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5 resultados para 24H
Resumo:
报道了实验室条件下利用活性藻反应系统对合成污水中N、P、CODCr和BOD5等的去除 效果.在26±2℃条件下,当停留时间为24h时,TN, TP, CODCr 和BOD5 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 7 7.62%, 33.23%, 90.89% 和 95.77%.当进水负荷加大一倍、停留时间相应缩短、光强、水温 同时减弱和降低时,该系统对TP 和BOD5的处理效果受到明显影响,对 CODCr的处理效果影响 不大,运行条件的改变基本上不影响活性藻系统对TN的处理效果,两种运行条件下,TN的平均 去除率分别为77
Resumo:
选用5种不同产地的常用类型的家用洗涤剂,用水毒理学方法研究它们对水生动物的毒性影响并由此判断对水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结果表明,在远低于日常使用量的浓度下,5种家用洗涤剂均对稀有鲫(Grobiocypris rarus)鱼苗和大型(Daphnia magna,HB)有急性毒性,离体条件下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鳃ATP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无急性毒性浓度下暴露时对大型繁殖有明显影响;当暴露于家用洗涤剂对鱼24h半数致死浓度的5%时鲫鱼鳃ATP酶受到明显抑制;家用洗涤剂溶液存放一段时
Resumo:
用有毒铜绿微囊藻细胞及其从毒细胞中提取的毒素喂养和腹腔注射鱼类,结果表明:(1)微囊藻毒素MCYST-LR对所有实验过的鱼有毒害作用(LD_(50)为110-500μg/kg).注射毒素24h后,鱼肝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均表现出肝损伤.(2)在受控条件下,当用有毒铜绿微囊藻作为食物喂养日鲢和罗非鱼时,鱼类能在以毒藻为唯一食物的环境中生活20d以上.白鲢和罗非鱼粪便的毒性比喂食藻类的毒性分别降低约2—4.5倍,其肝的超微结构现察仍有轻度损伤.(3)在培养液中加入15μg/mLMCYST-LR和用实验室纯培养的铜
Resumo:
High-quality nc-Si/a-Si:H diphasic films with improved stability were prepared by using the plasma-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technology. In comparison with typical amorphous silicon, the diphasic silicon films possess higher photoconductivity (two order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amorphous silicon film) and fairly good photosensitivity(the ratio of the photo-to dark-conductivity is about 10) and higher stability (the degradation of the photoconductivity is less than 10% after 24h long light soaking with 50 mW/cm(2) intensity at room temperature). In addition, the diphasic silicon film has a better light spectra response in the longer wavelength range. The improvement in photoelectronic properties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existence of the disorder within the amorphous matrix, which breaks the momentum selection rule in the optical transition and, consequently, results in the large light absorption coefficient and high photosensitivity; the improved medium range order and low gap states density. Excess carriers generated in the amorphous matrix tend to recombine in the embedded crystallites, which suppresses nonradiative recombination within the amorphous matrix and reduces the subsequent defect creation.
Resumo:
在米脂县孟岔试验基地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同一灌水量、不同流量条件下,垄上线源滴灌湿润体特征值的变化规律及滴灌结束后的水分再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线源交汇入渗情况下,滴头处和交汇面处垂直入渗距离与入渗时间均满足良好的幂函数关系。在灌水量为9L的情况下,湿润体沿滴灌管布置方向剖面上的土壤含水率等值线大致以15cm深度为分界线,上层呈现以滴头为中心的椭圆状,而下层则相对平缓。滴灌停止后24h时的湿润体较为稳定,其特征值可以作为线源滴灌灌水量设计的依据,同一灌水量条件下,滴头流量对滴灌停止后24h的湿润体特征值影响并不大。
Resumo: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他克莫司(TM)对不同强度长波紫外线(UVA)照射HaCaT细胞24h和48h后细胞 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HaCaT细胞分别行2, 4 和8J / cm2 的UVA 照射,且照射前1h 分别加入50, 500 和 5 000pg/mL的TM,对照组分别加入50, 500和5 000pg/mL的TM,但不行UVA照射。各剂量组分别照射24h和48h后在 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 HaCaT细胞经UVA照射24h后,细胞连接 松散,细胞折光性较未照射组差,部分细胞死亡、脱壁;与未经UVA照射组相比,细胞增殖受到抑制( P < 0. 05) ,加入TM 组无明显变化( P > 0. 05) ;照射48h后细胞虽有大量增殖,但体积较小;与未经UVA 照射组相比,细胞增殖明显( P < 0. 05) ,加入TM组细胞增殖受到抑制(P < 0. 05) 。结论 TM可抑制UVA照射HaCaT细胞引起的过度增殖,对UVA照射 后的HaCaT细胞有保护作用。
Resumo:
天花粉蛋白(Trichosanthin,TCS)是一种由247 个氨基酸组成的Ⅰ型核糖 体失活蛋白(Ribosome Inactivating Protein,RIP),从葫芦科植物栝楼 (Trichosanthes Kirilowii)球根中提纯获得。它具有广谱的生物学和药学活性, 包括抗肿瘤、免疫抑制、中期引产以及抗病毒活性。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McGrath 等发现TCS 可以抑制HIV-1 在急性感染的T 淋巴细胞和慢性感染的 巨噬细胞中的复制,从而引起了研究者们极大的兴趣。但迄今为止,其抗HIV-1 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 我们实验室对TCS 的免疫毒理作用和抗HIV-1 作用进行了多年的研究, 前期工作显示TCS 对HIV-1 的直接作用并不明显,但对于HIV-1 感染细胞却 具有很强的毒性作用。提示TCS 可能通过作用于宿主细胞来发挥其抗HIV-1 活性。在此基础上,我们从细胞方面着手,对TCS 选择性杀伤HIV-1 感染细 胞的作用及机制进行了探讨。首先,通过MTT 法检测发现,相同条件下,TCS 对于H9/HIV-1IIIB 细胞的毒性远远大于其对正常H9 细胞的毒性。其次,流式 细胞仪检测亚二倍体小峰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片断化DNA 的实验证实了 TCS 对H9/HIV-1IIIB 的细胞杀伤作用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实现的。流式细胞仪 的结果显示TCS 以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较多的H9/HIV-1IIIB 细胞凋亡,25μ g/mlTCS 作用24h 时,有8.4%的H9 细胞凋亡,而H9/HIV-1IIIB 细胞的凋亡率 则达到24.5%;随着作用浓度的降低,这种差异也在缩小。阳性对照D-Sorbitol 对两种细胞的凋亡率没有明显差别,约为25%。琼脂糖凝胶电泳的结果进一 步证实了这种推测,相同条件下,TCS 诱导H9/HIV-1IIIB 细胞出现更多的DNA 片断化。 TCS 可以选择性的诱导H9/HIV-1IIIB 细胞凋亡,为了进行更深入的机制研 究,我们建立了另外一株HIV-1 慢性感染细胞系,HIV-1 慢性感染的Jurkat 细胞系(Jurkat/HIV-1ⅢB)来验证TCS的作用。发现相同条件下,TCS可以诱 导同等程度的Jurkat/HIV-1ⅢB和Jurkat 细胞凋亡,25μg/mlTCS作用24h 时, 分别有21.08%的Jurkat 细胞和27.27%的Jurkat/HIV-1IIIB 细胞凋亡。以上的结 果说明HIV-1 感染H9 细胞后增强了感染细胞对TCS 的敏感性,而HIV-1 感 染Jurkat 细胞后并不影响其对TCS 的敏感性。根据细胞凋亡途径中是否依赖 线粒体的参与可以将细胞分成TypeⅠ和TypeⅡ两种类型,H9 细胞采取的是 线粒体非依赖性的TypeⅠ型凋亡途径,而Jurkat 细胞则采取线粒体依赖性的 TypeⅡ型凋亡途径。由于Jurkat 细胞对TCS 诱导的凋亡更加敏感,我们推测 HIV-1 感染H9 细胞后,诱导了细胞凋亡途径由TypeⅠ向TypeⅡ型转变。为 此,我们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TCS 对凋亡细胞内的线粒体膜电位及 caspase-8 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H9/HIV-1IIIB、Jurkat 和Jurkat/HIV-1IIIB 细胞对TCS 诱导的凋亡具有相同程度的敏感性,并且伴随着细胞线粒体膜电 位的耗散和caspase-8 蛋白酶的活化;而相同情况下,TCS 对H9 细胞的影响 则很微弱。由此,进一步证实了我们的推测,即HIV-1 感染H9 细胞后,通过 改变细胞内的某些信号,使H9/HIV-1ⅢB细胞的性状更加倾向于Type Ⅱ型细 胞,从而增强其对于TCS 的敏感性.
Resumo:
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研制出了优质稳定的氢化非晶-纳米晶两相结构硅薄膜.薄膜的光电导率相对于器件质量的非晶硅有两个数量级的提高;光敏性也较好,光、暗电导比可以达到104,此外薄膜的光电导谱具有更宽的长波光谱响应.更为重要的是薄膜的光致退化效应远小于典型的非晶硅薄膜,在光强为50mW/cm2的卤钨灯光照24h后,光电导的衰退小于10%.这种薄膜优良的光电性能源于薄膜中的非晶母体的存在使其在光学跃迁中的动量选择定则发生松弛,因而具有大的光学吸收系数和较高的光敏性;相对于典型非晶硅而言,薄膜的中程有序度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并具有小的深隙态密度;薄膜中存在的纳米尺寸的微晶颗粒,提供了光生载流子的复合通道,在非晶母体中的电子空穴对可以转移到微晶颗粒中进行复合,这样抑制了非晶母体中的非辐射复合,从而降低了光致亚稳缺陷产生的概率.
Resumo:
由于近年来有害微生物的肆虐和人们防病抗菌意识的增强,社会对各种新型抗菌材料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抗菌不锈钢是一种兼具良好机械和抗菌性能的新型功能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开发和推广抗菌不锈钢,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本文以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制的两种抗菌不锈钢为研究对象,对其抗菌性能和抗菌机理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抗菌不锈钢的深入研发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获得了如下主要结论: 1.采用覆膜法研究了抗菌不锈钢的抗菌广谱性,铁素体和奥氏体抗菌不锈钢对供试的17株菌(除产气肠杆菌外),均显示了较强的杀灭作用,证明其具有抗菌广谱性。两种材料对非孢子(或芽孢)产生菌的杀灭作用强于孢子(或芽孢)产生菌。但是,两种材料对产气肠杆菌均无杀灭作用。 2.考察了铁素体和奥氏体的杀菌率随时间和菌浓度的变化情况。两种材料分别在作用3h时和9h时,对菌体浓度为1×107CFU/mL的大肠杆菌(ATCC25922)的杀菌率均达到99.5%。对菌体浓度≤1×107CFU/mL的大肠杆菌在24h内均可全部杀灭。 3.随打磨次数的增加,抗菌率没有变化,表明打磨不影响铁素体和奥氏体抗菌不锈钢的抗菌性能;抗菌率不受温度的影响,0~37℃之间,未观察到抗菌率受温度变化的明显影响。 4.从抗菌不锈钢中溶出的铜在杀菌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铁素体和奥氏体抗菌不锈钢与添加了终浓度为1mmol/L的EDTA的菌液作用后,杀菌率分别降为46.8%和38.8%,因为EDTA络合了溶液中的金属离子,间接表明铜离子在杀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5.两种抗菌不锈钢中O2-的产生速率分别为0.117 nmol•min-1•g-1和0.107nmol•min-1•g-1,显著高于普通不锈钢(0.062 nmol•min-1•g-1)。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的终产物丙二醛含量分别为1.96 nmol/g和1.93 nmol/g。显著高于普通对照的1.08 nmol/g,表明存在脂肪酸被氧化的现象。这些结果为抗菌过程中存在O2-的氧化杀菌作用提供了间接证据。 6.通过透射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与抗菌不锈钢作用后的细胞外形多发生变化,细胞壁和细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漏出,有的菌体完全溶解为碎片,显示两种不锈钢对细胞膜和细胞壁形态的显著影响。随作用时间延长,菌液中钾离子浓度亦显著升高,在3h时,分别达到2.57mg/L和2.79mg/L(普通对照为1.61mg/L)。 7.在巯基氧化实验中,添加终浓度为5 mmol/L的L-cys,作用8h,铁素体的抗菌率降为11.1%,薄层层析结果显示,半胱氨酸可能被氧化成胱氨酸,表明抗菌不锈钢可能对还原性酶具有氧化作用。 8.提取与抗菌不锈钢作用后菌的DNA,凝胶电泳观察并未出现smear现象。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尚不能检测到抗菌不锈钢对细菌遗传物质的氧化切割作用。 关键词: 抗菌材料 抗菌不锈钢 抗菌性能 抗菌机理 O2-
Resumo:
污水处理过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是可以产生大量含有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固态、半固态或液态的污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以及污水处理能力的提高,日益增多的污泥不仅困扰着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作,若处理不当,还会危及到生态健康与人体健康,并造成资源与经济的浪费。污泥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这使污泥资源化利用成为可能;但污泥中同时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给污泥的资源化利用造成了许多麻烦。因此,如何有效地去除污泥中的重金属,使其达到相应的标准之内,是污泥回用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主要针对如何减少和降低城市污泥中重金属毒害作用,以有效的、去除和降低城市污泥中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为目的,尤其是一些经常性超标重金属元素,对城市污泥进行重金属脱除开展实验研究。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柠檬酸、草酸和乙酸这3种最常见的有机酸作为淋洗剂,研究了柠檬酸、草酸和乙酸对污泥中Cd、Pb、Cu和Zn等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并分析了实验前后污泥中重金属形态变化和生物有效性,以及处理前后析出液和污泥中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浓度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和酸溶液浓度的增加,污泥中重金属(Cu除外)的去除率也相应增加。污泥中加入有机酸溶液反应24h后,柠檬酸可去除76.0%的Pb和92.5%的Zn,草酸和乙酸对重金属的去除率并不大。柠檬酸经过7h即可去除污泥中大部分的Pb和Zn,分别为52.0%(Pb)和74.2%(Zn)。去除的Pb和Zn主要为以稳定形式存在的,不稳定态的比例有所上升,其中可交换态的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污泥经有机酸处理后,有大量的硝态氮和铵态氮溶解于析出液中。与污泥中加入蒸馏水的对照处理相比,有机酸可大幅度增加析出液中铵态氮的含量,减少硝态氮的含量。由于污泥处理过程中有其他形态的氮的转化,处理后污泥中仍含有较高浓度的硝态氮和铵态氮。采用0.5 mol•L-1草酸处理析出液中硝态氮和铵态氮浓度分别为2.8 mg•L-1和888.1 mg•L-1,且重金属去除率不大,析出液可作为较好的“液体肥料”进行回收利用。
Resumo:
锦州湾海域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接纳大量的含重金属的废水、废气及废渣的排放,是我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海域之一。湾内五里河河口区域污染尤其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至上世纪90年代开始该区域已成为无底栖生物区。因此对该区域进行重金属污染分析及其迁移规律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五里河河口区域水体及沉积物中四种重金属(Cu、Pb、Zn、Cd)的总量分析,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评价,发现该区域沉积物四种重金属中Cd污染最重,在河口区域尤其是河口口外海滨潮滩具有严重的潜在生态风险。对河口口外海滨潮滩沉积物中四种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研究发现Cd的形态分布为离子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质及硫化物结合态>残渣态,基本处于活化状态。随后以河口口外海滨潮滩沉积物为基质进行了一系列的模拟实验,研究沉积物中Cd的迁移规律及机制。 以盐度和温度作为环境影响因子进行的静态模拟实验,结果显示:Cd污染沉积物在不同盐度与温度的水体中均能在24h左右达到最大释放量,使水体中Cd的浓度突然升高,造成水体Cd超标。室温条件下,不同盐度水体条件下沉积物中Cd的释放随盐度增加而增大,其中盐度为21.7‰和14.8‰的水体中出现两次释放高峰现象。恒温条件下在盐度相同的水体中,18℃和4℃的中、低温较29℃的高温更有利于沉积物Cd的释放,而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则是21.7‰盐度的水体更利于沉积物Cd的释放,其次是海水盐度的水体。当外界条件相同时,温度恒定条件下Cd的释放大于室温条件。 从离子角度分析发现水体中的主要阴、阳离子可促进沉积物Cd的释放,其影响程度为Cl->Ca2+ > Mg2+> HCO3->SO42-≈Na+。 河口沉积物的环境质量、潜在生态风险及重金属的迁移特性分析均显示连山湾五里河河口区域具有很大的环境风险,应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治理。 关键词 河口沉积物,重金属污染,Cd释放,环境风险
Resumo: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其碳储量是大气碳储量的两倍。土壤呼吸是土壤碳库的最大输出途径。在干旱半干旱区降雨格局以及土壤水分条件的变化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半干旱区科尔沁沙地东部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模拟研究、野外降雨量控制研究和降雨频率模拟及干湿交替模拟试验,研究了科尔沁沙地半干旱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对水分变化的响应趋势,探讨了降雨格局变化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 (1)土壤呼吸速率随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升高分别呈指数和线性增长;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分别影响着土壤呼吸对土壤水分和温度的敏感性; (2)降雨量变化影响土壤呼吸日动态变化,降水量增加30%,土壤24h释放CO2量升高了35.9%,当降水量减少30%时,土壤24h释放的CO2量降低了59.6%,而且干旱降低了土壤呼吸日动态变化的幅度; (3)降雨量变化对土壤呼吸月季动态具有一定影响。降雨量增加30%,8~10月土壤总呼吸CO2释放速率升高40.7%~166.4%,土壤异养呼吸CO2释放速率升高40.5%~194.3%;降雨量降低30%使降雨较频繁的8月份土壤总呼吸CO2释放速率降低34.0%~70.0%,土壤异养呼吸CO2释放速率下降20.9%~ 64.0%,而在降雨较少的9~10月份降雨量的减少对土壤呼吸则没有显著影响; (4)降雨量的变化对土壤总呼吸和异养呼吸温度敏感性有一定影响。当降雨量减少30%时,土壤总呼吸的Q10值由5.4下降到2.22,土壤异养呼吸的Q10值由4.84下降到1.81; (5)用温湿度耦合作用经验模型Rt = 0.307e0.0064(W·T)来描述三个降雨处理样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及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可以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变异的80.2%; (6)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降雨频率增加一倍时,土壤呼吸速率将升高约24%;当温度较低时,降雨频率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不显著; (7)土壤呼吸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但当进行降水模拟后,土壤呼吸值迅速升高,可升高降水前的41.0% ~ 128%,而后又迅速下降,呈现明显的脉动(pulse)效应。
Resumo:
锦州湾是我国较大的浅水海湾之一,该湾西南五里河沿岸汇集数家工厂排污直接人海, 形成该湾口处的最大污染源。其西南部潮滩地段已成为我国海域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本文对葫芦岛3条河流、五里河口和锦州湾水体、沉积物中As的含量、分布、形态及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葫芦岛的连山河和五里河未受到明显的As污染,沉积物总As含量一般低于10 mg•kg-1,河水As含量一般低于10 μg•L-1,茨山河下游紧邻葫芦岛锌厂,受到了严重的As污染,沉积物As含量达75.2 mg•kg-1。五里河口区As污染非常严重,锌厂在该区排污口处沉积物As含量高达3176.1 mg•kg-1,超过国家沉积物As标准158倍。受锌厂排污的影响锦州湾As污染也很严重,沉积物中As最高含量达到569.5 mg•kg-1。沉积物和孔隙水As含量在剖面上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表明孔隙水As含量主要受沉积物As含量影响。锦州湾沉积物中As主要以可交换态存在,残渣态次之,盐酸提取态最少,表明锦州湾沉积物中As的活性很强,有大量的可交换态As随时会进入上覆水体,是重要的As释放源,沉积物中大量As的释放可能会对葫芦岛和锦州湾地区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威胁。 以盐度和酸碱度作为环境影响因子进行的释放模拟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盐度条件下,沉积物中的As均在48h左右达到最大释放量。此时,盐度为0‰的水体中As的释放量最大,而其他两种盐度的水体中As的释放量较小且二者相差不大。另外,在室温条件下,随着pH值的升高,沉积物中As的释放量逐渐增加。 通过对不同形态的单一含砷矿物的As提取效果研究得出:对于分级提取方法中吸附态砷的最佳提取条件应为1M KH2PO4 (pH5) 24h, 无定型铁氧化物上结合的砷0.2M oxalic/oxalate (pH3)避光 6h, 硫化亚铁上结合的砷,0.2M oxalic/oxalate (pH3)避光 1h。
Resumo:
以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混合培养物的无细胞抽提液建立了Vc二步发酵离体实验系统.反应体系中加入山梨糖在pH7.0,35℃下保温24h,2-酮基-L-古龙酸(2KGA)生成.巨大芽孢杆菌胞外活性物质对离体系统的产酸没有影响,一定量的L-山梨糖脱氢酶可促进产酸.从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细胞质中分离纯化出L-山梨糖脱氢酶.L-山梨糖脱氢酶酶活与2KGA的形成呈正相关:L-山梨糖的转化是在细胞内进行的;亲缘关系相差甚远的伴生菌均能促进小菌产酸,且“伴生”效率相近;伴生菌通过促进产酸菌生长和提高其L-山梨糖脱氢酶比活力而提高发酵系统中L-山梨糖脱氢酶总活力,并且通过促进产酸菌合成新的RNA而增强其代谢力,从而促进产酸;通过对不同发酵时间L-山梨糖脱氢酶酶活及2KGA累积量的比较表明,此酶可作为生产上2KGA生成的实时监控的指示酶;环境因子通过提高酶活力促进产酸.
Resumo:
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防治植物病害,已成为一个十分活跃并具有巨大应用前景的领域。本论文采用土壤预处理等特殊方法,从长白山不同高度的土壤中筛选出1068株放线菌。通过对峙培养法和杯碟法,筛选出D1-1等10株对蔬菜病害菌具有抑制作用的菌株。离体叶片实验中发现D2-4发酵液对黄瓜、辣椒、番茄等蔬菜真菌病害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以水和常用化学农药作为空白和药物对照,对D2-4发酵液进行了盆栽实验,结果对番茄灰霉、辣椒根腐和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0.65%、63.27%、65.04%,初步显示出良好的防治效果。通过单因素和均匀设计实验,优化了DZ-4菌发酵培养基的组成,考察了培养时间、接种量、菌龄等对抑菌活性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发酵培养基成分:黄豆饼粉1.10%、葡萄糖2.71%、蔗糖1.00%、NaCl0.10%、酵母膏0.10%、发酵培养基初始pH为6.61。最佳发酵时间为96h左右,培养20~24h的种子液以7%的接种量转接有利于提高抑菌活性。经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优化,发酵液抑菌活性达到了6588 u/ml,比原始发酵培养基(3678 u/ml)活性提高了79.12%。经发酵液的预处理、离子交换层析、吸附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纯化等步骤,对D2-4抗生素进行了分离纯化研究。通过纸层析、纸电泳等试验最后确定该农用抗生素为弱碱性水溶性抗生素。对D2-4抗生素纯品进行了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等理化性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