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resultados para Shackleton, Abraham, 1697-1771.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sumo:
Size-dependent elastic constants are investigated theoretically with reference to a nanoscale single-crystal thin film. A three-dimensional _3D_ model is presented with the relaxation on the surface of the nanofilm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e constitutive relation of the 3D model is derived by using the energy approach, and analytical expressions for the four nonzero elastic constants of the nanofilm are obtained. The size effects of the four elastic constants are then discussed, and the dependence of these elastic constants on the surface relaxation and the ambiguity in the definition of the thickness of the nanofilm are also analyzed. In addition, the elastic moduli of the nanofilm in two kinds of plane problem are obtained and discussed in the case of a special boundary condition.
Resumo:
评述了岩土介质横观各向同性模拟的进展状况,包括横观各向同性弹塑性及其屈服及准则的模拟,并给出了相应的力学模型及其数学表达式。
Resumo:
Three different ZnO nanostructures include nanoparticles, ripples and regular nanogratings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femtosecond laser irradiation under different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e in-situ observation of the 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 (SHG) excited in ZnO crystal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formation of the nanostructures was investigated. The obtain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rmed nanostructures contribute to the enhancement of the SHG. We propose that the second harmonics in the sample surfa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nanostructures. (c) 2007 Published by Elsevier B.V.
Resumo:
A scheme for the readout of a hologram recorded in bacteriorhodopsin film with high diffraction efficiency and intensity is suggested and demonstrated. Two weak coherent continuous beams function as the recording beams, and a strong light pulse is used to read the real-time hologram. The width of the readout light pulse is modulated to be short compared with the erase time of the reading beam; the time space between two adjacent pulses is ensured to be longer than the time the beams take to recover the hologram, and high diffraction efficiency and intensity (similar to 11 mW/cm(2)) can be obtained. (C) 1996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Resumo:
银杉属Cathaya是我国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和匡可任建立的松科单型属,该属是否成立及该属在松科中的系统位置至今仍众说不一。银杉Cathazyaargyro phylla是银杉属的唯一幸存种,被誉为第三纪的活化石,并被列为我国一级保护的濒危植物,也是世界植物红皮书所列少数几种濒危裸子植物之一,保护区虽已设立数个,但该物种的濒危原因仍为未解之谜。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松科植物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探讨了银杉属的系统位置及松科的属间关系,并通过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探讨了银杉的濒危机制及保护策略。 1.松科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为选取合适的分子标记,本文先探讨了ITS-1在松科等裸子植物中的系统学价值。对1 6种裸子植物(其中含松科10属12种)的ITS-1的扩增结果如下:ITS-1在裸子植物属闻存在极大的长度变异(约600-2600bp),因而不适用于属级以上的系统学研究;在同属种中,ITs-1的长度虽较一致,但与被子植物的ITS-1相比,裸子植物的ITS-1太长(如在松属中超过2600bp),难以进行大规模研究。银杉属ITS-1的扩增产物中,一个片段的长度与松属ITS-1的长度相当,另一个片段的长度与云杉属ITS-l的长度相当,这三属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此外,在松科植物ITS-1的研究中必须注意真菌“污染”这一问题。 由于ITS不适用于裸子植物属间关系的研究,因而本文运用rbcL-accD基因片段及trnK基因的PCR-RFLP分析探讨银杉属的系统位置及松科的属间关系。rbcL和trnK虽然都是叶绿体基因,但位于trnK内含子区的natK基因与rbcL基因在所受的选择压及进化速率上相差甚远,通过这两个基因研究结果的比较有助于评价系统树的可靠性。此外,考虑到松科的10个属中有9个属的rbcL基因序列已被测定,我们补测了银杉属的rbcL基因序列,进而对松科10个属的rbcL基因序列进行了全面分析。PCR -RFLP分析及rbcL基因的序列分析结果如下: A. PCR扩增的松科rbcL-accD基因片段均长约2550bp,属间没有明显的长度变异,1 8种限制性内切酶的单酶切及7种组合双酶切共获得86个酶切位点,其中54个为变异位点。PAUP和MEGA软件分析均表明:银杉属、松属、黄杉属和落叶松属构成一个单系群,且银杉属与松属的关系似乎近于它与另外二属的关系,但这一结果来得到bootstrap分析的较强支持;黄杉属近缘于落叶松属;冷杉属近缘于油杉属。 B.PCR扩增出的松科trnK基因均长约2557bp,在属间也没有明显的长度变异。16种限制性内切酶的单酶切及7种组合双酶切共获得92个酶切位点,其中68个为变异位点。变异位点中的35个具有系统发育信息,其中28个位于matK基因上。分布于整个trnK基因上的informative位点和仅分布于matK基因上的informative位点分别用于PAUP(version 3.1.1)分析,且PAUP分析中分别用Wagner简约法和Dollo筒约法构建系统树。总体看来,Wager简约树和Dono简约树的结构基本一致(Cedrus的位置除外):Abies、Keteleeria、Tsuga和Pseudolarix分为一支,且这一支在所有的简约树中均得到分辨;Pseudotsuga近缘于Larix,而Abkes相对近缘于Keteleeria; Cathaya与Ables-Keteleeria-Pseudolarix-Tsuga这一支的关系较远,它与松科的其它属聚在一起,但b∞tstrap分析也不支持它与任何一个属有很近的关 系,说明Cathaya是比较孤立的一个属。Cedrus的位置较特殊,在Wagner简约树中它位于松属以外的其它8个属的基部(因松属为外类群),而在Dollo筒约树中它位于Al}ies-Kete~eer uz-Pseudo/zr/x- Tsuga达一支的基部,并且它与这一支的关系得到了bootstrap分析的较强支持。 C.银杉的rbeL基因长1425bp,其序列与松科其它9个属的rbcL基因序列均有较大差异,从遗传距离(Mega软件中的P-distance)上看,银杉属作为一个属是无可非议的。PAUp和Mega软件分析均表现:Abies、Keteleeria、Pseudolter和Tsuga分为一支,且Cathaya与这一支的关系较远;Pseuaiotsuga近缘于Larix,且这二属间的关系得到了bootstrap分析的强烈支持;Abies近缘于Keteleeria,Pseudolarix近缘于Tsuga,且这两支也得到了bootstrap分析的较强支持;Cathaya与Pinus聚为一支,但支持强度不高。Cetirus的位置与trnK基因的PCR-RFLP分析结果极为相似。 根据rbcL-accD基因片段及trnK基因的PCR-RFLP分析以及rbcL基因的序列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 Cathaya作为一个属不仅是成立的,而且是一个较为孤立的属,将它置于其它任何属内都是不正确的,该属与Abies-Keteleer ia-Pseudolarx-Tsuga这一支的关系较远,相对而言Cathaya与Pinus的关系可能稍近一些。<2>松科主要分为两大支:一支含Abies、KeteZeera、Pseudolarx和Tsuga,该支中Abies近缘于KetelaeriaPseudolarix近缘于Tsuga;另一支含Pseudotsuga、Larix、Cathaya、Pinus和Picete,该支中Pseudotsuga明显近缘于Larix;Cedrus可能更近于Abies-Keteleeria-Pseudolarix-Tsuga这一支。 2.银杉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本研究运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方法对银杉的1 1 3个个体(分别采自现存全部4个居群:金佛山、花坪、大瑶山和八西山)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检测。21个1O-mer的寡核苷酸引物共检测11个位点,其中42个位点是多态的,占37%,这一多态位点百分率仅为裸子植物多态位点百分率平均值的一半左右,说明银杉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很低。对多态位点的分析发现银杉屠群内发生了十分严重的遗传漂变,因而导致屠群间的强烈分化。AMOVA分析表明:银杉的遗传变异中,34.7%的变异存在于居群闻,这一数值是裸子植物GST平均值(6。8%)的5倍多;在金佛山屠群中,17%的遗传变异存在于亚居群间,这一数值也是裸子植物GsT平均值的两倍多。银杉的这一居群遗传结构与其它裸子植物的居群遗传结构截然不同。此外,我们提出了度量遗传多样性水平的分化指数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并发现遗传多样性水平的高低与生境的复杂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银杉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很低,其适应幅必然很窄,且由于严重的遗传漂变导致居群间的强烈分化,使基因流受阻,进而产生严重的近交,近交又使银杉的适应能力进一步下降,并使极为有限的遗传多样性进一步丧失,这种恶性循环会导致银杉濒危程度的加剧,甚至绝灭。 鉴于银杉独特的居群遗传结构,即有相当大一部分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之间,取样保护时,不仅要在每个居群中取足够多的个体,而且要在尽可能多的居群中取样。就原地保护而言,由于每个居群和亚居群都有独特的基因型,因而都具有保护价值。另外,人工加强居群间的基因流(如人工授粉)对提高银杉各居群的适应能力肯定是有益的。
Resumo:
本文研究了茄科天仙子族7属以及有亲缘关系的颠茄属、茄参属和枸杞属的形态学、解剖学、孢粉学、种子形态学、胚胎学、花器官发生、分子系统学和分支系统学;论述了它们的结构、分化和系统关系。主要内容包括: 1.解剖学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茄科天仙子族(Hyoscyameae)7属21种及邻近4属4种共25种植物的叶表皮特征,结果表明:气孔器在各种植物的上、下的表皮均有分布,多为无规则型,也有不等细胞型;叶表皮细胞形状有不规则形、十字形、近长圆形和不规则多边形,垂周壁较平直或各种波状。叶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内缘近平滑、浅波状或波状;角质膜多为具条纹,也有同时具条纹和颗粒或鳞片,偶尔仅具颗粒和鳞片或光滑。气孔器类型可以作为区分部分属的依据之一。颠茄叶表皮细胞形状和垂周壁式样在一些属和种中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与外部形态、孢粉学性状或地理分布相关;叶片表面角质膜的特征对属和种的划分也有一定意义。 2.种子形态学 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首次全面研究了天仙子族及颠茄属和茄参属等共10属25种植物的种子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 该族植物种子表面纹饰有脑纹状或近脑纹状和网状两大类,除了山莨菪属Anisodus和Hyoscyamus.pusillus 外,其余类群均为网状。外种皮细胞形状和周壁式样有两大类,一类为多边形至近圆形,等径,周壁近平直,另一类为形状不规则,常不等径,周壁为各式波状;外种皮细胞周壁内侧有皱波状、瘤状、小颗粒、片状或小刺等各式附属物。各属植物的种子大小、形状及种脐着生位置的系统学意义不大。但是,种脐突出与否、种子外种皮细胞形状和周壁式样,尤其是周壁内侧附属物等性状具有较大的分类学意义。 3.孢粉学 在扫描电镜下研究了该族7属及其它3属共10属23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天仙子族的花粉粒形状为球形、近球形、扁球形和长球形;萌发孔类型有无萌发孔、不规则的拟孔、3沟、4 沟、3- 4沟、散沟和3孔沟;外壁纹饰为小刺状、瘤状、各式条纹状、条纹-穴状、条纹-网状、皱波状、细网状和网状。沟膜近光滑、具小颗粒、具小刺状突起或具瘤状突起。各属植物的花粉形态在萌发孔的有无、萌发孔的类型和外壁纹饰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可以作为探讨属间分类和系统关系的重要依据。天仙子族植物花粉萌发孔的演化趋势为:无萌发孔→ 3、4沟→3孔沟。无萌发孔的山莨菪属是原始类群,三孔沟的马尿泡和天仙子等属是进化类群。 4.胚胎学 本论文首次研究了天仙子族山莨菪Anisodus tanguticus的胚胎学特征,结果表明:山莨菪的小孢子形成为同时型,腺质绒毡层;胚珠半倒生,单珠被,薄珠心;蓼型胚囊;其胚胎发生类型可能为茄型;胚乳形成为细胞型。山莨菪的胚胎学性状与马尿泡十分相似。胚胎学证据支持山莨菪属与马尿泡属关系密切的观点。 5.花器官发生 首次全面研究了天仙子族的山莨菪属(山莨菪)、马尿泡属(马尿泡)、天仙子属(天仙子)及其邻近2属共5种植物的花器官发生特征,结果表明:山莨菪和天仙子的5个花萼裂片原基突起最早发生,且几乎是近同时环状发生,其排列方式从花发育早期直至花成熟后始终为轮状排列。而马尿泡和颠茄首先是5个花萼裂片原基突起依次螺旋状发生,但在其5个花萼裂片原基都出现后,其排列方式仍为轮状排列。不同之处是:马尿泡的花萼裂片原基在其花冠裂片原基刚刚不明显地发生时,就已经在基部联合并形成了一个环,而颠茄的花萼裂片原基直到雄蕊原基突起开始发生并较明显时,花萼裂片原基仍然是分离的,当花顶的中央开始出现很不明显的雌蕊原基的凹陷时,花萼裂片原基才开始联合。青海茄参与其它4种植物的不同之处在于柱头2裂或3裂,而后4者的柱头均为2裂。花器官发生的特征表明马尿泡与天仙子和山莨菪的关系较近。 6.基于叶绿体DNA trnL-F序列和核糖体DNA ITS序列的初步分析 以宁夏枸杞作为外类群,对代表天仙子族及其邻近3属的10种植物的ITS区和trnL-F序列进行了测定,将这两个序列结合构建系统树。将gaps作为fifth base处理时,马尿泡属和茄参属构成最基部的一支,赛莨菪属和天仙子属构成一支然后与泡囊草属构成姐妹群,另外一支由天蓬子属、颠茄属和山莨菪属组成,其中天蓬子属与颠茄属构成一支后与山莨菪属构成姐妹群。分子证据只是一个尝试,还不足以说明天仙子族各属的系统关系。 7.分支分析 以枸杞属为外类群,基于形态学、叶表皮、种子形态学、孢粉学等特征对天仙子族7属及颠茄属和茄参属进行了分支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公认的天仙子族7属构成一个单系类群,而颠茄属和茄参属并没有包括在内,它们两者构成一支,并与天仙子族形成姐妹群的关系。这与该族传统的分类结果相一致。 8.天仙子族的分化和系统关系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结合天仙子族各属的现代地理分布,讨论了各属的分化和系统关系。认为根据传统分类包括有7个属的天仙子族是一个自然的单系类群,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是否应该将颠茄属和茄参属放在天仙子族中。
Resumo:
利用RS和GIS手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塔里木河下游的植被和景观变化,并分析了由于历史时期塔里木河水流量的变化而导致的地下水位变化、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及景观格局的影响。 对环境因子与植被覆盖变化关系的分析结果发现: ⑴在1987年至2004年占研究区总面积26%的景观发生变化;而植被和水体的变化最大;植被的变化中荒漠化和转化为农田是其主要的变化类型。1987年至2004年,仅有占总面积39%的植被没有发生变化,而发生荒漠化和盐碱化的植被仅有少数能够恢复。 ⑵在选取的环境因子中,植被缀块的起始NDVI和植被缀块距河道的距离对植被变化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海拔、坡度、缀块形状和缀块距离居民点的距离;而坡向和缀块面积与植被变化的关系较小。发生荒漠化的植被缀块距离河道较远且自身的NDVI较低,表明这些植被缀块的变化主要是受到水资源的限制;而转化为农田的植被缀块自身的NDVI较高且距河道较近,表明人类的开垦活动主要在植被生长较好的地区进行。研究期间内能够保持的植被距河道较近且NDVI较低,这与能够保留的植被主要是较稀疏的胡杨林有关。 ⑶植被缀块距河道的距离在1987年至1999年间与植被的变化显著相关,而在1999年至2004年相关不显著,这表明影响植被变化的影响环境因子随时间变化。 ⑷虽然所选取的环境因子对植被变化的解释力偏低,但在某些时间段对植被变化的解释力可以达到40%。如果增加环境因子,使用梯度分析的方法可以较好的解释环境及其它因子对植被变化的影响。 对地下水位变化对植被及景观时空格局变化的研究结果发现: ⑴在地下水水位剧烈下降的1986年至1999年,植被面积减少30%,距离河道最近的区域减少最多,植被占总面积的比例和植被的减少随距离河道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平均NDVI降低;荒漠面积增加4.8%,年均增加1338公顷;盐碱地面积增加。由于生态应急输水工程的实施,1999年至2004年期间沿塔里木河道地下水位回升,植被面积增加48%,距离河道最近的区域面积增加最明显,植被面积增加的增幅随距离河道距离的增加而减小;荒漠面积减少8.3%,年均减少6280公顷;平均NDVI升高;荒漠面积减少;盐碱地面积在某些区段增加,某些区段减少。 ⑵1986年至1999年胡杨林、柽柳灌丛和盐生草甸缀块密度增加,植被趋于破碎化;总体上胡杨林、柽柳灌丛和盐生草甸的缀块形状变得规则,而盐生草甸在某些区段趋于不规则;景观的聚集度在河道左侧增加而右侧减小;景观多样性和均匀性均下降。1999年至2004年,总体上胡杨林、柽柳灌丛和盐生草甸的缀块密度减小,植被趋于整合;胡杨林、柽柳灌丛和盐生草甸缀块形状变得不规则,但盐生草甸在某些区段变得相对规则;景观聚集度指数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景观多样性和均匀性均增加。 ⑶除植被占总面积的比例在沿河道由上段到中断到下段方向上呈现减少的趋势,其它植被及景观特性在沿河道纵向上变化规律不明显;而在沿河道垂直方向上,植被及景观特性的变化表现出与距离河道的距离相关,表明该地区的植被及景观特性是受到地下水控制的。 ⑷在塔里木河实施的生态应急输水工程对当地植被的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主要局限在沿河道附近的区域。对于干旱区植物的保护,合理使用径流水资源,保证水资源的供应畅通是更好和更长远的发展策略。 对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的研究发现: ⑴1987年至1999年,农田面积增加4240公顷,年均增加353公顷;植被面积减少4884公顷,年均减少407公顷。1999年至2004年,农田面积增加4568公顷,年均增加913公顷;植被面积减少8487公顷,年均减少1697公顷,远大于农田面积的增加。 ⑵农田平均缀块面积和农田最大缀块面积从1987年至1999年至2004年增加;聚集度指数在1987年至1999年降低,而1999年至2004年升高。最大植被缀块面积、平均形状指数和聚集指数从1987年至1999年至2004年均下降;其它植被及农田景观指数在1987年至1999年和1999年至2004年间变化不一致。在距河道1km的范围内,农田缀块数、农田面积、最大农田缀块面积、平均缀块面积、平均形状指数以及聚集度指数在从1987年至1999年至2004年一直升高;距河道1km范围内的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和平均形状指数在1987年至1999年至2004年增加,而聚集度指数和最大缀块指数在1987年至1999年至2004年一直减小。 ⑶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活动-主要是开垦农田-导致了当地植被面积的减少,并导致植被破碎化。受到径流来水量减少的影响,人类开垦活动正在逐渐向距离河道近的区域转移,并导致植被向退化的方向发展,河道附近的区域是塔里木河下游植被分布的主要区域,这对该地区植被的维持和保护非常不利。 在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位的下降和人类活动都导致植被趋于退化,人工输水虽然能够恢复植被,但其效应主要集中在河道附近的地区,对于该生态关键地区植被的保护,合理的使用水资源并适当的进行人类活动才是植被及生态保护的根本。
Resumo:
肺癌是全世界癌症死亡中的一个主要的原因。除吸烟外,一些肺癌患者的发病与氡气污染相关。该研究采用包括染色体分选、正向和反向染色体涂色技术,分析了两株肺腺癌细胞系A549和GLC-82的核型特征。A549和GLC-82细胞系都属于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但诱因不同,后者来源于一个长期生活在氡气污染环境肺癌病人的癌组织。染色体涂色结果表明,这两株肺癌细胞系发生了复杂的染色体重排。在A549和GLC-82细胞系中,除正常染色体拷贝数变化外,还分别存在13条和24条畸变染色体。约一半的畸变染色体是通过非相互易位形成的,其余的畸变染色体则是通过一些正常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或重复而产生的。尽管这两株肺癌细胞系都没有共同的畸变染色体,但它们似共享两个染色体易位断裂点:HSA8q24和12q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