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9 resultados para mtDNA ND4-tRNALeu gene
Resumo:
由于多种原因, 古老人类标本中的DNA 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解, 在分析时只能得到短片段的 序列. 如何对这些序列片段的真实性进行甄别, 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其中包含的信息, 是目前对古代人 群遗传结构分析及其他古DNA 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难题. 本文对近期国内古老人群mtDNA 研究中 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 并从mtDNA 世系的系统发育关系角度, 对新疆(包括邻近的中亚地区)古老人 群数据进行了重新分析. 结果显示, 这些古老DNA 数据的可靠性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结合现代不同 地理人群中的mtDNA 变异情况, 能够对获得的距今数千年前的mtDNA 的真实性进行判别和自检, 并 能有效地对序列信息进行解码. 同时, 对中亚地区古老人群mtDNA 数据重新分析的结果, 支持该地区 欧亚人群基因交流融合由来已久的推测.
Resumo:
目的 探讨蓝氏贾第鞭毛虫 (Giardialamblia)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种内差异。方法 提取虫体总DNA ,对所有虫株磷酸丙糖异构酶 (tim)基因部分片段进行PCR扩增。测定序列后 ,用简约法和NJ法构建系统树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共有 12 4个位点存在变异 (占所有测定序列中的 2 3% ) ,且大多数为发生在密码子的同义突变。两种构树方法所得二树的分枝结构相似 ,均将受试的 16株蓝氏贾第虫分为明显的两组。结论 宿主及地理因素对蓝氏贾第虫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影响不大。在DNA分子进化水平上 ,自然选择的影响十分显著。可将tim基因作为蓝氏贾第虫群体遗传结构一个十分有效的遗传标记。
Resumo:
参考鳗鲡等鱼类线粒体 DNA序列进行了中国花鲈线粒体 DNA细胞色素 b基因片断的引物设计、PCR扩增及其序列测定。得到中国花鲈的碱基序列为 4 10 bp,其 A、T、G、C含量分别为 10 1bp(2 4 .6 3% )、112 bp(2 7.32 % )、72 bp(17.56 % )、12 5bp(30 .4 9% ) ,与鳗鲡等其他鱼类相同基因片断序列碱基含量相似。
Resumo:
本文用14 种识别6 碱基的限制性内切酶Apa Ⅰ、BamH Ⅰ、Bgl Ⅰ、Bgl Ⅱ、Dra Ⅰ、 EcoR Ⅰ、EcoR Ⅴ、Kpn Ⅰ、Pvu Ⅱ、Pst Ⅰ、Sac Ⅰ、Sal Ⅰ、Sma Ⅰ和Xho Ⅰ研究了来自我国12 个省 和自治区共计18 个地方山羊品种218 个个体mtDNA 的RFL P ,并运用Nei 氏公式计算了各限制 性类型间的遗传距离P 和群体遗传多态度π值。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所有个体中共检测到41 个 酶切位点,18 种限制性态型,其中BamH Ⅰ、Bgl Ⅱ、Dra Ⅰ、EcoR Ⅰ和Sal Ⅰ共5 种酶表现出多态。 18 种限制性态型可归结为6 种基因单倍型,单倍型Ⅰ(BamH Ⅰ2B、Bgl Ⅱ2A、Dra Ⅰ2A、EcoR Ⅰ2A 和Sal Ⅰ2A) 和单倍型Ⅱ(BamH Ⅰ2B、Bgl Ⅱ2A、Dra Ⅰ2A、EcoR Ⅰ2A 和Sal Ⅰ2B) 为两种基本单倍 型,研究结果提示我国地方山羊品种起源于两种不同的母系祖先。各限制性类型间的平均遗传距 离为0100436 ,整个群体的平均遗传多态度π值为010487 % ,表明我国地方山羊品种mtDNA 遗传 多样性比较贫乏,分化程度较低。
Resumo:
本研究采用10种限制性内切酶(AvaⅠ,BamHⅠ,BglⅡ,EcoRⅠ,EcoRⅤ,HindⅢHpaI,PstI,PvuⅡ and SalI)对中国南方四省──云南、贵州、广东和海南省的11个地方黄牛品种和1个培育牛品种共154份样品进行了线粒体DNA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mtDNARFLP)。结果发现,除EcoRⅠ外其余9种酶均表现出多态性。共检测到23种限制性态型,可以归结为5种单倍型。利用“UPGMA”方法构建了单倍型间的聚类树。研究表明,单传型Ⅰ和Ⅱ分别与瘤牛(Bos indicus)和普通牛(Bostaurus)的单倍型一致,瘤牛和普通牛是中国南方黄牛的2个重要起源,其中瘤牛在中国南方黄牛形成过程中的贡献较普通牛大。单格型Ill与牦牛的互型一致,仅在云南迪庆黄牛中检测到,提示从牦牛(Bo.ggfu;;。ie。s)到迪庆黄牛可能存在着mtDNA渐渗现象。IV型为首次报道,为云南省德宏黄牛所特有,推测可能是来自除印度瘤牛外的另一支瘤牛的独立驯化事件。单倍型1和IV的分歧时间大约是在26880—535000年以前,比黄牛的驯化时间10000年要早许多。中国南方黄牛的mtDNA变异研究──起源及...
Resumo:
云南几个地方鸡种的mtDNA限制性片段多态性研究邹平张廷饮(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昆明650224)王文陈永久张亚平(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实验室线粒体DNA(mtDNA)具有进化速度快、严格单性母系遗传和易于提取分析而成为研...
Resumo:
结合日本猴(M. fuscata)的有关资, 料构建了猕猴属6个种的分子系统树, 并给出各个种的分化时间。这6个种可分成4个类群, 熊猴和藏酋猴、恒河猴和日本猴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近, 可分别划分为同一类群, 红面猴与其他5种猴的遗传距离最远, 在系统发生上分离最早。图9表5参29
Resumo:
用Apa I等7种识别6碱基的限制性内切酶研究了14只乌珠穆沁羊mtDNA的RFLP。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个体中检测到37个酶切位点,17种限制性态型,其中BamH I和Bgl I表现出多态,Xho I无切点。17种限制性态型可归结为3种基因单倍型,mtDNA多态度π值为0.027%,表明乌珠穆沁羊mtDNA多态性比较贫乏。
Resumo:
鳃形目鱼类是一类在鱼类乃至脊椎动物进化史上占有很重要地位的古老濒 危鱼类,长期悬而未决的系统演化关系为世人瞩目.采用DNA测序技术首次测定了 包括中国特有鳃形目鱼类在内的12种鳃形目鱼类的mtDNA ND4L和ND4基因(703 by)的序列,并进行了分子系统学分析.从分子系统学的角度得出了如下结论:(1) 鲤属可以归并到鳃属;(2)达氏鳃与中华鳃的亲缘关系最近,很有可能为中华鳃的 一陆封类型;(3)环太平洋地区的鳃科鱼类可能有共同的起源;(4) ND4L和ND4基 因是进行鳃形目鱼类系统演化研究很好的遗传标记.
Resumo:
以15种限制性内切酶,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分析了贵州黄牛4个地方品种和1个育成品种--贵州黑白花奶牛的mtDNA多态性。发现贵州黄牛有两种类型的mtDNA分子,即普通黄牛类型和瘤牛类型,两者的频率分别是44.07%和55.93%,没有发现重组和中间类型。贵州黑白花奶牛的mtDNA与贵州黄牛类似。贵州黄牛可能起源于普通牛和瘤牛。此外,根据品种间亲缘关系的推断,对“盘江黄牛”和“巫陵黄牛”两个品种的命名进行了讨论。
Resumo:
采用15种限制性内切酶,研究贵州省4个山羊(capra sp.)品种共93只个体的线粒体DNA多态性。其中BamHI、HindIII和SalI3种酶的酶切类型存在多态。共检测到18种限制性态型,归结为3种mtDNA单倍型。单倍型I和II在贵州山羊4个品种中分布频率较高,分别为77.42%和21.50%,单倍型III分布频率较低(1.08%);品种间亲缘关系聚类分析表明白山羊和黑山羊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黔北麻羊,而与小香羊的亲缘关系最远。
Resumo:
用15种识别6碱基的限制性内切酶ApaⅠ、BamHⅠ、BglⅠ、BglⅡ、ClaⅠ、DraⅠ、EcoRⅠ、EcoRⅤ、HaeⅡ、HindⅢ、KpnⅠ、PvuⅡ、PstⅠ、SacⅠ和SalⅠ对绵羊、山羊和岩羊mtDNA的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探讨其遗传分化关系。
Resumo:
我国北方地区有丰富的山羊品种遗传资源。这些遗传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基因库之一,是山羊育种不可缺少的重要的遗传材料。因此,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对这些山羊品种的遗传差异,特别是分子遗传的差异却知之甚少。本试验对中国北方地区部分山羊品种和类群的线粒体DNA的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我国北方地区山羊品种的起源及遗传分化研究、群体的遗传结构和亲缘关系研究以及品种遗传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Resumo:
采用PCR技术和DNA测序技术,发现了我国一级珍稀保护动物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线粒体DNA(mtDNA)的控制区(D-loop)存在数目不等的串联重复序列,该重复序列造成了中华鲟广泛的异质性现象。从分子水平进行了不同类型重复序列变化规律的研究,同时还初探了重复序列在我国其它几种鲟鱼类的存在情况,发现在白鲟(Psephurus gladius)、达氏鲟(A. dabryanus)和史氏鲟(A. schrenckii)均存在类似的重复序列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