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resultados para PBMC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TRIM5α(tripartite motif protein 5-alpha)蛋白是恒河猴体内一种非常重要的限制因子,能抑制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马感染性贫血病毒(EIAV, 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和猫免疫缺陷病毒(FIV, feline immunodeficiencyvirus)等逆转录病毒的复制.恒河猴TRIM5α的组织分布以及在受到外界刺激时TRIM5α mRNA表达量的变化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从中国恒河猴的各组织中提取总RNA,以β-actin基因作为内参照,通过半定量RT-PCR检测各组织中TRIMSα mRNA的表达.选择HIV-GFP-VSVG假病毒感染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非特异性刺激剂--佛波脂(Phorbol myfismte acetate,PMA)+离子霉素(ionomycin,Ion)及CD28抗体+CD49d抗体分别共刺激恒河猴PBMC,研究不同刺激对恒河猴TRIM5α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TRIM5α mRNA表达于所研究的恒河猴21种组织中,免疫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组织中表达量最高,而神经系统组织,如大脑、脊髓中表达较少,其他组织中未见明显的表达差异;HIV-GFP-VSVG感染和用PMA+Ion、CD28抗体+CD49d抗体分别共刺激PBMC能促进PBMC中TRIM5α mRNA的转录水平的上调.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目的:研究八棱丝瓜蛋白1的抗HIV-1活性.方法:通过实验株HIV-1IIIIB诱导合胞体形成抑制实验、HIV-1IIIB和临床分离株HIV-IKM018急性感染细胞以及HIV-1IIIB慢性感染细胞的p24抗原表达抑制实验检测八棱丝瓜蛋白1的抗HIV-1活性.结果:八棱丝瓜蛋白1抑制HIV-1IIIB诱导C8106细胞形成合胞体的EC50为0.025 μmol·L-1,治疗指数为76.八棱丝瓜蛋白1抑制HIV-1IIIB感染C8166和HIV-1KM018感染PBMC的p24抗原表达的EC50分别为0.033和0.207 μmol·L-1.八棱丝瓜蛋白1不抑制HIV-1IIIB在慢性感染H9细胞中的复制.结论:首次发现八棱丝瓜蛋白1是一种具有抗HIV-1活性的核糖体失活蛋白.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Xanthohumol, prenylchacone flavonoid, is a natural product with multi-biofunctions purified from Hops Humulus lupulus. Its anti-HIV-1 activity was tes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Results showed that xanthohumol inhibited HIV-1 induced cytopathic effects, the production of viral p24 antigen and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 C8166 lymphocytes at non-cytotoxic concentration. The EC50 values were 0.82, 1.28 and 0.50 mug/ml, respectively. The therapeutic index (TI) was about 10.8. Xanthohumol also inhibited HIV-1 replication in PBMC with EC50 value of 20.74 mug/ml. The activity of recombinant HIV-1 reverse transcriptase and the HIV-1 entry were not inhibited by xanthohumol. The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xanthohumol is effective against HIV-1 and might serve as an interesting lead compound. It may represent a novel chemotherapeutic agent for HIV-1 infection. However, the mechanism of its anti-HIV-1 effect needs to be further clarified. (C) 2004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Camptothecin (CPT), a traditional anti-tumor drug, has been shown to possess anti-HIV-1 activity. To increase the antiviral potency, the anti-HIV activities of two CPT derivatives, 10-hydroxy-CPT and 7-hydroxymethyl-CPT, were evaluated in vitro. The therapy index (TI) of CPT, 10-hydroxy-CPT and 7-hydroxymethyl-CPT against HIV-1(IIIB) in C8166 were 24.2, 4.2 and 198.1, and against clinical isolated strain HIV-1(KM018) in PBMC were 10.3, 3.5 and 66.0, respectively. While the TI of CPT, 10-hydroxy-CPT and 7-hydroxymethyl-CPT against HIV-2(CBL-20) were 34.5, 10.7 and 317.0, respectively, and the TI of the three compounds against HIV-2(ROD) showed the similar values. However, when the antiviral mechanisms were considered, we found there was no inhibition of 7-hydroxymethyl-CPT on viral cell-to-cell transmission, and was no inhibition on reverse transcriptase, protease or integrase in cell-free systems. 7-Hydroxymethyl-CPT showed no selective killing of chronically infected cells after 3 days of incubation. In conclusion, 7-hydroxymethyl-CPT showed more potent anti-HIV activity, while 10-hydroxy-CPT had less efficient activity, compared with the parent CPT. Though the antiviral mechanisms remain to be further elucidated; the modification of -OH residues at C-7 of CPT could enhance the antiviral activity, while of -OH residues at C-10 of CPT had decreased the antiviral activity, which provides the preliminary modification strategy for anti-viral activities enhancement of this compound.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采用梯度离心的方法用淋巴细胞分离液从浓缩的人白细胞悬液中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从猕猴新 鲜脾脏中研磨分离猕猴脾脏淋巴细胞;分别将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和猕猴脾脏淋巴细胞作为免疫原,每次通过耳 缘静脉注射4×10s个细胞免疫日本大耳白兔,每周免疫一次,共免疫3次,制备兔抗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和兔抗 猕猴脾脏淋巴细胞免疫血清。体外培养人和猕猴胚胎至囊胚,采用制备的免疫血清,分离人和猕猴囊胚内细胞 团,用于建立人和猕猴胚胎干细胞系。结果如下:(1)用半微量细胞毒实验法测得兔抗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免疫 血清和兔抗猕猴脾脏淋巴细胞免疫血清的效价分别为1:320和1:640;(2)两种免疫血清成功地裂解了15个人 囊胚和33个猕猴囊胚的滋养层细胞,分离出了内细胞团,表明免疫血清的制备取得了成功,为建立人和猕猴 胚胎干细胞系奠定了基础。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Testosterone undecanoate (TU) is under phase III clinical trial as a hormonal male contraceptive in China. Sex hormones can modulate the immune system. Female hormonal contraceptives may affect SIV/HIV-1 transmission. To evaluate the safety of TU and to understand whether long-term use of TU for a male contraceptive affects users' immunological features, adult male rats were treated for a 32-week TU-treated phase at the dose of 20 mg TU/kg body weight and a 24-week recovery phase. The reproductive and immunological parameters of 4-6 rats in each subgroup were examined at the stated time point. The mean sperm count and viability in the treated rats were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p < 0.01). In the TU-treated group: the mean blood leukocyte and lymphocyte counts; the proliferation indexes of T cells from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and spleen; and, of B cells from spleen, as well as the mean counts of blood T, NK, and B cells decreased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of control group. These decreases were not significant (p > 0.01). Similarly, the mean serum IgM, IgG, and IgA levels and complement activity in TU-treated rats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p > 0.01), and the changes in the antibody levels of the examined genital secretions were not significant (p > 0.01). The changes in the thickness of urethra epithelium, and in secretory component (SC) expression in genitals were not observed in the treated group.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long-term supraphysiological TU injection did not obviously affect the examined rat immunological parameters.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作为机体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的桥梁和枢纽,发挥着重要的启动和调控作用。随着体外诱导方法的建立和生物学技术的进步,有关DC 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诱导方法、个体发生及基因表达和调控等方面,涌现出很多新的、未解的关键问题。同时,随着对粘膜免疫机理研究的深入,DC 在粘膜生态环境中的功能和影响,渐已成为免疫学研究前沿领域中的热点和要点。在本研究中,为了确定DC 体外分化成熟的最短时程,同时为了研究DC 分化成熟相关的基因表达调控,我们建立了快速的DC 体外诱导方法,分析了体外快速诱导 DC 的mi/mRNA 表达谱。此外,在原始分离的女性生殖道共生乳酸杆菌的基础上,以THP-1作为DC 前体细胞的细胞系模型,开展了女性生殖道共生乳酸杆菌刺激活化 THP-1 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乳酸杆菌作为生殖道粘膜免疫疫苗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首先,采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来源的CD14+细胞为DC 前体,经过GM-CSF 和IL-4 的刺激,1-6 天后得到未成熟DC (immature dendritic cells, iDC),并经成熟因子(TNF-α, IL-1β, IL-6 与PGE2)诱导 1-2 天后,获得成熟DC(mature dendritic cells, mDC)。经过比较和分析,明确了完全分化和成熟各2 天,即“2+2”,为DC 诱导分化的最佳和最短时程,从而证实和建立了DC 体外快速诱导的体系和方法。该方法获得的iDC 与mDC,具有与传统的“6+2” 方法获得的DC 相同的形态与表型,而且,利用该方法获得的DC 总数高于“1+1”, “1+2”与“6+2”的方法,为DC 的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我们进而采用芯片技术,对体外快速分化成熟的DC 进行了mi/mRNA 表达谱分析,确定了DC 不同分化发育阶段特征性的mi/mRNA 表达差异。结果发现,与CD14+ 单核细胞即DC 前体相比,iDC 与mDC 之间具有更加相近的mi/mRNA 表达方式。 miRNA 表达谱分析则表明,不同的miRNA 表达与DC 的不同分化和发育阶段相关。而且,位于同一基因簇内的miRNA,呈现协同表达的情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发现了在DC 的某些发育阶段特异表达的miRNA,它们在DC 发育过程中的功能,还未得到诠释,它们在DC 某些分化阶段的特异表达,提示了DC 各分化阶段的相关性与特异性。结合mRNA 表达谱分析,我们发现miRNA 的表达与其目的基因的表达在mRNA 水平呈现负相关的特性。同时,免疫相关mRNA 与miRNA 在DC 体外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亦呈现差异,其中,miRNA(如hsa-miR-181a, hsa-miR-223, hsa-miR-155, hsa-miR-146, hsa-miR-106a 与hsa-miR-20a 等)与mRNA(如ALM1 等)参与了特定的与免疫相关的GO(Gene Ontology)与通路(Pathway),提示这些miRNA 与mRNA 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调节控制着DC 的体外诱导过程。在有关粘膜生态环境中DC 的分化、成熟及其功能影响的研究中,我们首先通过各种乳酸杆菌鉴定方法的综合应用,确定了6 种原始分离的女性生殖道主要共生乳酸杆菌:发酵乳酸杆菌(L.Fermentum)、约氏乳酸杆菌(L.Johnsonni)、卷曲乳酸杆菌(L.Crispatus)、革氏乳酸杆菌(L.Gasseri)、詹氏乳酸杆菌(L.Jensenii)与德氏乳酸杆菌(L.Delbrueckii )。其中,德氏乳酸杆菌(L.Delbrueckii)和发酵乳酸杆菌(L.Fermentum)具有较高的产H2O2 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在与THP-1 的共同培养体系中,将乳酸杆菌对DC 前体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比较和研究。结果发现,L.Crispatus 在分离的各原始菌株中,具有最强的刺激THP-1 活化的能力,而且,在相同刺激比例下,L.Crispatus 活菌具有比死菌更强的免疫刺激能力,表现为明显上调THP-1 细胞表面标志CD40、CD80、CD86、 CD1a、CCR6 与CD324 的表达水平,同时可诱导活化THP-1 上调表达Th1 型细胞因子。通过FITC-Dextran 吞噬实验,我们发现,经过L.Crispatus 刺激的THP-1 细胞,其吞噬外来抗原的能力明显下降,但尚未检测到经过活化的THP-1 细胞刺激T 细胞增殖的能力。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的方法,我们检测了TLR1、TLR2、TLR4 与TLR6 在不同的刺激分化阶段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THP-1 主要通过TLR2 与TLR6 识别女性生殖道L.Crispatus。综上所述,本研究首先通过对DC 体外分化成熟的最短时程的分析,确立了快速诱导DC 的最佳方法,进而利用芯片技术,研究了快速诱导DC 的mi/mRNA 表达谱,揭示了DC 体外分化发育过程中可能的调控途径,为进一步研究DC 的基础生物学提供了恰当的模型和具有指向性的线索。同时,通过与DC 前体THP-1 的共同培养体系,证实了生殖道共生乳酸杆菌的免疫调节作用,为以乳酸杆菌为载体的生殖道粘膜免疫疫苗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APOBEC3G(apolipoprotein B mRNA-editing enzyme catalytic polypeptide-like 3G,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样蛋白3G,简称为A3G)是2002年Sheehy 发现的天然抗病毒限制因子,代表近年来病毒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进展,不仅拓 展了对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的认识,也为研发抗病毒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不 过,A3G的结构、功能和抗病毒机制仍有许多未解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深入和系 统的研究,可能为预防和治疗HIV/AIDS及多种病毒性疾病,提供新的线索。 本研究的最初线索,来源于前期工作中的偶然发现:我们试图在一个健康个 体PBMC 中克隆A3G 编码序列,经双向测序后发现,有5 个位点属非同义突变, 造成氨基酸序列的改变。为排除个体差异并出于研究的便利,我们采用单核样细 胞系THP-1,进行多条序列的克隆和分析。在研究中,我们使用错误率仅为 1.6x10-6 的高保真酶Pfu,共克隆到23 条A3G 基因编码序列。经双向测序和对比 分析,较为意外地发现,其中20 条序列具有2 个以上的非同义突变或截断错位, 突变率高达87%,显示A3G 基因在THP-1 细胞中存在多重正常或变异的转录本。 这一现象,是否代表天然突变的普遍性以及其频度和意义,有待于进一步在多种 细胞和人群多个个体中验证和大规模的系统研究。 为建立基本的实验体系和研究手段,我们通过RT-PCR 与Western blotting, 检测了A3G 基因在9 个细胞系内的本底表达水平,并在此筛选结果的基础上, 在低本底的细胞系中,以慢病毒系统表达A3G 基因,而在高本底细胞系中,通 过siRNA 沉默A3G 基因,建立了A3G 高低表达体系,为后续研究A3G 功能提 供了方便可行的实验平台。 我们选取野生型A3G、带有3 个位点(H186R、I309T、F310S)连锁的突 变体和5 个位点(W34R、Y222H、V224G、A246V、F289L)非连锁的突变体, 构建真核表达载体,转染HEK293T 细胞,对比观察不同转录本在细胞中的表达 动态和水平。结果发现,3 个位点的突变对A3G 蛋白细胞内定位无明显影响,5 个位点的突变明显增加了单个细胞中A3G 蛋白点灶状团块的比例。并且突变位 点明显减缓了A3G 的表达速率,降低了表达水平。而连锁、非连锁以及截断错 位的突变体在抗病毒功能和结构生物学上的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综上,我们发现A3G 在THP-1 细胞中存在多重转录本,并在确定细胞系A3G 本底表达的基础上,建立了A3G 体外高低表达体系,为后续我们进一步研究 A3G 的功能奠定了基础。而部分突变体在细胞内的表达趋势和细胞内定位的观 察和分析,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应用,极大的降低了AIDS发病率和死亡 率,延长了HIV感染者的生命。但HIV耐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HAART的疗效, 耐药株的产生成为影响抗病毒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欧洲、美国的耐药监测技术 规范均推荐在新感染未经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中进行原发耐药检测。我国政府 于2003年底出台了艾滋病治疗的“四免一关怀”政策,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 规模的免费抗病毒治疗,监测我国未经抗病毒药物治疗HIV-1感染者中的耐药情 况可以为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和减少耐药毒株出现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HIV 耐药监测指南”,无偿献血者中的HIV-1 感染者,可以认定为HIV 新诊断未治疗人群。分析了云南无偿献血者的血浆和 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研究云南无偿献血人群的耐药状况。 已有实验室血清学方法识别HIV-1 新近感染和长期感染,用BED-CEIA 方 法,在河南、安徽、山西自愿咨询检测(VCT)人群中检出新近感染人群,进行耐 药基因研究, 对照研究了部分长期感染人群。 样品提取核酸后,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扩增pol 基因区(含蛋白酶 区1~99 氨基酸全长和逆转录酶区1~242 氨基酸)。PCR 产物双脱氧法测序,所 得序列与洛斯阿拉莫斯HIV 核酸序列库(Los Alamos HIV Database)标准株构建系 统进化树分析亚型;用斯坦福大学耐药数据库(Standford HIV Drug Resistance Database)分析耐药。 研究发现,云南省2005~2006 年无偿献血者中,有52 例为HIV-1 阳性,其 中49 例血浆和相应的PBMC 样品病毒基因扩增成功。序列分析表明,HIV 病毒 的亚型分布为CRF08_BC (51.0%), CRF07_BC (24.5%), CRF01_AE (20.4%)和B (4.1%);所有样品均未发现蛋白酶抑制剂(PI)耐药基因位点主要突变,只在6 例(11.7%)样品中发现7 例次PI 次要耐药位点突变;另外,在9 例(18.4%)样品中发现10 例次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 耐药突变,1 例(2.0%)发生非核苷类 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 耐药突变;针对具体药物PI/NRTI/NNRTI 均只有1 例 有潜在的低度耐药,临床仍对药物敏感。PBMC 和血浆的病毒耐药没有显著差异。 从河南、安徽、山西27 个VCT 检测点2006~2007 年采集的10310 例样品 中,通过WB 和BED-CEIA 检测出新近感染人群63 例,分析成功50 例血浆样 品;河南VCT 长期感染样品中随机抽样,分析成功19 例样品。分析成功的69 例VCT 样品中,HIV 病毒株的亚型分布分别为B’ (95.7%),CRF01_AE(2.9%)和 C(1.4%)。上诉样品均未检出PI 主要耐药相关突变,只在26 例(37.7%)样品中存 在27 例次PI 次要耐药相关突变;3 例(4.3%)样品出现6 例次NRTI 耐药相关突 变,7 例(10.1%)样品出现8 例次NNRTI 耐药相关突变。通过与斯坦福大学耐药 数据库比对,没有发现针对PI 类药物的临床耐药;但有2 例(2.8%)针对NRTI 类 药物耐药,1 例有M184V 突变导致对拉米夫定(3TC)和氟代拉米夫定(FTC)高度 耐药;1 例样品存在T215Y、M41L、L210W 三重突变位点,对阿巴卡韦(ABC)、 去羟肌苷(ddI)和坦那夫韦(TDF)中度耐药,对齐多夫定(AZT)和司他夫定(d4T)高 度耐药;针对NNRTI 类药物,有3 例(4.3%)毒株有耐药,1 例有K103N 突变导 致对奈韦拉平(NVP)、地拉韦啶(DLV)和依菲韦伦(EFV)的高度耐药;1 例有Y188L 突变导致对NVP 和EFV 的高度耐药;1 例存在K101E 和G190A 双重突变,导 致对NVP 的高度耐药,对DLV、EFV 和依曲韦林(ETR)中度耐药。 比较长期感染和新近感染者之间的亚型和耐药,未发现显著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河南和安徽未经治疗HIV-1 感染者中耐药处于低流行 状态。亚型分布云南无偿献血者以CRF_BC 为主,河南、安徽VCT 人群以B’ 为主。应持续在未经治疗人群中进行耐药监测。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天花粉蛋白(Trichosanthin,TCS)是从葫芦科植物括楼(TrichosanthesKiriloii)球根中提取的一种由247个氨基酸组成的I型核糖体失活蛋白(RibosomeInactivatingProtein,RIP)。TCS具有广谱的生物学和药学活性,包括抗肿瘤、免疫抑制、中期引产以及抗病毒活性,TCS还具有抗白血病和淋巴瘤的作用。TCS能够抑制HI卜1在急性感染的T淋巴细胞和慢性感染的巨噬细胞中的复制。TCS抗HIV的机制还不清楚,一般认为与R1(RibosolneInactivating)活性有关。TCS的毒副作用限制了它在抗HIV/AIDS临床上的进一步应用。人们期望通过改造或修饰,在保留TCS抗HIV活性的同时,降低其神经毒副作用及所引起的变态反应。因此,研究TCS的抗HIV-1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有利于拓宽TCS的临床应用适应症,也对RIP类化合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论文在实验室己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TCS抗HIV-1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进一步研究。首先,采用MTT比色法检侧TcS对人T淋巴细胞系C8166、HIV-1慢性感染细胞系H9/HIV-1IIIB细胞毒性作用以及采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了TCs对刺激转化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jralBloodMononuclearCen,PBMC)的细胞毒性作用;以合胞体形成抑制实验检测了TCS对实验株HIV-1ms诱导C8166细胞致细胞病变的抑制作用;以捕捉HIV-1p24抗原ELISA方法检测TCS对实验.株HIV-1IIIB在急性感染C8166,细胞和慢性感染Hg细胞中复制的抑制作用、临床分离株HIV-1KMO18在PBMC中复制的抑制作用、耐药株HIV-174v在C8166细胞中复制的抑制作用。其次,利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检测了TCS对HIV-IIIB吸附和融合宿主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HPLC)检测了TCS脱HIV-IRNA腺嘿呤作用;另外还检测了TCS对病毒颗粒的直接杀伤作用、TCS对HIV感染和未感染细胞融合的抑制以及对HIV重组逆转录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后,利用以蛋白工程技术构建的14个TCD突变体研究其抗HIV的构效关系,其中活性中心突变体:结果表明,TCS不仅能够有效抑制实验株HIV-1mB在C8166细胞中的复制和HIV-1ms诱导宿主细胞的病变作用,还能抑制临床分离株HIV-1KM018在PMBC中的复制和耐药株HIV-174v在C8166细胞中的复制,但TCS对HIV-1在慢性感染H9细胞中的复制无直接抑制作用。TCS不能抑制HIV-1进入宿主细胞;对感染细胞和未感染细胞的融合没有抑制作用;TCS也不能抑制HIV-1重组逆转录酶活性;TCS对病毒颗粒的直接杀伤作用不大;但TCS能够使裸露的HIV-1RNA脱腺漂呤,可能TCS的脱缥岭活性或其它酶活性直接损伤病毒或者病毒感染细胞的核酸,而胞质腺嗦岭含量的增高则可以导致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细胞色素C的释放、活性氧的增加和抗凋亡因子表达的下降,结果使感染细胞更多的凋亡,这可能是TCS抗HIV的一个机制。结果也表明,活性中心突变体TCSM(120-123)与TCSE160A/E189A,在失去绝大部分R工活"性的同时,也几乎完全失去抗HIV活性。、而另一个活性中心突变体TCSR122G,RI活性下降1的倍,却仍保留一定的抗HIV活性。TcSC末端删除突变体(TCSC2,TCSC4和TCSC14)抗HIV活性的下降(1.4-4.8倍)与其R1活性呈平行下降(1.2-3.3倍)。这些结果表明TCS抗HIV-1活性与其R1活性显著相关,但似乎又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因为我们发现二个分别在C末端加上末端19个氨基酸延伸肤或KDEL信号肤的突变体TCS饥触与TCSKDEL,虽然保留全部的RI活性,但却几乎完全失去抗HIV活性,表明有其它机制介入了TCS的抗HIV-1活性。TCS抗原决定簇位点突变后对TCS抗HIV-1活性没有显著影响,但当在抗原决定簇突变体所引入的Cys残基上加上PEG漱后,这些突变体则显著降低了抗HIV-1的活性。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三重基序蛋白TRIM5α(Tripartite motif protein 5 alpha)是哺乳动物细胞中一种重要的限制因子,广泛分布于各种哺乳动物细胞中。人类TRIM5α mRNA 广泛表达于人类各个组织中,并且I 型干扰素IFN-α/β/γ 均能与TRIM5α 基因启动子的ISRE 元件结合,上调TRIM5α mRNA 的表达。恒河猴(Macaca mulatta)TRIM5α 是恒河猴体内重要的限制因子。目前对恒河猴尤其是中国恒河猴TRIM5α 的组织分布以及在受到外界刺激时TRIM5α mRNA 表达量的变化研究还未见报道。本论文通过从中国恒河猴各组织中提取总RNA,以β-actin 基因作为内参照,通过逆转录PCR 检测各组织中TRIM5α mRNA 的表达。我们选择用HIV-GFP-VSVG 感染、用佛波脂(Phorbol myfismte acetate, PMA)+离子霉素(Ionomycin, Ion),CD28 抗体+CD49d 抗体分别共刺激恒河猴PBMC,研究不同刺激对中国恒河猴TRIM5α mRNA 表达量的影响。研究发现:TRIM5α mRNA 广泛表达于恒河猴各组织中,在免疫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各组织,如腹淋巴结、睾丸和附睾中表达量最高,而在神经系统各组织如大脑、脊髓中表达量比较少,在其他各组织中未见明显的表达差异。此外HIV-GFP-VSVG 感染、PMA+ Ion 与CD28 抗体+CD49d 抗体分别共刺激PBMC 均能促进PBMC TRIM5α mRNA 表达量的上调。 TRIM5α 作为恒河猴体内的最主要的限制HIV-1 感染的限制因子,除了可能通过促进HIV-1 的脱壳和阻止整合前复合物PIC(pre-integration complex)入核,恒河猴TRIM5α 还能限制HIV-1 病毒颗粒的产生。在这个过程中B30.2 结构域是非必需的,而B-box2 和Coiled-Coil 结构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鹰猴(Aotes trivirgatus)TRIMCyp(omTRIMCyp) 蛋白和北平顶猴(Macaca leouina) TRIMCyp(npmTRIMCyp)蛋白的B-box2 和Coiled-Coil 结构域与恒河猴TRIM5α 的B-box2 和Coiled-Coil 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我们希望了解鹰猴TRIMCyp 蛋白和北平顶猴TRIMCyp 蛋白对HIV-1 病毒颗粒的产生是否有限制作用。本论文主要通过将质粒pNL4.3 分别与质粒pLPCX 、pLPCX-npmTRIMCyp-HA 、 pLPCX-omTRIMCyp-HA和pLPCX-rhTRIM5α-HA共转染293T细胞,通过western blot 检测细胞内Gag 蛋白和TRIM5 蛋白的表达情况,研究omTRIMCyp 蛋白和 npmTRIMCyp 蛋白对HIV-1 病毒颗粒产生的限制作用。结果表明:北平顶猴 TRIMCyp 蛋白、鹰猴TRIMCyp 蛋白都能不同程度的促进HIV-1 病毒Gag 蛋白的降解。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论文对12个N-(取代苯磺酰)吲哚类化合物体外抗HIV活性进行了初步筛选,并选择其中活性最好的化合物N-(间硝基苯磺酰)-6-甲基吲哚,对其抗HIV 活性及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一、体外检测了12个N-(取代苯磺酰)吲哚类化合物对C8166和MT-4细胞的毒性、对HIV-1IIIB 感染C8166后诱导的合胞体形成的抑制及对HIV-1IIIB感染MT-4 细胞后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多个化合物具有抑制HIV-1复制活性,特别是化合物N-(间硝基苯磺酰)-6-甲基吲哚,其对HIV-1IIIB诱导的合胞体形成的EC50和TI (Therapy index)值分别为0.26 μg/ml和543.78;对HIV-1IIIB急性感染的MT-4细胞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TI值为104.23)。二、选择活性最强的化合物N-(间硝基苯磺酰)-6-甲基吲哚进行深入的抗 HIV活性研究。在细胞水平上,通过观察致感染细胞病变和HIV-1 p24抗原表达抑制实验(ELISA方法),采用3类多株HIV病毒株(实验株、临床分离株、耐药株)和3类多种细胞(人T淋巴细胞传代株、HIV-1慢性感染人T淋巴细胞株、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抗HIV活性进行系统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对不同来源的HIV-1病毒株都显示出很好抗HIV活性。同时,我们也研究了化合物抗HIV-2活性,发现该化合物并不能抑制HIV-2在C8166细胞中复制。三、在细胞毒性实验上,我们检测了N-(间硝基苯磺酰)-6-甲基吲哚对不同的细胞系和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毒性作用,结果显示化合物的细胞毒性较低。四、在作用机制和靶点研究上,检测了化合物对感染与未感染细胞之间融合的抑制、对HIV-1急性感染C8166细胞及对HIV-1慢性感染H9细胞(H9/HIV-1IIIB)中病毒复制的阻断作用。结果显示,N-(间硝基苯磺酰)-6-甲基吲哚对急性感染细胞有很好抑制作用(EC50为0.52 μg/ml);但对感染与未感染细胞的融合(EC50为 46.40 μg/ml)和慢性感染H9细胞中病毒的复制没有抑制作用(EC50大于100 μg/ml)。提示化合物作用于HIV侵入细胞后到HIV DNA整合前这一阶段。其后对HIV-1逆转录酶活性的抑制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N-(间硝基苯磺酰) -6-甲基吲哚对HIV-1逆转录酶(RT)有很好抑制作用。五、构效关系分析。我们对12 个N-(取代苯磺酰)吲哚类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构效关系研究,发现在N-benzenesulfonyl 环上连接一个吸电子基团(nitro group)比供电子基团(methyl group)有更强的抗HIV 活性,但当在indoles 环上连接吸电子基团(nitro group),抗HIV 活性反而受到抑制。以上实验数据显示N-(间硝基苯磺酰)-6-甲基吲哚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抗 HIV-1 候选化合物,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神经节甘脂GD2在正常的组织细胞中很少存在,而在黑色索瘤、小细胞肺癌、等肿瘤细胞表面大量存在。因此能特异性结合神经节营脂GD2,激活肿瘤附近免疫细胞功能的基因工程融合蛋白将为上述肿瘤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实验中采用重叠PCR技术,将抗神经节普脂GDZ的单链抗体和抗CD16(FcyRIIIA)分子的单链抗体用(GGGG4s)3和sGGGGs两种连接肤连接,形成两个新型的anti-GD2/anti-CD16单链双特异性抗体基因N1M1和N2M2,将重组基因分别连接表达载体PSE380和pET22b(+),得到重组质粒PSE380-N1M1/pSE380-N2M2和pET22b(+)-N1M1/pET22b(+)-N2M2。psE380-N1M1/pSE380-N2M2转化BL21后诱导表达,表达后的单链双特异性抗体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于细胞中。pET22b(+)-N1M1/pET22b(+)-N2M2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的单链双特异性抗体以可溶形式存在于细胞的周质空问。实验中选择BL21(DE3)/pET22b(+)-N1M1和BL21(DE3)/pET22b(+)-N2M2作为双」亢的生产菌株,经均匀设计优化诱导条件后,两个单链双特异性抗体nlml和n2m2的表达量均可达菌体总蛋白的30%左右,分子量分别为54KD和53KD。实验中选择经过突变改变过的人IL-2(125Ala)与抗GDZ单链抗体触合,构建了副:合蛋白基因IL-2-M,连接表达载体PSE38。,重组质粒转化BI,21菌株,得到工程菌BL21/pSE38O-IL-2-M,诱等农达后,触合蛋白IL-2-m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于细胞中,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30%,分子量为43KD。IISA分析表明,诱导后表达的融合蛋白可与hIL-2抗体特异性结合。采用Ni-NTA亲和层析和分子筛层析纯化上述三种融合蛋自,纯度可达95%以上。用LDH法检测其对肿瘤的杀伤作月」,实验结果证明:实验构建的中.链双特异性抗体nlml和112m2均可以激活单个核细胞(PBMC),杀伤GDZ阳性肿瘤细胞:IL-2与抗GDZ单链抗体融合蛋白IL-2-m对GD2阳性肿瘤细胞也起到一定的杀伤作用;anti-GD2/anti-CD16单链双特异性抗体与融合蛋白IL-2-m联用效果史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