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resultados para 801
Resumo:
为了定量分析和比较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变化,运用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和岷江上游流域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提供的食物生产服务的经济价值,以及分析1986、1995和2000年三期TM遥感影像所得到的土地利用情况,对岷江上游地区不同年代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进行了估算和比较。并初步分析了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原因。1986~1995年,农田面积增加了60 801 hm2,比1986年增长了477%。林地面积减少了89 012.17 hm2,占原来面积的4.97%。总的生态服务价值从1986年到2000年减少了119.9×108元。主要是由于人口的增加和森林的砍伐,导致森林面积减少,转变为草地、农田等土地利用类型。通过1995年和2000年对比得出:自从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政策以来,到2000年森林生态系统面积与1995年相差约4 165.28 hm2,生态服务价值相差约7.9亿元,可见国家政策在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上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1986年相比还相差甚远,天然林保护工程任重而道远。
Resumo:
了解轮作与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是建立持续发展措施的关键。【方法】以长期定位试验(1984~2002)中的10个典型处理为基础,分析了地上部生物量和耕层(0~20cm)土壤有机碳变化,探讨半干旱区轮作和施肥对0~20cm土层有机碳的影响,10个典型处理分别为休闲(F);冬小麦连作体系中的3个施肥处理:不施肥(W/W+CK)、化肥(W/W+NP)、化肥有机肥(W/W+NP-FYM);冬小麦-冬小麦+糜子-豌豆轮作体系中的3个施肥处理:不施肥(W/WM/P+CK)、化肥(W/WM/P+NP)、化肥有机肥(W/WM/P+NP-FYM)处理;1个冬小麦—冬小麦-红豆草轮作处理(W/W/S+NP);人工苜蓿中2个施肥处理:不施肥(A/A+CK)和化肥有机肥处理(A/A+NP-FYM)。【结果】冬小麦连作体系(W/W)中,不施肥处理(W/W+CK)的地上部生物量平均为3.3t·ha-1,化肥处理(W/W+NP)和化肥有机肥处理(W/W+NP-FYM)依次为7.5和11.2t·ha-1;冬小麦-冬小麦+糜子-豌豆轮作(W/WM/P)体系中,不施肥处理(W/WM/P+CK)地上部生物量平均3.1t·ha-1,W/WM...
Resumo:
目的研究文冠果果壳乙醇提取物、总皂苷及ST-n-2对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跳台法观察东莨菪碱和亚硝酸钠所致学习记忆障碍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八臂放射状迷路法观察(+)-MK-801致学习记忆障碍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结果文冠果果壳乙醇提取物、总皂苷及ST-n-2均显著改善东莨菪碱所致的记忆获得障碍和亚硝酸钠所致的记忆巩固障碍,文冠果果壳乙醇提取物显著改善(+)-MK-801所致的工作记忆和参照记忆障碍。结论文冠果果壳乙醇提取物、总皂苷及ST-n-2对学习记忆障碍均有显著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及谷氨酸能神经系统功能、抗脑组织耗氧损伤有关;总皂苷是文冠果果壳改善记忆障碍的有效部位,ST-n-2是其主要有效成分之一。
Resumo:
探讨了外源NO对水分胁迫下杨树叶片质膜相对透性、叶片光合作用和氧化伤害保护酶的影响.结果表明,NO供体硝普钠(sodiumnitroprusside,SNP)能提高杨树叶片的含水率,在水分胁迫(PEG6000渗透液处理)下,能缓解叶片的水分丢失.NO对杨树叶片光合作用具有双重性,低浓度SNP(200、500μmol·L-1)能促进叶片的光合,高浓度SNP(1000、2000μmol·L-1)则明显抑制叶片的光合.较短时间水分处理胁迫(1h))的杨树叶片SOD和POD活性显著高于较长时间(3h)水分胁迫下叶片的酶活性.经SNP处理后,各处理组POD、SOD活性明显上升.同时,随SNP浓度的增加,POD和SOD活性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外源NO可通过诱导POD和SOD活性的上升,延缓活性氧的积累,从而减轻水分胁迫对杨树的伤害,增强树木的耐旱能力.
Resumo:
仲氏针层孔菌和假斑点嗜蓝孢孔菌为中国孔状木生真菌2新记录种。本文根据采集的标本材料提供了该2个种的详细描述和线条图。
Resumo:
阿片,多巴胺、胆碱及谷氨酸神经递质系统在学习记忆中起着重要作用,且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它们的功能失调和人类一些精神疾病密切相关。本论文分别探讨了这4类递质系统在学习记忆中的作用,并选用不同剂量的吗啡合并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胆碱拮抗剂,NMDA受体拮抗剂在小鼠和猕猴空间记忆任务中,检测阿片和这些神经递质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吗啡依赖于剂量和任务间隔地致使小鼠Y-迷宫空间识别记忆和猕猴工作记忆受损;海洛因依赖患者出现依赖性别和任务方向的地图/图标跟随和记忆认知障碍;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对小鼠和猕猴的空间记忆有不同影响;胚胎期及成长期阻断多巴胺受体功能,可引起小鼠一系列学习记忆及活动性改变,撤药后是否逆转根据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而不同;乙酰胆碱受体拮抗剂损伤小鼠和猕猴的空间记忆;NMDA受体拮抗剂氯胺酮可使小鼠空间记忆巩固过程受损,但不影响非空间记忆;MK-801损伤猕猴迷宫空间记忆再现,并降低2种延缓反应的工作记忆;当合并吗啡和其它神经递质药物时,可见吗啡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乙酰胆碱受体拮抗剂,NMDA受体拮抗剂均有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有关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实验的探讨。了解阿片和其它神经递质系统相互作用的机制将有助于揭示药物成瘾的生化机理,寻找药物心理成瘾等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手段和策略。
Resumo:
一、 药物滥用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疾病。药物滥用将导致药物成瘾(addiction),其主要表现有药物依赖、药物耐受、药物敏感化以及药物停用后的戒断症状(withdraw symptom)。药物成瘾的核心特征是强迫性觅药和用药行为。药物成瘾会导致药物滥用者认知功能的损伤和认知偏差,并会造成滥用者情绪异常。药物成瘾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有着及其复杂的机理。对药物成瘾机制的解释有很多种,主要认为成瘾过程是一种学习记忆过程,学习记忆的机制在药物成瘾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学习记忆和药物成瘾过程都受到了相似的神经营养因子以及神经递质系统的调控,例如:它们都受cAMP,CREB等调控因子的调控。其次,研究发现与成瘾相关的线索,如用药有关的人物、地点或暗示等,在药物戒断很长时间后都会恢复吸毒者的用药行为。并且,当把与成瘾相关的线索呈现给毒品戒断中的人时,这些人会出现心率、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现象,甚至表现出明显的渴求行为。药物对学习记忆的影响是复杂的,虽然重复使用药物会导致药物成瘾,并且这个过程需要学习记忆机制的参与,但同时使用吗啡却会对其他类型的学习记忆(如:恐惧性学习记忆、一次性被动回避学习记忆和水迷宫空间学习记忆)造成破坏。学习前给予吗啡可以剂量及状态依赖地破坏被动回避试验以及空间辨别试验的记忆获取过程。学习过程结束后立即给予吗啡可以破坏一次性被动回避试验、主动回避试验和恐惧条件化试验的记忆巩固过程。测试前给予吗啡可以破坏空间辨别试验的记忆提取过程。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更进一步地了解使用吗啡导致吗啡成瘾以及使用吗啡导致学习记忆的各个阶段受损的机制。为此我们采用了药理学以及多种行为学的方法,1、用PTZ诱发的癫痫持续状态干扰吗啡成瘾的学习记忆过程,进一步比较了吗啡成瘾的学习记忆与其他学习记忆,例如:空间学习记忆以及食物奖赏学习记忆的机制有何异同;2、研究了β-肾上腺素系统与阿片系统在空间记忆巩固过程中的相互作用;3、我们还研究了NMDA受体的激动剂和拮抗剂在吗啡破坏空间记忆提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 1.戊四唑诱发的癫痫持续状态,对吗啡建立的条件化位置偏好没有任何影响,动物仍然对阳性箱(吗啡匹配箱)表现出明显的偏好。但是癫痫持续状态破坏了食物建立的条件化位置偏好,并且还破坏了水迷宫和Y迷宫检测的空间记忆。癫痫持续状态破坏了食物建立的条件化位置偏好,原因不是由于其影响了动物的食欲。此外,癫痫持续状态也没有持续地破坏动物的活动能力,因此,对动物活动量的影响也不是造成其他学习记忆破坏的原因。这些结果说明,吗啡成瘾的学习记忆和普通的学习记忆在机制上可能存在不同之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进行其他更深入的研究。 2、训练后立即单独注射吗啡(0.25和2.5 mg/kg)或心得安(2,10和20 mg/kg)都不会破坏动物Y-迷宫空间记忆的巩固过程,动物仍然能识别新异环境,并在里面停留较长时间。但是,训练后同时注射吗啡和心得安却可以破坏动物空间记忆的巩固过程。并且,较高剂量的吗啡(2.5 mg/kg)加上较高剂量的心得安(10和20 mg/kg)对记忆的破坏更严重,实验组动物在新异环境停留的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这说明阿片系统和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在破坏记忆巩固的过程中可能有协同作用。 3、记忆提取前30分钟注射吗啡(1和10 mg/kg)可以剂量依赖地破坏Y-迷宫空间记忆的提取。单独注射NMDA受体的激动剂NMDA(1,2和4 mg/kg)对动物的空间记忆提取没有影响,但是,单独注射NMDA受体拮抗剂MK-801(0.05,0.1和0.2 mg/kg)剂量依赖地破坏了空间记忆的提取。同时注射吗啡(10 mg/kg)和NMDA(2 mg/kg)可以阻断吗啡对空间记忆造成的破坏作用。相反,共同注射吗啡(1 mg/kg)和MK-801(0.05 mg/kg)可以加重吗啡对空间记忆造成的破坏作用。这说明谷氨酸系统可以干扰吗啡对记忆提取过程的影响。 二、衰老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视觉功能,然而眼睛光学系统的老年性改变并不能完全解释清楚这种视觉功能衰退。一般认为是神经系统的退化导致了这种老年性功能降低。但是,研究显示视网膜(retina)和外膝体(dorsal lateral geniculate nucleus, dLGN)在衰老的过程中神经元的数量和体积以及神经元的功能特性,如对比度敏感性、空间分辨率等,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人们推测老化导致的神经系统的变化发生在更高级的视觉皮层。过去几年的研究发现老年动物视觉皮层细胞发生了一系列反应特性的改变,如:老年动物皮层细胞的方向选择性和方位选择性降低以及细胞反应的潜伏期延长。这些细胞水平的变化被认为是老年性视觉功能衰退的神经机制。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衰老过程对视觉皮层的影响以及细胞反应改变与整体功能降低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活体动物细胞外单位记录的方法,比较了青年和老年猕猴初级视觉皮层细胞时间反应特性和空间反应特性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老年动物初级视觉皮层细胞的时间频率和空间频率敏感性明显比年轻动物降低。表现为老年动物初级视觉皮层细胞的最优时间和空间频率、空间分辨率(spatial resolution, SR)和较高时间截至频率(high temporal frequency cut-off, TF50)都显著低于年轻动物初级视觉皮层细胞,同时伴随着这些功能的降低,老年动物初级视觉皮层细胞的自发放增加,对视觉刺激的反应增加,但是信噪比却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老年动物初级视觉皮层细胞的功能在老化过程中都普遍降低。这可能是导致老年人视觉功能降低的原因。
Resumo:
第一部分:一种用于测试猕猴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新迷宫模型的建立脑认知科学的认知地图理论认为:人或动物的空间记忆被描述在一张认知地图上,这张地图就被存储在大脑的海马中。利用啮齿类动物进行的研究得到的结论都是一致的,都支持这一理论。然而,利用非人灵长类动物进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彼此之间并不一致,和啮齿类动物之间的结论也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可能是由于在两种动物中运用了不同的实验装置和方法引起的。迷宫模型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不同动物的认知研究中,但是现存的应用于非人灵长类动物的迷宫,因为都有各自的一些缺点和局限性并不能得到有效地应用。因此,我们建立了一个新的迷宫模型,它避免了现存的应用于非人灵长类动物的迷宫的缺点和局限性,可以和在啮齿类动物中应用的迷宫相媲美,可以很好地应用于测试动物的认知能力,尤其是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同时,我们的迷宫模型可以测试动物学习新的空间关系的认知能力,从而有利于人类空间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工作,这是现有的迷宫模型所不能做到的。第二部分:大鼠海马在恐惧条件化和消退中作用的研究在人类中,经历过对生命具有威胁的事件或严重的创伤性事件后,过度的恐惧会导致一种精神疾病——创伤后应激障碍。在啮齿类动物中建立的巴甫洛夫恐惧条件化和消退模型是此疾病典型的动物模型,利用此模型进行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神经机制和对其进行治疗。在利用此动物模型进行的恐惧记忆研究中,大部分实验集中于大脑的杏仁核和前额叶两个脑区的研究,得到的研究结论也比较一致。海马是参与学习记忆的一个关键脑区,但是对于其在恐惧记忆(尤其是线索性恐惧记忆)中的作用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部分两个实验从不同的侧面研究了海马在恐惧记忆中的作用:实验1通过向大鼠海马内微注射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抑制剂氟代柠檬酸,来研究海马内的胶质细胞在恐惧记忆巩固过程中的作用;实验2通过向大鼠海马内微注射NMDA受体的抑制剂MK-801,来研究此受体在线索性恐惧消退中的作用。实验1结果显示海马内的胶质细胞在恐惧记忆的巩固过程中起作用,同时提示其在不同类型的恐惧记忆的巩固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实验2结果显示MK-801损伤了恐惧消退记忆的巩固过程。两个实验都支持海马参与了线索性恐惧记忆这一观点,加深了我们对海马在恐惧记忆中功能的认识。
Resumo:
In this paper, we have prepared of a topography/chemical composition gradient polystyrene (PS) surface, i.e., an orthogonal gradient surfac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face wettability and surface structure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The prepared surface shows a one-dimensional gradient in wettability in the x, y, and diagonal directions, including hydrophobic to hydrophilic, superhydrophobic to hydrophobic, superhydrophobic to superhydrophilic gradients, and so forth.
Resumo: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HPLC-MS/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了麻黄与甘草药对配伍前后水煎液中主要药效成分的变化,并通过小鼠的耳廓肿胀试验考察了甘草、麻黄单煎液及药对共煎液的抗炎活性变化。分别通过HPLC法和GC-MS法对甘草与麻黄中主要化学成分,甘草酸、甘草苷、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单煎液和药对共煎液的对比,发现麻黄与甘草配伍共煎液中麻黄碱(含伪麻黄碱)的含量增加了14.52%;甲基麻黄碱(含甲基伪麻黄碱)的含量增加了64.0%;甘草酸含量增加了13.50%;而甘草苷含量降低了19.38%。药效实验证明,甘草与麻黄配伍后抗炎作用较甘草麻黄单煎液明显增强。从而在主要成分的变化程度上揭示了甘草与麻黄配伍过程中的增效机理。
Resumo:
A novel 3D supramolecular assembly constructed from decavanadate and caffeine building blocks, (NH4)(2)(C8H10N4O2)(4)[H4V10O28].2H(2)O (1), has been synthesized in aqueous solution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R, H-1 NMR, V-51 NMR, TG-DTA, and single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The compound 1 crystallizes in mono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P2(1)/n, a = 15.801(1) Angstrom, b = 12.914(1) Angstrom, c = 15.913(2) Angstrom, beta = 113.55degrees, V = 2976.4 (5) Angstrom(3), Z = 2, R = 0.0498 with 6818 reflections. Water molecules, ammonium ions, and caffeine act as "cement" linking the polyanions into 1D chain along the c-axis by hydrogen bonding. In compound 1, extensive hydrogen-bond contacts and strong pi-pi interactions lead to an ordered 3D supramolecular framework. TG-DTA curves indicate that the weight loss of the complex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Resumo:
Gas transport of H-2, CO2, O-2, N-2, and CH4 in a series of cardo polyarylethers were examined over a temperature range of 30 similar to 100 degreesC. These polymers include three poly(aryletherketone)s, two poly(arylethersulfone)s, and one poly(aryletherketoneketone). It was found that the large length/diameter ratio of the polymer repeat unit for cardo polyaryletherketoneketone (PEKK-C) and strong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 in hydrogen-bonded polyarylethersulfone (PES-H) and hydrogen-bonded polyaryletherketone (PEK-H) resulted in a considerable increase in gas permselectivity. Alkyl-substituted polyaryletherketone (PEK-A), bearing a pendant bulky propyl group on the cardo ring, simultaneously exhibited 62.5% higher H-2 permeability and 59.8% higher H-2/N-2 permselectivity than unmodified poly(aryletherketone) (PEK-C). The causes of the trend were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chain packing density, segmental motion ability, steric factor, and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 of polymers, together with gas kinetic diameter and critical temperature data.
Resumo:
In situ STM has been used to study the structure of hemoglobin(Hb) in two kinds of organic media. In hydrophobic organic solvent such as carbon tetrachloride, the structure of Hb is almost the same as in aqueous solution, similar to its native structure. However, when in hydrophilic organic solvent such as dimethylformamide, the two dimers of Hb molecule become separate and unfold to a certain extent.
Resumo:
It was found that vitamin B-12 could be strongly adsorpted on the anodized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to form a vitamin Thy-modified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The modified electrode is stable in a wide pH range. The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ified electrode were studied in details. In addi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duction of oxygen could be catalyzed by the modified electrode to form H2O2. An EC mechanism was suggested for the process, and the follow up chemical reaction might he the rate determined step.
Resumo:
本文用现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研究了血红蛋白(Hb)分子在二类不同性质的有机溶剂中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疏水性有机溶剂CC14中Hb分子结构几乎与其在水溶液中的结构一样,保持天然的结构;而在亲水性有机溶剂DMF中,组成Hb分子的两个二聚体分离,肽链部分舒展,表明其二、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