱和修正。DCJTB:PS薄膜具有较低的闺值(0.16mJ·Pulse~(_1)·cm-2)、高的增益系数(40.72cm-1)、低的损耗值2.49cm一l和高的荧光量子效率(70.4%),其波导增益的波长分布呈明显的洛仑兹分布,增益饱和是均匀展宽的。与DCM比较发现,自由体积是决定材料性能的重要因素,大的自由体积有利于实现低闭值、高增益。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DCJTB是非常好的激光介质材料。2、从ASE的发射波长、ASE闭值、增益和损耗四个技术指标出发,详细研究了激发光波长、聚合物基体、旋涂速度及基片等对DCJTB:PS薄膜放大自发发射(ASE)的影响,短的激发波长和合适的基体材料可以显著地降低闭值和提高增益,薄膜厚度和基片也对ASE性能有很大影响。利用琢lord镜面体系,研究了DCJTB染料掺杂相列向液晶体系的分布反馈激光特性,在电场作用下,可以有效地对TE、TM两种模式的输出强度进行调解。3、把电子传输/发光有机小分子材料Alq3掺杂到DCJTB和C545T掺杂聚合物薄膜,研究了它们的放大自发发射特性。通过在不同激发光波长激发下不同Alq3掺杂浓度对ASE性能影响的研究,发现掺杂Alq3显著地降低了闭值,增加了增益和减小了损耗。由于Alq3是一种良好的半导体有机发光材料,Alq3的引入对电泵浦有机聚合物激光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4、研究了三种在4位氨基位置引入不同三芳胺功能基团的红光1,8-蔡酞亚胺齐聚物的放大自发发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三芳胺取代1,8蔡酞亚胺齐聚物具有低阂值、高增益和低损耗的特点,显示了较小的浓度淬灭效应,即使掺杂浓度高到60%仍可以观察到放大的自发发射现象,表明三芳胺取代1,8茶酞亚胺是一类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有机半导体激光材料体系。
Resumo:
为拓宽PPC的应用范围,本论文在CO2与PO的共聚反应中,引入第三单体缩水甘油醚(烯丙基缩水甘油醚AGE、丁基缩水甘油醚BGE和苯基缩水甘油醚GPE),制备得到不同结构和性能的二氧化碳共聚物。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在CO2与PO的共聚反应中,引入第三单体 AGE,合成了侧链带双键的官能化二氧化碳共聚物Pol(PO-co-CO2-co-AGE);2.在CO2-PO-BGE的共聚反应中,控制PO/B GE的摩尔比,可制得不同结构和 性能的二氧化碳共聚物Poly(P0-co-CO2-co-BGE),其Tg为-26.8-36.1℃,大幅度拓展了二氧化碳共聚物的最低使用温度区间;3.在CO2与PO的共聚反应中,引入第三单体GPE,合成了侧链带刚性苯环的 二氧化碳共聚物Poty(PO-co-CO2-co-GPE),提高了聚合产物的热稳定性。
Resumo: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具有灵敏度高,测定精度好,线性范围宽以及多元素同时测定等优点,目前在分析领域已经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本文对ICP-AES研究中较为活跃的领域—进样系统方面的最新工作(氢化物发生技术,电热蒸发进样技术和样品直接插入等离子体进样技术)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综述。为了较好地满足氢化物元素和非氢化物元素同时测定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旋流雾室—气动雾化—氢化物发生系统。该系统以同心雾化器将样品溶液雾化,沿切线方向引入旋流雾室,筛分出的大雾滴同泵入系统中的KBH_4溶浓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与经筛分后的较细的雾滴—同进入等离子体中,因而可进行氢化物元素和非氢化物元素的同时测定。砷,铋,锑,硒,锡,碲和锗的检出限分别为:4.6,0.4,7.8,2.1,1.8,1.5和15ng/mL。比用双筒雾室气动雾化非氢化物发生方法得到的检出限好20~30倍,非氢化物元素的检出限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文献中已见报导的三种同时测定方法相比,该系统具有如下特点: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信号平稳,因溶液溅射造成雾化器堵塞的可能性很小,而且不会向等离子体中引入大量盐份而造成信号漂移和背景强度增加;冲洗及信号平衡较为迅速,样品需要量较小;该系统在实际情况需要时,不经任何拆卸,只需以蒸馏水代替KBH_4溶液泵入系统冲洗干净,便可轻易地转化为普通的旋流雾室,因而使用的灵活性较大。但是由于样品的进样量受同心雾化器的提升率限制,所以对氢化物元素的检测灵敏度的继续提高有一定影响。我们用这种旋流雾室—气动雾化—氢化物发生装置研究了等离子体射频正向功率,载气流量,观测高度,样品溶浓介质酸度,硼氢化钾溶液浓度对待测元素信号强度,线背比和检出限的影响,研究了样品溶液中氢化物元素的浓度对其光谱通道信号强度及谱线净强度的相对标准偏差(测量精度)的影响。我们还对一些较为严重的共存干扰元素对氢化物生成过程中的化学干扰进行了研究,并从近十种络合剂中选出以草酸(0.5%)—硫脲(0.5%)的混合络合体系,较好地消除了Al,Co,Cr,Cu,Fe和Ni的化学干扰。我们利用该旋流雾室—气动雾化—氢化物发生系统对河流沉积物81-101标准参考物质进行分析。结果与标准值比较接近。
Resumo:
高频感耦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具有测量精度好、线性范围宽、多元素同时测定等优点。经过20年来的发展已广泛应用于环境、地质、高纯材料等样品的分析中,成为分析实验室常备的分析手段之一。尽管ICP-AES在过去的20年中有很大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例如:基体元素产生光谱干扰以及某些元素的含量低于检测限,使得ICP-AES对天然水等样品的直接分析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为此,人们往往采取化学分离和富集的手段,从而使化学分离富集ICP-AES分析技术得以不断发展。在化学分离富集方法中,离子变换和吸附分离是一种较受欢迎的方法,其中所使用过的吸附剂有阴、阳离子交换树脂、螯合树脂以及螯合剂负载型吸附剂。螯合剂负载型吸附剂是一种将螯合剂以离子交换及物理吸附的方式固定在某些载体之上而成的新型吸附剂,近年来已引起人们的关注。PAN-聚氨酯泡沫是负载型吸附剂之一,它具有原料易得、制备简单、分离速度快、操作简便等特点。虽然,已有人做过研究,然而,目前的方法只限于单一或少数几个元素的富集分离,此外,与ICP-AES相结合的工作尚无人研究。本文在系统地研究了PAN-聚氨酯泡沫性质的基础上,建立了PAN-聚氨酯泡沫分离富集ICP-AES分析方法,并用此方法测定了天然水及化学试剂中的痕量元素,获得满意结果。本文首先研究比较了PAN-硅胶、PAN-GDX-401、PAN-聚四氟乙烯、PAN-聚氨酯泡沫的吸附性能。发现PAN-聚氨酯泡沫较适合ICP-AES多元素同时测定的特点,并且,操作简单,分离迅速。因此,我们对PAN-聚氨酯泡沫体系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我们研究了pH=2-9.5范围内PAN-聚氨酯泡沫对Cu、En、Cd等17种离子的吸附特征,确定了同时富集Cu、En、Cd、Mn、Fe、Co、Pb长种离子的pH值为7.4-8.5。在吸附离子的解脱方式上,我们研究了1-4M HCl, 1-4M HCl-丙酮混合液以及消解泡沫三种解脱方式,结果发现,采用5ml 4 M HCl 可同时解脱Cu、En、Cd、Mn、Pb五种离子。采用5ml 4 HCl-丙酮混合液可同时解脱Cu、En、Cd、Mn、Fe、Co、Pb七种离子,解脱液经消解,转入无机介质后便可进样测定。实验发现,聚氨酯泡沫较易消解,因此,消解泡沫的方法也是一种实用的解脱方式。本文研究了样品体积在250-1000ml内变化时,各金属离子的回收率变化。发现此体积变化范围内,Cu、En、Cd、Mn、Pb、Fe、Co七种离子的回收率在90%以上。我们研究了试液流速对上述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确立了定量富集上述元素的流速为2-10ml/min。在基体元素干扰的研究中,我们对k、Na、Ca、Mg四种基体元素分别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k的含量为3%时,Mn的回收率低于90%,Na为3%时,Fe、Co、En回收率低于90%,Ca为0.1%时,Co、Fe、Mn回收率低于90%,Mg为0.5%时,Co、Mn、En回收率低于90%。本文还研究了PAN在聚氨酯泡沫上的动态吸附和洗脱特征,结果表明,PAN在聚氨酯泡沫上的动态饱和吸附量为60mg/g。同时,确立了PAN的动态负载方式为,以20ml 0.5% PAN-丙酮液通过泡沫柱床,经水洗后用于富集分离。实验发现,5ml 4 M HCl通过PAN-聚氨酯泡沫柱床后,流出液中PAN浓度为200Mg/ml左右。为此,我们研究了微量PAN进样时,对ICP-AES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样介质中50-400Mg/ml的PAN对仪器的测定不产生影响。在化学条件研究之后,我们对仪器的工作参数进行了选择,确定了5%HG进样的工作条件为:正向功率1.3kw,载光流量为0.8 L/min,观察高度为16.5mn。最后,我们确立了PAN-聚氨酯泡沫的最佳分离条件,建立了PAN-聚氨酯泡沫分离富集ICP-AES分析方法,并用此方法分析了长春净月潭水样及优级纯NaCl中痕量元素。变异系数和标加回收实验表明,结果令人满意。
Resumo:
本文合成了LaBa_2Cu_(3-x)Sn_xO_(6.5) + x (x = 0.2; 0.5; 0.7; 1.0; 1.2; 1.5; 1.7; 2.0; 2.2; 2.5; 2.7; 3.0)系列,2aBaCu_(2-x)Sn_xO_(4.5) + x (x = 0; 0.2; 0.5; 0.7; 1.0; 1.2; 1.5; 1.7; 2.0)系列和La_3Cu_(3-x)Sn_xO_(7.5) + x (x = 0.5; 1.0; 1.5; 2.0; 2.2; 2.5; 2.7)系列等二十八个新复合氧化物。这三个系列二十八个新复合氧化物直至目前为止,文献上未见过报道。我们通过x-ray粉末衍射图分析了它们的结构,肯定了它们是新的单一化合物,计算了它们的晶胞参数并确定它们的所属晶系。元素化学分析表明,所有这些化合物均可用原始计算配比化学式表示。干湿两种合成方法所合成的结构相同。对于这三个系列二十八个瓣复合氧化物,我们选用LaBa_2-Cu_(3-x)Sn_xO_(6.5) = x (x = 0.5;1.0;1.5;2.0;2.5),LaBaCu_(2-x)Sn_xO_(4.5) = x(x = 0.5; 1.0; 1.5;2.0), La_3Cu_(3-x)Sn_xO_(7.5) + x (x = 0.5; 1.0; 1.5; 2.0; 2.5)等十四个化合物,对它们的低温,高温和高湿下的电阻率和导电类型进行了测试,绘得了它们的电阻率和温度的关系曲线。在一定温度下,一个系列内的化合物电阻率随锡的分子含量增加而增大。La_3Cu_(3-x)Sn_xO_(7.5) = x系统人物的电阻率明显大于其它二个系列相应化合物的电阻率。所有化合物在液氮至室温温区内,基本上呈半导体导电类型。在高温以上温区,当温度升至一定温度时之前,化合物呈本导体导电类型达到一定温度之后,当金属导电类型所有新复合氧化物在高温均属P型半导体。本文还研究了这三个系列化合物和将它们掺入二氧化锡中的气敏性能。结果表明:所有这类化合物和将它们掺入二氧化锡中作为添加剂做成的气敏材料,除LaBa_2Cu_(1.5)Sn_(1.5)O_8掺入SnO_2做成的气敏材料外,在本文实验条件下做成的气敏元件对氧化性和还原性气体均无或只有很差的气敏性。LaBa_2Cu_(1.5)Sn_(1.5)O_8作为添加剂掺入SnO_2中(摩尔比0.2:0.8; 0.1:0.9)所制得的气敏文件对高浓度(1%-10%)的一氧化碳,液化气和煤气具有很好的气敏线性响应,当加热电流为300mA时,酒精,汽油和石油醚等还原性气体基本上无干扰。实验表明当摩尔比为0.1:0.9时,材料的气敏性能最佳,但重现性较差,当摩尔比为0.2:0.8时,气敏性稍低,但重现性较好。本文还合成了La_xBa_(1-x)SnO_3(x = 0; 0.05; 0.10; 0.15, 0.20)系列化合物,并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和所属晶系。从结构上分析我们认该系列化合物相互之间为置换固溶体。其晶胞参数随镧的加入量增加而减小。该系列均属几型半导体材料。我们利用该系列材料进行了过敏性研究。结果表明。由La_(0.1)Ba_(0.9)SnO_3制得的高热式气敏器件对低浓度酒精(<1000 ppm)有很好的气敏线性响应。在加热电流为250 mA时,基本上排除了煤气,一氧化碳,液化气和汽油等可燃性气体的干扰。但香烟烟雾对器件检测酒精有一定的影响。La_(0.1)Ba_(0.9)SnO_3气敏材料多添加1%而制得的器件,机械强度达到很好的效果,器件对酒精的灵敏度有降低,而响应浓度区间宽度增加近一倍,选择性几乎不变。该材料具有较好的实验重现性。该系列的其它化合物在本实验条件下所制得的器件对可燃性气体的敏感性较差。
Resumo:
近年来,我们致力于蟾蛛(Bufo andrewski)皮肤活性组份的研究,构建了缥蛛皮肤cDNA文库,检测了蟾蛛皮肤分泌液中多种生物活性,进一步纯化得到了四个新的生物活性蛋白:溶菌酶、抗爱滋病毒蛋白以及两个丝氨酸蛋粼酶抑制剂,并,简述如下;I、第三章报导了我们从蟾蛛皮肤分泌液中分离得到的一个谊薇酚犷杰女呱BA一娜"zym")·BA一lvs"Zym"经5DS一PAGE检测为一条带,其分子量约为巧k珍。·它是一个高效的溶菌酶,每毫克蛋白的溶菌活性为2.7xl护俪ts,还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laj,匆褚ococcusaureus)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Esch邵ichiacoli)生长,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36拼M和84并M。使用PCR筛选法,我们从蟾蛛皮肤c溯A文库中克隆得到编码BA一lyso即me的cDNA序列。BA一lysozymeN末端测序和肤质量图谱确认了蛋白和基因的网一性。它的蛋白全序列与鸡溶菌酶的相似性为5氏5%。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与其最相似的是来源于海龟的溶菌酶。11、第四章介绍了我们从蟋蛛皮肤分泌液中分离得到的一个新的抗lllV蛋白,命名为BAS一AH。BAS一AH是一个分子量为63kD。的单链蛋白,每摩尔蛋白质含有0.89摩尔血红素辅基。BAS一AH对人T淋巴细胞系CS166细胞的毒性(CCS。)为9.5尽M。BAs一AH具有较强的抗HIV活性,它对HIV感染和复制具有剂量依赖抑制效应,其选择指数(CCso/Ecs。)分别为14.4和11.4·BAS一麟J也能抑制HIV的逆转录酶,其1C5()为L32冬以。BAs一AH的N末端氨基酸为NA以KADvIGKIsILLGQDI』slvAAM,与己知的抗Hlv蛋白没有同源性·表明它可能是一个新的抗川v蛋自。BAs一AH没有检测到抗菌活性、蛋自酶水解活性、胰蛋自酶抑制剂活性、L一氨基酸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班、第五伞报导了我们通过离子交换、分子筛和反向层析,从蟾赊皮肤中分离得到的一个新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命名为BATI。BATI是一个单链糖蛋自·其分子量为22kD。。它是吵~个热稳定的竞争性的抑制剂,能有效抑制胰蛋自酶·其抑制常数凡为14nM。B灯I对凝血酶、弹性蛋白酶以及糜蛋白酶都没有抑制作用。BATI的N末端序列为El犯ITD,不同于其它物种来源的蛋白酶抑制剂。W、第六章介绍了蟾蛛皮肤分泌液中纯化得到的另外一个蛋白酶抑制剂(命名为baserpin)。与上述BATI不同的是,basel咖n不可逆地抑制多种蛋白酶。它是一个分子量约为60kDa的单链糖蛋白,除了能抑制胰蛋白酶,还能有效抑制糜蛋白酶和弹性蛋白酶。它抑制上述三种酶的二级反应常数(编)分别为4.6x1护M一,s一l、8.9》1护M一15一I以及6.8xl护M一ls一l。BaserPin是第一个来源于两栖类皮肤的不可逆抑制剂,其N末端氨基酸序列为HTQYPDILIAKPxDK,与其它物种来源的蛋白酶抑制剂不同。本论文综述了蟾蛛皮肤中的活性组份,报导了我们近年来研究蟾蛛皮肤活性蛋白与多肤的进展,分四章详细介绍了蟾蛛皮肤中纯化得到的四个活性蛋白。BA一lysozyme是两栖类动物中第一个得到蛋白质全序列的溶菌酶,能有效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生长;BA象AH是一个含血红素辅基的抗HIV蛋白,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和功能证明它是一个新的抗病毒蛋白。根据所鉴定的性质判断,BATI和bos仰in分别属于竞争性抑制剂和不可逆抑制剂。其中,base印in是第一个从两栖类皮肤中分离得到的不可逆抑制剂。
Resumo:
从2003年3月到2006年5月期间,在云南中部无量山大寨子(24°21′N, 100°42′E)对一个黑长臂猿种群进行了研究。2003年3月至2004年3月主要研究了 3个群体的鸣叫行为。2005年3月一个群体被习惯化,随后对其进行了14个月的连 续观察。在此期间,主要对食性、时间分配、栖息地选择和利用、过夜地及过夜 树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这些资料将有助于了解黑长臂猿对其高海拔、高纬 度、季节性变化明显栖息地的适应性,并且对了解长臂猿独特的社会结构具有重 要意义。另外,本研究结合获得的行为生态方面的数据,通过漩涡模型(VORTEX) 对该种群未来动态进行了模拟,对大寨子种群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保护建议。 黑长臂猿叫声在所有长臂猿中频率最高。成年雄性能发出boom、简单重复 音节和调节音节;成年雌性只能发出成功的激动鸣叫和失败的激动鸣叫。两者互 相配合组成结构复杂的二重唱,配对个体很少单独鸣叫,青年个体经常会加入二 重唱。同一群内两个成年雌性多数时候一起鸣叫。配对个体平均两天鸣叫一次 (53%),每次鸣叫平均持续时间12.9 分钟,雌性激动鸣叫4.6 次,激动鸣叫的 平均时间间隔为115 秒,91.5%的鸣叫发生在日出前半小时和日出后3 小时之间。 通过对相邻群体间鸣叫行为的分析,结果发现相邻群体倾向于不在同一天鸣叫, 如果同一天鸣叫,鸣叫的时间间隔显著长于不在同一天鸣叫的时间间隔,这些结 果不支持鸣叫具有调节群体空间距离的功能(inter-group spacing)的假说。雄性 倾向选择一个区域内最高的树进行鸣叫,这可能是为了声音的远距离传播。另外 雄性对鸣叫树的选择也兼顾了安全因素。通过比较鸣叫前后个体间的距离,黑长 臂猿的鸣叫具有群内通讯的功能,鸣叫后个体间的距离显著短于鸣叫前的距离。 虽然鸣叫树的分布与食物斑块的分布在不同海拔段和不同网格内都呈现出了高 度的相关性,但不能确定黑长臂猿在食物斑块附近进行鸣叫就是为了对食物资源 进行防御。 利用扫描法对研究群体的食性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群体共 取食77 种植物和至少6 种动物,其中10 种重要食物占到取食比例的76.7%。在 10396 次确定食物类别的记录中,除无花果外的其它果实占25.5%,藤子叶和芽占21.0%,树叶和芽占19.2%,无花果占18.6%,花占9.1%,寄生植物的叶占6.3%, 另外其它食物占0.3%。黑长臂猿的食性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性变化。与其 它长臂猿相比,黑长臂猿的食性更加广泛。虽然黑长臂猿进食叶(藤子的叶和芽、 树叶和芽、寄生植物的叶)的比例稍多于进食果实(无花果和其它果实)的比例, 但当果实丰富时,它们仍然优先选择果实。 黑长臂猿平均在日出后33 分钟离开过夜树,在日落前128 分钟进入过夜树, 平均每天活动518 分钟。活动期间,黑长臂猿用于休息的时间最多,达到40.0%, 其次是取食28.7%,排在第三的是移动19.8%,排在第四的是觅食占到6.1%,鸣 叫占2.6%,玩耍和其它活动一共占活动时间的2.8%。时间分配具有明显的日变 化和季节性变化。食物和温度因素是影响黑长臂猿时间分配季节性变化的最主要 的原因。 群体一共利用129 个1 公顷的网格,如果包含在活动路线内的空隙,活动范 围达到151 公顷,主要由3 个大的山沟组成。黑长臂猿平均每天移动1391 米, 进入9 个网格,连续两天倾向于利用家域中的同一条山沟。群体平均每月仅利用 家域的19%~50%,集中利用家域中的小部分区域,除2 月份外群体总是选择利 用原始常绿阔叶林。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与食物的分布及其季节性变化有 关、并且与该群生活地区的地形有关。 黑长臂猿喜欢选择高大的,生长在陡坡上的树过夜,群体一般形成4 个不同 的小单元过夜(青年个体与成年雄性睡在一起,两个成年雌性与未独立的婴猿分 别睡在一起,亚成年雄性单独过夜),过夜时总是快速进入过夜树,然后立即安 静下来,利用很多棵不同的过夜树,并且间隔很长时间后才重复利用,这些行为 都是为了避免被捕食者发现和攻击。群体喜欢在山坡上过夜,并且在冬天喜欢选 择在长有寄生植物的大树枝上过夜,这些行为可能与研究地点冬天的低气温有 关。此外,过夜树的选择可能兼顾舒适和方便寻找食物的功能。 通过获得的生态学资料,结合近缘种生态学参数,利用漩涡模型(VORTEX) 对该种群未来动态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大寨子亚种群是一个具有很强的潜在 繁殖力的种群,如果没有偷猎,亚种群在100a 之内不会灭绝,并且能迅速达到 环境容纳量。但是每年如果有1 只成年雄性和1 只成年雌性被猎杀,该种群将会在第78a 灭绝,且灭绝概率为100%。不同程度的死亡率对种群影响不大,但高 死亡率显著延缓了种群到达环境容纳量的时间。环境容纳量对种群遗传多样性损 失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没有猎杀的情况下,种群的长期存活需要一个较大的环境 容纳量。因此,在黑长臂猿受到严格保护、且栖息地主要在保护区内的今天,严 密监控火灾的发生,限制牲畜进入林区等人为干扰的影响,保护好黑长臂猿栖息 地是首要工作之一。但如果能使其栖息地周围的森林植被得到恢复,增加其栖息 范围,将有利于该地区黑长臂猿的发展。
Resumo:
从 2002 年11 月至2005 年4 月,在西藏红拉雪山自然保护区(98°20' ~ 98°59'E,28°48' ~ 29°40'N)对小昌都黑白仰鼻猴(Rhinopithecus bieti)群(98°35'00" ~ 98°40'00"E,29°14'24" ~ 29°16'42"N)(210 只左右)的生境及其利用形式、食 性、活动时间分配、过夜树及过夜地选择、雄-婴照料和繁殖季节作了重点研究, 并对保护区内的猴群分布、种群数量、保护状态以及潜在的威胁因素等作了一般 性的考查研究。 红拉雪山自然保护区存在3 个黑白仰鼻猴群,数量至少有300 只。从北到南 分别是执娜群、小昌都群和米拉卡群,其中执娜群(29°22',98°28'),是黑白仰 鼻猴最北分布群。猴群栖息范围中,人类的经济活动频繁。由于活动范围位于或 接近藏传佛教的神山,小昌都和执娜猴群保护最好,这两群之间存在生境走廊。 米拉卡猴群保护状态较差,主要是偷猎现象还没有杜绝。对过去20 年的农牧业 统计资料及藏族风俗习惯和民族传统综合分析发现:在红拉雪山自然保护区,尽 管人类经济活动频繁,但猴群与人类和谐共存是可能的。 小昌都猴群全年白天用49%的时间取食,20%的时间移动,18%的时间休 息,13%的时间作其他的活动。在6-8 月,猴群日间表现出明显的三个取食高峰, 两个休息高峰。在11-1 月,猴群有两个取食高峰,一个休息高峰,或者休息高 峰根本不明显(12 月)。尽管环境温度和食物组成等也会影响时间预算,但造成 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白天长度的季节性变化。 小昌都猴群年家域为21.25 km2,且主要在3800 – 4250 米的针叶林中活动。 食物好的季节,猴群日移动距离长,日活动范围大;食物差的季节,则相反。秋 -冬季(10-12 月)由于取食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活动的海拔高 度高于其它季节;冬季(1-4 月)活动范围最低。猴群并不避免在人类间伐过的 次生针叶林中活动。小生境的使用强度与在此生境中过夜的次数有关。 小昌都猴群的食物以松萝为主。全年的食物组成:用单筒望远镜观察,松萝 82.1%,芽和叶12.1%,花、果实或种子占1.1%,无脊椎动物占0.6%,树皮、 树根、树胶,草等占4.2%;接近猴群用肉眼或双筒望远镜观察,松萝50.8%, 芽和叶28.5%,花、果实或种子占7.1%,无脊椎动物占6.5%,树皮、树根、树胶,草等占7.1%。根据动物在不同林层分布百分比整合后得到接近真实的食物 构成:松萝75.4%,芽和叶15.7%,花、果实或种子占2.9%,无脊椎动物占2.4%, 树皮、树根、树胶,草等占3.9%。猴群在夏季(6-8 月)会下地翻开小石块,取 食无脊椎动物。冬季(1-4 月)会取食至少6 种树皮和2-3 种干草。 基于避免捕食、安全、舒适、体温调节的考虑,小昌都猴群选择高大、底枝 高、底枝长以及层数多的树过夜,并在背风、阳坡和海拔低的过夜地过夜。在过 夜地的选择中,存在着阳坡和海拔高度的权衡决策。 小昌都猴群个体不同林层的分布:77.5%在树上,6.0%在灌丛,16.5%在地 上。成年雄猴和青年猴倾向于在地上活动。在地上活动时又倾向于移动,休息和 其他活动少。获得高质量的食物和避免被捕食是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 在小昌都猴群中,婴猴受到雄猴照料时间百分比(percent time of infant care, PTIC)为17.2±3.3,其中身体接触(BC)、接近(IP)和监护(G)照料的时 间百分比分别为0.6±0.5、5.8±1.2 和10.8±3.8。G 照料的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 在8 月和3 月。雌猴总PTIC 为69.3±6.9,其中BC、IP 和G 的时间分别为42.0 ±8.6、21.6±5.3 和5.7±3.8。最低BC 和最高G 照料同时出现在3 月。对雄猴, (1)总PTIC 在能量压力高的季节明显高于能量压力低的季节;(2)G 照料PTIC 在能量压力高的季节也要比能量压力低的季节高;(3)BC 和IP 照料在两个季节 之间没有区别。对于雌猴,(1)总PTIC 在高能量压力季节要比低能量压力季节 低;(2)G 照料在高能量压力季节要比低能量压力季节高,而BC 照料在高能量 压力季节要比低能量压力季节低;(3)IP 照料在两个季节之间没有区别。这种 高强度的雄婴照料,特别是托儿所的照料方式,是由这种环境下过高的能量压力 所引起的。 小昌都群为严格季节性出生且出生季节在2 月初到3 月中旬之间,时间跨度 45 天,属脉冲型。这种格局是光周期、温度、食物等环境因子综合调控的结果。 综合以上结果我们认为小昌都群的行为和生态特点,除具备疣猴一般特点 外,还具有地点特殊性,是自然环境如光照、温度、食物供给季节变化和生物环 境如捕食压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或者可以看成是能量摄入和损耗之间以 及它们和安全之间的权衡结果,体现了猴群对极端环境的适应。
Resumo:
两栖动物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分布比较广泛。无尾目两栖动物现有3000 多种,它们皮肤裸露、光滑,为适应广泛的栖息地和生态条件,已进化出各种有效的皮肤防御系统。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作为两栖类先天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皮肤分泌液中含量异常丰富。我们以来源于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的铃蟾科微蹼铃蟾(Bombina microdeladigitora)和楚雄州双柏县雨蛙科华西雨蛙(Hyla annectans)为实验材料,对其皮肤分泌液中抗菌肽的分子多样性并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微蹼铃蟾皮肤抗菌肽多样性非常丰富,我们从单一个体中克隆得到了64 条编码不同抗菌肽的cDNA 序列,其中有两条序列只编码Maximin 一种抗菌肽,其余 62 条均编码Maximin 和Maximin H 两类抗菌肽。这64 条cDNA 序列共编码44 种Maximins 和30 种Maximin Hs,其中有32 种Maximins 和20 种Maximin Hs 为新鉴定的抗菌肽,其余和铃蟾属其它种中发现的抗菌肽具有相同的序列。除了皮肤外,两栖动物的脑也是抗菌肽的丰富资源库。我们分别从微蹼铃蟾和大蹼铃蟾(B. maxima)脑中得到了大量新的抗菌肽cDNA 序列。其中从微蹼铃蟾脑中克隆到21 条新的cDNA序列,共编码16 种Maximins 和10 种Maximin Hs,其中7 种Maximins 和4 种Maximin Hs 为新鉴定的抗菌肽。从大蹼铃蟾脑中克隆到39 条新的cDNA 序列,编码27 种Maximins 和20 种Maximin Hs,其中16 种 Maximins 和12 种Maximin Hs 为新鉴定的抗菌肽。在以上新鉴定的抗菌肽中,Maximins 均为阳离子抗菌肽,Maximin Hs 中除以前鉴定的Maximin H5 外,尚有十余种阴离子抗菌肽。抗菌肽碱基转换/颠换(R=s/v)分析表明,RMaximin<1 而RMaximin H>1,说明这两种抗菌肽碱基转换和颠换发生的几率并不相同,Maximin 间差异主要由碱基颠换引起,而Maximin H 则主要由碱基转换引起。种间进化分析表明,大蹼铃蟾和微蹼铃蟾的遗传距离较近,而它们与欧洲花铃蟾(B. variegata)的遗传距离均较远。种内各部分遗传距离差异较大。与信号肽和酸性间隔肽相比,成熟肽的遗传距离明显增大,其中Maximin 的进化速度比Maximin H 更快。抗菌肽Maximin 和Maximin H 种内、种间均存在正选择(ω>1),而信号肽和酸性间隔肽在分化过程中没有正选择(ω<1),说明Maximin 和Maximin H 经受着达尔文正选择驱动的快速进化,是抗菌肽多样性产生的根本原因。这与抗菌肽参与最终的生物防御功能,从而增加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是一致的。功能研究发现,有些微蹼铃蟾Maximins 抗菌肽是多功能分子,不但对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和真菌起抗菌作用,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功能。脑中抗菌肽基因的大量表达也预示着抗菌肽可能在神经信号传导中起一定作用。用基因克隆方法我们从微蹼铃蟾皮肤得到大量缓激肽前体序列,由1-4 个拷贝的Bombinakinin 或1-4 个拷贝的Bombinakinin 和1 个拷贝的Bombinakinin-GAP 组成。这与大蹼铃蟾皮肤中缓激肽前体由1-8 个拷贝的Bombinakinin 或1-8 个拷贝的Bombinakinin 和1 个拷贝的Bombinakinin-GAP 组成有所不同。按同样方法,我们从大蹼铃蟾脑中也得到了三条缓激肽前体序列,其中两条含有6 个 Bombinakinin 拷贝,另一条含2 个Bombinakinin 拷贝。通过比较只含Bombinakinin 和同时含有Bombinakinin 和Bombinakinin-GAP 的前体cDNA 序列后发现, 前者序列中缺失了一段碱基序列TGCGGGTA, 从而导致移码突变, 终止了 Bombinakinin-GAP 的表达。通过生物化学的手段从微蹼铃蟾皮肤分泌液中分离到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MSI1,与铃蟾属其它种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具有很高的相似性。根据已有铃蟾属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DNA 序列设计引物,以皮肤cDNA 为模板,扩增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基因序列,结果得到两条不同的序列。这两条前体序列与铃蟾属其它两栖动物皮肤中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具有高度相似性(>70%),而且它们都含有10 个半胱氨酸残基。BMSI1 对五种丝氨酸蛋白水解发色底物的抑制活性测定表明,BMSI 1 能抑制胰蛋白酶和凝血酶的水解活性,其K(i)分别为0.02 μM 和0.15 μM。通过随机筛选cDNA 文库的方法,我们从大蹼铃蟾脑中得到了一条完整的 Somatostatin(SST)序列,根据该序列,我们在大蹼铃蟾和微蹼铃蟾脑cDNA 文库中筛选到两条变异体序列SST-L(Leu11-SST-14)和SST-R(Arg14-SST-14)。功能研究表明,这两种变异体具有和SST 相似的生物学功能,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因子释放以及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从大蹼铃蟾和微蹼铃蟾脑中得到了阿片肽前体POMC 和Proenkephalin 的 cDNA 序列,序列比对发现与东方铃蟾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从华西雨蛙皮肤cDNA 中克隆得到两类活性多肽,命名为Annins。其中一类为抗菌肽类似肽,共11 条序列,编码单一的成熟肽序列,其信号肽与雨蛙科信号肽具有很高的同源性,但酸性间隔肽和成熟肽相差较大。其成熟肽由15-17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活性分析表明无抗菌和抗氧化作用,但在较高浓度时对部分细菌和多种细胞有促进生长作用,推测可能在使伤口快速愈合方面起重要作用;另一类编码具有2 个拷贝的成熟肽序列,成熟肽由5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具有一定的镇痛活性,其镇痛机理可能是拮抗bradykinin 作用。
Resumo:
Single and multiple quantum wells of lattice-matched superlattices material GaAs/AlxGa1-xAs have been studied as photoelectrodes in photoelectrochemical cells containing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tructural photocurrent spectra in the potential range of -1.8 to 1.0 V (vs standard calomel electrode) were obtained. The quantum yields for both superlattice electrodes were estimated and compared.
Resumo:
提出了具有3阶高通、2阶低通的带有自动调谐系统的有源电阻电容非对称带通滤波器结构.带通滤波器的中心频率为4.055 MHz,带宽为2.63 MHz.源阻抗为50Ω时,滤波器带内3阶交凋量为18.489 dB·m.滤波器输人参考噪声为47.91×10~(-6)V_(rms)(均方根电压).滤波器采用基于二进制搜索算法(BSA)的调谐方案,其调谐精度为(-1.65%,2.66%).调谐电路的芯片面积为0.282 mm×0.204 mm,不到主滤波器面积的1/5.调谐系统完成调谐功能后会自动关闭,降低了功耗和对主滤波器的串扰.在1.8 V电源电压下,滤波器消耗电流为1.96 mA.该滤波器已在IBM 0.18 μm标准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工艺线流片成功.
Resumo: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法(PWP)计算Mg,Si和Mn共掺GaN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分析比较计算结果.计算表明:掺杂后体系均在能隙深处产生自旋极化杂质带,具有半金属性,能产生自旋注入.与Mn掺杂GaN比较,Mg共掺后能使居里温度(TC)升高,并在1.0eV出现源于Mn4+离子基态4T1(F)到4T2(F)态跃迁的较强的光吸收,而Mn掺杂GaN时位于1.3eV处的吸收峰消失;Si共掺后没能使TC升高,且在低能区无光吸收现象.
Resumo: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法计算不同Mn浓度掺杂GaN晶体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计算结果表明Mn掺杂GaN使得Mn 3d与N2p轨道杂化,产生自旋极化杂质带,材料表现为半金属性,非常适于自旋注入,说明该种材料是实现自旋电子器件的理想材料,折射率在带隙处出现峰值,紫外区光吸收系数随Mn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Resumo:
在6H-SiC衬底上,外延生长了AlGaN/GaN HEMT结构,设计并实现了高性能1mm AlGaN/GaN微波功率HEMT,外延材料利用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淀积技术生长.测试表明,该1mm栅宽器件栅长为0.8μm,输出电流密度达到1.16A/mm,跨导为241mS/mm,击穿电压>80V,特征频率达到20GHz,最大振荡频率为28GHz.5.4GHz连续波测试下功率增益为14.2dB,输出功率达4.1W,脉冲条件测试下功率增益为14.4dB,输出功率为5.2W,两端口阻抗特性显示了在微波应用中的良好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