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0 resultados para 341.584
Resumo:
以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地区典型的芨芨草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取样,应用方差/均值比率法、负二项参数(K);扩散系数(C);Cassie指标(CA);丛生指标(I)和聚块性指标(m^*/m)等指标,比较了青海湖地区围栏内、外芨芨草群落主要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围栏内芨芨草群落优势种群的空间格局除多裂蒲公英为随机分布外,其余均为聚集分布;围栏外除西伯利亚蓼外,其余种群也全部为聚集分布,而且围栏外种群的聚集强度大于围栏内。物种的这种分布格局主要与物种本身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有关。
Resumo:
广袤的草地、特有的高寒湿地以及丰富而有又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是江河源区重要的自然生物资源.草地占江河源区总土地面积的84.53%,是源区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大江河的源头区域,为江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无可替代的服务.江河源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寒湿地主要分布区,湿地总面积达8 000 km2.江河源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种类繁多的特有动、植物种类,源区约有哺乳动物、鸟类和鱼类133、249和219种,牧草植物、药用植物、食用植物和观赏植物约800、808、80和400种,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生物多样性集中分布区.然而,由于超载放牧、盲目采挖、盗猎等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气候变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江河源区草地生态系统退化、高寒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环境危机不断加剧.正确权衡江河源区自然生物资源的短期经济价值及其所拥有的巨大生态公益和潜在开发价值,科学决策,保护江河源区自然生物资源迫在眉睫.
Resumo:
To characterize evapotranspiration (ET) over grasslands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we examined ET and its relevant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 a Kobresia meadow from 2002 to 2004 using the eddy covariance method.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changed greatly, with 554, 706, and 666 mm a(-1) for the three consecutive calendar years. The annual ET varied correspondingly to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with 341, 407, and 426 mm a(-1). The annual ET was, however, constant at about 60% of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About 85% annual ET occurred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from May to September, and the averaged ET for this period was 1.90, 2.23, and 2.22 mm/d, respectively for the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The averaged ET was, however, very low (< 0.40 mm/d) during the nongrowing season from October to April. The annual canopy conductance (gc) and the Priestley-Taylor coefficient (a) showed the lowest values in the year with the lowest precipitation. This study first demonstrates that the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is characterized by a low ratio of annual ET to precipitation and that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ET is determined by annual precipitation.
Resumo:
图像匹配是指把一个图像区域从另一个可能在不同时间,不同视点位置或者由不同传感器所获得的图像区域中确定出来或找到它们之间对应关系的一种重要的图像分析与处理技术。 实验结果验证是图像匹配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图像匹配实验验证一般是在真实环境中进行。这种验证方式基本都面临实验周期长、成本高、安全性低、不易重复实验、可控性差、受气候条件、实验场地限制等诸多缺陷。在传统实物验证前,我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新的实验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构建新的实验平台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代替传统方法。虚拟现实是一种由计算机和电子技术创造的看似真实的虚拟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用户可根据自身的感觉,使用人的自然技能对虚拟世界中的物体进行考察和操作,参与其中的事件;同时提供视、听、触等直观而又自然的实时感知,并使参与者“沉浸”于虚拟环境中。作为虚拟现实行业的引导者,由Multigen-Paradigm公司开发的Creator三维建模软件和Vega实时可视化三维视景仿真软件已经广泛应用各种行业。本文采用这两种软件作为我们实验平台的开发工具。结果表明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仿真实验平台能够提供图像和数据,保证图像匹配实验的进行。 基于特征的图像匹配方法是提取图像中的一些特征点,然后借助这些特征点进行匹配。它能够较好的克服基于区域图像匹配算法易受实时性、光照、几何畸变等影响的缺点。边缘特征作为图像的一种基本特征已经广泛应用于图像匹配算法之中。传统的边缘检测方法(如Sobel、Prewitt和Canny算法)对噪声很敏感。 小波变换具有检测局部突变的能力,并且对图像噪声鲁棒,因此是检测图像边缘的有效工具。本文利用小波变换作为图像边缘检测工具,首先对图像分别做两方向的小波变换,进而得到二维小波变换的幅值和梯度,然后利用非极大值抑制方法检测二维小波变换的模极值点作为图像的边缘点。最后利用边缘直方图描述符实现模板边缘与实时图像边缘之间的匹配。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 1、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视景生成,构建图像匹配实验平台。输出实时图像以及加干扰的摄像机拍摄时所对应的水平角、俯仰角、自旋角、高度等指令参数。 2、 根据实时图像及对应参数,利用几何变换将前视图像转换为下视图像。 3、 在图像匹配中,我们在分析传统的边缘检测算子如Sobel、Prewitt、Canny等对噪声敏感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边缘检测算法。 本文的实验环境为Vega、VC6.0++、Matlab7.0 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
Resumo:
给出了一种超高压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根据机器人的作业任务,提出了基于传感器信息、约束信息以及动作反馈信息作为输入,产生式系统作为动作输出的越障控制方式.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法对于机器人的越障过程是有效的.
Resumo:
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逆控制的水下机器人解耦控制策略,解耦过程无需系统的精确数学模型,将变量间的耦合直接按照干扰处理,通过自适应逆控制中的扰动消除原理进行去祸设计。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原理简单、鲁棒性强、解耦效果良好。
Resumo:
以产于四川龙门山地区泥盆系观雾山组的有铰纲腕足化石Independatrypa lemma Chen为研究对象,利用激光熔样等离子质谱(LA-ICP-MS)对其壳体棱柱层中Fe、Mg、Mn、Na、Ba和Sr六种微量元素进行了就位分析。它们在壳体横切面中的对称分布特征总体上与壳体增生方式和过程相一致,表明壳体的绝大部分未经成岩作用的改造。与常用的结构判据、阴极发光判据和微量元素含量判据相比较,微量元.
Resumo:
本文研究了4价阳离子Zr、Hf在水合氧化铁(HFO)上的吸附及其在胶体/溶液界面的分异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等价元素Zr、Hf在HFO上的吸附是非线性的,在吸附和共沉淀过程中二者发生了分异,Zr的吸附能力要大于Hf;pH<6时,固相中Zr/Hf比值随pH的升高迅速降低,而在天然水体pH范围内(pH≥6),Zr、Hf的吸附量Q及Zr/Hf比值则不随pH发生变化,显示了Zr、Hf在表生环境中的相对惰性行为。本研究为吸附/解吸或水/粒相互作用导致Zr、Hf在地表环境的分异提供了实验证据。
Resumo:
在湖北省恩施市渔塘坝的富硒碳质硅质岩、碳质页岩及其废弃岩中堆中,作者首次发现了多种形态的自然硒。本文根据自然硒的产出环境和成因将其分为三种,一种产于近地表废弃“石煤”堆中;一种与构造作用有关;另一种与表生风化作用有关。近地表废弃“石煤”堆中的自然硒是与岩层(或自燃)有关,见有晶形完好、颗粒粗大的晶体;与构造作用有关的自然硒多为毛发状、针状;与表生风化作用有关的自然硒颗粒细小,针状晶体少见.
Resumo:
金宝山镁铁一超镁铁岩体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一个典型的岩浆Cu-Ni—PGE成矿岩体。在根据成岩机制概算原始岩浆微量元素含量的基础上,通过模式计算,表明原始岩浆强不相容元素相对富集型式不可能由现有原始地幔或亏损地幔模型的单一源区熔融或融体混合作用形成,原始岩浆起源于类似OIB源的地幔柱高程度熔融,熔融程度在2o%左右。
Resumo:
T1虽然是一种分散元素,但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富集的,甚至形成独立矿体。笔者在分析滇黔桂地区富铊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后,认为T1在低温阶段富信,并提出T1的富集与沉积盆地局部高地球化学背景有关;促使T1富集万丈和的主要条件是矿化剂和沉淀富集剂,卤素和有机质是主要的成矿化剂,富硫流体和热液改造的有机质是主要的沉淀富集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铊的二期三阶段成矿模式。
Resumo:
锡矿山锑矿床中成矿期热液成因方解石的REE分配模式表现出明显的MREE、HREE富集,LREE亏损特征;且早、晚两期方解石的REE分配模式有所不同,晚期方解石REE分配曲线相对平缓,REE系列元素之间的分馏不如早期方解石明显。初步研究表明,早期方解石存在强烈的REE分馏作用,暗示成矿早期可能有类似独居石的矿物生成;方解石中REE分配行为与角闪石中的REE分配行为非常类似,晶体化学因素对其REE分配模式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REE在方解石中的这种分配行为与溶液体系中REE络合物的稳定性无关;方解石中REE最佳替代位置的离子半径大约为0.091±0.001nm,明显小于理想的Ca^2+;这种最佳置换位置并非由Ca^2+自身,而是由方解石晶体结构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