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 resultados para 2-9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为研究土壤粘粒含量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通过向自然土壤中添加沙粒、人工粘土的方法配制不同粘粒含量土壤,用土柱积水入渗模拟了人工配制土壤中粘粒含量对其入渗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粘粒含量对土壤入渗能力有较大影响,随粘粒含量增多,入渗能力递减:<0.001 mm粘粒含量从6%增加至40.4%时,稳定入渗速率从0.0169 cm/min降低至0.0068 cm/min,90 min累积入渗量则从3.66 cm降低至2.02 cm;(2)稳定入渗速率9、0 min累积入渗量与粘粒及物理性粘粒含量分别呈幂函数负相关、指数负相关关系,但与粘粒含量相关性更为显著;(3)通过对Green-Ampt模型、Philip模型及Kostiakov模型的参数拟合及累积入渗量计算,发现在本试验中Kostiakov模型拟合精度最高,Philip模型次之,Green-Ampt模型较差,说明Kostiakov模型对于均质土体是个比较实用的入渗模型。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La2Zr2O7是一种近年来才提出的新型热障涂层材料,该材料熔点高,在熔点以下不发生相变,热导率低,抗烧结及没有氧传输发生,这些特点使得它作为一种高温下应用的热障涂层材料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该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和断裂韧性比较低,它的实际应用受到了限制。 在本论文中,使用高压烧结的方法获得了致密化的纳米La2Zr2O7块体材料,并对其断裂韧性和热膨胀系数进行了研究。得到的La2Zr2O7纳米材料的断裂韧性和热膨胀系数分别为1.98MPam1/2和9.6×10-6K-1 (200-1000℃),这些数值明显高于非纳米的La2Zr2O7陶瓷(断裂韧性和热膨胀系数分别为1.40 MPam1/2 和 9.1×10-6 K-1,该结果表明纳米化是一种提高材料断裂韧性和热膨胀系数的有效方法。在La2Zr2O7纳米粉末中加入8YSZ纳米颗粒,高压烧结后使其颗粒充分生长,在得到的复相化合物中观察到形成了类似棒状晶体的自增韧相,使得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1.88 MPam1/2)比La2Zr2O7有所提高,甚至超过了同样条件下制备的8YSZ样品的断裂韧性。 La2Zr2O7的断裂韧性也可以通过在基体中添加BaTiO3铁电材料得到明显的提高。当添加BaTiO3的体积含量达到10vol%时,4.5GPa,1450℃高压烧结10min得到的复合材料断裂韧性达1.98 MPam1/2,明显高于同条件下烧结的La2Zr2O7 (1.60MPam1/2)。应力诱导下BaTiO3的电畴转向是主要的增韧原因。随着BaTiO3颗粒添加的体积含量增加,复相化合物的热膨胀系数也明显提高。当掺杂20vol%BaTiO3时,得到的复合材料平均热膨胀系数达到10.2×10-6K-1 (150~1200℃)。 我们通过在4.5GPa, 1650℃高压烧结5min的方法还获得了掺杂YAG纳米颗粒的La2Zr2O7纳米复相陶瓷。在室温下测量了材料的维氏硬度,并通过压痕裂纹长度计算出了材料的断裂韧性。随着YAG纳米颗粒体积含量的增加,纳米复相陶瓷的断裂韧性和维氏硬度都依次增加,当添加20vol%的YAG纳米颗粒时达到最大,分别为1.93 MPam1/2和11.45GPa。断裂韧性增加的机理可归结为以下三点:一是YAG纳米颗粒的添加提高了La2Zr2O7基体的晶界强度,二是基体晶粒尺寸变化的影响,三是YAG纳米颗粒对裂纹的偏转和钉扎作用。添加微米YAG颗粒的复相化合物因为和纳米复相陶瓷具有不同的增韧机制,因此断裂韧性的变化趋势也不相同,在掺入10vol%的YAG微米颗粒时,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最大,而后降低,当掺入YAG微米粒子的体积含量达到20vol%时,断裂韧性甚至低于La2Zr2O7。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电纺作为一种合成纤维的办法越来越吸引人们的注意。其合成的纤维长度长,直径均匀,并且组成范围很广。最初,电纺只是被用来合成一些有机聚合物的纤维,最近,很多研究组开始致力于使用电纺的方法合成复合纤维或者陶瓷纤维。 在本论文中,我们使用电纺的方法获得了La2Zr2O7纳米纤维和SiC单晶纳米线。1000℃煅烧得到的La2Zr2O7纳米纤维具有烧绿石结构,直径在200~500nm之间。同样的温度煅烧时得到的La2Zr2O7纳米纤维的比表面积要明显高于粉末样品的,表明纤维的抗烧结性能比粉末的高。得到的SiC纳米线直径在50~100nm之间,表面有一约5nm厚的无定形的SiO2薄层。 使用电纺的方法,恰当的控制煅烧条件,我们获得了La2Ce2O7, La2(Zr0.745Ce0.386)2O7.524和8YSZ中空纤维。这种中空结构减小了粒子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材料的抗烧结性能。在扫描电镜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总结了这些中空纤维的形成过程。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控制聚合物的形态,就可以合理地控制聚合物的性能。形态控制这种方法在非辐射界中应用的例子很多,最有代表性的是动态硫化和反应增容技术。在此基础上,辐射加工领域的研究者迅速发展了辐射相态固化和辐射反应增容技术,并且也取得很好的结果。但是,我们发现对于结晶型聚合物共混体系的辐射交联,特别是连续相交联的控制,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所以,我们提出“辐射交联”的方法来控制共混体系连续相和分散相的形态。利用这种方法,通过控制辐射条件,可以得到共混体系中连续相交联,分散相几乎不交联的形态;同时得到比较好的力学性能和结晶性能。这种形态控制的方法不但补充了形态控制理论,而且会对今后的共混体系辐射加工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由于尼龙类聚合物的辐射交联是下个世纪辐射行业的发展主要方向,所以我们选择的体系是连续相为辐射交联型聚合物PAl010,分散相为辐射稳定型聚合物HIPS。而尼龙共混体系的辐射交联,尤其是PAlOlO共混体系,至今鲜有报导。本文通过研究共混体系聚合物的力学性能、凝胶动力学、热学性能和不同方法得到的形态来阐述聚合物共混体系的形态、辐射交联、结晶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得到的结果如下:(1)HIPS是一种辐射交联型聚合物。由于体系比较复杂,所以利用Charlesby-Pinner公式处理HIPS的凝胶含量和辐射剂量的关系并不符合线性,但是利用张-孙-钱公式进行处理,得到了比较好的线性关系。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体系的凝胶含量出现先增加,略有降低的趋势。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弹性模量保持增加的趋势;断裂能和断裂伸长率下降;而拉伸强度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辐射剂量为0.80Mgy的时侯,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从液氮断裂SEM电镜分析,基质上的圆形鼓包是具有增韧能力橡胶或HIPS中的接枝共聚物。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这种鼓包逐渐减少,体系失去了增韧的能力。拉伸断面SEM照片表现为,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断裂面上出现了未辐照HIPS基质中没有出现的圆形鼓包,我们认为是橡胶相交联所致。随着辐射剂量的进一步加大,交联密度的增加,体系的圆形鼓包消失。(2)PAlOlO和HIPS的共混体系辐射交联后,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断裂能同时出现了最大值,但是进一步增加辐射剂量,迅速下降。另外共混体系辐射交联后,随辐射剂量的增加,弹性模量出现先增加、后出现平台、然后继续增加的现象。(3)利用DSC非等温结晶现象分析,发现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共混体系的结晶温度有下降的趋势,说明辐射对结晶能力的限制。而且我们发现辐射诱导结晶现象的出现,而且辐射诱导结晶达到最大的时候的辐射剂量为0.34MGy,此时恰好是力学性能最优的时候。(4)聚合物各种性能的体现和聚合物的形态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先后利用TEM,脆断样品SEM和拉伸样品SEM来对PAl010/HIPS共混体系进行了形态学上的研究。脆断形态发现,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凝胶反应在共混体系的基质PAl010相和两相界面处比较明显。进一步增加辐射剂量发现,在分散相表面上的凝胶物质增加;利用TEM发现共混体系中分散相HIPS中橡胶粒子随着辐射增加,出现粒子尺寸减小的趋势,而且在0.34MGy时候,橡胶粒子尺寸比较小,而且分布很好,此时体系的力学性能也比较好;拉伸形态分析发现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断面出现了明显的韧脆转变。(5)共混体系非等温结晶现象和纯PA1O1O的有些相似。随着辐射的增加,结晶温度和熔融温度都随之下降。讨论半晶型聚合物的熔融双峰现象很多,本实验得到的现象比较符合熔融重组(The melting recrystallization)的观点。辐射诱导结晶现象的出现,促进了力学性能的提高。辐射对于结晶表面的损伤,通过WAXD可以看出,而且我们发现在010面的衍射峰的强度在辐射剂量为0.34MGy的时候要比未辐照体系的衍射峰强,但是在辐射剂量为0.85MGy的时候,衍射峰的强度比未辐照的时候低。等温结晶的现象,说明利用Avrami公式可以处理共混体系的辐射交联。在在相同温度下,辐射剂量大的体系的结晶速率比辐射剂量小的低,说明结晶困难。相同辐射剂量下,不同结晶温度得到的n值不同,变化幅度从2.4~2.9。通过Hoffman-Weeks公式我们得到未辐照体系的平衡熔点是202.21 ℃。辐射剂量为0.34MGy的时候,平衡熔点为193.3 ℃。当辐射剂量为0.85MGy的时候,平衡熔点为185.79 ℃。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毛细管电泳以其强大的分离能力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成功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定工作,随着微全分析系统的深入研究,毛细管电泳的理论和技术在各方面都需要突破,其中毛细管电泳检测器是制约发展毛细管电泳更广泛地用于实际工作的因素之一。本论文以发展新型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技术为出发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研究。1.三联吡啶钌在玻碳电极上的阴极电化学发光我们首次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基于溶液中氧的还原引发的三联毗淀钉(TBR)阴极电化学发光,结果表明,这种阴极电化学发光的发光电位仅为-0.4V,从而大大地降低了电化学发光的激发电位。所有能够增强阳极电化学发光的物质如三丙胺(TPA)都能够增强阴极电化学发光。阴极电化学发光光谱证实,阴极发光是激发态的TBR跃迁回到基态所产生的发光行为,我们认为在电极上氧还原所产生的活性氧氧化了TBR分子和发光增强剂从而导致了阴极发光。一些不能够增强阳极电化学发光的物质如柠檬酸,也能够增强阴极电化学发光,从而扩展了电化学发光的检测范围。采用阴极电化学方法对TPA和柠檬酸根的检测结果表明,对TPA在1*10~(-7)-1*10~(-5)M之间的检测呈较好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994,最低检测限(S/N=3)为7.5*10-8M,对柠檬酸根在1*10~(-5)-1*10~(-4)M之间呈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最低检测限(S/N=3)为1.2*10~(-6)M。2.毛细管电泳直接电化学发光离柱检测技术的研究研究在没有场分离器的情况下高压电场对电化学发光检测器的影响。基于此目的我们采用75件m内径的毛细管为分离柱,300μm直径的铂丝为工作电极,以不同电导率的溶液作为电泳流动相。在高压电场的影响下,动态循环伏安和与此相对应的电化学发光表明电泳电流并不会引起电化学发光信号的淬灭,高压电场只会导致电化学发光激发电位向更正方向的偏移。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毛细管与工作电极之间的间距是影响电化学发光信号和理论塔板数的重要因素。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发展了无需电场分离器的毛细管电泳一电化学发光检测系统,从而大大地简便了毛细管电泳一电化学发光检测系统。以三丙胺(TPA)作为分析对象,对该系统进行了表征,该系统对TPA的检测在1*10~(-10)-1*10~(-5)mol/L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峰高的相对标准偏差为5.6%,检测限(S加=3)达到5.0*10~(-11)mol/L。采用这一方法对尿样中的利多卡因进行了分析,在5.0*10~(-8)-1.0*10~(-5) mo/L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8,最低检测限(S/N=3)为2.0*10-8mo/L。3.毛细管电泳一固态电化学发光检测器检测的研究我们首次报道将TBR固定在聚苯乙烯磺酸-溶胶-凝胶-接枝共聚物构成的膜中,采用旋涂的方法涂敷在铂电极的表面,制备用于毛细管电泳的固态电化学发光检测器,以TPA和脯氨酸作为研究对象表征了毛细管电泳-固态电化学发光检测系统的特征,该系统可以稳定工作24小时,完全可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采用该系统实现了对TPA和脯氨酸的同时检测,对TPA和脯氨酸检测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8.7%和7.5%,分离的理论塔板数分别为70000和16000,对TPA和脯氨酸的测定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002μM和2μM。4.离散小波分析去除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信号的噪音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信号因为TBR与溶液中的氢氧根的化学发光反应使得信号的噪音变得很大,从而影响了峰的定量,降低了检测灵敏度。这里我们采用离散小波'分析技术去除电泳中的噪音。对一些典型的小波基如HaaroDaublets,Coiflets和Symmlets去除噪音的效果作了比较。各种不同的计算阀值的方法和确定阀值的技术导致的去噪结果的差异作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Symmlet 4小波基和启发式无偏向风险估算法-软阀门确定阀值是最优的去噪方案,采用这一策略对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电泳信号的去噪结果表明,噪音成功地得到了去除,同时电泳的峰型和轮廓得到了保留,该去噪技术明显地优于通常的SG和FT去噪技术。5.毛细管电泳柱端电化学发光同时检测尿样中的曲马多和利多卡因曲马多和利多卡因是手术中常用的镇静剂和麻醉剂,部分药物以原形从肾脏排除,我们研究了简单、快速的采用毛细管电泳柱端电化学发光同时检测曲马多和利多卡因的方法。我们使用25μm内径的毛细管作为分离柱,由于使用的毛细管内径很小,从而大大地降低了分离电压对检测器的影响,因此毛细管与电化学发光检侧器直接连接而无需电场分离器。使用300μm直径的铂盘电极作为工作电极,使得在毛细管的出口有足够的氧化态的TBR存在。为消除尿样中的离子强度对分析造成的影响,样品在分析前经萃取分离,以TPA为内标,采用两步萃取寻去对尿中的曲马多和利多卡因的测定回收率分别为94-96%和93-97%。在1.0*10-7to 1.0*10-4的浓度范围内曲马多和利多卡因的检测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检测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9%和2.7%,对尿中曲马多和利多卡因测定的最低检测限(S/N=3)分别为6.0*10~(-8)mol/L和4.5*10~(-8)mol/L。应用该方法对临床两例术后病人尿样中的曲马多和利多卡因的代谢进行了测定。6.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尿样中的利血平提出了一种快速、简便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尿样中的利血平的方法。我们以25拼m内径的毛细管为分离柱,不用场分离器直接与300μm直径的铂二〔作电极连接,为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克服尿样中的离子强度对检测的影响,我于门采用场放大电动进样的技术用于毛细管电泳的直接进样和分离,样品不经任何预处理。由于利血平是中性分子,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不能将利血平与中性的干扰物分离出,因此我们在电泳流动相中加入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成功地将利血平与中性干扰物质分离开。该方法对尿样中的利血平检测范围在l*10~(-6)~(-1)*10~(-4)mol/L 比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6,相对标准偏差为4.3%,最低检测限为7.0*10~(-8)mol/L。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我们利用湿法制备了单一稀土氟化物LnF_3(Ln = La 、Ce、Nd、Gd、Tb、Dy、Er、Yb、Y), 并采用高温固相反应制备了稀土掺杂氟化物Ln_(1-x)MxF_(3-δ)(Ln = La、Ce、Gd、Yb、Y M = Ca、Sr、Ba)。用X射张衍射方法研究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对单一稀土氟化物,LaF_3、CeF_3、NdF_3为六方晶系,GdF_3、TbF_3、DyF_3、DrF_3、YbF_3、YF_3为正交晶系。对掺杂氟化物,La_(0.95)Ba_(0.05)F_(3-δ)、Ce_(0.95)Ca_(0.05)F_(3-δ)、Yb_(0.70)Sr_(0.30)F_(3-δ)为固溶体,Ce_(0.95)Ca_(0.05)F_(3-δ)的晶胞参数比CeF_3的略为变小;Gd_(0.85)Ca_(0.15)F_(3-δ)、Y_(0.71)Ca_(0.29)F_(3-δ)为新化合物,Gd_(0.85)Ca_(0.15)F_(3-δ)的晶体结构由GdF_3的正交晶系变为六方晶系,其晶胞参数为:a=3.973A, C=7.124A, γ=120°, Y_(0.71)Ca_(0.29)F_(3-δ)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与YF_3相同为正交晶系,晶胞参数却较小:a=3.683A、b=6.978A, c=3.396A。 我们对氟化物的烧结陶瓷片进行了直流电导率测量。对单一稀土氟化物,结果表明六方结构的化合物的电导率高于正交结构的,对于相同结构的氟化物,一般地,稀土离子半径越大,电导率越高;对于掺杂氟化物,由于二价碱土金属离子掺杂可以提高氟离子空位浓度,因此掺杂物的电异率均高于对应的单一稀土氟化物,其中Gd_(0.85)Ca_(0.15)F_(3-δ)掺杂后变成更利于离子导电的六方结构。采用压片工艺,以La_(0.95)Ba_(0.05)F_(3-δ)、Ce_(0.95)Ca_(0.05)F_(3-δ)、Gd_(0.85)Ca_(0.15)F_(3-δ)和Y_(0.71)Ca_(0.29)F_(3-δ)为固体电解质材料制备电位输出式氧传感器件,并利用调节N_2、O_2流量比控制氧分压的方法,对器件的敏感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类器件可在150 ℃的低温下对氧气敏感,器件的输出电位差与氧分压的对数值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器件的响应时间在2分与9分之间。该类器件的敏感机理是:氧气先吸附敏感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后生成的氧负离子在敏感电极与固体电解质界面上发生晶格置换反应,使得氧分压的改变通过快离子即氟离子在两个界面上(另一界面为参比电极与固体电解质界面)的电化学势差的变化与输出电位差值的改变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利用输出电位差测定氧分压的目的。根据使用的敏感电极材料,可以有单电子反应和双电子反应两种敏感机理。器件是由参比电极、固体电解质、敏感电极三个部分构成。我们采用固定其中二个部分的材料,改变第三个部分的用料的方法,对器件的敏感性进行了对比研究:A、我们首先固定固体电解质为Ce_(0.95)Ca_(0.05)F_(3-δ)、敏感电极材料为Pt黑,采用不同的参比电极材料Bi+BiF_3、Sb+SbF_3、Mg+MgF_2、Zn+ZnF_2制备了器件。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使用Bi+BiF_3参比电极材料的器件稳定性和敏感性都比其它器件好。器件的输出电位差取决于参比电极氟化物的标准生成自由能的大小。B、固定Bi+BiF_3为参比电极材料,Ce_(0.95)Ca_(0.05)F_(3-δ)为固体电解质,使用不同的敏感电极材料Pt黑、Pd粉、Ag粉和RuO_2制备器件。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t材料器件的精确度较高,Pd材料器件的响应最快(2分),RuO_2材料器件的敏感性较好。使用Ag、RuO_2敏感电极材料的器件采用的是单电子反应敏感机理:O_2 + e <-> O_2~-, O_2~- + V_F + F_(F-bar)~- <-> O_(F-bar) + O_F + F_(F-bar)。而使用Pt、Pd敏感电极材料的器件采用双电子反应敏感机理:O_2 + 2e <-> 2O~-, 2O~- + F_(F-bar) <->O_(F-bar) + F~-。C、我们固定Bi+BiF_3为参比电极材料,Pt和RuO_2为敏感电极材料,使用La_(0.95)Ba_(0.05)F_(3-δ)、Ce_(0.95)Ca_(0.05)F_(3-δ)、Gd_(0.85)(Ca_(0.015)F_(3-δ)、Yb_(0.70)Ca_(0.29)F_(3-δ)制备了两个系列的器件。结果表明,无论是使用Pt还是使用RuO_2为敏感电极材料,都有下列的结论:用Ce_(0.95)Ca_(0.05)F_(3-δ)的器件的精确度较高,La_(0.95)Ba_(0.05)F_(3-δ)材料器件的敏感性最好,而Gd_(0.85)(Ca_(0.015)F_(3-δ的响应最快(Pt器件2分,RuO_2器件5分)。并未发现同时具备各种较好性能的器件,与敏感电极材料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相比,固体电解质材料的影响要小。对于材料完全相同的器件,我们还对工艺条件影响作了初步研究。制备器件的工艺条件由于各种难以控制的因素不会每次、每批完全相同,工艺条件的差别也会影响器件的各方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工艺差别对器件的输出电位差值和响应时间的影响较大,对敏感性能的影响则较小。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我们以二苯乙炔与金属锂或正丁基锂反应得到了两种锂盐,使两种锂盐分别与无水氯化稀土反应得到了四种新型稀土-碳σ键化合物(I)、(II)、(III)和(IV),再分别将(I)或(IV)与环戊二烯钠反应得到化合物(II)和(IV)。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电子能谱和热失重分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对化合物的水解产物做了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的分析,确认配件的存在。这些化合物对空气和潮湿极为敏感,一旦接触空气迅速变成黄色,遇水立刻分解放热。因此,合成需在干燥无氧条件下进行,浩剂的干燥程度无氧操作技术对产率影响较大。收率在20~70%之间。由于这些化合物受热时即有四氢呋喃逸出,表明化合物组成已发生改变,故此类化合物无熔点。这些化合物分子中有较大的有机集团,所以在苯、甲苯、四氢呋喃中有较大的溶解度,而在乙醚、环戊烷和气油中溶解度较差。将化合物Na_2[C_4(CH_5)_4]Cl4·2LiCl·4THF和化合物[C_6H_5C = (CC_4H_9)C_6H_4]。NdCl·LiCl·THF分别与三乙基铝组成催化体系可引发丁二烯聚合,实验结果表明,单体转化率受溶剂影响较大,在以甲苯为溶剂的聚合反应中,催化剂溶于甲苯,在聚合过程中始终维持均相反应,聚合活性较高;在以环戊烷为溶剂的聚合反应中,催化剂微溶于环戊烷中,均相化程度较低,其聚合活性低于甲苯体系。当以甲苯为溶剂,主催化剂用量不变的条件下,改变铝钕摩尔比,从30降到10再降到5,单体转化率也有明显降低。聚合物特性粘数的测定结果表明,聚合条件对聚合物的特性粘数有影响,在本实验条件下,聚丁二烯的特性粘数在2-9(de/g)之间;对聚合物的微观分析表明,溶剂、铝钕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对聚丁二烯的顺式含量均有影响,顺式含量在81~93%之间变化,红外光谱的分析表明,聚丁二烯中不含有苯的特征峰,故认为丁二烯的插入反应不能发生在稀土—配件形成的碳σ键之间,而发生在配体与烷基铝中的烷基交换后所产生的稀土碳键间。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振动阻尼复合钢板是一种新型的复合材料,它由两块钢板间夹一层粘弹性树脂构成。复合钢板不仅具备普通钢板强度大,加工性能优异的优点,而且还具有阻尼性能。其阻尼机理:当施加振动时,由于复合钢板中间层树脂具有粘弹性,能把部分振动能转变成热能,因此可使振动大大减弱,防止钢板发生共振,产生振鸣和噪声。树脂的阻尼性能随温度变化,复合钢板的阻尼性能也随温度变化。根据复合钢板的实际工作温度范围,可选择不同的树脂。作为复合钢板中间层树脂,应即具有较高的损失系数,又具有良好的粘接性能。本文从已二酸已二醇低聚酯出发,合成了聚苯二甲酸乙二醇一聚已二酸已二醇多嵌段共聚酯,并对得到的共聚酯进行了一系列表征,还用共聚酯为中间层制作了复合钢板。用动态粘弹谱仪测试了共聚酯及其复合钢板的动态力学性能。还用动态信号分析仪测试了复合钢板的阻尼性能。为提高共聚酯的损失系数。采用了改变低聚酯分子量,改变间苯二甲酸或邻苯二甲酸酐用量的方法。为提高共聚酯的粘接强度,采用了共聚酯与EVA和氯乙烯-醋酸乙烯-顺酐三元共聚物共混、与尼龙基热熔胶薄膜制成复合膜的方法。为衡量共聚酯的阻尼性能,还选用EVA、尼龙基热熔胶及共聚酯的共混物制作了复合钢板。根据共聚酯的溶解性能,分子量数据及其红外光谱,可以证明我们已合成出预先设计的共聚酯。由核磁共振谱的测试结果可知,共聚酯的硬段含量随所用低聚酯分子量增大而降低。根据共聚酯的结晶衍射图可知,共聚酯的结晶度随所用低聚酯分子量增大而略降低,随间苯二甲酸用量增大而明显降低。根据共聚酯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可知,共聚酯的力学性能随其结晶度降低而降低,共聚酯的粘接强度低于其共混物及复合膜,共聚酯的抗剪强度一般为6-7MPa,共混物和复合膜的抗剪强度可达到10MPa以上。共聚酯的动态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增加反应体系中间苯二甲酸用量,可以显著提高共聚酯损失系数,最多可提高到1.367。共聚酯的Tg在室温。共聚酯复合钢板的动态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共聚酯复合钢板的损失系数可达到大于0.05的理想效果,它的损失系数峰值温度高于共聚酯的Tg,一般高2-9 ℃。共聚酯共混物复合钢板的损失系数小于0.05。共聚酯复合钢板的百分阻尼比,阻尼系数高于EVA、尼龙基热熔胶复合钢板,说明共聚酯是优良的复合钢板中间层树脂材料。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高频感耦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具有测量精度好、线性范围宽、多元素同时测定等优点。经过20年来的发展已广泛应用于环境、地质、高纯材料等样品的分析中,成为分析实验室常备的分析手段之一。尽管ICP-AES在过去的20年中有很大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例如:基体元素产生光谱干扰以及某些元素的含量低于检测限,使得ICP-AES对天然水等样品的直接分析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为此,人们往往采取化学分离和富集的手段,从而使化学分离富集ICP-AES分析技术得以不断发展。在化学分离富集方法中,离子变换和吸附分离是一种较受欢迎的方法,其中所使用过的吸附剂有阴、阳离子交换树脂、螯合树脂以及螯合剂负载型吸附剂。螯合剂负载型吸附剂是一种将螯合剂以离子交换及物理吸附的方式固定在某些载体之上而成的新型吸附剂,近年来已引起人们的关注。PAN-聚氨酯泡沫是负载型吸附剂之一,它具有原料易得、制备简单、分离速度快、操作简便等特点。虽然,已有人做过研究,然而,目前的方法只限于单一或少数几个元素的富集分离,此外,与ICP-AES相结合的工作尚无人研究。本文在系统地研究了PAN-聚氨酯泡沫性质的基础上,建立了PAN-聚氨酯泡沫分离富集ICP-AES分析方法,并用此方法测定了天然水及化学试剂中的痕量元素,获得满意结果。本文首先研究比较了PAN-硅胶、PAN-GDX-401、PAN-聚四氟乙烯、PAN-聚氨酯泡沫的吸附性能。发现PAN-聚氨酯泡沫较适合ICP-AES多元素同时测定的特点,并且,操作简单,分离迅速。因此,我们对PAN-聚氨酯泡沫体系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我们研究了pH=2-9.5范围内PAN-聚氨酯泡沫对Cu、En、Cd等17种离子的吸附特征,确定了同时富集Cu、En、Cd、Mn、Fe、Co、Pb长种离子的pH值为7.4-8.5。在吸附离子的解脱方式上,我们研究了1-4M HCl, 1-4M HCl-丙酮混合液以及消解泡沫三种解脱方式,结果发现,采用5ml 4 M HCl 可同时解脱Cu、En、Cd、Mn、Pb五种离子。采用5ml 4 HCl-丙酮混合液可同时解脱Cu、En、Cd、Mn、Fe、Co、Pb七种离子,解脱液经消解,转入无机介质后便可进样测定。实验发现,聚氨酯泡沫较易消解,因此,消解泡沫的方法也是一种实用的解脱方式。本文研究了样品体积在250-1000ml内变化时,各金属离子的回收率变化。发现此体积变化范围内,Cu、En、Cd、Mn、Pb、Fe、Co七种离子的回收率在90%以上。我们研究了试液流速对上述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确立了定量富集上述元素的流速为2-10ml/min。在基体元素干扰的研究中,我们对k、Na、Ca、Mg四种基体元素分别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k的含量为3%时,Mn的回收率低于90%,Na为3%时,Fe、Co、En回收率低于90%,Ca为0.1%时,Co、Fe、Mn回收率低于90%,Mg为0.5%时,Co、Mn、En回收率低于90%。本文还研究了PAN在聚氨酯泡沫上的动态吸附和洗脱特征,结果表明,PAN在聚氨酯泡沫上的动态饱和吸附量为60mg/g。同时,确立了PAN的动态负载方式为,以20ml 0.5% PAN-丙酮液通过泡沫柱床,经水洗后用于富集分离。实验发现,5ml 4 M HCl通过PAN-聚氨酯泡沫柱床后,流出液中PAN浓度为200Mg/ml左右。为此,我们研究了微量PAN进样时,对ICP-AES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样介质中50-400Mg/ml的PAN对仪器的测定不产生影响。在化学条件研究之后,我们对仪器的工作参数进行了选择,确定了5%HG进样的工作条件为:正向功率1.3kw,载光流量为0.8 L/min,观察高度为16.5mn。最后,我们确立了PAN-聚氨酯泡沫的最佳分离条件,建立了PAN-聚氨酯泡沫分离富集ICP-AES分析方法,并用此方法分析了长春净月潭水样及优级纯NaCl中痕量元素。变异系数和标加回收实验表明,结果令人满意。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应用,极大的降低了AIDS发病率和死亡 率,延长了HIV感染者的生命。但HIV耐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HAART的疗效, 耐药株的产生成为影响抗病毒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欧洲、美国的耐药监测技术 规范均推荐在新感染未经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中进行原发耐药检测。我国政府 于2003年底出台了艾滋病治疗的“四免一关怀”政策,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 规模的免费抗病毒治疗,监测我国未经抗病毒药物治疗HIV-1感染者中的耐药情 况可以为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和减少耐药毒株出现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HIV 耐药监测指南”,无偿献血者中的HIV-1 感染者,可以认定为HIV 新诊断未治疗人群。分析了云南无偿献血者的血浆和 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研究云南无偿献血人群的耐药状况。 已有实验室血清学方法识别HIV-1 新近感染和长期感染,用BED-CEIA 方 法,在河南、安徽、山西自愿咨询检测(VCT)人群中检出新近感染人群,进行耐 药基因研究, 对照研究了部分长期感染人群。 样品提取核酸后,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扩增pol 基因区(含蛋白酶 区1~99 氨基酸全长和逆转录酶区1~242 氨基酸)。PCR 产物双脱氧法测序,所 得序列与洛斯阿拉莫斯HIV 核酸序列库(Los Alamos HIV Database)标准株构建系 统进化树分析亚型;用斯坦福大学耐药数据库(Standford HIV Drug Resistance Database)分析耐药。 研究发现,云南省2005~2006 年无偿献血者中,有52 例为HIV-1 阳性,其 中49 例血浆和相应的PBMC 样品病毒基因扩增成功。序列分析表明,HIV 病毒 的亚型分布为CRF08_BC (51.0%), CRF07_BC (24.5%), CRF01_AE (20.4%)和B (4.1%);所有样品均未发现蛋白酶抑制剂(PI)耐药基因位点主要突变,只在6 例(11.7%)样品中发现7 例次PI 次要耐药位点突变;另外,在9 例(18.4%)样品中发现10 例次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 耐药突变,1 例(2.0%)发生非核苷类 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 耐药突变;针对具体药物PI/NRTI/NNRTI 均只有1 例 有潜在的低度耐药,临床仍对药物敏感。PBMC 和血浆的病毒耐药没有显著差异。 从河南、安徽、山西27 个VCT 检测点2006~2007 年采集的10310 例样品 中,通过WB 和BED-CEIA 检测出新近感染人群63 例,分析成功50 例血浆样 品;河南VCT 长期感染样品中随机抽样,分析成功19 例样品。分析成功的69 例VCT 样品中,HIV 病毒株的亚型分布分别为B’ (95.7%),CRF01_AE(2.9%)和 C(1.4%)。上诉样品均未检出PI 主要耐药相关突变,只在26 例(37.7%)样品中存 在27 例次PI 次要耐药相关突变;3 例(4.3%)样品出现6 例次NRTI 耐药相关突 变,7 例(10.1%)样品出现8 例次NNRTI 耐药相关突变。通过与斯坦福大学耐药 数据库比对,没有发现针对PI 类药物的临床耐药;但有2 例(2.8%)针对NRTI 类 药物耐药,1 例有M184V 突变导致对拉米夫定(3TC)和氟代拉米夫定(FTC)高度 耐药;1 例样品存在T215Y、M41L、L210W 三重突变位点,对阿巴卡韦(ABC)、 去羟肌苷(ddI)和坦那夫韦(TDF)中度耐药,对齐多夫定(AZT)和司他夫定(d4T)高 度耐药;针对NNRTI 类药物,有3 例(4.3%)毒株有耐药,1 例有K103N 突变导 致对奈韦拉平(NVP)、地拉韦啶(DLV)和依菲韦伦(EFV)的高度耐药;1 例有Y188L 突变导致对NVP 和EFV 的高度耐药;1 例存在K101E 和G190A 双重突变,导 致对NVP 的高度耐药,对DLV、EFV 和依曲韦林(ETR)中度耐药。 比较长期感染和新近感染者之间的亚型和耐药,未发现显著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河南和安徽未经治疗HIV-1 感染者中耐药处于低流行 状态。亚型分布云南无偿献血者以CRF_BC 为主,河南、安徽VCT 人群以B’ 为主。应持续在未经治疗人群中进行耐药监测。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2007 年9 月5 日至11 月5 日和2008 年9 月3 日至11 月7 日期间,主要利用灯光诱捕,对云南省新平县哀牢山金山丫口(23°57′N, 101°30′E)夜间迁徙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同时记录网捕鸟类的时序和几种主要鸟类的迁徙时序。分析各种因子(地理、温度、湿度、雾天、风向、风力以及月相周期)对夜间网捕鸟类数量和种类的影响。 2 年期间共网捕鸟类7943 只,129 种,分别属于14 目23 科。雀形目鸟类占总网捕数量的58.9%。网捕数量超过1%的科共10 个科。网捕数量占总网捕数量1%以上的共14 种。其中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小杜鹃Cuculus poliocephalus、红喉歌鸲Luscinia calliope 三者的数量超过网捕鸟类总数的5%。所有网捕鸟类中,东洋型鸟类占最多共54 种,占41.85%。 2 年期间网捕鸟类多样性指数H′为2.60989,均匀度指数J 为0.29063,优势度指数C 为 0.22503,G-F 指数为0.71366。2007 年的优势指数C 和G-F 指数较2008 年高,但2008 年的 Shannon-Wiener 指数和Pielou 指数较2007 年高。红尾伯劳是造成两年多样性测度指数差异的主要原因。云南省不同“打雀山”夜间捕获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地理和气候可能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 2 年工作期间将观察时间平均分为早期(9 月3 日至9 月24 日)、中期(9 月25 日至10 月16 日)、晚期(10 月17 日至11 月8 日)三个时期。早期网捕鸟类数量最多5263 只,多样性指数最低,优势度指数最高;中期记录的种类最多86 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中期最高。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早期红尾伯劳的数量尤其突出。单独分析2007 年和2008 年各时期,除了2007 年晚期种类最多67 种以外,其余变化都与2 年总体一致。每个时期都有部分鸟类数量达到高峰,而也有部分鸟类数量处在低谷期。飞经哀牢山金山丫口的秋季夜间迁徙鸟类开始迁徙的时间大致在8 月中旬,结束在11 月下旬。每种鸟类的迁徙持续时间不一致,其中迁徙持续时间超过30 天的鸟有36 种。同种鸟类不同年份迁徙时间不一致。夜间每个时段捕获数量和种类有差异,在夜间20:00-22:00 和凌晨04:00-06:00 捕获数量和种类较多。24:00-02:00 网捕鸟类数量和种类最少。调查结果显示不是所有鸟类都是整夜迁徙,夜间开始迁徙较早的鸟类清晨也停止迁徙较早,夜间开始迁徙较晚的鸟类清晨停止迁徙较晚。除红喉歌鸲以外的4 种鸟,它们的迁徙时间是从9 月前至11 月后。红尾伯劳、小杜鹃以及大杜鹃的迁徙高峰期是9 月上旬至9 月中旬。厚嘴苇莺Acrocephalus aedon 的迁徙高峰期为 9 月中旬至10 月下旬。红喉歌鸲的迁徙时间是9 月下旬至11 月上旬后,迁徙高峰期为整个 10 月。5 个优势种都是整夜迁徙,不过每种鸟的迁徙高峰时段和低谷时段不一致。红尾伯劳、小杜鹃、大杜鹃在20:00-22:00 捕获数量最多;红喉歌鸲、厚嘴苇莺在凌晨04:00-06:00 捕获数量最多。红尾伯劳、红喉歌鸲、大杜鹃在24:00-02:00 捕获数量最少;厚嘴苇莺在22:00-24:00 捕获数量最少;小杜鹃在凌晨02:00-04:00 捕获数量最少。对5 个优势种在各迁徙时期的体重进行分析,采用双样本T 检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表明:红喉歌鸲和小杜鹃早中晚期的体重差异极为显著(P<0.01)。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NA)表明:小杜鹃早中晚期的体重变化极其显著(P<0.01)。进一步采用双样本T 检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小杜鹃晚期体重与早期和中期体重差异都极其著(P<0.01),早期与中期的体量没有显著差异(P>0.01)。其余3 个优势种各时期体量差异不显著(P>0.01)。影响夜间网捕鸟类种类和数量的因素较多。地理特点是影响夜间网捕鸟类种类的主要因素。气候条件是影响夜间网捕鸟类种类和数量的重要因素。风向和风力对夜间网捕数量和种类都有极其显著的影响(P<0.01),其中风向对其影响比风力大,西南风时夜间网捕鸟类数量和种类较多。雾天对夜间网捕数量和种类影响极其显著(P<0.01),大雾天气夜间网捕鸟类数量和种类较多。月相周期对夜间网捕数量及其种类的影响极其显著 (P<0.01),新月和残月期间夜间网捕鸟类数量和种类较多。温湿度对夜间网捕鸟类数量和种类影响不显著(P>0.05)。除此之外,光也是捕获夜间鸟类的必要条件。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论文以线粒体细胞色素b 基因对裂腹鱼属鱼类的两个分布广泛的物种 (灰裂腹鱼Schizothorax griseus 和光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lissolabiatus)进行了谱系地理学研究;对灰裂腹鱼进行了物种分化研究;对光唇裂腹鱼进行了地理变异研究;并进一步对横断山区分布的裂腹鱼属鱼类进行了谱系地理学研究;整理了中国境内伊洛瓦底江水系分布的裂腹鱼属鱼类。对灰裂腹鱼和光唇裂腹鱼的谱系地理学研究结果表明:1、来自不同水系的灰裂腹鱼和光唇裂腹鱼个体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两个物种各自不呈单系;灰裂腹鱼和光唇裂腹鱼同域分布的个体有共享单倍型的情况;北盘江、牛栏江、乌江和元江的个体在系统树上有较近的亲缘关系。2、对灰裂腹鱼进行了重新描述并对来自于不同水系被认为是灰裂腹鱼的标本进行了查看,结果表明:灰裂腹鱼分布于金沙江下游及其支流;分布于澜沧江的,过去被认为是灰裂腹鱼的种类代表裂腹鱼属鱼类一新种——裸腹裂腹鱼Schizothorax nudiventris sp. nov.;分布于南盘江的过去被认为是灰裂腹鱼的种类代表一新种——异鳔裂腹鱼Schizothorax heterophysallidos sp. nov.;分布于北盘江的过去被认为是灰裂腹鱼的种类代表一新种——北盘裂腹鱼Schizothorax beipanensis sp. nov.。3、本研究还陈述了光唇裂腹鱼的各地理种群(怒江、澜沧江、元江、南盘江和北盘江)部分形态特征以及差异情况。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怒江和澜沧江个体在形态上无差异;澜沧江上游和下游个体在部分特征上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渐变异。4、横断山区裂腹鱼属鱼类的谱系地理学研究表明:系统树不支持裂腹鱼属鱼类亚属的划分;本属不同种类Cyt b 基因序列的最大遗传距离为11.2%;怒江和澜沧江的个体以较高的支持率聚成一单系;伊洛瓦底江水系与雅鲁藏布江的个体以较高的支持率聚成一单系;金沙江流域与元江、南盘江、北盘江的个体聚成一单系;晚中新世(9.5 Ma) 和早上新世(3.6 Ma)的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可能是横断山区裂腹鱼属鱼类物种分化的重要时间;裂腹鱼属鱼类的演化是历史生物地理学过程中隔离分化假说的一个实例;横断山区的古河道向南入海可能有3 个方向,它们是雅鲁藏布-伊洛瓦底江方向、怒江-澜沧江方向、金沙江及其支流-红河方向(包括南盘江-红河);不支持长江第一湾为袭夺湾的观点,古金沙江入古红河可能不经剑川-洱海一线;滇中、滇东北水系发育复杂。5、本研究还对中国境内伊洛瓦底江水系分布的裂腹鱼属鱼类进行了整理。认为本地区裂腹鱼属鱼类共8 种(包括2 新种):南方裂腹鱼Schizothorax meridionalis、奇异裂腹鱼Schizothorax heteri sp. nov.、独龙裂腹鱼Schizothorax dulongensis、软刺裂腹鱼Schizothorax malacathus、少鳞裂腹鱼 Schizothorax oligolepis、吸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myzostomus、细身裂腹鱼 Schizothorax elongatus 和白体裂腹鱼Schizothorax leukus sp. nov.。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黑颈鹤中部越冬种群是三个越冬种群中最为濒危的一个。由于栖息地退化和 丧失等因素的影响,其分布区逐渐萎缩,在大多数分布区(大理、鹤庆、丽江、 祥云),黑颈鹤已经消失或偶见。目前稳定的越冬区仅见于香格里拉县境内的纳 帕海和碧塔海,其中90%以上的个体在纳帕海越冬。纳帕海已经成为中部种群最 重要的越冬地。 本论文主要报道了2007 年~2010 年有关种群数量、空间利用模式、栖息地 偏好以及迁徙生态等工作成果。 1) 纳帕海黑颈鹤种群呈增长态势,数量由2004 年的281 只增长到2007 年的325 只。但2007 年的幼体新增率仅为8.1%,大大低于2004 年的16.3%。 这也说明黑颈鹤繁殖的成功率在不同的年份波动比较大。 2) 黑颈鹤在纳帕海的总利用区域(100%等值线)面积为990.9ha,而核心 利用面积(50%等值线)仅为42.3ha,分别占总研究区域的28.2%和1.2%。每个 月的平均90%利用区域面积为217.5 ±40.8ha (值域= 108.0~317.4ha, N = 5 个 月) ,月平均核心利用区域为25.5 ±5.1ha (值域=10.4~38.6ha, N = 5 个月)。 涝季和旱季相比,黑颈鹤的总利用区域和核心利用区的面积没有显著差异(t-检 验,P 均>0.05)。在不同的月份黑颈鹤会利用不同的区域,任意两月的总活动面 积重叠率为39.1 ±3.8% (值域= 21.3~57.2%),而核心活动面积重叠率仅为9.9 ±3.0%(值域= 0~28.5%)。栖息地的改变对黑颈鹤的空间利用造成较大的影响, 随着明水面由南向北退却,黑颈鹤的活动区域也随之移动。 3) 黑颈鹤对各栖息地具有选择性。使用欧几里德距离法分析表明黑颈鹤偏 好浅水沼泽和湿草甸,而回避耕地和干草地。这种偏好性不随季节而改变。 4)通过卫星跟踪发现:黑颈鹤具有相似的春季和秋季迁徙路线,但花费的 时间差异较大,春季时仅需1~2 天,而秋季时则花费了1~20 天。在迁徙过程 中,黑颈鹤通过山区时,沿河流飞行,在高原面上则顺低谷迁徙,迁徙中回避海 拔较高的高山,而多沿海拔较低的山谷飞行,在翻越高山时也选择较低的山隘口 通过。 根据研究的结果,提出如下保护建议:将黑颈鹤的核心利用区划为保护区的 核心区;重点保护浅水沼泽栖息地,在越冬期应该稳定保持一定面积的沼泽;规 范旅游管理,减少游客对黑颈鹤造成的干扰;开展家猪对湿地影响的研究,确立 合适的散养数量。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研究探讨了新生期的触觉刺激(tactile stimulation,TS)和母婴分离(maternal separation,MS)经历对大鼠成年后空间工作记忆和空间参考记忆的影响,以及对海马-前额叶神经通路的突触可塑性产生的效应。Wistar品系的母鼠分娩后,以split-litter方法对仔鼠进行分组:NTS组的仔鼠不接受触觉刺激和母婴分离;TS组的仔鼠在出生后第2-9天(postnatal day 2-9,PND2-9),或者PND10-17内,每天接受短暂(约30s)的人为抓握,并进行体表标记;TS/MS组的仔鼠在PND2-9,或者PND10-17内,接受TS组相同方式的抓握并在不同体表部位进行标记后,被单独地放入一个杯子中,杯中有取自鼠巢的垫料,每天与母鼠分离1h后返回鼠巢。按照常规方法饲养这些在新生期有不同经历的大鼠,待其成年后(3月龄),采用交互延缓作业(纠正错误法和不纠正错误法)、空间分辨作业及反转学习作业测试雄性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并观察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A77636对不同组成年雄鼠的工作记忆是否产生影响。采用活体电生理方法,高频刺激海马腹侧部在前额叶记录突触效能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对PND2-9有不同经历的成年大鼠(雌雄兼用)的海马-前额叶LTP进行比较。 结果:(1)各组仔鼠间在PND30、PND60和PND90的体重都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本研究中的新生期TS处理和MS处理不影响仔鼠的体重发育。 (2)在交互延缓作业-纠正错误法中,各组成年雄鼠在0s延缓期的达标天数没有显著性差异;0s延缓期达标后,再经过30天的训练,PND2-9TS组和PND10-17TS组的成年雄鼠达到的最长延缓期明显高于NTS组,而且在30s—50s延缓期内达标(正确率≥86.7%)的大鼠数量明显较多(与NTS组相比)。采用交互延缓作业-不纠正错误法,各组成年雄鼠在0s延缓期的训练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PND2-9TS组和PND10-17TS组的成年雄鼠在40s延缓期的训练正确率明显高于NTS组,表明新生期的TS处理明显改善成年雄性大鼠成年后的空间工作记忆。 (3)各组成年雄鼠在空间分辨作业及反转学习作业中的成绩没有明显差异,表明新生期TS经历对雄鼠成年后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是任务依赖性的:与前额叶有关的空间工作记忆功能比较容易受到新生期TS经历的影响,而空间参考记忆相对不容易受到新生期TS经历的影响。 (4)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A77636只有1个剂量(0.1mg/kg)对NTS组成年雄鼠的交互延缓作业成绩具有明显的改善效应。对PND2-9TS组成年雄鼠的交互延缓作业成绩,A77636的0.1mg/kg和1mg/kg剂量都具有明显改善效应。对PND10-17TS组成年雄鼠的交互延缓作业成绩,A77636的0.01mg/kg、0.1mg/kg和1mg/kg剂量都具有明显改善效应。与NTS组相比,A77636对这2个TS组成年雄性大鼠的有效改善剂量范围较宽,提示新生期TS处理经历对雄性大鼠成年后空间工作记忆的改善效应与其前额叶的多巴胺D1受体功能上调有关。 (5)与NTS组相比,PND2-9TS组雄性和雌性成年大鼠的海马-前额叶神经通路的LTP幅度都明显增加。由于海马-前额叶神经通路在空间工作记忆功能中起重要作用,新生期TS经历增强大鼠成年后的海马-前额叶神经通路的突触可塑性,为新生期TS经历增强大鼠成年后的空间工作记忆提供了电生理学的证据。TS成年大鼠海马-前额叶LTP增强可能与其前额叶的D1受体功能上调有关。 (6)本研究中,TS/MS组的新生期仔鼠在PND2-9或者PND10-17内,除了接受与TS组相同方式的抓握并在不同部位标记外,每天与母鼠分离1h,因此通过不同日龄段的TS/MS组与TS组的比较,拟对新生期MS处理的效应进行评估。结果发现,无论是对成年雄性大鼠的各项行为测试(空间分辨作业、交互延缓作业、A77636影响交互延缓作业的量效曲线),还是对成年雌性大鼠的行为测试(明/暗箱作业、一次性被动回避反应,论文Ⅱ),或者对海马-前额叶神经通路的LTP,新生期的MS处理对本研究中的所有测试指标在统计上都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说明新生期每天1h的母婴分离经历对大鼠成年后的学习记忆等行为及前额叶突触可塑性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对前额叶D1受体功能也没有明显影响。 (7)对所有测试指标,本研究采用的2个仔鼠日龄段PND2-9和PND10-17之间的统计比较没有明显差异,提示PND2-9和PND10-17甚至整个泌乳期都是仔鼠神经系统对外界环境刺激比较敏感的发育关键期。 结论:新生期的触觉刺激经历改善雄性大鼠成年后的空间工作记忆,增强海马-前额叶神经通路的突触可塑性和前额叶D1受体功能;新生期短时间的母婴分离经历对大鼠成年后的空间工作记忆和前额叶突触可塑性等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可能具有一定的生物学适应意义。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从 2002 年11 月至2005 年4 月,在西藏红拉雪山自然保护区(98°20' ~ 98°59'E,28°48' ~ 29°40'N)对小昌都黑白仰鼻猴(Rhinopithecus bieti)群(98°35'00" ~ 98°40'00"E,29°14'24" ~ 29°16'42"N)(210 只左右)的生境及其利用形式、食 性、活动时间分配、过夜树及过夜地选择、雄-婴照料和繁殖季节作了重点研究, 并对保护区内的猴群分布、种群数量、保护状态以及潜在的威胁因素等作了一般 性的考查研究。 红拉雪山自然保护区存在3 个黑白仰鼻猴群,数量至少有300 只。从北到南 分别是执娜群、小昌都群和米拉卡群,其中执娜群(29°22',98°28'),是黑白仰 鼻猴最北分布群。猴群栖息范围中,人类的经济活动频繁。由于活动范围位于或 接近藏传佛教的神山,小昌都和执娜猴群保护最好,这两群之间存在生境走廊。 米拉卡猴群保护状态较差,主要是偷猎现象还没有杜绝。对过去20 年的农牧业 统计资料及藏族风俗习惯和民族传统综合分析发现:在红拉雪山自然保护区,尽 管人类经济活动频繁,但猴群与人类和谐共存是可能的。 小昌都猴群全年白天用49%的时间取食,20%的时间移动,18%的时间休 息,13%的时间作其他的活动。在6-8 月,猴群日间表现出明显的三个取食高峰, 两个休息高峰。在11-1 月,猴群有两个取食高峰,一个休息高峰,或者休息高 峰根本不明显(12 月)。尽管环境温度和食物组成等也会影响时间预算,但造成 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白天长度的季节性变化。 小昌都猴群年家域为21.25 km2,且主要在3800 – 4250 米的针叶林中活动。 食物好的季节,猴群日移动距离长,日活动范围大;食物差的季节,则相反。秋 -冬季(10-12 月)由于取食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活动的海拔高 度高于其它季节;冬季(1-4 月)活动范围最低。猴群并不避免在人类间伐过的 次生针叶林中活动。小生境的使用强度与在此生境中过夜的次数有关。 小昌都猴群的食物以松萝为主。全年的食物组成:用单筒望远镜观察,松萝 82.1%,芽和叶12.1%,花、果实或种子占1.1%,无脊椎动物占0.6%,树皮、 树根、树胶,草等占4.2%;接近猴群用肉眼或双筒望远镜观察,松萝50.8%, 芽和叶28.5%,花、果实或种子占7.1%,无脊椎动物占6.5%,树皮、树根、树胶,草等占7.1%。根据动物在不同林层分布百分比整合后得到接近真实的食物 构成:松萝75.4%,芽和叶15.7%,花、果实或种子占2.9%,无脊椎动物占2.4%, 树皮、树根、树胶,草等占3.9%。猴群在夏季(6-8 月)会下地翻开小石块,取 食无脊椎动物。冬季(1-4 月)会取食至少6 种树皮和2-3 种干草。 基于避免捕食、安全、舒适、体温调节的考虑,小昌都猴群选择高大、底枝 高、底枝长以及层数多的树过夜,并在背风、阳坡和海拔低的过夜地过夜。在过 夜地的选择中,存在着阳坡和海拔高度的权衡决策。 小昌都猴群个体不同林层的分布:77.5%在树上,6.0%在灌丛,16.5%在地 上。成年雄猴和青年猴倾向于在地上活动。在地上活动时又倾向于移动,休息和 其他活动少。获得高质量的食物和避免被捕食是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 在小昌都猴群中,婴猴受到雄猴照料时间百分比(percent time of infant care, PTIC)为17.2±3.3,其中身体接触(BC)、接近(IP)和监护(G)照料的时 间百分比分别为0.6±0.5、5.8±1.2 和10.8±3.8。G 照料的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 在8 月和3 月。雌猴总PTIC 为69.3±6.9,其中BC、IP 和G 的时间分别为42.0 ±8.6、21.6±5.3 和5.7±3.8。最低BC 和最高G 照料同时出现在3 月。对雄猴, (1)总PTIC 在能量压力高的季节明显高于能量压力低的季节;(2)G 照料PTIC 在能量压力高的季节也要比能量压力低的季节高;(3)BC 和IP 照料在两个季节 之间没有区别。对于雌猴,(1)总PTIC 在高能量压力季节要比低能量压力季节 低;(2)G 照料在高能量压力季节要比低能量压力季节高,而BC 照料在高能量 压力季节要比低能量压力季节低;(3)IP 照料在两个季节之间没有区别。这种 高强度的雄婴照料,特别是托儿所的照料方式,是由这种环境下过高的能量压力 所引起的。 小昌都群为严格季节性出生且出生季节在2 月初到3 月中旬之间,时间跨度 45 天,属脉冲型。这种格局是光周期、温度、食物等环境因子综合调控的结果。 综合以上结果我们认为小昌都群的行为和生态特点,除具备疣猴一般特点 外,还具有地点特殊性,是自然环境如光照、温度、食物供给季节变化和生物环 境如捕食压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或者可以看成是能量摄入和损耗之间以 及它们和安全之间的权衡结果,体现了猴群对极端环境的适应。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采用甚高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VHF—PECVD)法,成功制备出从非晶到微晶过渡区域的硅薄膜.样品的微结构、光电特性及光致变化的测量结果表明这些处于相变域的硅薄膜兼具非晶硅优良的光电性质和微晶硅的稳定性.用这种两相结构的材料作为本征层制备了p-i-n太阳能电池,并测量了其稳定性.结果在AM1.5(100mW/c^m2)的光强下曝光800-5000min后,开路电压略有升高,转换效率仅衰退了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