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 resultados para Al-Mg alloy
Resumo:
氮的氧化物(NOx)是大气中的一种重要的污染物,是酸雨的主要来源,目前氮氧化物的无毒处理已经是国际环保研究中最关键的课题之一。本论文选择了两种复合氧化物:一种是钙钛石结构的含Cu的层状复合氧化物;另一种是以水滑石为前体经焙烧后得的复合氧化物为催化剂对它们的物化性质和对催化消除NOx的活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第一部分:钙钛石型结构的含Cu层状复合氧化物钙钛石复合氧化物由于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固态物理、固体化学和催化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的重视。尤其近年来对它们在催化消除NOx反应中的活性的研究引起了催化工作者的极大兴趣,这是由于,一方面,钙钛石类复合氧化物对处理NOx的反应活性比较高,有希望取代贵金属催化剂;另一方面,探讨复合氧化物的固态物理、化学性质与处理NOx反应催化性能的关系,有利于揭示处理NOx反应的催化作用本质,为寻找高效实用的催化剂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系统研究了三个系列含Cu钙钛石型复合氧化物的固态物理化学性质和对NO-CO反应的催化性能,并讨论了二者的关系。主要的工作和结论如下:1) 以La_2CuO_4为模型化合物研究了制备方法对它的性质的影响:用四种制备方法:柠檬酸络合爆炸法,聚乙二醇凝胶法,聚丙烯酰胺凝胶法,DTPA络合法合成了La_2CuO_4。比较了四种方法的特点,和制备方法对La_2Cu0_4的结构的影响,并对所得La_2CuO_4在NO-CO反应中的催化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聚乙二醇凝胶法和DTPA络合法有利于形成好的晶形,而聚乙二醇凝胶法和聚丙烯酰胺凝胶法对NO-CO反应有较好的活性,这是由于由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样品中的缺陷的种类和含量不I司所致。2) La_(1-x)Ba_xCuO_(3-λ)系列中Ba含量对它的性质的影响:用柠檬酸络合法合成了LaBa_2Cu_3O_(7-λ),LaBaCu_2O_(5-λ),La_2BaCu_3O_(7-λ) La_4BaCu_5O_(13-λ)及YBa_2Cu_3O_(7-λ)五种钙钛石结构的复合氧化物。XRD分析表明此系列样品均为层状ABO_3结构(分别为二,三,五层)。用XPS和O_2-TPD对样品中的氧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样品中存在着两种活性氧种:α氧种和β氧种。在O_2-TPD中低温脱附的是α氧种,它可归属于化学吸附氧与样品中的氧空位的浓度有关。β氧种的脱附温度较高,它归属于晶格氧。利用H_2-TPR和化学分析的手段对样品中的金属离子和活性氧的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大量的氧空位和Cu~(3+)存在于样品中,并且它们的浓度受Ba离子浓度的影响。此系列样品对CO还原NO的活性研究表明:它们的活性远远高于结构类似的Ln_2CuO_4和Ln_2NiO_4等复合氧化物,在低于300 ℃时N0转化率已接近100%.分析结果表明Cu~(3+)和氧空位对活性起很重要的作用。Ba离子的作用是:一方面使含Cu的ABO_3结构稳定;另一方面使样品更容易吸附NO。3) La_4BaCu_5O_(13-λ)中Mn或C0逐步取代Cu对样品性质的影响合成了两系列分别由Mn或Co逐步取代Cu的样品,XRD分析表明它们仍旧是钙钛石结构。通过XPS,O_2-TPD和化学分析方法对样品中的活性氧种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Mn逐步取代Cu离子时,晶格氧增加,而吸附氧开始变化较小,当Mn含量大于Cu含量时,吸附氧迅速减少。在Co取代样品的O_(1s)的XPS谱中,氧种变化较Mn取代的小,这表明Co离子对样品中的氧空位含量的影响较Mn离子的小。氧化还原性能的研究表明当Cu离子被Mn或Co离子部分取代后,Cu离子变得更容易被还原,这表明Cu-M(Mn或CO)之间发生了协同作用,使Cu离子更活泼。当Mn或Co部分取代Cu离子之后,样品对CO还原NO反应的催化活性明显提高,当取代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即X ≥ 3),催化活性迅速降低,这表明Cu离子在反应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反应机理如下:Cu~(3+)-O~=-Cu~(3+) + CO → Cu~(2+)-□-Cu~(2+)+CO_2 Cu~(2+)-□-Cu~(2+) → Cu~(3+)-□-Cu~(2+) Cu~(3+)-□-Cu~(2+) + NO~-Cu~(3+)-NO-Cu~(2+) 2Cu~(3+)-NO-Cu~(2+) → 2Cu~(3+)-O~=-Cu~(3+) + N_2 式中□是氧空位,Cu~(3+)-□ 是F心。掺杂部分Mn或Co后,催化活性的提高可以归属于Cu-M之间发生的协同作用使Cu离子更活泼,表征结果表明Cu-Co之间的协同作用较Cu-Mn之间的弱(这可能是由于Co,Cu之间化学性质相似),但掺杂Co的样品的活性较掺杂Mn的要高,同时我们在反应中发现,Co含量较高的样品中反应产物中N_2O比掺杂Mn的样品高出许多,因此我们认为Co离子对反应中反应中间产物N_2O的生成比Mn离子要活性。第二部分以水滑石化合物为前体的复合氧化物水滑石类化合物属于一种阴离子粘土,由带正电荷的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和层间阴离子及水分子组成。以水滑石为母体经焙烧制得的氧化物催化剂用于氧化反应的实例尚不多,且大多用于液相催化反应。最近有文献报道含Co,Cu,Ni水滑石经焙烧后对N_2O分解有很好的活性,但还没有关于此类化合物应用于NO还原和分解的文献报道。我们首次将以水滑石为母体经焙烧制得的尖晶石催化剂用于催化消除NO_x的反应中,考察和表征了变更过渡金属离子时Co-M-Al系列和Mg-M-Al系列催化剂在CO还原NO,NO吸附和NO分解反应中的活性。1) 以Mg-M-Al水滑石为前体的催化剂用共沉淀法合成了一系列Mg-M-Al水滑石(M = Cr,Fe,Mn,Co,Ni,Cu;Mg/M/A1 = 3/1/1)。XRD表征表明所有化合物均为典型的水滑石化合物。通过TG-DTA考察了焙烧对样品的结构和组成的影响。450 ℃焙烧后所有样品的XRD图中仅能发现MgO相,表明过渡金属氧化物均匀地分散在MgO-Al_2O_3中,换句话说,所得样品焙烧后是过渡金属氧化物负载在MgO-Al_2O_3载体上。H_2-TPR研究进一步证实过渡金属氧化物在载体上得到了稳定。此系列样品对C0还原N0反应活性的测定表明Mg-Al-Cu样品表现出远远高于其它样品的活性,而Mg-Al和Mg-Ni-Al在550 ℃以下对反应几乎没有活性,其它样品表现出一定的活性。2) 以Co-M-Al水滑石为前体的催化剂体系经共沉淀法合成了Co-M-Al水滑石(M = 过渡金属),经焙烧后发现样品中有尖晶石相出现。比表面研究表明,在500-700 ℃之间比表面变化较小大约在80m~2/g左右,在更高温度焙烧后比表面迅速下降。此系列样品对NO的吸附性能研究表明Co-Al,C0-Ni-Al,Co-Cr-Al,Co-Fe-Al表现出较高的吸附性能,尤其是Co-Ni-Al在100 ℃对NO表现出100%的吸附;其它样品对NO的吸附较低。用过渡金属离子中d轨道电子在吸附前后的晶体场稳定化能的变化可以很好地解释此系列样品对NO的吸附性能。对NO分解的活性测定表明Co-Ni-A1,Co-Cr-A1和Co-Al表现出了较好的活性,其中Co-Ni-Al的活性最高。其它样品在600 ℃以下几乎没有活性。分析结果表明样品对NO分解有活性的催化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对NO有较好的吸附性能;2: NO分解后产生的氧可以容易的脱附。除Co-Al外,所有样品对CO还原NO表现出很高的活性:在150 ℃即有较高的NO转化率,在180 ℃NO转化率即可达到100%。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在反应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H_2-TPR研究发现掺杂其它过渡金属后Co离子的还原温度明显降低,表明Co离子得到了活化。3) 以Co-Cu-Al水滑石为前体的样品用共沉淀法合成了一系列Co/Cu/Al含量不同的水滑石化合物,包括Co/Cu/Al分别为7/1/1,3/1/1及1/1/1和仅含Co或Cu的Co/Al = 3/1,Cu/Al = 3/1等一系列样品。XRD结果表明除Cu-Al外其它样品经焙烧后均出现了尖晶石相。Cu-Al样品经焙烧后出现了CuO相表明样品为CuO负载于Al_2O_3上。NO和CO的TPD研究表明三组份样品对NO和CO的吸附明显高于二组份样品,而且含CO量高的样品对NO和CO的吸附能力更好,表明Co起较强的作用。在三组份样品的NO-TPD脱出物中发现有N_2O和N_2,表明NO在样品表面的吸附为活化吸附。对CO还原NO反应活性的研究表明,三组份样品的活性远远高于二组份样品,且含Co量高的样品活性较高,表明在此系列样品中Co离子起决定性作用,而Cu离子起助催化作用。通过对反应中各组份含量的变化分析,我们认为反应机理如下:CO + O-Cat → CO_2 + □-Cat NO + □-Cat → NO-Cat 2(NO-Cat) → N_2O + O-Cat + □-Cat N_2O + □-Cat → N_2O-Cat N_2_O-Cat → N_2 + O-Cat 2(N_2O-Cat) → N_2 + 2(O-Cat) O-Cat是样品中的晶格氧,在Co-Al中加入其它过渡金属离子使样品中的晶格氧得到活化,因此,催化活性得到提高。用以水滑石为前体,共沉淀法和固相反应法等三种制备方法合成了一系列Co-Cu-Al催化剂,发现以水滑石为前体的样品不论是对NO,CO的吸附性能还是对NO-CO反应的催化活性都远远高于其它方法制备的样品,这可能是由于水滑石可以起到一个模版作用,使Cu, Co离子分散的更均匀,以及使催化剂表面的含氧基团丰富。
Resumo:
自八十年代末以来,电致发光日益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在短短十年中,人们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如器件的亮度、寿命等,可以说有些材料已基本实现商业化,但如果要实现高纯色度显示,那么稀土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因此我们较系统地研究了稀土芳香性羟酸类有机配合物的溶解性,然后根据这些规律设计、合成了系列芳香性羧酸类有机配体,并在其光致发光的基础上研究了其电致发光特征,为开发新型稀土电致发光材料以及拓宽稀土材料研究范围提供基础性数据。1)为了获得溶解性优良的稀土芳香性羧酸配合物,我们系统地研究了其溶解性特征,发现了以下几个规律:a)溶解性与配位方式的关系。一般说来,芳香性羧酸类配合物以四元环配位具有较高的溶解度。b)溶解性分子结构的关系。具有柔性长链且含有亲水基团的芳香性羧酸类配合物一般具有较好的溶解性。c)溶解性与配位过程的关系。利用官能基团保护,在均相溶解中制备的芳香性羧酸配合物具有较强的溶解性。2)合成了几种新型且溶解性优良的芳香性羧酸类有机配体及其稀土配合物。3)稀土芳香性羧酸类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研究。我们研究了其光致发光的相对荧光强度以及其各种状态下的荧光寿命,并测定了部分有机配体的三重态能级,从而引入第二配体,优化了稀土离子与有机配本的能级匹配,提高了稀土芳香性羧酸类配合物的光致发光效率。在电致光发研究中,我们首次以稀土芳香性羧酸类配合物为电致发光材料,成功的制备出发高纯红、绿光的电致发光器件。我们采用ITO/PVK/PVK:PBD:complexes/PBD/AL(Al:Mg)这种器件结构,以稀土配合物掺杂于电子传输材料PBD和成膜性优良的空穴传输材料PVK作为发光层,克服了芳香性羧酸类配合物本身成膜性和载流子传输性能差的缺陷。采用多层器件结构增强了电子和空穴的传输以及其复合平衡,提高了器件的亮度和寿命。首次研究表明对于稀土芳香性羧酸类配合物,以PBD代替Alq_3作为电子传输材料更易实现稀土离子的特征光谱。通过第二配体的引入以及利用掺杂高聚物PBD向稀土配合物的传能作用,首次实现了以稀土芳香性羧酸类配合物为电致发光材料的红色电致发光,也表明了对同一芳香性羧酸类配体,铽、铕离子均能与之形成很好的能级匹配。
Resumo:
、I钠原子激光增强电离光谱(LEIS)方法的研究-以石墨杯为原子化器在LEIS方法中,最常见的原子化器是火焰。但由于火焰背景噪声严重且难以克服,在火焰原子化过程中,雾化和热离解不充分,仅有10~(-2)%的分析溶液参与吸收以及火焰气体使测定元素受到高度稀释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火焰原子化限制了LEIS方法灵敏度的进一步提高。考虑到石墨炉原子化器较火焰具有取样量少,绝对灵敏度高;样品(包括固态、液态)可直接引入石墨炉内;不会发生如同火焰中所存在的干扰效应;蒸发效率和原子化效率较高,几乎全部样品都能参与吸收等优点,本工作在已建立火焰LEIS方法的实验基础上,将原子化器改换为石墨杯进行了钠原子LEIS方法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仅有的几篇有关石黑炉LEIS的研究报告中,都报导了该方法对钠原子的检出限估计可达到10~(-14)-10~(-15)克,由于此项研究尚处于探索性研究阶段,故有关方法性的系统研究几乎还未见报导。本工作在未使用任何放大器的情况下(实验条件限制)对影响钠原子LEIS信号强度的诸因互进行了实验观察。主要包括:钠原子化条件;激光束位置、阳极电压、激光输出能量、电极位置以及激光脉冲重复率对LEIS信号强度的影响等。并绘制了校准曲线,统计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1%(高浓度)18.2%(低浓度),在现有仪器条件下,还不能测出检出限,测定下限为3*10~(-9)克。对固体粉末直接进行了尝试,检测下限为5*10~(-8)克,进样是为5毫克。在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中,如有条件使用低噪声的放大器及Bxear积分器,选择门检时间窗,或采用分步激发等手段,估计本方法定会达到预想的高灵敏度,检敏度至少提高了个数量级。对石墨炉原子化LEIS法来说,似比较详细的研究报告,截至实验停止时还未见报导。II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发样中Zn、Cu、Mn、Al的测定发中微量元素ZN、Cu、Mn均属人体必需元素,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多种生理功能,临床医学等方面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Al则被认为是异致某种疾病的元素之一。本工作报告了用火焰法测定Zn、Cu;石墨炉法测定Al、Mn的结果,其中,对Al的测定,为摆脱基体干扰,加入改进剂Mg(NO_3)_2,并采用平台石墨炉进行试验,得到了线性较好的工作曲线,但在实际测定时,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只能采用一般石墨管加基体改进剂对少娄样品中Al含量进行测定。Zn、Cu、Al三种元素由标准曲线法测定;而Mn由于Fe的干扰无法消除而采用标准加入法测定,并因此限制了测定样品数。Cu、ZN、Mn三种元素的回收率分别为102.8%, 99.7%, 102.5%,变异系数为9.6%, 11.3%, 9.7%,对本地居民发中(30个发样)Zn、Cu含量进行测定,Zn、Cu的含量范围为148-318ppm,7.2-15ppm,并计算了Zn/Cu比。本方法对发样中四种元素的测定结果与ICP法进行对照。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吻合得较好。
Resumo:
稀土对铝及铝合金具有很多良好作用。根据国内外有关铝合金发展趋势的报道,铝合金向中强高工艺高强耐热、超塑、微量元素改善合金性能等方向发展稀土在这些方面对铝合金有着很好的作用效果。因此研制新型铝合金,研究稀土对铝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及稀土作用机现,有着重要的意义。稀土在铝合金中的应用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研究工作者的关注。近几年此方面研究尤为活跃。我国是一个稀土蕴藏量较大的国家,研究稀土在铝合金中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我国的资源优势,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关稀土在铝合金中的应用研究,国外开展的较早。我国始于七十年代。合金工作者对稀土在铝合金中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确认了稀土可以改善铝合金的组织和性能,改善工艺性能,表面光泽性和耐腐蚀性但是,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和全面的理论,由于研究条件和目的不同,很多的研究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对某些问题还研究得不够深入,不够全面。如:1. 稀土对金属铝组织和性能影响;2. 稀土对铝合金枝晶组织细化作用和晶体结构影响;3. 稀土如何改善铝合金的加工工艺性能,提高铝合金的成品率;4. 稀土对提高合金沉淀硬化速度,使GD区快速析出,时效峰提前;5. 铝热还原法,较低温度下制取铝稀土合金,特别是重稀土合金;6. 稀土铝合金的加工硬化过程研究;7. 稀土在变形铝合金中的存在状态和分布规律;基于上述问题和国内对铝合金的需求,本文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研制了RE-Al-Mg-Si挤压型材合金,稀土是采用向工业电解槽中加入混合稀土化合物同铝一起共电沉积,制取稀土铝合金,然后配制成RE-Al-Mg-Si合金。对其组织,晶体结构,性能,沉淀硬化过程等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 稀土可使Al-Mg-Si合金强度提高10-20%,硬度提高10%左右;②. 稀土可以改善Al-Mg-Si合金的加工性能,在挤压温度下具有较大的高温塑性。稀土可使铝镁硅合金晶粒细化,再结晶温度和过烧温度提高,允许在较宽温度范围内进行热处理;③. 稀土可使Al-Mg-Si合金表面致密,光亮,改善耐腐蚀性和光学特性;④. 稀土可使铝基体晶胞体积减小,晶胞体积的减小值和强度、硬度提高成很好的直线关系。首次提出稀土对铝合金的“晶胞收缩效应”;⑤. 稀土在铝镁硅合金中分布规律是晶内晶界都有稀土存在,晶界多于晶内。稀土和Si,Fe等共存于晶界。⑥. 稀土可促使GP区快速析出,弥散的第二相质点在位错线上析出,起着钉扎位错,增大位错密度的作用,因而时效硬度提高,时效峰提前;为短时高温时效提供了实验依据;2.研制了RE-Al-Zn-Mg中强合金。稀土的加入是采用对掺法,对合金的组织、性能,加式硬化过程,时效工艺及稀土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 稀土可改善合金加工性能,尤其是高温延伸率,当稀土为0.489%时达到750%,是未加稀土的合金两倍多。该合金具有超塑性。②. 铸态或变形后,稀土对组织都有细化作用;③. 该合金加工硬化过程具有三个阶段,经过线性回归处理成很好的直线关系。④. 稀土可使Al-Zn-Mg合金的时效峰提前约4小时;⑤. 稀土合金的新相在位错密度线上析出,阻碍位错移动,使严结构组织保持较大的位错密度,从而改善合金性能;⑥. 该合金具有满意的强度,可适合挤压,轧制等变形加工。3. 研究了稀土对金属铝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用铝热还原法制得Al-RE合金。实现了较低温度下重稀土化合物的铝热还原。采用电解复膜工艺,制得金相样品;使合金的细节组织清晰可见。研究了组织和性能,得出如下结论:①. 稀土对铝的细化作用,枝晶细化更明显,这主要是稀土在铝中的溶质再分配,造成了结晶前沿的过冷区,使铝晶粒以树枝状晶长大,由于稀土元素在铝中的溶质分配系数不同而表现在细化晶粒方面有一定的差异;②. 稀土在铝中主要分布在晶界和枝晶界,晶内也有稀土存在;③. 稀土可以提高纯铝的机械性能和高温塑性;④. 通过铝热还原,可在较低温度不制得Dy、Eu、Gd、Y等重稀土铝合金。
Resumo:
高纯度的氮气中,以Al-Mg-Y合金为母合金,利用Lanxide技术合成了含烧结助剂 Y_2O_3的复合AIN粉体.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粒径分析及化学成分分析等检测手段对氮化产物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合金氮化反应完全,氮化产物疏松易于粉化.粉化后获得的复合AIN粉体具有纯度高,氧杂质含量低,粒度细小等优点。
Resumo:
以Al-Mg和Al-Mg-Y合金为原料,通入高纯度的氮气,利用原位合成法制备了AlN粉体及含烧结助剂的复合AIN粉体。合金氮化产物的组织排列疏松,有利于粉化。粉化后的AlN粉体纯度较高,含氧量为1.23%,平均粒径为6.78μm, 物相为单相AIN;复合AIN粉体物相组成为AIN主相与稀土钇的氧化物烧结助剂Y2O3相。粒径分布曲线呈双峰现象,从提高粉体的充填系数角度考虑,具有这种粒径分布的粉体有利于烧结致密化。
Resumo: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已成功地运用于固体、液体、气体样品中微量元素的测量以及微生物、细菌等的鉴别分析上,而在植物样品上面的应用则是一个较新的课题。该实验用纳秒Nd:YAG激光器击穿真空冻干的土豆、百合样品,用光纤光谱仪测量了其LIBS光谱。通过鉴别、分析LIBS光谱,得到了这两种样品中微量元素的成分。并且对土豆干和百合干中Ca,Na,K,Fe,Al,Mg六种金属元素典型谱线的强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由此得到了样品中这六种微量元素含量的对比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土豆干中的Ca和Na等含量都明显高于百合干,而百合干中Mg的含量较高。实验结果还表明用LIBS技术检测、对比冻干植物样品中微量元素含量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分析方法。
Resumo: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在植物样品上面的应用是一个较新的课题.为将LIBS技术能实际应用于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领域,实验中对三种真空冻干水果样品进行了初步LIBS实验研究,鉴别了其LIBS光谱,并选取典型光谱线,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了三种水果中Ca,Na,K,Fe,Al,Mg六种元素含量的差别.实验结果表明,苹果中Na的含量最高,Ca的含量最低,三种水果样品中的K,Fe,Mg等元素含量也都有差异.实验结果还表明LIBS技术是一种检测、对比植物样品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有效手段.
Resumo: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在植物样品上面的应用是一个较新的课题. 为将LIBS技术能实际应用于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领域,实验中对三种真空冻干水果样品进行了初步LIBS实验研究,鉴别了其LIBS光谱,并选取典型光谱线,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了三种水果中Ca,Na,K,Fe,Al,Mg六种元素含量的差别. 实验结果表明,苹果中Na的含量最高,Ca的含量最低,三种水果样品中的K,Fe,Mg等元素含量也都有差异. 实验结果还表明LIBS技术是一种检测、对比植物样品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有效手段.
Resumo:
在研究和探索稀土对铝合金作用机理的过程中,稀土的良好作用已为越来越多的研究所证实。目前,有关稀土对铝合金宏观组织和性能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多,但有关稀土对铝合金晶体结构参数的影响报道很少。本文研究了稀土对Al-Mg-Si合金晶体结构参数的影响,可以说,稀土能够提高铝合金的机械性能,在宏观组织上表现为晶粒细化,在微观结构上表现为晶胞参数变小。
Resumo:
Deposition potentials of Lithium and Sodium ions have been measured in binary chloride systems (LiCl-KCl, NaCl-KCl) by I-V curve metho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e for preparing high purity Al-Li alloy by electrolysis in molten salt. The changes of free energy and enthalpy were calculated in terms of depolarization values on Al cathode. Thermodynamic meaning of depolarization was discussed in details and the empirical relation between binary alloy type and depolarization type was proposed. It is shown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presence of a third element in Al-Li alloy can strengthen depolarization of Li ion at Al alloy cathode and give foundation for preparing high purity Al-Li-M ternary alloy. The effect of LiCl concentration on deposition potentials of Li ion at Al cathode in KCl-LiCl melt was studied and average active coefficient of LiCl was obtained.
Resumo:
The chlorination reaction of Li2CO3 with NH4Cl has been studied in detail by a series of thermal analysis methods. When NH4Cl/Li2CO3 mole ratio equals 4, Li2CO3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LiCl quantitatively in a stream of Ar gas flow. All residual NH4Cl is decomposed completely at 400 degrees C and carried away from the reaction cell by Ar gas.Analysis by X-Ray diffraction and Ion Chromatography show that there are almost no NH4Cl remained in The LiCl product. It is interested that the chlorination reaction can be applied to the determinations of phase diagram by thermal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preparation of Al-Li alloy by electrolysis in molten salt.
Resumo:
The tess potential-concentration curve was first applied to measure the concentration of an alloy. Attempt to use the V-c curve of Al-Li alloy in measuring the diffusion coeffictent of Li atom in liquid aluminium with anode chronopotentiometry at 720℃, was made and D_(Li/Al=4.94×10~(-5)cm~2·s~(-1) was obtained. The value is well consistent wish the theoretical value, D_(Li/Al)=4.85×10~(-5)cm~2·s~(-1) in terms of Stokes-Einstein equation.
Resumo:
The minera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e-oxyhydroxide samples from one dredge station (long. 103 degrees 54.48'W, lat. 12 degrees 42.30'N, water depth 2655 m) on the East Pacific Rise near lat 13 degrees N were analyzed by XRD, ICP-AES, and ICP-MS. Most Fe-oxyhydroxides are amorphous, with a few sphalerite microlites. In comparison with Fe-oxyhydroxides from other fields, the variable ranges i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Fe-oxyhydroxide samples are very narrow; their Fe, Si, and Mn contents were 39.90%, 8.92%, and 1.59%, respectively; they have high Cu (0.88%-1.85%) and Co (65x10(-6)-704x10(-6)) contents, and contain Co+Cu+Zn+Ni > 1.01%. The trace-element (As, Co, Ni, Cu, Zn, Ba, Sr) and major-element (Fe, Ca, Al, Mg) contents of these samples are in the range of hydrothermal sulfide from the East Pacific Rise near 13 degrees N, reflecting that this type of Fe-oxyhydroxide constitutes a secondary oxidation product of hydrothermal sulfide. The Fe-oxyhydroxide samples from one dredge station on the East Pacific Rise near 13 degrees N are lower in Sigma REE (5.44x10(-6)-17.01x10(-6)), with a distinct negative Ce anomaly (0.12-0.28). The Fe-oxyhydroxide samples have similar chondrite-normalized rare-earth-element (REE) patterns to that of seawater, and they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REE 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thermal plume particles and hydrothermal fluids, showing that the REEs of Fe-oxyhydroxide are a major constituent of seawater and that the Fe-oxyhydroxides can become a sink of REE from seawater. The quick settling of hydrothermal plume particles resulted in the lower REE content and higher Mn content of these Fe-oxyhydroxides, which are captured in part of the V and P from seawater by adsorption. The Fe-oxyhydroxides from one dredge station on the East Pacific Rise near 13 degrees N were formed by secondary oxidation in a low temperature, oxygenated environment. In comparison with the elemental (Zn, Cd, Pb, Fe, Co, Cu) average content of hydrothermal sulfide samples from the East Pacific Rise near 13 degrees N, the Zn, Cd, and Pb contents of the Fe-oxyhydroxides are lower, and their Fe, Co, and Cu contents are higher.
Resumo:
基性岩类的(脱水)部分熔融实验是研究地球内部中酸性岩浆(熔体)形成的重要实验方法,自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受到地质学家的高度重视。华北北缘广泛分布的中生代埃达克质岩石的成因,十几年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激烈争论,至今仍没有定论。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张家口地区同时出露的古老太古宙中基性下地壳岩石、中生代中酸性埃达克质岩浆岩以及汉诺坝基性麻粒岩包体等可能反映了源岩和熔融产物的综合信息,这为我们运用实验岩石学手段研究华北北缘埃达克质岩石成因提供了非常理想的条件。 本文在1.5-2.0GPa,800-1000℃条件下,对采自华北北缘的斜长角闪岩同时进行了块状与粉末状两种样品的部分熔融实验研究,利用电子探针对各实验产物进行了主量元素分析以及利用LA-ICP-MS对部分熔体进行了微量元素测试,进而比较了相同条件下块状和粉末状样品的熔融特征,并对比了实验获得的熔体与华北北缘中生代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时也将实验获得的残留体与汉诺坝基性麻粒岩包体进行了比较。获得以下主要认识: (1)相同的温度、压力和恒温时间条件下块状样品的熔融温度比粉末样品的更低。在1.5-2.0GPa,800℃时块状斜长角闪岩样品已经发生部分融融,而相同条件下粉末样品中没有观察到熔体,粉末样品的部分熔融发生在850℃左右。在850-1000℃温度范围内,相同条件下块状样品的熔体含量比粉末样品的熔体含量高出5-17vol.%,即相同条件下块状样品比粉末样品的熔融程度更高,说明块状样品更容易达到可以分凝形成岩浆的临界熔体分数(CMF),这可能暗示着自然界中的岩浆形成可能比以往通过粉末实验结果推测的更容易发生。此外,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950-1000℃),块状样品与粉末样品的熔体在主量和微量元素上都具有大致相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认为二者在在岩石学应用上是等效的。 (2)1.5GPa下实验获得的熔体为花岗质-花岗闪长质熔体,850-1000℃熔体的主-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华北北缘中生代埃达克质岩石的整体特征具有很好的相似性,并与实验原岩产地张家口地区的三个典型中酸性埃达克质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类似。可以认为实验的斜长角闪岩在1.5GPa下部分熔融能够形成华北北缘中生代埃达克质岩石。2.0GPa下的实验熔体为花岗质-奥长花岗质成分,其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均与华北北缘埃达克质岩石存在较大的差别,说明该压力下不能够形成华北北缘埃达克质岩石。 (3)实验残留相主要组成为Hb+Cpx+Gt±Pl,相当于麻粒岩相或榴辉岩相的矿物组合。与汉诺坝基性麻粒岩包体的典型矿物组合Cpx+Opx+Pl存在较大差别,在化学成分上,残留相比麻粒岩包体也整体上富Fe、Al,而贫Mg、Ca。综合来看汉诺坝基性麻粒岩包体可能是多种源岩在相对低压的条件下经过多期部分熔融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次实验的原岩及条件难以完全解释其复杂的成因。 另外,针对实验熔体和华北北缘埃达克质岩石之间的一些差异,不排除可能同时存在其他与之类似的源岩,成分上具有相对富Mg、Ca而贫Fe、Al,以及不同程度的Th、U、Zr、Hf富集等特征,与斜长角闪岩一起部分熔融,共同形成中生代华北北缘的中酸性埃达克质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