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resultados para 6-dihydroxy-4-methyl
Resumo:
语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高效、自然的交流方式之一。但是直到目前为止,语音交互方式在计算机技术上的应用还是比较少的。近年来,随着Ubiquitous Computing和便携式计算机的出现,再次对语音用户界面的应用提出了迫切的需求。而且语音识别、合成技术的发展也为语音交互界面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基础。本文综合参考了国内外语音界面的一些应用系统实例以及语音这种独特的交流媒体的优点和局限性.总结了语音用户界面的适用环境和设计指导原则,并提出了对语音界面的发展展望。
Resumo:
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通过田间实地测定0~400 cm土壤含水量,分析和比较了不同种植方式下苜蓿草地土壤水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连作苜蓿地、轮作苜蓿地的40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0.6%和11.4%,均低于土壤稳定湿度,其干燥化指数为24.6%和37.2%,分别属强烈干燥化和严重干燥化,而小麦连作的干燥化指数为86.4%,属轻度干燥化。连作苜蓿地土壤干层最厚,400 cm处仍十分干燥,而轮作苜蓿地和连作小麦地到240 cm以下时,土壤水分开始有所恢复。连作苜蓿地和轮作苜蓿地通过降雨可恢复部分土壤水分,可恢复的土壤深度为40 cm和60 cm,而连作小麦地可达100 cm。不同施肥措施下连作苜蓿地土壤干燥化程度都很严重,施肥措施不是造成土壤干燥化的主要原因。轮作系统中不同轮作年限苜蓿地的土壤水分状况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均没有形成深厚的土壤干层。与连作苜蓿相比,轮作苜蓿不会大量消耗土壤深层水分而形成深厚的土壤干层,有利于土壤水分的可持续利用。
Resumo:
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产量及肥料、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配施对产量的贡献率最高,产量达5 099.8 kg/hm2,增产率达21.5%,较氮、磷肥单施产量分别增产14.0%和18.4%,具有正交互效应;单施有机肥较NM、PM、NPM增产率分别达到6.63%、4.12%、11.3%。化肥配施可显著提高旱地小麦的肥料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氮磷有机肥配施肥料氮、磷肥的利用率分别较氮、磷肥单施提高1.71和12.55个百分点;氮磷配施可同时提高氮肥、磷肥肥效,此时氮贡献率为15.53%,磷贡献率达12.26%,且水分利用率提高了24.1%,耗水系数降低了17.57%。
Resumo:
为研究土壤粘粒含量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通过向自然土壤中添加沙粒、人工粘土的方法配制不同粘粒含量土壤,用土柱积水入渗模拟了人工配制土壤中粘粒含量对其入渗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粘粒含量对土壤入渗能力有较大影响,随粘粒含量增多,入渗能力递减:<0.001 mm粘粒含量从6%增加至40.4%时,稳定入渗速率从0.0169 cm/min降低至0.0068 cm/min,90 min累积入渗量则从3.66 cm降低至2.02 cm;(2)稳定入渗速率9、0 min累积入渗量与粘粒及物理性粘粒含量分别呈幂函数负相关、指数负相关关系,但与粘粒含量相关性更为显著;(3)通过对Green-Ampt模型、Philip模型及Kostiakov模型的参数拟合及累积入渗量计算,发现在本试验中Kostiakov模型拟合精度最高,Philip模型次之,Green-Ampt模型较差,说明Kostiakov模型对于均质土体是个比较实用的入渗模型。
Resumo:
场发射平板显示器(Field Emission Displays, FED)是一种新发展起来的平板显示器,由于其在亮度、视角、响应时间、工作温度范围、能耗等方面具有优良的特性,成为近年新型显示器研究的热点之一。为实现高效的FED红、绿、蓝全色显示,荧光粉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制备性能优良的场发射用彩色荧光粉是决定将来FED技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包括场发射(FED)用荧光粉的研制和改性工作。在场发射(FED)用荧光粉研制方面,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制备了一系列新型场发射(FED)用荧光粉,包括稀土离子激活的镓酸镧 [(LaGaO3: Re3+ (Re = Eu, Tb, Dy, Tm, Sm)]体系、铟酸钙[(CaIn2O4: Re3+ (Re = Eu, Pr, Tb, Dy,)]体系、铟酸锶[(SrIn2O4: Re3+ (Re = Pr, Tb, Dy)]体系、镓酸镥[Lu3Ga5O12:Re3+ (Re = Eu, Tb,Pr)]体系,并研究了Pr, Sm, Eu, Tb, Dy, Tm等稀土离子在这些基质中的光致发光、低压阴极射线发光性质和能量传递等性质。在荧光粉的改性方面,采用喷雾热解法制备了Sr2CeO4球形场发射用荧光粉,研究了喷雾前驱体溶液中,聚乙二醇浓度、金属离子浓度、烧结温度对形貌及发光性能的影响;采用溶胶-凝胶方法成功将SiO2表明包覆一层CaTiO3:Pr3+, Y3Al5O12:Ce3+/Tb3+荧光粉,得到单分散,球形形貌,分布均匀,具有核/壳结构的球形荧光粉;另外研究了不同的制备方法对Ga2O3:Dy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的影响。所得样品用XRD、FTIR、SEM、TEM、漫反射光谱、光致发光(PL)光谱、荧光寿命曲线、低压阴极射线(CL)光谱等进行表征。 在紫外光激发下,稀土离子激活的镓酸镧彩色荧光粉有基质(LaGaO3)的发射和稀土离子(Eu3+, Tb3+, Dy3+, Tm3+, Sm3+)的特征发射,研究表明在基质和稀土离子之间存在能量传递,其能量传递效率因离子而异。在阴极射线激发下,样品仅有稀土离子(Eu3+, Tb3+, Dy3+, Tm3+, Sm3+)的特征发射。如:LaGaO3: Eu3+发红光,LaGaO3: Dy3+发白光,LaGaO3: Tm3+发蓝光,LaGaO3: Sm3+发黄光,LaGaO3: Sm3+,Tb3+发白光。LaGaO3: Tb3+的发光颜色可通过不同Tb3+的掺杂浓度从蓝光到绿光进行调控。在相同的激发条件下,所制备的蓝光发射的LaGaO3: Tb3+和LaGaO3: Tm3+荧光粉与商业FED用蓝粉(Y2SiO5: Ce3+,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NP-1047)相比具有更好的色纯度和更高的发光效率;所制备的黄光发射的LaGaO3: Sm3+荧光粉与商业低压黄色荧光粉((Zn,Cd)S: Ag,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NP-1020)相比,色纯度接近,但具有更高的发光效率。并首次实现了单一基质中白光发射(LaGaO3: Sm3+,Tb3+), 所制备的稀土离子激活的镓酸镧彩色荧光粉[(LaGaO3: Re3+ (Re = Eu, Tb, Dy, Tm, Sm )]在场发射器件有潜在的应用。 在稀土离子掺杂的Sr/CaIn2O4荧光粉体系中,在基质Sr/CaIn2O4和掺杂离子Pr3+/Tb3+/Dy3+存在高效能量传递。基质Sr/CaIn2O4吸收能量向激活离子Pr3+/ Tb3+/Dy3+传递,发射为稀土离子Pr3+/Tb3+/Dy3+的特征发射,发光强度、荧光寿命等符合应用要求,在低压电子束激发下,Sr/CaIn2O4: Pr3+/Tb3+/Dy3+荧光粉为稀土离子的特征发射,其低压阴极射线发光(CL)光谱与光致发光(PL)发射光谱一致,CL强度随激发电压,电流密度增加而增强。 对于CaIn2O4:Eu3+荧光粉,进一步研究表明CaIn2O4:Eu3+荧光粉的光致发光和阴极射线发光颜色可以通过掺杂不同浓度的Eu3+从白光,黄光,到红光进行调控。低浓度掺杂发白光,高浓度掺杂发红光,适当的浓度发黄光。 在Lu3Ga5O12:Re3+ (Re = Eu, Tb,Pr)荧光粉体系中,在紫外(UV)和低压阴极射线激发下,所制备的荧光粉Lu3Ga5O12: Eu3+, Lu3Ga5O12: Pr3+为稀土离子Eu3+, Pr3+的特征发射,分别发黄光和绿光。Lu3Ga5O12:Tb3+的发光颜色因Tb3+掺杂浓度不同而不同,低浓度掺杂发蓝光,高浓度发绿光。 Sr2CeO4荧光粉在UV及低压阴极射线激发下发出强烈蓝光,源于配体到金属离子电荷迁移带跃迁(Ce4+-O2-)。其阴极射线发光强度与电压及灯丝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采用溶胶-凝胶方法的核壳结构的SiO2@CaTiO3:Pr3+和SiO2@Y3Al5O12: Ce3+/Tb3+荧光粉, FESEM和TEM结果表明这种核壳结构的发光材料表面致密,厚度均匀,保持了单分散SiO2微球的形貌特征。在UV及低压阴极射线激发下,SiO2@CaTiO3:Pr3+呈强红色发射,源于Pr3+ 的1D2—3H4 (612 nm)跃迁;SiO2@Y3Al5O12:Ce3+和SiO2@Y3Al5O12:Tb3+ 分别发黄绿光和绿光,源于Ce3+的5d-4f和Tb3+的5D4-7FJ (J = 6, 5, 4, 3)跃迁。PL强度可以通过包覆次数调控,CL强度随激发电压及灯丝电流增加而增强。 在Ga2O3:Dy3+荧光粉体系中,采用了溶胶-凝胶,氨水共沉淀,和高温固相法制备了Ga2O3:Dy3+荧光粉并比较了他们的结晶行为,形貌,光致发光和低压阴极射线发光性能。溶胶-凝胶法制备由于原料在分子层次上混合,可以得到纯相,氨水共沉淀和高温固相法原料不如溶胶凝胶法混合均匀,很难得到纯相。溶胶-凝胶和氨水共沉淀所得荧光粉为纳米级别大小,分别呈球形和玉米棒形状;高温固相法微米级别且呈不规则形状。Ga2O3向Dy3+传递能量效率依次按溶胶-凝胶,氨水共沉淀,和高温固相法逐渐降低。在紫外光激发下,分别发白光,蓝白光,蓝光。其低压阴极射线发光与光致发光类似。相比之下,溶胶-凝胶法制备Ga2O3:Dy3+荧光粉比氨水共沉淀和高温固相法制备要好。
Resumo:
本论文共合成了两种类型12个稀土金属配合物和一个硅化合物,分别对它们进行了红外、核磁等表征,对其中的9个配合物进行了晶体结构的测定。考察了配体结构和反应条件对所生成的配合物结构的影响,研究了稀土单烷基配合物的反应性,以及稀土双烷基配合物在烷基铝和有机硼盐的共同作用下对丁二烯聚合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主要工作内容和结论如下: (1) 合成了噻吩苯胺配体(HL1),该配体与(Lu,Y)稀土三烷基化合物反应,通过C–H活化和烷基消除反应制备了稀土(Lu,Y)单烷基配合物1和2,配体以少见的C,N模式配位,S原子并不参与配位。配体(HL1)与Sc三烷基化合物反应制备了配体分别以C, N和N, S配位的双配的Sc配合物5。 (2) 通过改变反应时间和溶剂体系,HL1与稀土钇三烷基化合物反应可得到罕见的由稀土烷基化物和胺化物两部分组成的配合物3,它们通过噻吩环上活化的C原子连接在一起。HL1和Lu(CH2SiMe3)2(THF)2LiCH2SiMe3在甲苯和正己烷溶剂中反应可得到以L12Lu(CH2SiMe3)2为阴离子,Li(THF)4为阳离子的离子对4。 (3) 研究配合物1和2的反应性。1和2与过量的PhSiH3反应得到中心金属与Si元素交换的Si化合物。 (4) 合成了噻吩苯基膦胺配体(HL2-4)和苯基膦胺配体(HL5)配体。HL2-5与稀土(Y, Lu和Sc)三烷基化合物反应制备了稀土双烷基配合物6,7,8,9,10,11和12。进一步研究了稀土金属双烷基配合物6–12对丁二烯的催化特性,发现该系列催化剂具有独特的催化性质,能够催化丁二烯高反1,4-聚合(91.3%),得到的聚合物分子量在1到2万之间,分子量分布较窄(1.4–1.6)。 (5) 研究了金属钇(Y),镥(Lu),钪(Sc)三种中心金属对丁二烯聚合活性和反式1,4选择性的影响,发现催化剂对丁二烯聚合活性和反1,4选择性取决于配合物的中心金属原子,其中选择性最高为钪配合物,催化活性最佳的为钇配合物。 (6) 研究了配体HL2-4的N-芳环上的取代基分别为甲基,乙基,异丙基时催化体系对丁二烯反式1,4聚合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发现随着N-芳环上取代基空间位阻的增大,催化剂活性逐渐下降,选择性逐渐增加,但当其取代基为异丙基时,过大的空间位阻导致活性和选择性同时有明显的下降。我们通过改变噻吩基为苯基,比较了相同聚合条件下含噻吩基的稀土双烷基配合物和含苯基的稀土双烷基配合物对丁二烯聚合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发现噻吩环的存在对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有较大的影响。 (7) 在相同催化剂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聚合条件(不同类型的AlR3,不同类型的Borate,Al/Ln比等)对丁二烯反1,4聚合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 我们发现,在AlR3和Borate这两种影响因素中,以烷基铝的类型对催化剂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最大,而有机硼盐的影响则比较轻微,其中以烷基铝为AliBu3,Borate为[B(C6F5)4][Me2NHPh]时,反1,4选择性为最佳。Al/Ln增大并不能够显著增加催化剂的活性,对选择性的影响也并不明显,相反,随着铝比的增加,聚合过程中的链转移增加,导致分子量下降,对于该系列稀土烷基催化剂,最佳Ln/Al 为10。
Resumo:
近年来,纳米杂化技术,尤其是溶胶-凝胶技术为发光材料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途径,但目前这些工作尚处于研究的初始阶段,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克服,例如:有机染料的热稳定性差,稀土有机配合物在溶胶体系中的溶解性、分散性差,以及发光基质在杂化体系中具有浓度淬灭效应、渗出效应等。为此,我们从分子设计角度去有目的的合成一类新型Sol-gel前体,以此制备出系列有机/无机杂化发光材料,取得了一批有意义的结果。1.经γ-射线辐照原位制备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基于Sol-gel方法及γ-射线辐照技术发明了一种制备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新方法,并制备了两类有机/无机杂化材料,一类是有机/无机两相间无强相互作用(共价键)的杂化材料,一类是两相间有弱相互作用(氢键)的杂化材料。从材料制备上看,反应条件温和,易控制,解决了长期困扰的样品开裂问题,制备工艺简单,易操作,易于工业化。从材料的结构表征上看,经γ-射线辐照聚合的样品的聚合比较完全,紫外-可见光谱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杂化样品中有机相、无 机相分散性良好,杂化是在分了水平上进行的。无机网络的限制不仅提高了杂化样品中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和相转蛮温度,还提高了杂化样品中聚合物的机械力学性能。所发明γ-射线辐照原位制备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技术可以作为相关材料制备的通用方法。2.含有机染料有机/无机纳米杂化发光材料 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官能化有机染料(可作Sol-gel前体),采用所发明的γ-射线辐照技术制备了两类有机/无机杂化发光材料,一类是相间有强相互作用(共价键)有机/无机的杂化发光材料(HEMA/KH570),一类是两相间只有弱相互作用(氢键)有机/无机杂化发光材料(HEMMTEOS)。所得杂化发光样品透明性良好,在可见光范围内透光率在90%以上,在紫外光下能发射出较强的蓝色(偏紫)荧光。在所研究体系中,随着有机染料浓度的增加,样品的发光强度在逐渐增大,有机/无机组分、组成的变化对杂化材料的荧光行为:荧光发射、荧光激发、荧光寿命影响不大;同有机溶液相比,杂化基体的限制使得有机染料的荧光发射波长发生红移,纯无机基体使之红移位置更大。杂化材料的最强荧光发射波长较染料本体杂化材料的短,表明了有机染料是均匀分散在杂化基体中的。3.含稀土有机/无机纳米杂化发光材料通过所合成的含酰亚胺键的有机芳香羧酸化合物(NP)的稀土配合物的紫外-可见、荧光、磷光光谱探讨了稀土配合物中有机配体与稀土衷心离子的能量传递与能级匹配的关系。钆配合物的低温磷光光谱结果表明,所合成的酰亚胺类芳香羧酸化合物(NP)的最低三重态能级为24690cm~(-1),与稀土铕和铽的能级差分别为7426cm~(-1)和4190cm~(-1)。荧光光谱表明所合成芳香羧酸配体与稀土离子铽的能级匹配性好,与铕离子则较差,即铽的二元配合物的相对荧光效率比铕的高,荧光寿命则几乎相同在2ms左右。在芳香羧酸化合物(NP)的三元稀土配合物中,第二配体1,10-邻菲罗啉(Phen)是能量吸收,传递的主体。同相应二元配合物相比,铕的三元配合物的相对荧光效率提高了三倍,而铽的则降低了一半,三元配合物的荧光寿命为4ms,比二元的长近一倍。所研究稀土配合物的表现的均是基于中心稀土离子的特征跃迁的特征发光,即:Eu~(3+)的5D_0→7F_j (j = 0, 1, 2, 3, 4)跃迁,Tb~(3+)的~5D_4 → ~7F_j (j = 6, 5, 4, 3)跃迁。基于小分子模型配合物的研究,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有机芳香羧酸Sol-gel前体(TAT),从而原位合成了含稀土有机/无机纳米杂化发光材料。荧光光谱表明所制得的有机/无机杂化膜的发光谱带较窄,色纯度较高。在含稀土有机/无机杂化膜中,随着稀土离子浓度的增加,样品相对荧光强度增大,浓度淬灭效应及发光基质的渗出效应在所研究体系中未出现。同小分子稀土配合物相比,含稀土杂化膜的荧光发射谱带窄化、不劈裂、对称性好,而且荧光寿命普遍变小,发光中心趋于单一.透射电镜结果表明所制备含稀土有机/无机杂化膜,不仅有机/无机基体杂化在分子水平上,稀土离子在杂化基体中的聚集结构也在纳米层次上,一般在50~100nm,随着稀土离子浓度的增加,这种聚集结构尺寸略有增大,但小于100nm。通过三基色原理成功地制备了发白色荧光有机/无机杂化材料,该杂化材料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可同时发出红、绿、蓝三种荧光,色坐标测试结果为:X = 0.314,Y = 0.316,该位置已接近等能量白光色坐标的理论值X = 0.33,Y = 0.33,又接近实际显示的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Resumo:
选取天然产物虎眼万年青作为研究对象,对一其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针对不同成分极性的显著差异,分离、纯化出13种化合物,并鉴定了其中的弱极性的小分子物质。采用COZ超临界提取技术,对易挥发的19种成分分别作了鉴定。对其中具有药理活性的多糖、皂营及生物碱等成分,经进一步分离、纯化,并借助现代波谱技术,对其单一成分进行了跟踪、表征。研究了虎眼万年青不同组分的抗肿瘤、抗辐射作用。首次筛选出了有显著药理活性的虎眼万年青中性多糖53,并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等角度,即从细胞和分子水平较全面地研究了S3的免疫增强作用。结果表明,53能显著增强小鼠T淋巴细胞的转化、提高NK细胞细胞毒活性,不同程度的使CD3、CD4、CD4/CDS升高而使CDS下降,从分子水平证实了S3对辅助性T细胞(Th)的增强作用及对抑制性T细胞(Ts)的降低作用,推测Tl:可能是其主要的原发刺激细胞。此外,S3不仅能促进细胞因子IL-2的产生,还能使IL-1mRNA基因表达量显著增加,从基因水平进一步证实了53有提高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首次利用电喷雾质谱(ESI-MS),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得到了具有较高稳定性的新型簇合物离子K+K(NO3)n:和NO3-(KNO3)m。并利用现代量子化学程序对低聚合度簇合物离子的可能组态进行了总成键能的计算,给出了相对稳定的组态。计算结果说明,n=2,3,6组态稳定性高的原因是总成键能高,而m≤4阴离子簇合物不能直接形成的原因是由于溶剂化作用。电喷雾质谱的进样过程与晶体的成核过程相类似,通过气相离子簇合物的组态信息和形成机理的研究,可以为晶体成核理论和化学键理论提供某些证据。
Resumo:
AAO模板具有高度有序的纳米孔阵列,其孔径可以在5一200nm范围内调节,利用AAO模板进行纳米组装已成为纳米结构材料组装的重要技术之一。目前,采用该技术已经制备出了金属、半导体、碳、导电高分子以及其它材料构成的纳米管、纳米线、纳米纤维、电缆等纳米结构单元和有序纳米阵列材料,同时,研究了它们的光、电、磁和催化等特性及其在光学材料、铿电池的电极材料、垂直磁性记录材料和光催化剂等方面的潜在应用。然而,有关稀土发光材料的AAO模板合成及其性质还鲜见报道。本论文采用二次阳极氧化技术制备出了具有高度有序纳米阵列孔的AAO模板。采用溶胶一凝胶法和水热法对稀土发光材料M2O3:RE3+(M=Y,Gd; RE=Eu,Tb)体系进行了AAO组装,得到了纳米线、纳米管及其纳米线阵列。对AAO模板和组装样品的形貌、结构和光谱性质进行了表征,得到了一些令人感兴趣的研究结果,其主要的结果和结论总结如下:(1)采用二次阳极氧化法制备出了孔径约为5Onm、35nm和2Onm等系列高度有序纳米阵列孔的基体铝支持的AAO模板和独立支撑的AAO模板。(2)XRD测试结果表明:退火后的基体铝片,其331晶面优先结晶生长,这有利于高度有序纳米阵列孔AAO模板的制备。使用这些退火后的铝片,通过二次阳极氧化法制备的高度有序纳米阵列孔AAO膜为非晶态,并且在退火后转变为γ-Al2O3。(3)未退火的基体铝支持的AAO模板,在350一600nm范围内发出较强的蓝光,其峰值波长位于435nm。该蓝光发射带经过程序控温慢慢退火后完全消失,这说明它产生于缺陷发光中心。(4)采用溶胶一凝胶法,利用AAO模板首次合成出了(YO.96RE0.05)O3(RE=Eu,Tb)纳米线及其阵列,并通过SEM、EDX、TEM、SAED、XRD和PL分析测试加以确认。x-射线衍射(XRD)和选区电子衍射(SAED)的结果证明,这些纳米线主要是由立方相的RE2O3(RE=Y或Gd)多晶材料组成的。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同体相材料相比,Eu3+的,D0一7F2跃迁发射峰和Tb3+的5D4一7FJ(J=6,5,4,3)跃迁发射峰出现了宽化,这种现象可能是纳米颗粒的表面界面效应所引起的非均匀宽化造成的。(5)首次观察到利用溶胶一凝胶法组装的一部分M2O3:RE3+(M=Y,Gd;RE=Eu,Tb)样品,沿着AAO模板阵列孔壁的边沿所形成的网状结构,并初步地探讨了其形成的机理。(6)对于M2O3:RE3+(M=Y,Gd;RE=Eu,Tb)体系,仅仅依靠毛细作用是难以充分地将溶胶前驱液组装进从O模板的阵列孔中。(7)首次利用水热合成法,在中性条件介质下,将(Y,Gd)2O3:Eu3+样品充分地组装进了AAO模板的纳米孔道中,这说明水热产生的高压可以作为AAO模板组 装样品的驱动力。(8)以M2O3: RE3+(M=Y,Gd;RE=Eu,Tb)溶胶或氢氧化物沉淀作为前驱物,分别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进行了从0模板水热合成组装。实验结果表明,AAO模板被部分地损坏。但在碱性条件下的高压釜中,却得到了单晶纳米管、纳米片和纳米棒。
Resumo:
本论文由两部分工作组成。第一部分(铋化氢-二乙氨基二硫化甲酸银分光光度法测定铋)提出一个测定铋的新的分光光度方法,对影响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各种因素进行实验,确定了适宜分析条件。用硼氢化钾-氯化钠-铝粉(重量比2:1:5)还原片,0.5N盐酸介质、15-25 ℃时,将铋离子转化为铋化氢,用5.0毫升0.2%的二乙氨基二硫化甲酸银氯彷溶液吸收显色。有色溶液最大吸收波长为425毫微米,摩尔吸光系数为4.6 * 10~4升。厘米~(-1)·摩尔~(-1)。铋量0-20微克符合比尔定律。经过对发光材料、铝合金和矿石中铋的测定,证明此方法有较好的实用价值。第二部分(砷、锑、铋的氢化物与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形成的有色物质性质的探讨)针对文献中砷化氢与AgDDC形成有色物质性质的两种不同看法,结合我们在AgDDC分光光度法测定砷、锑、铋中观察到的现象,用分光光度法对三种有色溶液的吸收光谱进行分析和讨论。实验证明,砷、锑、铋的氢化物与AgDDC形成的有色物质不可能是下列络合物:1、砷、锑、铋与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简称HDDC)或其它配位体形成的络合物;2、砷、锑、铋或银与HDDC形成的同核或异核的多核络合物;3、砷、锑、铋与HDCC及有机碱形成的三元络合物。同时指出,砷、锑、铋的氢化物与AgDDC之间可能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形成的有色物质属於银溶胶。由於上述三种氢化物还原AgDDC的能力不同,故所产生的银溶胶分散程度不同,而具有各自特征的颜色及吸收光谱。我们结合实验现象对砷的吸收曲线有两个吸收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410毫微米波长处的吸收峰是砷的有色物质本身固有的,是由另一种分散程度的银溶胶产生的。
Resumo:
顺丁橡胶在一般条件下素炼很难降解。本工作发现使用在低温下多次薄通的方法,可以制备分子量大的级分明显减少而分子量小的级分却基本不变,分布往分子量小的级分为向变窄(图1-1和表1-2)的顺丁橡胶的降解样品,包括橡胶和稀土胶两个品种。利用这些样品可以研究减少长链分子对改善流变行为的效应。研究方法采用多速锥板粘度计和毛细管流变仪从从流动曲线、挤出物外观和挤出物的弹性回复性三个方面去表征样品的流变性能,包括生胶和炭里混炼胶两种。生胶经消除一部分分子量大的分子之后,挤出物出现破裂的临界切速r_c推迟出现(图1-2),弹性回复性变小,表现在挤出物膨大比B和Bayley入口校正系数m都变小(图1-7和图1-5,1-6)。两个门尼值都是36.5的生胶样品具有不同的流变性质(表1-5),说明门尼粘度未必能够有效地反映出橡胶的加工性能。在炭黑混炼胶的结构的研究方面,测定了炭黑凝胶含量和可溶胶的分子量分布;发现炭黑优先吸附分子量大的级分,而支化分子又都是分子量大的,因而可溶胶不仅分子量变小,分布往分子量小的方向变窄(图1-9),而且支化分子也基本上消除,表现在GPC的测试的[η]_算 = [η]_测,而含有支化分子的原生胶则[η]_算 > [η]_测(比较表1-6和表1-2)。长链分子附着于面料黑上,不仅使真正参与形变的可溶胶(碳黑子会形变)的体积分数减小,而且使可溶胶的分子量变小,共弹性效应必然减弱。因此,炭黑混炼胶和生胶比较,共流变性能得到明显改善:挤出物外观光滑、γ_c推迟到10~3秒~(-1)以上才出现(比较图1-17、1-18和图1-3,1-4);B值和m值都明显减小(表1-8和图1-13)。炭黑在混炼胶中起增粘作用,但增粘作用随着切变速率的增大而减弱(图1-10,1-11)。对于这个现象,本文用部分分子链从炭黑表面上脱附去解释。从文中各图表的数据,可以看到少量长链分子就足以不利于橡胶的流动;长链分子容易和其他分子链缠结,少量就足以增加弹性效应,因而影响流动,这是可以理解的。消除长链分子是改善顺丁橡胶加工性能的一个重要途径。第二部分分子量对炭黑-橡胶吸附作用的影响 本工作以GPC分离出的各级分顺丁橡胶作为单分散试样,由生胶和黑胶中的可溶胶在同一级分的重量分数的变化,通过公式(2-1)计算出炭黑吸附的胶量即炭量凝胶值。这样,在较宽范围内,定量地研究了分子量对炭黑-橡胶吸附作用的影响,提出了炭黑凝胶值A和分子量M的关系式:A=Ke~(-b/M)(2-2)(图2-3)。实验表明,Ni和稀土两种顺丁橡胶有相同的b值,但K则取决于炭黑的结构和用量(表2-3)。如果橡胶在配炼中不发生降解,可以从公式(2-2)出发,导出对于一般多分散炭里混炼胶样品中可溶胶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计算公式[式(2-5)、(2-6)、(2-7)]。公式计算值和GPC实测值的一致性较好(图2-5,2-6和表2-4)。
Resumo: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具有灵敏度高,测定精度好,线性范围宽以及多元素同时测定等优点,目前在分析领域已经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本文对ICP-AES研究中较为活跃的领域—进样系统方面的最新工作(氢化物发生技术,电热蒸发进样技术和样品直接插入等离子体进样技术)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综述。为了较好地满足氢化物元素和非氢化物元素同时测定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旋流雾室—气动雾化—氢化物发生系统。该系统以同心雾化器将样品溶液雾化,沿切线方向引入旋流雾室,筛分出的大雾滴同泵入系统中的KBH_4溶浓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与经筛分后的较细的雾滴—同进入等离子体中,因而可进行氢化物元素和非氢化物元素的同时测定。砷,铋,锑,硒,锡,碲和锗的检出限分别为:4.6,0.4,7.8,2.1,1.8,1.5和15ng/mL。比用双筒雾室气动雾化非氢化物发生方法得到的检出限好20~30倍,非氢化物元素的检出限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文献中已见报导的三种同时测定方法相比,该系统具有如下特点: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信号平稳,因溶液溅射造成雾化器堵塞的可能性很小,而且不会向等离子体中引入大量盐份而造成信号漂移和背景强度增加;冲洗及信号平衡较为迅速,样品需要量较小;该系统在实际情况需要时,不经任何拆卸,只需以蒸馏水代替KBH_4溶液泵入系统冲洗干净,便可轻易地转化为普通的旋流雾室,因而使用的灵活性较大。但是由于样品的进样量受同心雾化器的提升率限制,所以对氢化物元素的检测灵敏度的继续提高有一定影响。我们用这种旋流雾室—气动雾化—氢化物发生装置研究了等离子体射频正向功率,载气流量,观测高度,样品溶浓介质酸度,硼氢化钾溶液浓度对待测元素信号强度,线背比和检出限的影响,研究了样品溶液中氢化物元素的浓度对其光谱通道信号强度及谱线净强度的相对标准偏差(测量精度)的影响。我们还对一些较为严重的共存干扰元素对氢化物生成过程中的化学干扰进行了研究,并从近十种络合剂中选出以草酸(0.5%)—硫脲(0.5%)的混合络合体系,较好地消除了Al,Co,Cr,Cu,Fe和Ni的化学干扰。我们利用该旋流雾室—气动雾化—氢化物发生系统对河流沉积物81-101标准参考物质进行分析。结果与标准值比较接近。
Resumo:
本文通过LnCl_3·nTHF和[C_5H_4(SiMe_3)]Na反应得到了两类配合物[C_5H_4(SiMe_3)] LnCl_2·nTHF (Ln = Nd,Sm,Gd;n = 0,1,2)、[C_5H_4(SiMe_3)] LnCl_2·HCl·nTHF (Ln = Nd,Sm,Gd;n = 1,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分析、质谱、核磁共振和热重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分子组成,特别是带氯化氢的产品在红外光谱中有1250 cm~(-1),835 cm~(-1),748 cm~(-1)自的三甲基硅基特征吸收峰。对氯化稀上进行了结构分析,结果发现LnCl_3·4THF (Ln = Sm,Gd)是与NdCl_3·4THF之间存在着变态关系。GdCl_3·4THF。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为a = 30.765(7),b = 8.219(3),C = 17.534(3)A~·,β = 93.71(2)°;SmCl_3·4THF。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为a = 30.921(13),b = 8.287(7),C = 17.665(8),β = 94.17(4)°。LnCl_3·4THF的单位晶胞中存在着八个分子,每对分子互相等同,但每对分子内部两个分子之间互不等同。SmCl_3·2THF·DME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a,晶胞参数为a = 13.547(8),b = 8.607(4),C = 16.029(9)A°,β = 90.53(5)°。铲原子与三个氯原子。两个四氢呋喃中的氧原子以及DME中的两个氧原子键合,形成七配位的配合物,但是配位多面体不是理想的五角双锥,而是形成了比五角双锥(D_(5h))对称性更低的多面体(C_(3v))。它能看作是在正八面体的一个面的中心加上第七个原子的结果,而且这八面体主要受到决定上述那个面的三个原子伸展开的畸变。在制备C_5H_5SiMe_3时,如果不用减压蒸馏,而在常压下直接蒸馏,则得到的不是C_5H_5SiMe_3而是它的二聚体(C_5H_5SiMe_3)_2。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确定了它的组成和结构,特别是在1650 cm~(-1)处出现(C_5H_5SiMe_3)_2的孤立双键吸收峰。用C_5H_5SiMe_3和Ee(CO)_5回流反应制得了[C_5H_4(SiMe_3) Ee(CO)_2]_2。经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谱,顺磁共振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红外光谱中有桥羰基的吸收峰,质谱图中498的离子峰的出现标志着上述二聚体的存在。用[C_5H_5Fe(CO)_2]_2作为制备双金属配合物的原料,用Na/Hg并还原[C_5H_5Fe(CO)_2]_2。反应时间为6-7小时得到中间体[C_5H_5Fe(CO)_2]_2Na·4THF的深紫红色晶体。反应时间加长,中间体被破坏,反应到15小时时生成了[C_5H_5Fe(CO)_2]Na·TMEDA的黄色晶体,特别是中间体的获得及晶体结构的测定对我们解释反应的机理非常重要。[C_5H_5Fe(CO)_2]_2Na·4THF为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晶胞参数为a = 10.155(5),b = 17.121(4),C = 18.667(6)A°,β = 97.61(3)°,V = 3216.9A°~3, 2 = 4。铁的配位数为七,钠的配位数为六,钠离子和桥连羰基氧以配位键结合,每个钠离子连结着两个[C_5H_5Fe(CO)_2]_2~-,而每个[C_5H_5Fe(CO)_2]_2~-又连结着两个钠离子,组成一个无限链状分子,键状分子间以Van de W力结合。[C_5H_5Fe(CO)_2]Na·TMEDA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_(2,2,2,)。晶胞参数为a = 6.001(4),b = 10.644(6),C = 24.214(11)A~·。α = β = r = 90°。z = 4 V = 1546·7A°~3,铁的配位数为五。钠的配位数为四,钠离子和羰基氧以配位键结合,每个钠离子连结着两个[C_5H_5Fe(CO)_2]~-,每个[C_5H_5Fe(CO)_2]~-又连结着两个钠离子,体系就是以这种连结方式或正负电荷交替的形式无限螺旋分子,每个链节存在着两个[C_5H_5Fe(CO)_2]Na·TMEDA分子,链节的长度为a轴的轴长,说明螺旋分子以a轴轴长向上平移。用LnCl_3·nTHF和[C_5H_5Fe(CO)_2]Na反应制得了[C_5H_5Fe(CO)_2] LnCl_2·nTHF (Ln = Nd, Sm, Gd; n = 1, 2),用[C_5H_5Fe(CO)_2] LnCl_2和[C_5H_4(SiMe_3)]Na或用[C_5H-4(SiMe_3)] LnCl_2和[C_5H_5Fe(CO)_2]Na得到[C_5H_5Fe(CO)_2] [C_5H_4(SiMe_3)] LnCl·nTHF (Ln = Nd, Sm, Gd; n = 0, 1, 3),配合物[C_5H_5Fe(CO)_2] LnCl_2·nTHF及[C_5H_5Fe(CO)_2] [C_5H_4(SiMe_3)] LnCl·nTHF中存在着2000 cm~(-1)左右的终端羰基吸收峰及1766 cm~(-1)左右的桥连羰基吸收峰。说明稀土和铁之间是以羰基相连的。在TOTOE质谱仪上,配合物[C_5H_5Fe(CO)_2]Gd~·Cl·THF出现[C_5H_5Fe(CO)]GdCl_2、[Fe(CO)_2] Gd~+Cl_2的离子峰,配合物[C_5H_5Fe(CO)_2]-[C_5H_4(SiMe_3)] GdCl·THF出现[C_5H_5Fe(CO)_2] [C_5H_4]Gd~+Cl、[C_5H_5Fe(CO)_2]Gd~+Cl·[C_5H_4C(SiMe_3)] Gd~+Cl等离子峰。所有稀土有机配合物都溶于四氢呋喃、苯,对空气和水敏感。
Resumo:
由于Eu~(2+)离子在不同复合氟化物中存在不同的跃迁发射形式,主要有5d → 4f的宽带跃迁,位于365nm-650nm间和4f → 4f的窄带跃迁,中心位置在360nm附近。Eu~(2+)离子的跃迁形式决定于基质的化学组成。本工作就是用多种模式识别方法(KNN,ALKNN,BAYES,LLM,SIMCA和PCA)研究不同复合氟化物基质中Eu~(2+)离子的跃迁发射形式和基质晶体结构之间的关系,找出Eu~(2+)离子产生f → f跃迁其基质构成的一般规律性。收集了90个复合氟化物(AB_mF_n)作为样本集,根据其中Eu~(2+)离子跃迁形式的不同将它们分成两类,一类为具有f → f跃迁的基质45个;另一类为不具有f → f跃迁的基质45个。随机地选用63个基质作为训练集,其余的为验证集。每个基质样本利用其12个晶体结构参数作为描述。由于各参数间差别不大,对原始数据未进行标度化。特征提取是模式识别分析的一个重要步骤,本工作结合变化权重法,BAYES特征量评价法和SIMCA变量相关性评价法的特点,建立了一个以验评价判据式:d(i) = -5.0 + 2.3V(i) + 0.89f(i) + 7.2W(i)根据经验式,选取了变量Z_B/r_(kB),r_(covA)/r_(covB)和Z_B/r_(covB),并删除了变量Xσ_A,Xσ_B,r_(covA)。其它变量由于其D值接近,利用穷举法对它们进行选取,结果M,Z'_A和r_(covB)被选中。这样把这6个被选的变量作为对跃迁发射问题最相关的变量进行进一步分析。采用被选的6维变量对训练集样本施行主成份分析,结果表示前三个主成份已可解释原数据信息量的99%以上。所以分别以主成份1-3及主成份1和主成份3作了三维和二维的映射图。结果表示两类基质样本基本上分在不同区域。进一步分别用12维和6维变量对样本系进行了其它几种模式识别分析。所有这些方法对训练集的分类效果都比较理想。采取6维特征时,其正确分类率达79.4-96.8%,这说明与跃迁问题相关的大部分变量已被选入。但是结果显示,各种方法对训练集的分类有一定的差别。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各种不同的方法对数据结构要求不同引起的。实验证明Bayes线性判别方法对该样本集数据的分类效果最佳。根据Bayes线性差别方法的执行得到了对基质样本分类模式,由此模式讨论了各结构参数对Eu~(2+)离子光谱结构的影响,并对七个未知基质中Eu~(2+)离子的光谱结构进行了计算机预报,结果表示KTbF_4,KBF_4,NaIn_2F_7和KLu_2F_7为具有f → f跃迁发射的基质,而NaCaF_3,MgBeF_4和MgAlF_5为不具有f → f跃迁发射的基质。
Resumo:
1、喜树碱类衍生物抗HIV构效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 喜树碱为传统的抗肿瘤药物。本研究对经过化学结构修饰的喜树碱类衍生物进行抗HIV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其抗HIV构效关系。 我们对喜树碱类衍生物A系列化合物A1(喜树碱)、A2(10-羟基喜树碱)及A3(7-羟基喜树碱)进行了抗HIV活性检测。化合物A1和A3有较好的抗HIV-1和抗HIV-2活性,化合物A2没有显示抗HIV活性。表明化合物A1的C-10位上-OH基团修饰可能会降低抗HIV活性,化合物A1的C-7位上-CH2OH基团修饰和C-20位-CH3缺失可能会提高其抗HIV活性。对化合物A3和A1的抗HIV机制研究发现:二者对整合酶有一定的结合活性,对慢性感染H9/HIV-1ⅢB 和Jurkat/HIV-1ⅢB细胞中病毒复制没有抑制活性、不能阻断H9/HIV-1ⅢB与正常细胞间的融合,对重组的HIV-1蛋白酶和逆转录酶没有抑制活性。化合物A1和A3不具有选择性杀伤HIV-1ⅢB慢性感染的H9和Jurkat细胞系的作用。进一步进行化合物A3诱导 H9和H9/HIV-1ⅢB、Jurkat和Jurkat/HIV-1ⅢB的凋亡实验显示,化合物A3诱导感染HIV-1ⅢB和未感染病毒细胞的凋亡没有选择性。据此我们初步认为化合物A3和A1的抗HIV作用可能与抑制整合酶活性有关,该化合物可能还作用于其它靶点。 喜树碱类衍生物B系列中化合物B1为20(S)-O - [-O-( 1'-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4'-丁二酸)]-20-喜树碱酯,化合物B2为20(S)-O - [-N-( 1'-氧基-2',2',6',6'-四甲基-1',2',5',6'-四氢吡啶酰胺)-4'-丙氨酸)]-20-喜树碱酯)。我们对化合物B1和B2进行了抗HIV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化合物B2有较好的抗HIV-1和抗HIV-21、喜树碱类衍生物抗HIV构效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 喜树碱为传统的抗肿瘤药物。本研究对经过化学结构修饰的喜树碱类衍生物进行抗HIV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其抗HIV构效关系。 我们对喜树碱类衍生物A系列化合物A1(喜树碱)、A2(10-羟基喜树碱)及A3(7-羟基喜树碱)进行了抗HIV活性检测。化合物A1和A3有较好的抗HIV-1和抗HIV-2活性,化合物A2没有显示抗HIV活性。表明化合物A1的C-10位上-OH基团修饰可能会降低抗HIV活性,化合物A1的C-7位上-CH2OH基团修饰和C-20位-CH3缺失可能会提高其抗HIV活性。对化合物A3和A1的抗HIV机制研究发现:二者对整合酶有一定的结合活性,对慢性感染H9/HIV-1ⅢB 和Jurkat/HIV-1ⅢB细胞中病毒复制没有抑制活性、不能阻断H9/HIV-1ⅢB与正常细胞间的融合,对重组的HIV-1蛋白酶和逆转录酶没有抑制活性。化合物A1和A3不具有选择性杀伤HIV-1ⅢB慢性感染的H9和Jurkat细胞系的作用。进一步进行化合物A3诱导 H9和H9/HIV-1ⅢB、Jurkat和Jurkat/HIV-1ⅢB的凋亡实验显示,化合物A3诱导感染HIV-1ⅢB和未感染病毒细胞的凋亡没有选择性。据此我们初步认为化合物A3和A1的抗HIV作用可能与抑制整合酶活性有关,该化合物可能还作用于其它靶点。 喜树碱类衍生物B系列中化合物B1为20(S)-O - [-O-( 1'-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4'-丁二酸)]-20-喜树碱酯,化合物B2为20(S)-O - [-N-( 1'-氧基-2',2',6',6'-四甲基-1',2',5',6'-四氢吡啶酰胺)-4'-丙氨酸)]-20-喜树碱酯)。我们对化合物B1和B2进行了抗HIV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化合物B2有较好的抗HIV-1和抗HIV-2活性,而化合物B1的抗HIV活性差。表明化合物B1的C-4’位-CH2被-NH取代,同时C-3’位-CH3修饰可能会提高其抗HIV活性。对化合物B2的抗HIV机制研究发现,化合物B2对慢性感染H9/HIV-1ⅢB细胞中病毒复制没有抑制活性、不能阻断H9/HIV-1ⅢB与正常细胞间的融合,对HIV-1蛋白酶、重组的HIV-1逆转录酶及整合酶没有抑制活性。化合物B2不具有选择性杀伤HIV-1ⅢB慢性感染的H9细胞系的作用。化合物B2抗HIV的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2、HIV/AIDS患者疱疹病毒感染状况及性病患者的HIV感染状况分析 疱疹病毒是AIDS患者合并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引起人类疾病的8种疱疹病毒与HIV感染及AIDS进展、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密切相关。为了解HIV/AIDS患者人类8型疱疹病毒感染状况,我们检测了30例AIDS患者、40例HIV携带者及70例正常对照的液标本中8型疱疹病毒感染状况。采用ELISA法检测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和巨细胞病毒(CMV);采用PCR法检测EB病毒(EBV)、疱疹病毒6型(HHV-6)、疱疹病毒7型(HHV-7)及疱疹病毒8型(HHV-8)。结果显示,HIV/AIDS患者中HSV-1、HSV-2、VZV、CMV、HHV-6、HHV-8 阳性率均高于健康体检者,其中AIDS患者VZV感染率与HIV携带者有显著性差异;在AIDS患者中多种疱疹病毒共感染普遍存在,必须重视HIV/AIDS患者合并疱疹病毒感染的防治。 性病可促进HIV的传播,了解性病患者的HIV感染状况及临床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自愿接受HIV咨询检测的基础上,对临床确诊的412例性病患者进行HIV-1/2抗体检测,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412例性病患者的HIV检出率为2.9%。性病患者中检出HIV阳性率依次为:尖锐湿疣(6.2%)、生殖器疱疹(4.2%)、梅毒(3.4%)、淋病(1.5%)及非淋菌性尿道炎(1.0%)。83.3%合并感染HIV的性病患者存在多性伴,商业性行为普遍存在,安全套使用率极低现象。感染HIV的尖锐湿疣及生殖器疱疹患者以频繁复发为突出表现,1例合并感染HIV的梅毒患者半年即进展为神经梅毒。性病患者是HIV感染的重要高危人群,危险性行为是其感染HIV和其它性病的主要原因,应该加强性病患者的HIV检测。对临床上频繁复发的尖锐湿疣及生殖器疱疹患者、快速进展的梅毒患者应高度怀疑合并HIV感染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