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8 resultados para Psicologia evolutiva de 3 a 6 anys
Resumo:
描述了一台大面积双叠层阳极在 X、Y方向分条读出气体电离室而发展的大面积真空镀膜装置。镀膜腔体内体积为 990 mm× 780 mm× 780 mm。可镀膜面积最大为 960 mm× 750 mm。用该装置为RIBLL电离室镀阴极、X阳极、Y阳极和窗 ,镀膜面积 4 4 0 mm× 160 mm,Mylar膜厚 3.2 6μm,镀银 97.2 7nm,镀银厚度不均匀度为 18.91%。用它制作的 RIBLL电离室的阳极、阴极 ,当电离室工作气压2 5k Pa P10气体 ,阳极电压 2 2 0 V,阴极电压 - 160 0 V时 ,对 5.15Me Vα源测量能量分辨率为 4 .2 %。
Resumo:
Silica glass samples were implanted with 1.157 GeV Fe-56 and 1.755 GeV Xe-136 ions to fluences range from 1 x 10(11) to 3.8 x 10(12) ions/cm(2). Virgin and irradiated samples were investigated by ultraviolet (UV) absorption from 3 to 6.4 eV and photoluminescence (PL) spectroscopy. The UV absorption investigation reveals the presence of various color centers (E' center, non-bridging oxygen hole center (NBOHC) and ODC(II)) appearing in the irradiated samples. It is found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all color centers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fluence and tend to saturation at high fluence. Furthermore the concentration of E' center and that of NBOHC is approximately equal and both scale better with the energy deposition through processes of electronic stopping, indicating that E' center and NBOHC are mainly produced simultaneously from the scission of strained Si-O-Si bond by electronic excitation effects in heavy ion irradiated silica glass. The PL measurement shows three emissions peaked at about 4.28 eV (alpha band), 3.2 eV (beta band) and 2.67 eV (gamma band) when excited at 5 eV. The intensities of alpha and gamma bands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fluence and tend to saturation at high fluence. The intensity of beta band is at its maximum in virgin silica glass and it is reduced on increasing the ions fluence. It is further confirmed that nuclear energy loss processes determine the production of alpha and gamma bands and electronic energy loss processes determine the bleaching of beta band in heavy ion irradiated silica glass. (c) 2009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Resumo:
目的:建立重离子束辐照结合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植物诱变的新方法,使用该方法率先开展植物组织细胞的传能线密度(LET)生物学效应的研究,尝试重离子束辐照结合农杆菌转染及质粒微注射法转基因操作。 材料与方法:采用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HIRFL)加速的碳离子束辐照非洲紫罗兰、丽格海棠、新几内亚凤仙以及紫花苜蓿的外植体,测定形态学指标,计算不同外植体的相对生物学效应(RBE)。以非洲紫罗兰叶片外植体为对象研究RBE随LET的变化关系。使用氖离子束辐照烟草叶片外植体结合农杆菌转染方法进行赤霉素4(GA4)基因转染实验;使用碳离子束辐照苜蓿愈伤组织结合质粒微注射方法进行β-葡萄糖苷酸酶(GUS)基因转染实验。 结果: 1. 不同剂量的936MeV的碳离子束和8MV的X射线辐照三种花卉及一种牧草的外植体后,基于存活率的RBE值分别为2.3、1.6、2.1和4.0; 2. LET值在31~151keV/μm区间的碳离子束辐照非洲紫罗兰叶片外植体。基于鲜重增殖(FWI)的RBE值随LET的增加而增加,151keV/μm时达到最高值6.7; 3. 烟草离体叶片外植体经过5Gy的1600MeV氖离子束辐照后进行农杆菌转基因操作,最终获得转染率为3.9%,单纯农杆菌转基因的转染效率为3.2%; 4. 20Gy的936MeV的碳离子束辐照苜蓿愈伤组织后结合组织表面pBI121质粒溶液微量注射处理后,获得GUS基因瞬间表达效率高达84.6%。 结论: 1. 不同花卉植物组织培养用外植体的辐照敏感性不同,本研究发现丽格海棠的辐射敏感性最高,其次是新几内亚凤仙,非洲紫罗兰的最不敏感; 2. 不同花卉植物外植体经离子束辐照诱变处理后,得到的再生植株突变类型不尽相同,主要包括叶的突变和茎的突变; 3. RBE的随LET的增大而增加可以归因于离子在生物体中能量沉积的增加,研究发现各生物学终止点受到损伤或者抑制的程度基本上是随着LET的增大而增大; 4. 通过离子束辐照结合植物组织培养方法最终获得了非洲紫罗兰叶绿素缺失突变体,该突变体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能够稳定遗传; 5. 中能氖离子束辐照能够略微提高烟草农杆菌转基因的转化效率,辐照能够使再生植株花期提前; 6. 中能碳离子束辐照结合苜蓿愈伤组织表面微量注射质粒溶液法进行转基因操作能获得更高的基因转染效率
Resumo: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不仅病因复杂、发生发展异常迅速,而且到目前为止,发病机理不完全清楚,尚无适应范围广和有特异疗效的治疗方法。因此,肿瘤治疗方法的探索依然是医学、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肿瘤的重离子治疗和基因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的肿瘤治疗方法。但它们同样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在肿瘤治疗方法的探索中,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理化特性或生物学作用原理不尽相同的现有治疗方法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使治疗效果叠加,对肿瘤发挥协同或相加抑制作用。本研究将重离子辐射与p53腺病毒重组体(AdCMV-p53)转染有机结合,探讨了重离子辐射联合p53基因转导对肿瘤细胞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可能机理。在低剂量γ辐射联合AdCMV-p53/GFP转染HT-29和PC-3细胞研究基础上,我们用不同剂量的AdCMV-p53/GFP转染经0.5 Gy、1.0 Gy、2.0 Gy 12C6+束/γ射线预辐射处理的人非小细胞肺癌(H1299细胞系,nullp53),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系,wtp53)和人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系,wtp53,wtp53低水平表达)。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肿瘤细胞绿色荧光蛋白(GFP)、p53蛋白表达水平和细胞周期。DAPI染色后用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凋亡。用RT-PCR检测外源性p53转录。用Western Blot检测外源性p53、MDM2和p21蛋白表达。用克隆形成法测定肿瘤细胞存活。通过与γ辐射联合腺病毒重组体转染组比较,观察了12C6+ 辐射联合腺病毒重组体转染对肿瘤细胞外源性p53蛋白表达、细胞周期阻滞、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12C6+ 辐射对AdCMV-GFP转染H1299、HepG2和Hela细胞的诱导作用明显强于γ辐射(p<0.05)。与γ辐射诱导AdCMV-GFP转染组相比,0.5 Gy 12C6+束辐射联合20 MOI AdCMV-p53转染组H1299细胞GFP阳性率增加约50% (其GFP阳性率提高到约90%)。0.5 Gy、1.0 Gy 12C6+辐射联合40 MOI AdCMV-p53转染组HepG2细胞GFP阳性率增加约44%(其阳性率分别达56.6%和76.4%)。0.5 Gy、1.0 Gy 12C6+ 束辐射联合40 MOI AdCMV-p53转染组Hela细胞GFP阳性率分别增加37.8%和50%(其阳性率分别达43.4%和59.8%)。12C6+ 辐射对AdCMV-p53转染H1299、HepG2和Hela细胞外源性p53蛋白表达的增强作用明显强于γ辐射(p<0.05)。12C6+ 辐射联合AdCMV-p53转染组各种细胞p53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处理组同种细胞p53阳性率(p<0.05)。转染后第5天,γ辐射联合AdCMV-p53转染组3种细胞p53阳性率均降至对照水平。转染后第13天,12C6+ 辐射联合AdCMV-p53转染组3种细胞p53阳性率仍高达6-44%。12C6+ 辐射联合AdCMV-p53转染H1299细胞G0/G1、G2/M期细胞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它处理组G0/G1、G2/M期细胞所占比例(p<0.05)。与γ辐射联合AdCMV-p53转染组相比,12C6+ 辐射联合AdCMV-p53转染组G0/G1期细胞增加6-36%,G2/M期细胞增加了13-86%。12C6+ 辐射联合AdCMV-p53转染HepG2细胞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它处理组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p<0.05);转染后第5天,1.0、2.0 Gy 12C6+ 辐射联合AdCMV-p53转染组G2/M期细胞所占比例明显高于γ辐射联合AdCMV-p53转染组G2/M期细胞所占比例(p<0.05)。各12C6+束辐射联合AdCMV-p53转染Hela细胞G0/G1和G2/M期细胞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单纯12C6+ 辐射组和γ射线辐射联合AdCMV-p53转染组G0/G1和G2/M期细胞所占比例(p<0.05)。各12C6+ 辐射联合AdCMV-p53转染H1299、HepG2和Hela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等剂量12C6+ 单纯辐射和等剂量γ辐射联合AdCMV-p53转染组细胞凋亡率(p<0.05)。与等剂量单纯12C6+辐射和等剂量γ辐射联合AdCMV-p53转染组相比,12C6+ 辐射联合AdCMV-p53转染H1299细胞凋亡率分别增加8.0-66.0%和9.3-63.5%;12C6+束辐射联合AdCMV-p53转染HepG2细胞凋亡率分别增加0.8-32.7%和4.5-27.1%; 12C6+束辐射联合AdCMV-p53转染Hela细胞凋亡率分别增加4.8-30.7%和3.1-22.7%。低剂量12C6+ 辐射联合AdCMV-p53转染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其它处理组同种细胞存活率(p<0.05)。结果提示,低剂量碳离子辐射对腺病毒重组体转染肿瘤细胞和靶细胞内外源p53蛋白表达的促进作用明显强于低剂量γ辐射。碳离子辐射联合AdCMV-p53转染通过促进外源性p53转导、靶细胞外源性p53蛋白表达、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等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碳离子辐射联合AdCMV-p53转染对肿瘤细胞生物学作用与肿瘤细胞内在p53基因状态有关。总之,我们的研究表明,低剂量碳离子辐射联合AdCMV-p53转染,可通过促进腺病毒重组体对肿瘤细胞的转染、增强靶细胞外源性p53蛋白稳定表达及其由此而诱发的细胞周期阻滞与细胞凋亡等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在临床上,碳离子辐射联合AdCMV-p53转染有望在提高肿瘤治疗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碳离子辐射与AdCMV-p53转染的各自临床用量,减少碳离子辐射的毒副作用,降低AdCMV-p53转染的潜在生物危险性
Resumo:
奇奇核作为研究准质子和准中子间相互作用的独特侯选核,近年来,人们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奇奇核高j组态带中观测到的低自旋旋称反转现象(Signature inversion)已成为原子核高自旋态领域中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课题。近十年来,一系列基于二准粒子加转子模型框架的计算结果表明,奇奇核中这两个准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旋称反转现象的发生密切相关。相对于偶偶核和奇A核,奇奇核的能级结构更复杂一些,实验上对其高自旋态的研究比较困难,这主要体现在实验上所提供的许多奇奇核的能级纲图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例如能级的激发能位置、转动带的组态、自旋和宇称的指定,甚至在纲图结构、级联系列的核素归属等方面都有一些问题。其中,转动带能级自旋的指定直接关系到准粒子能量的劈裂属性(即正常劈裂还是反常劈裂、旋称反转发生在低自旋区还是高自旋区及旋称反转的发生位置等):自旋的奇偶性定错了,会导致本来是反转的旋称劈裂变成不反转的(反之亦然);自旋值定错了△I,会导致旋称反转的位置发生相应的漂移。由于实验上奇奇核转动带能级自旋指定的混乱局面,掩盖了旋称反转现象的客观规律,使得相关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得不到及时检验。基于激发能系统学分析方法、以顺排角动量相加性为判据,我们曾对A~160轻稀土区的πhl_(11/2)direct X vi_(13/2)转动带(17个核素)和A~130过渡区的πh_(11/2)direct XVh_(ll/2)转动带(20个核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其中20个核的自旋数据提出质疑、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正方案,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两核区旋称反转现象的系统规律。利用激发能系统学方法指定奇奇核转动带的能级自旋,主要遵循以下三点原则:①自旋奇偶性:根据推转壳模型的描述,当准粒子处于优惠态(Favored)时、较非优惠态(Unfavored)具有更大的顺排角动量。这样,通过对转动带中两signature分支系列的i_x大小的比较,可以辅助推断能级自旋的奇偶性;②顺排角动量相加性:在忽略p-n剩余相互作用条件下,奇奇核中总的顺排角动量近似等于相邻奇A核中相应组态带提取的准粒子顺排角动量之和。这样,利用i_x对自旋值比较敏感的特点,可以推断出能级自旋取值的大致范围;③激发能系统性分析:由于集体转动反映大量核子的集体行为,少数核子的改变不会对这种运动产生明显影响,利用转动惯量的组态相关特性,在一组同位素或同中子素系列链中,对应一定内禀结构的转动带,随着质子数或中子数的均匀递增,能级能量应表现光滑的变化趋势(即不发生突变)。这三个方面基于不同角度、相对独立地指定转动带自旋。其结论的统一、往往可以给出正确的自旋数据。然而,必须指出的是:系统学分析过程是一种经验方法,并不具有严格的理论基础,上述的自旋修正以及总结出的旋称反转规律,必须得到实验核谱学测量的支持。基于这一思想,针对两核区,我们分别选择情况较为阿典型的奇奇核~(158)Ho和~(124)Cs进行了集中的实验测量。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就是要建立两核中晕带与低激发态或基态的联系,找出原纲图中错误自旋指定的原因所在,验证系统学结论的有效性,并用旋称反转的实验规律性对理论模型的系统计算结果进行检验。(一)奇奇核~(158)58Ho高自旋态的实验研究在原子能研究院的HI-13串列加速器上,通过~(152)Sm(~(11)B,5nγ)~(158)Ho融合蒸发反应(束流轰击能E_(lab)=60 MeV)、对目标核~(158)Ho的高自旋态进行布居。探测阵列由八个高纯锗探测器构成,为了提高低能射线的收集效率,使用了一个平面型高纯锗探测器。分别进行了激发函数曲线测量、γ-γ-t符合测量和剩余放射性测量。数据反演后,两重符合总记数~120x10~6。实验结果概括如下:1.建立了基态带,组态指定为:{πh_(11/2)[523]7/2-direct Xvh_(9/2)[521]3/2~-}K~π=5~+;2.建立了一个强度仅次于晕带的强耦合带结构(亚晕带:yrare band)。通过转动参数、跃迁几率、顺排角动量、带交叉频率等特征参量的分析,其组态指定为:{πg_(7/2)[404】7/2]~+ direct X vi_(3/2)[651]3/2~+}K~π=5~+。 尽管该带带头附近的结构还不完整,但观测到了带内几条能级退激、分别贯入到晕带和基态带,从而将晕带和亚晕带同基态联系起来,固定了晕带和亚晕带中能级的激发能位置,并通过对这些连接跃迁多极性的分析,指定了两个带中的能级自旋和宇称;3.晕带(πh_(11/2)direct X vi~(13/2))向高自旋端拓展了7条能级,最高自旋态达到26h,激发 能4.9MeV。肯定了原纲图中不确定的617kev跃迁的存在和放置,观测到了反转点(I_(inv.)≈16h),肯定了系统学研究对该核的自旋修正。基于本实验建立的连接关系,晕带中观测到的最低态(即70.8kev跃迁贯入能级)激发能为207.6kev,而对应该能级,原纲图中激发能为156.9kev。这意味着原能级纲图中,晕带向基态退激途径中漏掉了一个~5lkeV的"能隙"(Energy gap),自旋差|△I|=3。根据晕带与退激5-同质异能态的跃迁(156.9kev)的快符合关系,该"能隙"至少由两个跃迁构成。该结果否定了原纲图中对晕带带头处理的三种可能性(①70.8kev为连接跃迁,其退激的能级为带头;②70.8kev为带内跃迁,156.9kev、5-同质异能态为带头:⑨70.8kev为带内跃迁,156.9kev、5-同质异能态为带头,但带头附近仍存在尚未观测的跃迁)。不确切的连接关系是过去实验中无法正确指定晕带自旋的原因;4.建立了一个强耦合的转动带结构,其能级间距(跃迁E_γ)随角动量的增加均匀递增,组态指定为{πh_(11/2)[523]7/2~-direct Xvh_(11/2)[505]11/2~-}K~π=9~+;同时,观测到了另一高K激发态退激到该转动带。其内禀结构指定为:{πg_(7/2)[404]7/2~+direct Xvh_(11/2)[505]1 l/2~-}K~π=9~-;5.建立了基于156.9 kev(I~π=5~-、T_(1/2)=29 ns)同质异能态上的转动带,该带观测完整,具有较强耦合的结构特点。其内禀准粒子轨道指定为:{πh_(11/2)[523]_(7/2)~-direct X vd_(3/2)[402]3/2~+}K~π=5~-,与处于较低激发能(67.3 kev)的2~-态(T_(1/2)=27 min.)构成了一对GM伙伴态。否定了过去的实验中把该态指定为{πg_(7/2)~2+direct Xvh_(9/2)[521]3/2~-}K~π=2~-组态;6.观测到了一个基于65.5 kev激发态的转动带,通过理论模型预言的带头激发能及转动参数与实验值的比较、考虑到其较弱的布居强度和很低的顺排角动量、以及较强耦合的结构特点, 其组态指定为: {πd~(5/2)[402]5/2~direct X vh_(9/2)[521]3/2~-}K~π=4~-。这一结果肯定了过去放射性测量中对处于较高激发能(139.2 kev)、T_(1/2)=1.85 ns、I~π=1~-激发态的讨论,即二者构成了一对GM伙伴态;7.建立了基于{πh_(11/2)[523]7/2~-direct X v_(7/2)[523]5/2~-}K~π=6~+激发态的强耦合转动带结构,其带头激发能为450.1 kev,与I~π=1~+、激发能为146.9 kev的同质异能态构成了一对GM伙伴态;8.在过去的放射性衰变测量中,提供了三个2~+激发态(激发能分别为117.7 kev、74.95 kev和316 kev)。其中两个2~+态(117.7和74.95 kev)同时指定具有{πh_(11/2)[523↑]7/2~-direct X vh_(9/2)[521↓]3/2~-}K~π=2~+组态。这里,我们指定1 17.7 kev的2~+激发态为{πg_(7/2)[404↓]7/2~+ direct X vi_(l3/2)[651↓]3/2~+}K~π=2+组态,即与本实验建立的亚晕带内禀激发态构成了一对GM伙伴态,而74.95 kev的2~+激发态指定为 {πh_(11/2)[523↑]7/2~-direct X vh_(9/2)[521↓]3/2~-}K~π=2~+组态,即与基态构成了一对GM伙伴态。基于本实验中K~π=9~+激发态的观测及其转动带的建立,我们指定激发能为3 1 6 kev的2~+激发态具有{πh_(11/2)[523↓]7/2~-direct X vh_(11/2)[505个]1 1/2~-}K~π=2~+组态,即这两个态构成了一对GM伙伴态;9.通过本实验、提供了~(158)Ho中各能态的跃迁强度和跃迁几率等数据。概括起来,奇奇核~(158)Ho的能级纲图大大完善了。综合本实验观测到的高自旋转动带结构和放射性测量中的部分激发态信息,我们可以整理出10对GM伙伴态,并提供了四个分别对应自旋平行和反平行耦合的GM能量漂移(GM Shift),即:{πh_(ll/2)[523]7/2~-direct Xvh_(9/2)[521]3/2~-}K~π=5~+、2~+,EGM=101.4 kev;{πh_(11/2)[523] 7/2~-direct X vd_(3/2)[402]3/2~+}K~π=5~-、2~-,E_(GM)=64.1 kev;{πd_(5/2)[402]5/2~+direct X vh_(9/2)[521]3/2~-}K~π =4~-、1~-,E_(GM)=113.3 kev;{πh_(11/2)[523]7/2~-direct Xvf_(7/2)[523]5/2~-}K~π=6~+、1~+,EGM=255.7 keV。(二)奇奇核~(124)Cs高自旋态的实验研究在原子能院的HI-13串列加速器上,利用~(116)Sn(~(11)B,3nγ)~(124)Cs融合蒸发反应(束流轰击能E_(lab.)=45 MeV),对奇奇核~(124)Cs的高自旋态进行了布居。探测阵列由10个高纯锗探测器和一个小平面探测器组成。数据反演后,总的两重符合事件数达到160x10~6。实验结果概括如下:1.高自旋转动带的信息更丰富了:建立了三个新的转动带结构,其中两个耦合带、一个退耦带,组态分别为:{πh_(11/2)[550]1/2~- direct X vhd_(5/2)[413]5/2~+}K~π=3~-、{πg_(7/2)[413]5/2~+direct X vg_(7/2)[402】5/2~+}K~π=5~+以及{πh_(11/2)[550]1/2~- direct X vd_(3/2)[400]l/2~+}K~π=1~-;2.低激发态的信息更丰富了:观测到了20多条新的低激发态跃迁,增加了10多个新的低激发态;3.转动带之间以及转动带与低激发态间耦合的信息大大丰富了:在过去的研究中观测到了三个彼此孤立、悬空的转动带结构,这里指定它们的组态为:{πh_(11/2) [550]1/2~-direct X vh_(11/2)[523]7/2~-}K~π=4~+(晕 带) ; {πh_(11/2)[550]1/2~- (direct X)vg_(7/2)[402]5/2~+}K~π=3~-(亚晕带:布居强度仅次于晕带);{πh_(11/2)[550]1/2~-(direct X)vs_(1/2)[411]1/2~+}K~π=1~-(双退耦结构)。其中,亚晕带(yrare band)通过至少三个独立的退激路径与低激发态联系起来;同时,建立了晕带与亚晕带间的多条连接关系。其它转动带分别与晕带和亚晕带联系起来,从而,在奇奇核~(124)Cs中,转动带的"悬空"不再存在,限定了各转动带中能级的激发能位援,并通过这些连接跃迁多极性的分析,分别指定了各能态的自旋和宇称。4.基于本实验建立的连接关系,晕带的最低态(124kev射线贯入能级)的激发能为618.9kev,该能量值比过去研究中的同一能级高出11.7kev。这表明原能级纲图中晕带的退激途径漏掉了一个11.7kev的"能隙"(根据Weisskopf估计,该能隙很可能由两个偶极跃迁构成)。该"能隙"的漏观测,正是导致过去实验中无法正确指定晕带自旋的原因所在;
Resumo:
本文介绍了He喷嘴带传输及X-γ符合测量装置对重缺中子远离核作活性分离鉴别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路线,以及该装置首次在本所在线完成的实验结果。通过对110 MeV ~(16)O+~(185)Re实验主要反应产物的测量,指定出~(195)Bi,~(196)Bi,~(192)Tl的半衰期分别为3.11 ± 0.30,4.39 ± 0.53和10.8 ± 1.8 Min,与文献报道一致,并根据母子体衰变平衡拐点Tm初步分析了~(195)Pb;在110 MeV ~(16)O+~(142)Nd实验中,首次测量了~(153)Er的EC/β~+衰变,得到其下列四条新γ线:188.6,352.3,400.0,451.6 KeV(±0.3KeV),并指定其寿命值T_(1/2) = 35.3 ± 1.6 Sec,与文献报道的根据α衰变测得的半衰期36 ± 2 Sec一致
Resumo:
本文介绍了一个我们新近研制成功的多路智能定标器,为一个标准的三插宽NIM插件。采用性能价格比很高的单片机8031为CPU,内含两路计数、一路定时。采用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可实现以下三大功能:(1)定时计数,(2)定数计时,(3)多定标测量。两通道计数可同时或分时进行,能实现两通道乒乓计数,在多定标测量中可消除死时间的影响。每通道最大计数可达10~6-1,两计数通道可串联使用,致使最大计数能达10~(12)-1。定时通道最大定时为2.56 * 10~8秒。它既能作为一个独立的NIM插件在面板小键盘的控制下独立工作,也可通过并行通讯接口与IBM PC/XT微机相连,可将获取数据传送至PC机作进一步处理,也可通过PC机键盘控制其工作。因此,本定标器具有功能齐全、操作简便、性能价格比高等特点。软件除PC机并行通讯软件由8086/8088汇编语言编成外,其余均由MCS-51汇编语言编成,并固化在一片容量为8k的EPROM中
Resumo:
对生长在中国长白山的5种藓类植物——垂枝藓、拟垂枝藓、塔藓、星塔藓和高山金发藓分别以辐射强度为0.2(自然光照,对照)、3.0(紫外线中等辐射强度)和6.0kJ.m-2.d-1(高剂量辐射强度)的UV-B照射40d后,测定其株高、生物量及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中等和高强度的UV-B辐射使拟垂枝藓和塔藓的株高、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分别下降了32.3%、62.4%、81.3%和21.4%、59.4%、62.8%,其相对生长速率均为负值;高剂量UV-B辐射处理下垂枝藓的生物量稍有上升,而高山金发藓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增加1倍,但叶绿素含量变化不明显.高山金发藓和垂枝藓抵抗UV-B辐射的能力较强,拟垂枝藓和塔藓对UV-B辐射较敏感.
Resumo: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 4个油浓度 ( 0、5 0 0 0、10 0 0 0和 5 0 0 0 0w /mgkg-1)下接种由辽河油田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出的 3种AM真菌 (Glomusmosseae ,G .geospora ,G .constrictum )对三叶草耐油性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1)随着油浓度的增加 ,侵染率亦增加 ,10 0 0 0mgkg-1时G .geospora和G .constrictum的侵染率分别为 6 7.6 5 %和 82 .86 % ;2 )从侵染率、地上部生物量和菌根依赖性来看 ,随着油浓度的增加 ,最适的AM真菌亦不一样 .油浓度为 0、50 0 0和 10 0 0 0mgkg-1时 ,最适AM真菌分别是G .geospora、G .mosseae和G .constrictum ;3)油污染土壤上接种AM真菌能促进植株的地下部和地上部的生长 ,接菌处理的茎干重比相应的对照增加 6 2 .2 %~ 2 6 7.1% ;4)随着油浓度的增加和植物的生育进程 ,AM真菌的接种效应在增强 .图 3表 3参 14
Resumo:
不同氮营养水平对高油玉米吉油一号籽粒产量、蛋白质、氨基酸和油脂的影响的研究表明,不同氮营养水平对高油玉米籽粒产量影响较大,施氮增产10.5%~22.9%。在本试验条件下的经济最佳施氮(N)量为180.3 kg·ha-1。不同施氮水平较不施氮均能明显增加高油玉米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中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分别增加7.1%~13.3%(平均10.6%)、22.1%~39.1%(平均29.9%)和25.0%~40.7%(平均35.0%),其中施氮175 kg·ha-1时蛋白质含量最高(10.75%),施氮125 kg·ha-1时蛋白质品质相对较好(谷醇比相对较高,醇溶蛋白占蛋白质比例相对较低)。不同施氮水平较不施氮均能明显增加高油玉米籽粒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分别增加11.9%~20.3%(平均17.3%)和12.4%~20.4%(平均17.1%),其中施氮175 kg·ha-1时氨基酸总量(11.50%)和必需氨基酸总量(4.19%)均相对较高。适量施氮能增加高油玉米籽粒油脂含量及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油酸含量,其中施氮175~225 kg·ha-1时籽粒油分、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油酸含量均较高,较不施氮分别增加7.0%~7.5%,7.4%~8.3%、7.0%~8.5%和8.1%~8.4%,而过量施氮会明显降低籽粒油分、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油酸含量。
Resumo:
樟子松已成为三北沙区防护林主要乔木造林树种,但是,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在科尔沁沙地引种的沙地樟子松却出现了生长衰退、枯梢直至死亡的现象,而天然状态的樟子松在该阶段却正处于旺盛生长期。为了比较沙地人工樟子松林与天然林的林分结构、生长特点及所处立地的生态因子的异同,对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最早引种沙地樟子松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红花尔基(天然樟子松分布区)的樟子松林进行了综合调查。结果表明,Weibull分布函数可较好地模拟人工林树木直径分布,正态分布函数可用于模拟天然林树木直径分布。基于树干解析的树木生长模型(Chapman-Richards)分析,人工林胸径、树高与材积的相对生长率与平均生长率的最大值比天然林分别提早11、22年,6、18年和35、59年。人工林材积的生长加速度高峰值出现在14年,而天然林则出现在33年;人工林的数量成熟龄为43年,天然林为102年;因此,可以推断天然林的寿命比人工林要长近60年。这一结果可以归纳为以下综合作用:1)两种起源地生态因子的巨大的差异,主要包括:人工林区的纬度、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海拨高度等较天然林区高;2)人工林的林分密度较天然林大;3)人工林区的干扰强度较天然林强。图4表6参23。
Resumo:
针对油污染地表水的特点,采用改进的固定化技术包埋微杆菌(Microbacterium sp.)修复受油污染地表水,在不同接种量、不同系列浓度下,对除油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固定化颗粒最适接种量为10%;在相同时间内固定化细菌对油的去除率高于游离菌,对油浓度为150mg·L-1地表水,48h游离菌对油的去除率达62.3%,固定化细菌对油的去除率达75.6%;固定化颗粒对pH值变化的耐受能力远远强于游离菌;固定化颗粒再生性能好,可以长期反复使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固定化微杆菌的微观形态进行观察表明改进的固定化颗粒微观结构更适合微杆菌(Microbacterium sp.)生长,为固定化细菌修复油污染地表水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Resumo:
利用LI-6400CO2分析系统测定了长白山红松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乔木和灌木树干和枝条的呼吸、植物叶片光合与呼吸.同步监测森林小气候气象因子,建立土壤、树干、叶片与气象因子间的模型.根据红松针阔叶混交林植被群落特性,估算红松针阔叶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组分CO2通量.利用涡度相关技术监测红松针阔叶混交林净生态系统交换量.探讨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对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在当年的气候条件下,该森林净生态系统交换量主要受土壤呼吸和叶片光合的影响.红松针阔叶混交林净生态系统交换量全年变化范围在-4.67~13.80μmol·m-2·s-1.该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在冬季和夏季里平均分别为-2.0和3.9μmol·m-2·s-1(24 h平均值).乔木、灌木和草本的初级生产力分别占阔叶红松林总初级生产力的89.7%,3.5%,6.8%.土壤呼吸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CO2排放源,约占红松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CO2排放的69.7%,植物叶片和枝干分别占15.2%和15.1%.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中红松针阔叶混交林净生态系统交换量分别占全年CO2通量的56.8%和43.2%.自养呼吸占总初级生产力的比值(Ra:GPP)为0.52(NPP:GPP=0.48).森林生态系统地下当年碳积累量占总初级生产力的52%.土壤呼吸占总初级生产力的60%.红松针阔叶混交林NPP为769.3 gC·m-2·a-1.该森林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为229.51 gC·m-2·a-1.涡度相关技术获得的该森林生态系统NEE低于箱式法获得的19.8%.
Resumo:
为了解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的种子雨组成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hm2样地内,设置了150个种子收集器,收集掉落于种子收集器中的果实、种子等。所有收集到的样品分别鉴定其种类并分为成熟种实、未成熟种实、花序和果实或种子碎片及其附属物4类,计算各类别的数量,而后分别烘干秤重。从2005年6月到2006年11月,共收集到隶属11科12属20种的种实及其生殖器官残体。累计收集到121291粒种实,其中成熟种实23147粒,仅占所有种实总个体数的19.1%。种实数最多的树种是紫椴(Tilia amurensis)和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两个树种种实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90%。对2006年5月~11月种子雨季节动态的分析发现:种实在7月中旬至10月下旬数量极大,但主要由未成熟种实组成;在10月中旬出现成熟种实散落高峰,但未成熟种实仍占一定的比例。按每个收集器收集到的成熟种实数统计,成熟种实数量在100~200之间的收集器数量最多。按每个收集器收集到的树种数统计,收集器中最多收到的树种数为7,树种数为3和4的收集器个数最多。对6个主要树种成熟种实所在收集器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发现,紫椴和水曲柳的成熟种实在整个样地都有分布,春榆(Ulmus japonica)、糠椴(T.mandshurica)、色木槭(Acer mono)和假色槭(A.pseudo-sieboldianum)则只在样地的局部区域收集到成熟种实。成熟种实的空间分布与母树的空间分布大都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表明这些树种的成熟种实并没有扩散到离母树较远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