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resultados para Processi, BPR, Sportello Unico Edilizia, PAL, Pubblica Amministrazione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采前半个月应用增甘膦于树体,可以提高莱阳茌梨和砀山酥梨的含糖量,提高莱阳茌梨、砀山酥梨及鸭梨的还原性Vc含量。应用增甘膦处理的梨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显著低于对照果。实验证明增甘膦抑制了Acc向乙烯的转化。GPS抑制了三种梨的多酚氧化酶活性,使褐变现象减轻。当鸭梨采摘后直接进入到0 ℃库时,PAL、CA4H、PPO的活性增加,于褐变前有一高峰。应用GPS使鸭梨的PAL和CA4H活性低于对照果。以鸭梨切片实验证明,未经GPS处理的切片从常温转入低温后,总酚和绿原酸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活性都有所上升,而莱阳茌梨无此现象。用GPS处理过的切片,对低温不敏感。总酚和绿原酸含量以及多酚化酶活性不因低温诱导而上升。增甘膦还可以使过氧化物酶等氧化酶活性降低,从而使果实内的总还原性物质增加,提高了还原性物质水平。而还原性水平高则不易发生氧化褐变现象,还原性Vc本身既是醌的还原剂也是PPO的抑制剂。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在本实验室提供的愈伤组织高产系A1,的基础上,进行了单细胞水平的高产系筛选,并获得几个具有较高生长速率和色素含量的高产细胞系:对两种水平的筛选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单细胞水平上筛选可以获得更加优良的细胞系。 愈伤组织系A1和A5在生长培养基中具有不同的性状。A1系为红色,而A5系则呈白色;二者同时显示出不同的PAL活性变化以及不同的可溶性蛋白质的种类和酯酶同工酶、过氧化物同工酶谱带。当转入生产培养基中,这种差异消失。 本文还报道了在固体和液体培养条件下,培养物在生长培养基中的生长动态,在生产培养基中的色素形成动态,并分析了不同种龄对色素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固体培养基中第27天是最佳的由生长培养基转入生产培养基的时问,在液体悬浮培莽基中则第9天是最佳的转接时问。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在本实验室提供的新疆紫草愈伤组织高产系A1的基础上,采用二步培养法,进行摇瓶悬浮培养,分别在生长及生产培养基中测定了细胞生长,次生产物合成,培养基的C源(蔗糖)消耗,溶氧,电导率和pH值的动态变化曲线,确定了各动态曲线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的放大培养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还测定了与细胞生长密切相关的过氧化物酶及与产物合成密切相关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的动态变化曲线,进一步将宏观参数的动态变化与微观参数的动态变化联系起来。 本文还对不同理化因子对生产培养基中悬浮培养的细胞的生长及紫草宁衍生物合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过高或过低的供氧水平均不利于细胞的生长及产物的合成;C源及N源有较好的协同作用,适当地提高C源及N源的水平能明显提高紫草宁衍生物的产量:接种前往培养基里加入一定量的前体苯丙氨酸( Phe),能明显提高紫草宁衍生物的产量,而在培养中期添加则有一定的负致应;一定量的拜土及琼脂(agar)的添加,对产物的合成均具有正效应,并且作用大小和细胞的生理状态有关。高密度培养的研究表明,在合适的接种量和培养基浓度下,适当提高溶氧,较大幅度地提高产量是有可能的,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水母雪莲属菊科植物,为名贵中药材其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为解决雪莲资源其中匮乏,本文开展了利用水母雪莲细胞培养生产黄酮类活性成分的可行性研究。 采用目视法从水母雪莲原始愈伤组织中筛选得到白色、黄色和红色3种细胞系,其中黄色系的黄酮含量最高。利用γ射线辐射处理从红色系得高产黄酮细胞系。 证明了多种理化因子对水母雪莲培养细胞中黄酮类合成的调控作用。研究发现,温度和光照对水母雪莲愈伤组织黄酮合成影响较大。25℃是最佳培养温度;红光促进愈伤组织生长,蓝光促进黄酮的合成;进一步研究表明:光调节黄酮代谢途径第一步所需酶苯丙氨酸裂解酶(PAL)活性,PAL活性被红光所抑制,被蓝光所促进。碳源、氮源、植物激素对愈伤组织生长和黄酮形成影响较为显著。对MS培养基成分进行调整得到M-13培养基,在M-13培养基上培养的愈伤组织生长量和黄酮产量比MS培养基分别提高33%和82%。 首次建立水母雪莲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确定了水母雪莲细胞悬浮培养的最适培养条件和最适培养基成分组成。摇床转速 90~120 r/min、接种量 2.5~4.0gDW/L、接种物种龄 8~10 d 对黄酮合成有利。调整MS培养基成分得到适合于培养水母雪莲悬浮细胞的生长培养基G和黄酮合成培养基MP,从而使细胞生长量与黄酮产量分别长比MS培养基提高32%和70%。 应用2-L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对水母雪莲细胞进行了悬浮培养。TLC和HPLC分析表明,水母雪莲细胞培养物能够形成2种黄酮活性成分金合欢素和高车前素。本论文对水母雪莲细胞培养生产药用活性成分作了基础性工作。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摘要   "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和环境污染的日益重视,化学农药作为控制果实采后病害的主要方法受到了很大限制,科学研究者不得不寻求更加安全有效的防治果实采后病害的新方法。生物防治以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不造成危害的优点而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由于生物防治是以活菌为基础,有其局限性和时效性,单独使用拮抗菌很难达到化学药剂完全控制果实采后病害的效果,因此,提高拮抗菌的生防效力成为当今生物防治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主要研究了拮抗菌与不同外源物质配合使用的抑病效果及协同抑病机理;拮抗菌对采前田间和采后贮藏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以及采前应用拮抗菌对果实采后贮藏期间病害的生物防治效力。研究结果表明:   1、酵母拮抗菌Cryptococcus laurentii与低浓度化学杀菌剂imazalil(25g/ml)和kresoxim-methyl(50g/ml)配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对冬枣果实采后黑霉病(Alternaria alternata)和褐腐病(Monilinia fructicola)的防治效果,杀菌剂并不影响拮抗菌在冬枣果实伤口的生长动态。   2、酵母拮抗菌Pichia membranefaciens和C. laurentii 与钼酸铵(NH4-Mo,5 mmol/L)和碳酸氢钠(NaHCO3,2%)配合能够显著提高对甜樱桃果实采后褐腐病(M. fructicola)的抑病能力。通过in vitro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NH4-Mo和NaHCO3能够显著地抑制病原菌M. fructicola在培养基和果实伤口的生长,具有杀菌作用。   3、酵母拮抗菌C. laurentii和Rhodotorula glutinis与硅酸钠(Na2SiO3)配合使用对甜樱桃果实采后青霉病(Penicillium expansum)和褐腐病(M. fructicola)以及对冬枣果实青霉病(P. expansum)和黑霉病(A. alternata)的防治效果更好。经in vitro和扫描电镜观察表明,Na2SiO3对病原菌在培养基和果实伤口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Na2SiO3还能诱导果实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等抗性相关酶活性的提高。   4、酵母拮抗菌R. glutinis与水杨酸(SA,0.5mmol/L)配合可显著提高对甜樱桃果实采后青霉病(P. expansum)和黑霉病(A. alternata)的抑病能力。SA不影响拮抗菌在果实伤口的生长,in vitro实验中低浓度的SA对病原菌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也没有抑制作用。SA可能是通过诱导果实产生抗性来协同提高拮抗菌的抑病效果,而不是直接抑制病原菌生长。   5、酵母拮抗菌C. laurentii和R. glutinis在气调(Controlled atmospheres, CA)贮藏条件下对樱桃果实采后青霉病(P. expansum)和黑霉病(A. alternata)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气调贮藏不抑制拮抗菌在甜樱桃果实伤口的生长。   6、采前应用酵母拮抗菌C. laurentii 和R. glutinis能够显著抑制甜樱桃果实在采后不同贮藏环境下的发病率。拮抗菌能够在田间果实表面生长并一直保持较高的数量。在试验的三种酵母拮抗菌中,C. laurentii的防病效果最好,该菌不仅能在果实表面迅速生长,也能适应低温和CA贮藏环境。"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相对于酵母拮抗菌的使用来说,人们对其作用机理了解得还不是很清楚。而了解拮抗菌的抑菌机理却是增强拮抗菌的生防效果以及进行拮抗菌筛选标准的重要前提。本文主要研究了酵母拮抗菌Pichia membranefaciens、Cryptococcus albidus以及Crytococcus laurentii对水果采后软腐病、褐腐病以及青霉病的防治效果,拮抗菌与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酵母拮抗菌与外源物质配合使用,以及通过遗传改良途径来提高酵母拮抗菌生防能力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如下: 1、酵母拮抗菌P. membranefaciens、C. albidus以及C. laurentii能在果实伤口大量繁殖。采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发现在桃果实伤口处P. membranefaciens能紧密地吸附在软腐病菌Rhizopous stolonfier的菌丝体上;C. laurentii与青霉病菌Penicillium expansum在苹果果实伤口处也存在着直接的拮抗作用;但P. membranefaciens和C. albidus对P. expansum的直接作用不明显。 2、酵母拮抗菌P. membranefaciens能够有效地抑制甜樱桃果实在常温和低温贮藏条件下褐腐病的发生。在常温贮藏条件下,P. membranefaciens和褐腐病菌Monilinia fracticola 处理都能够提高果实β-1,3-葡聚糖酶、POD、以及PAL酶的活性,但在低温贮藏条件下,拮抗菌和病原菌处理对甜樱桃果实β-1,3-葡聚糖酶、POD酶活性的升高有促进作用,对PAL和PPO酶活性的诱导作用不明显。 3、梨果实采后经过水杨酸,CaCl2,UV辐射和草酸等各种激发子处理以后,再接种病原菌Alternaria alternata,可以显著降低梨果实的发病率。其中,水杨酸处理的果实发病率最低。不同的激发子均可以诱导梨果实β-1,3-葡聚糖酶、POD、PAL和PPO酶活性的升高,但对果实乙烯含量的影响不明显。 4、氨基糖甙类抗菌素G418能够抑制P. membranefaciens的生长,其最低抑制浓度为100g ml-1。将G418抗性基因Neor插入到酵母-大肠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FL61中,构建PGK启动子驱动的表达载体pFL61-neo,利用醋酸锂转化法转化P. membranefaciens。酵母转化子在非选择性培养条件下连续生长50代后,仍有67.87%的细胞保留该质粒。这表明穿梭表达载体pFL61-neo能稳定地存在于P. membranefaciens中,并且该酵母细胞能有效地识别PGK启动子和终止子指导Neor的表达。 5、酵母拮抗菌C. laurentii和Rhodotorula glutinis与2%的碳酸氢钠混合使用,对冬枣果实青霉病的防治效果明显比单独使用拮抗菌或化学物质的防病效果好。其中,107CFU ml-1的拮抗菌与238 mmol l-1的碳酸氢钠配合使用可以达到单独使用108CFU ml-1拮抗菌的防病效果。另外,钼酸铵作为一种添加剂也能提高R. glutinis对梨果实青霉病和黑霉病的防治效果,但将钼酸铵与Trichosporon sp.配合使用的防病效果不明显。碳酸氢钠和钼酸铵在果实伤口对酵母拮抗菌的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6、酵母拮抗菌P. membranefaciens在不同碳源、氮源中生长情况表明:在几种氮源中,大豆蛋白胨、酵母提取物、牛肉浸膏对P. membranefaciens的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大豆蛋白胨的效果最好。在检测以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作为碳源的生长实验中,发现这几种碳源都能够被拮抗菌很好的利用,其中葡萄糖的利用率最好。小球藻生长因子(CGF)能够明显地促进了P. membranefaciens的生长。但是,CGF的浓度从0.5%增加到1%并没有促进酵母菌细胞数量的增加。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以我国特有的冬枣果实为试材,系统地研究了冬枣果实在室温、低温和不同O2和CO2浓度气调贮藏条件下的生理特性、风味品质和贮藏性,提出了适合于冬枣果实生理特性的气调指标和贮藏时间;分析了冬枣在不同贮藏条件下果实硬度、颜色、叶绿素和花青素、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Vc、乙醇和乙酸乙酯等物质成分的含量变化及与果实风味品质的关系;同时也分析了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脂氧合酶(LOX)的活性变化情况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和膜透性的变化情况,揭示了它们与冬枣果实转红、酒化、褐变、软化、衰老、及耐贮性的关系。对冬枣果实在气调贮藏中的生理反应和品质变化的研究,为形成冬枣果实采后商业化贮藏的系列配套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 1、冬枣果实在不同贮藏环境下品质的变化: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冬枣果实Vc含量呈明显下降的趋势,CA处理能有效地抑制果实Vc含量的下降;不同贮藏条件对冬枣果实SSC影响不大;冬枣果实花青素的含量随贮藏时间逐渐下降,高O2浓度(70%)动态气调与其它处理相比,能更有效保持冬枣果实果皮的颜色及花青素和叶绿素的含量,以及果实的亮度、颜色饱和度和色度;同时,还能降低贮藏前期冬枣果实乙醇释放量。 2、冬枣果实在不同贮藏环境下生理的变化:(1) PG 酶是影响冬枣果实软化的主要因素,冬枣果实中存在内切和外切两种PG 酶,在冬枣果实的成熟过程中,Exo-PG和Endo-PG迅速积累,并呈现较高的活性,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与冬枣果实的软化密切相关。CA贮藏与普通冷藏相比,可有效地抑制冬枣果实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活性和延缓果实软化,其中以5% O2的CA贮藏的效果最好。(2)膜质过氧化是造成冬枣果实褐变的主要因素,在室温下冬枣果实细胞膜透性随贮藏时间逐渐上升,CA贮藏在贮藏前中期可有效控制MDA含量的上升和果实褐变的发生,有利于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保护细胞膜结构并延缓果实衰老。冬枣果实褐变与PPO活性关系不大,但与膜透性及膜质过氧化作用的产物—丙二醛(MAD)含量变化显著相关。(3)冬枣果实采收时的SOD活性很低,在25 C下,果实SOD活性急剧上升,低温贮藏条件下,果实SOD活性出现两次高峰,第一次高峰为果实后熟的标志,第二次高峰标志着果实的衰老。(4)在不同贮藏条件下,冬枣果实PAL活性均随贮藏期的延长而呈现下降趋势。 3、影响冬枣果实贮藏性的生理因素:冬枣果实的衰老与活性氧代谢失调和防御体系活力下降有关,随着果实衰老的出现,果实的POD、CAT等保护酶活性均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气调贮藏在前期能显著提高冬枣果实POD的活性,而在后期又显著抑制了POD活性的上升,说明POD在果实贮藏初期表现为保护效应,而在后期则表现为伤害效应。 4、冬枣果实适宜的贮藏条件:与普通冷藏相比,气调贮藏(CA)能明显地延缓果实衰老,减少腐烂和褐变,保持风味品质和延长贮藏时间。其中以较高O2浓度的(10% O2 + 0% CO2)气调贮藏效果最好。气调贮藏与杀菌剂配合有利于延长冬枣的贮藏期,0.1%的施保克和0.1%戴挫霉处理能有效控制冬枣果实贮藏期间的腐烂,延长贮藏时间,施保克的防腐效果好于戴挫霉。 5、拮抗菌和病原菌处理对冬枣果实抗性相关酶的诱导:接种拮抗菌+病原菌或只接种病原菌能诱导冬枣果实蛋白含量的显著升高,说明拮抗菌和病原菌处理诱导了果实病原相关蛋白的积累。在常温条件下,拮抗菌和病原菌处理抑制了冬枣果实的CAT酶活性,诱导了SOD和POD活性的上升。同时果实的蛋白含量也显著升高。在低温条件下,CAT和SOD活性受抑制,POD、PPO和 PAL活性被诱导并显著高于正常果实。这说明拮抗菌处理的冬枣果实可能通过加强氧化酶活性的方式来达到抗病的效果。拮抗菌和病原菌处理后,该部分组织的氧化酶活性加强,它们可以分解毒素,促进伤口愈合,抑制病原菌水解酶活性,从而抵抗病害的扩展。PAL是催化莽草酸途径的关键酶,可合成酚、植保素和木质素,而这些物质均与植物抗性有关。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真菌病害是造成采后新鲜水果损失的一个主要原因。生物拮抗菌能有效地防治果实采后腐烂,降低杀菌剂的用量,从而增加了食品安全性和降低了潜在的环境危害。然而,与化学杀菌剂相比,单独使用生物拮抗菌对果实采后病害的控制效果有时不如化学杀菌剂明显。因此,为了提高拮抗菌的生防效力,有效控制果实的采后病害,本文主要研究了拮抗菌与化学物质使用的防病机理,并从冬枣果实中克隆β-1,3-葡聚糖酶基因并对其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 酵母菌Cryptococcus laurentii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能够有效的防治冬枣果实采后青霉病和黑霉病的发生,而且C. laurentii对病害的防治效果比B. subtilis好。拮抗菌的抑病效果与使用浓度成正比。在接种C. laurentii的伤口上再接种病原菌可以显著刺激酵母菌的生长。然而,在接种B. subtilis的伤口上接种病原菌则不增加拮抗细菌的群体数量。 2. 不同酵母拮抗菌对四种杀菌剂(Deccozil,Sportak,Iprodine和Stroby)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R. glutinis对Deccozil,Iprodione和Stroby最敏感。将低剂量的杀菌剂与酵母菌配合能显著增强酵母菌对采后病菌的抑制作用。C. laurentii与100 µl/L的Stroby配合能完全抑制青霉和黑霉病菌的孢子萌发。2%(w/v)的碳酸氢钠(SBC)与C. laurentii或T. pullulans配合使用显著抑制采后病菌(Penicillium expansum或Alternaria alternata)的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SBC显著增强拮抗菌对梨果实采后青霉病和黑霉病的防治能力。C. laurentii对采后病害的防治效果好于T. pullulans的防治效果。 3. C. laurentii和B. subtilis对冬枣果实抗病性的诱导与接种距离和接种时间密切相关。距接种拮抗菌近的部位,抗性诱导就越强。酵母菌诱导果实的这种抗病性与诱导果实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 PAL,POD和PPO活性有关。 4. 采前喷施2 mM的水杨酸(SA)和0.2 mM的茉莉酸甲酯(MeJA)显著降低甜樱桃果实采后褐腐病的病斑直径, 并能诱导甜樱桃果实β-1,3-葡聚糖酶, PAL, POD和PPO活性以及乙烯含量的增加。采前处理对果实抗病性的诱导效果要好于采后处理。采前和采后SA或MeJA处理,贮藏于25C的甜樱桃果实β-1,3-葡聚糖酶和PAL活性显著高于贮藏于0C的甜樱桃果实的酶活性。2 mM的SA显著抑制了Monilinia fructicola的孢子萌发和菌丝扩展;而0.2 mM的MeJA则对M. fructicola几乎没有抑制作用。在贮藏早期,MeJA对果实β-1,3-葡聚糖酶和PAL活性的诱导作用要强于SA的诱导作用。 5. 1 × 108CFU/ml的C. laurentii,以及5 × 107CFU/ml的C. laurentii与0.2 mM的MeJA 配合使用均可诱导桃果实的抗性,并显著降低果实青霉病和褐腐病的病斑直径。0.2 mM的MeJA能促进C. laurentii生长,抑制P. expansum的菌丝扩展, 但对M. fructicola基本没有抑制作用。在25和0C,MeJA和C. laurentii单独或配合使用都诱导了桃果实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PAL和POD活性的升高。这些抗病相关酶活性的升高可能与病斑扩展的程度是直接相关的。 6. 通过设计简并引物,采用降落PCR,扩增出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同源片段,分别克隆到两个彼此间同源性很低的β-1,3-葡聚糖酶的cDNA全长(Glu-1和Glu-2)。RT-PCR结果表明,Glu-1基因的表达受酵母拮抗菌C. laurentii处理所诱导,这一结果与酵母拮抗菌诱导果实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增加相呼应;而Glu-2基因的表达则不受C. laurentii处理所诱导。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水母雪莲(Saussurea medusa Maxim)为菊科凤毛菊属植物,是名贵中药材。为解决雪莲资源匮乏,我们实验室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成功的建立起水母雪莲细胞和毛状根体系。通过对它的药理实验及化学成分分析,主要成分为黄酮类物质和紫丁香甙单体。为了进一步提高这些物质在水母雪莲培养物中的含量,本文开展通过添加外源诱导子手段来调控水母雪莲次生代谢合成途径。 利用水杨酸(SA)和酵母提取物(YE)作为外源诱导子,添加到水母雪莲细胞系和毛状根系培养基中,研究诱导子不同添加浓度和不同添加时间对水母莲细胞系和毛状根系的生长及次生物质合成的诱导效应。实验结果发现:对于细胞系来说,SA比YE的诱导效果要好,低浓度SA处理时,不仅能促进细胞的生长,还能提高水母雪莲细胞中黄酮化合物和紫丁香甙的含量。其中,在细胞生长周期的第6天添加终浓度为20 μM的SA,诱导效果表现最佳。在此条件下,细胞内总黄酮产量达到532 mg/l,紫丁香甙为630 mg/l,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30%,和150%。对于毛状根体系来说,SA和YE生长早期添加会抑制毛状根生长。总体上,YE的诱导效果比SA明显。在第10天添加终浓度为40 μg/ml的YE,总黄酮达到741 mg/l,紫丁香甙达到303 mg/l,分别是对照的2.8和2.5倍。 同时研究了20 μM和100 μM SA诱导下,黄酮合成途径中相关酶的变化。发现,低浓度的SA能在短时间内诱导CHS和CHI表达,24h后PAL酶活性升高到对照的7.5倍,而48 h总黄酮的含量检测到最高值。因此可以初步断定,SA诱导苯基苯丙烷类物质的积累与CHS和CHI表达,PAL酶活性提高有关。 另外,从水母雪莲cDNA中克隆到雪莲黄酮合成途径的第一个关键酶—查耳酮合成酶基因(SmCHS)全长cDNA。此cDNA序列全长为1313bp,其编码的蛋白为389个氨基酸,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许多物种都高度同源,同源性高达88%。生物信息学分析,SmCHS具有CHS-like保守结构域,其二级结构与苜蓿的CHS十分相似,且苜蓿中的CHS酶活性中心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在SmCHS也一致对应相同,没有突变。因此可以初步推测这个SmCHS应该具有查耳酮合成酶功能。并进一步构建SmCHS植物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chs突变体,通过功能互补分析研究此基因的功能。由于时间关系这部分研究尚在进行中。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水母雪莲(Saussurea medusa Maxim.)和新疆雪莲(Saussurea involucrata Karel. et Kir.)是我国珍稀的药用植物资源,具有清热解毒、止痉镇痛、敛伤、消肿及治疗热病、风湿等多种功效。雪莲的主要药用成份为紫丁香甙(Syringin)、芦丁(Rutin)、高车前素(Hispidulin)和Jaceosidin等苯基丙酸类(phenylpropanoid)和黄酮类(flavonoids)物质。最新的药理研究表明,上述物质还具有抗菌消炎、保肝降压、延缓衰老和抑制癌细胞增殖等重要的研发价值。 雪莲生境恶劣,生长缓慢,人工引种困难,加上长期掠夺性采挖,已使雪莲处于灭绝的边缘。为了保存国家珍稀植物品种,保护生态环境,满足临床上对雪莲药物的需求,本研究在雪莲组织培养的基础上,应用诱导子添加技术和毛状根培养技术对雪莲中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次生代谢物质进行调控,并对雪莲MYB类转录因子的功能进行了初步探索,为保护珍稀植物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开发野生雪莲替代产品、缩短雪莲药用成份的生产周期奠定了基础。另外,分析了野生雪莲和雪莲培养物中主要生物活性成份的种类及含量,为今后雪莲药理药效研究及品质评价奠定了基础。 为了提高雪莲黄酮的产量,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在细胞培养水平上,通过添加茉莉酸甲酯(MJ),对雪莲黄酮类物质的代谢进行调控。研究了诱导子的添加时间、添加浓度对水母雪莲红色系悬浮细胞的生物量和总黄酮产量的影响。发现在细胞培养的指数期(第9天)添加5.0 µmol/L的MJ,可以使总黄酮产量提高2.4倍(1134.5 ± 63.86 mg/L),而雪莲细胞干重(dw)仅比对照提高23.8 %(20.4 ±0.27 g/L)。另外,细胞中苯丙氨酸裂解酶(PAL)的活性分析表明,MJ添加后PAL活性的增加与雪莲总黄酮含量增长之间存在相关性。 在器官培养水平上,对雪莲毛状根的诱导频率及其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选择发根农杆菌R1601侵染预培养2天的新疆雪莲根段外植体,毛状根的诱导效率可达到83 %。毛状根的冠瘿碱检测、PCR和Southern分析表明,Ri质粒中的T-DNA已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并稳定表达。以新疆雪莲毛状根为外植体,能够容易地获得再生芽。在含有1.0 mg/L 6-BA的MS固体培养基上,其再生频率高达91 ± 5.9 %,是其正常根的2.4倍。而水母雪莲在该培养条件下,仅有少量的畸形芽出现。进而对毛状根的培养条件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激素附加的MS液体培养基中,新疆雪莲的HR1601根系在一个培养周期内(32 天),其生物量能够达到接种量的16倍,而紫丁香甙含量(43.5 ± 1.13 mg/g dw)能够达到野生雪莲的83倍。从而显示了雪莲毛状根培养体系的优良特性。 在基因水平上,对雪莲黄酮类物质代谢调控的研究已经展开。玉米P基因编码的Myb类转录因子能够调节黄酮类物质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根据P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从雪莲细胞培养物中获得了SmP基因。核酸序列分析表明,SmP基因与烟草中涉及苯丙素类物质代谢途径的LBM 1、LBM 3和MybAS 1基因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分别为66 %、60 %和61 %。因此为了研究雪莲SmP基因的功能,构建了正义表达载体,并与先前构建好的反义表达载体分别导入烟草,分析了转基因植株的形态特征及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变化。其中,约有30 %转反义SmP基因的株系表现叶片皱缩、叶脉紊乱、主侧脉角度缩小、叶片、花瓣失去对称性以及花粉败育等性状。 另外,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雪莲提取工艺的条件,并对雪莲细胞提取物进行了分离纯化。正交试验设计结果表明,温度对雪莲黄酮提取效率的影响极为显著,而分批多次提取比一次性浸提,能够收到较好的提取效果。考虑到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荐在60 ℃水浴条件下,采用50 %乙醇对雪莲样品连续浸提2次的方案。对雪莲提取物的纯化研究表明,雪莲成份复杂,仅依靠单一的分离手段,往往难以奏效。另外,野生雪莲及雪莲培养物中生物活性成份的比色法、HPLC(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LC-ESI-MS(Liquid Chromotagraphy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分析表明,传统的NaNO2-AlCl3 法测定雪莲总黄酮的含量,结果偏高,不利于雪莲黄酮的实验室研究分析与今后工业化生产的质量监控。而AlCl3 法的显色反应较为特异,今后有望取代NaNO2-AlCl3 法,作为雪莲类药材品质评价的标准。而HPLC-DAD结合LC-ESI-MS可以对雪莲中的主要生物活性成份进行较为准确的定性分析,从而解决了由于缺乏相应的雪莲化合物标准品而难以对雪莲中的成份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及比较的难题。最后综合利用上述分析方法,对雪莲细胞培养物中的花素类物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雪莲细胞中至少含有7种花色素类物质,分别为矢车菊素-3-O-葡萄糖甙及其衍生物、天竺葵素糖甙衍生物和芍药色素糖甙衍生物。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Ⅰ 虎杖聚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虎杖 (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 et Zucc) 属于蓼科蓼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和日本民间曾被广泛用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咳嗽、化脓性皮肤炎以及淋病的治疗,具有祛风利湿、散瘀定痛、止咳化痰等功效。而在现代医学上最令人瞩目和具有发展前景的是其在抗肿瘤、心血管保护、抗氧化方面的作用,相关疗效主要来自于虎杖中结构迥异、种类丰富的聚酮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资源。这些聚酮类化合物主要包括蒽醌、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芪类以及类黄酮化合物等。其中,大部分聚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机制尚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植物类型III聚酮合酶type III polyketide synthases (PKSs) 在这些聚酮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起始反应中行使着关键的作用。因此,除了我们所熟悉的类黄酮化合物、芪类化合物之外,进一步分离和分析虎杖中其它重要聚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所涉及的类型III聚酮合酶基因的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目前,已经有14个植物类型III PKS基因被克隆和功能分析。植物类型III PKS的共同特征包括基因结构、序列相似性、保守的活性中心、酶学性质以及共同的催化机制等。显花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中,植物类型III PKS的基因结构绝对保守,除了一个早期报道的金鱼草(Antirrhinum majus)查尔酮合酶chalcone synthase (CHS) 含有第二个内含子外,迄今为止所有已知的植物类型III PKS基因均含有一个内含子且该内含子位置保守。有趣的是,在本研究中,两个含有3个内含子的类型III PKS基因从虎杖中被分离,且两个基因3个内含子的位置完全保守,这是三内含子类型III PKS基因首次得到分离。除了新奇的基因结构外,体外功能分析显示上述两个基因还具有特殊的酶学性质和功能。 本论文围绕上述2个三内含子基因开展了以下工作: 虎杖中一个由三内含子基因编码的新型类型III聚酮合酶 一个类型III PKS的cDNA及其相应的基因(PcPKS2)从药用植物虎杖中被克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cPKS2的开放阅读框被3个内含子分隔,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发现,因为截至到目前为止,除了金鱼草一个CHS基因外,所有已知的类型III PKS基因均在固定位置上含有一个内含子。除了特殊的基因结构外,PcPKS2显示了一些有趣的特性:(i) CHS“守卫”苯丙氨酸——Phe215和Phe265在PcPKS2中双双缺失,它们分别被亮氨酸和半胱氨酸取代;(ii) 体外功能分析结果表明,当酶促反应体系的pH值为6.5-8.5时,大肠杆菌中过表达的重组PcPKS2高效地合成丁烯酮非环化产物——4-香豆酰甘油酸内酯(4-coumaroyltriacetic acid lactone (CTAL))为主产物,而丙烯酮非环化产物bis-noryangonin (BNY) 以及苯亚甲基丙酮为副产物;而当酶促反应体系的pH值为9.0时,PcPKS2高效地合成苯亚甲基丙酮为主产物,而CTAL、BNY为副产物。另外,除了上述3种产物外,在不同的pH条件下,还有痕量的柚皮素查尔酮能被检测到。此外,在4-香豆酰辅酶A(4-coumaroyl-CoA)的类似化合物中,除了4-香豆酰辅酶A外,只有feruloyl-CoA能够被PcPKS2接受作为起始底物。PcPKS2不接受脂肪酰辅酶A——异丁酰基辅酶A(isobutyryl-CoA)、异戊酰基辅酶A(isovaleryl-CoA)以及乙酰辅酶A(acetyl-CoA)作为起始底物。Southern blot杂交结果表明,在虎杖基因组中存在2-4个PcPKS2基因的拷贝。Northern blot杂交结果表明,在根茎和幼叶中,PcPKS2表达量很高,而在根中无表达。叶中的PcPKS2的表达受病原菌诱导,但不受伤诱导。 虎杖中一个编码双功能类型III聚酮合酶的三内含子基因的鉴定 显花植物中,所有已知的类型III PKS 基因均含有一个内含子且位置绝对保守。本研究中,综合运用PCR技术,从富含聚酮类化合物的植物虎杖中克隆得到一个类型III PKS 基因(PcPKS1)及其c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cPKS1含有3个内含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PcPKS1与其它植物的CHSs归为一类。然而,体外功能分析结果表明,当酶促反应体系pH值为7.0时,大肠杆菌中过表达的重组PcPKS1高效地合成柚皮素查尔酮(naringenin)为单一产物;而当pH值为9.0时,苯亚甲基丙酮(p-hydroxybenzalacetone)几乎为重组PcPKS1的唯一产物。后续的研究表明,与典型的CHSs相比,PcPKS1具有另外一些不同的特点:在pH值为9.0时(PcPKS1的苯亚甲基丙酮合成活性最适pH值),在4-香豆酰辅酶A的类似化合物中,只有feruloyl-CoA能够被PcPKS1接受作为起始底物。与CHSs展现出的对脂肪酰辅酶A宽泛的底物特异性不同,在不同的pH条件下,PcPKS1不接受异丁酰基辅酶A(isobutyryl-CoA)、异戊酰基辅酶A(isovaleryl-CoA)以及乙酰辅酶A(acetyl-CoA)作为起始底物。以上数据指出重组PcPKS1是一个具有查尔酮合酶(CHS)和苯亚甲基丙酮合酶(BAS)活性的双功能酶。Southern blot杂交结果表明,在虎杖基因组中存在2-4个PcPKS1基因的拷贝。Northern blot杂交结果表明,PcPKS1可能在防御病原菌和草食动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PcPKS1和PcPKS2共同从虎杖中被分离的事实极有可能暗示了苯丁烷类化合物(phenylbutanoid)及其衍生物存在于虎杖中。 Ⅱ 高山红景天酪醇生物合成代谢途径机制研究 高山红景天(Rhodiola sachalinensis A. Bor)是景天科(Crassulaceae)红景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为一种适应原性中草药在中国的应用史已经超过800年。最近红景天提取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商业药用制剂资源,其应用遍及欧洲、亚洲和美国,其主要治疗范围包括抗变应性和消炎,提高心理机敏性等。目前已经非常明确,红景天甙(salidroside)和甙元酪醇(tyrosol)是红景天属植物的主要功效成分,主要分布于这类植物的根中并且具有抗缺氧、抗疲劳、延缓衰老、预防紫外线辐射伤害等功效。红景天甙为酪醇8-O-β-D葡萄糖甙,是酪醇在葡萄糖基转移酶UDP-glucosyltransferase (UGT) 的催化下糖基化后形成的,可以认为是酪醇在植物体内的贮存形式。酪醇作为一种重要的活性分子,同样存在于橄榄树和葡萄酒中。 虽然已经非常明确酪醇来自于莽草酸代谢途径,然而其具体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仍不明确。总结以往的报道,在酪醇的生物合成上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酪醇可能来自于苯丙烷代谢途径产生的4-香豆酸(4-coumaric acid)前体;二是来自于酪氨酸的酪胺(tyramine)可能是酪醇生物合成的直接前体。我们的工作兴趣主要围绕着鉴别高山红景天中的酪醇生物合成途径展开: 高山红景天内源苯丙氨酸解氨酶PALrs1的过表达对红景天甙积累的影响 红景天甙是来自于药用植物高山红景天的一种适应原性新型药物,其生物合成途径可能起始于苯丙氨酸或酪氨酸。由于高山红景天野生植物资源的匮乏和相对含量很低,阐明红景天甙的生物合成途径对于增加红景天甙的供给至关重要。在我们以前的工作中,运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一个编码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PAL)的cDNA从高山红景天中被克隆,命名为PALrs1。在本研究中,PALrs1置于35S启动子+Ω增强子序列的控制下通过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转化回高山红景天。PCR 和 PCR–South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PALrs1已经整合到了转基因植物的基因组上。Northern blot杂交结果表明,PALrs1已经获得在转录水平上的高水平表达。与预期的结果相同,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测定结果显示PALrs1的过表达引起4-香豆酸含量增长3.3倍。然而,与之相反的是,酪醇和红景天甙含量与对照相比反而分别下降4.7和7.7倍。此外,我们发现PALrs1的过表达造成酪氨酸含量下降2.6倍。这些数据暗示着PALrs1的过表达和4-香豆酸的积累并不能促进酪醇的生物合成。酪醇,作为一种苯乙烷类衍生物并非来自苯丙氨酸,而酪氨酸含量的下降则极有可能是酪醇生物合成和红景天甙积累大规模下降的直接原因。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对新疆紫草培养细胞的生长及紫革宁衍生物形成的调节与控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朗:在不同时期照射白光、蓝光,对紫草培养细胞生长及紫草宁衍生物的积累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第三周照红光一天、第二周以及整个培养过程均照远红光、第19天照紫外光等,都对生产培养基中紫草宁衍生物的积累有促进作用;其中,远红光与紫外光的最佳照射时间长度都为30分钟,且细胞内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与紫草宁衍生物的含量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研究了不同照光条件下,紫草培养细胞生长,紫草宁衍生物积累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变化的动态,基本上找出了它们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试验发现,紫草细胞培养的适宜温度为25℃,适宜pH值为5.3—5.8:在培养基中加入O,l%-0.30%的活性炭、用磁水器处理培养基等,对紫草宁衍生物的积累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提高培养基中的Cu2+,Mg2+,Zn2+.K+浓度,有利于紫草宁衍生物的积累,而在生产培养基中加入NH:,则显著抑制了紫草宁衍生物的产生;培养基中蔗糖浓度为50g/L时,对紫草细胞生长及紫草宁衍生物的积累最有利,而生产培养基中不加IAA,KT对紫草宁衍生物的积累有利.以密环菌为诱导子,促进了紫草细脆生长及紫草宁衍生物的积累。 此外,对Cu2+、密环菌发酵液处理条件下,紫革宁衍生物积累与苯丙氨 酸解氨酶活性的关系以及不同蔗糖浓度条件下,生长培养基中紫草细胞生长、 紫草宁衍生物的积累,细胞内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动态进行了研究.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茉莉酸类化合物是一种具有诱导植物次生代谢,抵抗外来侵害,提高植物抗逆防御性等重要作用的植物激素,主要包括茉莉酸(JA)、茉莉酸甲酯(MeJA)及其异亮氨酸衍生物等。茉莉酸的化学合成已报道有十几种之多,但都还无法实现工业化生产,满足农业需求。 本文以α-羧基肉桂酸为起始原料,经过加氢还原、AlCl3-NaCl离子液体中的分子内F-C酰基化反应,HATU催化下与异亮氨酸结合三步反应,合成了一种茉莉酸类似物吲哚异亮氨酸甲酯结合物(Ind-IleMe),总收率约70 %。 用合成的Ind-IleMe、coronalon及MeJA对银杏叶进行诱导,银杏叶经盐酸甲醇溶液加热水解提取黄酮苷元,HPLC检测发现,经诱导后的银杏叶与对照相比银杏黄酮含量均有所增加,最高可诱导银杏叶黄酮含量增长15%—20%,最高诱导浓度coronalon 最低,为1 μmol/L,Ind-IleMe是10 μmol/L,MeJA的诱导浓度最高,大于等于100 μmol/L。 对MeJA诱导后银杏叶的生理生化中几个重要指标进行了测定,发现经诱导后SOD、MDA、PAL、蛋白活性或含量相对升高,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相对降低,这与MeJA诱导提高银杏叶的逆境防御及次生代谢有关。 在植物的次生代谢中,挥发性气体(VOCs)具有防御草食动物及实现同种及不同种植物间信息交流的重要作用。本文应用自组装的炭阱吸附装置和固相微萃取(SPME)来收集诱导后的银杏叶、利马豆及三种酒中的挥发物,GC-MS检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发现诱导后的银杏叶释放出更多的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是石竹烯等一些参与植物防御机制的倍半萜类,通过对比炭阱吸附和SPME在挥发物的收集上,发现炭阱吸附具有吸附效率更高、样品可短期保存、重复进样分析、可定量等优越性,因此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