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0 resultados para Dy
Resumo:
“分光光度法测定单一稀土元素的研究”论文包括三部分内容:一、用导数分光光度法测定单一稀土元素。研究了稀土离子-钛铁试剂水溶液体系的三阶及四阶导数吸收光谱。在0.05-0.3N的NaOH溶液中,Pr、Nd、Sm、Eu、Dy、Ho、Er、Tm与钛铁试剂形成具有f-f跃迁吸收光谱的络合物。在350-810nm波长区间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吸收峰。其高阶导数光谱不仅灵敏度增大了许多倍,且选择性也有较大的提高。如对钕的测定是特效的,而其它稀土之间虽然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干扰,但用校正系数法均可方便地扣除这些干扰。本体系的常规吸收光谱的灵敏度是高氯酸体系的1.5-19.5倍,三阶导数(半峰)灵敏度是高氯酸盐的常规吸收光谱法的6-166倍,四阶导数则为其的22-401倍。如以峰-峰法测量四阶导数光谱,铒的导数摩尔吸光系数已达3.62 * 10~3。温度对导数光谱略有影响,但可以通过简单方法校正。本文拟定了用稀土-钛铁试剂的高阶导数光度法测定混合稀土中Pr、Nd、Sm、Dy、Ho、Er、Tm的方法,和文献报导的导数光度法相比,本法具有灵敏度高、分析的元素多,不用有机溶剂等优点,适合于各种混合稀土氧化物中Pr、Nd、Sm、Dy、Ho、Er、Tm的准确快速测定。二、钸-钛铁试剂显色反应机理的探讨及混合稀土中钸和铕的测定。钛铁试剂与钸、铕有形成在可见光谱区域具有光谱吸收的络合物。铕的络合物在420nm处的摩尔吸光系数为75。本文着重对于钸和钛试剂的显色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通过各种实验证实只有四阶钸和钛铁试剂形成红色络合物(其最大吸收峰位于500nm,摩尔吸光系数为4128)。而三阶钸与钛铁试剂仅能形成无色络合物。但在碱性介质中, 空气或浓度中的氧可将三阶钸的络合物迅速氧化为四价钸的红色络合物。因此,不需要预先将三价钸氧化后再进行显色,可直接在形成三价钸的络合物后,再通过空气氧化来显色。从而提出了分光光度法准确快速测定混合稀土中百分之十到万分之几的钸的简便方法。此外,拟定了在微酸性溶液中分光光度法测定混合稀土中铕的分析方法,除大量的钸和镱外,其它稀土对铕的测定无干扰。三、计算光度分析法测定单一稀土元素的探讨。本工作采用三个显色体系(二甲酚橙、偶氮氯膦III、均三氯偶氮胂),达到了用计算光度分析法同时测定多个单一稀土元素的目的。比较了全主元高斯消长法、求病态方程组解的方法、抛物线拟合法,黄金分割法,BFS变R度法,布罗伊佥变R度法,梯度牛顿法、PRP其轭梯度法、FR共轭梯度法、包维尔算法、可变多面体方法,线性规划改进的单纯形法,可变误差多面体方法,网格法,复合形法等十七个计算方法的结果,着重探扩充了测定点数、波长位置、目标函数、约束条件、组分数目、组分含量范围及实验误差、一个体系和多个体系对结果的影响。获得了一些有指导意义的经验规律。其中以抛物线拟合、黄金分割、可变误差多面体等方法较为优越。合成样品五组分和八组分混合稀土氧化物分析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Resumo:
本工作用固相反方法、以炭保护或在N_2-H_2还原气氛中,两次灼烧,合成了一系列烯土取代的卤磷酸盐发光体,其反应是M_2~ICO_3 + M_3~(II)(PO_4)_2 + M_2~(III)O_3 + (NH_4)_2HPO_4 + M~(II)F_2 → M_x~IM_(10-2x)~(II)M_x~(III)(PO_4)_6F_2 + NH_3 + H_2O式中:M~I = Li~+, Na~+, K~+; M~(II) = Ca~(2+), Sr~(2+); M~(III) = Y~(3+), La~(3+), Gd~(3+); X = 0.5, 1, 2, 3。通过X-射线分析法和以Eu~(3+)作为荧光离子探针方法确定了样品的物相和晶体结构,表明它与M_(10)~(II)(PO_4)_6F_2同属六方晶系(Pb_3/m)。并用图解外推法求得样品的晶胞参数a和c分别为9.41和6.89 A。在研究了M~I, M~(II)和M~(III)为不同阳离子,X为不同值时,取代物的物相和结构变化以及对Ce~(3+)发光和能量传递影响规律的基础上,以Na_2Ca_6La_2(PO_4)_6F_2为基本体系比较详细地研究了Ce~(3+)的发光,Ce~(3+)-Mn~(2+), Ce~(3+)-Re~(3+) (Re~(3+) = Pr~(3+)、Nd~(3+)、Sm~(3+)、Tb~(3+)、Dy~(3+)、Tm~(3+)、Ho~(3+)、Er~(3+))以及Ce~(3+)-Mn~(2+)-Re~(3+) (Re~(3+) = Dy~(3+), Nd~(3+))的能量传递。实验发现,Na_2Ca_6La_2(PO_4)_6F_2:Ce~(3+)是较强的紫外光发射体,发射谱带是由338和358nm两个宽带峰组成的,相应于~2D-~2F_(5/2)和~2D-~2F_(1/2)跃迁。发射强度和~2D-~2F_(6/2),~2D-~2F_(7/2)两种辐射跃迁几率相对大小与温度,Ce~(3+)的浓度有关;F~-含量对发射强度也有强烈的影响。我们认为,浓度和温度的影响是由于Ce~(3+)-Ce~(3+)的能量迁移作用。实验发现,Ce~(3+)能有效地敏化Mn~(2+)的发光,得到高效的黄色荧光发射体。Ce~(3+)对Re~(3+)的作用可以分为三类:A). Ce~(3+)-Sm~(3+)、Tb~(3+)、Dy~(3+)、Tm~(3+);B).Ce~(3+)-Nd~(3+),Pr~(3+);C). Ce~(3+)-Ho~(3+), Er~(3+)。在A,B类型中,Ce~(3+)能有效地敏化这些稀土离子,但能量传递效率(η_T)_A > (η_T)_B。在Ce~(3+)-Ho~(3+)、Ce~(3+)-Er~(3+)类型中,Ho~(3+)、Er~(3+)不产生可见辐射,Ce~(3+)的发射强度也显著降低。在Ce~(3+)-Mn~(2+)-Re~(3+)三元中心体系中,Ce~(3+)的能量可直接传递给Mn~(2+)和Re~(3+)中心,还可通过Ce~(3+)-Mn~(2+)-Re~(3+)的途径传递。通过研究中心离子的浓度效应,温度效应、测定激发光谱、荧光光谱、荧光衰减曲线的荧光寿命,能够证实:在Ce~(3+)-Mn~(2+)、Ce~(3+)-Re~(3+)、Ce~(3+)-Mn~(2+)-Re~(3+)的能量传递属于无辐射共振传递相互作用类型。符合M. Yokata等人提出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扩散限制传递历程。我们还利用Ce~(3+)、Ce~(3+)-Mn~(2+)、Ce~(3+)-Re、Ce~(3+)-Mn~(2+))-Re~(3+)激活体系中Ce~(3+)的发射强度和荧光寿命等数据计算了Ce~(3+)的能量传递效率。发现两种结果相差较大,为了准确地表达Ce~(3+)的敏化效果,在分析上了产生这种误差的原因后,提出了两种传递效率表示式(η_f, η_R)。
Resumo:
本文对电解熔融氯化物制备稀土金属钕及钕铁、镝铁合金的电极过程及镝在镝铝合金中的扩散系数,用氯化物熔体电解制备钕铁合金的电解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和计时电位法研究了Nd~(3+),Dy~(3+)在等摩尔Kcl-NaCl熔体中,在Mo, Fe, Pt三种不同电极上的电极过程;还研究了在可耗铁电极上,电解制备NdFe合金的电解工艺;测定了Dy~(3+)在该熔体中的扩散系数及Dy原子在Al-Dy合金中的扩散系数。研究结果表明,Nd~(3+)在Mo电极上的反应接近于扩散控制的反应。为不可逆过程。反应是一步完成的,转移系数α为0.8。计时电位法证明,Nd同熔体具有较强烈地作用。Nd~(3+)在Fe电极上的反应二步进行。首先是Nd的析出,立即与Fe合金化生成NdFe合金。经X-射线衍射分析证明,合金组成为Nd_2Fe。由于合金化的结果,使Nd~(3+)的析出电位向正方向飘移。第二步反应是由于有大量的Nd析出,Nd向Fe电极内部的扩散已不足以使析出的Nd与Fe合金化,造成纯Nd的析出。由于Nd沉积在电极表面上,活度逐渐趋向于1,故Nd~(3+)的析出电位又向负方向飘移。由于合金化,反应的全过程为不可逆的,αn为0.55~0.65。NdFe合金电解工艺的研究表明,利用体系NdCl_3-Kcl·NaCl-LiF是合适的。LiF的加入有助于溶解电解质中的水不溶物,降低熔体的粘度。浓度和温度对合金化影响较大。深度过高,则有大量纯Nd析出。由于Nd同熔体作用强烈,对电解不利。浓度太低,则金属Na易析出导致电流效率降低。温度高,有利于合金化;但合金中Nd的含量过高且电解质挥发严重;并且Nd同熔体的作用更强烈了。控制电解温度在750~800 ℃,有利于形成合金。我们得到最佳电解工艺条件为:当温度在750~760 ℃时;电流密度在10~13安培/厘米~2;NdCl_3浓度为30%(wt)时,电流效率达最大值为56%。利用LSV和计时电位法对Dy~(3+)在Mo电极上的电极过程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Dy~(3+)在Mo电极上的反应为一步生成金属的反应。反应是扩散控制的可逆过程。反应式为Dy~(3+) + 3e = Dy。利用扫描电镜进一步证实了这个结果。计时电位法测得了Dy~(3+)在该熔体中的扩散系数D与温度下的关系为LgD = 1.65 - 7376/T ± 0.34。同Nd比较,Dy同熔体的作用不很强烈。Dy~(3+)在Mo电极上的电极过程很好地符合可逆反应的规律。LSV方法研究Dy~(3+)在Pt,Fe电极上的电极过程表明,Dy~(3+)在Pt电极上的反应分二步进行。第一步反应为扩散控制的可逆反应。用卷积积分计算出第一步反应的转移电子数为1。与利用扩散方程计算的结果一致。所以,Dy~(3+)在Pt电极上的反应为,Dy~(3+) + e = Dy~(2+) ,Dy~(2+) + 2e = Dy。Dy~(3+)在Fe电极上的反应为不可逆过程。反应为一步还原为金属的反应。阳极溶解伏安曲线表明,Dy在低于800 ℃不与Fe形成合金。在Fe为电极制备DyFe合金,电解温度选择在900 ℃左右为宜。利用阳极计时电位法测定了Dy在Al-Dy合金中的扩散系数。结果表明,Dy在合金内部向合金表面的扩散为阳极溶解反应的控制步骤。测得扩散系数同温度的关系为LgD = 5.81 - 10662/T ± 0.51。(700~850 ℃)扩散活化能为204.1 kJ/mole。较高的活化能说明Dy在Al-Dy合金中的扩散相当困难。
Resumo:
稀土离子的敏化发光早在1942年就被Weissiman发现了,后来,人们对这一现象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且,开始用于稀土离子的测试。高灵敏度和好的选择性一直是分析工作者追求的真正目的。为此,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从化学体系上入手,不断地在配体种类;配体条件;溶剂作用;第二配体影响;胶束;表面活性剂等方面入手,来寻找可获得高的灵敏度和好的选择性的测试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远远满足不了分析工作者的要求。近年来,随着仪器设备的不断改进,人们想到,能否通过新的仪器的出现来改善分析测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时间分辨光谱法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并且,初步的实验就得到了令人十分满意的结果。时间分辨光谱法顾名思义是以时间做为分辨量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多维萤光技术,它采用脉冲激光做为光源和门控检测系统相结合,因此,不但获得了高子常规法的灵敏度,而且还解决了光谱峰有干扰的发光组分的测定,提高了选择性。为了有效地应用时间分辨光谱法即获得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好的选择性,时间分辨光支要求:①待测定的物质必须有较强的发光,这是提高灵敏度的前提:②待测定的物质的寿命必须合适(如测单组分时是通过延迟消除噪声,则被测组分的寿命至少要比噪音信号长;若是二组分的分辨光谱法测定,就要求二组分间寿命差要尽可能大),这样才可能效分辨;③适合彼此间有光谱干扰的多组分中单一组分的测定,这是时间分辨光谱法优于常远见二维光法的最为突出的一点。Eu-TTA_3和SmTTA_3是较合适时间分辨测定体系。Eu_TTA_3和S_m-TTA_3 二元络合物不但有较强的萤光,而且寿命差较大,EuTTA_39寿命400微秒)。SmTTA_3(寿命21微秒),并且Eu和Sm间有光谱干扰,因此在混合体系下,时间分辨光谱法测定Eu和Sm才充分显示了伏越性。为此,为了研究稀土元素的时间分辨光谱测定,本论文分三部分完成。第一部分:几种稀土离子萤光络合物体系的选择通过对Eu~(3+)、Tb~(3+)、Dy~(3+)络合体系最强发光的条件实验,期望找到一系列既有较强的发光,元素间又存在着光谱干扰。而常规法又难以测试的络合物体系。为此,在现有条件下,做了TTA、DBM、Phen、AAE、Sal五种配体Eu~(3+)、Sm~(3+)、Tb~(3+)、Py~(3+)四种稀土离子所有可能的络合物组成的发光条件试验,主要为配体浓度和PH值的影响。确定了不同络合物的最佳组成条件。并且考虑到苯的毒性和萃取的繁琐性。选用乙醇做为溶剂。最后得到TTA、DBM是Eu、Sm较好的络合剂,而且它们与Phen的三元络合物也具有强的发光。Sml:是Tb和Dy的较好络合剂,并且它们与Phen形成三元络合物也具有较强的萤光,AAE、Phen是选择性最差的络合剂,它们与Tb、Eu、Sm、Dy都能形成有一定发光强度的络合剂Eu和Sm以及Tb和Dy之间是无论配体息样变化都有光谱干扰的两对元素。第二部分;发光络合物的萤光寿命的测试:除了要求从化学体系入手,得到具有较强的发光络合物之外,时间分辨光谱法还要求;待分辩的物质间有较大的寿命差异。寿命τ是进行时间分辨光谱法的理论基础。为此,在本室和11室自己安装的仪器上做了已讨论的最佳条件下合成的络合物萤光寿命的测试,并给出了许多络合物的寿命数据。同时还讨论了配体种类,稀土离子浓度,对寿命大小的影响,得出不同的稀土离子络合物寿命差异很大,即使是相同的稀土离子,配体不同,寿命也是不同的,一般而言,Eu,Tb寿命较长,达几百微秒,Dy、Sm寿命较短,一般仅为几微秒或几十微秒,并总有寿命Tb > Eu > Sm > Dy。为了讨论稀土离子浓度对寿命的影响。选Eu. Sm-TTA和Tb. Dy-Sal-乙醇溶液为例,进行了浓度影响实验,得到浓度粹灭的同时,不仅萤光强度减弱,而且寿命缩短,最后总结出: Eu. Sm-TTA(Phen)二元(或三元)络合物和Tb. Dy-Sal(Phen)二元(或三元)络合物彼此间寿命差最大。第三部分:时间分辨光谱法研究在前二部分准备工作完成后,基本上就确定了可供时间分辩的最佳体系,即Eu. Sm-TTA二元络合物(或它与Phen形成的三元络合物)和Tb、Dy-Sal二元络合物(或与Phen形成的三元络合物)-乙醇体系。关于Eu.Sm-TTA体系的时间分辨光谱法测定,已有过研究并得到了十分满意的结果,因此,本论文选不曾有过报导的Tb、Dy-Sal 乙醇体系为时间分辨光谱法研究的对象。首先在本室和11室自建的时间分辨光谱仪上进行了仪器测量参数的选择,然后,对Tb、Dy-sal的时间分辨光谱法给以原理性的讨论,得到在延迟大于30微秒后,可消除Dy对Tb测定的干扰的结果,之后,又作了当延迟大于100微秒的条件下的时间分辩光谱法在Dy存在下测定Rb[Sal]_3的检测限的探索,并与MPF-4型萤光分光光度计的测试结果做了比较,得到了可高于常规法三个数量级的灵敏度的初步结果。本论文建立了寿命测量和激光时间分辨的实验装置,并且完成了原理性实验,在选择体系测定寿命和利用时间分辨排除稀土离子干扰方面得到了较好的初步结果,积累了大量数据完成了本论文目的要求。
Resumo:
本论文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新型稀土永磁材料Nd-Fe-B氧化过程及抗氧化新体系的研究。Nd-Fe-B永磁体是1983年问世的新型稀土永磁材料。和原有的铁氧体及Sm-Co体系相比,具有磁能积高(50MGOe)。价廉源广,制备简单等三大优点;也有居里温度低(310℃),温度系数大(-0.126%/K),易氧化等三大缺点,我们对Nd-Fe-B合金的氧化过程进行研究,发现该材料热稳定性差,容易发生氧化反应,氧化使材料的结构受到破坏,并给材料的磁性造成不可恢复的损失,整个氧化过程是分阶段的。在室温和干燥的空气中材料基本是稳定的。150℃以下材料磁性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体系中Nd的氧化。230℃以上材料主体成分Fe也开始氧化,温度升高使反应进程大大加快。到800℃左右反应基本结束,最终产物主要为Fe_2O_3, Nd_2O_3·FeNdO_3和NdBO_3。增加体系中B的相对含量和添加某些新的元素均能提高材料的抗氧化能力,新研制的Nd-Fe-B-Si四元体系和原来的Nd-Fe-B体系相比具有下列显著优点:新体系的抗氧化能力大大提高,经过150℃的长期恒温试验,材料的结构,磁性均未受到破坏,某些体系甚至能在更高的温度下使用,另外,新体系的居里温度Tc也大为提高。比原有Nd-Fe-B磁体高40℃左右。因此该体系是一种大有发展前途的新材料。此外,我们用动态热重法研究了Nd-Fe-B合金的氧化动力学过程,但由于我们新合成的体系构相较为复杂,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第二部分是CuO,Y_2Cu_2O_5,BaCuO_2和RBa_2Cu_3O_(7-δ)超导体(R稀土元素)磁化率及铜价态研究,铜的氧化物具有复杂的化学计量关系和磁学性质。在对CuO的磁化率研究中,我们发现在低温区(77K-110K)和一定磁场下,CuO由顺磁突变为抗磁。这种转变与磁场强度有很大关系。这一结果与前人的工作有较大的出入。而与超导体的形为极为相似。所不同的是,转变温度与样品的重量也有关系。实验结果重复。由于铜氧性质在R-Ba-Cu-O超导体中起决定作用,因此有必要对CuO的低温磁性作进一步研究。此外,我们对文献尚未报道的Y_2Cu_2O_5的磁化率在77-300K温度区间进行了测量,发现它是顺磁性物质,室温有效磁矩μ_(eff) = 2.13μB。高于Cu~(2+)的理论有效磁矩(1.73μB)。经过碘量法价态分析,发现Y_2Cu_2O_5中有部分Cu~(3+),这与磁化率的测定相符合。Tc在90K左右的Y-Ba-Cu-O体系是近期才发现的具有超高温超导材料。该体系有着独特的结构和性质。在对R-Ba-Cu-O及R-Ba-Cu-O-Ag超导体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此类超导体属II类超导体,在临界温附近该超导体由顺磁转变为抗磁,此种变化与磁场强度有很大关系,当场强大于一定值后,则观察不到这种转变。在对RBa_2Cu_3O_(7-δ) (R = Y, Sm, Eu, Gd, Dy, Ho, Er, Tm)超导体和具有相同配比但由于合成工艺条件不同而不超导的R'Ba_2Cu_3O_(7-δ) (R' = Y, Sm, Eu, Gd)非超导体的铜价态分析中,我们发现此两类化合物中均含有一定量的Cu~(3+)。且超导体中Cu~(3+)的含量高于非超导体中Cu~(3+)的含量(同样比例)。我们还发现Cu~(3+)对水极为敏感,将RBa_2Cu_3O_(7-δ) (除R = Gd, Dy, Er)超导体在未干燥容器中测出的Cu~(3+)量远远低于干燥容器中所测得的值。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引起超导体不稳定的重要原因。由于尚缺乏用其它手段检测到超导体中Cu~(3+)存在的例证。故对此问题还有待于今后继续作进一步的研究。
Resumo:
本工作研究了X荧光光谱进行痕量元素分析,谱线重迭干扰校正及基体效应的校正方法,共分六个部分。一.X荧光光谱滤纸片法分析痕量稀土元素。为了降低XRF滤纸片法的检出限,分析痕量稀土,我们对XRF的制样方法,标准工作曲线的制作,谱线干扰校正,背景扣除等进行研究,将滤纸片法应用到分析痕量稀土,方法准确可靠、快速、简便,测定精度优于1%,检出限为0.X-X微克,特别适合萃取分离流程中低含量稀土的测定。二.XRF中谱线重迭干扰的校正方法。在J. L. Brandle 假定合成峰的强度是各了成份的线性迭加的基础上,引入非零截距,提出了用线性规划法校正稀土元素谱线重迭的方法,其中R_i为第i个元素衍射角(20)处测量的谱线强度,C_i为浓度,K_(ij)为衍射角处的特性常数。通过实验求出K_(ij),然后求出在[1]式约束条件下,使目标函数E = Σ from i=1 to n|Σ from j=1 to n of (k_(ij)(j+b_i)-R_i|(i,j=1,…n)为最小的C_i值。为了证明方法的有效性,实验中选用了干扰较大的分析线。本文对Eu Lβ, (56.96°)和Dy Lα_1 (56.58°);Ho Lβ_1, (48.28°),和Lu Lα, (47.40°);Ho Lα, (54.52°)和Gd Lβ_1, (54.56°)的谱峰重迭进行校正,取得满意结果。三.XRF测定土壤中痕量铬钒时谱线干扰校正方法:在研究了薄样中稀土元素谱线重迭问题的同时,还研究了土壤直接压片时,Cr的K_α线(69.35°)和V的K_β线(69.12°)的谱线重迭问题。由于Cr的K_α线和V的K_β均处于铁的K系吸收限的长波侧,铁的基体效应是不可忽略的。同时,由于谱线的相互重迭,使得元素间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数模来校正Cr和V的谱线干扰及Fe的基体效应:C_i = K_0 + K_1R_1 + K_2R_2 + K_3R_3 + K_4R_1~2 + K_5R_1R_2 + K_6R_1R_3 + K_7R_2~2 + K_8R_1R_3 + K_9R_3~2 其中C_i(i = 1,2)分别为Cr, V 的浓度,单位为ppm;R_i(i = 1,2,3)分别为Cr、V和Fe的峰/背比值,K_i(i = 0,…,9)为参数。通过几种常用校正模型的比较表明,本文所提模型的剩余标准差最小。说明由于该模型同时考虑了基体的影响及谱线重迭而产生的非线性影响因素,用交叉项表示非线性项,对谱线重迭及基体效应的校正是有效的。四.土壤中常量元素的XRF测定:在XRF中,选择影响元素,解决元素间的基体效应是极其重要的问题。一般采用Plesch判据来选择影响元素,但该法需要知道主要基体和干扰元素对分析元素的质量吸收系数及干扰元素含量变化范围。本文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对共存元素进行筛选,根据每个共存元素对分析元素的方差贡献大小选择影响元素,并以散射内标与经验系数相结合校正基体效应的影响。同时,对几种常用的经验校正模型进行比较。利用最小剩余标准作为判据。结果表明,几种常用的数模没有明显差别,当分析范围比较窄时,强度模型较好,当分析范围宽时,浓度模略优。同时用微型计算机,以基本参数法和若干标样,直接与X荧光谱仪进行联机分析,显示了基本参数法和经验系数法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五.土壤中十三种痕量元素的XRF测定:用逐步回归方法选择基体元素,以散射内标和强度校正模型分析了土壤中十三种痕量元素。六.土壤中Cu、Zn、Rb、y的XRF测定:以相干/非相干散射之比为内标分析了Cu、Zn、Rb和y, 并考察了基体的影响,对参考标样的分析结果表明,结果满意。
Resumo:
本文用代数方法推导了正交晶系五十九个空间群的结构半不变量相同的二价表达式。就每一个空间群都得出了一系列公式。在222点群中的空间群都有形如以下三式的公式:E_(2h+2h';2k+2k'.0) = (N~(3/2)/g1)<(-1)~(α1)UE_(hkg))~2-1)UE_(h'k'α')|~2-1) >_(hkp;h'k'α') (0.1) E_(2h+2h'0.2α+α) = (N~(3/2)/g2)<(-1)~(α2)UE_(hkg))~2-1)UE_(h'k'α')|~2-1) >_(hkp;h'k'α') (0.2) E_(0.2h+2h'2α+2α) = (N~(3/2)/g3)<(-1)~(α3)UE_(hkg))~2-1)UE_(h'k'α')|~2-1) >_(hkp;h'k'α') (0.3) 其中g_i, α_i (i = 1, 2, 3) 与具体空间群有关。在mm2点群中的空间群都可得出六个公式,在mmm点群中的空间群都可得出二十八个公式。首先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将PT,P_(21),P(2/N),C_(2/c)空间群的二价代数表达式进行了应用,然后将P_(2,2,2),P(na21)空间群的二价代数表达式进行了应用。由于未找到mmm点群空间群的结构实例,故为mmm点群空间群的公式未予应用附加地,推导了四方晶系I_(42a),I_(41/a)两空间群的公式,对I_(42a)的公式也进行了应用,由应用结果可得出:(一)代数方法推导的思路和数学方法是验证正确的,在含有主原子的结构中,由强度量算法的二十至三十个相角基本与正确值吻合(一般只有一、二个不等)。(二)在代数方法计算的同时,也进行了概率Σ_4元素的计算,可以得出,代数方法速度要快得多,特别是正交晶系中,时间上的优势更突出,数据剔除的依据也更比概率Σ_4关系明显。(三)代数方法在含有重原子的结构中比只含轻原子的结构中好用。这种特点和概率Σ_4关系一样。另外,和论文题目独立地,在低温条件下作者测定了杂多酸K_(11)[DY(SiMo_(11)O_(39))_2],28H_2O的晶体结构,晶体属单斜晶系的P_(21/n)空间群,Z = 4, 晶格参数为:a = 17.256(3), b = 26.817(4), C = 21.797(4)A, β = 104.39(1)°,最后的R = 0.0637。
Resumo:
稀土对铝及铝合金具有很多良好作用。根据国内外有关铝合金发展趋势的报道,铝合金向中强高工艺高强耐热、超塑、微量元素改善合金性能等方向发展稀土在这些方面对铝合金有着很好的作用效果。因此研制新型铝合金,研究稀土对铝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及稀土作用机现,有着重要的意义。稀土在铝合金中的应用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研究工作者的关注。近几年此方面研究尤为活跃。我国是一个稀土蕴藏量较大的国家,研究稀土在铝合金中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我国的资源优势,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关稀土在铝合金中的应用研究,国外开展的较早。我国始于七十年代。合金工作者对稀土在铝合金中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确认了稀土可以改善铝合金的组织和性能,改善工艺性能,表面光泽性和耐腐蚀性但是,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和全面的理论,由于研究条件和目的不同,很多的研究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对某些问题还研究得不够深入,不够全面。如:1. 稀土对金属铝组织和性能影响;2. 稀土对铝合金枝晶组织细化作用和晶体结构影响;3. 稀土如何改善铝合金的加工工艺性能,提高铝合金的成品率;4. 稀土对提高合金沉淀硬化速度,使GD区快速析出,时效峰提前;5. 铝热还原法,较低温度下制取铝稀土合金,特别是重稀土合金;6. 稀土铝合金的加工硬化过程研究;7. 稀土在变形铝合金中的存在状态和分布规律;基于上述问题和国内对铝合金的需求,本文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研制了RE-Al-Mg-Si挤压型材合金,稀土是采用向工业电解槽中加入混合稀土化合物同铝一起共电沉积,制取稀土铝合金,然后配制成RE-Al-Mg-Si合金。对其组织,晶体结构,性能,沉淀硬化过程等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 稀土可使Al-Mg-Si合金强度提高10-20%,硬度提高10%左右;②. 稀土可以改善Al-Mg-Si合金的加工性能,在挤压温度下具有较大的高温塑性。稀土可使铝镁硅合金晶粒细化,再结晶温度和过烧温度提高,允许在较宽温度范围内进行热处理;③. 稀土可使Al-Mg-Si合金表面致密,光亮,改善耐腐蚀性和光学特性;④. 稀土可使铝基体晶胞体积减小,晶胞体积的减小值和强度、硬度提高成很好的直线关系。首次提出稀土对铝合金的“晶胞收缩效应”;⑤. 稀土在铝镁硅合金中分布规律是晶内晶界都有稀土存在,晶界多于晶内。稀土和Si,Fe等共存于晶界。⑥. 稀土可促使GP区快速析出,弥散的第二相质点在位错线上析出,起着钉扎位错,增大位错密度的作用,因而时效硬度提高,时效峰提前;为短时高温时效提供了实验依据;2.研制了RE-Al-Zn-Mg中强合金。稀土的加入是采用对掺法,对合金的组织、性能,加式硬化过程,时效工艺及稀土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 稀土可改善合金加工性能,尤其是高温延伸率,当稀土为0.489%时达到750%,是未加稀土的合金两倍多。该合金具有超塑性。②. 铸态或变形后,稀土对组织都有细化作用;③. 该合金加工硬化过程具有三个阶段,经过线性回归处理成很好的直线关系。④. 稀土可使Al-Zn-Mg合金的时效峰提前约4小时;⑤. 稀土合金的新相在位错密度线上析出,阻碍位错移动,使严结构组织保持较大的位错密度,从而改善合金性能;⑥. 该合金具有满意的强度,可适合挤压,轧制等变形加工。3. 研究了稀土对金属铝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用铝热还原法制得Al-RE合金。实现了较低温度下重稀土化合物的铝热还原。采用电解复膜工艺,制得金相样品;使合金的细节组织清晰可见。研究了组织和性能,得出如下结论:①. 稀土对铝的细化作用,枝晶细化更明显,这主要是稀土在铝中的溶质再分配,造成了结晶前沿的过冷区,使铝晶粒以树枝状晶长大,由于稀土元素在铝中的溶质分配系数不同而表现在细化晶粒方面有一定的差异;②. 稀土在铝中主要分布在晶界和枝晶界,晶内也有稀土存在;③. 稀土可以提高纯铝的机械性能和高温塑性;④. 通过铝热还原,可在较低温度不制得Dy、Eu、Gd、Y等重稀土铝合金。
Resumo:
我们利用湿法制备了单一稀土氟化物LnF_3(Ln = La 、Ce、Nd、Gd、Tb、Dy、Er、Yb、Y), 并采用高温固相反应制备了稀土掺杂氟化物Ln_(1-x)MxF_(3-δ)(Ln = La、Ce、Gd、Yb、Y M = Ca、Sr、Ba)。用X射张衍射方法研究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对单一稀土氟化物,LaF_3、CeF_3、NdF_3为六方晶系,GdF_3、TbF_3、DyF_3、DrF_3、YbF_3、YF_3为正交晶系。对掺杂氟化物,La_(0.95)Ba_(0.05)F_(3-δ)、Ce_(0.95)Ca_(0.05)F_(3-δ)、Yb_(0.70)Sr_(0.30)F_(3-δ)为固溶体,Ce_(0.95)Ca_(0.05)F_(3-δ)的晶胞参数比CeF_3的略为变小;Gd_(0.85)Ca_(0.15)F_(3-δ)、Y_(0.71)Ca_(0.29)F_(3-δ)为新化合物,Gd_(0.85)Ca_(0.15)F_(3-δ)的晶体结构由GdF_3的正交晶系变为六方晶系,其晶胞参数为:a=3.973A, C=7.124A, γ=120°, Y_(0.71)Ca_(0.29)F_(3-δ)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与YF_3相同为正交晶系,晶胞参数却较小:a=3.683A、b=6.978A, c=3.396A。 我们对氟化物的烧结陶瓷片进行了直流电导率测量。对单一稀土氟化物,结果表明六方结构的化合物的电导率高于正交结构的,对于相同结构的氟化物,一般地,稀土离子半径越大,电导率越高;对于掺杂氟化物,由于二价碱土金属离子掺杂可以提高氟离子空位浓度,因此掺杂物的电异率均高于对应的单一稀土氟化物,其中Gd_(0.85)Ca_(0.15)F_(3-δ)掺杂后变成更利于离子导电的六方结构。采用压片工艺,以La_(0.95)Ba_(0.05)F_(3-δ)、Ce_(0.95)Ca_(0.05)F_(3-δ)、Gd_(0.85)Ca_(0.15)F_(3-δ)和Y_(0.71)Ca_(0.29)F_(3-δ)为固体电解质材料制备电位输出式氧传感器件,并利用调节N_2、O_2流量比控制氧分压的方法,对器件的敏感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类器件可在150 ℃的低温下对氧气敏感,器件的输出电位差与氧分压的对数值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器件的响应时间在2分与9分之间。该类器件的敏感机理是:氧气先吸附敏感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后生成的氧负离子在敏感电极与固体电解质界面上发生晶格置换反应,使得氧分压的改变通过快离子即氟离子在两个界面上(另一界面为参比电极与固体电解质界面)的电化学势差的变化与输出电位差值的改变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利用输出电位差测定氧分压的目的。根据使用的敏感电极材料,可以有单电子反应和双电子反应两种敏感机理。器件是由参比电极、固体电解质、敏感电极三个部分构成。我们采用固定其中二个部分的材料,改变第三个部分的用料的方法,对器件的敏感性进行了对比研究:A、我们首先固定固体电解质为Ce_(0.95)Ca_(0.05)F_(3-δ)、敏感电极材料为Pt黑,采用不同的参比电极材料Bi+BiF_3、Sb+SbF_3、Mg+MgF_2、Zn+ZnF_2制备了器件。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使用Bi+BiF_3参比电极材料的器件稳定性和敏感性都比其它器件好。器件的输出电位差取决于参比电极氟化物的标准生成自由能的大小。B、固定Bi+BiF_3为参比电极材料,Ce_(0.95)Ca_(0.05)F_(3-δ)为固体电解质,使用不同的敏感电极材料Pt黑、Pd粉、Ag粉和RuO_2制备器件。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t材料器件的精确度较高,Pd材料器件的响应最快(2分),RuO_2材料器件的敏感性较好。使用Ag、RuO_2敏感电极材料的器件采用的是单电子反应敏感机理:O_2 + e <-> O_2~-, O_2~- + V_F + F_(F-bar)~- <-> O_(F-bar) + O_F + F_(F-bar)。而使用Pt、Pd敏感电极材料的器件采用双电子反应敏感机理:O_2 + 2e <-> 2O~-, 2O~- + F_(F-bar) <->O_(F-bar) + F~-。C、我们固定Bi+BiF_3为参比电极材料,Pt和RuO_2为敏感电极材料,使用La_(0.95)Ba_(0.05)F_(3-δ)、Ce_(0.95)Ca_(0.05)F_(3-δ)、Gd_(0.85)(Ca_(0.015)F_(3-δ)、Yb_(0.70)Ca_(0.29)F_(3-δ)制备了两个系列的器件。结果表明,无论是使用Pt还是使用RuO_2为敏感电极材料,都有下列的结论:用Ce_(0.95)Ca_(0.05)F_(3-δ)的器件的精确度较高,La_(0.95)Ba_(0.05)F_(3-δ)材料器件的敏感性最好,而Gd_(0.85)(Ca_(0.015)F_(3-δ的响应最快(Pt器件2分,RuO_2器件5分)。并未发现同时具备各种较好性能的器件,与敏感电极材料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相比,固体电解质材料的影响要小。对于材料完全相同的器件,我们还对工艺条件影响作了初步研究。制备器件的工艺条件由于各种难以控制的因素不会每次、每批完全相同,工艺条件的差别也会影响器件的各方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工艺差别对器件的输出电位差值和响应时间的影响较大,对敏感性能的影响则较小。
Resumo:
在综合文献报导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LnMsbO_6和Ln_2M_2O_7 (M = Zr, Ti)做为研究体系,对其合成、组成、结构以及稀土离子在其中的发光性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用氢氧化物共沉淀的方法,在等摩尔阳离子原料配比条件下,我们制备了LnMsbO_6和Ln_2M_2O_7(M = Zr, Ti, Ln = La - Yb, Y除Ce和Pm)。根据对组成的分析结果并与文献对比,我们认为得到的化合物组成与给出的分子式是一致的。由热分析并结合x-ray衍射分析对LnZrsbO_6的形成反应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较慢的固相反应过程。通过x-ray粉沫衍射物相分析并结合掺杂Eu~(3+)的发光光谱,我们确定了在不同条件下合成的LnMsbO_6和Ln_2M_2O_7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并计算了所有化合物的晶胞参数。在对上述结构特性及其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后,我们认为Ln_2M_2O_7结构变化规律与ΔZ/(d~2) (Z为阳离子电荷,d为阳离子与阴离距离)有关,随ΔZ/(d~2)值由小到大,Ln_2M_2O_7(M = Zr, Ti)先是形成具有荧石结构的阳离子无序固溶体,然后逐渐过渡到荧石结构的变型——有序的立方烧绿石结构,最后变型到单斜晶系结构。LnMsbO_6(M = Zr, Ti)低温相结构与Ln_2M_2O_7(M = Zr, Ti)是有联系的,即基本保持了其立方晶系结构。然后锑的加入使这种结构变得很不稳定,因此在高温灼烧下上述立方相将不可逆地变为更稳定的高温结构相。利用磁天平对LnMsbO_6和Ln_2M_2O_7进行了室温条件下的磁学性质测量,其玻尔磁子数的实验值与Van Vleck理论值符合较好。由此也可说以说明化合物的组成与给出的分子式是一致的。用荧光光谱仪对Eu~(3+)在不同基质中做发光光谱,其结果表明Eu~(3+)在烧绿石结构的Ln_2M_2O_7中,Ln~(3+)是处于具有反演中心的D_(3d)格位,这时~5D_0 → ~7F_2的电体极跃迁(~610nm)是被禁阻的,因此Eu~(3+)主要的发光为~5D_0 → ~7F_1磁体极跃迁(~590nm),并劈裂为两条谱线。在其它不具有反演中心的格位中Eu~(3+)的~5D_0 → ~7F_2跃迁则是较强的。在La~(3+)有着多个较低对称性格位的La_2Ti_2O_7:Eu中,无论是Eu~(3+)的激发光谱,还是发射光谱,其~5D_0与~7F_0之间的跃迁谱线都不只一条,这与La~(3+)多对称性格位特性是一致的。在立方荧石结构的LnZrsbO_6:Eu中,用Eu~(3+)电荷迁移带激发的发光光谱与用其它激发带激发的很不相同,其~5D_1能级的跃迁谱线非常强,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电荷迁移激发态,将大部分能量传递给3~5D_1能级的结果。另外,我们比较了在Ln_2Zr_2O_7和LnZrsbO_6中Eu~(3+)的发光强度,发现前者要比后者强许多。在研究Bi~(3+)对Eu~(3+)的敏化作用时,我们发现在Y_2M_2O_7:Bi, Bu中Bi~(3+)对Eu~(3+)有较好的敏化作用,而在YMsbO_6:Bi, Eu中则没有。同时我们注意到对于Eu~(3+)取代六配位La~(3+)格位时,其电荷还移带位置和符合Hoefdraad认为是不变的规律,而是随着基质晶格的不同发生变化的。对Dy~(3+)在LnMsbO_6和Ln_2M_2O_7基质中发光性质研究中,我们看到Dy~(3+)的发光主要为兰色的~4F_(9/2) → ~6H_(15/2)跃迁(~480nm)和黄色的~4F_(9/2) → ~6H_(13/2)跃迁(~580nm)。其黄光与兰光的强度比值(R)随基质晶格的不同可以有很大的变化。一般情况下R值总是要大小1,且不随湿度和Dy~(3+)掺杂浓度变化。同时我们比较了在Ln_2Zr_2O_7和LnZrsbO_6 (Ln = Y, Gd, La)基质体系中Dy~(3+)的发光强度,发现同Eu~(3+)类似前者较后者强许多。在论文中我们给出了在Y_2M_2O_7和YMsbO_6 (M = Zr, Ti)中Sm~(3+)的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从中可以看到当Sm~(3+)在Y_2Ti_2O_7中取代占据D_(3d)格位的Y~(3+)时,其~4G_(5/2) → ~6H_(9/2) (~650nm)电体极跃迁是被禁阻的。同时还给出了在YZrsbO_6中H_0~(3+)和Er~(3+)的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此外,我们研究了Eu~(3+)和Dy~(3+)在一些基质体系中发光强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发现Y_2Zr_2O_7:Eu的临界猝来温度要比La_2Zr_2O_7:Eu的高,Ln_2Zr_2O_7:Dy (Ln = La, Y)的温度猝来曲线则大致相同,且随温度和猝来要比Ln_2Zr_2O_7:Eu缓慢,对于上述现象我们利用位形坐标给出了一定的解释。然而所有的样品发光强度从室温开始,随温度的升高都是单调下降的。
Resumo:
本文研究了具有钙钛矿结构的LnAlO_3:Re~(3+)发光材料和Y-Ba-Cu-O超导材料的合成、结构、组成、掺杂取代对其性能的影响。工作主要以Y-Ba-Cu-O超导体的研究为主,分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了一个准确测定Ba-Y-Cu-O体系中的Ba、Y、Cu组分的化学分析方法,并结合其工艺过程推测了一些结果。2、Y-Ba-Cu-O体系超导样较理的烧结工艺过程,通常需要预烧,高温烧结,低温退火三个步骤,低温退火能提高超导相的含量。3、作了Y、Ba、Cu的比例对超导性能的影响,具有抗磁性的Ba的范围为0.8-2.3; Y为0.4-3;Cu为2.5-5。由此得出Cu量的变化对超导相的形成及超导性能的影响最小。Y次之,Ba最大,此部分工作为以后的掺杂取代提供了量的依据。4、研究了Y_1Ba_(1.8)Mo_(0.2)Cu_3O_y (M = Sr, Na, K, Cs)体系中M对其结构和超导性能的影响。Sr~(2+)取代了Ba~(2+)格位,且随Sr量的增大,Tc降低,Na~+嵌于晶胞的原子间隙,K~+, Cs~+的引入对其结构没什么影响,在较小的范围内,Na~+, K~+, Cs~+的加入对Tc影响很小,在相同条件下制备的Y_1Ba_(1.8)M_(0.2)Cu_3O_y (M = Na~+, K~+, Cs~+)超导体随M~+离子半径的增大,电流密度增大。5、研究了Y_1Ba~(2-x)K_xCu_3O_y体系中K部分取代Ba格位时对其结构和超导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尽管K~+与Ba~(2+)的离子半径非常接近。但K~+并未取代Ba格位。与Sr相比,K量在较宽的范围内(0.1-0.5)不影响零电阻转变温度。6、Y_1Ba_2Cu_3O_y体系中掺入一定量的K后,使得工艺过程大大改进,从原来的十几个小时降到3小时左右,并且不需作退火处理。另外,研究了K在其中的作用:加快样品在冷却过程中Cu的氧化速度以及吸氧和分散氧的速度,即加快四方相-正交相的转化,形成超导相。通过对样品进行X-射线,拉曼、顺磁,电镜以及铜的价态,氧含量分析,K可能部分取代了Cu格位,从而导致在不同的制备条件下制出与Y_1Ba_2Cu_3O_(7-δ)超导体性能相近的超导材料。目前,对于掺钾的工作不未见任何报导。LnAlO_3中Ce~(3+), Tb~(3+), Dy~(3+)的发光及Ce-Tb, Ce-Dy的敏化发光本文采用BuF_2作为助焙剂和抑制剂经固相反应合成了一系列以LnAlO_3 (Ln = La, Gd, Y)为基质的磷光体,系统地研究了LnAlO_3中Ce~(3+), Tb~(3+), Dy~(3+)的发光及Ce-Tb, Ce-Dy的敏化发光。LnAlO_3属于钙钛矿结构,但随Ln~(3+)的不同,其晶型结构不同,LaAlO_3为负方晶系, GdAlO_3, YAlO_3为正交晶系,这样LnAlO_3作为基质对激活剂的发光性质影响不同,其影响不仅与晶型结构有关,而与其内部的共价程也有关系,本工作得到了一些规律性结果。
Resumo:
寿命测量现在使用的有位相偏移法和脉冲法。本工作是利用脉冲法进行的。本论文做了三方面的工作:1.分子激发态寿命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荧光寿命是荧光物质的特征参数,可利用来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工作。从荧光强度与荧光寿命的基本公式I=A_ie~(-t/τi)出发,可以得到c_1/c_2=(a_1τ_1ε_2φ_2)/(α_2τ_2ε_1φ_1)其中C_1,C_2是同一体系中两种不同物质的浓度,τ是荧光寿命,ε为激发波长下的消光系数,φ为量子产率,A是幅度常数。ε与φ可预先测量或查表得到。τ,A可根据荧光衰减曲线与标准衰减函数相拟合,解卷积后同时得到。因此可用上式进行定量分析。本论文利用上式分析了卟吩类化合物,其中包括四苯基卟吩;四-邻氯苯基卟吩;锌-四苯基卟吩络合物在不同浓度下的组合,分析误差绝大多数在10%以内。从(1)式出发得到另一个基本公式A=KCT其中T为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时间,K是一常数。根据(3)式进行了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分析。稀土发光材料的荧光寿命研究。本工作者首先使用不同的激发光源,不同分光装置和不同的讯号探没器及讯号处理方式,建立了测量范围较宽的荧光寿命测量装置。测量了Eu~(3+), Eu~(2+), Ce~(3+), Dy~(3+), Nd~(3+), Tb~(3+)在不同基质中的荧光寿命。其数值从10~(-8)秒到10~(-3)秒,探测波长包括可见和近红外,并进行了要必的讨论。直接测定单线态氧在溶液中寿命的研究。本工作装置了一套近红外弱信号探测系统测定了O_2(~1△_g)在液相中的磷光寿命。
Resumo:
本文合成了LnBa_2Cu_(3(1-x))Ag_xO_(7-δ) (x = 0.1,0.3,0.5, Cu = Y,Dy,Ho,Er,Gd) YBa_(2(1-x))Cu_3Ag_xO_(7-δ) (x = 0.05,0.1,0.2,0.3,0.4,0.5,0.6); Y_(1-x)Ag_xBa_2Cu_3O_(7-δ) (x = 0.05,0.1,0.2,0.3,0.5); YBa_2Cu_3O_(7-δ)Ag_x (x = 0.2~2.0), CuBaCu_3O_(7-δ)Ag_x (x = 0.5,1.0, Cu = Dy,Ho,Er)及与之对照的空白样品等一系列超导稀土复合氧化物,对它们的结构、电学性质、Ag的存在状态及Ag的加入方式进行了研究。对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仍无全面系统的报道。对CuBa_2Cu_(3(1-x))Ag_xO_(7-δ)的研究表明Ag并未取代Cu的格位,少量的Ag加入(x<0.1)就使结构发生破坏,当x>0.1时样品即失去超导性,对光加Ag的YBa_(2(1-x))Cu_3Ag_(2x)Cu_3O_(7-δ)的研究表明,当x<0.6时仍为90k左右的超导体,Ag没有取代Ba的格位,Ag的加入使杂相比例加大,Ag的加入改善了样品晶粒间的弱连接状况,使电流密度明显提高,Ag以单质及复合物形式存在于样品之中。后加Ag方式对结构、电性、无影响没有提高Jc。对光加Ag的Y_(1-x)Ag_xBa_2Cu_3O_(7-δ)的研究表明,x<0.5时样品仍为90k左右超导体,Ag的加入使杂相比例减少,Ag部分以单质及与13a、Cu形成对改善弱连接状有益的复合场的形式存在,部分进入晶格可能占据了Y的格位使C轴变长。Ag的加入改善了样品晶粒间的弱连接状况,从而使Jc大幅度提高,当x=0.1时Jc = 362 A/cm~2,后加Ag的方式对结构、电性、无影响没有提高Jc。对YBa_2Cu_3O_(7-δ)Ag_x的研究表明,加Ag的样品的Jc比不加Ag样品的Jc明显加大,随着Ag量的加大Jc增加,当x=1时Jc最大,当Ag量大于2.0mol时将有大量Ag析出,Ag的加入不影响超导正交结构,部分Ag进入了晶格可能占据了Y的格位,C轴增长,部分以单质及复合物的形式存在,Ag的加入不影响样品的临界温度,使样品电阻降低,电镜分析表明,Ag的加入改善了样品晶粒间的连接状况。CuBaCu_3O_(7-δ)Ag_x与上面体子有相同的性质,在加入1mol Ag得到,Jc:DyBaCu_3O_(7-δ)Ag_(1.0) 113A/cm~2;HoBaCu_3O_(7-δ)Ag_(1.0) 164 A/cm~2 ErBaCu_3O_(7-δ)Ag_(1.0) 177A/cm~2的样品。样品加Ag后密度明显加大,最大可达6.321克/cm~3,硬度也加大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针对在YBaCu_3O_(7-δ)样品中添加Ag,可以做为一种大幅度提高Jc的途径的特点,进行了各种工艺探索,到目前为止,合成出了临界电流密度为570 A/cm~2的样品。
Resumo:
本论文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Cu(III)及相关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质的研究”;第二部分为“稀土复合氟化物的电性、氧敏和氢敏性质”。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有:1.制备了Na_4H[Cu(H_2TeO_6)_2]·17H_2O和Na_4K[Cu(HIO_6)_2]·12H_2O的Cu(III)单晶配合物。2.在比较相应的Cu(II)化合物的条件下,详细地研究了这二个Cu(III)配合物的电子光谱和Cu2p光电子能谱,由于价态升高,场强参数增大,Cu(III)化合物的d-d跃迁相对于Cu(II)化合物d-d跃迁,发生“蓝移”。3.成功地实现了用O_3和电化学方法对强碱溶液中Cu(II)配合物的氧化,获得了二个新的Cu(III)固态配合物Ba_4K[Cu(H_2TeO_6)_2] (OH)_4·6H_2O和Ba_3K[Cu(HIO_6)_2] (KOH)_(0.5)(OH)_2·8H_2O利用化学分析、磁学性质、电子光谱和Cu2p XPS,对这二个化合物进行了表征。4.对BaCuO_(2.5)的合成、电学性质、磁学性质、Cu(III) ESR和Cu2p XPS进行了研究。5.以Na_4K[Cu(HIO_6)_2]·12H_2O和BaCuO_(2.5)为参照物,用电子光谱和Cu2p XPS,确认了YBa_2Cu_3O_(7-5)中的高价态的铜。6.考察了以Cu(III)化合物作为Cu部分原料所合成的YBCO系超导材料的电学性质。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有:1.测试了元件“BiF_3(Bi)/Ce_(0.95)Ca_(0.05)F_(2.95)/Pt”的氧敏、氢敏等性能。从室温到130 ℃,元件的氧敏机理为“双电子反应”,电动势(EMF)与氧分压遵循Nernst关系式。室温时,元件对空气中100Pa或1000Pa氢气的响应时间仅为15秒或短于5秒;氢分压在16Pa~1000Pa范围内,EMF与氢分压的对数呈线性关系,斜率为-116mV/decade, 敏感机理表现为“混合电极电势”。元件具有良好的氢敏性能,并有一定的选择性。2.合成并测试了La_(1-x)Pb_xF_(3-x)(X = 0.00 ~ 0.15)的电导率,La_(0.95)Pb_(0.05)F_(2.95)的电导率最高,比LaF_3高约一个数量级。以La_(0.95)Pb_(0.05)F_(2.95)为固体电解质材料,Pd或Pt为敏感电极,BiF_3(Bi)或PbF_2(Pb)为参比电极,制成了四个元件。其中,“BiF_3(Bi)/La_(0.95)Pb_(0.05)F_(2.95)/Pt”具有最好的氧敏、氢敏性能。从室温到150 ℃,元件的EMF与1gPo_2附合Nernst关系式。150 ℃时,元件对氧气的响应时间仅为80秒。室温下,元件对空气中100Pa或1000Pa氢气的响应时间仅为75秒或15秒,元件的电动势EMF与氢分压的关系可表示为“E=E_o-96lgP_(H2)(mV)”。元件对CO有较差的敏感性能,而对空气中甲烷、乙烷或乙炔(≤1000Pa)不具敏感性能。3.合成并测试了Ln_(1-x)Pb_xF_(3-x)(Ln=Ce、Pr、Nd和Gd、Dy、Ho、Yb)的电性。前四个系列为离子导体材料,后三个系列可能为P型半导体。随着Ln原子序数增大,LnF_3导电性能变差;La~(3+)、Ce~(3+)、Pr~(3+)、Nd~(3+)与Pb~(2+)离子半径差异较小,LnF_3和PbF_2可以形成固溶体;而Gd~(3+)、Dy~(3+)、Ho~(3+)、Yb~(3+)与Pb~(2+)离子半径差异较大,LnF_3和PbF_2难以形成固溶体。
Resumo:
合成出三类18种双金属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第一类:Ln-Li双金属π-烯丙基稀土配合物-LiLn(π-C_3H_5)_4 nD(Ln=La、Tb, n=3; Ln=Y、Dy, n=2.5; Ln=Ce、Pr、Nd、Sm、Gd、Er, n=2; D=二氧六环)。第二类:Ln-Mg双金属π-烯丙基稀土配合物-(π-C_3H_5)_2CnCl_5Mg_2(tmed)_2 (Ln=Ce、Nd)和(π-C_4H_7)_2LnCl_5Mg_2(tmed)_2 (Ln=La、Ce、Nd; C_4H_7=i-C_4H_7)。第三类:Ln-Al双金属配合物-[(CF_3CO_2)_3LnHAlR_2·2THF]_2 (Ln=Y、Nd, R=i-Bu; Ln=Eu, R=Et)。用四园X-ray衍射仪在低温下测定了LiCe(π-C_3H_5)_4·4D、[(CF_3CO_2)_3YHAl(i-Bu)_2 2THF]_2、[(CF_3CO_2)_3NdHAl(i-Bu)_2 2THF]_2和[(CF_3CO_2)_3EuHAlEt_2·2THF]_2的晶体结构。对[(CF_3CO_2)_3YHAl(i-Bu)_2·2THF]_2和LiLn(π-C_3H_5)_4 nD类配合物进行了较详细的NMR研究。二维C-H相关NMR谱表明在[(CF_3CO_2)_3YHAl(i-Bu)_2·2THF]_2配合物中6个CF_3CO_2~-有2个羰基的C与H成键,该结果解释了Ln-Al双金属配合物中相应羰基的非平面结构现象。研究表明LiLn(π-CC_3H_5)_4·nD可催化异戊二烯和苯乙烯均聚合;不同配合物中均以Y配合物的活性为最高。(π-C_3H_5)_2CeCl_5Mg_2(tmed)_2对异戊二烯、丁二烯、苯乙烯以及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聚合有较低的催化活性;(π-C_4H_7)_2LnCl_5Mg_2(tmed)_2也对苯乙烯和异戊二烯的聚合有一定的催化活性。分别以LiCe(π-C_3H_5)_4·4D和(π-C_3H_5)_2CeCl_5Mg_2(tmed)_2作为稀土配位催化剂的模型配合物,研究了其催化所得聚异戊二烯的端基结构。表明聚合物均具有烯丙基端基(-CH_2-CH=CH_2)。证明单体在Ce~(3+)和π-烯丙基之间发生了插入反应,聚合按π-烯丙基机理进行。该结果首次为稀土配位催化共轭双烯烃聚合的活性链端π-烯丙基机理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π-C_3H_5)_2CeCl_5Mg_2(tmed)_2-Al(i-Bu)_3(Al/Ce(摩尔比)=4))体系对异戊二烯的聚合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所得聚合物仍具有-CH_3-CH=CH_2端基,而没有i-Bu端基。该结果又一次为上述π-烯丙基机理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发现Ln(CF_3CO_2)_3-AlEt_3体系可催化THF开环聚合。首次实现稀土催化THF开环聚合。研究了Y(CF_3CO_2)_3-HAl(i-Bu)_2-ECH(环氧氯丙烷)体系催化THF开环聚合法性及聚合机理。讨论了各种聚合条件对该体系催化活性的影响。研究了[(CF_3Co_2)YHAl(i-Bu)_2·2THF]_2在ECH存在下催化THF聚合活性并认为该双金属配合物为Y(CF_3CO_2)_3-HAl(i-Bu)_2-ECH体系的活性体。[(CF_3CO_2)_3YHA(i-Bu)_2·2THF]_2和[(CF_3CO_2)_3EuHAlEt_2·2THF]_2均可催化ECH和MMA聚合,所得PMMA的间同(rr)含量可达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