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 resultados para Biomembranen, 5-Azido-2-Nitrobenzoesäurechlorid, Glykolipopolymer, Goldoberfläche, Photofixierung, Lipiddoppelschicht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采用MSC.Mare非线性有限元软件,对激光强化过程中的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能量密度的变化对激光强化效果的影响。通过温度传感器测量激光强化时材料表面温度的变化来验证数值模拟的结果。模拟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可作为激光加II艺参数选择的依据。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用扫描电镜对比分析了电弧离子镀增加直线磁场过滤对沉积TiN和TiAlN薄膜中颗粒的密度和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TIN薄膜中颗粒的最大直径,从14μm减小到3μm,颗粒密度从lO~9/cm~2。降低到10~5/cm~2.TilN薄膜由于靶材中含有低熔点金属Al,因而发射出更大的颗粒,有的颗粒集团达到20μm,磁场过滤后颗粒尺寸减小,颗粒密度降低到10~6/cm~2。分析了脉冲叠加直流偏压对TiCrZrN复合薄膜相组成的影响。颗粒可使电弧离子镀rriN/crN多层膜的结合力降低,并使针孔产生遗传。使用直线型磁场过滤及脉冲叠加直流偏压不仅使颗粒密度和尺寸显著降低和减小,而且多层化对小颗粒产生了包覆作用。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960 2 0 19和 5 97760 2 3 )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In clear water, diquat [6,7-dihydrodipyrido (1,2-1a:2',1'-c) pyrazinediium dibromide] provides excellent submersed Plant control at low concentrations, such as <0.5 mg active ingredient (ai) L-1: however. turbid water conditions can interfere with the activ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is herbicide. Little work has been done to examine what ranges of turbidity caused by different Suspended sediment types affect diquat efficacy against a target species. A growth chamber study was conducted rising diquat against the submersed macrophyte -egeria (Egeria densa Planch.) under a range Of turbid conditions. Two materials were used to create turbid beater conditions: 100% bentonite clay for a "worst-case" scenario and a natural partial-clav (20% cla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 high rate of diquat (2 mg ai L-1) controlled egeria under relatively low levels of turbidity (5-10 NTU) using bentonite clay: however. higher levels (25 to 50 NTU) of turbidity essentially blocked effectiveness of diquat when applied at all rates tested (0.5. 1, 2 mg ai L-1). When using a natural partial-clay sediment, rates of 1 to 2 mg ai L-1 diquat provided good control of egeria in moderately turbid water (15 NTU). Additional evaluations rising different clay types would be useful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inorganic turbidity oil diquat efficacy.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加卸载响应比(LURR)理论是~种前景很好的中期地震预测方法,通常在强烈地震发生前的数月至l~2年I.URR出现高值,因而I。URR可以作为强烈天然地震的前兆,用此方法曾经成功地预测过Northridge地震(1 994年1月17日,M6.7,美国加州),Nanto地震(1 996年9月11日,M6.6,日本)及不少发生在中国的天然地震。用房山煤矿1 992年8月至1993年7月的微震资料,计算了全年内7组M>2.1矿震前的加卸载响应比γ值,其中5组矿震前γ值均明显大于l(γ≥2 9)。以上结果表明,加卸载响应比理论有可能用于矿震的预测。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我国生物力学是门新兴学科,它既是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的需要,也是力学学科发展的必然生物力学以医学、生理学、生物学的学要为出发点和归宿,把力学的和生物学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去解决这些学科工程中所需解决的问题
本书详细介绍了这方面的有关知识和研究成果
附录与关键词: 生物力学 概论 生物力学

目录

第一节 历史的源流
第一章 生物力学概说
目录
第二节 背景和需要
第三节 全景鸟瞰
第二章 生物力学的力学基础
第一节 运动和力
2、1、1质点系动力学和刚体动力学基础
2、1、2刚体动力学在生物力学中的应用
2、1、3量纲和单位
2、2、1连续性假说
第二节 连续介质力学基本知识
2、2、2描述连续介质运动的两种方法
2、2、3应力
2、2、4应变·应变率
2、2、5变形功和应变能
2、2、6弹性和粘弹性
2、3、1流变学的方法学的一般原理
第三节 本构关系——流变学的主题
2、3、2Hooke(胡克)弹性体
2、3、3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
2、3、4线性粘弹性体
2、4、1生命现象和流体运动
第四节 生物流体力学基础
2、4、2不同层次和不同系统中的生理流动问题
2、4、3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
2、4、4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
2、4、5量纲分析·相似参数
2、4、6生物流体力学的相似性问题
第五节 生物传质及其热力学基础
2、5、1热力学的基础定律
2、5、2扩散
2、5、3渗透·滤过
2、5、4组织间质中的渗流
2、5、5通过细胞膜的物质输运
结语:符号和语法
第三章 活组织的力学性质
第一节 骨的力学性质
3、2、1软组织的结构要素
第二节 软组织的力学性质
3、2、2软组织力学性质的实验方法
3、2、3软组织力学行为的一般特点
3、2、4软组织的本构方程
3、3、1血管壁的构造
第三节 血管的力学性质
3、3、2动脉血管的力学性质
3、3、3静脉血管的力学性质
3、3、4微血管的力学性质
第四节 关节 软骨的力学性质
3、4、1准线性粘弹性本构关系
3、4、2关节软骨的两相模型
3、5、1流体的粘弹性
第五节 生物粘弹性流体
3、5、2关节滑液的粘弹性
结语:生物流变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四章 肌肉力学基础
第一节 骨胳肌、心肌和平滑肌
第二节 骨胳肌的微结构和收缩机理
第三节 Hill方程和Hill模型
4、3、1Hill模型(双元素)
4、3、2三元素模型
4、4、1静息状态下心肌的力学性质
第四节 心肌的力学性质
4、4、2Hill模型应用于心肌
第五节 平滑肌的力学性质
结语:需要新概念、新技术
第五章 血液流变学导论
第一节 血液的流变特性
5、1、1宏观血液流变学的方法学原理
5、1、2血浆的粘度
5、1、3血液的粘性
5、1、4血液的粘弹性
第二节 血液非牛顿特性的细观和微观说明
第三节 红细胞的运动和变形
5、3、1红细胞的几何形状
5、3、2红细胞沉降——血沉
5、3、3红细胞的可变形性
5、3、4红细胞膜的力学性质
5、3、5红细胞聚集
5、4、1Fahreus—Lindqvist效应和Fahraeus效应
第四节 血液在微血管里的流变特性
5、4、2毛细血管内红细胞的运动和阻力
5、4、3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网络内红细胞的分布(比积的变化)
5、4、4表观粘度和相对粘度
5、5、1白细胞的力学性质
第五节 白细胞的流变行为
5、5、2白细胞在微血管里的流变行为
5、6、1血小板的活性与流变学因素
第六节 血小板功能行为的流变学问题
5、6、2凝血过程中血液的粘弹性
第七节 血液的本构方程
5、7、1几类粘弹性本构方程的述评
5、7、2可能的选择
结语:愿望和现实
第六章 心脏力学
第一节 心脏的构造和功能
第二节 心脏和心瓣的液体力学问题
6、2、1心脏和心瓣流体力学的若干基本问题
6、2、2二尖瓣的运动及其流场
6、2、3主动脉瓣的运动及其流场
6、3、1左心室的压力—容积关系
第三节 心脏的力学模型和泵功能
6、3、2左心室的应力和应变
6、3、3心脏的泵功能
6、4、1左心与动脉系统的相互作用
第四节 心脏与血管系统的相互作用
6、4、2左心系统和右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五节 人造心脏瓣膜的生物力学问题
6、5、1人工心瓣的流体力学性能的检测和评价
6、5、2人工心瓣的疲劳寿命问题
结语:生物力学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位置
第七章 血液循环的力学规律
7、1、1分枝血管系统的阻力分布
第一节 动脉系统的阻力分布和分枝形态-Poiseuille定律的应用
7、1、2血管分枝形态的优化分析
7、2、1弹性直圆柱管里的定常层流
第二节 可变形管道内的定常流动
7、2、2血管的应力状态和弹性不稳定性
7、2、3可瘪管流动
7、2、4可变形管道内小扰动的传播
7、2、5三种流动的比较
7、2、6可变形管定常流动的稳定性问题
第三节 动脉血管里的脉动流和脉搏波
7、3、1脉搏波
7、3、2直圆柱管内的振荡流
第四节 脉搏波在动脉血管系统里的传播
7、4、1传输线理论——线性模型
7、4、2非线性数值模型
7、4、3中医脉象与脉搏波
7、5、1大动脉中流动的一般特点
第五节 大动脉里的流动
7、5、2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液流动的动力特性
7、5、3弯曲对大血管流动的影响
7、5、4分枝管道的流动
7、5、5动脉狭窄的流体力学问题
7、5、6血管分枝、弯曲、截面积突变部位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运动
第六节 静脉血管里的流动
7、6、1静脉血管的力学性质
7、6、2静脉中的脉动流和波动
7、6、3瓣膜对静脉血流的影响
第七节 微循环力学
7、7、1微循环的几种构造模式
7、7、2微循环力学参数的在体观测
7、7、3微循环力学问题概述
7、7、4毛细血流与周围组织之间的物质输运
第八节 肺血流的力学规律
7、8、1肺血管系统的几何形态
7、8、2肺血管力学性质
7、8、3肺毛细血管组织内的流动——片流模型
7、8、4肺毛细血管组织中血液的表观粘度
7、8、5肺血流的阻力
7、8、6理论的实验检验
结语:一个必然的趋势
第八章 呼吸力学
第一节 呼吸道内的空气流动
8、1、1呼吸道的阻力
8、1、2上呼吸道里的流动
8、1、3呼吸系统的动力学行为
第二节 支气管里的对流扩散
第三节 肺泡内气体的扩散
第四节 肺泡和毛细血流之间的气体交换
8、4、1通过膜的气体扩散
8、4、2肺泡—红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8、4、3扩散容量的实验测定
8、4、4肺通气量与血流量的关系
第五节 肺功能的宏观评价
第六节 肺呼气流量极限
第九章 器官力学的几个不同方面
第一节 耳蜗力学
9、1、1耳蜗的解剖特点和超微结构
9、1、2耳蜗管内的波传播
9、1、3小振幅下的非线性响应
第二节 脊柱力学
9、2、1脊柱的力学性质
9、2、2腰椎的受力分析
9、2、3脊柱的冲击损伤
9、3、1冲击和弹性波
第三节 肺的冲击损伤
9、3、2冲击载荷引起的肺水肿
9、3、3关于冲击损伤引起肺水肿的机理
结语:方法·概念·诀窃
第十章 应力和生长
第一节 从零应力状态到应力——生长假说
10、2、1心脏肥大
10、2、2肺的重建
第二节 软组织和器官的重建
10、2、3血管的重建
第三节 结构—功能适应性原理在骨生物力学中的体现
10、3、1骨折的愈合
10、3、2骨组织的重建
10、4、1血液流动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第四节 流体动力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10、4、2流体动力对离体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
结语:未来的新天地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第一章 绪论
1、1土的本构特性
1、2土本构模型的发展简史
1、3土本构模型的研究动向
2、1应力分析
第二章 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概念
2、1、1一点的应力状态、应力张量
2、1、2Cauchy公式、求和协定
2、1、3主应力
2、1、4偏应力
2、1、5八面体应力、纯剪应力、主剪应力
2、1、6应力空间、应力路径
2、1、7应力Mohr圆和应力Lode参数
2、2应变分析
2、2、1一点的应变状态、应变张量
2、2、2应变Cauchy公式
2、2、3主应变
2、2、4偏应变
2、2、5八面体应变、纯应变、主剪应变
2、2、6应变空间、应变路径
2、2、7应变率张量、应变增量张量
2、2、8应变Mohr圆
2、2、9有限应变
2、3基本方程
2、3、1连续方程
2、3、2运动微分方程
2、3、3协调方程
2、3、4能量方程
2、3、5本构方程
2、3、6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第三章 经典塑性理论简述
3、1屈服准则
3、1、1初始屈服
3、1、2后继屈服
3、1、3几种屈服条件
3、2加载和卸载准则
3、2、1理想塑性材料的加载和卸载
3、2、2硬化材料的加载和卸载准则
3、3硬化规律
3、3、1各向同性硬化模型
3、3、2随动硬化模型
3、3、3混合硬化模型
3、4塑性公设
3、4、1Drucker塑性公设
3、4、2Ильюшин塑性公设
3、5流动规则
3、5、1塑性位势理论的基本概念
3、5、2流动规则
3、6塑性形变理论与塑性增量理论
3、6、1塑性形变理论
3、6、2塑性增量理论
第四章 土的弹性本构模型
4、1线弹性模型
4、1、1广义Hook定律
4、1、2正交各向异性线弹性体
4、1、3横观各向同性线弹性体
4、1、4各向同性线弹性体
4、2应变能和应变余能
4、3能量正定性与弹性材料稳定性
4、4具有割线模量的非线性弹性模型
4、4、1全量型应力—应变关系
4、4、2增量型应力—应变关系
4、5Cauchy弹性模型
4、5、1全量型Cauchy弹性模型应力—应变关系
4、5、2增量型Cauchy弹性模型应力—应变关系
4、6超弹性模型
4、6、1全量型超弹性模型应力—应变关系
4、6、2增量型超弹性模型的应力—应变关系
4、7次弹性模型
4、8结语
5、1本构关系的普遍表达式
第五章 土的弹性—理想塑性模型
5、2本构模型中材料常数的确定
5、3本构模型的数值计算
5、4Prandtl—Reuss模型
5、5Drucker—Prager模型
5、6Coulomb模型
6、1本构关系的普遍表达式
第六章 土的弹性—硬化塑性模型
6、2剑桥模型
6、3修正剑桥模型
6、4Lade—Duncan模型
6、5帽盖模型
6、5、1一般增量应力—应变关系与刚度矩阵的推导
6、5、2模型的拟合过程
6、5、3帽盖模型的数值计算
第七章 土的粘弹塑性模型
7、1土的流变学基本模型
7、2Maxwell体模型
7、3Kelvin体模型
7、4粘塑性体模型
7、5三元模型
7、6多元件组合模型
8、1弹塑性横观各向同性模型
第八章 土本构模型的近期发展
8、2非线性弹性—硬化塑性帽盖模型
8、3弹/粘塑性动态帽盖模型
8、4多重屈服面模型
8、5边界面模型
8、6内时本构方程
9、1基础的沉降与塌陷
第九章 土本构模型在工程中的应用
9、1、1具有不同材料常数的Drucker—Prager模型
9、1、2具有非相关联流动的Drucker—Prager模型
9、1、3具有相关流动的帽盖模型
9、2堤坝的非线性分析
9、3基坑开挖的非线性分析
9、3、1基坑竣工后状况
9、3、2边坡对地震过程的响应
9、3、3地震后的滑移
参考文献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书通过实验、计算和理论推导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描述岩石流变性状的严谨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来描述岩石随时间变化不可逆的变形过程.重点是建立在连续介质力学基础上的弹础塑性模型.

    本书适用于从事石油勘探、水利水电、建筑、采矿、地震等相关领域从事岩石流变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亦适用于相应专业的高等院校教师、研究生.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一维情况
2.平衡方程和波动理论基础
第二章 塑性力学和粘塑性力学中的一维本构方程、初值问题和边值问题
1.一维经典塑性力学问题的某些本构方程
2.半线性和拟线性率型本构方程
3.瞬态塑性应变的率型本构方程
4.特征线场,初值问题和边值问题
5.例子
第三章 理论的实验基础
1.静态实验
1.1常规试验
1.2长程试验
1.3短程试验
1.4Portevin-LeChatelier效应
2.杆的动态纵向撞击
3.重复加载试验
3.1静态加载后再动态加载
3.2动态加载后动态重复加载
第四章 用数值方法确定本构方程
1.用于数值例子中的本构方程
2.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3.冲击波
4.数值例子
5.模型之间的比较
6.结论和某些评论
第五章 一维率型本构方程
1.动态重复加载实验对率型本构方程所加的限制条件
2.率型材料的稳态运动
3.关于率型材料的微分方程(5.1.2)的解
4.本构假设Ⅰ和Ⅱ的结论
5.关于动塑性中“平台”存在的评论
第六章 内变量描述的非弹性性状
1.加在带内变量的本构方程上的热力学限制
1.1状态空间,本构方程
1.2加在本构方程上的CLAUSIUS-DUHEM不等式的实质
2.加在本构方程的耗损部分上的热力学限制
3.构架无关原理.材料的同格群
4.对单位自由能限制的意义
5.具有内部状态变量的弹—粘塑性模型
6.具有内变量的一维塑性理论
第七章 具有内变量的材料中的加速度波
1.引言
2.拟线性假设
3.对称加速度波
4.强平衡态.强椭圆率条件
5.实加速度波
6.第二对称假设和强平衡态附近的热流
7.线性理论
8.半线性理论
第八章 经典粘塑性力学中的某些本构方程
1.BINGHAM刚/粘塑性模型
2.弹—粘塑性模型
3.拟线性模型
第九章 岩石的粘塑性本构方程
1.引言
2.标准压缩试验
3.蠕变试验
4.体积压缩性
5.结论
第十章 一维粘塑性本构方程在连续统物理的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1.引言
2.拟线性率型本构方程,电线上的实波和对称波
3.线性率型本构方程
4.关于模拟电晕效应的半线性率型本构方程
4.1一般考虑
4.2实验结果的简短描述
4.3本构方程用于数值例子
4.4数值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4.5关于所讲座的模型的评论和结论
5.电晕效应和波传播的与速率无关的模型
5.1引言
5.2问题的表述
5.3数值例子
5.4结论要点
第十一章 流变学模型在岩体工程中的应用
1.油井周围岩石的里面蠕变、膨胀及压缩
1.1基本方程
1.2线弹性解
1.3线性粘弹性岩石
1.4弹性/粘塑性岩石
1.5井眼周围岩石的膨胀/压缩及损伤
1.6更一般的原始应力状态
2.水平井段周围岩石的蠕变、膨胀及压缩
2.1基本方程
2.2弹性解
2.3线性粘弹性模型下水平井段周围岩石的蠕变
2.4弹性/粘塑性模型的蠕变
2.5水平井段周围岩石的蠕变、膨胀/压缩,损伤破坏
3.开挖后的岩体高边坡流变学性状的分析
3.1简介
3.2岩体流变学模型
3.3有限元分析
3.4数值结果
3.5结论
附录实验数据分析中所使用的数值方法和程序
1.引言
2.问题的表述
3.迭代方法的原理
4.卸载描述
5.边界条件
6.程序方框图
7.关于RI情况的要点
8.其他的特征线方法变量
9.要点
参考文献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书的目的是把一般性概括性的理论和实际工程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对工程技术各个系统的自动控制和自动调节理论作一个全面的探讨。它一方面奠定了工程控制论这门技术科学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指出这门新学科今后的几个研究方向。
本书最初是用英文写的。现在的汉文版是在钱学森先生的指导下,翻译英文版并且参照俄文译本略加修改和补充而成。
本书曾荣获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一等科学奖金。

目录

汉文版序
原序
第一章 引言
 1.1 常系数线性系统
 1.2 变系数线性系统
 1.3 非线性系统
 1.4 工程近似的问题
第二章 拉氏变换法
 2.1 拉氏变换和反转公式
 2.2 用拉氏变换法解常系数线性微分方
 2.3 拉氏变换的“字典”(拉氏变换表)
 2.4 关于正弦式的驱动函数的讨论
 2.5 关于单位冲量驱动函数的讨论
第三章 输入、输出和传递函数
 3.1 一阶系统
 3.2 传递函数的表示法
 3.3 一阶系统的一些例子
 3.4 二阶系统
 3.5 确定频率特性的方法
 3.6 由多个部件组成的系统
 3.7 超越的传递函数
第四章 反馈伺服系统
 4.1 反馈的概念
 4.2 反馈伺服系统的设计准则
 4.3 乃氏(Nyquist)法
 4.4 艾文思(Evans)法
 4.5 根轨迹的流体力学比拟
 4.6 伯德(Bode)法
 4.7 传递函数的设计
 4.8 多回路伺服系统
第五章 不互相影响的控制
 5.1 单变数系统的控制
 5.2 多变数系统的控制
 5.3 不互相影响的条件
 5.4 反应方程
 5.5 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控制
 5.6 有补充燃烧的涡轮喷气发动机的控制
第六章 交流伺服系统与振荡控制伺服系统
 6.1 交流系统
 6.2 把直流系统变为交流系统时传递函数的变化方法
 6.3 振荡控制伺服系统
 6.4 继电器的频率特性
 6.5 利用固有振荡的振荡控制伺服系统
 6.6 一般的振荡控制伺服系统
第七章 采样伺服系统
 7.1 一个采样线路的输出
 7.2 施梯必茨?申南(Stibitz?Shannon)理论
 7.3 采样伺服系统的乃氏准则
 7.4 稳态误差
 7.5 F*2(s)的计算
 7.6 连续作用伺服系统与采样伺服系统的比较
 7.7 F2(s)在原点有极点的情形
第八章 有时滞的线性系统
第九章 平稳随机输入下的线性系统
第十章 继电器伺服系统
第十一章 非线性系统
第十二章 变系数线性系统
第十三章 利用摄动理论的控制设计
第十四章 满足指定积分条件的控制设计
第十五章 自动寻求最优运转点的控制系统
第十六章 噪声过滤的设计原理
第十七章 自行镇定和适应环境的系统
第十八章 误差的控制
俄文文献
索引
附录
工程控制论简介
现代化、技术革命和控制论
编后记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书介绍当前在计算固体和结构力学中广泛研究和应用的四种计算方法:有限元法、加权余量法、边界元法和无网络法,并系统论述了这四种方法的理论基础和相应的离散方法。

目录

第一章 弹性力学和变分原理
1.1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
1.2 弹性力学的变分原理
1.2.1 应变能和应变余能
1.2.2 虚位移原理和最小势能原理
1.2.3 虚应力原理和最小余能原理
1.2.4 Hellinger-Reissner变分原理
1.2.5 胡海昌-鹫津久一郎变分原理
1.2.6 参数变分原理
1.3 变分原理的应用实例
1.4 里茨法和伽辽金法
第二章 有限元法
2.1 协调模型——位移元
2.2 平衡模型Ⅰ
2.3 平衡模型Ⅱ
2.4 杂交应力模型
2.5 杂交位移模型
2.6 混合模型
第三章 常用的有限元单元
3.1 三角形单元族
3.2 等参数单元
3.3 奇异性单元
3.4 板壳单元
3.4.1 三角形薄板单元和薄壳单元
3.4.2 厚板单元和厚壳单元
第四章 材料非线性有限元法
4.1 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4.1.1 材料的屈服准则
4.1.2 强化理论
4.1.3 塑性本构关系
4.1.4 塑性流动理论的变分原理
4.1.5 弹塑性问题的有限元解法
4.2 蠕变的有限元分析
4.3 弹黏塑性的有限元分析
第五章 几何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5.1 有限应变与应力
5.2 变形率和本构关系
5.3 几何非线性有限元方程的建立
5.3.1 全拉格朗日列式法
5.3.2 更新的拉格朗日列式法
5.3.3 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描述法
第六章 热传导和热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6.1 热传导问题的有限元分析
6.1.1 导热的基本方程
6.1.2 稳态温度场的有限元解
6.1.3 瞬态温度场的有限元解
6.2 热弹性应力问题的有限元分析
第七章 弹性动力学问题的有限元法
第八章 加权余量法
第九章 边界元法
第十章 无网格法
第十一章 代数方程组的解法
参考文献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理性力学基础》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之一。
    《理性力学基础》系统地介绍了理性力学的主要科学体系和基本理论。《理性力学基础》由四部分,共十五章组成。第一部分综合介绍了理性力学的科学意义、方法和特点,从理性力学角度概括论述变形几何学与运动学、力学基本定律与场方程以及本构方程的一般原理。着重阐明张量和场方程的时空无差异原理,以及本构方程所应遵循的客观性原理。第二部分着重介绍简单物质的理论体系。作为典型范例进一步阐明弹性物质和简单流体的本构方程以及弹性体有限变形边值问题的分析方法。第三部分详细介绍黏弹性物质、弹塑性物质及晶体塑性的基本理论。第四部分主要介绍含缺陷物质的本构理论。
    《理性力学基础》可作为力学、应用数学、理论物理等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力学工作者及高等院校力学专业教师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理性力学目的和意义
1·2 理性力学的特点与体系
1·3 理性力学的方法
1·4 符号
第二章 变形几何学和运动学
2·1 直角坐标系的张量
2·2 物体的构形与运动
2·3 变形梯度
2·4 应变度量和面元、体元变形
2·5 应变率
第三章 基本定律与场方程
3·1 质量守恒定律
3·2 应力原理与动量守恒定律
3·3 能量守恒定律和熵定律
3·4 功共轭与应力度量
3·5 场方程
3·6 随体坐标系
第四章 本构方程的一般原理
4·1 时空系的变换
4·2 基本定律的客观性
4·3 本构方程的一般原理
第五章 简单物质
5·1 张量函数
5·2 张量函数表示定理
5·3 简单物质的本构方程
5·4 本构方程的简化形式
5·5 各向同性物质
5·6 简单固体
5·7 简单流体和流晶
5·8 内部约束
5·9 特殊类型物质
5·10 衰退记忆
第六章 弹性物质
6·1 弹性物质的本构方程
6·2 物质对称性
6·3 各向同性弹性固体
6·4 超弹性物质
6·5 各向同性超弹性物质
6·6 主轴表示
6·7 储能函数表示式
6·8 二次弹性
6·9 均匀变形场
6·10 储能函数的实验确定
第七章 弹性体有限变形边值问题
7·1 边值问题的提法
7·2 若干典型问题
7·3 平面应变问题
7·4 不可压缩各向同性弹性体
第八章 简单流体
8·1 直线流动
8·2 曲线流动
8·3 伸长历史恒定运动
8·4 定常测黏流动
8·5 Poiseuille流动
8·6 Couette流动
8·7 圆锥-平板流动
8·8 端部正应力效应
8·9 Stokes流体测黏流动
8·10 定常拉伸流动
第九章 黏弹性物质
9·1 线性黏弹性理论
9·2 非线性黏弹性固体
9·3 本构泛函展开
9·4 非线性黏弹性流体
第十章 弹塑性物质
10·1 微小变形塑性理论
10·2 张量的时间导数
10·3 有限塑性变形的本构方程
10·4 塑性大变形基本方程
10·5 Drucker公设与有限塑性变形
第十一章 晶体塑性理论
11·1 晶体塑性变形运动学
11·2 硬化规律
11·3 硬化系数表示式
11·4 晶体塑性本构关系
11·5 滑移剪切率γ(α)的存在性与惟一性
11·6 率相关流动规律
第十二章 缺陷连续统的线性理论
12·1 张量场的微分运算
12·2 协调条件
12·3 缺陷的几何意义
12·4 位错弹性理论
12·5 位错塑性理论
12·6 一般缺陷塑性理论
12·7 晶体塑性位错理论
12·8 Nye张量及缺陷塑性理论小结
12·9 位错塑性理论二维公式及算例
第十三章 非黎曼几何及流形简介
13·1 Euler空间张量场的绝对微分
13·2 曲率张量
13·3 线性空间
13·4 仿射联络空间
13·5 非完整变换
13·6 拓扑空间
13·7 微分流形
第十四章 缺陷连续统的非线性理论
14·1 非Niemann物质流形的构造
14·2 缺陷的几何意义
14·3 缺陷连续统的弹性理论
14·4 缺陷连续统的塑性理论
14·5 晶体塑性位错理论
第十五章 理性力学若干应用
15·1 有限变形的精确描述
15·2 曲线坐标的相应公式
15·3 本构方程的客观性原理
15·4 物质对称性
15·5 主轴法
15·6 客观应力率
附录 曲线坐标
1 基向量与度量张量
2 逆变导数
3 应力张
4 运动方程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物理力学讲义(新世纪版)》第1章绪论阐明了物力学的内容、观点和方法,第2、第3、第4章是基础原理,第5章到第9章分别处理气体、固体的液体的热力学性质,说明了从分子结构计算宏观性质的方法,第10章到第13章处理各种输运过程,像热传导、粘滞性、扩散、中子慢化及热辐射等。
《物理力学讲义(新世纪版)》的特点是给出了明确具体而切实可行的计算方法,使得工程介质和材料的热力学性质可以不完全依靠实验就能确定。
物理力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提供计算机工程技术和所用介质和材料的热力学性质的方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什么是物理力学?
1.2 物质的结构
1.3 原子半径与分子结构
1.4 物质结构概念的应用
第2章 量子力学
2.1 薛定谔波动方程
2.2 振幅方程
2.3 波函数的物理意义
2.4 谐振子
2.5 点粒子的体系
2.6 氢原子
2.7 自由粒子
2.8 氢原子的内部动力学
2.9 类氢原子的能级
2.10 电子自旋
2.11 分子能级的分类
2.12 分子的波动方程
2.13 双原子分子
2.14 U(r)的性质
2.15 刚性线转子的简单势
2.16 莫尔斯势
2.17 多原子分子
第3章 统计力学基础
 3.1 体系的系集
 3.2 关于微观性质的准备知识
 3.3 一个系集状态的一般性质
 3.4 关于平均的规则
 3.5 一个经典系集的描写
 3.6 可及性(主要是经典部分)
 3.7 关于相似体系的系集的可及态对称群和反对称群
 3.8 关于真实系集本征函数的对称类型
 3.9 计算普通系集可及态的捷径
 3.10 关于定域系配容的计算
第4章 恒定体系系集的一般原理
 4.1 权重
 4.2 几个简单体系的状态的权重
 4.3 可及态(配容)的计算
 4.4 两组定域线性振子的系集
 4.5 最陡下降法的简单描述
 4.6 平均值和统计温标
 4.7 多自由度体系及退化体系
 4.8 线性谐振子
 4.9 二维及三维谐振子
 4.10 没有轴自旋的刚性转子
 4.11 有绕轴自旋的刚性转子(对称陀螺)
 4.12 两组非定域系组成的系集
 4.13 数学推导
 4.14 结果之摘要
 4.15 退化体系
 4.16 经典统计力学
 4.17 无结构质点在盒子中的运动
 4.18 系集的外作用力
 4.19 统计力学与热力学之间的关系
……
第5章 理想气体
第6章 固体的热学性质
第7章 固体的物态方程
第8章 非理想气体
第9章 液体和稠密气体
第10章 输运过程的一般理论
第11章 粘滞性,扩散和热传导
第12章 中子的扩散和减速
第13章 热辐射
附录 物理常数表
编后记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MicrosoftVisualC十十6.0作为Microsoft Visual Studio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迄今为止功能最为强大的基于Windows的应用框架,在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VisualC十十6.0是Microsoft迄今为止最全面、最完善的程序开发工具,为了适应各种编程风格,该软件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辅助工具,在发挥编程能力和提高灵活性方面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与以往VisualC十十的各种版本相比较,VisualC十十6.0在编程环境、程序语言技术等方面做了许多改进,从而使VisualC十十更加适合专业程序员快速进行应用程序的开发。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是一本适合各种读者学习VisualC十十6.0的优秀参考书。

目 录
第一章 VisualC十十6.0简介及安装
1.1VisualC十十6.0新特性
1.2viSualC十十6.0开发环境简介
1.3如何学习使用VisualC十十6.0
1.4VisualC十十6.0的安装
第二章 走进C十十的世界
2.1类和对象的简介
2.2继承和多态性――一个具体的例子
2.3内嵌对象
2.4在栈中申请对象
2.5全程对象的申请
2.6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指针数据成员
2.7this指针的使用
2.8对指针的引用
2.9友元类和友元函数
2.10静态类成员
2.11重载运算符
2.12从代码中分离出类定义
2.13匈牙利表示法
第三章 VisualC十十6.0的编程环境
3.1VisualC十十6.0主窗口
3.2VisualC十十6.0工具栏
3.3VisualC十十6.0菜单栏
3.4项目与项目工作区
3.5资源与资源编辑器
第四章 编一个最简单的VC十十程序
4.1什么是AppWizard?
4.2迎接你的第一个AppWizard程序
4.3“Iamaprogrammer.”在哪儿?
第五章 程序框架入门
5.1一个简化过的程序框架
5.2WinMain():第一个动作
5.3登记窗口类
5.4创建一个窗口
5.5显示窗口
5.6显示出那条消息
5.7窗口类与窗口对象
第六章 消息循环
6.1在消息循环中兜圈子
6.2对事件做出响应:WindowFun()
6.3响应不同的消息
6.4现在你还跟得上吗?
6.5设备界面进行交互
第七章 精通程序框架
7.1WinMain()函数在哪儿?
7.2应用程序框架和源文件
7.3工具条、状态条和打印等选项
7.4程序的控制流程
第八章 使用classWizard编程
8.1使用ClassWizard添加消息处理函数
8.2classWizard功能介绍
8.3传送鼠标消息
8.4保存鼠标绘图的信息
第九章 视图与文档
9.1Document-View模式
9.2从视图中分离出文档
9.3保存文档
9.4再访MyProg2.cpp
第十章 对象连接与嵌入(OLE)及其自动化
10.1公共对象模式(COM)
10.2类厂(classfactory)
10.3OLE自动化
10.4IDispatch接口
第十一章 动态连接库(DLLs)
11.1为什么使用DLL
11.2传统的DLL
11.3MFC库DLL
11.4MyProg4A――编写自己的类库扩展DLL
11.5MyProg4B――使用MFC库扩展DLL
11.6资源访问
第十二章 图形设备接口
12.1设备环境类
12.2GDI对象
12.3Windows的颜色映射
12.4映射方式
12.5字体
12.6MyProg3例程序
12.7MyProg3B程序
12.8MyPr0g3C例程序――使用CScrollView
第十三章 对话框
13.1在状态条上显示对话控件的帮助信息
13.2利用Fi1eOpen通用对话框打开多个文件
13.3定制通用文件对话框
13.4扩展和缩减一个对话框
13.5显示一个模式或无模式对话框
13.6编写定制的DDX/DDV例程
第十四章 剖析工具Spy十+
14.1窗体
14.2消息
14.3进程与线程
第十五章 代码调试
15.1TRACE
15.2调试框架
15.3自我诊断
15.4调试代码的作用
15.5用Dump()显示对象的信息
15.6检查内存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