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2 resultados para 10-PHENANTHROLINE-5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通过LnCl_3·nTHF和[C_5H_4(SiMe_3)]Na反应得到了两类配合物[C_5H_4(SiMe_3)] LnCl_2·nTHF (Ln = Nd,Sm,Gd;n = 0,1,2)、[C_5H_4(SiMe_3)] LnCl_2·HCl·nTHF (Ln = Nd,Sm,Gd;n = 1,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分析、质谱、核磁共振和热重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分子组成,特别是带氯化氢的产品在红外光谱中有1250 cm~(-1),835 cm~(-1),748 cm~(-1)自的三甲基硅基特征吸收峰。对氯化稀上进行了结构分析,结果发现LnCl_3·4THF (Ln = Sm,Gd)是与NdCl_3·4THF之间存在着变态关系。GdCl_3·4THF。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为a = 30.765(7),b = 8.219(3),C = 17.534(3)A~·,β = 93.71(2)°;SmCl_3·4THF。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为a = 30.921(13),b = 8.287(7),C = 17.665(8),β = 94.17(4)°。LnCl_3·4THF的单位晶胞中存在着八个分子,每对分子互相等同,但每对分子内部两个分子之间互不等同。SmCl_3·2THF·DME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a,晶胞参数为a = 13.547(8),b = 8.607(4),C = 16.029(9)A°,β = 90.53(5)°。铲原子与三个氯原子。两个四氢呋喃中的氧原子以及DME中的两个氧原子键合,形成七配位的配合物,但是配位多面体不是理想的五角双锥,而是形成了比五角双锥(D_(5h))对称性更低的多面体(C_(3v))。它能看作是在正八面体的一个面的中心加上第七个原子的结果,而且这八面体主要受到决定上述那个面的三个原子伸展开的畸变。在制备C_5H_5SiMe_3时,如果不用减压蒸馏,而在常压下直接蒸馏,则得到的不是C_5H_5SiMe_3而是它的二聚体(C_5H_5SiMe_3)_2。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确定了它的组成和结构,特别是在1650 cm~(-1)处出现(C_5H_5SiMe_3)_2的孤立双键吸收峰。用C_5H_5SiMe_3和Ee(CO)_5回流反应制得了[C_5H_4(SiMe_3) Ee(CO)_2]_2。经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谱,顺磁共振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红外光谱中有桥羰基的吸收峰,质谱图中498的离子峰的出现标志着上述二聚体的存在。用[C_5H_5Fe(CO)_2]_2作为制备双金属配合物的原料,用Na/Hg并还原[C_5H_5Fe(CO)_2]_2。反应时间为6-7小时得到中间体[C_5H_5Fe(CO)_2]_2Na·4THF的深紫红色晶体。反应时间加长,中间体被破坏,反应到15小时时生成了[C_5H_5Fe(CO)_2]Na·TMEDA的黄色晶体,特别是中间体的获得及晶体结构的测定对我们解释反应的机理非常重要。[C_5H_5Fe(CO)_2]_2Na·4THF为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晶胞参数为a = 10.155(5),b = 17.121(4),C = 18.667(6)A°,β = 97.61(3)°,V = 3216.9A°~3, 2 = 4。铁的配位数为七,钠的配位数为六,钠离子和桥连羰基氧以配位键结合,每个钠离子连结着两个[C_5H_5Fe(CO)_2]_2~-,而每个[C_5H_5Fe(CO)_2]_2~-又连结着两个钠离子,组成一个无限链状分子,键状分子间以Van de W力结合。[C_5H_5Fe(CO)_2]Na·TMEDA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_(2,2,2,)。晶胞参数为a = 6.001(4),b = 10.644(6),C = 24.214(11)A~·。α = β = r = 90°。z = 4 V = 1546·7A°~3,铁的配位数为五。钠的配位数为四,钠离子和羰基氧以配位键结合,每个钠离子连结着两个[C_5H_5Fe(CO)_2]~-,每个[C_5H_5Fe(CO)_2]~-又连结着两个钠离子,体系就是以这种连结方式或正负电荷交替的形式无限螺旋分子,每个链节存在着两个[C_5H_5Fe(CO)_2]Na·TMEDA分子,链节的长度为a轴的轴长,说明螺旋分子以a轴轴长向上平移。用LnCl_3·nTHF和[C_5H_5Fe(CO)_2]Na反应制得了[C_5H_5Fe(CO)_2] LnCl_2·nTHF (Ln = Nd, Sm, Gd; n = 1, 2),用[C_5H_5Fe(CO)_2] LnCl_2和[C_5H_4(SiMe_3)]Na或用[C_5H-4(SiMe_3)] LnCl_2和[C_5H_5Fe(CO)_2]Na得到[C_5H_5Fe(CO)_2] [C_5H_4(SiMe_3)] LnCl·nTHF (Ln = Nd, Sm, Gd; n = 0, 1, 3),配合物[C_5H_5Fe(CO)_2] LnCl_2·nTHF及[C_5H_5Fe(CO)_2] [C_5H_4(SiMe_3)] LnCl·nTHF中存在着2000 cm~(-1)左右的终端羰基吸收峰及1766 cm~(-1)左右的桥连羰基吸收峰。说明稀土和铁之间是以羰基相连的。在TOTOE质谱仪上,配合物[C_5H_5Fe(CO)_2]Gd~·Cl·THF出现[C_5H_5Fe(CO)]GdCl_2、[Fe(CO)_2] Gd~+Cl_2的离子峰,配合物[C_5H_5Fe(CO)_2]-[C_5H_4(SiMe_3)] GdCl·THF出现[C_5H_5Fe(CO)_2] [C_5H_4]Gd~+Cl、[C_5H_5Fe(CO)_2]Gd~+Cl·[C_5H_4C(SiMe_3)] Gd~+Cl等离子峰。所有稀土有机配合物都溶于四氢呋喃、苯,对空气和水敏感。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I钠原子激光增强电离光谱(LEIS)方法的研究-以石墨杯为原子化器在LEIS方法中,最常见的原子化器是火焰。但由于火焰背景噪声严重且难以克服,在火焰原子化过程中,雾化和热离解不充分,仅有10~(-2)%的分析溶液参与吸收以及火焰气体使测定元素受到高度稀释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火焰原子化限制了LEIS方法灵敏度的进一步提高。考虑到石墨炉原子化器较火焰具有取样量少,绝对灵敏度高;样品(包括固态、液态)可直接引入石墨炉内;不会发生如同火焰中所存在的干扰效应;蒸发效率和原子化效率较高,几乎全部样品都能参与吸收等优点,本工作在已建立火焰LEIS方法的实验基础上,将原子化器改换为石墨杯进行了钠原子LEIS方法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仅有的几篇有关石黑炉LEIS的研究报告中,都报导了该方法对钠原子的检出限估计可达到10~(-14)-10~(-15)克,由于此项研究尚处于探索性研究阶段,故有关方法性的系统研究几乎还未见报导。本工作在未使用任何放大器的情况下(实验条件限制)对影响钠原子LEIS信号强度的诸因互进行了实验观察。主要包括:钠原子化条件;激光束位置、阳极电压、激光输出能量、电极位置以及激光脉冲重复率对LEIS信号强度的影响等。并绘制了校准曲线,统计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1%(高浓度)18.2%(低浓度),在现有仪器条件下,还不能测出检出限,测定下限为3*10~(-9)克。对固体粉末直接进行了尝试,检测下限为5*10~(-8)克,进样是为5毫克。在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中,如有条件使用低噪声的放大器及Bxear积分器,选择门检时间窗,或采用分步激发等手段,估计本方法定会达到预想的高灵敏度,检敏度至少提高了个数量级。对石墨炉原子化LEIS法来说,似比较详细的研究报告,截至实验停止时还未见报导。II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发样中Zn、Cu、Mn、Al的测定发中微量元素ZN、Cu、Mn均属人体必需元素,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多种生理功能,临床医学等方面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Al则被认为是异致某种疾病的元素之一。本工作报告了用火焰法测定Zn、Cu;石墨炉法测定Al、Mn的结果,其中,对Al的测定,为摆脱基体干扰,加入改进剂Mg(NO_3)_2,并采用平台石墨炉进行试验,得到了线性较好的工作曲线,但在实际测定时,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只能采用一般石墨管加基体改进剂对少娄样品中Al含量进行测定。Zn、Cu、Al三种元素由标准曲线法测定;而Mn由于Fe的干扰无法消除而采用标准加入法测定,并因此限制了测定样品数。Cu、ZN、Mn三种元素的回收率分别为102.8%, 99.7%, 102.5%,变异系数为9.6%, 11.3%, 9.7%,对本地居民发中(30个发样)Zn、Cu含量进行测定,Zn、Cu的含量范围为148-318ppm,7.2-15ppm,并计算了Zn/Cu比。本方法对发样中四种元素的测定结果与ICP法进行对照。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吻合得较好。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非晶状体βγ-晶状体蛋白(non-lens βγ-crystallin, α-亚基)和三叶因子(trefoil factor, β-亚基) 复合物(non-lens βγ-crystallin and trefoil factor complex, 缩写为βγ-CAT)是从大蹼铃蟾皮肤中分离、纯化的一种新型蛋白, 具有促进细胞迁移、伤口愈合功能,同时还可通过核定位、调节转录因子和炎症相关蛋白诱导细胞脱落、凋亡。βγ-CAT对心血管和血液系统的作用和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研究这些问题,为人类重大疾病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首先,我们利用各种整体动物模型,研究了βγ-CAT对心血管系统和血液系统的影响。结果发现βγ-CAT可对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肝细胞、肾细胞和心血管系统产生毒理作用。βγ-CAT可导致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减少、低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细胞轻度水肿、部分肺泡淤血、炎症细胞浸润肺泡壁、肝细胞水样变性、肾小管水肿、肾小球淤血和脾脏淤血、高钾血症、血糖升高、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升高。我们推测βγ-CAT造成实验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功能衰竭、高钾血症和白细胞毒素效应。 其次,为研究βγ-CAT对血管的效应,我们用兔胸主动脉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结果表明,βγ-CAT可引起兔胸主动脉环剂量依赖性收缩,半数有效浓度为(EC50)10 nM; 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和5-羟色胺受体阻断剂(S006)不能抑制βγ-CAT的血管收缩效应。因此,我们认为,整体实验观察到的低血压不是由于血管舒张造成的,而是由于βγ-CAT对心肌了产生了抑制效应,并且,βγ-CAT产生的血管收缩效应是通过新的途径引起的。 最后,我们把βγ-CAT导致兔死亡的原因归结为心血管系统衰竭,因为,一方面βγ-CAT抑制心肌使每搏量减少,另一方面它可收缩动脉使心脏的后负荷增加,从而导致重要器官、组织灌注不良而死亡。但导致心功能衰竭的机制还不清楚,于是,我们进行了离体心脏灌流、内皮细胞培养、细胞因子测定、免疫组化、凋亡实验,试图阐明导致动物心力衰竭的机制。首先,我们在离体心脏灌流装置上以恒压和恒流的灌流模式来研究βγ-CAT的心肌变力效应。接下来,我们用高钾去除冠脉血管内皮细胞,以评估内皮细胞在βγ-CAT对心肌的直接效应。最后,我们用βγ-CAT刺激培养的心内皮细胞和主动脉内皮细胞,之后检测细胞因子的释放;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定位冠脉内皮和心肌细胞细胞因子的释放和对这些细胞的凋亡效应。实验一的结果表明,βγ-CAT导致心力衰竭的部分原因是由于βγ-CAT引起的冠脉血管收缩造成;实验二的结果表明,βγ-CAT引起的心力衰竭是内皮依赖的。实验三检测到心内皮、主动脉内皮和冠脉内皮释放TNF-α(TNF-α),高浓度的βγ-CAT还可诱导冠脉内皮凋亡,但不引起心肌细胞凋亡。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冠脉内皮在βγ-CAT引起的心力衰竭中具有较大的贡献,通过冠脉内皮释放细胞因子(如TNF-α)作用于心肌细胞,从而导致收缩能力降低,引起心力衰竭。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进化生物学得益于近代分子生物学和当代基因组学的发展,已经脱 离了自达尔文时代起博物学式的观察和思辨性的研究状态。很多古老而又 经典的问题,因为在一些年轻的进化系统中的研究,绽放出其背后深刻的 机制。在本工作中,我们通过在模式物种果蝇和珍稀动物黑麂中的研究, 揭示了有关遗传的基本单位-- 基因是如何起源和消亡的,以及这些重要过 程背后的规律。 决定人类雄性的Y 染色体起源于一亿六千万年前X 染色体的同源 染色体。但现今Y 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仅仅是X 染色体的百分之一左 右。如此巨大的数目差异,是由于Y 染色体和X 染色体之间重组抑制以 后,大量的Y 染色体基因发生退化消亡所致。 由于哺乳动物的Y 染色体 大都非常古老,Y 退化的过程和机制一直以来无法得以深入研究。 在本工 作的前半部分,我们首次在中国特有的珍稀鹿科动物黑麂中报道鉴定了一 对行为和模式类似人类性染色体的常染色体。这对“新性染色体”(neosex) 仅仅起源于50 万年以内,由于雄性特异的染色体倒位,致使数以千计 的基因像Y 染色体连锁的基因那样,无法与其等位基因重组。对23 个新 Y 染色(neo-Y)体连锁的基因25kb 的蛋白编码区和它们35kb 的非编码区的 序列分析发现,与其他可重组区域相比,这些基因的遗传多态性显著降 低,并积累了改变氨基酸的有害突变。我们还首次用体内表达试验证明Y 染色体的基因在其顺式调控区域也发生了退化。这些积累在启动子或者非 翻译区域(UTR)的有害突变,将扰乱Y 染色体上基因的正常表达,并进一 步促进退化过程和剂量补偿效应以单个基因(gene-by-gene)的模式进化。 本论文的另外一部分工作主要研究了果蝇中新基因起源的总体模式 问题。对遗传新元件如何起源的兴趣,最早可以追溯到达尔文。近年来通 过对“年轻基因”的案例研究,我们已经知道通过基因重复,逆转座,水 平迁移和从头起源等机制可以产生新基因。但这些机制在全基因组水平对 新基因起源的贡献各自如何,以及以非编码区从头起源合成一个新的基因 是否普遍等重要问题一直未得到解答。我们利用比较基因组的手段,在6个果蝇全基因组中,通过12017 个黑腹果蝇基因序列,鉴定刻画了超过 300 个起源于不同时间点的新基因。我们对这些新基因的序列,结构和表 达模式的分析发现,串联重复在产生年轻的新基因过程中占了主导地位 (超过80%)。但是最后固定在群体内,有功能的新基因主要(44.1%)是散在 重复的形式。我们惊奇地发现非编码区从头起源的基因在新基因的起源过 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产生了超过10%的有功能的新基因,并且大部分 都进化出了睾丸特异的表达模式。有大约30%的新基因通过招募其他基因 的编码区或者重复元件,形成了新的嵌合结构,暗示它们可能获得了新的 功能。最后,我们估计在果蝇中,每百万年将产生5 至11 个有功能的新 基因。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2006年10月~2007年5月,我们采用固定路线调查、瞬时扫描行为取样法对云南纳帕海越冬黑颈鹤的行为时间分配、鹤群结构、栖息地利用等方面作了研究。 黑颈鹤越冬期日间行为主要以觅食和警戒为主,分别为76.81±9.1%和11.84±5.6%,两种行为共占了黑颈鹤日间行为时间分配比例的88.65%;其它几种行为除理羽(5.18±4.2%)、走动(3.37±2.25%)和休息(1.32±1.7%)外,其所占比例均在1%以下,它们分别为:飞行0.59±0.89 %、鸣叫0.41±0.63%、争斗0.22±0.30%和其它0.22±47%。越冬期中黑颈鹤日间行为具有明显节律性,觅食行为呈早晚双峰型节律,且傍晚的觅食高峰较高。黑颈鹤在纳帕海越冬期间从数量变化上可分为4个时期:1 早期的越冬集散期;2 中期的越冬稳定期;3 晚期的迁飞集散期;4 末期的幼鹤滞留期。鹤群结构及行为在不同的时期之间有着显著的变化。在越冬期中期,黑颈鹤特别是带有幼鹤的繁殖家庭更偏向于选择以家庭为单位的活动形式活动。集群鹤和领域鹤间在行为的时间分配上存在显著差异,集群活动有着集体警戒的优势使得集群鹤有了更多的时间用于觅食,但集群中的繁殖家庭并不能有效的利用这种优势,集群密集活动中高的争斗比例给集群中的幼鹤带更多的威胁,增加了繁殖家庭中成鹤的负担。家庭鹤为了维护领域不受侵犯,付出了更高的警戒时间,而减少了觅食的时间分配,但稳定的环境给幼鹤的稳定成长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鹤群结构组成的研究表明,繁殖家庭倾向于选择在一定的家庭领域中单独活动,非繁殖成鹤则更多的选择活动在集群中。集群中的幼鹤跟家庭中的幼鹤在觅食、警戒、理羽、走动、休息、争斗等主要行为上并无差异,但集群中的幼鹤的躲避攻击的行为要显著高于家庭活动中的幼鹤,说明了家庭活动对幼鹤有着更好的保护作用,集群中的高争斗行为对幼鹤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幼鹤和成鹤间行为存在明显差异:幼鹤的觅食比例比较高,略高于集群中的成鹤而显著高于家庭中的成鹤,走动和休息两种行为高于成鹤,相反鸣叫、争斗行为低于成鹤。这说明,幼鹤在活动中的警戒作用很少,更多时间是用于觅食和休息中,家庭中的幼鹤也并不更多的承担警戒和维护家庭领域的任务,而同样以觅食和休息为主。 越冬鹤群白天栖息地主要有浅水沼泽、农地、草地、猪拱地和开阔水域5种,其中猪拱地与草甸裸地为浅水沼泽和草地的次生生境。5种栖息地中以浅水沼泽利用比例最大为32.26%,其次是猪拱地(31.49%),然后农地(18.01%)和草地(10.91%);开阔水域最小,只5.55%(图11)。这5种栖息地中,农地和猪拱地中鹤群的觅食比例最大分别为:78.85%和76.61%,是黑颈鹤越冬季觅食的重要地点之一。草地中鹤群的觅食行为比例(61.63%)相对其它4种栖息地中的觅食比例中最低,相反,移动和休整行为比例最高,是鹤群休息和转换觅食地的场所。鹤群对浅水沼泽的利用率最大,但浅水沼泽中鹤群的觅食比例并不是最高(71.22%),略低于农地和猪拱地中鹤群的觅食比例,这可能是因为沼泽中食物营养比较高,鹤群可以在不高的觅食时间中获取足够的能量造成的。猪拱地和裸泥地的利用率及鹤群在此种栖息地中的觅食比例均较高,仅次于浅水沼泽和农地两种最主要的栖息地类型,说明家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为越冬鹤群增加了新的觅食地,有利于黑颈鹤的越冬。 纳帕海越冬黑颈鹤春季迁徙时间从3月底开始持续至4月中下旬,2007年春季迁徙共持续时间22天。天气条件和日时间对鹤群的迁徙有着明显的影响,鹤群迁徙主要出现在晴天或多云天气的10:00-12:00段。晴朗的天气有利于形成上升气流,10:00-12:00时间段上升气流最强、最为稳定,能为鹤群迁徙节省最多的能量,有利于鹤群的迁徙。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测量了ZnS:Mn纳米粒子以及相应体材料在不同压力下的光致发光谱.随压力增大,来源于Mn2+离子的4T1-6A1跃迁的桔黄色发光明显红移.体材料和10,4.5,3.5,3 nm的ZnS:Mn纳米粒子中Mn2+发光的压力系数分别是-29.4±0.3和-30.1±0.3,-33.3±0.6,-34.6±0.8,-39±1 meV/GPa,压力系数的绝对值随粒子尺寸减小而增大,该种尺寸关系由晶体场场强Dq和Racah参数B值的尺寸依赖性引起.1nm样品的Mn2+发光的特殊压力行为是因为样品的粒子尺寸比较小,另外,分布在Y型沸石中的纳米粒子的表面状况也不同于其它样品.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波分复用系统的具有平顶陡边响应的新型谐振腔强型(RCE)光电探测器结构,模拟得到了量子效率从峰值下降0.5dB的线宽1.8 nm,10 dB的线宽5.6 nm,20 dB的线宽10.4 nm,量子效率峰值99.7%,几乎没有凹陷的响应曲线。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研究了空间实用背场Si太阳电池和GaAs/Ge太阳电池性能随质子辐照注量1 * 10~9 ~ 5 * 10~(13) cm~(-2)的变化。实验表明,两种太阳电池的电性能随辐照注量增加有不同的衰降趋势,背场Si太阳电池性能参数I_(sc)、V_(oc)和P_(max)衰降变化快,辐照注量为2 * 10~(10)cm~(-2)时,P_(max)就已衰降为原值的75%;而GaAs/Ge电池对应相同的衰降辐照注量达8 * 10~(11)cm~(-2), 且其I_(sc)、V_(oc)和P_(max)衰降变化起初缓慢,当辐照注量接近3 * 10~(12)~(-2)时才迅速下降。背场Si电池和GaAs/Ge电池性能衰降分别与擀子辐照引入的E_v + 0.14eV及E_v + 0.43eV和E_c - 0.41eV深能级有关。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制备了M=2,4,6和10的一系列短周期(GaAs)_M/(AlAs)_M超晶格样品并测量了其椭偏光谱。对这些样品的光频介电函数谱进行了分析,并与夏建白等的理论计算结果作了直接比较。上述理论计算是对M=4,6和10的超晶格样品作出的,并给出相应的介电函数谱曲线。在光子能量3.5~4.5eV范围的E_1峰与E_1峰附近的实验谱的主要特征,与理论计算结果相一致。实验谱中的E_1峰比理论谱要强些,不同M值的超晶格样品之间的E_1峰之差异也大于理论结果。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山区的石漠化与西北区的沙漠化,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面临的两大地域性环境问题。贵州地处西南喀斯特腹地,是我国石漠化分布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省份。加强石漠化研究、加快综合治理,既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需求、构建长江和珠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保证,更是实现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本研究选取普定县后寨河中下游地区,采用遥感影像数据,定量分析了1973-2004年31年间的景观格局变化,并对引起景观变化的误差来源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论: (1)研究区水田、旱地始终占据优势地位,构成了以水田、旱地为基质,其它景观类型镶嵌其中的格局。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分析景观格局变化,31年间景观变化不大,表现为有林地面积持续减少,旱地变化较复杂,草地、灌木林地、有林地三者之间双向转化明显。 (2)后寨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山地众多,本研究将地形坡度分为三类五级:缓坡<10°;中坡包括10°~17.5°;17.5°~25°;25°~35°;陡坡>35°。计算不同坡度等级上景观类型的变化量和面积变化百分比,<10°地形上表现为建成地大面积扩张,达到35.5%,10°~17.5°,17.5°~25°,25°~35°三个坡度级上裸岩面积百分比增加甚至达到10倍以上。中坡、陡坡度上人为的还林还草、毁林毁草活动与自然的生态系统逆向演替并存。 (3)依据Costanza等人对全球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服务功能价值测算结果的比例关系,分析景观变化的生态效应,后寨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土地利用生态价值整体属于中等偏低。 (4)Kappa指数系列计算不同空间分辨率的影像解译精度,1973-1987年间景观变化相对较大,因不同空间分辨率影像造成的解译误差、遥感数据处理过程中引入的误差,对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起到干扰作用。分别计算真实景观表面积与地图投影面积,不同空间分辨率影像的景观类型面积考虑坡度的情况下,与地图投影面积相比,增幅变化不大,表明各期影像空间分辨率对地形起伏造成的误差不明显。不同解译者结果比较显示,误差主要发生在地物边界的确认和类型辨识上。 (5)定性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划分、遥感影像解译方法选择和景观指数选择引入的误差。尽管遥感数据来源不同、分析方法不同,产生的误差也不同,但最终结果都通过土地利用类型图反映出来。所以当前最现实的可能性是提高遥感数据的分类准确度。 本文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对普定县后寨河流域中下游地区1973-2004年景观变化进行研究;并通过定性定量结合方法,分析景观变化结果的误差来源,对景观格局空间分析的准确性这一热点问题做了一定的探讨。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确定损失量及损失过程,是分析降雨形成径流的重要课题。流域蓄水容量是当前水文学界进行降雨径流量预报时确定损失量所采用的一个重要参数。本文旨在探讨东北地区气候、地质、地貌、植被、土壤等要素与流域蓄水容量的关系,对流域蓄水容量进行植物截留、填洼、土壤蓄水容量的单项目研究,认识流域蓄水容量的分布规律,为流域水文模型在无资料地区的参数外延提供依据,实现模型区域化。这对提高现有模型暴雨径流预报精度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对产流研究具有理论意义。结果表明:(1)从流域蓄水容量的分布来看,气候条件是第一位的因素,地质地貌次之。(2)就一固定流域的流域蓄水容量的大小而言,土壤最为重要,其次为填洼量,植被截留量最小。东北全区的森林林冠截留量约为5~10 mm,填洼量介于5~30 mm之间,土壤蓄水容量大致介于75~140 mm。流域蓄水容量的影响层次在表层1m左右,0~20~30cm 水分变化最为剧烈。流域最干旱时土壤含水量稍高于凋萎系数。流域蓄水容量的有效水分宽幅介于略高于凋萎系数的土壤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之间。(3)沼泽与湿地、冻土对流域蓄水容量的影响均偏小。人类活动对流域蓄水容量正、负效应并存。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通过探索影响脱乙酰化度的因素,成功地制取了高脱乙酰化度的可溶性壳聚糖,经辐射处理后,得到高活性的壳聚糖,并就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酵母菌和霉菌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抑菌活性片段分子量等特性进行了研究。干蟹粉经脱钙,脱蛋白,脱色后,得到甲壳质粗品,经50%NaOH于110 ℃ 脱乙酰1h, 重复一次,用2%HAc纯化,可得到脱乙酰化度达95%的壳聚糖。壳聚糖经辐射处理后抑菌作用效果明显增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比辐射前提高了100倍和10倍,对黑曲霉等6种霉菌的抑制用较辐射前有不同和度的提高。0.02g/l浓度下对酵母菌行长抑制达72h。辐射强度、辐射剂量、壳聚糖脱乙酰化度等因素对辐射处理后壳聚糖的活性有较大影响,脱乙酰化度达95%以上的壳聚糖在5kGy·h~(-1)强度下,经100kGy辐射剂量处理可得到高活性壳聚糖。当壳聚糖脱乙酰化度低于95%,或辐射强度降低,或辐射剂量增加或减少时,处理后的壳聚糖活性明显降低。辐射处理能显著提高聚糖的溶解性,特别是壳聚糖的水溶性。活性壳聚糖起抑菌作用的分子片段随作用菌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起抑制作用的是10万以上的某些(或某个)分子片段;对于大肠杆菌,10万以上以及3~5万的某些(或某个)分子片段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其它范围的分子片段几乎没有抑制作用。比较壳聚糖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生长的活性分子片段发现,其分子量对壳聚糖的抑菌活性强弱有明显影响。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论文以牛奶为原料分离出42株球菌,经鉴定其中15株为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lactis)。对15株乳链球菌进行Nisin效价测定后,确定SN-21为诱变的出发菌株(598.1IU/ml,NO.95培养基),经过硫酸二乙酯和紫外线的多次诱变后,选育出一株Nisin高产菌株(1514IU/ml,CM培养基),命名为S. L. 21 (Streptococcus lactis 21)。通过对S. L. 21发酵条件的选优,其Nisin效价达到1862IU/ml。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法确定S. L. 21发酵产物中的抑菌物质为Nisin。在Nisin高产菌株选育的同时,开创了Nisin应用于蕨菜罐头的加工贮藏研究。通过在蕨菜罐头中添加0.1g/kg的Nisin,降低了蕨菜罐头的杀菌温度(100 ℃)和杀菌时间(15min),保证了蕨菜的品质,提高了蕨菜罐头的贮藏安全性,这为低酸易软烂野生蔬菜食品的加工贮藏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100 ℃,15min杀菌条件下,在加工的蕨罐头中,未添加Nisin的处理和添加苯甲酸钾(1.0g/kg)的处理,均出现胀罐,爆罐现象。经分析确定蕨菜罐头胀罐原因是由污染的细菌产气引起的。通过分离污染菌优势类群得到8株芽孢杆菌,经系统的细菌学鉴定,4~#菌株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8~#菌株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其余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经进一步产气试验证明5~#菌株产气快,产气量大,是引起蕨菜罐头胀罐的污染优势种,经研究发现蕨菜罐头污染菌优势种是一种枯草芽孢杆菌的新变种,命名为枯草芽孢杆菌嗜热耐盐新变种(Bacillus sutilis n. var. sp.),这株新变种具有耐热(90 ℃),耐盐(10%NaCl),产生的特点。对蕨菜罐头污染菌优势种(5~#)进行防腐剂抑菌试验发现其对Nisin敏感(MIC 500ppm),而对苯甲酸钠(MIC 1.5%)和山梨酸钾(MIC 3%)不敏感,抑菌率试验进一步证明,在允许应用范围内,只有Nisin对蕨菜罐头防腐有良好的效果,而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抑菌效果均不理想。在Nisin对污染菌优势种(5~#)的溶菌作用试验中,通过电镜可以观察到,Nisin的作用首先是破坏细胞壁,细胞膜,造成细胞内物质外流,严重溶菌结果,导致污染细菌死亡。以上关于Nisin应用于蕨菜罐头防腐,蕨菜罐头污染菌优势类群的分析,污染菌优势种的研究的试验结果均为国内外首次报导。总之,通过在蕨菜罐头中添加Nisin来抑制污染菌优势种的生长敏殖,进而达到降低杀菌强度的目的,对于保证蕨菜固有的品质及今后蕨菜等野生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结合野外调查和森林经营资料,以GIS为核心技术,综合空间分析与多种统计方法,研究了采伐干扰下白河林业局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并使用FoREsTA严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进行模拟,对多种采伐方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该研究对指导整个长白山区的采伐经营,保护森林资源,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科学经营与景观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主要结论如下:①采伐活动在一定时间内改变植物种群的生态位,伐后10年7个树种的生态位宽度升高并逐渐高出原始林的生态位宽度。其生态位重叠从采伐后至伐后5年降低,以后逐渐升高,20年时与原始林基本相同;伐后灌木种群的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都增大,伐后巧年逐渐降低,伐后20年与原始林基本相同。②采伐强度影响植物群落的多样性,10%采伐强度采伐干扰的乔木的多样性伐后先降低再逐渐增加,20%和30%采伐强度采伐干扰的乔木的多样性随时间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10%与20%采伐强度的灌木的多样性伐后先升高再降低,30%采伐强度的灌木多样性伐后先减少再增加;在所有采伐干扰中,草本层的多样性自伐后5年起逐渐升高,伐后20年,多样性基本趋于稳定。与原始林的多样性相比,10%的采伐强度可以增加乔木、灌木和草本的多样性,20%采伐强度增加了灌木的多样性。③经过13年经营,白河林业局森林林龄、单位蓄积和郁闭度较高等级的森林面积减少,较低等级的森林面积增加。林分质量下降。④经过13年,林业用地景观更加破碎,复杂程度降低,人类的干扰程度增强;基于景观划分的经营类型出现较大差异。⑤利用FoREsTA严决策支持系统进行采伐决策时,应该根据资源分布选择不同的采伐方案。从景观经营的角度,森林景观空间结构方案以及森林景观空间结构方案与实际木材采伐方案相组合后的方案更具有参考价值。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论文由三章组成。第一章介绍了中药蜘蛛香的化学成分的研究成果,第二章为羧甲基魔芋葡苷聚糖-壳聚糖为细胞膜的天冬酰胺酶人工细胞的研究,第三章综述了人工细胞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第一章报道了中药蜘蛛香(Valeriana wallichii)根部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采用正、反相硅胶层析等分离方法和MS、NMR等多种波谱手段,从中共分离鉴定出17个化合物,分别为缬草素(valtrate,1),valechlorine(2),homobadrinal(3),baldrinal(4),乙酰缬草素(acevaltrate 5),valeriotetrate C(6),valeriotetrate B(7),对羟基苯乙酮(4'-hydroxy-acetophenone 8),7-hydroxy valtrate(9),8-methylvalepotriate(10),1,5-dihydroxy-3,8-epoxyvalechlorine A(11),二氢缬草素(didrovaltrate 12),胡萝卜苷(13),橙皮苷 (hesperidin 14),prinsepiol-4-O-β-D-glucopyranoside(15),longiflorone(16),乙基糖苷(17)。其中化合物6、7、10、和1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9、15、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新化合物11为含有氯原子的刚性骨架环烯醚萜,并且确定了其绝对构型。 第二章报道了以羧甲基魔芋葡苷聚糖(CKGM)和壳聚糖(CS)为膜的固定化L-天冬酰胺酶人工细胞研究成果。利用羧甲基魔芋葡苷聚糖和壳聚糖两种生物相容性很好的天然多糖之间的静电吸引力,在非常温和的条件下制备成具有半透过性膜的人工细胞,将治疗儿童急性成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药物L-天冬酰胺酶包裹在内。通过考察温度和pH对人工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以CKGM- CS为膜的L-天冬酰胺酶人工细胞对温度和pH的稳定性和耐受性均高于自由酶,说明CKGM-CS对酶具有保护作用,而且小分子底物和产物可以自由进出膜内外,而包裹在膜内的生物大分子则不能泄露出来。 第三章综述了微囊化人工细胞的研究进展。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root of Valeriana wallichii were reported. In the second part,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Asparaginase Artificial cell were reported. The third part is a review on progress of microcapsule artificial cell. The first chapter is about the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root of V. wallichii. Seventeen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ethanol extract of roots of V. wallichii through repeated column chromatography on normal and reversed phase silica gel. By the spectroscopic and chemical evidence,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as valtrate (1), valechlorine (2), homobadrinal (3), baldrinal (4), acevaltrate (5), valeriotetrate C (6), valeriotetrate B (7), 4'-hydroxy-acetophenone (8), 7-hydroxy valtrate (9), 8-methylvalepotriate (10), 1,5-dihydroxy-3,8-epoxyvalechlorine A (11), didrovaltrate (12), daucosterol (13), hesperidin (14), prinsepiol-4-O-β-D-glucopyranoside (15), longiflorone (16), and ethyl glucoside (17). Among them, 6, 7, 10, and 11 are new compounds. 15, 16 and 9 were isolated from this plant for the first time. The absolute configuration of compound 11, an unusual iridoid bearing a C-10 chlor-group and an oxo-bridge connecting C-3 and C-8 resulting in a rigid skeleton, was confirmed.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the semi-permeable microcapsule of carboxymethyl konjac glucomannan-chitosan for L-asparaginase immobilization. Carboxymethyl konjac glucomannan-chitosan (CKGM-CS) microcapsules, which have good biocompatibility, prepared under very mild conditions via polyelectrostatic complexation, were used for immobilize L-asparaginase-a kind of drug f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 The activity and stability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 pH of the enzyme loaded-microcapsule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 immobilized enzyme has better stability and activity contrasting to the native enzyme. The study illustrates that the L-asparaginase could be protected in CKGM-CS microcapsules, the substrate and product could pass through the system free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