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resultados para PSD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提出一种基于平行平板干涉仪的改进型角度测量方法。为了实现较大的偏转角度测量,该平行平板干涉仪引入了一位置探测系统。平面反射镜的引入提高了角度测量的分辨率。实验验证了可在近3度的范围内实现被测偏转角度的高精度测量。并且作为一位相调制型干涉仪,其小角位移测量实验的重复精度可达5.5×10^(-8)rad。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By fitting the spinodals of poly(vinyl methyl ether)/deuterated polystyrene (PVME/PSD) systems, the adjustable parameters epsilon (12)* and delta epsilon* in the Sanchez-Balasz lattice fluid (SBLF) theory could be determined for different molecular weights. According to these parameters, Flory-Huggins and scattering interaction parameters were calculated for PVME/PSD with different molecular weights by means of the SELF theory. From our calculation, Flory-Huggins and scattering interaction parameters are both Linearly dependent on the reciprocal of the temperature, and almost linearly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PSD. Compared with the scattering interaction parameters, the Flory-Huggins interaction parameters decreased more slowly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concentration for all three series of blends.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PSD是一种高分辨率、实时性好的光电位置敏感器件,因而具有广泛应用的前景.但在光照度变化条件下,输出信号存在非线性飘移,因而影响了作为位置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精度,尤其在3D测量时适用性受到了限制.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PSD位置传感器的非线性误差补偿方法.该方法针对目标的空间距离变化所产生的PSD输出非线性飘移,采用归一化模型进行误差修正,很大程度上改进了PSD的输出一致性,使基于PSD的3D测量系统性能得以提高.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介绍了一个基于 PSD 的机器人动态位置测量系统,描述了系统的构成,并对该系统中的标定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和为提高系统的性能所采取的硬件措施进行探讨,本系统通过长期考机和初步应用,表明了它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A parallel plate interferometer with a reflecting mirror for measuring angular displacement is proposed. A deflection angle of a beam caused by an angular displacement is amplified by use of a reflecting mirror to increase the optical path difference (OPD) in the plane-parallel plate, which provides high sensitivity of the phase measurement. Detection of light transmitted through the plane-parallel plate with a position sensitive detector (PSD) enables high accurate measurement of the initial angle of incidence to the plane-parallel plate with insensitivity to stray light. The improved parallel plate interferometer achieves a measurement repeatability of 10(-8) rad. (C) 2007 The Optical Society of Japan.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提出一种基于正切关系和相位调制技术的动态小角度测量方法。使用双棱镜组成干涉测量臂引导两束平行光至分束棱镜处干涉,通过提取携带被测信息的干涉信号的相位实现动态的小角度测量。由于采用位置探测器(PSD)对测量臂中两平行光束的间距进行测量,简化了测量方程,消除了装置中双棱镜必须对称放置的要求。通过正弦地改变半导体激光器的注入电流在时域内实现对干涉信号的相位调制,形成准外差干涉测量模式,提高了光程差的测量精度。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讨论了影响小角度测量精度的误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该方法的动态小角度的重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地圈一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之一,其中植被与环境,尤其是气候的关系研究,虽然古老却又包含许多新的涵义,而陆地样带(Terrestrial Transect)则是近年来发起于GCTE,并拓展到IGBP其它核心项目的研究热点.博士后研究的主要工作有:将全球变化作为主线,以单个树种青冈(Cyclobalanopsisgtauco)为对象,研究其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分别利用气温和降水指标,拓展Kira指标形成生物热量指数和干湿度指数,以及建立水热积指数,在宏观尺度上研究了中国植被与气候的关系;结合生物群区和植物功能型概念的发展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行了以生物多样性保育为目的的我国生态地理区划;在熟悉IGBP陆地样带的科学计划并总结其最新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东北样带的基本生态地理特征;最后,粗略分析r生物性多样保育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关系问题。 1.植被一环境(气候)分类:指标、系统和模型 植被一气候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但在当今的全球变化研究中成为最基础和最具活力的工作。从单一因子的或多因子简单组合的分类指标,如Koppen,Box指标等,到以可能蒸散为基础的综合分类指标,如Penman,Thornthwaite, Holdridge,Budyko,Kira指标等,科学家们发展了众多的植被一气候分类系统和模型,如Koppen.Thornthwaite,Holdridge. Kira. Box. Neilson.Woodward, Budyko, Prentice系统,以及Holdridge,Uvardy,Matthews. Olson. Bailey.Woodward.Prentice. Box模型,为现今植被一气候关系的研究以及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大气C02增加对潜在植被变化的响应预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基于物种的植被一气候关系研究:中国青冈的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在广泛收集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 (Thunb.) Oerst.]地理分布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研究植被与气候相互关系的指标和方法,包括Kira的水热指标、Penman的公式、Thomthwaite的指标和气候分类、Holdridge的生命地带分类系统指标, 以及年平均气温(TEMP). 1月均温(Tl)、’7月均温(T7)、极端最高气温(TMAX)、极端最低气温(TMIN).≥10℃积温(AT)和年降水量(PREC),研究了青冈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讨论了青冈垂直分布的上限、下限以及北界的Kira热量指标状况。根据孢粉资料和历史文献,探讨r历史时期青冈在中国大陆的分布与变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并利用Holdridge生命地带分类系统指标预测了C02浓度倍增条件下中国青冈分布区的可能变化。 3.宏观尺度上的中国植被一气候关系 1)用气温、降水指标研究中国植被一气候关系 能够在气象台站直接、方便地测试到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指标,与其它水热气候因子有显著的相关性,用它们来研究中国植被与气候的关系是可行且有用的。利用全国689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记录,计算得出了中国各植被地带、亚地带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指标和温雨系数,利用生态信息系统EIS作出了各气候指标在中国的分布,并将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作散点图,均较好地表现了中国各植被类型与气候指标的关系和格局。总结可得中国各植被地带的气候指标范围及界限。综合孢粉,古生物等资料信息,前人确定在全新世中期中国存在一个大暖期,其中稳定暖湿的鼎盛阶段在7.2—6,0 Ka.B.P.,其时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左右,年降水平均高于现在100 mm,通过数学处理,利用生态信息系统恢复重建了全新世大暖期中国大陆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状况.参考孢粉、古植物和他人研究资料及现代植被气候关系,恢复编制了大暖期鼎盛阶段中国大陆的植被区划图,与现代植被区划相比较,东部各个植被带在大暖期盛时表现出明显的北迁,温带植被的迁移幅度大于亚热带和热带植被;西部的植被带出现了经向西迁,西北部的草原范围扩张,荒漠缩小;青藏高原地区高寒半荒漠和荒漠植被的范围大大缩小,而且植被带仍有不同程度向北迁移的表现。这可为预测与阐明未来的气候变化和植被变迁提供有力的证据. 2)KIRA指标的拓展及其在中国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根据Kira以月平均气温5℃为界的热量指数和干湿度指数概念,提出了以月平均气温10℃为界的生物热量指数,包括生物温暖指数BWI和生物寒冷指数BCI,并修正其干湿度指数为生物干湿度指数BK。利用中国689个标准气象台站的资料,分析我国主要植被类型分布与热量因子和干湿度因子的关系,得出两者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生物温暖指数、寒冷指数和干湿度指数的散点图,较好地表现了中国各植被类型与气候指标的关系和格局。并得出中国各植被地带的气候指标范围及界限,以1 0℃为界的生物温暖指数不仅对我国森林植被的地理分布和温度气候带的划分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而且对西南部高山、亚高山地区的植被与气候关系指示性较强;生物寒冷指数则对亚热带和热带的指示性很好,能够较好区分亚热带南部及热带地区;由热量指数和降水量综合得出的生物干湿度指数,对中国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区以至全国的植被分布与水分、热量因子的关系分析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3)水热积指数的估算及其在中国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试图利用大气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可能蒸散和土壤水分平衡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水热积指数,并应用年平均气温.水分盈亏值和水热积指数三个气候变量来限定植物群落组合,构成一个圆形的生命-气候图式.根据全国689个标准气象台站的气候资料,计算了中国8个植被地带和26个亚地带的年平均气温、年水分盈亏和水热积指数,绘制了各气候指标在中国的分布图及散点图,较好表现了中国各植被类型与气候指标的关系和格局,包括寒温带针叶林、冷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和季雨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并得到了中国各植被地带的气候指标范围及界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年平均气温的等值线较好地反映了中国大陆的热量梯度,经度和纬度方向的区分均较明显;土壤水分盈亏曲线的等值线则比较零乱;综合了热量和水分差异的水热积指数,其等值线与热量梯度和水分梯度均有一定的对应性,与植被类型的对应也较好。这是在宏观尺度上进行的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的一种尝试,有待于增加机理性的内容,使其得到进一步的改进。 4.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陆地生物群区类型 Biome(生物群区)是当今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根据此概念及植物功能型概念的发展,评述了9个重要的世界陆地生物群区分类系统,并根据中国的植被分类和区划,尝试划分了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全球变化研究中所需要的陆地生物群区类型。 5.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区划 利用各种生态地理因子,包括气候指标如与植物耐寒性有关的绝对最低温度(TMrN),最冷月平均气温(TJAN),最冷月日平均温度的最大值(MXT)和最小值(MIT);与需热性有关的植物生长季积温(AT);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包括最冷月降水(PJAN),最热月降水(PJUL),年降水量,年降水的统计标准差(PSD)和变异系数(年变率PCV);植被指标如植被类型(VEGET)、,植被区划类型(VEGED)、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NPP)、植物区系类型(FLORA)、动物区系类型(FA UNA).植物特有属的丰富度(EDGENUS)以及度量植物多样性的植物种丰富度(属数GENUS、种数SPECIES);土壤指标如土壤类型(SOILT),土壤理化性质如土壤酸碱度(SOILPH)、土壤表层阳离子交换量(SOILEXC)等;地形和地貌特征如经度(LONG)、纬度(LAT)和海拔高度(ALT),利用模糊聚类的手段,综合进行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区划。采用四级区划,即:生物大区(biodomain) -生物亚区(subbiodomain) -生物群区(biome) -生物区(bioregion).全国划分为5个生物大区,7个生物亚区和1 8个生物群区。 I北方森林大区 I A欧亚北方森林亚区 I Al南泰加山地寒温针叶林 IA2北亚针阔叶混交林 II北方草原荒漠大区 II B欧亚草原亚区 II Bl内亚温带高草草原 II B2黄土高原森林草原(灌木草原) il C亚非荒漠亚区 II Cl中亚温带荒漠 ⅡC2蒙古/内亚温带荒漠 III东亚大区 III D东亚落叶阔叶林亚区 m DI东亚落叶阔叶林 III E东亚常绿阔叶林亚区 III El东亚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III E2东亚常绿阔叶林 ⅡI E3东亚季风常绿阔叶林 III E4西部山地常绿阔叶林 IV旧热带大区 IV F印度一马来热带森林亚区 IV Fl北热带雨林、季雨林 IV F2热带海岛植被 V亚洲高原大区 vG青藏高原亚区V Gl青藏高寒灌丛草甸V G2青藏高寒草原V G3青藏高寒荒漠V G4青藏温性草原V Gs青藏温性荒漠IGBP陆地样带:科学计划与最新进展 作为国际地圈一生物圈计划(IGBP)的交叉项目(Interproject)的陆地样带(Terrestrial Transect),已成为IGBP的全球变化研究中最引人重视的发展和新研究方法之一。它以一系列综合性的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为基础,是由沿着一个主要全球变化驱动因素(如温度、降水、土地利用强度等)的梯度上的一系列研究站点所构成研究区域,并配合以模型模拟和综合分析,其地理范围为1000 km或更大的长度,数百公里的宽度,以涵盖大气环流模型(GCM)运作的最小单元。本节论述了IGBP陆地样带的概念和研究的意义,样带的类型、一般设计和选择标准,国际上IGBP样带的初步设置,包括①经受土地利用变化的潮湿热带系统;②从北方森林到冻原的高纬度地区;③从干旱森林到灌丛的半干旱热带地区;④从森林或灌丛过渡到草地的中纬度半干旱地区,以及其它的一些样带和PAGES核心计划中的PEP样带,主要内容有样带设置的原因、研究内容和主要样带特点等,并总结了样带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动态. 6.中国东北样带(N ECT)的生态地理特征分析 陆地样带研究已成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与热点。中国东北森林-草原样带(NECT)已被列为IGBP国际全球变化陆地样带之一。该样带在东经1120与130030’之间沿北纬43030’设置,长约l 600 km,是一条中纬度温带以降水为驱动因素的梯度,具有由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向温带草原的3个亚地带:草甸草原、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过渡的空间系列。本文给出了样带的基本生态地理特征及其梯度分析,包括其地理位置、设置意义、地形地貌、气候梯度、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格局、植被类型、主要优势种和群落类型的生态地理特征以及全新世适宜期(大暖期)的植被分布格局。NECT将成为我国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与其它IGBP核心项目研究的前沿阵地。 7.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建设和管理及其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一般而言,“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和最根本的途径,生境的“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有力和最为高效的保护方法,而就地保护的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有效管理,使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有效的人为保护。从自然保护区定义和类型划分及生物多样性的定义本身可以看出,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世界上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重要基地,是物种多样性的基因库,是留给野生动植物的宝贵栖息地,应把保护区的建设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密切结合起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由于光系统Ⅱ反应中心Dl/D2/Cyt b559色素蛋白复合物(PSII-RC)的红 区吸收光谱严重重叠,给其组成特性研究及光抑制分子机理研究造成 了困难,因此我们运用多种光谱分析技术配合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对 PSII-RC复合物的组成特性进行了研究,并用自己建立的方法对PSII-RC 的色素和多肽的化学计量进行了进一步确定,另外还重点研究了单线 态氧在PSII-RC光破坏中的作用,据此提出新的PSD[-RC光抑制分子机 理。主要结果如下: 1.用反相HPLC外标法测定我们制备的色谱纯PSR-RC样品的色素化 学计量结果为Chl:Pheo:Car= 6:2:2。我们发现,当PSII-RC中存在微量CP47 时,Chl: Pheo的比例与CP47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说明较高的Chl比例 可能表示样品中有CP47污染。结果还表明PSII-RC中Car: Pheo的比例也与 CP47含量有关,说明CP47可影响Car在PSII-RC上的结合,这暗示CP47可 能结合Car,或者CP47对PSII-RC上Car的结合位点有影响,这一推测对阐 明CP47的功能有一定启发作用。 2.建立了一种估算PSII-RC多肽化学计量的理论计算方法,即利用计 算机统计PSII-RC中各多肽组分的不同氨基酸残基数量,以确定不同多 肽化学计量时的理论氨基酸残基组成,并与PSlI-RC的实测氨基酸残基 组成进行比较,得到所用PSII-RC样品的多肽化学计量值为D1+D2:Cyt b559-o+邮:I=2:1:1. 3.对PSII-RC的红区吸收光谱进行了高斯解析,发现680 nm附近含有 峰高和半高宽明显不同的两个高斯组分,它们对光抑制处理的响应具 有明显差别,分别表现了P680和Pheo的特征。由此可知,在680nm处除了 有P680的信号外,PSII-RC中的Pheo在这个区域也有跃迁组分。这个结果 表明光抑制进程中PSII-RC红区吸收光谱信号的下降除了P680的破坏 外,还与Pheo的破坏有关。 4.用Ste)anov关系式分析了PSII-RC色素激发态分布的平衡状态,发现 经过暗适应的PSII-RC的激发态可达到充分的平衡,光抑制处理可导致 PSIL-RC激发态平衡受到破坏。 5.用荧光发射光谱观察到PSII-RC在光抑制进程中有弱光破坏和强光 破坏两个破坏过程,前者是与色素间能量传递的色素结合状态与 取向的破坏,后者与色素本身化学结构的破坏有关。通过研究不同激发波长下的发射光谱发现Car的弱光破坏过程比Chl快,暗示Car可能的保护作用,而Pheo的破坏程度比Chl小。从发射光谱组分的光破坏时间 进程推断强光破坏过程导致的色素破坏是多步反应,验证我们小组原 先报导的PSII-RC的多步反应特性。 6.首次将磁圆二色光谱( MCD)技术应用于PSII-RC研究,发现MCD明显表现出比吸收光谱要丰富得多的光谱精细结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不经过任何解析就可直接观察到680 nm组分及其它色素组分的变化,而且PSⅡ-RC中的Car没有明显MCD信号,使PSII-RC谱 图简化,便于进一步分析。用MCD技术还观察到光抑制初期Chl从PSII- RC复合物上脱离及Pheo的光破坏现象。 7.分别用HPLC法、吸收光谱高斯解析法、荧光发射光谱分析法和MCD法共四种方法证明了PSII-RC中Pheo的光破坏,充分证实我们小组关于Pheo光破坏的报导,同时还证明Pheo的光破坏是单线态氧作用的结果。 8.给出了单线态氧参与PSII-RC色素和蛋白光破坏的直接实验证 据,即发现光抑制过程中色素和蛋白的破坏受到单线态氧的特异性清除剂的保护,用化学方法在暗中产生的单线态氧同样造成与光抑制相 似的PSII-RC各组分的损伤,由此说明单线态氧是PSII-RC光抑制过程中 的直接破坏因子。 9.提出了PSII-RC中Hiis残基光破坏的一种新的分子机理。用组氨酸残基的特异性化学修饰剂证实以前我们实验室发现的PSI[-RC组氨酸残基的光破坏,根据比较蛋白变性前后的测定结果,初步证明PSIl-RC中 受光破坏的His残基位于P680附近。我们还观察到光抑制处理后,PSII- RC表现与组氨酸残基被修饰后的样品相似的紫外吸收特征,由此提出 PSII-RC中His残基光破坏的一种分子机理,即His残基的眯唑环上的两个氮原子与其它多肽上的游离氨基在单线态氧的作用下发生反应形成酰 胺键而导致PsII-RC多肽间的共价交联,推测PSII-RC中His残基的光破坏与其蛋白的光致交联和降解有直接的因果联系。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通过对蓝细菌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在添加葡萄糖、Na2S203的BG-11培养基中的生长特性、脂类及脂肪酸组成、细胞低温荧光、色素组成进行分析测定,总结出如下规律: 当蓝细菌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在添加有葡萄糖的BG-11培养基中培养时细胞出现了一种新的糖脂(记为糖脂-x),在添加果糖、麦芽糖、乳糖等其它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的细胞中也检测到糖脂-x糖脂-x的出现经推测是与活性氧相作用的产物,当在含糖的培养基中加入活性氧猝灭剂Na2S203时能有效地抑制糖脂-x的出现。糖脂一x的出现伴随着其它脂、尤其是双半乳糖甘油二酯(DGDG)的含量下降,这可能与细胞营养代谢类型的转变相适应。糖脂-x的出现使细胞适应异养生长条件,这时藻胆体(PBS),光系统II(PSII),光系统I(PSD降解,叶绿素消失。 糖脂-x经1H-NMR波谱术检测证实为甘油糖脂,经气质联谱分析其脂肪酸组成中含大量的枝链脂肪酸,12-甲基十四碳酸、12-甲基十五碳酸、12-甲基十六碳酸以及两种稀有的含氮脂肪酸。这些脂肪酸在添加高浓度葡萄糖的培养基中生长的.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中的单半乳糖甘油二酯(MGDG)也能检测到。ESI-MS以及P-SI-MS测定结果表明糖脂.x含一分子的脂酰基侧链以及两分子的己糖,半乳糖与葡萄糖。 对.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生长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与Na2S203培养基中脂类组成与脂肪酸组成进行比较,发现Na2S203能有效地增加膜脂中硫代异鼠李糖二酰基甘油(SQDG)和磷脂酰甘油(PG)的百分含量,培养基中同时添加葡萄糖时能抵消Na2S203的这一效应。此外,Na2S203能显著增加单半乳糖甘油二酯(MGDG)、双半乳糖甘油二酯(DGDG)中十六碳酸(C16:0)的百分含量,这一效应也能为葡萄糖恢复。Na2S203不能显著地改变SQDG中C16:0的百分含量,加入葡萄糖时能降低C16:0的百分含量。这些结果说明Na2S203可能充当一种还原剂使膜脂处于一种低的不饱和状态,同时加入葡萄糖时能降低Na2S203的还原力。此外,Na2S203还可作为SQDG合成中的硫供体。 用HPLC测定.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在添加不同浓度的Na2S203,葡萄糖的BG-11培养基中生长时的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浓度,结果表明葡萄糖表现出对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水平的抑制效应,Na2S203在低浓度时表现出对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水平的促进效应,但在高浓度时表现出抑制效应。因此适当浓度的Na2S203的加入有利于维持蓝细菌在培养基中添加葡萄糖的生长条件下的低水平自由基,能使葡萄糖表现出促进细胞生长的特性。 通过测定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生长曲线中葡萄糖、Na2S203的浓度效应,结果表明葡萄糖在低浓度(例如5 mmoI.L-l)时表现出促进细胞的生长,在相对高的浓度表现出抑制细胞生长的效应。在培养基中同时加入Na2S203时可恢复葡萄糖对细胞的生长的促进效应。单独加入Na2S203表现出对细胞生长的抑制效应。这说明葡萄糖、Na2S203对细胞的生长存在着正的协同效应。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everal types of stress can induce memory impairment. However, the memory effects of paradoxical sleep deprivation (PSD), a stressor in itself, are unclear. We therefore compared passive avoidance behavior of rats undergoing PSD and PSD stress yoked-control (PSC) using the "reversed flowerpot method." When rats were kept isolated on a PSC platform for 24 It immediately after criterion training, retention trials showed impaired aversive memory storage. When delayed for 24 h after criterion training, PSC stress did not disrupt retention performance. In rats subjected to PSD, either immediately or 24 It after criterion training, there was no disruption of aversive memory consolida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during stress, paradoxical sleep plays a role in erasing aversive memory traces, in line with the theory that we "dream in order to forget." (C) 2003 Elsevier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目前激光衍射法(laser diffraction method,LD)逐步被用于土壤颗粒粒径分布(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PSD)的分析,为了对比LD法和吸管法测定东北黑土区土壤PSD的差异性,采用LD法和吸管法分别对东北黑土区宾州河流域36个土壤剖面不同层次178个土壤样品的PSD值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同吸管法相比,LD法低估了土壤的黏粒含量,平均低估幅度19.69%,而高估了土壤的粉粒和砂粒含量,平均高估幅度分别为14.66%和5.13%。LD法所得PSD结果依据美国土壤质地分类制判定的土壤质地,相对于吸管法总体由粉黏质偏向粉砂质方向。建立了LD法与吸管法测定PSD结果的转换模型,将LD法测定的PSD结果利用转换模型校正后,其测定的各土壤粒级同吸管法相比,准确度达96.97%~98.71%,判定土壤质地的准确率也达83.15%。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利用MALDI-TOF质谱研究了非极性高聚物PS,通过此研究获得了PS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和重复单元等信息。同时利用同位素分析和PSD-MALDI-TOF质谱证明了[M+Ag3]+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推断出了PS的端基结构信息,这在大分子高聚物端基分析方面尚属首次。 利用MALDI-TOF质谱研究了MALDI条件下四种黄酮类化合物在银簇合离子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物中对紫外区激光有较强吸收的不饱和结构、影响有机物离子化的基团以及影响π-d共轭的空间位阻效应的基团都是影响银簇合离子形成的重要因素。 利用MALDI-TOF质谱结合PSD-MALDI-TOF碎片信息对两嵌段共聚物MPEG-PCL进行了研究。准确地分析了嵌段共聚物的嵌段长度和嵌段分布情况,为更好地认识和应用这类嵌段共聚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也建立了分析这类嵌段共聚物的方法。 利用MALDI-TOF 质谱对具有特异物化性能的共聚物—超支化聚酯酰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质谱结果的分析,揭示了聚合过程中出现的多种现象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这对优化此类超支化聚酯酰胺的反应条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结合基质的应用现状和作为基质应具备的条件,对六种含有酚羟基的弱酸性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筛选研究。讨论了它们成为基质的可能性以及它们在MALDI-TOF质谱实验中的应用表现,确定了其中四种黄酮类化合物可以作为有效的基质。 总结了MALDI-TOF质谱分析特殊样品的思路与经验,有些种类的样品是首次得到成功地分析。这对从事MALDI-TOF质谱分析的工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对开拓MALDI-TOF质谱分析的应用范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林窗是森林中经常发生的重要中小尺度干扰,在森林天然更新中起着重要作用。灌木和草本植物通过与乔木幼苗竞争林窗资源(尤其是光)而影响林窗树种更新,因此,研究林窗光环境时空特征及其与下层植被关系对揭示林窗树种更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林窗光环境的时空异质性及有效测量方法的缺乏导致这方面研究很少。本研究提出了林窗立体结构的相片测量法;基于林窗立体结构、坡度和坡向改进了目前广泛用于估测林窗光环境的林窗光指数(gap light index, GLI)模型,并提出了林窗内任意位置最大光照时长(potential sunshine duration, PSD)的计算方法;采用改进的GLI和PSD分析了东北次生林3个不同大小林窗(110,270,510 m2)及其对应的9个模拟林窗中2007年光环境的时空特征;通过在12个人工林窗中连续3年的植被调查,研究了林窗形成后前3年下层木本和草本植物对4个光强梯度的响应,主要结论如下: 1. 林窗立体结构和光环境的测量方法:1) 等角椭圆扇形法计算的林窗面积比目前使用较多的等角多边形法具有更高的精度;2) 半球面影像法可以测量林窗面积和形状,且精度较高;3) 双半球面影像法不仅可以测量林窗面积、形状,还可以测量任意方位林窗边缘木高度;4) 改进的GLI可以快速、精确计算林窗任意位置的直射光和散射光;5) PSD可用于分析林窗光照强度时空特征。 2. 东北次生林林窗光环境时空特征:1) 水平空间结构(地面层):光环境空间异质性高,最大值位于林窗北部,坡向对光分布格局影响大而对光强影响小,光强随林窗面积的增大和边缘木高度的降低而增加;2) 垂直空间结构(林窗南北轴):不同高度层光强最大值均位于林窗南北轴中心偏北,南北轴距地面越高光强最大值则越靠近轴中心;光强随距地面高度下降而衰减,最大衰退速率点位于轴中心偏南,靠近该点光强衰退线呈指数形,远离该点则趋于直线形;3) 光成分特征(地面层南北轴):南坡林窗整个南北轴上直射光大于散射光,北坡模拟林窗南半轴散射光大于直射光,而北半轴相反;南坡林窗中直射光的均值及其变化范围都比其对应的北坡模拟林窗大,然而,坡向对散射光影响不大;南坡林窗和北坡模拟林窗北半轴的全光和直射光均比南半轴大,但散射光没有这种显著的规律;4) 时间特征:不同月份PSD在相同大小林窗中分布格局十分相似,6月份林窗中被光照射面积和PSD均值最大,而10月份最小;各月PSD在南北轴上从南到北逐渐增加,在东西轴上自西向东缓慢增加。 3. 林窗早期下层植被对光强梯度的响应:1) 木本植物物种丰富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高,且在林窗形成后的第2和3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2) DCA排序第一轴表明,木本植物物种组成仅第1年在4个光强梯度间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各年间存在显著差异;草本植物物种组成在4个光强梯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各年间不存在显著差异;3) 木本植物生物体积(biovolume)随光强梯度升高而增加,而植株密度不存在显著变化;生物体积逐年增加,平均年增长率为20.3%,植株密度逐年下降,平均年减少率为30.0%;4) 草本层盖度和高度在4个光强梯度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林窗形成后的第2、3年均显著比第1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