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 resultados para 14-1
Resumo:
Thermally stable high-resistivity regions have been formed using hydrogen ion implantation at three energies (50, 100, and 180 keV) with three corresponding doses (6 X 10(14) 1.2 X 10(15), and 3 X 10(15) cm(-2)), oxygen implantation at 280keV with 2 X 10(14) cm(-2) as well as subsequent annealing at about 600 degrees C for 10-20s, in AlGaAs/GaAs multiple epitaxial heterojunction structure. After anncaling at 600 degrees C, the sheet resistivity increases by six orders more of magnitude from the as-grown values. This creation of high resistivity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damage induced isolation by H or O single implantation which becomes ineffective when anneal is carried out at 400-600 degrees C and the mechanism there of is discussed.
Resumo:
利用透射电镜(TEM)原位观察了一端固定一端自由和两端固定的单壁碳纳米管(SWNT(s))在电子束辐照下的结构不稳定性。研究发现,一端固定一端自由的SWNT优先轴向和径向收缩后颈缩,最后形成一个个碳笼紧密相连的收缩结构(“碳笼-碳笼”结构);两端固定的SWNT仅径向收缩后颈缩,最后形成许多碳笼相连的类似结构。此外,后者在电子束辐照下断开后又会重新粘合起来,表现出很强的表面塑性流变或湿润效应。这些电子束辐照诱导SWNTs非热激活结构不稳定性现象可以用我们最近提出的表面纳米曲率效应和能量束超快诱导软模和点阵失稳进行全新、全面、正确的解释。
Resumo:
考虑双层减反射膜材料的折射率色散效应,采用光学干涉矩阵法计算了SiO2/ZnSe和SiO2/ZnS两种GaAs太阳电池双层减反射膜的反射率与波长的函数曲线,以及加权平均反射率随着顶层减反射膜SiO2厚度变化的函数曲线,并与未考虑色散效应的情况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色散效应对双层减反射膜的反射率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300-500nm波长范围的影响更大,且对不同材料的减反射膜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与未考虑色散效应的情况相比,考虑色散效应后,SiO2/ZnSe双层减反射膜的最小加权平均反射率从1.14%增加到1.55%,而SiO2/ZnS双层减反射膜的最小加权平均反射率却从1.49%减小到1.46%.
Resumo:
回顾与总结了该实验室对自组装Ge/Si(001)量子点的近期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生长在Si(001)衬底上的Ge量子点的形貌演变过程;多层Ge量子点的结构分析;Ge量子点结构的光学电学性质的表征;以及提高Ge量子点尺寸和分布均匀性的各种方法.
Resumo:
分析了SOI(silicon-on-insulator)2×2电光开关工作时热光效应对等离子色散效应的影响。采用二维半导器件模拟器PISCES-Ⅱ对器件进行模块。结果表明,热光效应对等离子色散效应的影响与调制区长度密切相关,当调制区长度较短时,热光效应的影响不容忽视;当调制区长度大于500μm时,这种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Resumo:
在可信计算平台的体系结构中,可信平台模块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其在可信计算平台的研究中居于中心的地位。本文对可信平台模块中可信机制特别是隐私性保护机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以可信平台模块作为建模的对象,对其进行形式化分析,探讨利用形式化模型生成测试用例,进行符合性测试的技术。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1、针对现有的隐私性保护方案即BCC方案在多信任域环境下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多信任域内的直接匿名证明方案,该方案为直接匿名证明方案在多信任域的网络环境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2、针对BCC方案匿名性机制中“验证着相关的完全或无”匿名性的缺陷,提出了带子群隐私保护的隐私性保护方案,该方案为小群体内应用隐私性保护方案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法,增强了现有隐私性保护方案匿名机制的灵活性。 3、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双线性映射的直接匿名证明方案,该方案的计算量小,签名长度短,为下一代基于椭圆曲线的可信平台模块提供了可行的隐私性保护方案。 4、针对目前可信平台模块符合性测试缺少自动化测试方案的现实,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针对可信平台模块的测试方案,该方案利用EFSM形式化模型生成测试用例,支持覆盖度的分析,可以实现测试的自动化,在符合性测试中可以帮助提高测试的覆盖程度与工作效率。 5、最后,本文首次对可信平台模块的本地化产品可信密码模块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出了其中的AP授权协议的一些缺陷,并给出了改进意见,对可信密码模块和可信平台模块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和分析,指出可信密码模块存在的不足和优势。 总的说来,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可信平台模块的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并且为我国可信密码模块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可信平台模块、可信计算平台、 符合性测试、直接匿名证明
Resumo:
作为信息存储和处理的核心环节,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在整个信息安全体系结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安全等级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测评既是当前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针对这一挑战,本文以高安全等级数据库系统及其测评关键技术为中心展开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了以下重要成果: (1)针对高安全等级数据库系统安全功能开发过程中的问题,本文提出基于通用标准的数据库安全功能开发方法,采用自顶而下的安全需求定义方法,依次对系统运行环境分析、安全目标定义直到可用性表示等开发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依此方法开发的安全产品可以完备地应对安全环境中的所有威胁。 (2)提出了入侵容忍的数据库恶意事务处理方法。该方法利用在事务管理器层次扩展的事务恢复日志分析和查找恶意事务的后继,通过数据回滚使受损数据在线的恢复至攻击前的状态。本文证明了该方法的完备性和正确性,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方法可以获得更高的运行效率。 (3)针对信息安全产品测评无法量化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三角模糊数的安全保证量化评估方法。量化评估方法包括:如何构造保证评估框架;如何使用模糊数标识评估员对组件的评价和对权重的分配;如何使用底线折中法形成量化的安全评价值。应用该方法进行测评,可使产品安全性以指标值的形式呈现,方便采购方和决策者规避安全风险。 (4)提出了高等级数据库系统测评平台的实现方法。给出兼容GB17859和GB18336等不同标准体系、高度集成、扩展性良好,并具有保护轮廓评估、安全目标评估、测试用例生成、测试案例管理、安全保证评估和模型形式化验证等功能的测评平台实现方法。为测评人员进行高安全等级数据库产品的测试和评估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操作平台,提高了测评工作的自动化程度。 总的来说,本文的研究成果推动了高安全等级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测评关键技术研究的发展,并为实现我国高等级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测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Resumo:
图像不变局部特征是新近兴起的一类图像特征,基于不变局部特征的图像表示是计算机视觉的热点研究问题,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针对图像不变局部特征的原理特性及应用展开研究:(1)当今流行的不变局部特征检测和描述方法;(2)局部特征组织方式;(3)基于局部不变特征的摄像机运动检测方法;(4)基于局部特征组合的目标模型及识别方法。 深入研究了当今流行的不变局部特征检测子,重点分析了其提取原理、特征结构、不变性阶次、精确度等特性,在此基础上对多种检测子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各自的适用范围,并总结出在具体应用环境下的特征选择原则。 针对视频分析中摄像机运动检测的具体应用,提出一种基于尺度不变局部特征的摄像机运动检测方法。该方法选取尺度不变局部特征,采用无序特征集合的方式表示图像帧,通过帧间局部特征的匹配,提出归一化软投票的方法鲁棒地估计特征匹配对的位置、尺度的变化,并根据各变化值和投票数的特点识别出摄像机的运动类型。该方法简单、鲁棒,满足了摄像机运动检测的处理速度和准确性需求。 针对基于局部特征的目标表示和识别问题,研究分析现有两种模型bag-of-words和part-based的优缺点,将二者结合,提出一种局部特征组合的目标表示模型和相应的识别算法。该方法在半局部区域内的特征同时进行外观描述和空间位置编码,并用数据挖掘中的频繁项挖掘技术自动提取出表征目标的特征组合,作为子模型。目标模型由一系列子模型构成,子模型的数量及每个子模型中包含的部件数目均自动从训练集中发现,是完全目标自适应的。所提方法克服了bag-of-words方法表达的精确性不足、part-based方法训练速度过慢的缺点,在识别问题上得到了较好的总体性能。
Resumo:
辽西山地由于人为破坏严重,自然环境恶劣,建国以来,国家和地方先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开展以人工植被建设为主要目的工程治理。由于诸多方面原因,辽西生态建设多注重理论的探讨和工程的实施,技术开发没引起足够重视。 本文以山地乡土树种开发利用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内容,对辽西地区生态建设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目的是为辽西山地生态恢复与环境治理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以期在辽西生态与环境建设中以较少的投资获得较大的生态效益。 本研究有如下工作和结果:(1)分析并明确了辽西山地生态建设主要矛盾,指出辽西山地生态建设应遵循恢复生态学理论;(2)通过对干燥度测算,明确了辽西山地属于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的交错地带,从而对辽西山地给出了现实的生态区划定位;(3)利用修正的Thornthwaite公式计算了这一地区的最大潜在蒸发量,分析了水分的盈亏状况;(4)研究分析了乡土树种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5)在分析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确认人工植被建设中纯林比重过大、乡土树种比例过小、生态系统十分脆弱;(6)研究了乡土树种资源,结果表明辽西山地乡土树种丰富,可以开发的较多,进而提出了可利用的乡土树种耐旱的形态和生理特征;同时,进一步提出了主要乡土树种研究和开发课题;(7)从生态工程的原理出发,提出并设计了辽西地区利用乡土树种可进行的生态建设工程项目。
Resumo:
本文以菩提树为培养对象,采用改进的液驱式间歇浸没培养技术进行组织培养实验。为了更准确,精密地控制培养条件我们研制了间歇浸没式植物培养箱;为了提高培养效率,降低成本,我们对现有培养系统和方法进行了改进。鉴于液驱式间歇浸没培养半开放等培养特点,容易造成雪崩式污染。通过调查污染来源,研究各种物理化学生物杀菌抑菌方法的特点,以及对各个培养环节的消毒能力,建立了一套适合菩提树间歇浸没无糖培养的污染控制操作规程,为进一步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究结果表明, 1、利用液驱式间歇浸没系统装置(简写为TD-TIB)进行组织培养,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液驱式间歇浸没培养与RITA和TIB相比,简单易操作,能耗低,效率高,成本低。与间歇浸没式植物培养箱配合使用,能够精密控制环境培养参数,包括温湿度,二氧化碳氧气的全程自动化检测控制 ,能够实现远程实时控制。利用液驱式培养方法生根后的培养苗自养光合能力强,驯化时间短,成活率高,芽多,健壮。 2、操作规程能够控制半开放间歇浸没培养中的污染问题。 从对紫外,臭氧,酒精,抗生素,杀菌剂以及过滤等污染控制方法的研究我们得出,任何一种消毒杀菌方法都不能控制系统的污染,只有结合培养系统环节和消毒方法的特点,把各种方法有机组合起来才能控制半开放条件下的污染。预处理是整个控制过程的关键。按照该操作规程,在2min/2h的间歇频率下的无糖间歇培养中,30天内成功实现了菩提树的生根驯化实验,培养液无污染。 间歇浸没培养技术与污染控制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小范围的规模化培养,为大规模自动化组织培养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Resumo:
林窗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影响着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物种组成、演替及生态系统功能。我国现有森林资源以次生林为主体,而林窗是森林演替的重要环节,因此通过次生林林窗特征及其内部环境因子动态研究,能够明确林窗在次生林演替中的重要作用。本论文以辽东山区次生林为对象,选取人工砍伐形成的三个不同大小的林窗,林窗按照面积大小分三个梯度来选取,从大到小分别为大林窗,中林窗和小林窗。通过野外调查、观测,较系统的研究了三个不同大小林窗的环境因子变化以及植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旨在明确林窗内各环境要素的变化规律及不同大小林窗间的差异,为东北山区的次生林管理经营与管理提供参考。 对林窗内环境因子(光量子通量密度、温度、空气湿度和土壤水分)、土壤氮素有效性以及植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光量子通量密度日变化趋势均为单峰型,到达峰值的时间均在中午以前,且峰值出现的位置均在林窗中心偏北部。光量子通量密度在生长季开始时强度较大,而在生长旺季强度偏小;面积较大的林窗中心光量子通量密度没有显著差异,但林窗边缘与林内差异显著(P<0.05)。(2)空气温度日变化趋势为单峰型,非生长季面积小的林窗其温度高于面积大的林窗,生长季则面积大的林窗温度较高;林窗内南部的湿度高于林窗北部,而温度则为林窗北部高于林窗南部。(3)土壤水分在两个深度层次间无显著差异,但在雨季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其它月份;林窗内部不同位置,面积较大的林窗内部各点差异不显著,但面积小的林窗其中心与林窗内部各点差异显著(p<0.05);土壤温度日变化与气温的变化一致,但其变幅较小,这可能与土壤和大气间的热量传递有关。(4)林窗内土壤硝态氮含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林内与林窗中心及林窗边缘差异显著,且面积较大的林窗硝态氮含量高于面积较小的林窗;面积较小林窗的氨态氮含量较高。矿化速率变化与硝态氮的变化一致。(5)各林窗内植物多样性在中林窗和小林窗边缘范围内都存在着物种多样性增加的趋势,而大林窗并未表现明显的物种多样性增加的趋势;环境因子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在各林窗中均无显著的相关性。
Resumo:
大气CO2浓度升高可以通过植物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将影响有机质矿化和营养物质循环,进而可能对CO2浓度升高产生正反馈或负反馈。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对CO2浓度升高的反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开顶箱系统为平台,采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和现代酶学技术,通过对长期接受500 ppm CO2的红松幼树、长白赤松幼树和蒙古栎幼树非根际土壤连续两个生长季的测定,系统研究了高浓度CO2对温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检测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土壤化学性质变化,主要结论如下: (1)高浓度CO2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对照组相比较,红松幼树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9.4%;长白赤松幼树土壤提高0.6%;蒙古栎幼树土壤提高1.3%。 (2)高浓度CO2处理使土壤磷酸酶(phosphatase)、几丁质酶(1,4-β-acetylglucosaminidase, 1,4-β-NAG)和多酚氧化酶(phenol oxidase)活性发生了显著变化,高浓度CO2使红松土壤 1,4-β-NAG活性提高7-25%,长白松土壤1,4-β-NAG平均活性降低14%,蒙古栎土壤1,4-β-NAG平均活性提高31%。 同时研究还发现,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和多酚氧化酶(phenol oxidase)活性与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分析还显示,土壤湿度与1,4-α-葡萄糖苷酶(1,4-α-glucosidase)活性、 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呈显著的正相关。 高浓度CO2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土壤转化酶活性和脱氢酶活性。高浓度CO2显著提高了红松和长白赤松土壤硝化酶活性;而显著降低反硝化酶活性。 (3)研究发现三种树土壤的真菌和细菌群落存在着季节性演替,并且高浓度CO2熏蒸处理使真菌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表现为一些种群优势度下降,另一些升高。虽然,细菌群落没有如真菌群落变化的明显,但研究中也发现高浓度CO2的确使个别细菌种群的优势度发生了显著改变。 亲缘关系与Calocybe carnea,Magmatodrilus obscurus密切的真菌是红松土壤优势种群,与Humicola fuscoatra关系相近的是长白松土壤的优势种群,并且此三种真菌的季节性变化不显著。研究发现高浓度CO2使红松土壤中亲缘关系与Pachyella clypeata,Cochlonema euryblastum,Lepiota cristata,Eimeriidae sp., Trichoderma sp.相近的种群的丰富度显著提高,使蒙古栎土壤中亲缘关系与Serendipita vermifera,Calocybe carnea种群丰富度显著下降,使蒙古栎土壤中与Candida sp.,Magmatodrilus obscurus和Pachyella clypeata亲缘关系密切种群的丰富度显著提高。 (4)三种幼树叶的原位分解培养429天结果显示,红松和长白松凋落物的β-葡萄糖苷酶(1,4-β-glucosidase)和木糖苷酶(1,4-β-xylosidase)活性随着分解而逐渐增加,而这两种酶在蒙古栎凋落物分解过程中保持相对恒定;高浓度CO2显著影响叶凋落物分解磷酸酶(phosphatase),纤维二糖酶(cellobiohydrolase), 几丁质酶(1,4-β-NAG),多酚氧化酶(phenol oxidase)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的活性。研究发现,凋落物的生物化学性质变化能引起分解的微生物群落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分泌的胞外酶活性变化,科学印证了大气CO2浓度升高“通过影响凋落物质量进而影响分解叶凋落物的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的猜测。 不同凋落物之间酶活性差异显著,真菌和细菌群落结构也显著不同。序列与Hyphodiscus hymeniophilus亲缘关系密切的真菌和亲缘关系与Verrucomicrobia bacterium密切的细菌是长白松凋落分解的最优势种群,序列与Lophium mytilinum亲缘关系密切的真菌是红松凋落分解的最优势种群。 另外,研究还发现,高浓度CO2使参与分解红松凋落物Beta proteobacterium OS-15A亲缘关系相近的细菌种群和与Azospirillum amazonense亲缘关系相近的种群丰富度显著降低;使与Luteibactor rhizovicina亲缘关系相近的种群和与Luteibactor rhizovicina亲缘关系相近的种群显著提高。高浓度CO2使定殖于长白松凋落物上Hyphodiscus hymeniophilus亲缘关系相近的种群和与Bionectria pityrodes亲缘关系相近的种群显著提高,而使与Neofabraea malicorticis亲缘关系相近的种群和与Hyphodiscus hymeniophilus亲缘关系相近的种群显著下降。
Resumo:
社区作为城市、村镇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单元如何实现和谐、健康、美感,必然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中之重。生态社区由于既能满足人们对环境优美的精神需求,又能充分体现节能、环保等生态要素,随即受到生态、环保学界、城市建设、规划及管理者的极大关注。本文系统地阐述了生态社区理论、实践的背景和发展历程,以此为指导构建了南芬区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子系统,共有13个目标层,可分为38个指标,分别从客观(实际建设情况)和主观(居民满意度)两个角度对南芬区的14个社区进行综合评价;并运用生态设计理论对业已在建的翠海华庭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1)实际建设情况:南芬各社区可持续状况一般,从空间上新城社区比旧城社区可持续性略好,从时间上看各历史阶段社区总体可持续性为1978-1992年间建成的社区>1993年以来社区>1978年前社区;(2)新城社区的居民满意度要高于旧城社区;(3)居民满意度均低于社区实际建设情况,这说明社区实际建设情况的提高,并不一定带来居民满意度的提高。(4)翠海华庭分析:设计人员严格按照生态设计的原则形成生态廊道、重视结合自然,注重文脉延续,但是水环境建设方面不够理想。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对生态社区评价和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Resumo:
N_2O 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温室气体,其源汇估算是深入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基础。目前 N_2O 源汇的估算仍有不确实性。大气 N_2O 主要来自生物排放。植物本身作为 N_2O 排放源的发现为 N_2O 源的估算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为提高 N_2O 源汇估算的精确度提供了可能。植物排放 N_2O 的研究己日益引起科学家的重视。本文采用田间栽种和室内培养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植物 N_2O 排放与光照的关系,及相关生物化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对大豆及叶菜类蔬菜的观测实验,进一步证实了植物释放 N_2O 这一重要植物生物生态现象的存在;对影响植物释放 N_2O 的重要环境因子-光照对 N_2O 排放通量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了植物体 N 代谢过程中涉及N_2O 产生过程的硝酸盐还原作用、亚硝酸盐还原作用和植物 N_2O 释放通量之间的关系。部分揭示了植物释放 N_2O 的机理,为植物释放 N_2O 及光调节机理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实验和理论依据。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对不同光照条件下,不同 N 素营养供给水平大豆N_2O 释放通量 叶片内的硝酸盐、亚硝酸含量的测定,结合使用硝酸盐同化(或异化)还原作用的抑制剂(如 CH_4 或 C_2H_2),对不同培养条件下大豆的 N_2O 释放进行了测定,进一步证明了光照对大豆释放 N_2O的影响,即强光照下大豆 N_2O 的释放较少,弱光照下大豆 N_2O 的释放较多。验证乙炔对大豆植物转化 N_2O 的抑制作用。硝酸盐培养同铵盐培养相比,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大豆苗 N_2O 释放明显增加,并有较高硝酸盐积累,光照强度的降低也能导致 NO_3~- 的积累,硝酸盐培养的大豆体内 NO_2~- 含量高于铵盐培养。2)用封闭式箱法和乙炔抑制技术,通过对 200 和 40 μmol·m~(-2)·s~(-1) 光照条件下不同苗龄大豆植株 N_2O 释放通量和叶片硝酸盐还原酶活性及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同步测定,研究了不同光照对苗期大豆 N_2O 释放和硝酸盐还原酶活性的影响。首次揭示,在强光照条件下苗期大豆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呈现“V”形变化,在此期间 N_2O 释放通量逐渐增加,两者变化趋势不呈现相关性;在弱光照条件下,同一时期大豆体内硝酸盐还原酶活性与强光照条件下相比较低,而 N_2O 释放通量较高,也呈现逐渐增加趋势,硝酸还原酶活性和 N_2O 释放通量显著相关。强光照条件下大豆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大豆叶片硝酸盐含量显著相关。两种光照处理下,亚硝酸盐含量均较低。3)利用 3 种不同光照条件处理,对苗期大豆亚硝酸盐还原酶提取液的活性进行了观测,同时结合三种不同处理亚硝酸盐还原酶提取液的 N_2O 释放通量测定,发现不同光照条件对 30-55 天大豆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没有明显的影响,三种不同处理酶提取液 N_2O 释放或吸收呈现不同变化,发育时期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对酶提取液 N_2O 释放通量起主要作用;还原剂和三种亚硝酸盐还原提取液 N_2O 释放没有明显相关性。4)通过对除草剂 2,4-D 和溴苯腈处理的大豆 N_2O 释放的观测,首次发现 2,4-D 和溴苯腈处理的大豆 N_2O 释放通量分别是 14.1 和 19.7 ng N_2O g~(-1) fw h~(-1)。2,4-D 和溴苯腈处理的大豆中 N_2O~--N 含量为 8 μmol·m~(-2)·s~(-1),是对照的 5 倍;除草剂处理的大豆体内 NO_3~--N 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别,因此推断 NO_3~--N 吸收过程中代谢积累的 NO_2--N 导致所观测的 N_2O 释放,N_2O 有可能是植物代谢过程中 NO_2~--N 植物代谢物反应或是 NO_2~--N 降解的副产物。5)通过对强弱两种光照条件下,高硝酸盐含量叶菜类蔬菜小白菜、菠菜和芹菜的 N_2O 释放的吸收随时间变化的观测,结合叶片中硝酸根、亚硝酸根含量的测定,发现光照强度对菠菜、芹菜、小白菜 N_2O 释放和吸收有影响,总体上表现为弱光照下三种植物 N_2O 释放量较高,强光下很少释放或表现为吸收。在 120 min 的观测中,三种植物释放和吸收曲线没有呈现明显的规则变化。喷洒除草剂 2. 4-D 增加芹菜在黑暗条件下 N_2O 的释放。强光照射与弱光相比三种植物的硝酸根含量均略低,而亚硝酸含量没有明显的差异。6)结合实验结果探讨了植物释放 N_2O 的三种机理:1)N_2O 是逆境条件下植物不正常代谢化学反应的产物的可能;2)植物将土壤中产生 N_2O 传输到大气中;3)N_2O 可能作为植物体硝酸还原代谢产物而被植物释放。综合后三种可能提出了在各种环境因子作用下植物释放 N_2O 的模型,认为植物N_2O 的释放可能是后两种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硝酸盐代谢过程中相关酶的还原起主要作用,随环境条件的不同,三种释放途径的作用强度可能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