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 resultados para 21-210
Resumo:
杉木化感作用是导致连栽杉木生产力下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科学问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化感物质的作用机制,为杉木人工林林地环境质量下降提供理论依据。1.杉木纯林中的杉木根系分泌液与混交林中的相比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化感作用,抑制了杉木幼苗的生长。2.用香草醛和对轻基苯甲酸处理土壤后,土壤中有效N、有效K含量有所降低,与对照的最大差值分别为21.8%,2.8%,且有随着施加物质浓度的升高而呈现降低的趋势。3.香草醛和对轻基苯甲酸显著抑制了杉木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根系活力等生理指标,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对生理活性的抑制作用越大。其中,用1*10~(-2)mol L~(-1)香草醛处理的杉木幼苗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根系活力等分别降低了37.00/'0, 37.0%, 46.8%, 78.8%0另外几种酚类物质也能对杉木呈现化感作用。4.香草醛及其与对T-31:基苯甲酸的混合物(浓度比1:1明显影响了杉木幼苗对15N.3.离子的吸收与分配。其中,1*10~(-2)mol L~(-1)的香草醛使杉木幼苗根、茎、叶等器官''N吸收量分别减少了38.5%, 48.10l0, 46.5%a香草醛和混合物增加了根系中N素的分配率,而减少了茎、叶中N素的分配率。同时,还发现香草醛和对经基苯甲酸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另外,香草醛也能抑制杉木幼苗对NH_4~+、SO_4~(2-)等离子的吸收作用。
Resumo: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其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和经济贫困成为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成为关系人类生存发展和影响全球稳定的重大问题。本文以科尔沁沙地的典型地区—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对区域内土地荒漠化产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驱动力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工程对策。结果表明:千旱化趋势是土地荒漠化的自然驱动力;相对较小的经济资源承载力是经济驱动力,不恰当的政策、土地利用监督不力和农牧民文化素质低是最根本社会驱动力;经济驱动力和社会驱动力属于人为驱动力的范畴,这些驱动力共同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导致了土地荒漠化;应用系统诊断分析确定了科尔沁左翼后旗土地荒漠化成因分为4个层次,分别为表现层、间接原因层、直接原因层和根源层;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了该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范围,为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以经济驱动力指数(人口、牲畜和人均纯收入)为基础,采用GIS手段将研究区域划分为强、中、弱驱动力区和自然保护区,提出了不同分区荒漠化治理的原则和削减这些驱动力的生态工程模式,并对部分生态工程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Resumo:
本文研究了维生素C生产菌系2980的生长和产酸代谢规律,主要环境因子的影响及生产调控。研究结果表明:2980混合菌系在种子罐和300M3发酵罐混合培养时,呈现一种协同共生的关系。在流加糖发酵过程中,2-酮基-L-古龙酸的合成有两个高峰期:8-20小时和24-40小时高峰期。L-山梨糖脱氢酶总酶活迅速上升,2-酮基-L-古龙酸还原酶活性始终呈平缓上升趋势。环境因子对棍菌间的协同共生影响其显著。在种子罐培养中,采取适宜的接种量、通气量、p日、温度和营养,可获较佳的菌群状态。在发酵罐内,生长期不同,对’环境的温度、通气量、介质和p日值要求不同。对数生长期和稳定生长期,提高温度、p日值、通气量、接种量和采用较低的初始糖浓以及添加FeCl3,有利于菌系生长和产酸代谢。新的调控工艺,种液可较快调整到最佳接种状态且衰亡较慢,发酵罐内佩狗菌系结构和菌群状态得到改善。发酵平均转化率为89.51%,较之对照提高4.21%,平均周期为51.2小时,较之对照缩短4.8小时。
Resumo:
长白山地区为保护较为完善的原始森林区,物种丰富,因此被选为论文的研究区域.这里地处温带,气候寒冷,水甲虫种类分布有着一定的独特性.该项研究通过对不同海拔高度的不同水体中水甲虫的采样,研究了长白山北坡水甲虫的种类、生物多样性及其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长白山水甲虫已记录的种类共有8科37属67种,其中占种群优势的是龙虱科和水龟虫科.同时,通过对文献的系统研究,发现中国有已记录的水甲虫共21科141属916种,比原记录601种(杨集昆,1994)多215种.在对长白山北坡水甲虫区系研究的同时,对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白山北坡的水甲虫生物多样性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该地区水甲虫物种较为丰富,物种均匀度高.在研究水甲虫的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时发现,不同水体中环境因子对水甲虫分布的影响不同,活水水体中起主要作用的因子是植被密度和水流速度,静水水体中起主要作用的因子是海拔和腐殖化程度.
Resumo:
近几年,松果采摘对红松林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本文在野外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史料分析研究了松果采摘对红松地面种源贮藏量分布状况、红松林主要乔木树种组成和幼苗幼树更新等的影响,通过与20世纪70年代相应数据对比,结合红松更新过程与动物的关系,分析了松果采摘对红松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松果采摘后,红松林地面红松种子数量少,大部分是废种子,且主要呈单粒状分布,地面红松种子贮藏量1582-2640粒/hm2,仅为70年代的0.3-0.5%,废种子比值大于67.8%,单粒状占总簇数的46.8-77.1%。(2)“采摘掠青”对种子质量具有显著影响,9月15日与8月20日采摘的松果相比,种子千粒重增加了69%,种仁重增加了30.3%,出仁率增加了2.7%,球果鲜重减少了20.0%,种子重增加了21.3%,出种率增加了51.7%。(3)与红松林中其他主要更新树种相比,采摘使红松更新不良,红松幼苗数量大大减少,减少幅度达49.5-95.0%。(4)破坏了红松天然更新规律,2000年是结实年,但2002年并没有出现更新年。(5)林分中红松小径级植株占比值很小,而大径级比值大,呈生长下降性种群;而其它主要伴生树种与此相反,呈生长增长性种群。(6)以松籽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动物食物链遭到破坏,红松林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以松果采摘为例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健康管理策略,以期为保护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Resumo:
土壤动物区系是分解者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成分的土壤动物在分解作用、养分循环和土壤肥力保持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论文以长白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动物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和多元统计方法,对各植被带中土壤动物组成和动态、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土壤动物群落随海拔梯度变化、次生林演替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变化等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旨在揭示土壤动物生态分布规律,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和森林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材料。本研究结果表明:(1),获得的主要土壤动物分别隶属于7门、10纲、21个目;不同时期(1979、1995及2001-2002)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岳桦林中土壤动物数量总的变化呈下降趋势。数量为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大、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从春季到夏季呈增加趋势,从夏季到秋季逐渐减少;不同地区、同一地带不同年份调查结果差异较大。(2).获得的土壤线虫隶属于60个属,土壤含水率明显影响线虫密度及营养结构;土壤微域环境中的孔隙度是影响土壤线虫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线虫的种、属数较为丰富。(3)各海拔群落间物种共有度,大多以相邻的群落共有度最高;群落间物种共有度大体趋势是随群落间海拔差的增大而减小。土壤动物沿海拔梯度分布可分为三部分:550-1350m、1450-2150m和2250-2650m。(4).长白山次生林中土壤动物主要功能类群有腐食性土壤动物(70-80%)、植食性土壤动物(5-10%)和捕食性土壤动物(10-20%)。土壤动物在长白山次生林中演替过程可分为增长期、过渡期和稳定期3个阶段。
Resumo:
本研究通过选择性富集培养,从辽河油田稠油污染土壤中获得了能以2000mg·L~(-1)菲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快速生长的优势降解菌株ZL5,经165 roNA序列分析认其属变形细菌a亚类中的鞘氨醇单胞菌属。ZL5菌株具有较强的降解菲、花能力,但是不能以蔡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一氏。外加碳源葡萄糖能有效促进PAHs降解,降解率提高达18.21-23.5%,但糖过量会表现出抑制效应。菌株ZL5含有一个大小约为60 kb的内生大质粒。丝裂霉素C消除试验表明,随着质粒丢失,菌株利用菲和花的能力也丧失。应用电转化和氯化铆转化将质粒导入大肠杆菌中,转化子获得了相应的降解菲、花能力,表明菌株ZLS的内生大质粒是与代谢PAHs功能有关的降解质粒。菌株ZL5具有PAHs诱导的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酶活(C230),指明其能以菲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但不能降解蔡的原因可能为一未见报道的菲代谢新途径-水杨酸和邻苯二酚途径。采用特异性引物,扩增菌株ZLS的C230编码基因全序列,再与表达载体pET-30a(+)连接,实现了在E.coli JM109(OE3)中的高效表达。SDS-PAGE结果表明:C230蛋白不仅在细胞内存在,也能被大量地分泌到胞外,属国内首次报道。经Southern杂交,将菌株ZLS的C230基因定位在内生大质粒的不同酶切片段上。
Resumo:
生态系统评价是为了向决策者提供生态系统管理信,息而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进行分析,并根据其变化趋势及驱动力提出相应措施的综合研究过程。生态功能分区是依据生态系统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环境质量、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特征空间分异规律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目的是辨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脆弱区和良好区,明确优先保护的生态系统和地区,为生态保护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及区域生态系统分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辽宁省域生态系统为对象,在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了生态环境质量、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辨析了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驱动力,明确了生态环境质量、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空间分布格局,然后对辽宁省进行了生态功能区划分,并指出了各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和措施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对策和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在经济和人口增长的长期胁迫作用下,辽宁省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主要表现为:土地退化,地表水污染严重,森林质量下降和功能减弱,草地减少与退化并存,天然湿地萎缩,滩涂和海岸带生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农业面源污染凸显,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下降,生态灾害加剧。全省生态环境质量超过2/3属于一般以下水平,其中优级面积仅占12.56%,良好级面积占18.71%,主要分布在东部及东南部;一般级面积占34.25%,主要分布在中部、北部和南部;较差级面积占34.48%,主要分布在西部及西北部。全省县级市及县有44个,其中生态环境质量为优的仅有4个市县,占总县数的9.09%;生态环境质量为良的有7个市县,占总县数的15.91%;生态环境质量一般的有19个市县,占总县数的43.18%,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有14个市县,占总县数的31.82%。全省处于轻度至高度敏感区域。高度敏感区占34.00%,主要分布在辽东山地丘陵、辽东半岛、辽西低山丘陵、辽西北、柳绕地区和大洼县。辽东山地丘陵、辽东半岛和辽西低山丘陵主要是土壤侵蚀高度敏感。辽西北和柳绕地区主要是土地沙漠化高度敏感。大洼县是土壤盐渍化高度敏感。中度敏感区占能.66%,与高度敏感区相间分布。轻度敏感区占3.34%,零星分布在辽东,在辽西和辽河平原也有少量分布。全省生态服务功能均处于比较重要以上。极重要地区占60.66%,基本分布在辽东、辽西和辽河平原的北部与盘锦滨海地区,辽东主要为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营养物质保持,辽西主要为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营养物质保持,辽北主要为土壤保持,盘锦滨海地区主要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等重要地区占37.01%,基本分布在辽河平原,在辽东、辽西也有分布,辽河平原主要为土壤保持、水源涵养,沙漠化控制,辽东和辽西主要为土壤保持,辽西北为沙漠化控制。其它地区为比较重要地区,仅占2.33%,主要分布在辽东和辽河平原,在辽西也有少量分布,主要为土壤保持。在生态系统评价的基础上,首先根据地貌和气候划分出4个生态区,即辽东山地丘陵温带湿润半湿润生态区、辽河平原温带半湿润生态区、辽西低山丘陵温带半湿润生态区、辽南环黄渤海海岸带生态区。在明确生态区的基础上,依据生态系统类型与过程的完整性,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类型的一致性,划分出21个生态亚区。依据生态环境质量、敏感性及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的一致性,进一步划分出52个生态功能区。
Resumo:
神经节甘脂GD2在正常的组织细胞中很少存在,而在黑色索瘤、小细胞肺癌、等肿瘤细胞表面大量存在。因此能特异性结合神经节营脂GD2,激活肿瘤附近免疫细胞功能的基因工程融合蛋白将为上述肿瘤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实验中采用重叠PCR技术,将抗神经节普脂GDZ的单链抗体和抗CD16(FcyRIIIA)分子的单链抗体用(GGGG4s)3和sGGGGs两种连接肤连接,形成两个新型的anti-GD2/anti-CD16单链双特异性抗体基因N1M1和N2M2,将重组基因分别连接表达载体PSE380和pET22b(+),得到重组质粒PSE380-N1M1/pSE380-N2M2和pET22b(+)-N1M1/pET22b(+)-N2M2。psE380-N1M1/pSE380-N2M2转化BL21后诱导表达,表达后的单链双特异性抗体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于细胞中。pET22b(+)-N1M1/pET22b(+)-N2M2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的单链双特异性抗体以可溶形式存在于细胞的周质空问。实验中选择BL21(DE3)/pET22b(+)-N1M1和BL21(DE3)/pET22b(+)-N2M2作为双」亢的生产菌株,经均匀设计优化诱导条件后,两个单链双特异性抗体nlml和n2m2的表达量均可达菌体总蛋白的30%左右,分子量分别为54KD和53KD。实验中选择经过突变改变过的人IL-2(125Ala)与抗GDZ单链抗体触合,构建了副:合蛋白基因IL-2-M,连接表达载体PSE38。,重组质粒转化BI,21菌株,得到工程菌BL21/pSE38O-IL-2-M,诱等农达后,触合蛋白IL-2-m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于细胞中,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30%,分子量为43KD。IISA分析表明,诱导后表达的融合蛋白可与hIL-2抗体特异性结合。采用Ni-NTA亲和层析和分子筛层析纯化上述三种融合蛋自,纯度可达95%以上。用LDH法检测其对肿瘤的杀伤作月」,实验结果证明:实验构建的中.链双特异性抗体nlml和112m2均可以激活单个核细胞(PBMC),杀伤GDZ阳性肿瘤细胞:IL-2与抗GDZ单链抗体融合蛋白IL-2-m对GD2阳性肿瘤细胞也起到一定的杀伤作用;anti-GD2/anti-CD16单链双特异性抗体与融合蛋白IL-2-m联用效果史为显著。
Resumo:
长白山岳桦云冷杉林是我国北部亚高山地段罕见的森林植被之一。林下有大量的倒木。倒木株数和生物量分别为509株/ha和33.82吨/ha,主要以鱼鳞云杉为主,多数处于中度腐烂时期。在这种森林中,由于林地苔藓,草本植物对幼苗的竞争以及雨季水湿对种子,苗木的胁迫,所以倒木是该森林的主要苗床。虽倒木的覆盖面积只占林地面积的7.21%,但其上所着生的幼苗株数却占林内幼苗总数的82.45%。倒木只有腐烂至一定程度,而表层的苔藓又不至于达到对幼苗造成胁迫时,才是好的苗床。一般地倒木表层腐殖质的厚度是和倒木的腐烂程度一致的。只有表面腐殖质较厚的大直径腐朽木适合于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所以这里将腐烂倒木的覆盖面积定义为“倒木对更新的有效面积”,它和“倒木分布均匀度”共同影响森林的天然更新。除倒木外、根桩、腐烂根盘堆、林地等也是林下幼苗的更新基质。随着幼苗的生长,自然稀疏开始。在从幼苗到幼树及成树的发展过程中,各树种在不同基质上的株数以不同的指数模式减少。尽管生长于倒木上的植株,在苗期有相对较高的死亡率,但和生长于其它基质上的植株数相比,倒木上着生的树木始终占大多数。倒木上的植株不仅苗期数量大,而且成林率高。
Resumo:
本文从不同供水、供服条件和耕作措施分别研究分析了试验年份辽宁西部半干旱地区春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及其提高途径。结果表明,冬灌可增补冻层储水,保证作物出苗和营养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在相对多雨的试验年份,不同供水处理的春玉米,其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大,但在春玉米的产品形成期——灌浆期灌水,可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率,与不灌相比,水分利用率由21.84提高到22.95kg/mm.ha.增施氮肥和磷肥可显著提高产量,但耗水量仅略有增加,因而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与对照相比,水分利用效率由19.54提高到22.56kg/mm.ha;在施氮肥、磷肥基础配合施用有机肥,可进一步提高产量,达12210kg/ha,水分利用率为23.14kg/mm.ha,这主要是由于提高了春玉米对土壤储水的利用率。此外,合理的耕作措施在一下程度上也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综上所述,补充供水和增施肥料是辽西地区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直接而有效的途径;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补充供水的最优选择应是土壤结冻前的优质冬灌和作物需水关键期的苗灌;增施肥料应重视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在冬灌基础上进行麦秸覆盖和覆膜播种可进一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