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 resultados para l^2-Saturated Spaces
Resumo:
目的:三价铬作为葡萄糖耐量因子的有效活性成分,具有改善糖尿病人的糖代谢和脂代谢的作用,因此补充三价铬是糖尿病治疗中的有效的营养措施,富铬酵母是目前向人体提供三价铬的有效途径,并且葡萄糖耐量因子可以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不促进胰腺的胰岛素分泌,为治疗糖尿病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方法:(1)取昆明种小鼠,分对照与实验组,适应性喂养后实验组小鼠按40mg/kg体重注射STZ,对照组注射相应体积柠檬酸缓冲液,连续注射5天,3天后测血糖值,取血糖值≥11.1mmol/L为成功模型。成模小鼠分为两组,一组灌胃富铬酵母悬液4周,另一组灌胃蒸馏水4周,测血糖值。(2)取昆明种小鼠,分对照与实验组,适应性喂养后实验组小鼠按200mg/kg体重注射STZ,对照组注射相应体积柠檬酸缓冲液,3d后测血糖,取血糖值≥11.1mmol/L为成功模型。成模小鼠分为两组,一组灌胃富铬酵母悬液4周,另一组灌胃蒸馏水4周,测血糖值。(3)取C57BL/6J断乳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饲料组和高脂饲料组,分别用相应饲料喂养3 周。高脂饲料组又分为高脂饲料对照组和高脂饲料实验组。第3 周末, 高脂饲料实验组腹腔内按100mg/kg体重一次性腹腔注射STZ;正常饲料组和高脂饲料对照组腹腔注射相应体积的无菌柠檬酸缓冲液。继续喂养4 周。小鼠以第7周末血糖为准,≥11.1mmol/L为成功模型。成模小鼠分为2组,1组每日灌胃富铬酵母悬液,另一组灌服相应体积的去离子水,4周后,测血糖值。 结果:对Ⅰ型糖尿病小鼠,富铬酵母治疗2周后,治疗组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糖(p<0.05),4周后显著低于(p<0.01);对Ⅱ型糖尿病小鼠,富铬酵母治疗2周后,治疗组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糖(p<0.05),3周后显著低于(p<0.01);对肥胖引起的Ⅱ型糖尿病小鼠,富铬酵母治疗2周后,治疗组血糖显 著低于对照组血糖(p<0.01),且血清胰岛素浓度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结论:富铬酵母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且不刺激胰岛素分泌
Resumo:
奇奇核作为研究准质子和准中子间相互作用的独特侯选核,近年来,人们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奇奇核高j组态带中观测到的低自旋旋称反转现象(Signature inversion)已成为原子核高自旋态领域中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课题。近十年来,一系列基于二准粒子加转子模型框架的计算结果表明,奇奇核中这两个准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旋称反转现象的发生密切相关。相对于偶偶核和奇A核,奇奇核的能级结构更复杂一些,实验上对其高自旋态的研究比较困难,这主要体现在实验上所提供的许多奇奇核的能级纲图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例如能级的激发能位置、转动带的组态、自旋和宇称的指定,甚至在纲图结构、级联系列的核素归属等方面都有一些问题。其中,转动带能级自旋的指定直接关系到准粒子能量的劈裂属性(即正常劈裂还是反常劈裂、旋称反转发生在低自旋区还是高自旋区及旋称反转的发生位置等):自旋的奇偶性定错了,会导致本来是反转的旋称劈裂变成不反转的(反之亦然);自旋值定错了△I,会导致旋称反转的位置发生相应的漂移。由于实验上奇奇核转动带能级自旋指定的混乱局面,掩盖了旋称反转现象的客观规律,使得相关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得不到及时检验。基于激发能系统学分析方法、以顺排角动量相加性为判据,我们曾对A~160轻稀土区的πhl_(11/2)direct X vi_(13/2)转动带(17个核素)和A~130过渡区的πh_(11/2)direct XVh_(ll/2)转动带(20个核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其中20个核的自旋数据提出质疑、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正方案,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两核区旋称反转现象的系统规律。利用激发能系统学方法指定奇奇核转动带的能级自旋,主要遵循以下三点原则:①自旋奇偶性:根据推转壳模型的描述,当准粒子处于优惠态(Favored)时、较非优惠态(Unfavored)具有更大的顺排角动量。这样,通过对转动带中两signature分支系列的i_x大小的比较,可以辅助推断能级自旋的奇偶性;②顺排角动量相加性:在忽略p-n剩余相互作用条件下,奇奇核中总的顺排角动量近似等于相邻奇A核中相应组态带提取的准粒子顺排角动量之和。这样,利用i_x对自旋值比较敏感的特点,可以推断出能级自旋取值的大致范围;③激发能系统性分析:由于集体转动反映大量核子的集体行为,少数核子的改变不会对这种运动产生明显影响,利用转动惯量的组态相关特性,在一组同位素或同中子素系列链中,对应一定内禀结构的转动带,随着质子数或中子数的均匀递增,能级能量应表现光滑的变化趋势(即不发生突变)。这三个方面基于不同角度、相对独立地指定转动带自旋。其结论的统一、往往可以给出正确的自旋数据。然而,必须指出的是:系统学分析过程是一种经验方法,并不具有严格的理论基础,上述的自旋修正以及总结出的旋称反转规律,必须得到实验核谱学测量的支持。基于这一思想,针对两核区,我们分别选择情况较为阿典型的奇奇核~(158)Ho和~(124)Cs进行了集中的实验测量。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就是要建立两核中晕带与低激发态或基态的联系,找出原纲图中错误自旋指定的原因所在,验证系统学结论的有效性,并用旋称反转的实验规律性对理论模型的系统计算结果进行检验。(一)奇奇核~(158)58Ho高自旋态的实验研究在原子能研究院的HI-13串列加速器上,通过~(152)Sm(~(11)B,5nγ)~(158)Ho融合蒸发反应(束流轰击能E_(lab)=60 MeV)、对目标核~(158)Ho的高自旋态进行布居。探测阵列由八个高纯锗探测器构成,为了提高低能射线的收集效率,使用了一个平面型高纯锗探测器。分别进行了激发函数曲线测量、γ-γ-t符合测量和剩余放射性测量。数据反演后,两重符合总记数~120x10~6。实验结果概括如下:1.建立了基态带,组态指定为:{πh_(11/2)[523]7/2-direct Xvh_(9/2)[521]3/2~-}K~π=5~+;2.建立了一个强度仅次于晕带的强耦合带结构(亚晕带:yrare band)。通过转动参数、跃迁几率、顺排角动量、带交叉频率等特征参量的分析,其组态指定为:{πg_(7/2)[404】7/2]~+ direct X vi_(3/2)[651]3/2~+}K~π=5~+。 尽管该带带头附近的结构还不完整,但观测到了带内几条能级退激、分别贯入到晕带和基态带,从而将晕带和亚晕带同基态联系起来,固定了晕带和亚晕带中能级的激发能位置,并通过对这些连接跃迁多极性的分析,指定了两个带中的能级自旋和宇称;3.晕带(πh_(11/2)direct X vi~(13/2))向高自旋端拓展了7条能级,最高自旋态达到26h,激发 能4.9MeV。肯定了原纲图中不确定的617kev跃迁的存在和放置,观测到了反转点(I_(inv.)≈16h),肯定了系统学研究对该核的自旋修正。基于本实验建立的连接关系,晕带中观测到的最低态(即70.8kev跃迁贯入能级)激发能为207.6kev,而对应该能级,原纲图中激发能为156.9kev。这意味着原能级纲图中,晕带向基态退激途径中漏掉了一个~5lkeV的"能隙"(Energy gap),自旋差|△I|=3。根据晕带与退激5-同质异能态的跃迁(156.9kev)的快符合关系,该"能隙"至少由两个跃迁构成。该结果否定了原纲图中对晕带带头处理的三种可能性(①70.8kev为连接跃迁,其退激的能级为带头;②70.8kev为带内跃迁,156.9kev、5-同质异能态为带头:⑨70.8kev为带内跃迁,156.9kev、5-同质异能态为带头,但带头附近仍存在尚未观测的跃迁)。不确切的连接关系是过去实验中无法正确指定晕带自旋的原因;4.建立了一个强耦合的转动带结构,其能级间距(跃迁E_γ)随角动量的增加均匀递增,组态指定为{πh_(11/2)[523]7/2~-direct Xvh_(11/2)[505]11/2~-}K~π=9~+;同时,观测到了另一高K激发态退激到该转动带。其内禀结构指定为:{πg_(7/2)[404]7/2~+direct Xvh_(11/2)[505]1 l/2~-}K~π=9~-;5.建立了基于156.9 kev(I~π=5~-、T_(1/2)=29 ns)同质异能态上的转动带,该带观测完整,具有较强耦合的结构特点。其内禀准粒子轨道指定为:{πh_(11/2)[523]_(7/2)~-direct X vd_(3/2)[402]3/2~+}K~π=5~-,与处于较低激发能(67.3 kev)的2~-态(T_(1/2)=27 min.)构成了一对GM伙伴态。否定了过去的实验中把该态指定为{πg_(7/2)~2+direct Xvh_(9/2)[521]3/2~-}K~π=2~-组态;6.观测到了一个基于65.5 kev激发态的转动带,通过理论模型预言的带头激发能及转动参数与实验值的比较、考虑到其较弱的布居强度和很低的顺排角动量、以及较强耦合的结构特点, 其组态指定为: {πd~(5/2)[402]5/2~direct X vh_(9/2)[521]3/2~-}K~π=4~-。这一结果肯定了过去放射性测量中对处于较高激发能(139.2 kev)、T_(1/2)=1.85 ns、I~π=1~-激发态的讨论,即二者构成了一对GM伙伴态;7.建立了基于{πh_(11/2)[523]7/2~-direct X v_(7/2)[523]5/2~-}K~π=6~+激发态的强耦合转动带结构,其带头激发能为450.1 kev,与I~π=1~+、激发能为146.9 kev的同质异能态构成了一对GM伙伴态;8.在过去的放射性衰变测量中,提供了三个2~+激发态(激发能分别为117.7 kev、74.95 kev和316 kev)。其中两个2~+态(117.7和74.95 kev)同时指定具有{πh_(11/2)[523↑]7/2~-direct X vh_(9/2)[521↓]3/2~-}K~π=2~+组态。这里,我们指定1 17.7 kev的2~+激发态为{πg_(7/2)[404↓]7/2~+ direct X vi_(l3/2)[651↓]3/2~+}K~π=2+组态,即与本实验建立的亚晕带内禀激发态构成了一对GM伙伴态,而74.95 kev的2~+激发态指定为 {πh_(11/2)[523↑]7/2~-direct X vh_(9/2)[521↓]3/2~-}K~π=2~+组态,即与基态构成了一对GM伙伴态。基于本实验中K~π=9~+激发态的观测及其转动带的建立,我们指定激发能为3 1 6 kev的2~+激发态具有{πh_(11/2)[523↓]7/2~-direct X vh_(11/2)[505个]1 1/2~-}K~π=2~+组态,即这两个态构成了一对GM伙伴态;9.通过本实验、提供了~(158)Ho中各能态的跃迁强度和跃迁几率等数据。概括起来,奇奇核~(158)Ho的能级纲图大大完善了。综合本实验观测到的高自旋转动带结构和放射性测量中的部分激发态信息,我们可以整理出10对GM伙伴态,并提供了四个分别对应自旋平行和反平行耦合的GM能量漂移(GM Shift),即:{πh_(ll/2)[523]7/2~-direct Xvh_(9/2)[521]3/2~-}K~π=5~+、2~+,EGM=101.4 kev;{πh_(11/2)[523] 7/2~-direct X vd_(3/2)[402]3/2~+}K~π=5~-、2~-,E_(GM)=64.1 kev;{πd_(5/2)[402]5/2~+direct X vh_(9/2)[521]3/2~-}K~π =4~-、1~-,E_(GM)=113.3 kev;{πh_(11/2)[523]7/2~-direct Xvf_(7/2)[523]5/2~-}K~π=6~+、1~+,EGM=255.7 keV。(二)奇奇核~(124)Cs高自旋态的实验研究在原子能院的HI-13串列加速器上,利用~(116)Sn(~(11)B,3nγ)~(124)Cs融合蒸发反应(束流轰击能E_(lab.)=45 MeV),对奇奇核~(124)Cs的高自旋态进行了布居。探测阵列由10个高纯锗探测器和一个小平面探测器组成。数据反演后,总的两重符合事件数达到160x10~6。实验结果概括如下:1.高自旋转动带的信息更丰富了:建立了三个新的转动带结构,其中两个耦合带、一个退耦带,组态分别为:{πh_(11/2)[550]1/2~- direct X vhd_(5/2)[413]5/2~+}K~π=3~-、{πg_(7/2)[413]5/2~+direct X vg_(7/2)[402】5/2~+}K~π=5~+以及{πh_(11/2)[550]1/2~- direct X vd_(3/2)[400]l/2~+}K~π=1~-;2.低激发态的信息更丰富了:观测到了20多条新的低激发态跃迁,增加了10多个新的低激发态;3.转动带之间以及转动带与低激发态间耦合的信息大大丰富了:在过去的研究中观测到了三个彼此孤立、悬空的转动带结构,这里指定它们的组态为:{πh_(11/2) [550]1/2~-direct X vh_(11/2)[523]7/2~-}K~π=4~+(晕 带) ; {πh_(11/2)[550]1/2~- (direct X)vg_(7/2)[402]5/2~+}K~π=3~-(亚晕带:布居强度仅次于晕带);{πh_(11/2)[550]1/2~-(direct X)vs_(1/2)[411]1/2~+}K~π=1~-(双退耦结构)。其中,亚晕带(yrare band)通过至少三个独立的退激路径与低激发态联系起来;同时,建立了晕带与亚晕带间的多条连接关系。其它转动带分别与晕带和亚晕带联系起来,从而,在奇奇核~(124)Cs中,转动带的"悬空"不再存在,限定了各转动带中能级的激发能位援,并通过这些连接跃迁多极性的分析,分别指定了各能态的自旋和宇称。4.基于本实验建立的连接关系,晕带的最低态(124kev射线贯入能级)的激发能为618.9kev,该能量值比过去研究中的同一能级高出11.7kev。这表明原能级纲图中晕带的退激途径漏掉了一个11.7kev的"能隙"(根据Weisskopf估计,该能隙很可能由两个偶极跃迁构成)。该"能隙"的漏观测,正是导致过去实验中无法正确指定晕带自旋的原因所在;
Resumo:
本工作采用散射离子位置灵敏探测和反冲离子飞摘.时问符合技术,在小于一300keV的能量范围内,研究了高电荷态Xe离子(q=15,17,19,21,23)与He原子碰撞中双电子转移截面与单电子转移截而比与入射离子电荷态的关系;研究了入射离子电荷态q=4,5,6,7的等电荷态序列Cq+、Nq+、Oq+、Neq+与He原子碰撞中,电子转移截面比与入射离子原子序数的关系。对Xeq++ He碰撞体系,主要研究了靶原子完全转移两个电子(σ2)与完全转移一个电子(σl)的截面比σ2/σl与入射离子电荷态的依赖关系。对靶原子双电子过程提出一步过程假定,修正了ECB模型。通过与已有绝对截面的比较,得到了很好的符合结果。使用修正模型计算的截面比解释了本实验的截面比测量结果。对等电荷态序列Cq+、Nq+、Oq+、Neq+与He原子的碰撞,主要研究了转移电离与单俘获截面比与入射离子原子序数的依赖关系。在统计模型的理论框架下,引入势能参数。Ω研究发现,等电荷序列的转移电离与单俘获截面比与碰撞系统的。有很强的依赖关系,说明单电子俘获形成的能量沉积是引起转移电离的主要因素。本工作还研究了势能参数几对碰撞系统的转移电离与双俘获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转移电离和双俘获在靶原子双电子过程中的比率权重起着决定性作用。
Resumo:
在里昂第一大学原子物理平台上,采用静电离子阱技术,我们在三个激发能区内研究了高电荷态离子与富勒烯作用后C603”离子的稳定性及其碎裂方式。在56 kev的Ars+离子与富勒烯碰撞中,当碰撞参数很大时,稳定的C研离子被一个静电离子阱俘获,储存一段时间后存活的离子被探测器测量,实验结果显示C_16oll(l.=2-5)离子的损失主要是由于与剩余气体发生电荷交换,其相对于碎裂衰变过程的寿命大于400毫秒。在‘擦边碰撞,过程条件下,研究了处于低激发态的C60r+离子在20微秒内蒸发CZ分子的过程。基于考虑了热辐射的统计模型,给出了碰撞产生的C60r+离子的激发能的分布。随着碰撞参数的减小,当入射离子穿过C6。分子时,由于电子阻止使C6厂离子处于高激发态。通过测量发射电子数目,实验上确定了C60r+离子的初始电荷态,本工作分析了高激发态的C60r+离子碎裂前的电荷态与入射离子速度之间的关系,发现C60r”离子的碎裂方式只与它的初始电荷态有关,而与入射离子速度无关;同时,发射电子的个数可以用来表征C60什离子的激发能的大小
Resumo:
对最近分离到的一株能合成维生素C前体 - 2 -酮基 -L -古龙酸 (2 -KGA)的新产酸菌V6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菌 ,细胞为短杆状 ,菌体大小为 0 .8- 1.0× 0 .4 - 0 .6 μm ,菌落为淡黄色 ,好氧 ,最适生长温度为 2 8~ 30℃ ,最适pH为 7.0~ 7.8,GCmol%含量为 5 3.1% ,不含质粒 ,能氧化葡萄糖、山梨醇和山梨糖合成 2 -KGA。 16SrDNA同源性分析发现 ,该产酸菌与以前报道的能合成 2 -KGA的三个属Ketogulonigenium属、Gluconobacter属和Acetobacter属的同源性分别是 98.9~ 99.3%、82~ 83%和 81~ 82 %。基于以上特性分析 ,该产酸菌在分类发育学上宜归为Ketogulonigenium属。
Resumo:
在实验室内以天然存在的大黄素(emodin)为原料合成了甲基化衍生物大黄素甲醚(physcion)和三甲氧基大黄素(trimethoxyemodin),并进行了杀菌和杀虫活性研究,发现3个蒽醌类化合物对黄瓜白粉病(Sphaerotheca fuliginea)的活性有明显差异,其EC90值分别为56.291、3.382、102.699mg/L,大黄素甲醚的活性远高于大黄素、三甲氧基大黄素和对照药剂三唑酮,说明大黄素母环上3-OH以甲基取代杀菌活性会显著提高,而3个羟基均被甲基取代活性会降低。在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幼虫的活性测定中,发现三甲氧基大黄素对甜菜夜蛾幼虫的生理活动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4000mg/L下对2龄和3龄幼虫的体重增长抑制率分别为99.6%和99.2%,而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则对其无明显影响。
Resumo:
对拮抗番茄灰霉病菌的 D2 - 4菌株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在 2 8℃ ,180 r· min- 1 振荡培养条件下 ,最佳发酵时间为 96 h左右 ,培养 2 0~ 2 4 h的种子液以 7%的接种量转接有利于提高抑菌活性 ,装液量为6 0 m L· 2 5 0 m L- 1 三角瓶 ,均匀设计试验得出 ,最佳培养基配方为 (10 0 m L发酵培养基中含 ) :黄豆饼粉 1.10 g、葡萄糖 2 .71g、蔗糖 1.0 0 g、Na Cl0 .10 g、酵母膏 0 .10 g、p H6 .6 1。
Resumo:
研究在库布其沙地植被快速恢复中利用慢速渗滤土地处理技术实现电厂废水无害化、资源化的可行性.土地处理系统植物为乔木、灌木与牧草,分别选取新疆杨(PopulusalbaVar Pyramidalisbunge)、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与黄花草木樨(Melilotussuaveolens) .设计了高(H ,30 0 0mm布水)、中(M ,1 5 0 0mm)和低(L ,移栽时少量布水) 3个水力负荷实验区.运行结果说明,电厂废水的预处理采用沉淀池和贮水塘的组合,净化功能好,出水可作为植物的灌溉用水.试验结果表明,M区和H区新疆杨树冠体积为L区(对照)的1 . 0 7倍和2 . 2 1倍;草木樨的年产量为L区的2 33倍和3 0倍;沙棘株高为L区的1 0 8倍和1 32倍.在设计的3个水力负荷中,植物的生长状况与水力负荷呈明显正相关关系.高水力负荷不会对作物的品质造成影响,H区草木樨中的重金属含量(Cd 0 . 0 2 1mg/kg、Pb <0 . 0 0 1 mg/kg、Cr <0 . 0 1mg/kg、As 0 . 0 4 3mg/kg)远远低于粮食、蔬菜的食品标准,因此牧草饲用是安全的.废水在本地区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于生态建设和高效农牧业的发展可产生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Resumo:
为查明维生素C二步发酵混合培养中巨大芽孢杆菌与氧化葡萄糖酸杆菌间的关系,通过生长曲线测定、静息细胞实验及摇瓶发酵实验研究了巨大芽孢杆菌对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生长和产生2酮基L古龙酸作用的影响;采用超滤分离、凝胶层析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巨大芽孢杆菌胞外液中具有促进氧化葡萄糖酸杆菌产酸作用的活性物质进行了分离和纯化.结果表明,大菌胞内液和胞外液均可促进小菌生长,大菌胞外液中具有该作用的组分分子量在100KDa以上;大菌胞外液具有促进小菌转化L山梨糖生成2酮基L古龙酸的作用,其胞内液无该作用;大菌胞外液中具有该活性作用的组分为30~50KDa和大于100KDa两个部分.其中30~50KDa范围的大菌胞外液中的活性组分为一种蛋白质,其表观分子量约为35KDa,由一种亚基构成,且该蛋白含金属铁和锌元素
Resumo:
人工潜流湿地由 3个面积各为 90 0m2 的芦苇床组成 ,平均布水量分布为 6m3 d、18m3 d和 30m3 d .进水污染物平均浓度为 :COD 40 1 0 8mg L ,BOD531 88mg L ,矿物油 2 4 6 7mg L ,TN 11 6 7mg L .经潜流湿地处理后上述污染物分别减少了COD6 7 2 5 %— 80 77% ,BOD580 0 2 %— 89 0 5 % ,石油类 78 0 0 %— 88 45 % ,TN 75 32 %— 82 43 % .经检测 ,试验期间潜流湿地的渗透率为 0 5 2m d ,在这种条件下潜流湿地的耐冲击负荷强 ,出水水质稳定
Resumo:
通过测定氧化葡萄糖酸杆菌转化L-山梨糖中成ZKGA的细胞酶活性、摇瓶发酵及中长变化,研究了Vc:步发酵中巨大茅孢杆菌对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生长和产酸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巨大芽孢杆菌胞外液和胞内液均可促进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的增殖,主要表现为缩短其中长周期中的延迟期;巨大芽孢杆菌通过所产生的部分生物活性物质增强氧化葡萄糖酸杆菌产酸的细胞酶活性,促进氧化葡萄糖酸杆菌转化L一山梨糖生成2KGA.
Resumo:
采用有机溶剂沉淀方法去除J26发酵液中杂蛋白,通过离子交换、活性炭吸附去除发酵液中杂质,最后蒸发浓缩获得无色透明结晶。通过对所获晶体的红外光谱分析、熔点测定、纸层析鉴定,证明所获晶体确为维生素C前体2-酮基-L-古龙酸(2-KGA)。
Resumo:
目的查明内蒙古陈巴尔虎旗饮茶型氟、铝联合中毒原因。方法在陈巴尔虎旗3个牧区嘎查随机抽取93名20~50岁牧民进行发、血清、尿含氟、铝水平测定,并拍摄前臂、小腿、骨盆正位及腰椎正侧位X线片,同时检测饮水、牛奶、砖茶等氟和铝水平,以扎兰屯市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的34名23~50岁职工为对照组。结果陈巴尔虎旗牧民发、血清、尿及饮用的奶茶含铝量分别是(22.34±8.06)mg/kg、(1.13±0.48)mg/L、(3.78±1.62)mg/L、(6.02±1.77)mg/L,含氟量分别是(1.21±0.63)mg/kg、(0.092±0.042)mg/L、(2.08±1.16)mg/L、(3.00±1.11)mg/L,饮水、牛奶含铝量分别是(39±16)μg/L、(0.553±0.179)mg/L,含氟量分别是(0.50±0.39)、(0.063±0.032)mg/L;对照组发、血清、尿铝分别是(5.80±2.14)mg/kg,(0.203±0.101)mg/L、(2.19±1.34)mg/L,含氟量分别是(1.17±0.68)mg/kg、(0.033±0.008)mg/L、(0.57±0.32)mg/L,牧民发、血清、尿铝及血清、尿氟均高于对照组(P<0.001)。牧民X线改变硬化型22.2%(20/88),疏松型37.5%(33/88),退行性变86.4%(79/88),对照组退行性变13.3%(4/30),其余改变未检出。结论陈巴尔虎旗牧区饮茶型氟中毒实际为饮茶型氟、铝联合中毒。
Resumo:
长期以来,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被认为具有细胞隔离、支持、保护和营养神经元的作用。近来,人们逐渐发现,AS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功能。例如,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AS摄取和合成谷氨酸的作用可能影响学习、神经发育及发情周期等多种脑功能,并影响突触形成和突触传递效能。有研究发现,成年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具有神经干细胞潜能的AS,可以分化成新生神经元。此外,海马成熟的AS还参与调节神经发生,决定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方向。大鼠海马新生神经元与海马依赖性记忆(happocampal- dependent memory)密切相关。提示,AS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但迄今为止,尚未见AS参与工作记忆的报道。本研究以特异性抑制AS细胞的化合物fluorocitrate(FC)作为工具药来探讨AS在大鼠工作记忆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FC可抑制AS三羧酸循环中乌头酸酶(aconitase)的活性,从而抑制AS摄取谷氨酸的功能,其作用是可逆的,目前已经被广泛用于研究AS的功能。我们通过慢性导管在大鼠双侧前额叶(prefrontal cortex,PFC),双侧海马(hippocampus,HIP)和单侧侧脑室(lateral ventricle,LV)分别注射FC,记录注射后15-75min内自由活动大鼠的脑电图(EEG)功率变化,以判断FC对大鼠PFC和HIP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并在注射后15-75min内完成T-迷宫空间交互延缓(spatial delayed alternation task)反应测试,分析动物的空间工作记忆功能。结果发现在双侧PFC和双侧HIP分别注射1,2,5nM FC (0.5μl),仅2,5nM显著增加HIP EEG的功率( p < 0.05 vs. SAL),但对交互延缓反应成绩无明显影响,所有剂量对PFC的EEG功率没有显著影响,且不影响动物操作交互延缓反应作业的成绩(ALL p > 0.1 vs. SAL)。在单侧LV注射0.05,0.5nM FC (10μl)后,PFC的EEG功率没有明显变化,而HIP的EEG功率有增加。该剂量的FC对大鼠操作空间交互延缓作业的成绩无明显影响。在单侧LV注射2nM FC(10μl)同时显著增加PFC和HIP的EEG功率,并显著提高大鼠操作空间交互延缓反应作业中的正确率,改善大鼠的工作记忆( p < 0.05 vs. SAL)。单侧LV注射5nM FC(10μl)同时显著降低PFC和HIP的EEG功率(ALL p < 0.05 vs. SAL)和大鼠操作作业的正确率,损伤大鼠的工作记忆( p < 0.05 vs. SAL)。表明只有在PFC和HIP的EEG功率同时受到影响的时候,大鼠操作作业的正确率才会发生显著改变。已有研究指出,前额叶和海马均参与工作记忆调控。在LV给FC将同时作用于双侧PFC和双侧HIP。因此,我们认为,FC对大鼠空间交互延缓作业成绩的影响可能是通过抑制PFC和HIP的AS功能产生的。在单侧LV注射低浓度(0.05,0.5nM)的FC对大鼠空间交互延缓作业成绩和EEG功率水平均无明显影响,可能与脑内AS的功能尚可,谷氨酸水平升高不明显有关,而高浓度(5nM)FC可能较强地抑制AS摄取胞外谷氨酸的功能,胞外谷氨酸水平过度升高,损伤神经元的活性,使EEG功率降低,结果导致工作记忆受损。高浓度FC也可能直接损伤神经元的活性。本研究结果表明,FC短期抑制PFC和HIP的AS功能,将使PFC和HIP胞外谷氨酸水平升高,从而改变PFC和HIP神经元的兴奋性,使大鼠的空间工作记忆功能发生改变。揭示了工作记忆不仅依赖于PFC-HIP回路中神经元的正常功能,也与PFC-HIP回路中AS的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
Resumo:
The syntheses of several dialkyl complexes based on rare-earth metal were described. Three beta-diimine compounds with varying N-aryl substituents (HL1 = (2-CH3O(C6H4))N=C(CH3)CH=C(CH3)NH(2-CH3O(C6H4)), HL2 = (2,4,6-(CH3)(3) (C6H2))N=C(CH3)CH=C(CH3)NH(2,4,6-(CH3)(3)(C6H2)), HL3 = PhN=C(CH3)CH(CH3) NHPh) were treated with Ln(CH2SiMe3)(3)(THF)(2) to give dialkyl complexes L(1)Ln (CH2SiMe3)(2) (Ln = Y (1a), Lu (1b), Sc (1c)), L(2)Ln(CH2SiMe3)(2)(THF) (Ln = Y (2a), Lu (2b)), and (LLu)-Lu-3(CH2SiMe3)(2)(THF) (3). All these complexes were applied to the copolymerization of cyclohexene oxide (CHO) and carbon dioxide as single-component cataly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