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resultados para Stager, Gus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sumo:
大豆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在我国的农业乃至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我国人豆品质较差、产量较低,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的大豆牛产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方法是大豆改良的最简便和最经济的方法之一,然而大豆基因转化效率低一直是大豆基因工程的主要限制因素。本研究以含有GUS报告基因和NPT II筛选基因的农杆菌1301侵染大豆子叶节和下胚轴,并用组织化学定位法测定GUS基因在叶节和下胚轴上瞬时表达,研究了抗氧化剂对提高大豆基因转化效率的影响,为建立大豆高效基因转化体系奠定基础。 以子叶节为外植体,用农杆菌侵染和共培养后进行GUS染色,观察其瞬时表达情况。在培养基中不含抗氧化剂的情况下,子叶节上未发现染色点,仅在下胚轴侧面有极少染色点。而在培养基巾含有抗氧化剂的情况下,外植体上产生了人量GUS染色点,其中大部分位于下胚轴处,子叶节部位几乎很少被染色。这说明下胚轴比f叶节更容易接受外源基因。本论文分别以子叶节和下胚轴为外植体进行研究。 以子叶节为外植体,在抗氧化剂作用下用农杆菌侵染,诱导丛生芽,在含有潮霉素的筛选培养基上培养,以筛选抗性苗。实验只得到一株抗性幼苗。 为了进一步研究抗氧化剂对GUS暴凶在下胚轴中瞬时表达的影响,我们特别以下胚轴为外植体,测定了多种条件下的瞬时表达率情况。 我们研究了共培养时间对大豆下胚轴基因瞬时表达率的影响,通过确定合适的共培养时间以获得最佳转化率。在共培养2天后,GUS基因的表达率是8%,但是在3天后,GUS基因瞬时表达率大幅度上升,达到23.4%。随后两天GUS基因瞬时表达率没有太大变化,因此,大豆下胚轴的GUS基因瞬时表达的最适共培养时间为3天。 农杆菌再悬浮液稀释浓度对大豆下胚轴GUS基因瞬时表达也有较大影响:再悬浮培养基与农杆菌菌液等体积时,GUS基因瞬时表达率最高,随稀释浓度提高,转化效率降低。这说明随农杆菌菌液浓度提高,侵染几率增加,从而提高了GUS基因的瞬时表达率。 很多研究表明大豆基因转化存在很大的品种问差异,我们选择了四种基因型差异较大的品种在上述最佳条件下分别测定了GUS基因瞬时表达率,但没有发现品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抗氧化剂在大豆下胚轴基因转化中具有品种普遍适用性。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抗氧化剂能够大大促进GUS基因在下胚轴的瞬时表达,这对于今后开展大豆基因组研究和品质改良工作具有一定意义。
Resumo:
应用GUS(葡萄糖苷酶 )基因标记技术将标记基因GUS导入受体菌S .fredii8855,标记菌株形成的根瘤可被GUS染色缓冲液染成蓝色 ,而土著菌形成的根瘤不能着色 .由此即可十分简便地确定土著菌的影响程度 .盆栽试验表明 ,S .fredii 8855的结瘤抗酸碱能力高于土著菌 ,能在土壤中较大范围内迁移 .当它的根瘤占有率不小于 43%时 ,接种能显著提高大豆产量 ,大豆产量与根瘤占有率呈正相关 (r=0 .98) ,而与总瘤数关系不大 (r=0 .1 3) .土壤N素显著抑制其结瘤 ,补加P能缓解这种抑制作用 .
Resumo:
In this study, the background activity of beta-glucuronidase (GUS) was analyzed histochemically and fluorometrically in the negative control of Laminaria japonica (Phaeophyta) thalli, showing low level of activity. GUS gene transformation without selectable gene in L. japonica was performed using four different promoters, i.e., Cauliflower mosaic virus 35S promoter (CaMV35S) from cauliflower mosaic virus, ubiquitin promoter (UBI) from maize, adenine-methyl transfer enzyme gene promoter (AMT) from virus in green alga Chlorella, and fucoxanthin chlorophyll a/c-binding protein gene promoter (FCP) from diatom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The GUS transient activity was determined fluorometrically after bombarding sliced parthenogenetic sporophytes explants,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activity resulting from CaMV35S and FCP promoters (in 114.3 and 80.6 pmol MU min(-1) (mg protein)(-1), respectively) was higher than for the other two promoters. The female gametophytes were bombarded and regenerated parthenogenetic sporophytes. FCP was the only promoter that resulted in detectable GUS chimeric expression activity during histochemical staining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sults of Southern blot showed that GUS gene was integrated with the L. japonica genome.
Resumo:
本文研究了如何应用GUS基因优化海带表达系统。首先研究了GUS在各种海带材料中的本底值,而后以GUS基因作为报告基因比较了几种基因工程常用启动子在海带中启动瞬间表达的效率。选择表达效率较高的真核藻类启动子与GUS基因融合,在海带中获得了稳定表达的结果。分别用组织化学染色法和荧光分析法对海带雌配子体、雄配子体、孤雌生殖海带幼孢子体和二倍体海带孢子体等四种不同的材料的GUS本底进行了检测到GUS本底。荧光分析法所得数据显示,这四种材料的GUS活性分别为3.4±0.3、5.2±0.8、14.4±1.8、12.5±1.4 (pmol MU mg~(-1) protein min~(-1)),与高等植物类似,说明GUS基因可作为报造基因用于海带基因工程研究。选用真核藻启动子FCP启动子、高等植物基因工程中常用的高效Ubi启动子和CaMV35S启动子,与GUS基因融合构建四种质粒,通过基因松的方法转化孤雌生殖海带幼孢子体,比较GUS基因在海带中的瞬间表达量。实验结果表明,与CaMV35S和FCP融合的GUS基因在海带中表达效率较高。采用基因松的方法用FCP启动子-GUS基因转化海带雌配子体,通过诱导孤雌生殖获得孤雌生殖海带幼孢子体,用组织染色法检测到了GUS活性,并从海带的总DNA扩增到了FCP启动子-GUS基因的特征条带,从而提示了FCP启动子能引导外源基因在海带中稳定表达。为了找寻高效筛选元件进行孤雌生殖海带对草丁膦的敏感性实验,用统计学的方法得出了草丁膦对不同长度孤雌海带的半致死剂量。研究发现海带全长0.5-1.6cm范围内,草丁膦的LD_(50)与海带长度不相关,同时发现浓度在2-5μg/ml狭小范围内的草丁膦对孤雌海带比高浓度具有更为明显的毒性反应。本文结果提示草丁膦抗性基因-bar基因有可能成为海带基因工程更为理想的选择标记,因为海带对草丁膦比对氯霉素和潮霉素更敏感,而后两者是目前采用的筛选压力。本文结果为海带表达系统的优化,提供了有效的报告基因、启动子和选择标记元件。
Resumo:
利用3’和5' RACE、Uneven PCR等技术成功地从胡萝卜肉质根中分离了茄红素β-环化酶、茄红素ε.环化酶和辣椒红/辣椒玉红素合酶cDNA以及茄红素β一环化酶基因5’端上游的部分序列,并研究了它们在胡萝卜肉质根中的表达模式,对胡萝卜中类胡萝卜素代谢和积累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探讨。 胡萝卜茄红素β--环化酶cDNA(DCLYC1)长2089bp,包含一个1515bp的开放阅读框架,所编码蛋白长505个氨基酸,其一级结构与番茄、烟草和辣椒等植物的茄红素β--环化酶高度同源。与农杆菌和夏噬孢欧文氏菌等微生物的茄红素环化酶相似性较差,但相互间有3个短小的同源区,且蛋白疏水模式也十分相似。茄红素β--环化酶在胡萝卜肉质根中的表达受品种和组织特异性的调控。在紫色的富含茄红素的“齐头红”胡萝卜肉质根中该基因的表达受到了强烈的抑制,相反,在橙色的富含β--和α--胡萝卜素的“CA201”胡萝卜肉质根中表达十分活跃。茄红素β--环化酶和八氢番茄红素合酶基因的表达在肉质根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存在差异,在韧皮部中的表达强于木质部。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基因的差异表达是造成不同胡萝卜品种和组织中积累的类胡萝卜素的种类和含量不同的原因。 对紫色品种和橙色品种的茄红素β--环化酶基因组DNA的PCR分析表明两者的基因组中均存在茄红素β一环化酶基因。为了探明茄红素β--环化酶基因在不同胡萝卜品种中差异表达的原因,利用Uneven pCR从胡萝卜基因组DNA中分离克隆了茄红素β--环化酶基因5’端上游部分序列。该DNA片段长1.7kb,3’端286bp区域与DCLYC1的5’端序列交叉重叠,在GenBank中没有找到相似的序列。在1294bp-1336bp位置串连着3个TATA盒,结构十分特殊,在TATA盒上游大约700bβ位置有2个CAAT盒。瞬间表达实验证明它具有启动子活性,可以指导GUS基因在胡萝卜肉质根、叶片和茎等组织中表达。然而,其表达模式却与茄红素B.环化酶基因的Northern杂交结果不同,主要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交界的分生组织中表达,同时在紫色胡萝卜肉质根中其表达并没有受到抑制。这一片段可能还不是完整的胡萝卜茄红素β--环化酶基因启动子,缺少了调控基因进行品种和组织特异性表达的部分序列元件。因此,分离更长的胡萝卜茄红素环化酶基因5’端上游序列,将有助于揭示茄红素β一环化酶基因呈品种和组织特异性表达的分子机制。 所分离的胡萝卜辣椒红/辣椒玉红素合酶cDNA (DCCCS)长1744bp,包含一个长1476bp的开放阅读框架,所编码蛋白长492个氨基酸。与辣椒和柑桔CCS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为76.6%和75.3%,与DCLYC1等其它植物茄红素β--环化酶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63.9-67.4%。DCCCS的表达模式在两个不同颜色的品种之间十分相似,在肉质根韧皮部中强烈表达,而在木质部中表达明显受到了抑制。由于CCS与LYC-B高度同源,有人认为CCS可能具有茄红素环化酶活性,然而本研究结果表明,DCCCS虽然在紫色的齐头红胡萝卜肉质根韧皮部中强烈表达,却没有影响细胞中积累大量的茄红素,因此DCCCS即使具有茄红素环化酶作用,其活性也是极低的。 分离到的胡萝卜茄红素ε--环化酶cDNA片段(DCL YC-E)长1264bp,包含了完整的3’端,5’端尚不完整。按照引物LYCP1上的阅读框架进行翻译得到长385个氨基酸的肽链与莴苣、番茄和拟南芥LYC-E肽链相应区域的氨基酸序列高度同源,达80.5%以上,其中与莴苣茄红素ε--环化酶最为接近。与拟南芥茄红素ε--环化酶第448位基团和莴苣茄红素ε--环化酶第457位基团对应的氨基酸基团为H。这一基团是一个分子开关,决定茄红素ε--环化酶是催化茄红素的一端还是两端形成ε--环,因此,胡萝卜茄红素ε--环化酶可能与莴苣茄红素ε--环化酶具有相同的功能,即可以催化对称的线性茄红素的两端均形成ε--环,生成双ε--环胡萝卜素。DCLYC-E在胡萝卜肉质根中表达模式与DCLYCI不同,在紫色品种齐头红肉质根韧皮部中表达十分强烈,没有受到抑制,而且明显强于木质部;在橙色品种CA201中DCLYCE的表达模式与DCLYCI相似,韧皮部中表达强,而木质部中相对弱得多。DCL YC-E的表达模式在所测试品种间没有差异。在富含茄红素的齐头红胡萝卜肉质根中DCL YC-E强烈表达,可见它并没有将茄红素大量转化为双ε--环胡萝卜素,因此该酶的功能和活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Resumo:
从4-5天龄青花菜(Brassica oleracea var.italica)下胚轴游离原生质体,经纯化后培养在简化的KMsP培养基上,原生质体分裂形成了细胞团;同时,对影响外源DNA导入子叶和下胚轴原生质体后瞬间表达强度的若干因素作了较详细的研究,这些因素包括转化介质中二价阳离子的种类和浓度、PEG溶液的浓度以及PEG溶液的pH值, 为进一步进行原生质体水平上的细胞遗传转化创造了条件。 以青花菜(Brassica oleracea var.italica)子叶和下胚轴为外植体材料,进行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研究。在建立了子叶和下胚轴外植体组织培养的高频率植株再生系统的基础上,用携带有双元载体质粒的根癌农杆菌(Asrobacterium,tumefaciens)A208sE感染青花菜子叶和下胚轴,对根癌农杆菌的感染过程以及影响抗性芽分化频率的诸多因素作了详细研究,再生了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完整转化植株。Dot Blot分析表明NPTⅡ酶活性的存在;以pROA93经EcoRI /HindⅢ酶切产生的gus基因片段(约2.6Kb)为探针进行Southern Blot分子杂交,结果表明gus基因已整合到植物细胞基因组中,并且得到了表达。
Resumo:
本文应用反义基因技术对减法杂交和差异筛选所获得的春化相关基因CDNA克隆( Verc203)的功能进行鉴定。将Vcrc203插入PB1221质粒的CaMV35S启动子与GLIS基因之间构成表达载体,采用花粉管途径转基因法导入冬小麦胚,得到300粒种子。将上述处理的冬小麦种子萌发后在2-4℃处理28天,转入自然条件下栽培。以幼叶为材料提取基因组DNA,以Gus基因片断为探针,用点杂交法筛选获得转基因植株.转基因植株在自然条件下生长三个月未见抽穗, 而同样栽培条件下的对照(未经转基因处理的冬小麦,经相同条件春化处理)则全部抽穗。以Vcrc203和Gus基因的部分序列为引物,在转基因材料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出Vcrc203反义基因序列,Gus活性检测表明Gus基因在转基因小麦的茎尖和叶片中得到表达。上述结果表明Vcrc203的反义基因已整合到冬小麦基因组内,并得到高效表达。转基因植株的发育受到严重影响,显示Vcrc203基因可能参与了冬小麦春化作用对植物发育进程的调控.
Resumo:
直到九十年代,以利用拟南芥菜和金鱼草突变体克隆到花器官发育基因为重要标志的植物发育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由于开花决定过程分子控制机理研究进展却较为缓慢。以mRNA人手利用差异筛选技术获得春化相关基因克隆(verc203,verc17),Northem blot初步证明这些克隆对春化处理的特异性。根据反义RNA理论和技术对克隆化verc203基因功能进行研究。另外,从纯化蛋白人手,在金针菇中克隆到新的溶血性毒蛋白编码基因,并在细菌中得到表达,这一实验为利用此途径来克隆发育调控蛋白的编码基因进行了有益的技术路线探索。本研究的具体结果如下: 1. 春化相关基因(verc203)对冬小麦花发育调控 根据反义RNA的理论和技术进一步证明verc203在冬小麦开花启动和花发育过程中的可能控制作用。将verc203 DNA序列插入带有CaMV35S启动子和GUS基因的pBI221表达载体, 使之能在植物中高效表达反义RNA,并以转正义基因植株作为对照。通过花粉管途径转基因方法,得到326粒反义质粒冬小麦转化种子和1 98粒正义质粒冬小麦转化种子.所有转化处理种子和正常小麦种子萌发后,经春化处理,与未春化冬小麦植株一起培养直到对照植株达到成熟期。实验观察发现,转反义基因植株的抽穗受到明显的阻抑,开花过程大大推迟。其中表达较强的6株转基因植株甚至晚花五十多天。还发现一些表达较弱的植株尽管晚花20到30天,但花器官发育却受到影响,如,雄蕊缺失,穗发育异常等。Southemblot和PCR实验结果表明外源基因整合到转基因植株基因组。 Northrenblot以及报告基因(GUS)活性等实验证明反义基因在转反义基因植株RNA水平上得到高效表达。同时,GUS基因在蛋白质水平上得到表达。基于上述实验,有理由认为ver203基因可能是控制冬小麦春化诱导的成花启动和花发育过程中的主要基因之一。 2. 金针菇毒蛋白flammutoxin编码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细菌中的表达 利用色谱分离技术及SDS.PAGE电泳技术从金针菇(Flammuleina velutips)分离得到一种分子量为31 kDa、对人血红细胞具有溶血活性的蛋白质(flammutoxin),通过蛋白质序列微量分析技术测得其N-端3 1个氨基酸顺序。利用氨基酸序列推测其编码基因序列信息,通过RT - PCR克隆到一个由973个核苷酸组成的编码基因,5’端93个核苷酸编码肽链序列与测得flammutoxin N-端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在GenBank (USA),EMBL Database (Europe)和DDBJ (Japan)基因序列数据库中未找到与之同源的基因序列。这个基因与载体p-半乳糖苷酶部分基因编码的融合蛋白在E coli细胞中有效地得到表达。表达产物的SDS-PAGE,Western blot和溶血活性实验表明它是flammutoxin蛋白原编码基因。并对融合蛋白的溶血活性降低原因作了讨论。
Resumo:
谷子是我国北方具有区域重要性的禾谷类粮食作物。谷子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和外源基因转化相对其它作物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谷子生产的育种中应用的多个优良品种为材料,分析了谷子体细无性系变异发生的影响因素、变异性和频率、DNA分子水平变异和育种应用等问题;采用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进行了谷子抗除草剂基因转化研究。 主要结果包括: 1. 通过几种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分析,找到了小花分化期前后的谷子幼穗是愈伤组织诱导的最好外植体.提出谷子愈伤组织可按生长状态和结构划分为质密型、松软型和松散型三种基本类型的观点。前两种为胚性愈伤组织并可相互转换,松软型愈伤组织生长状态稳定,可塑性好,是继代培养和因基化的首选类型。供试品种中豫谷1号、高39、郑407和矮宁黄为易培养品种,矮88、豫谷2号、系238、冀14号、C445和青丰谷为相对难培养品种。这些结果为谷子组织培养和生物技术操作提供了基础资料。 2. 首次对多个谷子品种较大群体的无性系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R_2株系为单位的谷子体细胞无性系表现型变异频率平均为13.0%,不同基因型的变幅为4.3~32.9%;变异涉及株高、抽穗期、穗粒重、出谷率、叶鞘色、育性、抗病性、米色、穗型等多个性状,多数变异为株高和抽穗期等数量性状,少数为矮秆等质量性状:变异的性状多数能在R_3稳定并遗传给后代。从谷子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中选出了一批农艺性状得到改良的新品系,其中系103已进入省区域试验,并提供给多家育种单位作为亲本应用。 3. 将RAPD分析技术引入谷子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豫谷2号无性系的RAPD多态性变化既有亲本带的缺失,也有新带的产生。用RAPD多态性变化的SMC值度量无性系同亲本相比DNA水平变异的大小,表现型发生变异的无性系,其SMC值分别为0.905~1.0;表现型未发生变异的无性系,RAPD多态性也可能发生变化,其SMC值分布为0.953~1.0。 4. 通过Gus基因瞬时表达单位数的比较,优化了JQ-700基因枪转化谷子松型愈伤组织的操作参数:质粒DNA用量3μg/mg钨粉,CaCl_2农度1.5M,亚精胺浓度40mM,样品室高度7cm,粗弹头为微弹载体,每皿愈伤组织用量1~2g,每次轰击钨粉用量50μg,轰击前4小时和轰击后16~20小时,用含蔗糖150g/l的高渗培养基处理。利用该技术体系,以bar基因为目的基因转化豫谷2号愈伤组织。经选择培养和植株再生,首次获得了抗0.1% bialaphos的正常可育植株,经PCR和Southern blot分析,bar基因已整合到转化体的基因组中,为创造抗除草剂的谷子新种质提供了材料和技术基础。 5. 研究了花粉管通道法转化和花粉介导的基因枪转化谷子的可行性。花粉管通道法转化后代中,获得了抗0.1% bialaphos的抗性植株,经X-gluc组织化学检测,抗性植株叶片的Gus反应为阳性。初步说明该植株可能为转化体,在谷子上为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的可行性提供了佐证。花粉介导的基因枪转化未获得转化体。 本文对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形成的原因和应用、无性系变异的分子生物学分析、以及谷子的外源基因转化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Resumo: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发生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遗传学理论和育种实践上都很值得研究。应用这种变异进行筛选人们已经获得了一大批生产上有广泛意义的细胞突变体。但对于无性系变异发生的机理,人们虽然也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出了不少假说,但一直未能给出一个较为全面的解释。有些解释仍然建立在推测的基础上,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在这些解释中,利用转座子活化进行解释是最使人感兴趣的一种,也是较有说服力的一种。我们的实验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无性系变异发生与转座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一是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筛选烟草黑胫病细胞突变体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对转座因子的转活性进行分析,通常采用标记基因的表型检测。本实验用农杆菌双元载体pSLJ721(Ac∷GUS)转化烟草(品种:红花大金元), 然后对转基因烟草的愈伤组织进行GUS酶活性的组织化学分析。通过GUS活性变化来分析转座活性。结果表明组织培养可以增强转座子的活性。间接证明转座子活化是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原因之. 本论文实验方面的另一部分是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烟草抗黑茎病研究上的应用。烟草黑茎病是由烟草致病疫霉引起的一种烟草主要病害。首先从云南地区黑胫病病区分离、纯化黑胫病(Phytophythora parasitica via. Nicotina)病原菌,同时利用红花大金元为实验对象,以组织培养中自然发生的元性系变异为基础,以50%以及80%的黑胫病病菌粗毒素为选择压力,筛选出抗黑胫病毒素的烟草株系,用离体叶片法和茎部接种法进一步鉴定其对黑胫病病菌的抗性。最后进行田间检测以期获得综合性状优良的抗黑胫病细胞突变体。另外我们还利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技术,对选择到的九个抗病株系和六株对照的DNA进行分析。在使用的70种随机引物中,共有57个引物产生可检测扩增产物,产生306条搁增带,其中有多态性的条带数为51条,突变体的平均RAPD条带变异率为1.85%,其中有两个RAPD条带(CYA-17-100和Sangon03-350)为突变体所特有,可初步判断为抗黑胫病的RAPD标记。对突变体和对照植株叶片水溶性蛋白SDS电泳观察到一些条带的变异,但没有找到突变体特异的共同条带。
Resumo:
水稻Angrp-1基因编码富含甘氨酸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蛋白在氨基端可能存在一个信号肽序列,其后为富含甘氨酸序列。亲水性指数显示AnGRP-1蛋白包含两个区域。第一个区域由氨基端的1到27氨基酸残基组成。为强疏水性区。该肽段的氨基端为带正电荷号肽特征。与水稻Osgrp-1和菜豆grp1.8基因编码的信号肽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这三种信号肽具有alafLvLLNIg同源序列。AnGRP-1蛋白的第二区域由第28到183氨基酸残基组成。该区域富含甘氨酸,具轻度亲水性,并且含有15个Gly-Tyr-Gly基序,这些基序中的酷西安酸残基之间相互作用,有可能形成分子间或分子内的连接。 利用水稻原生质体瞬间表达系统,比较Angrp-1基因启动子283bp和-1020bp片段,以及Ubiquitin启动子、Actin启动子和35S启动子的活性。结果表明,在水稻原生质体瞬间表达中,Angrp-1基因的两个启动子片段活性较低,接近本底。三个对照的组成型启动子中,以Ubiquitin启动子的活性最强,Actin启动子次之, 35S启动子最弱。根据以上结果推测水稻Angrp-1基因的表达可能具有组织或发育特异异表达和特性。 为研究Angrp-1基因的稳定表达与调控特性,将Angrp-1基因的启动子缺失片段1020bp、941bp、568bp和182bp分别与GUS基因融合,得到pGRP6-121、pGRP7-121、pGRP8-121和pGRP9-121等4个克隆,进行烟草转化,获得转基因植株。GUS活性测定表明在-1020到-568之间,随缺失增多,启动子活性下降。当缺失至-182时,182bp的启动子片段活性高于568bp片段。因此,Angrp-1基因5'端-1020到-568之间存在正调控序列,在-568至-182之间存在负调控序列。对pGRP6-121的烟草转基因植株进行GUS组织染色和活性测发现,GUS基因在维管组织优先表达。在根、茎、叶三种器官中,叶和茎的表达量最高。营养生长期的表达量高于生殖生长期。用2283bp和1020bp的启动子片段分别与GUS基因融合,转化水稻,转化体的GUS组织学染色表明Gus基因具有维管束优先表达特性。因此,Angrp-1基因的表达具有较明显的组织、器官和发育特异性。 水稻AnGRP-1蛋白的免疫组织定位分析表明,Angrp-1基因产物主要定位于水稻的维管组织。利用免疫金方法对AnGRP-1蛋白进行超微结构定位,发现金颗粒主要分布于水稻细胞的细胞壁中。因此,可基本确定AnGRP-1蛋白为细胞壁蛋白。在细胞内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上面或附近也有金颗粒的分布,表明至少有部分AnGRP-1蛋白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质膜途径,最终达到细胞壁。 为研究Angrp-1基因编码的信号肽功能,将其信号肽与GUS的氨基端融合,分别置于35S启动子和Angrp-1基因1020bp启动子片段控制之下,得到克隆p35s-SP-GUS-121和pGRP6-SP-GUS-121,分别以pBI121和pGRP6-121作对照,进行烟草基因转化。转化体的GUS活性分析表明,在35S启动子控制下,加与不加信号肽对GUS活性影响不大。但是,在Angrp-1基因的1020bp启动子片段作用下,信号肽与GUS融合后的转化体中其本不表现GUS活性。利用免疫金方法进行的超微结构定位表明,在p35S-SP-GUS-121和pGRP6-SP-GUS-121转化的烟草植株中,均可在细胞壁中检测室GUS产物的存在,因此AnGRP-1的信号肽能引导GUS从细胞质分泌细胞壁中。 以Angrp-1基因5'端的-568到+1作探针,发现Angrp-1基因以在水稻窄叶青和京系17两个亲本中存在多态性,并进一步将Angrp-1基因定位于水稻第10号染色体上。
Resumo: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以小麦转化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为前提,将BADH基因导入小麦,获得外源BADH基因表达的小麦转基因植株。 (1)小麦不同基因型、不同外植体和不同器官对PPT或bialaphos选择的反应不同,两种试剂对小麦转化体的选择具有同样效果。轰击后的受体材料经过2-3天的恢复生长且植株分化时不用PPT选择可以提高转化效率。冀885-443和石90-4185两个品种对PPT敏感程度适中,具有较强的植株再生能力,得到的转基因植株数和转基因频率均较高。 (2)用pAHC25质粒转化冀885-443等小麦品种取得成功,获得转基因植株12株,平均转基因频率为0.4%。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bar基因已经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根据研究结果认为,过快过高地提高PPT浓度是造成转基因频率低的主要原因。 (3)采用基因枪法成功地将山菠菜BADH基因(pABH9)导入到冀885-443等品种中。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分析证实获得26株转基因植株,不同品种转化频率介于0.3-2.7%,外源BADH基因在转基因植株的叶片内表达。在胁迫条件下有15株转基因植株的BADH酶活力单位明显超过亲本;有6株的相对电导率显著比亲本低,说明这些植株在胁迫条件下细胞受到损伤比亲本低。 (4)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向小麦转化pAHC25,筛选出62株抗PPT,转化频率为3.97%。采用农杆菌介导转化冀885-443的成熟胚和幼胚愈伤组织,在转化愈伤组织中观察到gus基因的表达,也得到抗G418的愈伤组织,但没能得到再生植株。
Resumo:
将pBIN35S-mGFP4质粒转入受体菌DH5α中,扩繁后提取纯化质粒DNA,待棉花盛花期时,用花粉管通道转化方法将其注射到授粉24小时左右的子房中。在被检测的950个发育10~20天左右的幼胚中,发现七个幼胚在蓝光(460~490nm)激发下发出绿色荧光,而对照发出程度不同的红色荧光。将收获的“转化种子”浸泡萌发得到生长5~6天的黄化无菌苗,在200粒种子来源的无菌苗中,检出两棵转化植株。在紫外光照射灯下转化植株发出绿色荧光,其叶片和下胚轴横切面在蓝光激发下也与对照明显不同。PCR及Southern blotting结果均证实转化植株的真实性,从而为花粉管通道转化方法的可行性提供了直接可靠的细胞及分子生物学证据。 将GFPmut1质粒的gfp通过一端平接一端粘接后重组到pBI121的BamH1和Sal1限制性酶切位点从而代替GUS基因,然后将新的重组质粒用三亲交配法转入到LBA4404菌株中得到双元载体,用于棉花下胚轴切段的转化。结果表明,gfp象gus一样可作为报告基因用于农杆菌介导的棉花转化。在对筛选培养基上生长的“抗性愈伤”进一步进行报告基因检测时,只需手持紫外灯就可以检出GFP阳性愈伤,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和试验费用。 另外,在进行农杆菌转化前的棉花卡那霉素敏感性实验中发现,卡那霉素对棉花下胚轴的愈伤组织形成和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其浓度的增加,愈伤组织形成的频率降低,增殖的倍数减小;当浓度增加到100mg/L时,愈伤组织严重褐化,其正常生长受到完全抑制;下胚轴形态学上端切段较下端更易受卡那霉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