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4 resultados para Molé, Mathieu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论文回顾了电化学发光的发展历史,介绍了电化学发光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电化学发光的主要反应体系及其反应机理,评述了电化学发光在其与流动注射、毛细管电泳及高效液相色谱联用,电化学发光传感器,无机物质的分析,有机物质的分析,药物分析,免疫分析,核酸杂交分析等分析化学领域的应用。在已有文献基础上,成功地制备了两种电化学发光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建立了测定多巴胺、组氨及半胱氨酸的新方法,摘要如下:1.针对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选择性较差及电极容易污染等缺点,采用整体修饰的方法,将葡萄糖氧化酶固定在溶胶-凝胶碳陶复合材料中,以光导纤维作为光的采集和传输装置,成功地制备了光纤电化学发光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对葡萄糖测定的线性范围宽达3个数量级(1*10-5-1*10-2mol/L),而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检出限为8.16μmol/L)。该生物传感器的测量信号为发光信号,所以它对电活性物质的抗干扰能力比安培生物传感器强;采用整体修饰,使受污染的电极表面可通过机械抛光得到更新;电极基底和葡萄糖氧化酶与溶液直接接触,信号响应快,达到发光峰值的时间小于20s;该传感器的重现性和稳定性良好。实践证明:溶胶凝胶碳陶复合材料是制备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良好材料。2.采用溶胶凝胶薄膜材料将葡萄糖氧化酶固定在玻碳电极的表面,结合流动注射和光纤传感技术构建了流动式光纤电化学发光葡萄糖传感器,葡萄糖浓度的对数在50μmol/L-10mmol/L之间与电化学发光强度的对数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检测限为26μmol/L,该传感器可用于市售饮料中葡萄糖含量的测定。3.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鲁米诺电化学发光体系:咪哇类化合物、多巴胺及琉基化合物和鲁米诺之间的电化学发光,建立三种不同物质的新测定方法,从而拓宽了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应用范围。(1)实验发现咪唑、组胺和组氨酸三种咪唑类化合物对鲁米诺电化学发光均具有较强的增敏作用,基于此结合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建立了一种测定该类物质的新方法,检测限分别为0.25、0.87、0.56μmol/L,并测定了药物中组氨酸的含量,结果符合推荐值,该方法对含咪哇环的化合物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因而具有推广价值,可望用于多种含咪唑环药物的分析测定。(2)实验发现多巴胺对鲁米诺的电化学发光具有很强的抑制效应,建立了一种简便、迅速和灵敏的流动注射电化学发光测定多巴胺的新方法,并采用紫外一可见光谱和循环伏安手段推论出多巴胺抑制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机理。该法对多巴胺测定的线性范围为5.0*10-8-1.0*10-5mol/L,检测限为3.2*10-8mol/L,可用于盐酸多巴胺注射液中多巴胺含量测定。(3)鉴于在碱性介质中半胧氨酸对鲁米诺的微弱电化学发光具有较强的增敏作用这一实验结果,结合流动注射技术首次建立了直接采用电化学发光测定半肤氨酸的新方法,并借助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手段和循环伏安实验推测了其可能的反应机理。半胧氨酸的浓度在1.0*10-6-5.0*10-5mol/L之间与发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3,检测限为0.67μmol/L,该方法可推广应用于测定药物和生物体液中半胱氨酸的含量。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简要评述了电化学发光的发展过程及研究现状,介绍了关于电化学发光的一些基本理论。采用电化学、光谱等方法对电化学发光方法及其应用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聚苯乙烯磺酸钠(PSS)和硅溶胶制备的复合物膜固定发光试剂吡啶钌。将吡啶钌固定化后不仅可以减少试剂的消耗,而且还可以简化实验装置。以吡啶钌/三丙胺体系研究了固定在PSS一二氧化硅复合物膜中吡啶钌的循环伏安及电化学发光行为。固定的毗咤钉的电化学及电化学发光行为均受到膜中PSS含量的强烈影响。另外,PSS可大大提高电化学发光强度。将吡陡钉修饰电极在流动注射分析体系中用于草酸、三丙胺和NADH的检测,具有高的灵敏度,快速的响应以及良好的稳定性。2.利用苯磺酸重氮盐的电化学还原和静电吸附作用,在苯磺酸修饰玻碳电极上形成毗咤钉单层膜。此单层膜进行可逆的表面反应,并与三丙胺反应产生电化学发光。考虑到电极的稳定性,电化学发光是源自固定的毗咤钉,而不是脱附的毗咤钉。检测三丙胺线性范围从5μmol/L到1mmol/L,检测限为1μmol/L(S/N=4)。另外,苯磺酸单层膜可作为优良的基底用于吡啶钌多层膜的制备。3.将吡啶钌固定到玻碳电极上的Eastman-AQ55D-二氧化硅复合物膜中,研制了一种具有长期稳定性和快速响应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并研究了固定在复合物膜中的吡啶钌的电化学和电化学发光性质。以此修饰电极在流动注射分析体系中检测了草酸、三丙胺和氯丙嗦,具有高的灵敏度。由于强烈的静电相互作用和Eastman-AQ55D低疏水性,传感器在干燥状态下放置两个月,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响应降低。对电极进行100次电位扫描后,电流响应只降低5%。4.利用碳糊电极这种最简单的有机溶剂修饰电极,成功地实现了邻菲咯琳钉/过硫酸根体系在水溶液中的电化学发光。只有当电位足够负时,才能观察到由电生的Ru(Phen)3+与强氧化性中间体S。#''反应产生的电化学发光。与Ru(bpy)S2+O82-扩一电化学发光相比,Ru(phen)32+/S2O82-电化学发光在水溶液中更稳定,并且它不受碳糊电极存放的影响。检测S2O82-线性范围从5 * 10-6mol/L到2*10-3mol/L。S2O82-浓度高于20mmol/L时,电化学发光强度急剧下降。5,研制了一种微型光纤电化学发光检测器,其结构简单,所需样品体积小,而且发光效率高。将透光的金网固定到光纤末端表面作为工住电极,参比电极和对电极固定到光纤侧端,从而形成自包含的三电极体系。使用网栅电极可以增大电极面积,提高光收集效率。对电极与光纤末端共同形成了一个微型反应池,避免了额外添加样品池,并允许进行微量(体积约10 μL)电化学发光检测。检测草酸和氯丙嚓,线性范围分别为1*10-6mol/L-1*10-3mol/L和5*10-6mol/L-5*10-4mol/L,检测限分别为5*10-7mol/L和1*10-6mol/L(S/N=3)。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1.热可交联聚酰亚胺/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共混体系的研究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 sulfide),PPS]是由刚性结构的苯环和柔性的硫醚连接起来,交替排列构成的线性高分子化合物,具有高的热稳定性、良好的耐化学药品性、优良的电绝缘性、耐老化性和阻燃性等综合性能优异的高性能树脂。聚醚矾〔Poly(ether sulfone),PES]是一种非结晶性的热塑性工程塑料一,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耐高温蠕变性及优异的物理机械性能。其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225℃),使其可以在较高温度下作为结构材料使用。本论文研究了PPS/PES二元共混物的热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并以热可控交联的低分子量多官能单体PMR-POI(聚醚酰亚胺)为界面增强剂,分别研究了POI与PPS、PES之间的接枝和/或交联反应,POI对PPS结晶行为的影响,POI对PES分子运动的影响和POI对PPS/PES共混体系的界面增强。主要结果如下:1.PPS/PES共混物相容性的特征在于选择性的部分相容,少量的非晶PPS分子可以扩散进入PES相区,相反的扩散过程则不会发生。2.PPS/PES共混物的热学性质和动态力学性能主要受连续相的控制。3.PPS相的性能主要受其结晶度的影响,因此能够改变其结晶度的因素均会改变PPS相的性质。4.光谱学和流变的证据表明,POI同PES,PPs共混过程中有接枝反应发生,分子链增长,分子量加大。这种接枝和/或交联反应的程度是热可控的。5.POI是PPS的增塑剂,成核剂和扩链剂,与POI共混使得PPS结晶速率增加,平衡熔点上升,表面折叠自由能降低。6;在PES/POI体系中Pol对PEs起到了增塑的作用,Tg降低,经高温热处理后Tg上升。因此,POI对PES性能的影响也是热可控的。7.PMR-POI能够在PPS/PES共混体系中有效地扩散并起到了降低分散相粒子的尺寸、增强界面的作用。它是该共混体系的有效界面增强剂。8."高温退火既能够提高扩散速率也能够提高反应速率;二者相互竞争。2.马来酸配封端溉碳酸丙撑酯的研究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交替共聚物(polypropylene careonate,PPC)是由二氧化碳活化并与环氧丙烷共聚而成的一类可完全生物降解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本论文讨论了马来酸配封端的聚碳酸丙撑酯(MA-PPC)和未封端的PPC的粘弹性、流变行为以及热降解和热分解行为,并得出如下结论:1.马来酸配封端抑制了PPC解拉链式的热分解和无规链断裂热降解,PPC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得到提高。2.PPC和MA-PPC在玻璃化转变温度有相似的自由体积分数,PPC的Tg比MA-PPC稍低。虽然PPC和MA-PPC玻璃化转变表观活化能E。和平均松弛时间T随温度升高单调降低,但PPC的分子运动对温度更敏感,而MA-PPC较稳定。马来酸配封端改变了PPC分子运动的特征及松弛行为,许多实验证据证明,这是由于封端后的PPC大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及分子链缠结密度增加。3.MA-PPC在70℃左右会发生脱水,实现大分子偶联反应并得到变温红外光谱、分子量成倍增加及线膨胀数据的有力支持。4.用零剪切粘度几。的方法测得PPC及MA-PPC加工过程中的热降解温度,它们分别为150℃和175℃,在此温度以上,η0降低速率的增加归因于大分子的主链断裂以及解拉链反应。5.测得了PPC的临界缠结分子量,它几乎是MA-PPC相应值(6613)的3倍。这表明马来酸配封端不仅改善了PPC的熔体弹性,而且也大大增强了PPC的缠结密度以及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6.在本实验条件下在氮气和空气的气氛中,MA-PPC同PPC的热降解和热分解行为几乎一致,即在PPc的加土过程可以忽略氧气对其的影响。7.虽然MA-PPC的玻璃化温度在40℃左右,但在40℃-120℃的温度区间内,MA-PPC达不到粘流状态。8.没有剪切力时在120℃-150℃,30分钟内,MA-PPC几乎没有降解,在静态条件下,低于170℃时,MA-PPC的解拉链式降解是十分轻微的,当温度超过170℃,PPC降解相当严重。9.在热机械力存在的情况下,发生无规断链的机会增加,无规断链又会加速解拉链降解,因此实际加工中的加工窗口比静态下窄,MIA-PPC的加工窗口应为130℃-160℃。10.MA-PPC的热分解过程是一步完成的,热分解温度随升温速率的加快而提高,并计算出热分解的表观活化能为623.3KJ/mol。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论文合成、表征了一系列以镍、钦为中心离子的非茂过渡金属配合物,研究了这些配合物催化烯烃聚合的反应行为。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合成、表征了一系列水杨醛亚胺中性镍配合物。在改性甲基铝氧烷(MMAO)的活化下,这些中性镍配合物可高效催化降冰片烯伽BE)的加成聚合,在优化条件下,催化活性高达7.1×107 gPNBE/molNi.h,聚降冰片烯的分子量高达1.5×106g/mol。2.合成、表征了三种新型p一二酮单亚胺中性镍配合物。X-射线分析表明,这些中性镍配合物的空间构型为扭曲的平面四边形。在Ni(CO)2的活化下,这些中性镍配合物可催化乙烯聚合生成以甲基支化为主的支化聚乙烯。在MMAO的活化下,这些中性镍配合物是降冰片烯加成聚合的高效催化剂,在优化条件下,催化活性高达4.5×107gPNBE/molNi.h,聚降冰片烯的分子量高达1.1×106g/mol。另外,这些中性镍配合物在MMAO的活化下,可催化甲基丙烯酸甲酷(MMA)聚合,生成富间规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酷(rr一70%)。令人惊讶的是,这些中性镍配合物/MMAO体系还能催化乙烯和MMA的共聚合反应,生成乙烯与MMA的无规共聚物,极性单体的插入率可达16.7 mol%。3.合成、表征了一系列新型β-二酮单亚胺钦配合物。X-射线分析表明,这些钦配合物的立体构型为含有一个CZ轴的变形八面体。常温下,这些钦配合物在MMAO的活化下,可以高效催化乙烯活性聚合,催化活性可达1.3×l06g PE/molTi-h,生成无支链的线性聚乙烯。常温下,这些钦配合物瓜IMAO体系还能高效催化乙烯和降冰片烯的活性共聚合反应,催化活性高达3.2×106gpolymer/molTi'h,所得聚合物为乙烯与降冰片烯的交替共聚物(COC)。利用该催化体系的活性聚合性质,制备了包含半晶和无定形两种结构片段的新型A-B二嵌段共聚物(PE-b1ock-COC)。4.合成、表征了一系列新型β-二亚胺钦配合物。在MMAO的活化下,这些钦配合物可以常温催化乙烯聚合,在优化条件下,催化活性可达4.6×105 gPe/molTi-h,生成双峰分布的聚乙烯,重均分子量高达6.6×105g/mol。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一、我们通过在粘土片层之间组装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办法合成了一种粘土/二氧化硅杂化物,并用它负载茂金属催化剂。当这种负载催化剂用于乙烯聚合时,粘土片层和二氧化硅都以纳米尺寸均匀地分散在聚乙烯基体中,成功地得到力学性能较好的聚乙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二、通过在粘土片层间组装有机硅的办法合成了一种全新的有机一无机杂化结构的中孔粘土材料。层间有机硅的框架是由苯基三乙氧基硅烷和正硅酸乙酷在层间水和有机胺作催化剂的条件下水解缩合而成。利用有机一无机杂化中孔材料的多孔性,疏水性和粘土片层可剥离性,我们把茂错催化剂负载在中孔材料的孔中,然后引发乙烯聚合制得了力学性能较好的聚乙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用有机一无机杂化中孔粘土作载体制备聚乙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最大优点是在低载错量的情况下(<0.3%wt)仍然能够得到力学性能较好的聚乙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三、利用丙胺基三甲氧基硅烷与含水的无机中孔材料反应,成功地将功能基团-(CH2)3-NH2接枝在中孔无机材料的孔壁上。这种功能化的中孔材料用于茂锆的负载和乙烯聚合。功能化的中孔粘土作载体的最大特点是在很低Al/Zr比的清况下(A1/zr<200),仍然能够获得非常高的催化活性(>106gPE/mol.Zr.h),继续提高Al/Zr比反而引起活性下降。功能化的中孔粘土作载体能够控制聚乙烯的形态,所得到的聚乙烯是颗粒状,堆密度也较高(0.20g/ml)。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稀土配合物由于具有优良的窄带发光性能和较长的荧光寿命,因而在光电学领域比如激光材料或者荧光标记上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应用。吸附在固体表面的稀土配合物的发光性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MCM-48中孔材料是M41S家族中的一种,具有直径20-30A三维结构的中孔孔道,比MCM-41的一维结构孔道更有优势,比如它可以最大可能的避免客体分子的堆积现象。因此本论文中我们研究了将稀土(Eu3+)β-二酮(DBM=dibenzoylmethane)配合物掺杂到纯硅MCM-48以及三种有机基团嫁接的有机-无机杂化MCM-48的孔道中去,得到了各种不同的杂化中孔发光材料。首先烧结后的MCM-48被装载稀土Eu(OBM)3'2H2O配合物之后。XRD结果说明稀土配合物被组装到了MCM-48中,其有序结构因为稀土配合物的进入而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样品仍保持了MCM-48的立方相结构。分别通过吸收光谱和热失重的方法计算了掺杂后的发光MCM-48样品进行洗涤后留在MCM一48中配合物的量。固体漫反射光谱在紫外区有一个OBM配体的Sn基态能级(π)到S1激发态能级份*)的电子跃迁形成的吸收宽带。可见区还观察到E护”离子的4f-4畴征吸收线。与稀土配合物中的OBM配体相比,掺杂MCM-48样品的Sn-S1吸收带均发生蓝移,反映了S1能级向高能方向移动。然后采用了室温两步合成法合成MCM-48,模板剂的去除采用了溶剂萃取法。最佳掺杂浓度为6.98×10-3 mol/l;同时最佳掺杂时间为24小时。在同样的掺杂条件下,稀土配合物在基质中的掺杂量MCM-48>MCM-41>>SiO2。萃取之后的MCM-48在外形上近乎于球形,粒子的直径在0.7-1.2μm之间。粒子显现出多孔的海绵状表面形态,并且具有晶体结构外形,呈菱形十二面体被削去顶端立方体的结构。而且在粒子的表面观察到了类似螺旋结构的孔道,我们认为这是MCM一48所特有的双螺旋型三维孔道结构,这是到目前为止首次报道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到中孔分子筛的孔道结构。荧光光谱结果观察到了激发峰的最大值由于纳米粒子效应出现的蓝移现象。不同基质中的发射系数QZ和04比较可知配合物在三种基质SiO2、MCM-41和MCM-48中环境的极性相差不大。掺杂到中孔MCM-48材料中的稀土配合物的热稳定性比在MCM-41中强,这是由于MCM-48的三维孔道对配合物的保护作用。室温条件下合成的MCM-48分子筛利用后合成嫁接的方法[post-synthesis grajng(PSG)]进行表面修饰,修饰剂选用了带有功能性乙烯基的VTES,链长最短的MTES以及带有氨基的长链NTSED。稀土Eu(DBM)3'2H2O配合物被组装到杂化中孔分子筛材料中。红外光谱与2951核磁共振光谱表明MCM-48的表面被成功的接枝上了有机M下任S,盯任s,N丁s任D基团。与MCM-48相比,MCM-48-R的表面积、孔体积和孔径的减少有以下NTSED>VTES>MTES的顺序。这也许是修饰的有机基团不同的链的长度不同的原因。稀土配合物在这三种有机一无机杂化基质环境的极性比纯硅MCM-48要增大。同时配合物在三种基质的中的QZ的值及发光效率的顺序为:MCM-48-MTES<MCM-48-VTES<MCM-48-NTSED,说明MCM-48经过三种有机硅氧烷修饰之后孔道极性也遵循同样的顺序,可以认为这是由于三种有机基团的链长的不同造成的,链长越长则修饰之后孔道极性增大的就越多。最后通过溶胶一凝胶过程利用提拉法(Dip-coating method)制备了具有中孔结构的SiO2-CTAB-Tb(acac)3透明发光薄膜(Mesostructed Iuminescence thin film,略为MLTF),稀土配合物利用原位合成(In-situ)的办法掺入到透明薄膜中。对薄膜进行热处理过程表明薄膜中的稀土配合物在50℃的时候开始形成。XRO结果表明稀土离子及有机配体的掺入对薄膜中孔相的结构没有太大的影响,荧光薄膜仍保持层状结构。红外光谱结果说明制备的中孔薄膜是由CTAB和硅氧烷聚合物组成的复合薄膜。荧光薄膜的发射光谱给出了Th3+离子的特征发射峰,荧光薄膜中有机配体与丁b离子之间发生了能量传递现象。因为在热处理过程中有机配体逐渐代替了开始与Tb离子配位的OH基团,使得二者间的能量传递更加有效,从而导致了荧光的增强。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论文对文献所报道的α,ω-二梭酸根的配位方式及其构象进行了概括,提出表示其配位方式的方法(暂定为琳L法).随后报道20个新型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并对部分配合物做了红外、差热热重、磁性质和元素分析等表征.配合物Zn(bpy)(CSH6O4)1和Cu(bpy)(CSH6o4)2为异质同晶结构,五配位的金属原子通过戊二酸根的桥联作用形成一条带状链,相邻链间通过4,4七联毗睫形成二维层.配合物Mll(bpy)(CSH12O4)·HZO3具有与配合物1和2类似的却由辛二酸根桥联的二维层,层间存在结晶水分子.在配合物zn(bpy)(C6HSO4)4中,4,4,一联毗睫和己二酸根桥联锌原子形成具有纳米孔洞的三维框架结构,它们两度相互穿插构筑整个晶体结构.热分析表明配合物3在82一140oC区间失去结晶水分子.配合物4在180-320℃区间内失去4,4’-联毗陡.配合物3在5-30OK区间内的磁性遵循Curie-Weiss定律Xm-l=4.265/(T+6.3),两个异质同晶结构配合物MZ(hmt)(HZO)2(C3HZO4)2(M=Mn(II)5,Cu(II)6)中的金属原子通过丙二酸根的桥联和鳌合作用形成二维层。继而通过六次甲基四胺桥联作用形成三维框架结构.配合物5在5一30OK区间内的磁性遵循Curie一Weiss定律Xm-1=8.99/(T+4.5).配合物[Mn(HZO)4(bpy)](C4H4O4)4H207、[Mn(H2O)4(bpy)](c4HZO4)·4H208和[Zn(H2O)4(bpy)](C4H4O4)·4H209为异质同晶结构,属于三斜晶系,均由∞1[M(H2O)4( bpy)2/2]2+阳离子链、结晶水分子和二狡酸根(丁二酸根或反丁烯二酸根)组成.未配位的二梭酸根和结晶水分子通过氢键作用形成带状阴离子链,阴、阳离子链间存在广泛的氢键作用.属于单斜晶系的配合物[Cu(H2O)4(bpy)](C4H2O4)4H2O 10和{Ni(H2O)4(bpy)〕(C4H2O4)4HZO 11,具有和配合物7--9类似的阳离子链二〔M(H2O)4(bpy)2/2]2+,然而结晶水分子和反丁烯二酸根在氢键作用下形成二维负电荷层.配合物Cu(imid)2(H2O)L(L=丁二酸根12,反丁烯二酸根13)为异质同晶型化合物,双端单齿的二梭酸根桥联[Cu(工mid);(H2O)〕2+形成的一维多聚链通过氢键作用组装成三维结构.而配合物Cu(imid)2(C6H8O4)14中五配位的cu原子通过己二酸根的桥联作用形成的一维多聚链止{[Cu(C3C3H4]2( C6H8O4)3/3}.配合物Cu(imid)2(C6H9O4)2巧中双端单齿的己二酸氢根桥联Cu原子形成的带状多聚链止[Cu(C3N2H4)2(C6H9O4)4/2〕,通过氢键作用组装成两度穿插的三维框架结构.配合物12的热分析表明在25一6000c区间内先脱水形成“Cu(imid)2(C4H4O4)”中间体,继而失去咪哩,残留物为CuO.配合物13和14有相似的TG曲线,加热时失去咪哇和“已二酸醉”.配合物14和15的磁性在5300K温度范围内遵循curie-w七155定律,关系式分别为m-=0.371/(T-4.6)和Xm-l:0.4095/(T-1.2).在配合物N处Cu(mal)2·ZHZO 16、KZCu(mal)2·3HZO 17、RbZCu(mal)2H2O 18和C82Cu(mal)2' 4H2O19中,丙二酸根桥联铜原子分别形成二维负电荷层(16,17)、一维阴离子链和一络阴离子.在16-19在合成过程中得到的副产物为配合物[Cu(imid)4Cl]Cl 21,它由CI一和[Cu(imid为CI]+络阳离子组成,通过氢键和芳环堆积构筑整个晶体结构,热分析表明。配合物1企19在25一500℃的温度区间内可能具有以下的热分解过程:(I)脱水,(2)脱去丙二酸醉和甲烷,(3)草酸盐分解生成碳酸盐和CO气体.酉己合物16一19的磁性在5一300K测试温度范围内遵循Curie-Wesiss定律Xm-l=C/(T-θ) 其中的韦斯常数夕分别为4.3(5)、4.2(6)、3 .0(6)和4.3(9)K,相应的居里常数C分别为0.434(1)、0.417(2)、0.423(2)和0.411(3)cm3·K.mol-1.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马来酸酐(MAn)与烯类单体的共聚物应用于许多工业领域,这些工业生产都以自由基聚合为主,但自由基聚合的定向性差、分子量分布宽。ZieglarNatta催化剂用于烯烃的聚合可得到结构规整的、分子量分布窄的聚合物,但所采用的中心原子一般都是前过渡金属,这类催化剂在催化烯烃与极性单体共聚的时候催化效率较低,而在烯烃中插入极性单体可改善聚烯烃的性质,扩大其应用范围。本论文采用以后过渡金属铁为中心原子的乙酞丙酮铁(Fe(acac)_3)和三异丁基铝(Al(i-Bu)_3)组成的双组分催化体系催化马来酸酐与烯类单体茵香脑(ANE)、降冰片烯(NBE)及异戊二烯(Ip)的共聚合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在该催化体系中,马来酸酐与烯类单体共聚合反应的机理可初步认为是配位共聚合机理。马来酸酐与茵香脑共聚合反应的适宜条件为:苯为溶剂,n(Al)/n(Fe)=8,c(M)=2.8mol/L,c(Fe)=1.7×10~(-2)mol/L,n(MAn)/n(ANE)=1,80℃,6h。在该反应条件下,反应收率为77.0%;聚合反应对单体浓度呈一级关系,表观活化能为31.0 KJ/mol;得到的共聚物是交替的,其中马来酸酐的摩尔含量为45.6%(IR、NMR),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为2.28*10~4分子量分布为2.32(GPC)。马来酸酐与降冰片烯共聚合反应的适宜条件为:二氧六环为溶剂,70℃,n(Al)/n(Fe)=14,n(CCl_4)/n(Fe)=20,n(M)/n(Fe)=100,n(MAn)/n(NBE)=1,12h收率为85.4%;CC14的加入可大幅度提高反应的收率,但分子量却大大降低,虽然共聚物的分子量较小(M_W=2713),但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分子量‘分布为1.31,共聚物中不含CCl_4部分。马来酸酐与异戊二烯共聚合反应的适宜条件为:甲苯与二氧六环的混合溶剂(T/D=2/5),n(MAn)/n(Ip)=1,n(Al)/n(Fe)=8,c(M)= 4.1mol/L,c(Fe)=5.8×l0~(-3) mol/L,20℃,2h,收率78.3%。在该条件下得到的共聚物中马来酸酐的摩尔含量为53.1%(元素分析),并发生部分交联,不溶于有机溶剂中,而采用极性溶剂如二氧六环时,所得共聚物能微溶于四氢吠喃中。综上所述,铁系催化体系催化马来酸酐与烯类单体的共聚合反应可得到产率高、分子量分布较小、具有一定交替度的共聚物。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论文首先研究了Ni、Zr分别对Ti-V-Cr固溶体储氢合金中Cr和Ti部分取代的影响,得到了性能良好的Ti0.17Zr0.08V0.35Cr0.10Ni030基质合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入甄、B、Fe、Co、Al元素的添加或取代对基质合金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XRD、ICP、SEM一EDX、XPS、EIS、线性极化和阳极极化等表征手段对Ti一V-Cr固溶体储氢合金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和表征,主要结果如下:①Ti一V-Cr合金自身在碱性电解液中几乎无电化学活性。当用Ni部分取代Cr后,合金中出现具有电化学活性的第二相,其电化学性能得到有效地改善和提高。②Ti0.25-xZr_xV0.35Cr0.1Ni0.3(x=0.05-0.15)合金主要是由bcc相和c14Laves相组成。随Zr含量从0.05增加到0.08,合金电极的放电容量和倍率放电能力增加;当x继续从0.08增加到0.15时,其变化较小。合金电极的电荷转移电阻随x增加而降低,当x在0.08到0.15之间变化时,电荷转移电阻变化也比较小。表明电荷转移电阻的大小与合金的电化学性能密切相关。③经过50次充、放电循环后,Tio.17zr"sV时scrol0Ni03。合金电极在303K和313K的放电容量能保持在90%以上;在70℃时的放电容量仍能达到275mA扮g。根据不同温度时的交换电流密度,计算了Ti。,17Zr008V时SCr川0Ni030合金电极表面电化学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其值约为50kJ/mol。④通过Nln、B、Fe、C。、AI对Tio.17zroosvo35Crol0Nio3。合金基质的添加与取代的研究,得到了具有高容量的储氢合金。其中Tio.17Zr008Vo35Cro.10Ni020Mnol。合金室温最高放电容量达到390n1A扮g;在253一343K的温度范围内,Tiol7Zr08V035Cr0JONioz5Mnoos合金具有高的放电容量,其容量在167一298mA树g之间变化,但是这些合金的稳定性有待进一步的提高。⑤合金充、放电过程中,晶格的扭曲和膨胀、Zr和V的溶解使得合金结构发生变化;合金的严重粉化及表面致密氧化膜的形成,是导致Ti一V-Cr合金电化学性能的衰减的主要原因。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关于Cr(III)阳极氧化为Cr(VI)的过程,在工业应用方面已有许多工作,但对机理尚不清楚。本文对Pt电极和PbO_2电极上的这一过程进行了动力学的研究,首次得到了Cr(VI)在这两种电极上阳极形成的真实动力学数据,并提出了与实验基本相符的反应机理。用“分解极化曲线法”和稳态极化曲线的测量,得到了[H_2SO_4]和[SO_4~=]恒定的不同浓度Cr_2(SO_4)_3溶液中Cr(VI)在光滑Pt电极上阳极形成的真实动力学数据,可用如下方程式来表达:在较低电位下φ = a + 0.25 log i_2 - 0.23 log [Cr(III)]在较高电位下φ = a' + 0.48 log i_2 - 0.44 log [Cr(III)]同时得到了氧的阳极发生的动力学数据,Tafel线性区的斜率接近于2.303 RT/ΔF (Δ ≈ 0.5)。动力学方程式的推导与实验的比较表明,在光滑Pt电极上Cr(VI)是由Cr(II)通过“活性氧”的氧化形成的,提出了如下反应机理:H_2O → (OH)_(ad) + H~+ + e~- 2(OH)_(ad) → (O)_(ad) + H_2O 2(O)_(ad) →O_2 (OH)_(ad) + [Cr(H_2O)_6]~(3+) → (CrO_2)_(ad) + 3H~+ + 5H_2O (CrO_2)_(ad) + H_2O → (CrO_3~-)_(ad) + 2H~+ + e~- (CrO_3~-)_(ad) + H_2O → HCrO_4~- + H~+ + e~- 2HCrO_4~- <-> Cr_2O_7~(2-) + H_2O 在[H_2SO_4]和[SO_4~(2-)]恒定的不同浓度Cr_2(SO_4)_3溶液中,测得了Cr(VI)在Δ-PbO_2电极上阳极形成的动力学数据:在较低电位下φ = a + 0.28 log i_2 - 0.30 log [Cr(III)]在较高电位下φ = a' + 0.55 log i_2 - 0.51 log [Cr(III)]氧的极化曲线的Tafel线性区斜率也为2.303RT/ΔF (Δ approx= 0.5)。PbO_2电极和Pt电极上分解极化曲线的比较表明,Cr(VI)在前一电极上阳极形成的过电位远低于在后一电极上,这可能是两电极上电流效率显著差别的原因。测得了PbO_2电极上不同过电位下电极反应的有效活化能,其数值均在10 Kcal mol~(-1)以上,且随着极化的增大而减小,据此在动力学处理中可以忽略扩散的作用,交流阻抗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溶液pH的增大或[H_2SO_4]的减小会降低Cr(VI)阳极形成的过电位,使反应加速。在[H_2SO_4]和[SO_4~(2-)]恒定的不同浓度Cr_2(SO_4)_3溶液中,测得了在不同电位极化下PbO_2电极的阻抗频谱。在较高电位下阻抗谱呈现明显的两个半圆,表明电极过程包括了中间吸附物的形成。求得的吸附电容Cad比双层电容Cd大1-2个数量级;Cd比通常光滑电极表面的Cd大得多,这可能与SO_4~(2-),HCrO_4~-, Cr_2O_7~-以及[_((SO_4))~((H_2O)_2) Cr_((SO_4))~((OH)_2) Cr_((SO_4))~((OH_2)_2)]~(2-)等阳离子的特性吸附有关。从动力学的推导与实验的比较得出,在PbO_2电极上Cr(VI)也按“活性氧”机构形成,可能的机理如下:H_2O → (OH)_(ad) + H~+ + e~- (OH)_(ad) + H_2O → (O)_(ad) + H_3O~+ + e~- 2(O)_(ad) → O_2 [Cr(H_2O)_6]~(3+) + (O)_(ad) → (CrO_3~-)_(ad) + 4H~+ + 4H_2O (CrO_3~-)_(ad) + H_2O → HCrO_4~- + H~+ +e~- 2HCrO_4~- <-> Cr_2O_7~(2-) + H_2O.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部分主要应用ESCA,~(19)F-NMR、IR等分析手段研究了不同聚合反应条件下,六氟丙烯等离子体聚合物膜的组成与结构指出其聚合物是非交联的,然而是高度支化的。通过测定分子量和对~(19)F-NMR的理论处理得到,几乎57%的季碳都是连有CF_3基团。同时,求得了一个聚合物分子链的主链上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的极大值为32.1个,其余约54%的碳原子都是侧基或在侧链上。在低功率,高压力条件下,所得聚合物的ESCA结果表明,聚合物分子中CF_3基团含量超过了CF_2基团,说明CF_3不仅以端基的形式存在,通过处理NMR谱,求得了CF_3基团在整个聚合物分子链上的分布方式。实验结果还表明,辉光区和非辉光区内的聚合物膜在结构上有较大差别。同时,也发现聚合物结构随功率、压力、单体/等离子气体比例以及基片位置的不同而变化。通过IR发现在较高功率条件下,高能电子把多种Si-O-Si片断从反应器壁上刻蚀下来,并在基片表面上进一步重排和聚合形成较长的含F和不含F的Si-O-Si链。证实了刻蚀效应的存在。下面的实验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反应体系内存在聚合与刻蚀的竞争问题:a.高能[F]原子与玻璃器壁碰撞形成SiF_4,进而与基质NaCl反应形成NaSiF_6分子已在IR中显示出来。b.较高功率下的热端附近,玻璃基片失重。六氟丙稀等离子体聚合反应动力学及聚合膜热性能的研究。这部分利用TG, DSC, ESCA和其它手段研究了PPHFP的热性能,指出聚合物在加热过程中仅有轻微的交联和重排反应发生,同时求得了六氟丙烯等离子体聚合物(PPHFP)的热裂解反应活化能为101.58 K.J.mol~(-1), 半分解温度为321.7 ℃。 运用吸附和包埋的概念解释了聚合物中小分子的存在,并通过二个间接证据(高度支化聚合物的比重增大和TG曲线的低温区阶梯)和一个直接证据(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表明存在小分子)对小分子的存在进行了证实。通过对六氟丙稀等离子体聚合反应的动力学的研究,指出聚合速率随功率、压力、等离子气体种类及基片位置的变化而有较大差别。主要选用三种等离子气体(N_2, Ar, He)、二种功率。在四种不同压力下讨论了聚合速率随基片位置的变化规律,从而可以找出反应器内任意点的聚合速率与压力的关系曲线。等离子体共聚反应规律的初步探讨及N_2等离子气体进入聚合物结构的证实。初步探讨了等离子体共聚合反应,选用六氟丙稀、乙烯和苯乙烯三种单体,并运用IR和GC-MS得到-推断性结果:等离子体条件下的共聚反应,也象一般的共聚合那样,共聚单体的活性即Q值必须相近,e值的正负相差很大或相近;否则,高活性单体优先聚合。而不是象一般想象的那样:由于等离子体系的电子能量较高,足以使一般的化学键断裂。所以任意两种单体的共聚反应都能发生而形成无规结构的共聚物。通过测接触角研究了聚合物的表面疏水性。找出了聚合膜的接触角与功率的依赖关系以及接触角与聚合物膜F/c比的直线方程。运用元素分析,ESCA、TG和DSC等分析手段证实了N_2是以化学键的形式进入聚合物主链及侧链。选择Ar和N_2两种等离子气体,找出了O/C比、N/C比与功率的依赖关系。同时,得到了在N_2为等离子体气体时,所得聚合物在DSC上出现熔融峰,熔点为146 ℃,熔程较宽;而Ar为等离子气体时,所得聚合物在达溶点以前已分解,其分解温度较低。六氟丙烯等离子体聚合物的ESR研究应用ESR对六氟丙烯的气相冷凝物和固相聚合物进行了研究。气相冷凝物本体的ESR表明,有140条谱线的超精细结构出现,谱峰为20组。而且加少量丙酮后的气相冷凝物溶液,其ESR更明显的显示出20组谱峰。各谱线的不完全对称性说明气相冷凝物中有几种自由基存在。然而,当把此ESR谱在室温下空气中衰减时,其峰形不变,只是量的减少,说明自由基种类不会太多。固相聚合物中有高浓度的自由基存在,且相当稳定。研究了Ar和空气两种气氛下的自由基浓度随时间的衰减,两者有较大差别,显示了O_2的作用。同时,求得了自由基偶合反应的活化能和不同温度下的自由基偶合反应常数。六氟丙烯等离子体聚合反应历程。通过对气相冷凝物和固相聚合物进行ESR测试,提出了控制等离子体聚合反应历程起支配作用的粒子为自由基,聚合初级粒子不仅仅是:CF_2,而且体积中还存在高浓度的CF_3自由基,从而在低功率、高压力条件下,使聚合物链上CF_3基团含量超过了CF_2基团。随着功率的提高,聚合体系中CF_3自由基的浓度降低,其中一部分脱下形成了:CF_2。通过研究气相冷凝物的GC-MS谱,得到气相中存在C_2-C_7等的气相产物。最大分子量不超过400,提出了气相反应过程。同时也得到了气相中主要是全氟烯烃和全氟环烷烃。也有少量的全氟烷烃存在。而且GC图上好几个峰代表同一个化学组成C_mF_n,说明气相产物中有异构体存在。另外,气相中有小于单体分子量(150)的产物及非单体分子量整数倍的产物存在,说明聚合过程中确实发生C_3F_6断裂形成各种活性粒子,CF_2的存在解释了形成分子量各异的产物。另外,也提出了表面反应过程。其证据是:(1)对Ar等离子体处理的普通聚四氟乙稀(PTFE)进行ESCA测量,发现其Cs谱在287.9和289.7 eV处出现两个新峰(分别代表-CF和-C-),说明辉光放电聚合过程中表面上发生了一系列的断裂和重排反应。(2)IR中出现了NaSiF_6峰和较长链的 Si-O-Si峰,说明了高能电子及[F]原子对玻璃壁表面的作用。(3)靠近热端附近的玻璃基片,在较高功率的聚合条件下失重。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论文首先对过渡金属(f-区和d-区)的载体催化剂的研究工作作了一简单回顾。在此基础上,用不同的聚合方法合成了一系列羧基含量不同的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载体(SAAC),并用这些载体合成了相应的稀土钱配合物(SAAC-Nd),通过大量的实验对配合物的结构及配合物的结构、组成与催化活性之间的关系作了一系列的研究。对配合物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整体是以交联结构的形式组成的,其中功能基因-羧基与金属钱原子的配位作用方式主要为螯合双配位结构(Ⅱ),且配位键的共价性较小分子羧酸钱配位键的共价性为强。对配合物催化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的催化活性与配合物中的钱含量、功能基因含量及共聚物载体的结构有关。当配合物中的钱含量与功能基因含量之比值在0.20附近且载体中功能基因的含量在26 * 10~(-4)mol/g左右时,配合物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达到最佳值。研究了SAAC-Nd-phCH_2Cl-Al(i-Bu)_3三元催化体系催化丁二烯聚合的一般规律。该体系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及定向效应。所得聚丁二烯的顺式-1.4结构含量高达97~98%。且聚合溶剂的不同对该催化体系的催化活性是有影响的。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利用热处理,化学交联、辐射交联以及共混的方法时聚乙烯醇(PVA)进行了改性,得到了热交联PVA膜、氢氧化钠交联膜、N,N'-甲叉双丙烯酰胺强化辐照交联膜以及聚乙烯醇与丙烯酰胺丙烯酸钠共的共混膜,用IR、X-ray, DSC, TG,电镜、动态力学方法以及抽提等方法对交联过程以及膜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这些膜均具有耐水稳定性,并得到了致密的均质膜,此外研究了膜的溶胀行为并将这四种膜用于水-乙醇的分离。这四种膜具有相似的溶胀性能,溶胀度随料液水含量的增加而变大,其值由溶胀水量决定;溶胀膜中水的含量均大于料液中水的含量。这四种膜中PVA/P(AmCoAANa)共混膜的溶胀度最大,热交联PVA膜最小。这四种膜均能有效地分离水-乙醇混合物,特别有趣是对共沸物能有效地分离并且分离系数较高,他们的透过速率均随料液水含量的增加而变大;分离系数除共混膜外随料液水含量的增加而减少;而产物组成中水的含量大于料液中水的含量。其中共混膜透过速率最大,热交联PVA膜分离效果最好;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加入增加了溶胀度提高了透过速率。透过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变大并符合阿累片乌斯变化规律,其中沌水的透过活化能比混合物的透过活化能少10kj/mol,乙醇的透过活化能大于水的透过活化能;分离系数随温度的升高有所下降。另外膜的预溶胀大大提出透过速率但降低了分离系数。对于产生选择性的原因我们研究了溶解选择性与扩散选择对总的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这四种膜的溶解过程与扩散过程均有选择性,其中溶解选择性对总的分离系数的影响是不允许忽视的,对于透过规律我们用平均扩散系数对此进行了讨论。对于溶剂在膜中的状态我们用DS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溶胀膜水有三态即自由水,中间水和键合水,而混合液溶胀膜也有自由溶剂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溶剂在膜中透过的可能机理。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伯胺由于其特殊的结构(R-NH_2),使它具有和仲、数胺不相同的一些性质。有较强的和矿物酸HX结合形成RNH_3X的能力,从而以离子交换机理萃取金属离子;也可以-NH_2上的氮、氢原子同以高价存在的过渡金属含氧酸以氢键方式相结合;另外,RNH_2也可通过氮原子以配位键形式与一些属于软酸类的过度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通过伯胺萃取金属离子行为的研究,可发现新的萃取体系,扩大我国自行设计的伯胺N_(1923)萃取剂的应用领域,为金属离子的分离提纯工艺提供基本参数。我们实验室过去曾对伯胺N_(1923)萃取稀土(III)、Fe(III)、Zn (II)、Cd(II)、Ag(I)、Sc(III)等的机理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本工作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及扩大N_(1923)对周期表中各族元素的萃取及应用。为此,我们选择了文献尚未报道的Ti(IV)、HgCl_2、Hg(CH_3COO)_2、Cu(CH_3COO)_2为研究对象,对它们的萃取机理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自由的N_(1923)或其盐对上述体系具有良好的萃取性能,并初步讨论了N_(1923)在金属离子萃取分离中的应用。一、伯胺N_(1923)萃取HgCl_2的机理 微量汞的萃取及分离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pH值为3-4.5范围内,即使Cl~-浓度很低时,伯胺N_(1923)也能几乎定量地萃取HgCl_2,其盐酸盐亦能有效地萃取Hg(II),但两者的萃取机理不同。自由伯胺RNH_2可与HgCl_2形成配合物,其萃取机理为:RHN_(2(0)) + HgCl_2 <-> Hg(RNH_2)Cl_(2(0))对伯胺盐,实验证明其机理主要为加合反应,但当Cl~-浓度较高时,则为阴离子交换反应:加合反应:2RNH_3Cl_((0)) + HgCl_2 <-> (RNH_3Cl)_2HgCl_(2(0))交换反应:2RNH_3Cl_((0)) + HgCl_4~(2-) <-> (RNH_3)_2HgCl_(4(0)) + 2Cl~-通过考察温度对配位萃取反应的影响,求得反应的热效应ΔH = -48.82 KJ/mol,并分析了萃合物的IR、NMR谱。二、伯胺N_(1923)萃取Hg(CH_3COO)_2的机理 与HgCl_2体系相似,自由伯胺或其盐均能萃取Hg(CH_3COO)_2,萃取机理分别为:RNH_(2(0)) + Hg(CH_3CCO)_2 <-> Hg(RNH_2)(CH_3COO)_(2(0)) (CH_3COONH_3R)_(2(0)) + Hg(CH_3COO)_2 <-> (CH_3COONH_3R)_2Hg(CH_3COO)_(2(0))。在不同的萃取剂浓度下,上述反应的表观平衡常数基本不随萃取剂浓度的变化而改变,其对数值分别为:11.85、8.11。三、伯胺N_(1923)萃取Cu(CH_3COO)_2的机理 水相酸度对萃取反应的影响表明,RNH_2在近中性体系中具有很好的萃取性能,而在乙酸浓度较高的条件下,Cu(II)几乎不被RNH_2所萃取。说明自由伯胺能以配位机理的形式萃取Cu(Oh_3coo)_2,经确定,萃取反应式为:2RNH_(2(0)) + Cu(CH_3COO)_2 <-> Cu(RNH_2)_2(CH_3COO)_(2(0))并对该反应的表观平衡常数及热力学函数进行了计算。通过分析萃合物的IR谱,认为Cu(RNH_2)_2(CH_3COO)_2为平面型四配位的配合物。四、(RNH_3)_2SO_4从硫酸溶液中萃取Ti(IV)的研究 在低酸度(pH:0.84)的H_2SO_4溶液中,伯胺N_(1923)对Ti(IV)具有很强的萃取能力。用化学平衡法确定其反应式为:3(RNH_3)_2SO_(4(0)) + Ti(OH)_3~+ + SO_4~(2-) <-> 2(RNH_3)_3Ti(OH_3)(SO_4)_(2(0))我们用正十二胺代替N_(1923),合成了上述萃合物的模拟物,经元素分析确定了萃合物的分子式:(RNH_3)_3Ti(OH)_3(SO_4)_2。并较详细地分析了萃合物的NMR、IR谱。变温NMR的结果表明,萃合物中存在两种含有活泼氢的基团,用D_2O交换后的NMR的结果亦证明了这一点。从萃合物的IR谱中,可得到SO_4~(2-)是以单齿配位形式同Ti(IV)相结合的信息。这些结果为所提出的萃取机理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并求出了上述萃取反应的表观平衡常数,其对数值为10.15,该值基本不随萃取剂浓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反应的热效应ΔH = 66.49 KJ/mol,由计算得出的ΔG值可知,上述萃取反应有很大的向右进行的趋势。五、伯胺N_(1923)在萃取分离中的应用 为了扩大N_(1923)的应用,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对其在萃取分离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认为在以下几方面有可能得到应用:1、从环境废水中除Hg(II);2、Hg(II)和Zn(II)、Cd(II)在CH_3COOH体系中的分离;3、CH_3COOH体系中Cu(II)、Co(II)、Ni(II)的萃取分离;4、在较高浓度的H_2SO_4体系中,应用(RNH_3)_2SO_4进行了Ti(IV)-Fe(II)的分离。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Al-Li合金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航空材料,具有低密度、高强度的特点。目前世界上正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其断裂韧性,使Al-Li合金尽早走出实验室,获得实际用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熔盐电解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虽然此法现在尚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但已以其能够在较简单的设备上制备低Na高纯Al-Li合金的特点受到广泛的重视,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发展方向。针对我国的技术、设备现状,在参考国外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采用熔盐电解法制备Al-Li母合金 → 应用合金的制备方法是可以尽快赶上世界发步伐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作为整个熔盐电解制备Al-Li合金系统研究的一部分,针对目前在此领域中很多应用基础问题,诸如:作为新的电解体系正在探索中的LiCl-KCl-LiF三元相图,Li在液体Al阴极中的扩散系数,利用熔盐电解法制备低Na高纯Al-Li合金的热力学基础及如何克服LiCl强烈的吸水性给电解工艺带来的种种不便等均未得到系统研究的现状,设计完成了一系列有关熔盐电化学和热力学实验,填补了本领域的一些研究空白,并为进一步系统研究工艺条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1.用NH_4Cl氯化Li_2CO_3的研究 根据热力学从理论上论证了在200 ℃左右下述氯化反应:Li_2CO_3 + 2NN_4Cl = 2LiCl + 2NH_3~↑ + H_2O~↑ + CO_2~↑可以进行完全。利用DSC方法测定反应产物LiCl的纯度,并用离子色谱法分析反应产物中CO_3~=的含量,结果均证明:在Li_2CO_3:NH_4Cl = 1:4 (mol)时,Li_2CO_3可以定量转化为LiCl,剩余的NH_4Cl完全分解。根据热重分析结果推测NH_4Cl氯化Li_2CO_3的反应历程为:Li_2CO_3 + 2NH_4Cl = 2LiCl + 2NH_3~↑ + H_2O~↑ + CO_2~↑ NH_4Cl = HCl~↑ + NH_3~↑ 而并非是想像中的:NH_4Cl = HCl~↑ + NH_3~↑ 2HCl + Li_2CO_3 = 2LiCl + H2O~↑ + CO_2~↑利用X-射线衍射方法分析产物,结果亦说明氯化可以成功。将1:4(mol)= Li_2CO_3:NH_4Cl混合样品在差热分析反应炉中直接加热测定反应产物LiCl的溶点,并与纯LiCl样品熔点的测定结果相比较,二者完全一致。以上结果说明:不仅可用此氯化反应产物代替LiCl应用于熔盐电解制备Al-Li合金中,而且还可将其应用于LiCl体系的相图测定中。因Li_2CO_3,NH_4Cl均不吸水,极易处理,因此以上研究结果无论对于Al-Li合金的工艺研究还是其他有关LiCl体系的基础研究都是很有价值的。2.直接氯化法制备LiCl-KCl-LiF三元相图的研究。LiCl-KCl-LiF三元相图是研究此体系电解机制的重要基础。为将以上直接氯化法应用于差热分析中制作此三元体系相图,首先用直接氯化法测定了三个已知二元LiCl体系相图:LiCl-KCl;LiCl-LiF;LiCl-NaCl。与文献结果吻合很好。说明将此法应用于差热分析中制作LiCl体系相图结果是可靠的。在LiCl-KCl-LiF三元相图的测定中共做出七个垂直截面,在各截面上读出等温条件下的相界点投影到浓度三角形中,得到等温投影图。结果说明LiCl-KCl-LiF是固态完全不互溶的三元共晶体系,共有三个液-固两相区;三个液-固-固三相区;一个液-固-固-固四相区,(三元共晶平面)和一个固-固-固三相区。四相点温度为348 ℃,其组成在三相平衡线的交点处,在实验上测出近似等于:41.4KCl + 57.3LiCl + 1.3LiF (mol)。3.氯化物体系中Li~+, Na~+析出电位的比较及其去极化作用的研究。在正常电化序中,Li~+应先于Na~+析出。但在以Al作阴极电解LiCl体系时,则由于Li~+在Al上有较强的去极化作用而提前析出。这是熔盐电解法可以制备低Na,高纯Al-Li合金的基础。本文在理论上对此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1)。测定Li~+, Na~+在二元氯化物体系中的析出电位。通过在Al阴极,Mo阴极上二离子析出电位的比较,确认了Li~+在Al阴极上产生很强的去极化作用是能利用电解法制备低Na高纯Al-Li合金的根本原因。并为在工艺研究中选择合适的电流密度提供了参考依据。(2).根据热力学理论推导出合金化反应产生的自由焓变化与去极化作用的关系:ΔG_x + ΔG_m = -nFΔE。揭示了产生去极化作用的原因。并根据ΔG_x(偏摩尔过剩自由焓)与合金结构的关系提出可以利用二元合金相图推测极化类型及极化大小。并根据动力学原理对温度对极化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3).求出合金化反应的热效应,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亦可利用此值作为判断去极化作用大小的标准。(4).测定Li~+, Na~+在Al-Cu, -Al-RE合金上的析出电位。结果表明Cu,RE的存在均可加强Li~+在阴极上的去极化作用,进一步加大了Li~+, Na~+析出电位之间的差别,有利于制备更纯的Al-Li 使金。为直接生产Al-Cu-Li, Al-RE-Li三元母合金奠定了基础。(5)测定Li~+在不同组成配比的LiCl-KCl熔体中,在Al阴极上的析出电位,并求出LiCl的离子平均活度系数γ=0.71 (T = 740 ℃), 熔体对理想状态产生负偏离。4.利用阳极计时电位法测定T=720 ℃时Li在液体Al中的扩散系数D_(Li/Al) = 4.94 * 10~(-5)cm~2·s~(-1),与利用Stocks-Einstan公式计算出的理论值D_(Li/Al) = 4.85 * 10~(-5)cm~2·s~(-1)吻合较好。5.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工艺初探,所得初步结论有:(1).加入LiF可以提高电效。(2).采用电流密度为1 A/cm~2时,不加搅拌亦可制备出成份均匀,含Li量为10%(w.f)的Al-Li合金。(3).根据实验结果提出 Li在熔体中的熔解可能是影响电流效果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