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 resultados para KCL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neutronic design of a liquid salt cooled fast reactor with flexible conversion ratio.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e design is to accommodate interchangeably within the same reactor core alternative transuranic actinides management strategies ranging from pure burning to self-sustainable breeding. Two, the most limiting, core design options with unity and zero conversion ratios are described. Ternary, NaCl-KCl-MgCl2 salt was chosen as a coolant after a rigorous screening process, due to a combination of favourable neutronic and heat transport properties. Large positive coolant temperature reactivity coefficient was identified as the most significant design challenge. A wide range of strate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 coolant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to assure self-controllability of the core in the most limiting unprotected accidents were explored. However, none of the strategies resulted in sufficient reduction of the coolant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without significantly compromising the cor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power density or cycle length. Therefore, reactivity control devices known as lithium thermal expansion modules were employed instead. This allowed achieving all the design goals for both zero and unity conversion ratio cores. The neutronic feasibility of both designs was demonstrated through calculation of reactivity control and fuel loading requirements, fluence limits, power peaking factors, and reactivity feedback coefficients. © 2009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In this article, we examine the phenomenon of single-crystal halide salt wire growth at the surface of porous materials. We report the use of a single-step casting technique with a supramolecular self-assembly gel matrix that upon drying leads to the growth of single-crystal halide (e.g., NaCl, KCl, and KI) nanowires with diameters ~130-200 nm. We demonstrate their formation us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electron-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showing that the supramolecular gel stabilizes the growth of these wires by facilitating a diffusion-driven base growth mechanism. Critically, we show that standard non-supramolecular gels are unable to facilitate nanowire growth. We further show that these nanowires can be grown by seeding, forming nanocrystal gardens. This study helps understand the possible prefunctionalization of membranes to stimulate ion-specific filters or salt efflorescence suppressors, while also providing a novel route to nanomaterial growth.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利用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监测旱地农田土壤硝态氮的淋溶动向,研究施肥量与硝态氮累积量之间的关系,为科学施肥提供参考。【方法】在试验小区0~300cm土壤剖面中,每20cm深度取一个土样,1mol·L-1KCl浸提后以AA3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硝态氮含量。【结果】单施氮肥土壤硝态氮累积峰出现在80~100cm土层和300cm以下土层,当施氮量达到180kg·hm-2·a-1时,0~300cm土层硝态氮累积总量相当于8年的施氮量。单施磷肥对土壤硝态氮分布无影响;氮、磷肥配施时,施氮量增加硝态氮累积量显著增加,配施磷肥后可以减少硝态氮累积量,且施氮量越大减少的越多。过量施用氮肥,即使配施磷肥,硝态氮也能发生淋溶并在100~120cm和240~260cm土层附近累积;二次多项式回归能够较好地反映氮、磷施用量与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之间的关系。【结论】长期过量施用氮肥,导致硝态氮大量淋溶并形成两个累积峰,科学合理地配施磷肥可以减少硝态氮淋失;旱地麦田长期施用最大产量施肥量,可能导致硝态氮大量累积在土壤深层。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1.用溶胶-凝胶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有机-无机杂交材料,并用这种材料制备了过氧化物酶安培酶电极。用富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石英晶体微天平对这种有机-无机杂交材料和用这种材料制备的酶膜进行了表征。以亚铁氰化钾为媒介体考察了传感器的电化学行为。用计时安培方法优化了pH和工作电位。传感器的响应时间为10s,线性范围的上限达3.4 mM,检测限为5 * 10~(-7)M。传感器具有高的灵敏度和好的长期稳定性。另外,还把传感器用于流动注射分析和实际样品分析来评估传感器的性能。2.利用有机修饰的溶胶-凝胶材料的优点,制备含磺酸基的功能化的溶胶,用无机-有机杂交手段制备功能化的薄膜(FIOHM),进而制备了媒介体型过氧化氢安培生物传感器。麦尔多拉兰(MDB)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被固定在膜中,MDB在FIOHM膜中的循环伏安行为比溶液中的MDB的循环伏安行为更为可逆,因而适合于作媒介体。由于磺酸基的供电子能力,MDB分子的电子密度增加,因而就变得易于氧化而难于还原,表现为阴极峰和阳极峰峰电位的负移。这是第一次用溶胶-凝胶方法制备的磺化无机-有机复合材料制备媒介体型过氧化氢传感器。响应时间小于25 s。线性范围上限达0.6mM。高的灵敏度75 nA·μM·cm~(-2)是由于高的MDB载量。检测限为0.9 μM。传感器具有灵敏的响应和满意的稳定性。3.实验证明自身成胶的接枝共聚物PVA-g-PVP是酪氨酸酶的好的固定化材料。三维氢键网络把酶包埋在聚合物膜中。这种固定化方法简单温和。4-乙烯基吡啶组分增强了膜在电极表面的附着力,所以传感器在流动体系中稳定且重现性好。酶膜组成可以调节以得到好的灵敏度或宽的线性范围以满足不同的分析要求。传感器表现出很好的重现性,稳定性和灵敏的响应。传感器在亲水有机溶剂中的线性范围加宽。制备了安培型酚传感器。固定化材料是引入了接枝共聚物PVA-g-PVP的溶胶-凝胶复合膜。酪氨酸酶有效地固定在复合膜中。对这一无机-有机复合杂交材料进行了优化。酪氨酸酶在溶胶-凝胶膜中保持了其活性,在0V(Ag/AgCl,Sat.KCl)测定了其响应。讨论了pH、氧浓度、温度对响应的影响,考察了传感器的稳定性。酶电极对儿茶酚,苯酚,对-甲苯酚的灵敏度分别为59.6,23.1,39.4μA/mM。酶电极在4℃干态保存,间歇测定3周后,其响应为初始值的73%,稳定性好于接枝共聚物PVA-g-PVP为载体的酪氨酸酶电极。5.首次用安培酶电极定量测定极性有机溶剂。初步实验证实了用酪氨酸酶电极安培法定量惰性的极性有机溶剂的可行性。酪氨酸酶电极的制备方法简单:把酪氨酸酶和共聚物的水溶液滴涂在经过抛光的洁净的玻碳电极表面上,然后置于+4℃冰箱中干燥成膜即可。电化学还原酪氨酸酶催化氧化酚生成的醌提供探测信号。此传感器可以用于定量测定甲醇,乙醇,正丁醇,丙酮,乙腈,四氢呋喃等。该方法对某有机溶剂的检测限,灵敏度,线性范围依赖于所使用的固定化材料和底物的疏水性。对所测试的有机溶剂的响应时间小于2分钟。现场计时电流-石英晶体微天平实验证实了其响应机理:加入的有机溶剂富集底物探针酚,因而降低了酶膜中的酚的浓度。增加底物探针的浓度可以增加检测的灵敏度,因而降低检测限。此方法检测极性有机溶剂的特点是简单,容易,迅速。用酪氨酸酶电极安培定量测定惰性的极性有机溶剂,大大扩展了酶电极的应用范围。用这种检测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定量测定那些还没有发现专一性的酶来构造生物传感器的有机溶剂。6.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问题是酶的固定化。我们小组提出了用低温水凝胶固定化酶方法构造有机相酶电极,但是低温水凝胶与酶的相互作用仍不清楚。我们利用肼类化合物作为探针,研究了辣根过氧化物酶与低温水凝胶的相互作用。常用的羧基捕捉剂肼和对血红素边缘有高度选择性的甲基肼不能很快地明显抑制固定在低温水凝胶中的辣根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原因是辣根过氧化物酶的构象可能被低温水凝胶锁定,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羧基和其血红素的边缘被低温水凝胶保护而免受肼类化合物的进攻。作为比较,肼类化合物与吸附在石墨电极上的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相互作用也用稳态电流响应和循环伏安进行了研究。对水凝胶固定化酶方法.提出了酶电极响应的动力学参数的初步理论解释,其中低温水凝胶层的厚度和电子媒介体的扩散系数不影响米氏常数K_M,但这些参数显著影响饱和响应电流I_(max)。7.六氰合铁钴(II)膜修饰的玻碳电极用于构造电流型葡萄糖传感器。以六氰合铁钴(II)膜电化学催化还原酶促反应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氢为分析信号。明胶作为固定化材料,外涂Nafion膜。低的适加电位避免电化学氧化抗坏血酸、尿酸等干扰物。Nafion涂层靠静电斥力,阻止这些阴离子干扰物到达电极表面。得到了宽的线性范围,给出分析性能参数,进行了动力学分析。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普鲁士兰(PB)是由高自旋Fe~(3+/2+)和与CN基配位的低自旋Fe~(III/II)组成的难溶盐,化学式为Fe_4~(3+)[Fe~(II)(CN)_6]_3或KFe~(3+)Fe~(II)(CN)_6。其中的Fe~(3+/2+)及Fe~(III/II)均可被其他过渡金属取代,形成与PB结构类似的形如M'M"(CN)_6~((n_1+n_2-6)+)(其中n_1,n_2分别为过渡金属元素M'和M"所带电荷数)的混合价六氰化物或相应的碱金属(M~+)复盐,M_x~+M'[M"(CN)_6]_y,统称为PB类似物。PB及其混合价态类似物薄膜修饰电极最显著的特征是其电色效应,即在电位扫描或电位阶跃作用下,经过电化学氧化还原呈现不同的颜色,可期望用于显示器件。PB薄膜修饰电极在KCl溶液中进行循环伏安(CV)扫描时呈现面对氧化还原峰,其峰电位(E_m=1/2(E_(pa)+E_(pc)))分别为0.20及0.90V(V_s. SCE,除特别注明外,以下电位值均相对于SCE而言),分别相应于高自旋Fe~(3+/2+)及低自旋Fe~(III/II)的氧化还原。电位(E)小于0.2V时呈现白色,0.2V0.9V时呈现绿色。文献报道的PB薄膜修饰电极在KCl溶液中可稳定地经历0.6V--0.2V之间的CV扫描,但在经历电位正达1.0V的扫描时很不稳定,最多不超过20周薄膜就损环。关于PB薄膜电化学氧化还原过程中涉及的平衡离子的在种类因而电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写法,不同研究者观点不同,又都缺乏可靠的实验依据;对电积于基体电极上的PB薄膜的晶体结构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有关数据均引自早期对PB化合物本体的测定结果。本文用电化学方法在Pt和玻璃碳基体上制备出更稳定的PB薄膜修饰电极,除可稳定地经历0.6V--0.2V内的CV扫描外,并可经历0.6V-1.1V之间连续一千周以上电位扫描;提出了PB薄膜电化学氧化还原过程中电子转移的多层模型;系统地研究了制备条件、薄膜厚度及支持电解质溶液PH值对电极伏安行为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IR)及x-射线衍射法的表面表征证实了电积法牢固接着在电极表面的兰色电活性薄膜确实为PB;x-射线衍射实验直接确定了电积PB薄膜的晶体结构为面心立方结构,晶胞常数为10.2A。基于所制备PB薄膜修饰电极在较宽电位范围内经历电氧化时稳定性的提高,研究了多种支持电解质阳离子和阴离子对PB薄膜电化学行为的影响,表明PB薄膜在电化学氧化还原过程中只伴随有阳离子的穿透,与共存阴离子无关;阳离子中除K~+、NH_4~+、C_s~+外,Na~+离子也可穿透薄膜。相应的电化学反应为:PB薄膜还原KFe~(3+)Fe~(II)(CN)_6+e~-+K~+<->K_2Fe~(2+)Fe~(II)(CN)_6PB薄膜氧化KFe~(3+)Fe~(II)(CN)_6-xe~--xK~+<->[Fe~(3+)Fe~(III)(CN)_6]_x[KFe~(3+)Fe~(II)(CN)_6]_(1-x)其中01.06V(Vs. Ag/Ag~+)时呈兰色,相应的电化学反应为:0.90V处的峰MV~(3+)Fe~(II)(CN)_6+H_2O+M~+<->M_2VO~(2+)Fe~(II)(CN)_6+e~-+2H~+0.98V处的峰M_2VO~(2+)Fe~(II)(CN)_6+H_2O<->M_2(VO_2H)~+Fe~(III)(CN)_6+e~-+H~+1.06V处的峰M_2(VO_2H)~+Fe~(III)(CN)_6<->M_2(VO_2)~+FE~(III)(CN)_6+e~-+H~+总反应MV~(3+)Fe~(II)(CN)_6+2H_2O+M~+<->M_2(VO_2)~+Fe~(III)(CN)_6+3e~-+4H~+(其中M~+为支持电解质金属阳离子)。薄膜在CV扫描过程中极为稳定,10~3周扫描后峰电流仅有很小减低。与PB薄膜修饰电极类似,氧化还原过程与阴离子无关,不同点在于除金属阳离子外过程中还涉及H~+离子的穿透以维持电中性,而且此薄膜修饰电极在Li~+离子溶液中同样极为稳定。本文用计时电位法对PB薄膜修饰电极及六氰亚铁钒薄膜修饰电极进行了研究,测得电子在两种薄膜中的表现扩散系数分别为2.2*10~(-10)cm~2·S~(-1)及1.3*10~(-9)cm~2·S~(-1)。本文还制备及研究了六氰亚铁铜薄膜修饰电极,研究了该修饰电极及PB薄膜修饰电极对抗坏血酸氧化及H_2O_2还原的电催化效应。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测定了如下电池 Pr(固)|KCl-NaCl+2%PrCl_3|Pr-Al(X_(Pr) = 0.09-0.19) Pr-Al(X_(Pr) = 0.09-0.19)|KCl-NaCl+2% PrCl_3|Pr-Al(待测) Nd(固)|KCl-NaCl+2%NdCl_3|Nd-Al(X_(Nd) = 0.09-0.19) Nd-Al(X_(Nd) = 0.09-0.19)|KCl-NaCl+2%NdCl_3|Nd-Al(待测)的电动势与温度,待测合金组成的关系。温度范围是670-850 ℃,组成范围是Pr或Nd的摩尔分数从0.01到0.190。在此基础上计算了Pr-Al、Nd-Al合金熔体中各金属的活度、偏摩尔自由能、偏摩尔熵以及合金体系的摩尔混自由能、摩尔混合熵和摩尔混合焓,计算了合金相图的部分液相线温度和不同温度下PrAl_4、NdAl_4的标准生成自由能。在空气和氯气混合气氛下对电池Nd-Al(X_(dd) = 0.09-0.19)|KCl-NaCl+NdCl_3|Nd-Al(待测)的电动势与待测合金组成、电解质中NdCl_3含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为在电解Nd-Al合金过程中快速、近似分析合金组成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快速、近似的分析方法。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对电解熔融氯化物制备稀土金属钕及钕铁、镝铁合金的电极过程及镝在镝铝合金中的扩散系数,用氯化物熔体电解制备钕铁合金的电解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和计时电位法研究了Nd~(3+),Dy~(3+)在等摩尔Kcl-NaCl熔体中,在Mo, Fe, Pt三种不同电极上的电极过程;还研究了在可耗铁电极上,电解制备NdFe合金的电解工艺;测定了Dy~(3+)在该熔体中的扩散系数及Dy原子在Al-Dy合金中的扩散系数。研究结果表明,Nd~(3+)在Mo电极上的反应接近于扩散控制的反应。为不可逆过程。反应是一步完成的,转移系数α为0.8。计时电位法证明,Nd同熔体具有较强烈地作用。Nd~(3+)在Fe电极上的反应二步进行。首先是Nd的析出,立即与Fe合金化生成NdFe合金。经X-射线衍射分析证明,合金组成为Nd_2Fe。由于合金化的结果,使Nd~(3+)的析出电位向正方向飘移。第二步反应是由于有大量的Nd析出,Nd向Fe电极内部的扩散已不足以使析出的Nd与Fe合金化,造成纯Nd的析出。由于Nd沉积在电极表面上,活度逐渐趋向于1,故Nd~(3+)的析出电位又向负方向飘移。由于合金化,反应的全过程为不可逆的,αn为0.55~0.65。NdFe合金电解工艺的研究表明,利用体系NdCl_3-Kcl·NaCl-LiF是合适的。LiF的加入有助于溶解电解质中的水不溶物,降低熔体的粘度。浓度和温度对合金化影响较大。深度过高,则有大量纯Nd析出。由于Nd同熔体作用强烈,对电解不利。浓度太低,则金属Na易析出导致电流效率降低。温度高,有利于合金化;但合金中Nd的含量过高且电解质挥发严重;并且Nd同熔体的作用更强烈了。控制电解温度在750~800 ℃,有利于形成合金。我们得到最佳电解工艺条件为:当温度在750~760 ℃时;电流密度在10~13安培/厘米~2;NdCl_3浓度为30%(wt)时,电流效率达最大值为56%。利用LSV和计时电位法对Dy~(3+)在Mo电极上的电极过程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Dy~(3+)在Mo电极上的反应为一步生成金属的反应。反应是扩散控制的可逆过程。反应式为Dy~(3+) + 3e = Dy。利用扫描电镜进一步证实了这个结果。计时电位法测得了Dy~(3+)在该熔体中的扩散系数D与温度下的关系为LgD = 1.65 - 7376/T ± 0.34。同Nd比较,Dy同熔体的作用不很强烈。Dy~(3+)在Mo电极上的电极过程很好地符合可逆反应的规律。LSV方法研究Dy~(3+)在Pt,Fe电极上的电极过程表明,Dy~(3+)在Pt电极上的反应分二步进行。第一步反应为扩散控制的可逆反应。用卷积积分计算出第一步反应的转移电子数为1。与利用扩散方程计算的结果一致。所以,Dy~(3+)在Pt电极上的反应为,Dy~(3+) + e = Dy~(2+) ,Dy~(2+) + 2e = Dy。Dy~(3+)在Fe电极上的反应为不可逆过程。反应为一步还原为金属的反应。阳极溶解伏安曲线表明,Dy在低于800 ℃不与Fe形成合金。在Fe为电极制备DyFe合金,电解温度选择在900 ℃左右为宜。利用阳极计时电位法测定了Dy在Al-Dy合金中的扩散系数。结果表明,Dy在合金内部向合金表面的扩散为阳极溶解反应的控制步骤。测得扩散系数同温度的关系为LgD = 5.81 - 10662/T ± 0.51。(700~850 ℃)扩散活化能为204.1 kJ/mole。较高的活化能说明Dy在Al-Dy合金中的扩散相当困难。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Al-Li合金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航空材料,具有低密度、高强度的特点。目前世界上正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其断裂韧性,使Al-Li合金尽早走出实验室,获得实际用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熔盐电解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虽然此法现在尚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但已以其能够在较简单的设备上制备低Na高纯Al-Li合金的特点受到广泛的重视,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发展方向。针对我国的技术、设备现状,在参考国外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采用熔盐电解法制备Al-Li母合金 → 应用合金的制备方法是可以尽快赶上世界发步伐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作为整个熔盐电解制备Al-Li合金系统研究的一部分,针对目前在此领域中很多应用基础问题,诸如:作为新的电解体系正在探索中的LiCl-KCl-LiF三元相图,Li在液体Al阴极中的扩散系数,利用熔盐电解法制备低Na高纯Al-Li合金的热力学基础及如何克服LiCl强烈的吸水性给电解工艺带来的种种不便等均未得到系统研究的现状,设计完成了一系列有关熔盐电化学和热力学实验,填补了本领域的一些研究空白,并为进一步系统研究工艺条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1.用NH_4Cl氯化Li_2CO_3的研究 根据热力学从理论上论证了在200 ℃左右下述氯化反应:Li_2CO_3 + 2NN_4Cl = 2LiCl + 2NH_3~↑ + H_2O~↑ + CO_2~↑可以进行完全。利用DSC方法测定反应产物LiCl的纯度,并用离子色谱法分析反应产物中CO_3~=的含量,结果均证明:在Li_2CO_3:NH_4Cl = 1:4 (mol)时,Li_2CO_3可以定量转化为LiCl,剩余的NH_4Cl完全分解。根据热重分析结果推测NH_4Cl氯化Li_2CO_3的反应历程为:Li_2CO_3 + 2NH_4Cl = 2LiCl + 2NH_3~↑ + H_2O~↑ + CO_2~↑ NH_4Cl = HCl~↑ + NH_3~↑ 而并非是想像中的:NH_4Cl = HCl~↑ + NH_3~↑ 2HCl + Li_2CO_3 = 2LiCl + H2O~↑ + CO_2~↑利用X-射线衍射方法分析产物,结果亦说明氯化可以成功。将1:4(mol)= Li_2CO_3:NH_4Cl混合样品在差热分析反应炉中直接加热测定反应产物LiCl的溶点,并与纯LiCl样品熔点的测定结果相比较,二者完全一致。以上结果说明:不仅可用此氯化反应产物代替LiCl应用于熔盐电解制备Al-Li合金中,而且还可将其应用于LiCl体系的相图测定中。因Li_2CO_3,NH_4Cl均不吸水,极易处理,因此以上研究结果无论对于Al-Li合金的工艺研究还是其他有关LiCl体系的基础研究都是很有价值的。2.直接氯化法制备LiCl-KCl-LiF三元相图的研究。LiCl-KCl-LiF三元相图是研究此体系电解机制的重要基础。为将以上直接氯化法应用于差热分析中制作此三元体系相图,首先用直接氯化法测定了三个已知二元LiCl体系相图:LiCl-KCl;LiCl-LiF;LiCl-NaCl。与文献结果吻合很好。说明将此法应用于差热分析中制作LiCl体系相图结果是可靠的。在LiCl-KCl-LiF三元相图的测定中共做出七个垂直截面,在各截面上读出等温条件下的相界点投影到浓度三角形中,得到等温投影图。结果说明LiCl-KCl-LiF是固态完全不互溶的三元共晶体系,共有三个液-固两相区;三个液-固-固三相区;一个液-固-固-固四相区,(三元共晶平面)和一个固-固-固三相区。四相点温度为348 ℃,其组成在三相平衡线的交点处,在实验上测出近似等于:41.4KCl + 57.3LiCl + 1.3LiF (mol)。3.氯化物体系中Li~+, Na~+析出电位的比较及其去极化作用的研究。在正常电化序中,Li~+应先于Na~+析出。但在以Al作阴极电解LiCl体系时,则由于Li~+在Al上有较强的去极化作用而提前析出。这是熔盐电解法可以制备低Na,高纯Al-Li合金的基础。本文在理论上对此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1)。测定Li~+, Na~+在二元氯化物体系中的析出电位。通过在Al阴极,Mo阴极上二离子析出电位的比较,确认了Li~+在Al阴极上产生很强的去极化作用是能利用电解法制备低Na高纯Al-Li合金的根本原因。并为在工艺研究中选择合适的电流密度提供了参考依据。(2).根据热力学理论推导出合金化反应产生的自由焓变化与去极化作用的关系:ΔG_x + ΔG_m = -nFΔE。揭示了产生去极化作用的原因。并根据ΔG_x(偏摩尔过剩自由焓)与合金结构的关系提出可以利用二元合金相图推测极化类型及极化大小。并根据动力学原理对温度对极化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3).求出合金化反应的热效应,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亦可利用此值作为判断去极化作用大小的标准。(4).测定Li~+, Na~+在Al-Cu, -Al-RE合金上的析出电位。结果表明Cu,RE的存在均可加强Li~+在阴极上的去极化作用,进一步加大了Li~+, Na~+析出电位之间的差别,有利于制备更纯的Al-Li 使金。为直接生产Al-Cu-Li, Al-RE-Li三元母合金奠定了基础。(5)测定Li~+在不同组成配比的LiCl-KCl熔体中,在Al阴极上的析出电位,并求出LiCl的离子平均活度系数γ=0.71 (T = 740 ℃), 熔体对理想状态产生负偏离。4.利用阳极计时电位法测定T=720 ℃时Li在液体Al中的扩散系数D_(Li/Al) = 4.94 * 10~(-5)cm~2·s~(-1),与利用Stocks-Einstan公式计算出的理论值D_(Li/Al) = 4.85 * 10~(-5)cm~2·s~(-1)吻合较好。5.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工艺初探,所得初步结论有:(1).加入LiF可以提高电效。(2).采用电流密度为1 A/cm~2时,不加搅拌亦可制备出成份均匀,含Li量为10%(w.f)的Al-Li合金。(3).根据实验结果提出 Li在熔体中的熔解可能是影响电流效果的主要原因。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原子吸收光谱法自五十年代提出以来发展十分迅速,迄今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仪器分析方法。对大多数元素的研究已趋于完善,要提高分析灵敏度比较困难。本工作主要从基体改进剂的角度来研究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提高某些元素,尤其是高温元素的测定灵敏度的方法及其应用。GFAAS测硼的报道很少,硼的分析灵敏度低原因的于硼在低温时易以氧化物形式挥发损失,而高温时又生成难熔的B_4C。因此,必须寻找合适的基体改进剂。本工作通过对基体改进剂量的试验以及基体改进剂对硼的灰化和原子化温度影响的研究,得到3Ca, Sr, Ca/Mg、Ca/La和Sr/Mg均可作为测硼的基体改进剂的结果,其中混合基体改进剂Ca/Mg、Ca/La和Sr/Mg较Ca、Sr单独作基体改进剂性能要优越。本工作将x射线衍射分析与热力学计算相结合,综合已有的实验现象,提出了硼原子化过程的初步机理,同时也解释了基体改进剂Sr(NO_3)_2对硼吸收信号的增强作用,并推测了相应原子化过程。即气态硼原子的产生源自固态硼原子的升华,而固态硼原子的产生源自B_2O_3的碳还原。Sr(NO_3)_2的增感作用在于子化前SrB_6的生成,减少了B_2O_3的挥发损失,阻止了B_4C的生成。此外,本工作在基体改进剂研究的基础上,选用Ca/Mg和Sr/Mg混合基体改进剂分别测定了饮用水,标准参考物质桃叶以及高温镍基合金钢中的痕量硼,进行了灵敏度、线性范围和抗干扰能力试验。硼1%吸收时的特征量分别为2.5 * 10~(-10)g和2.0 * 10~(-10)g,线性范围均达1.6μg ml~(-1),回收率在98-105%之间,精密度为4.7-8.4%。饮用水的检出限为50ng ml~(-1) B(3σ)。本工作还比较了金属盐类注入和浸渍处理石墨管后,GFAAS测硼的灵敏度、精密度和石墨管的使用寿命。用扫描电镜分析了石墨管的表面结构,并作了相应解释。建立快速、准确和灵敏的方法检测环境试样中的痕量Be、Al、Sn和Ge,是环境分析的重要课题之一。GFAAS作为一种灵敏的分析方法已广泛地用于环境分析上,但测定某些试样中的Be、Al、Sn和Ge灵敏度尚低。为此,本工作以Ca(NO_3)_2为基体改进剂探讨了增强这四种元素灵敏度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下对比测定,Ca(NO_3)_2能将Be、Al、Sn和Ge的分析灵敏度分别提高3.6,5.7,9和50倍。Ca(NO_3)_2不仅提高了Be、Al、Sn和Ge的分析灵敏度,而且也提高灰化温度,并降低原子化温度,也增强抗干扰能力。本工作还探讨了Ca(NO_3)_2对Be、Al、Sn和Ge的增感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钙对Be和Ge的增感主要在于气相作用,钙对Al的增感主要是固相作用,而钙对Sn的增感不仅有气相作用,也有固相作用。同时利用钙的增感作用直接测定了地下水及水系沉积物标样中的痕量铍,其检出限为5.5 * 10~(-13)g Be(3σ),回收率在98-105%之间,精密度为2.8-4.4%。也利用钙的增感作用直接测定了河水及地下水中的痕量铝,其检出限为1.1ng ml~(-1) Al (3σ),回收率在95-106%之间,测定的精密度为2.7-6.8%。此外,本工作也研究了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铝时各种氯化物的干扰现象。结果发现,NaCl,KCl,FeCl_3和CuCl_2对铝产生负干扰,这种干扰来自气相中Cl和Al的结合;MgCl_2和CaCl_2对铝产生正干扰,这种干扰来自它们的氧化物对铝的增感作用;HCl不干扰铝的测定,而HClO_4对铝的干扰与石墨管的表面有关。本工作所建立的GFAAS测Al,B,Be的方法,具有简单、快速,且灵敏度高的特点,适用于环境试样中痕量铝、硼、铍的测定。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水解产物质谱、核磁共振、热失重分析及x-光单晶衍射分析,确认合成了下述两种新型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并对它们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和讨论。(1) ErCl_3 + C_6H_5CH_2C_5H_4Na → (THF) C_6H_5CH_2C_5H_4ErCl_2·3THF + NaCl; (2)GuCl_3·nTHF + C_9H_7K → (THF) C_9H_7GuCl_2·3THF + Kcl; 在第一种配合物的合成中,讨论了苄基环戊二烯与无水氯化稀土反应的条件。并首次成功的合成了苄基环戊二烯基稀土配合物。对于第二种化合物的合成,采取了与文献不同的反应条件及合成方式。提高了产物收率并第一次得到了茚基稀土二氯化物的单晶结构表征。上述两类配合物均对空气、水汽敏感,均可溶于四氢呋喃溶剂中,难以溶解在汽油等烷烃溶剂中。其中C_6H_5CH_2C_5H_4ErCl_2·3THF在DME·Et_2O甲苯等溶剂中也有较为良好的溶解性。在C_6H_5CH_2C_5H_4ErCl_2·3THF的红外光谱中,1600cm~(-1)、1490cm~(-1)和1450cm~(-1)为苯环骨架振动吸收峰,700cm~(-1)为取代苯环的面外弯曲振动吸收峰,2980cm~(-1),2880cm~(-1)为CH_2的振动吸收峰,1600cm~(-1)、1040cm~(-1)和860cm~(-1)为环戊二烯基的特征吸收峰,1060cm~(-1)、910cm~(-1)为四氢呋喃分子的特征吸收峰,460cm~(-1)为Ln-Cl键的特征吸收峰。其分子结构见图I,晶体为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晶胞参数a = 11.622A. b = 10.281A, c = 26.040A. β = 86.65°、V = 3106.09A、E = 4L。最终端离因子R = 0.050。中心离子Er~(3+)处于八面体中心,配位数为8。化合物C_9H_(17)GdCl_2·3THF的红外光谱中,出现的四氢呋喃分子特征峰为1050cm~(-1), 900cm~(-1)。茚基特征峰为845cm~(-1)和1020cm~(-1);GuCl键吸收峰为460cm~(-1),热失重分析表明,配合物分子中含有三个四氢呋喃分子。单晶结构见图II,单晶属单斜晶系,P21空间群,晶胞参数a = 10.468A, b = 11.888A, c = 11.854A, β = 108.46°, D = 1399.3A~3。最后一改性因子R = 0.042。平均键长Gd-C(环)为2.739,Gd-O为2.444A,两个Gd-Cl键长分别为2.583A和2.721A,夹角Cl(1)-Gd-Cl(2)为158.0°。比较所得两个配合物,它们具有相同的化学组成形式,单晶结构也非常相似。在苄基环戊二烯基化合物结构中Cl(1)-Er-Cl(2)夹角为156.3°,而C_9H_7GdCl_2·3THF中相应角度为158.0°,前者较后者小的不到两度,这可能与取代环戊二烯基的空间位阻小大有关。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传统的熔盐结构理论多以“伪晶格模型”为基础,虽能解释熔盐结构的某些规律,但“伪晶格模型”与熔盐的真实结构相差甚远。迄今为止较为止较为严格的熔盐溶液理论是径向分布函数理论。本工作以径向分布函数理论为基础,利用Monte Carlo计算机模拟与X-射线衍射方法计算和测定了几种卤化物熔盐的径向分布函数(RDF),并在此基础上对若干熔盐微观结构和某些热力学性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1、LaCl_3-KCl与La-LaCl_3-KCl熔体结构的Monte Carlo计算机模拟研究;2、高温液态X-射线衍射实验方法的建立;3、用高温液态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几种卤化物熔盐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熔盐的结构对摩尔体积的变化很敏感,由温度的降低而引起的熔盐摩尔体积的收缩会导致熔盐中相同离子对间的距离缩短。由于熔盐是由阴、阳离子组成的离子熔体,其离子间的主要作用是Coulomb作用,因此熔盐中阳离子的尺寸及其所带电荷的多少是熔盐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首次采用实验方法和理论计算相结合,从宏观性质到微观结构进一步深入研究了稀土金属与熔盐的相互作用。藉透明电解槽技术和电化学弱极化方法首次研究了稀土金属La、Nd在各自氯化物熔盐中的溶解过程。采用计算量子化学方法初次计算了金属原子La、Nd等与熔盐中的离子相互作用。并从稀土离子间反应的能量角度讨论了稀土低价离子的稳定性。1)从透明电解槽中观察了金属La、Nd分别在盐Lacl_3+Kcl、NdCl_3kcl体系中溶解时,均产生黑色的金属雾。熔体被金属雾充满而完全不透明分别需要1分半和1分的时间。金属Nd的溶解速度明显快于金属La。其两者的溶解过程可初步认为:1)首先以一些凝聚粒子团进入熔体;2)然后同它们各自熔盐发生化学作用,生成不同价态的离子。经X-射线分析发现熔盐试样中存在La~(2+)、Nd~(2-27+)、Nd~(2-27+)、La~(2+)离子以及Nd、La中性原子。在等摩尔Kcl+Nacl熔盐体系中,金属La、Nd溶解时也将产生黑色的金属雾,但数分钟后,熔体被金属雾充满而呈暗黑色。金属的溶解可能以物理溶解为主。金属Nd在该熔体中的溶解速度也明显大于金属La。以上对La、Nd金属雾的产生过程观察尚未见报道。2)在阴极极化条件下,我们初次发现了金属La、Nd在各自Lacl_3+kcl、Ndcl_3+kcl熔盐中的溶解扩散速度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远不能阻止金属的产生以及扩散于整个熔体中。极化条件下,发现Nd熔体中的金属雾扩散仍然比La熔体中的要快。在等摩尔kcl+Nacl熔盐体系里,阴极极化仍然不能阻止金属Nd的溶解。3)采用电化学弱极化方法首次测定了金属La、Nd分别在Lacl_3+kcl+、Nacl、Ndcl_3+Kcl+Nacl体系中的电化学溶解速度。其自溶解电流密度值分别为:17.4Am/cm~2和29.9Am/cm~2(800℃)以及26Am/cm~2和46.9Am/cm~2(860℃)。增加体系的温度,将有利于金属La、Nd的电化学熔解。金属Nd的电化学溶解速度大于金属La。4)量子化学EHMO计算表明,稀土金属La、Nd、Y溶解于各自熔盐中,不再保持电中性,而是与周围邻近离子发生化学作用,生成低价离子。计算还表明在La~(3+)/Ce~(2+)、Nd~(3+)/Nd~(2+)离子之间,发现有电子云重叠现象。其重叠集居数依次为0.407、1.37和0.18。我们提出有形成原子簇离子的可能。关于La、Nd金属雾呈黑色可根据熔盐中生成的低价离子以及所形成的原子簇离子的吸收光谱性质来加以说明。根据稀土原子的各级电离能,计算了稀土离子(或原子)之间反应的热能。计算表明熔盐中 R_E~(2+)离子较R_E~(1+)离子稳定存在的可能性大。随着La、Ce、Pr、Nd顺序变化,稀土原子与其自身熔盐作用生成低价离子的稳定性趋势增强。这可能是稀土金属在其自身熔盐中的溶解度随La、Ce、Pr、Nd顺序变化而增加的一个缘故。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我国江西龙南稀土矿是目前世界上储量最大的富钇稀土矿、研制具有多种用途的钇(Y)-铝(Al)或富钇混合稀土(Ymm)-铝中间合金,对于开拓我国龙南稀土矿的应用领域扩大稀土合金出口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一背景并针对目前氟化物体系制取Ymm-Al合金时存在着电解温度高,腐蚀现象严重,电效偏低等缺点,本文系统开展了在氯化物熔盐体系中电解制取Ymm-Al合金的研究工作。本工作由三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工作中,开展了熔盐电解所需要基本原料-无水稀土氯化物制取的工艺研究。利用化学分析和结构分析手段,弄清了干法氯化过程中YmmCl_3水解的机理,提出了减弱水解的措施,即YmmCl_3先在850-900 ℃灼烧1.5 + 0.2hr,脱掉吸附水并将碱式碳酸盐转化为氧化物,增加稀土氧化物的比表面。通过条件试验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采用NH_4 Cl:Ymm_2 O_3 = 14:1(摩尔比)的配料比,每次投入氯化装置的原料量为0.26 - 0.36 kg, 在400-450 ℃氯化反应激烈开始后迅速降温至400 ℃以下,待物料粘结现象消失后,再行升温氯化。出料及后期控制温在475 ± 25 ℃。经过3.8 ± 0.2hr氯化,可制得水不溶物小于1%并符合熔盐电解要求的YmmCl_3原料。此新工艺与原有干法工艺相比,流程短,装置简单,不需密闭抽真空,成本低,适于制取任何量的优质熔盐电解所需氯化稀土原料。在第二部分工作中,利用上述YmmCl_3原料,以液态铝为阴极,在氯化物体系中进行熔盐电解,通过试验得出在小型试验规模制取Ymm-Al合金的最隹工艺条件为:电解质组成(重量比)40%YmmCl_3-1%NaF-59%等摩尔的NaCl-KCl;电解温度为790 ± 5 ℃;阴极电流密为0.7 - 0.02A/cm~2;电解电量为333 ± 5库仑/克铝,制得钇铝合金中Ymm含量为10 ± 2%。添加1%的NaF可消除阴极表面生成枝状物,减少合金中夹渣和熔盐中沉渣。在电解工作中,将方差分析应用于试验数据处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种试验因素对电效有明显影响,试验数据可靠,试验误差在允许范围以内。在第三部分工作中,利用线性扫描伏安法测定了在最隹电解工艺条件下Y~(3+)和Ymm在液态铝及钼电极上的析出电位。测定结果表明:Y~(3+)和Ymm~(3+)在液态铝阴极上的析出电位比在钼阴极上偏正0.2 ~ 0.8伏,氟离子的加入要比不加氟时析出电位不有同程度的负移,但考虑到氟离了具有消渣作用,加入少量氟比物添加剂对提高电效有利。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CuInS_2、CuInSe_2等三元半导体化合物具有光电转化效率较高,稳定性好等优点,近来在光电转化方面很受重视。本文总结了CuInSe_2、CuInS_2等化合物在光电化学转化方面的大部分工作。以及概要地介绍了半导体光电化学原理。采用电流沉积和喷涂热解的方法成功地制备了CuInSe_2和CuInS_2多晶薄膜,并对它们的光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我们所用的电沉积溶液是1.4mM CuCl_2 + 10mM InCl_3 + 4.2mM SeO_2 + 10mM KCl (pH = 1.6~1.7),控制电位-0.8 V (v.s.SCE),在荃底钛上得到了结构为黄铜矿的CuInSe_2藻膜。将薄膜退火后与多硫溶液构成PEC,在AM1的光照条件下,得到开路光电压220mV。短路光电流~5mA cm~(-2),光电转化效率为0.23%。薄膜中Cu和In的比例由电沉积溶液的组成控制;薄膜中Cu/In < 1,则薄膜是n型光电响应,Cu/In > 1,则呈弱的P型响应。退火对薄膜的结构和光电活性影响很大,最佳的退火温度是350 ℃,用光谱响应的方法测出了CuInSe_2薄膜的禁带宽度为0.98 eV,与太阳光谱相匹配。用MoH-SchoHky方法和开路光电压与光强的关系求出了薄膜电极在多硫溶液中的平带电位,从而确定了CuInSe_2半导体的能带结构。CuInSe_2薄膜电极在多硫溶液中稳定性较好,CuInSe-多硫溶液PEC在短路状态、AM1光照强度下连续放电三小时,光电流没有变化。荃底物质和电沉积溶液对薄膜的光电活性的影响表明,CuInSe_2薄膜与荃底的接触好坏极大地影响了PEC的光电流及光电转化效率。另外,CuInSe_2薄膜电极在铁氯溶液中的光活性得到了改善,然而其稳定性却不理想。喷涂热解法制备CuInS_2新用的溶液为CuCl_2、InCl_3和硫脲的水溶液。制备的薄膜由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其结构为闪锌矿型。在AM1光照条件下,CuInS_2-多硫溶液PEC给出开路光电压为170mV,短路光电流为3.8mA cm~(-2)。由光谱响应法测得CuInS_2薄膜的禁带宽度为1.25eV,比单晶CuInS_2的标准值1.55eV小得多。CuInS_2-多硫溶液PEC在短路状态、AM1光照强度下放电一小时,光电流下降近一半,可见,CuInS_2薄膜电极稳定性较差。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对YCl_3-KCl.NaCl熔体中Y在固体M_0,Ni和Fe电极上的电化学过程及用氯化的熔休电解制备Y_(mm)-Ni和Y_(mm)-Fe合金进行了系统研究。对电解时电解槽内熔体温度分布进行了测定,得出了电解制备Y_(mm)-Ni合金时槽内熔体温度分布图。结果表明,从阴极表面到电解槽内表面的温度递降不是均匀的,阴极附近出现一个高温区。随着边缘电解质温度的升高,阴极表面温度基本上平行地上升。电极表面温度超出边缘电解质温度随电解时阴极电流密度和电流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当使用高阴极电流密度时,可高达近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