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resultados para 3G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sumo:
本研究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 (RAPD)分析和形态学方法,研究了我国三种珍稀濒危兰科植物硬叶兜兰(Paphiopedilummicranthum)、麻栗坡兜兰(P. malipoense)和独花兰(Changnienia amoena)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主要结果如下: 1.采用1 2个引物对分布于我国云贵地区的4个硬叶兜兰群体共161个体进行RAPD扩增和分析,得出物种水平的多态条带百分率(PPB)为71.6%,Nci的基因多样度(h)为0.217,Shannon多样性指数(1)为0.3301;4个群体的平均多样性水平为PPB=45.2%,h=0.1457,1= 0.2204:低于远交兰花的平均水平。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在总遗传变异中,群体间遗传变异占20.31%.群体内占79.69%;POPGENE给出的基因分化系数 (Gst)为0.2958;遗传分化略高于远交物种的平均水平。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所检测的两个群体中存在明显的空间结构,基因型在群体中以不同的小斑块存在。遗传距离和空间距离不存在相关关系。 2.用于麻栗坡兜兰的RAPD引物同上,但取样范围只有贵州的2个群体共10个个体。就所研究的个体柬看,麻栗坡兜兰的遗传多样性明显低于远交兰花物种的平均水平。物种水平上,多态条带百分率(PPB)为49.5%。Nei的基因多样度(h)为0. 1174, 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1764:在群体水平上,上述三个指标的平均值则分别为12. 75%、0.0486和0.0712,均大大低于硬叶兜兰。然而,尽管作了种种努力,麻栗坡兜兰的取样个体数量仍很少,因此所得结果可能会有误差。 3.用16个引物对分布于河南、湖北、湖南、江西4个省11个独花兰群体共216个体进行了RA PD扩增和分析,独花兰在物种水平PPB=80. 7%,h=0.197.1=0. 3116;在群体水平,上述三个指标的平均值则分别为40. 9%、0.1247和0. 1902,均低于远交兰花的平均水平。AMOVA分析表明,11个独花兰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43.48%,群体内的占56.52%:在神农架和新宁地区内部,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分别占13.68%和49.3g%(AMOVA)。POPGENE给出的11个群体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3580.神农架和新宁地区内的Gst,值分别为0.1194和0.2597。可见,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明显高于远交物种的平均水平。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独花兰的遗传变异在群体内不存在明显的空间结构。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和空间距离不存在相关关系。 4.对独花兰7个群体形态性状的分析发现,12个形态性状在群体内均有较高的变异性,cv值变动于0.022-0.30O。庐山群体(LS)在所有性状上的平均值均为最高。营养性状和花部性状的变异性基本一致。除花葶长和花距直径与某些花部性状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外,各性状之间均有显著的相关性。对XN4群体的统计没有发现假磷茎数目与其他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根据以上对硬叶兜兰、麻粟坡兜兰和独花兰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韵研究,结合其他方面的资料;对三种兰花的濒危机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首先,人为采挖和破坏是导致这些兰花物种濒危的直接原因,尤其是麻栗坡兜兰。其次, 适宜兰花生存的生境正在只益萎缩、退化和片段化。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上述兰花群体的数目和规模日益下降,由此引发的遗传多样性降低和遗传结构的改变进一步加剧其濒危状况。对于独花兰而言,较低的繁殖能力又使其生存状态雪上加霜。针对三个物种不同的繁殖特性和遗传学状况,提出如下保护措施。(1)硬叶兜兰由于繁殖能力较强、现存个体尚多,遗传多样性损失不甚严重,因此以保护其所在的生境为基础、实施原位保护,是比较合适的保护策略。(2)麻粟坡兜兰目前受破坏程度非常严重;所剩个体很少,遗传多样性较低,已经很难进行有效的原位保护。因此;应利用迁地保护手段抢救目前尚存的个体。(3)独花兰的繁殖能力较弱,因此在保护生境和严禁采摘的基础上,可采用人工授粉等方式,提高结实率、增加繁殖效率,促使其复壮:在进行迁地保护时,则应注意不同群体间存在较大遗传变异而群体内多样性较低这一现实。
Resumo:
巴山冷杉主要分布于秦巴山地,是湖北神农架地区暗针叶林的建群种,构成了当地的优势群落,对神农架地区的植被景观具有决定意义。研究巴山冷杉的结实特性,种子雨时空格局,种子萌发能力和活力劣变过程,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和分析这一物种的生活史特征,群落组成结构和更新动态。对这一重要物种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具有促进作用。 在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选择巴山冷杉-箭竹、巴山冷杉-茵芋和巴山冷杉-陕甘花楸群落设置样地,通过布设种子收集器结合室内实验分析,对巴山冷杉种子雨的时空格局进行研究。待巴山冷杉球果成熟时,人工采集球果和种子,测量和比较巴山冷杉的结实特征,利用发芽实验研究巴山冷杉的萌发特性,并通过人工加速老化实验探讨巴山冷杉种子的劣变过程。 巴山冷杉种子雨始于10月初,持续超过2个月,不同类型的巴山冷杉种群表现出不同的种子雨时空格局。巴山冷杉-箭竹群落中巴山冷杉种子雨平均强度167.93±111.14粒/m2,有活力种子比例占22.31%,落种高峰期集中于10月27日到11月2日间,种子雨在种群中呈现聚集分布。巴山冷杉-茵芋群落种子雨强度在三个样地中最小,只有16.41±14.41粒/m2,有活力种子仅占3.05%。巴山冷杉-陕甘花楸群落,种子雨落种高峰为10月15日至10月21日,林冠内种子雨数量占到了收集总数的87.95%。扩散的种子数量与离开中心母树的距离间的关系近似正态分布。 对巴山冷杉的结实特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巴山冷杉球果近圆柱形,球果平均长5.37±0.75cm;平均宽3.01±0.32cm;重量介于5.9g~41.3g。巴山冷杉种子长1.08~8.68mm,种子宽1.16~6.42mm,种子厚0.66~3.48mm,种子千粒重7.30g。球果单果出种量在不同种群的频数分布格局不同,巴山冷杉球果和种子的各项指标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存在显著差异。球果大小、出种量及单粒种子的质量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种子生活力水平在母树间差异较大,不同母树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不等且随时间的萌发进程也不相同,相同种源的巴山冷杉种子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萌发能力不同,室温条件下具有最高的发芽率但在25℃,8h光照,恒温培养时的萌发最为整齐。 高温高湿条件能够加速巴山冷杉种子的老化进程,使巴山冷杉种子的含水量发生变化,种子的活力水平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而降低,40℃,100% 相对湿度处理6天后种子基本丧失活力。
Resumo:
本文以9 个芍药野生种(15 份种质)、104 个品种及2 个牡丹芍药组间杂种的花瓣为材料,利用液质联用技术鉴定了花瓣中的色素成分并探讨了芍药花色形成的化学机制和化学分类法。 结果表明,芍药花中主要含有5 种花青素,即芍药花素-3,5-二葡糖苷( peonidin-3,5-di-O-glucoside , Pn3G5G ); 矢车菊素-3 , 5- 二葡糖苷( cyanidin-3,5-di-O-glucoside , Cy3G5G ); 天竺葵素-3 , 5- 二葡糖苷( pelargonidin-3,5-di-O-glucoside , Pg3G5G ); 芍药花素-3- 葡糖苷(peonidin-3-O-glucoside,Pn3G)和矢车菊素-3-葡糖苷(cyanidin-3-O-glucoside,Cy3G)。此外,3 种微量的花青素首次在芍药中发现:它们分别为芍药花素-3-葡萄糖-5-阿拉伯糖苷(peonidin-3-O-glucoside-5-O-arabinoside,Pn3G5Ara)、矢车菊素-3- 葡萄糖-5- 半乳糖苷( cyanidin-3-O-glucoside-5-O-galactoside ,Cy3G5Gal)和天竺葵素-3-葡萄糖-5-半乳糖苷(pelargonidin-3-O-glucoside-5-Ogalactoside,Pg3G5Gal)。特征花青素Cy3G5Gal 和Pg3G5Gal 仅在新疆芍药(Paeonia anomala L.)及其亚种川赤芍(P. anomala subsp. veitchii(Lynch) D. Y.Hong & K. Y. Pan)中被检测出来,表明它们属于同一个种。Pn3G5Ara 仅存在于欧洲的野生芍药花瓣中,表明中国野生芍药和欧洲芍药的花青素代谢途径不同。 芍药花瓣中主要含有11 种花黄素,均为黄酮醇类物质。包括栎精-3,7 二葡糖苷( quercetin-3,7-di-O-glucoside )、山奈酚-3 , 7 二葡糖苷(kaempferol-3,7-di-O-glucoside)、异鼠李素-3,7 二葡糖苷(isorhamnetin-3,7-di-Oglucoside)、栎精-3-O-(6”-没食子酰基)-葡糖苷 [quercetin-3-O-(6”-O-galloyl)-glucoside] 、栎精-3- 葡糖苷( quercetin-3-O-glucoside )、山奈酚-7- 葡糖苷( kaempferol-7-O-glucoside )、山奈酚-3-O- ( 6”- 没食子酰基) - 葡糖苷[kaempferol-3-O-(6”-O-galloyl)-glucoside]、异鼠李素-3-O-(6”-没食子酰基)-葡糖苷 [isorhamnetin-3-O- ( 6”-O-galloyl ) -glucoside] 、山奈酚-3- 葡糖苷(kaempferol-3-O-glucoside)、异鼠李素-3-葡糖苷(isorhamnetin-3-O-glucoside)和山奈酚-丙二酰葡糖苷(kaempferol-malonyl-glucoside)。此外,查耳酮在黄色的栽培品种‘黄金轮’和牡丹芍药组间杂交种‘伊藤杂种’中首次被检测到。其化学结构为查耳酮-2’-葡糖苷(chalcononaringenin 2’-O-glucoside),它是花瓣表现出黄色的主要色素,它与黄色牡丹野生种‘滇牡丹’(P. delavayi Franchet)花瓣中主要黄色色素成分一致。 通过对所有芍药野生种和栽培品种的色素分析,研究发现花青素是芍药花瓣中主要的色素,其中Pn3G5G 是花瓣中含量最高的花青素苷,其次为Cy3G5G。3G 型糖苷仅在少数品种中检测出来。此外,黄酮醇是芍药花瓣中重要的辅助色素。山奈酚苷是花瓣中含量最高的黄酮醇类,其次是栎精。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芍药花色的形成主要与花瓣中Pn3G5G、Cy3G5G 和Pg3G5G 的含量及总花青素量(TA)有关。根据8 种花青素结构与花色组成,将国内的野生种和大部分品种进行了化学分类:所有样本聚成3 大类,聚类后的树状图与其花色、花色素组成数据相一致,直观反映了野生种和栽培品种花色形成的化学背景和表型相似性程度。 芍药成色机理和化学分类的初步研究,对芍药新花色育种具有重要意义:芍药鲜红色花的育种中,育种亲本应具有高的Cy3G 含量、低的辅助色素效应指数。选育深紫色花或紫黑色花的品种,亲本应具有高的Pn3G5G 含量和低的Pg3G5G 含量。
Resumo:
Nine base-quartets were calculated by six semi-empirical methods and ab initio Hartree-Fork method using STO-3G basis se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M3 method can be use to calculate base quartets, the results of PM3 calculations are close to the ab initio
Resumo:
Eight simple N-arylindoles were designed, synthesized and evaluated as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1 integrase inhibitors in vitro for the first time. Among these compounds, 3b, 3e and 3g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anti-HIV-1 integrase activity. Espe
Resumo:
利用室内养殖实验研究了暗纹东方鲀的体重与摄食率的关系以及其日粮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体重由12.3g增加到213.2g,摄食率由12.6%下降到2.6%,由于暗纹东方鲀属于偏肉食性鱼类,其日粮变化一般以2天为一个周期呈振荡型变化。
Resumo:
采用三种方法对扁担塘长角涵螺的周年生产量进行了测算 ,结果表明 ,三种方法得到的生产量及P/B系数吻合较好。生产量的带壳湿重和去壳干重分别是 :体长频率法 ,2 .0 88g·m 2 ·a 1 ,0 .1 0 3g·m 2 ·a 1 ;Allen曲线法 ,2 .1 2 2g·m 2 ·a 1 ,0 .1 0 6g·m 2 ·a 1 ;瞬时生长率法 ,2 .2 73g·m 2 ·a 1 ,0 .1 1 4g·m 2 ·a 1 。对应的P/B系数为 4.3 ,4.3 ,4.0。
Resumo:
于 1 995年 1 0月采集本所自繁的稀有鮈鲫 (约 1 .0 3g/ind) ,在 30℃水温下进行摄食 -生长实验 ,研究了从饥饿到饱食 5个摄食水平对不同性别稀有鮈鲫的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 ,鱼体干物质和能量含量不受摄食率和性别的影响。随着摄食率的增加 ,雌鱼的湿重、干重和能量特定生长率均呈双对数增加 ,雄鱼湿重特定生长率呈双对数增加 ,而干物质和能量特定生长率呈指数增加。雄鱼生长速度及摄食率低于雌鱼。随着摄食率的增加 ,食物能损失于粪便中的比例均呈上升趋势 ,损失于排泄物中的比例变化不
Resumo:
在保安湖的两个湖区(扁担塘和龙王头)和牛山湖的一个围拦湖汊中对放流河蟹的生长指标逐月采样研究,结果表明,三个水体虽同属长江中下游典型草型湖泊,但河蟹在生长末期规格(壳宽、体重)上表现出一定差异。扁担塘(瓯江种)、龙王头(瓯江种+长江种)成蟹规格较一致,群体壳宽分别为6.70±0.59、6.73±0.56cm,体重分别为155.1±36.0g、158.0±36.1g。而牛山湖湖议成蟹壳宽为5.63±0.43cm,体重为103.2±26.3g,与前两者相比,差异显著。原因可能主要是后者放养时间太晚(1997年
Resumo:
Poyang Lake (Poyang Hu) is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Changjiang) River, covering an area of 3283 km(2). As one of the few lakes that are still freely connected with the river,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the unique biota of the Yangtze floodplain ecosystem. To promote the conservation of Poyang Lake,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macrobenthos in the lake itself and adjoining Yangtze mainstream was conducted in 1997-1999. Altogether 58 benthic taxa, including, 22 annelids, 8 mollusks, 26 arthropods, and 2 miscellaneous animals, were identified from quantitative samples. The benthic fauna shows a high diversity and a marine affinity. The standing crops of benthos in the lake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river, being 659 individuals/m(2) and 187.3g/m(2) (wet mass) in the main lake, and 549 individuals/m(2) and 116.6 g/m(2) in the lake outlet, but only 129 individuals/m(2) and 0.4g/m(2) in the river. The dominant roup in the lake was Mollusca, comprising 63.4% of the total in density and 99.5% in biomass. An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al feeding structure indicated that collector-filterers and scrapers were predominant in the lake, up to 42.2% and 24.7% in density and 70.2% and 29.2% in biomass, respectively, while shredders and collector-gatherers were relatively common in the river. The present study was restricted to the northern outlet and the northeast part of Poyang Lake. A scrutiny is required for the remaining areas.
Resumo:
运动发酵单胞(Zymomonas mobilis)ATCC29191菌株在含1~3g/L甘氨酸的液体培育12小时的菌体,用含20g/L的溶菌酶溶液处理12小时,可以稳定得到80%~90%的原生质球。原生质球稀释后在底层再生培养基上涂布,上面复盖一层半固体培养基,30℃培养5~7小时,再生率可达10~(-2)水平。
Resumo:
APOBEC3G(apolipoprotein B mRNA-editing enzyme catalytic polypeptide-like 3G,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样蛋白3G,简称为A3G)是2002年Sheehy 发现的天然抗病毒限制因子,代表近年来病毒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进展,不仅拓 展了对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的认识,也为研发抗病毒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不 过,A3G的结构、功能和抗病毒机制仍有许多未解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深入和系 统的研究,可能为预防和治疗HIV/AIDS及多种病毒性疾病,提供新的线索。 本研究的最初线索,来源于前期工作中的偶然发现:我们试图在一个健康个 体PBMC 中克隆A3G 编码序列,经双向测序后发现,有5 个位点属非同义突变, 造成氨基酸序列的改变。为排除个体差异并出于研究的便利,我们采用单核样细 胞系THP-1,进行多条序列的克隆和分析。在研究中,我们使用错误率仅为 1.6x10-6 的高保真酶Pfu,共克隆到23 条A3G 基因编码序列。经双向测序和对比 分析,较为意外地发现,其中20 条序列具有2 个以上的非同义突变或截断错位, 突变率高达87%,显示A3G 基因在THP-1 细胞中存在多重正常或变异的转录本。 这一现象,是否代表天然突变的普遍性以及其频度和意义,有待于进一步在多种 细胞和人群多个个体中验证和大规模的系统研究。 为建立基本的实验体系和研究手段,我们通过RT-PCR 与Western blotting, 检测了A3G 基因在9 个细胞系内的本底表达水平,并在此筛选结果的基础上, 在低本底的细胞系中,以慢病毒系统表达A3G 基因,而在高本底细胞系中,通 过siRNA 沉默A3G 基因,建立了A3G 高低表达体系,为后续研究A3G 功能提 供了方便可行的实验平台。 我们选取野生型A3G、带有3 个位点(H186R、I309T、F310S)连锁的突 变体和5 个位点(W34R、Y222H、V224G、A246V、F289L)非连锁的突变体, 构建真核表达载体,转染HEK293T 细胞,对比观察不同转录本在细胞中的表达 动态和水平。结果发现,3 个位点的突变对A3G 蛋白细胞内定位无明显影响,5 个位点的突变明显增加了单个细胞中A3G 蛋白点灶状团块的比例。并且突变位 点明显减缓了A3G 的表达速率,降低了表达水平。而连锁、非连锁以及截断错 位的突变体在抗病毒功能和结构生物学上的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综上,我们发现A3G 在THP-1 细胞中存在多重转录本,并在确定细胞系A3G 本底表达的基础上,建立了A3G 体外高低表达体系,为后续我们进一步研究 A3G 的功能奠定了基础。而部分突变体在细胞内的表达趋势和细胞内定位的观 察和分析,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Resumo:
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样蛋白3G(apolipoprotein B mRNA-editing enzyme catalyticpolypeptidelike3G,APOBEC3G或A3G)是人体天然抗病毒分子,可以使病毒逆转录形成的cDNA的胞嘧啶(C)脱氨为尿嘧啶(U),产生鸟嘌呤(G)→腺嘌呤(A)超突变,导致病毒转录产物突变,从而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HIV-1的辅助蛋白Vif,可与APOBEC3G相互作用并导致其被降解,使得这一天然抗病毒机制失效,进而增强了HIV的感染力。Vif与APOBEC3G这种相互作用为抗HIV药物提供了新靶点。针对Vif-APOBEC3G相互作用的抗HIV抑制剂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Vif和APOBEC3G的结构、二者的相互作用,以及基于这一相互作用的抗HIV-1抑制剂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