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0 resultados para 1 Corinthians 15:20-58
Resumo:
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稀土离子的4fN-1n'l'高激发组态能级问题。利用稀土光谱理论,推导了自由离子状态下的高激发组态4fN-1n'l'的能级表达式(包括电子的库仑和旋轨作用),编写了计算机程序,首次得到了660项4fN-1n'l'(n'l'=5d,6s,6p)组态主要较低能级的详细表达式,大大扩展了以往的计算结果。同时,具备了计算4fN-1n'l'组态的全部能级表达式的能力。利用复杂晶体的化学键介电理论,研究了基质中fN-15d组态能级移动和劈裂等问题,获得了如下创新性的成果:研究了晶体中稀土离子的4fN-15d组态的禁戒跃迁能级与允许跃迁能级之间的能级差变化现象。发现fd电子间库仑作用的交换积分项是能级差的主要作用并找到了在不同基质中影响能级差发生变化的因子:he=[Σfc(i)a(i)Q(i)2]1/2,可用来分析、确定和预测Dy3+,Tb3+在不同基质中的禁戒跃迁峰的能级位置,对其它稀土离子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对自由离子能级差问题的分析,发现对不同稀土离子,能级差随f电子的增加而减小的规律,这样,无论是从横向还是纵向都可以对稀土离子的能级差进行比较,相互确定。为分析光谱中的禁戒跃迁峰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了晶体中Ce3+、Eu2+的4fN-15d组态能级中心下移现象,发现影响其发生变化的因素与能级差的相同,但两者具有不同的变化形式,前者与玩呈一级指数关系,后者与he呈线性关系。从指数关系式中推导得到的自由离子状态下能级中心位置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当he趋向于极大值时,得到的Ce3+、Ey2+的4fN-15d组态能级中心极限值相应于离子所含电子动能的大小。研究了晶体中Ce3+、Eu2+的4fN-15d组态能级劈裂问题,结合实验结果,发现立方场下的能级劈裂与化学键的同极化作用能,中心离子的配位数,配体离子的有效电荷以及所成键的离子性相关,并具此得到一个劈裂因子参数:Fc=EhQfi/NFc与10Dq值呈现很好的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4fN-15d组态的能级劈裂还是能级中心下降问题,Ce3+、Eu2+两离子都可以表达成统一的形式,显示了环境因子he与劈裂因子Fc所具有的普适性,对其它稀土离子的4fN-1n'l,高激发组态能级同样也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Resumo:
顺-1,4聚丁二烯橡胶是合成橡胶中的第二大品种,具有耐磨、生热低等的优点,一贯是轮胎胎面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子午线轮胎的出现和大量使用,对母胶强度和轮胎的耐湿滑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利用应力下结晶有可能提高母胶强度,为此我们开展了合成含少量反-1,4聚丁二烯链烯链段的顺-1,4-聚丁二烯橡胶的研究。本文报导了它的合成、(金+监)认及生胶、母胶和硫化胶的性能。合成中我们试探了既能使丁二烯反-1,4聚合和顺-1,4聚合,又能使内双键打开的钒和钴的络合催化体系,采用以钒催化剂先使丁二烯反-1,4聚合,在达到转化率10-20%时,以钴催化剂将剩余的丁二烯进行顺-1,4聚合的步骤,再寄于同时发生催化接枝的想法来实现反-1,4-聚丁二烯链段和顺-1,4聚丁二烯链段的共聚合。实验中考查了合成的条件,对得到的产物用溶解度法、扭摆测定动态力学行为,X射线衍射分析、电镜分析以及线膨胀等手段和以等量的反-1,4聚丁二烯和顺-1,4聚丁二烯的共混胶进行了对比,证明我们得到的产物是反-1,4聚丁二烯链段和顺-1,4聚丁二烯的接枝共聚物,不是无规共聚物,也不是两种均聚物的共混胶。文中讨论了聚合反应机理。对含有不同反-1,4链段和分子量的共聚胶的生胶性能,混炼胶性能进行了初步考察,结果表明,特性粘数([η])_(甲苯)~(30℃)在2(分升/克)左右,含反-1,4链段9-20%的顺丁共聚胶,不含凝胶,其生胶强度和混炼胶强度较镍顺丁橡胶高一倍以上,挤出行为特好。看来这种共聚胶将为子午线轮胎所欢迎的新顺丁品种。对这种胶的硫化配方和硫化条件条件尚待进一步研究。初步结果表明,可与一般顺丁橡胶接近,而抗撕性能又比一般顺丁高。利用本工作的实验方法制备不同结构链段的共聚胶还不多见。因此,除了工作本身研制成了一种新的顺丁品种外,对利用本方法,改善其他橡胶品种,设计研制新的高分子和研究反应机理走出了一条新路。
Resumo:
制备了具有keggin结构及其过渡金属离子取代的杂多化合物PW_11, PW_(11)Mn, PW_(11)Co和具有Dawson结构及其过渡金属取代的杂多化合物P_2W_(18), P_2W_(17), P_2W_(17)M_n, P_2W_(17)Co,并表征了它们的热差热重、红外、X射线衍射等性质。热分析结果表明,杂多酸和杂多酸盐的脱水行为不同,杂多酸的脱水分三个阶段,依次脱出结晶水,结合水和结构水。杂多酸盐保有结晶水和少量的结构水,结构水的脱除在热差曲线上产生一个放热峰。这个峰也是热差曲线上的第一个放热峰。它可作为杂多化合物热稳定性的一个判据。据此,Dawson结构的杂多化合物的热稳定性比kggin结构的好。P_2W_(18)、PW_(12)比相应的缺位的P_2W_(17), PW_(11)的热稳定性好。过渡金属取代不能改善热稳定性。杂多化合物的红外光谱表明,keggin结构区别于Dawson结构的是Dawson结构的杂多化合物要多一个P-P振动吸收峰(约1010cm~(-1))缺位杂多化合物的P=0键会产生劈裂,这是它区别于非缺位杂多化合的一个明显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初步鉴定杂多化合物对以上杂多化合物及PW_(12)共八种催化剂催化的H_2O_2分解行为进行了考察,keggin结构杂多化合物的催化活性比Dawson结构的好,缺位杂化合物比不缺位杂多化合物的催化活性要好得多,催化活性是由整个杂多阴离子决定的。以上八种杂多化合物催化的苯乙烯H_2O_2氧化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其催化活性基本上与H_2O_2分解反应中表现出的催化活性一致,易氧化的Mn~(2+)取代的杂多化合物PW_(11)Mn,P_2W_(17)Mn的催化活性很差。Na_2HPW_(12)O_(40)催化的H_2O_2分解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反应开始有一个反期、催化剂、H_2O_2反应级数均为零。之后,反应线性加速,反应速度与催化剂浓度成线性关系,其表现活化能求得的为E_=161KJ/mol。Na_2HPW_(12)O_(40)催化的苯乙烯氧化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反应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前阶段为诱导期,反应速度较慢,苯乙烯转化率不高。反阶段为反应加速,催化剂的反应级数是1,与苯乙烯的浓度无关。E_=15.9KJ/mol。合成并分离得到了PW_(12), H_2O和相转移剂作用生成的过氧化物,碘量法滴定结果知每分子过氧化合物含三个活性氧。在红外区域的951cm~(-1)处有一特征振动吸收峰,在紫外范围350mm处有一特征电子吸收峰。这种过氧化合物中的活性氧具有很高的活性,常温下就能与苯乙烯迅速反应。根据两者反应的特点,设计了反应过程,结合实际现象和结果提出了反应机理,反应前期的速度控制步骤反应在水相中进行。反阶段的速度控制步骤反应在有机相中进行。推导了反应动力学方程。验证了动力学推导结果与实验结果的一致性。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Resumo:
】APOBEC3G是细胞内新的广谱抗病毒蛋白。它具有胞苷脱氨酶活性,能使病毒负链 DNA产生dC--·dU高发突变,造成正链DNA G---A突变,使得病毒DNA变成无功能或降解。APO— BEC3G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可以限制HIV-1等病毒复制,但HIV-1病毒感染因子Vii能拮抗 APOBEC3G抑制病毒活性作用。本文简要综述了APOBEC3G抑制病毒HIV-1作用机制的最新进 展。
Resumo:
地表高程变化的测量对于预测海平面上升对湿地的影响以及对浅部下沉的研究至关重要。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
Resumo:
于2010-11-23批量导入
Resumo:
于2010-11-23批量导入
Resumo:
于2010-11-23批量导入
Resumo:
东北土壤有机P库潜力巨大,通过调控磷酸酶活性来提高P的植物有效性是一条可行之路。本文以东北典型黑土和棕壤为供试土壤,从几种公认比较有效的有机化合物中筛选出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浓度的磷酸酶(磷酸单酯酶,磷酸二酯酶和磷酸三酯酶)激活剂,并确定其最适浓度,研究其对土壤磷酸酶活性调节效果及其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 1、不同低浓度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三磷酸腺苷(ATP)、辅酶I、L-半胱氨酸、生化腐殖酸、碘解磷定(PAM)中,160mg•kg-1 GSH在15天内对黑土三种磷酸酶有较好的激活效果,作为筛选出的激活剂。通过浓度调节试验,进一步确定480mg•kg-1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黑土磷酸酶活性在30天内有很好的激活效果。 2、480mg•kg-1的GSH能够提高黑土磷酸单酯酶、二酯酶活性,对三酯酶没有激活效果,而对棕壤只激活三酯酶;同样的处理下,黑土单酯酶和三酯酶,棕壤的二酯酶和三酯酶Vmax值显著大于对照,激活剂处理的棕壤单酯酶及黑土的二酯酶Km值显著小于对照。 3、GSH作用下的黑土和棕壤有效P含量都与对照无显著差异;黑土和棕壤的微生物量P仅在短时间内略高于对照,但不显著;黑土可利用性P含量没有提高,甚至有时显著低于对照;而棕壤则在第5、7天显著高于对照,其它天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Resumo:
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地带性多年冻土和冻土湿地的主要分布区,近30年来,大兴安岭地区整体增温显著,气候变化的幅度加大,加之人类活动的频繁,冻土退化严重,冻土湿地出现了原有湿地萎缩和新生湿地扩张的现象。目前,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湿地的研究还非常有限,且定性的研究较多,定量的研究极少,多数研究集中于冻土湿地的分布,冻土与湿地之间的机理探讨及描述多年冻土退化对湿地产生的影响等方面。 本论文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分析不同温度和湿度梯度及冻融作用下,大兴安岭不同多年冻土区湿地两层泥炭有机碳的矿化状况。结合回归模型,分析大兴安岭多年冻土湿地泥炭有机碳矿化对不同温度和湿度的响应,探讨在气候预案下,大兴安岭多年冻土湿地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响应。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 (1)大兴安岭多年冻土湿地存在着碳储层,其不同的冻土湿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融深等因素的不同,碳储层的厚度也存在着差异。多年冻土湿地含碳量和含氮量都很高,有机碳含量随剖面深度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泥炭全氮的含量随剖面深度变化复杂,这与湿地土壤形成的气候条件、微地貌和植被类型等有关。大兴安岭连续多年冻土区泥炭,C/N比要高于不连续多年冻土区湿地,并且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存在着很好的耦合关系。 (2)大兴安岭多年冻土湿地泥炭有机碳矿化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培养温度5-20℃下,总的泥炭有机碳矿化量变化范围为18.55~112.91 mg g-1。虽然连续多年冻土区湿地泥炭有机碳矿化率和矿化量都要高于不连续多年冻土区湿地,但经过温度敏感性系数Q10分析,大兴安岭不连续多年冻土区湿地泥炭矿化对温度的响应更显著。从一元动力学方程分析结果来看,大兴安岭多年冻土湿地泥炭有机碳的矿化对15℃响应更显著。 (3)土壤湿度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湿地泥炭有机碳矿化产生一定的影响,泥炭总矿化量出现了先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最适宜值后降低的趋势。从本论文的实验设置来看,大兴安岭多年冻土湿地泥炭有机碳矿化的最适宜湿度为60%WHC。利用二元回归模型很好地反映了湿度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湿地泥炭矿化的影响,模型推测大兴安岭连续多年冻土区湿地泥炭有机碳矿化的最优湿度为10-20cm层63%WHC,20-30cm层65%WHC;不连续多年冻土区湿地有机碳矿化的最优湿度为10-20cm层65%WHC,20-30cm层59%WHC。 (4)大兴安岭多年冻土湿地泥炭有机碳矿化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显著,其之间的交互作用同样显著。连续多年冻土区湿地有机碳矿化量要高于不连续多年冻土区湿地,这与其含有更高的有机碳和全氮有关。温度和湿度对泥炭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可以用二元二次回归方程很好的表示(P<0.001),通过回归方程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和湿度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湿地泥炭有机碳矿化都非常重要。 (5)通过培养实验结果显示,虽然温度仍是影响大兴安岭多年冻土湿地泥炭有机碳矿化的主要因子,但随冻融作用处理次数的增加,冻土湿地泥炭有机碳矿化量和温度敏感性系数Q10值有增加的趋势,这意味着冻融作用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湿地泥炭矿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虽然冻融作用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湿地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大兴安岭处于寒温带,在气候变暖下,冻融过程的频率将加高,冻融作用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湿地的影响不容忽视。 (6)大兴安岭地区近30年气候变化趋势分析表明,年均温增长显著,年降水量变化幅度大。在气候变化下,对于不连续多年冻土区,多年冻土不断的退缩及最终的消失,会使冻土湿地萎缩和消失,原有的典型的贫营养的泥炭藓沼泽湿地可能演化为富营养的苔草沼泽湿地或灌丛沼泽湿地,对于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区,冻土湿地的变化更加复杂,出现的湿地类型会更多。通过线性气候预案下的大兴安岭多年冻土湿地泥炭有机碳矿化分析,结果显示大兴安岭多年冻土湿地对气候变化响应显著,特别是对于变湿的环境。气候变化下,大兴安岭多年冻土湿地泥炭存在着潜在的分解,多年冻土湿地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正反馈机制。 目前研究表明,大兴安岭地区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对大兴安岭冻土湿地的研究既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又对全球的碳循环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并且加深了对冻土湿地生态过程的了解。
Resumo:
保水剂是一种化学节水材料,它的应用是农林业生产中抗旱节水的一项高新技术。但是保水剂的成本一直据高不下,生产工艺复杂,性能不理想。本文通过水溶液聚合法采用简化工艺对单体与接枝聚合母体材料进行接枝聚合,研制新型高吸水树脂。 通过试验设计,利用水溶液共聚法合成了五种吸水树脂,并利用正交试验优化了相应的最佳反应条件,改进工艺,降低了成本。根据以上的实验结果,确定了接枝聚合反应的最有反应条件为:接枝母体与单体的质量比为8:1;交联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0.15%;引发剂用量为单体用量的0.03%;单体中和度为90%;反应系统温度为65℃。因此,5个因素对于吸水率的作用大小顺序为:B>E>C>A>D,即引发剂用量与反应温度对高吸水树脂在接枝聚合过程中具有较大影响,其次是单体与接枝母体质量比和交联剂的用量,最后是单体的中和度。 通过对凝胶红外光谱的比较,可以得出单体和母体材料成功发生了聚合聚合;对新型保水剂进行高倍电镜扫描,吸水能力较好的保水剂具有较好的微孔状表面形态,这种微孔状结构,有利于保水剂胶体水分进入和水分的保持;通过热重分析,比较新研制的保水剂与对照相比,采取最佳研制工艺研制的保水剂,不但吸水性能突出,而且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同时,与对照相比,几种新型保水剂在施入土壤后都能显著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具有良好的防止土壤蒸发,提高土壤持水性能,降低土壤入渗,并且改善了土壤的孔隙度和土壤团聚体。几种保水剂具有一定的保肥能力,增加了土壤的持肥性。
Resumo: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菌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我国位于亚太竹区,是世界竹类的分布中心之一,有着极为丰富的竹种资源,并孕育着丰富的菌物资源。近年来,我国对木材腐朽菌,特别是多孔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发表了许多新种和中国新记录种,但是对生于竹材上的腐朽菌却少见报道。因此,开展竹材腐朽真菌种类的研究对深入认识腐朽菌物种多样性,积极利用这些菌物资源,防治竹类病害以及竹材保藏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按照多孔菌现代分类学方法对采集自我国10省市18个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林场的竹材腐朽真菌标本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对11种重要的竹材腐朽菌进行详细的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记载了每种的寄主、国内分布,并对每种与其相似种的联系和区别以及腐朽类型进行了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范围内共记录及描述竹材腐朽真菌从5属增加到28属,新增属分别为:假芝属、薄孔菌属、小薄孔菌属、蜡孔菌属、拟蜡孔菌属、小集毛孔菌属、囊孔菌属、浅孔菌属、圆齿菌属、产丝齿菌属、耙齿菌属、容氏孔菌属、锐孔菌属、多年卧孔菌属、木层孔菌属、硬孔菌属、中国干腐菌属、干皮孔菌属、褶菌属、栓孔菌属、附毛孔菌属、孢孔菌属和中国记录属拟浅孔菌属 (Grammotheloposis),其中广义多孔菌有20属,革菌2属,齿菌1属;有15属为白腐菌,1属褐腐。 新增竹材腐朽真菌19种,其中多孔菌有15种,革菌1种,齿菌1种,褶菌2属。相似干朽菌(Serpula similis)和棕榈浅孔菌(Grammothele fuligo)竹区分布较多,前者是腐朽病原菌,后者腐朽作用不强,但影响竹材美观。二者在中国南方竹区广泛分布,是对竹材危害较严重的种类。而长江以北分布极少。另外有药用菌4种,分别为浅黄囊孔菌(Flavodon flavus)、宽棱木层孔菌(Phellinus torulosus)、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和灵芝(Ganoderma lucidum)。待定种1种(Grammotheloposis sp.)。
Resumo:
由于大部分集体山林由集体统一经营,存在林木产权不明晰、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突出问题,林农作为集体林业经营主体的地位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严重制约了林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解放林业生产力,就迫切需要对集体林权制度进行深化改革。为此,辽宁省自2005年3月1日在本溪市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至11月份在全省推开。目前辽宁省林权改革的主体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工作的重点已经转向了配套改革。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专家座谈、统计资料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从林农家庭尺度入手,分析了改革对当地居民和社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了辽宁省各种改革经营模式的特点;综合当地政府、金融、协会等机构在技术、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撑,将尺度上推到区域尺度,分析了林权改革后林业产业的发展进程,为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建议;分析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方案和优化对策,从而为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梳理和林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建议。 结果表明,改革工作已取得一定积极成效:1)林权改革有效激发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加速了林业投资。从2005年开始林业投资额增速明显加快,尤其是2004-2005和2007-2008年间,增长率分别达到了75.88%和39.42%。2)促进了林业增收。2004年后林业收入增长明显加速,尤其是2007年林业收入增长幅度达到57.44%。3)促进了林农就业。90.42%的林农表示从事林业生产的劳动时间有所增加。从2006年开始,外出务工人员增长率明显放缓,研究区在2005-2008年共有9.85万外出务工林农返乡务林。4)促进了当地公益事业的发展与社会和谐。辽宁省用于公益事业的资金占林权改革直接经济收益的9.30%;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促进了农村民主进程、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5)“林权交易中心”成立后,林权交易蓬勃发展,联户经营的林农户数和林地面积分别占调查总数的14.65%和25.44%,从而为林业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6)根据各地的资源特点,改革发展了不同特色的经营模式。辽东以抚顺、本溪、丹东为代表,主要经营模式有林下参、五味子、细辛等中草药,红松果和核桃等经济林,山野菜,柞蚕,用材林,鹿业养殖等;辽中以铁岭为代表,主要经营模式有中草药、山野菜、榛子和梨等经济林等;辽西以朝阳为代表,经营模式以山杏、大扁杏、大枣、梨、桃、苹果等经济林为主。 但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由于利益分配等的不同,不同利益主体对林权改革的关注和认知存在一定差异,有些差异可能影响林权改革工作的推进。2)许多林农即使获得了林业资源的经营权,自身也难有财力支撑其经营投入,林权改革工作资金缺口大。有林业贷款的林农仅占调查总数的15.71%,而最近几年有林业贷款意愿的林农却占调查总数的32.95%。3)在金融借贷、林业保险和生态补偿机制、法律规章制度、协会等合作机制等方面,改革配套措施进展缓慢。4)市场培育和产业发展太慢。仅有34.97%和88.56%的林农和林业工作人员表示对当地林产品的市场走向有所了解,且其所掌握的市场信息往往比较简单和模糊,远远不能准确、及时和充分满足市场需求。5)林业部门职责转变太慢。林权改革前后,林农从林业部门获得的主要服务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针对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只有适时跟进配套改革措施,采取有效方法和机制梳理各方面利益关系,才能实现林业的大发展。 林权改革突破了林业发展长期以来的体制障碍和产权禁区,实现了林地所有权与林木所有权的分离,对林地资源、农村就业和经济、产业发展、生态安全等方面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加强对林权改革的长期监测和持续评价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Resumo:
道路生态影响评价是道路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目前国内缺乏对自然保护区内道路的生态学影响评价方面的研究现状,本研究采用综合指数法建立道路的生态学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评价等级隶属度方法将道路生态影响划分为从轻度影响(Ⅰ)到极强度影响(Ⅴ)5个级别,通过主观赋权法请国内30位专家针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给出各指标的权重,并通过资料调研及野外调查取得各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在此基础上, 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调研资料和通过野外调查获得的数据, 针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道路的生态学影响进行了评价。其研究结果如下: 1.为了反映道路生态影响的综合性,能够将道路的生态影响作为整体来评价,本研究选择道路对环境的影响、对植被的影响、对动物的影响及对微生物的影响这4项来构成评价体系子系统层。子系统中包含空气污染、道路对草本层的影响、道路对鸟类的影响等15个分类。分类层中选择了空气中氮氧化物含量、植物物种丰富度、动物种类和数量等60个有明确的生态学意义、容易理解、可以量化的指标。 2.针对5条通过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白桦次生林的道路,应用建立的评价体系中的部分指标评价了其对植被和动物的影响。其中,道路对白桦次生林植被的影响为轻度影响,影响级别为Ⅱ级。草本层受道路影响最大,为中度影响;灌木层和乔木层受影响较弱,均为轻度影响。 3.所选5条道路对白桦次生林内动物的影响 2号道路对动物影响为轻度影响,其他4条道路对动物的影响为中度影响,影响级别为Ⅲ级。不同宽度及路面基质的道路对动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4.两栖类动物是受道路交通运营影响最大的类群,在所选的5条道路中受影响程度均达中度以上,道路的交通量和使用时间是两栖类动物减少的主要原因。道路对兽类和鸟的影响也比较大,达中度或中度以上影响。
Resumo:
多环芳烃(PAHs)作为一种普遍的环境污染物已开始在一些地区的土壤中高度富集,特别是在与石油、天然气和木材防腐有关的工厂所在地尤为如此。它们作为优先环境污染物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其中的许多种类已被证明是致癌物、致畸物和诱变剂。多环芳烃在土壤中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它比一般有机污染物更难降解。生物泥浆反应器已被国外证明是最有效的有机污染土壤清洁方法。本项研究利用自设计的国内第一个生物泥浆反应器对污染土壤中的多环芳烃在生物泥浆反应器中的降解条件进行研究,并优化其运行工艺参数。本研究采用三环的菲和四环的芘作为多环芳烃供试化学品。处理装置为小型的生物泥浆反应器(15L/个)。反应器配备搅拌、通气和温度控制装置,在好氧条件下进行。本项研究设计了七组不同的处理条件:不同的起始浓度(PAHs)、不同的温度(10℃,20℃,30℃)、不同的微生物接种量(5%,10%,15%,20%[W/W])、不同的表面活性剂浓度(Tween-80),研究了生物泥浆反应器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对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净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变化、表面活性剂浓度、接种量均对菲和芘的生物降解有明显影响。菲(3环)在生物泥浆反应器中其浓度很快降低,在360小时内去除率达97%。芘(4环)在实验浓度下下降相对较慢,360小时最高去除率也可达87%以上,平均去除率为50%以上,去除效果明显。在本研究中,多环芳烃在反应器中生物降解的最佳条件是20℃-30℃、水土比为2/1、接种量为5%、添加Tween-80的浓度为10mg/kg。本项研究首次将多环芳烃的生物泥浆反应器降解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多环芳烃的快速降解阶段;第二阶段是降解停滞阶段。指出共代谢底物应在第二阶段投加为宜;研究了影响菲与芘生物半减期的因素;指出了初始浓度对菲与芘生物降解效果的不同影响;对泥浆反应器处理PAHs的运行条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为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