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4 resultados para eco-environment
Resumo:
The impact of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outflows on its estuary was investigated with river gauging and shipboard hydrographic observations. The river flux has been decreasing dramatically; the discharges of water and sediment in the 1990s dropped to 27.4% and 31.9% of those in the 1950s, respectively, resulting in frequent and lengthy events of downstream channel dry-up since the 1970s. There were accumulatively 897 zero-flow days during the 1990s in the river course below the Lijin Hydrological Station, 100 km upstream from the river mouth, which is 82.4% of that in 1972. As freshwater input decreases, river-borne nutrients to the estuarin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ncentration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 in the 1990s was four times of that in 1950s. Changes in amount and content of the riverine inputs have greatly affected the estuarine ecosystem. Ove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in the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waters increased and their distribution pattern altered in response to the reduction of freshwater inflow. The distribution of and seasonal succession in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in the surface layer have also changed with a shift of river outlet and the decrease in riverine nutrient loads. Furthermore, deterioration of estuarine ecosystem by less river input has decreased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deltaic region waters, and in turn depressed the fishery. (C) 2008 Published by Elsevier Ltd.
Resumo: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类型复杂,既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也有水力、风力、重力产生的变化。同时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成为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大障碍。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生存与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志。无论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角度考虑,还是从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8年以后,如何解决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经济发展问题及黄河减沙的角度来看,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该区的生态建设已势在必行。根据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生态恢复学和土壤侵蚀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的重要性,探讨了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发展对策。
Resumo:
六盘山区位于黄河中上游,是黄土高原西部天然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在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本区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洁净,旱作农业潜力大,草畜业兴旺。六盘山生态经济圈规划了4个功能区和7大特色农业基地产业,以六盘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中心,加大退耕造林种草与管护力度,到2015年基本修复六盘山区受损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灌丛草原植被;以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为支撑,建立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系统和绿色农牧产品基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农业基础。
Resumo: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典型侵蚀环境纸坊沟流域不同封禁年限的狼牙刺群落和杂灌群落为研究对象,选取放牧地和天然次生林为参照,分析了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呼吸强度、代谢商及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封禁后土壤理化性质明显改善;微生物生物量随封禁年限的延长变化显著,阳坡随封禁年限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逐渐增加,25 a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较封禁前分别增加252%、161%和174%,但显著低于天然侧柏林,仅为其39.0%、41.8%和53.7%;阴坡封禁前10年微生物生物量迅速增加,随后增加幅度减缓,呈波动式缓慢上升趋势;封禁25 a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分别增加108%、93%和102%,但明显低于天然杂灌丛群落和辽东栎林,仅为辽东栎林的54.4%、49.1%和40.1%。土壤呼吸强度在封禁5 a后增大明显,且随着年限增加逐渐上升,阳坡25 a时达到最大值,而阴坡15 a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有所下降,25 a后降至最低点,但仍显著高于放牧地,相同封禁年限的土壤呼吸强度阴坡明显高于阳坡。qCO2随着封禁进程逐渐降低,25 a后达到最低值。相关性分析显示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呼吸强度、qCO2与土壤养...
Resumo:
1991、 1996、 1997和 1998年的几次洪灾 ,造成了 6171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除气象因素外 ,水土流失是引发洪灾的一个极为主要的因素。加强领导 ,强化管理 ,加大执法力度 ,加强防洪工程建设 ,坚持综合治理 ,良化生态环境 ,搞好小流域治理是保持水土、治理江河的根本措施
Resumo:
论述了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分析了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和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 ,搞好水土保持不但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而且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Resumo:
对农业、环境建设、自然资源和农业生态经济“专家”系统建设等限制黄土高原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的有关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 ,探讨了其存在的问题和运作设想 ,以求得在上述几个领域内为黄土高原生态农业、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Resumo:
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和生态建设的现状 ,进一步理解在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形势下 ,朱钅容基总理有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指示的重要意义。并以延安 6 5 0 km2 山川秀美示范区建设为例 ,探讨了生态环境建设的阶段、目标、模式及科技试验示范的主要任务
Resumo:
利用模拟降雨在降雨性质上的可控性优势,分析了在黄土丘陵区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坡面土地利用方式(林灌地、封禁荒草地、弃耕农地)的产流产沙动态过程及发生机制。结果表明,在降雨条件相近时,不同类型坡面状况的初始产流时间差异明显。次降雨过程中各地类小区产沙和产流动态变化不完全一致,产沙量较产流量增加趋势更为显著。在降雨和土壤条件相对一致的条件下,不同地类小区的侵蚀产沙过程差异显著,其中林地和草灌地与坡耕农地相比可增加入渗,减水效益明显,减沙效益更为显著,表明实施林草植被建设,包括退耕封禁等措施在内的生态治理减蚀效益明显,能够有效地减少坡面的来水来沙;并提出了可反映土壤抗蚀能力的量化指标——单位冲刷强度,为在实验流域对包括退耕还林草、封禁措施在内的生态恢复重建过程的流域水沙变化及其效应评估提供量化指标。
Resumo:
本文分析了黄土高原耕地资源的特点与问题、农业生产中的主要经验,提出了粮食生产潜力与目标、农业发展的技术对策与建议.
Resumo:
:水蚀风蚀交错带是黄土高原侵蚀最严重的地区和黄河下游河床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其生态环境脆弱、治理难度大 ,加之晋陕蒙能源基地的大规模开发 ,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鉴于治黄和煤田开发及生态环境整治的紧迫需要 ,以水蚀风蚀交错带六道沟小流域为试区 ,分析研究了该区水蚀风蚀时空分布规律及脆弱生态环境特征 ,提出以防治水蚀和风蚀为中心 ,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和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基本农田优化结构和高效利用及植被建设为重点 ,建立具有防蚀固沙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大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Resumo:
本文总结了该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指出了该区存在着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需要调整等方面的问题 ,提出要转变观念 ,加大科技投入 ,在宁南建设自给性农业、防护性林业、商品性畜牧业的发展方略等建议。
Resumo:
本本文以黄土高原为例,讨论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开发西部切入点的科学和实际意 义。从黄土高原毁林毁草耕垦和人为加速侵蚀的发展,剖析了退耕还林还草作为生态环境建 设切入点的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剖析了退耕还林还草的切入点及其实施对策。
Resumo:
采用科学史观简要分析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演变的历史过程。通过分析认为 ,历史时期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演变不再单纯表现为自然过程 ,而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人地互动过程。人为因素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具有双重意义 ,既通过耕种对自然环境破坏 ,还进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提高土地承载能力 ,其主要是由不同的环境观和社会因素造成的。人类对生态环境影响以资源利用为主 ,有意识的建设活动较少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成就巨大 ,生态环境演变具有明显历史进程 ,被动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对生态环境演变有特殊意义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践及其成效在农田水利环境、土壤环境、水土保持等方面表现突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在当今西部大开发机遇下 ,应借鉴历史经验 ,加快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建议采用科学的环境观指导实践 ,加大科技投入和市场调剂 ,减小黄土高原地区粮食压力 ,实现较劣土地的生态恢复 ,使自然生态环境修复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进行 ,建设结构合理的水土保持型大农业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