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resultados para Didymos, ho Areios.
Resumo: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DMFC )具有甲醇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在常温常压下是液体,易于携带储存;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容易操作;维修方便,价格低等优点,近年来得到普遍的关注。然而,要达到DMFC的商品化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是阳极催化剂的电催化活性低和易被甲醇氧化的中间产物,如CO毒化。对于甲醇阳极电催化剂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较有效的都是Pt-过渡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复合催化剂,如Pt-Ru、 Pt-Sn、Pt佩Rh、Pt-Pd、Pt佩Re、Pt-Ru-Sn-W、Pt-WO。和Pt-TIO。等。本文研究了电解液中的稀土离子和与Pt形成复合催化剂的稀土氧化物对甲醇电催化氧化反应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如下的结果:1.电解液中的稀土Ho, Eu, Gd或Dy离子对甲醇在光滑Pt电极或DMFC中使用的Pt/C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反应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的起始氧化电位负移和氧化电流增加。而电解液中加入其它种类的稀土离子对甲醇在光滑Pt电极或Pt/C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反应有阻碍作用,如起始氧化电位正移,峰电流降低。Fu、H食Dy或Gd离子对一甲醇在Pt上的电催化氧化反应有促进作用的主要原因可能与这些稀土离子与甲醇生成配合物能力有关。2.不同Pt一稀土氧化物/C催化剂对甲醇电催化氧化反应有不同的影响。当稀土氧化物是Eu, Ho, Dy或Gd的氧化物时,甲醇在Pt一稀土氧化物/C催化剂上甲醇电催化氧化反应的极化性能和稳定性要优于在Pt/C催化剂上,而在其它的Pt-稀土氧化物/C催化剂上,甲醇电催化氧化的极化性能和稳定性要差于Pt/C电极。用不同方法制备的Pt一稀土氧化物/C催化剂对甲醇电催化氧化反应的促进作用取决于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如先在活性碳上还原沉积Pt,再沉积上稀土氧化物所得的Pt-稀土氧化物/C催化剂的促进作用要优于先在稀土氧化物上还原沉积Pt,再一起沉积到活性碳上或先再活性碳上沉积稀土氧化物,再还原沉积上Pt的方法。另外,Pt和稀上氧化物的原子比为2:1时,pt-稀土氧化物/c催化剂对甲醇电催化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最佳。稀土氧化物对pt/C催化剂对甲醇氧化反应的电催化性质的影响与稀土离子相似。但用稀土离子的方法比较简便,因此,相比之下,用稀土离子来促进甲醇在Pt上的电催化氧化反应方法较好。3.用Eu, Gd, Dy, Ho的氧化物制得的Pt-稀土氧化物/C复合催化剂对co的电催化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要高于Pt/C催化剂。相对于的情况,在co在Eu, Gd, Dy,Ho的氧化物的Pt/稀土氧化物/C复合催化剂电极上的循环伏安图中,CO的氧化峰峰电位比在Pt/C电极的有不同程度的负移。吸.初步确定了电极和单体电池制备的较好的工艺参数和工作条件。在发明一种薄电极制备方法,确定最佳的电极催化层配方等的基础上,制得的单体电池,在25℃工作时,输出功率密度峰值达到28 mW/cm~2。
Resumo:
稀土有机碳σ-键配合物和氢化物不仅可以催化许多有机反应,而且还可以催化极性单体与非极性单体的聚合.作为稀土有机碳σ-键配合物与氢化物的前体,双配稀土氯化物(C<,9>H<,7>)<,2>LnCl一直是稀土有机化学中研究的热点.1.合成了一系列双配(四氢糠基茚基)稀土氯化物(C<,4>H<,7>OCH<,2>C<,9>H<,6>)<,2>LnCl(Ln=La,Pr,Nd,Sm,Gd,Dy,Y,Ho,Er,Yb,Lu).除了Pr以外,所有化合物的晶体结构都被X-射线衍射表征.2.合成并用X-衍射表征了3-(2-吡啶甲基)茚基锂(C<,5>H<,4>NCH<,2>C<,9>H<,6>)Li(THF)<,2>的晶体结构.3.合成了双配[3-(2-吡啶甲基)茚基]稀土氯化物(C<,5>H<,4>NCH<,2>C<,9>H<,6>)<,2>LnCl(Ln=Sm,Nd),并得到了配合物Nd的晶体结构.4.用二碘化钐(镱)与3-(2-吡啶甲基)茚基锂反应合成了二价双配[3-(2-吡啶甲基)茚基]稀土配合物(C<,5>H<,4>NCH<,2>C<,9>H<,6>)<,2>Ln(Ⅱ)(THF)(Ln=Sm,Yb).5.在用无水氯化稀土YbCl<,3>与3-(2-吡啶甲基)茚基锂反应合成双配[3-(2-吡啶甲基)茚基]稀土氯化物时,由于发生了还原反应,得到了二价双配[3-(2-吡啶甲基)茚基]镱化物(C<,5>H<,4>NCH<,2>C<,9>H<,6>)<,2>Yb(Ⅱ)(THF).6.二价双配[3-(2-吡啶甲基)茚基]稀土配合物(C<,5>H<,4>NCH<,2>C<,9>H<,6>)<,2>Ln(Ⅱ)(THF)(Ln=Sm,Yb)对已内酯具有很好的催化聚合活性.聚合反应可控,并具有活性聚合的特征.
Resumo: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绿色能源”。氧化忆稳定氧化错(YSZ)是目前sOFC普遍采用的固体电解质材料。由于YSZ只有在高温时(大于1000℃)才具有较高的离子导电性,而SOFC在高温时会带来一系列技术性的问题,如机械强度的不稳定、材料的老化及各构成材料之间的相互扩散等。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在中、低温范围内(600-800℃)具有较高离子电导率(大于10-2S.cm-l)的电解质材料。在众多的候选材料中,稀土作为基体和掺杂元素的固体电解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萤石型化合物CeOZ、钙钦矿型化合物LaGaO3,以及阴离子空位型化合物La2MO2O9等的研究,开阔了寻找固体电解质材料的视野。本论文主要研究稀土与钥复合氧化物的合成、结构及其电学性质,希望进一步提高现有材料的导电性能和寻找新型固体电解质材料。基于母体化合物La2Mo2O9在580℃左右有一个相变点,因为存在相变点的固体电解质在实用方面(如SOFC)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从稀土掺杂的角度出发,对母体化合物进一步改性,稳定其高温结构相。为此,我们利用改性柠檬酸盐法合成了系列化合物La2-xRExMo2O9(RE=Ce,Pr,Nd,Sm,Gd,Tb,Dy,Ho,Er,Yb)。结果发现,只有Nd和Sm可以进入La2Mo2O9中La的格位;利用本方法合成样品的温度比用固相法低250℃左右;所合成的样品粒度分布非常均匀,并且随着Nd和Sm掺杂量的增加而变大;Nd和Sm的掺杂稳定了其高温相,电导率有所提高。从而使此类固体电解质在实用方面成为可能。合成了一种新型稀土与钥的复合氧化合物Ce6MoO15,电学性质测试发现,它是一性能优良的固体电解质材料。以此化合物为母体)进行低价金属离子的掺杂取代后发现,它们的导电性又进一步地提高,进而派生出多种固体电解质体系如Ce6-6 MoO15-δ、Ce6+x Mo1-x O15-6、Ce6Mo1-xBixO16-6以及Ce6-xAxMoO15-6。(A=Li,Ca,Sr和Ba)等。本研究工作中主要合成了Ce6-xRExMoO16-6(RE=Pr,Nd,Sm,Gd,Tb,Dy,Ho,Er,Yb;x=0.0-6.0)等系列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及电学性质测试。结果发现所有样品均为类莹石结构;样品的导电性起源于氧离子空位;在相同的温度下,样品电导率相当于或高于经典的固体电解质(如YSZ),并且样品的抗老化性能有所提高。所有这些实验事实证明,它们在中温区是一种高效氧离子导体,从而为此类化合物在SOFC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通过合成AgScMo2O8,尝试了一种钥酸盐固溶体的合成方法,即钥酸盐水溶液合成法。这种方法不需要加入有机物(如柠檬酸等)作为络合剂,而是通过钼酸根与金属离子之间的酸碱对效应直接合成。我们对此化合物的结构、电学性质进行研究后发现:此化合物在较低的温度即已完全成相;室温下,Agsco208为单斜结构,不同于AgLnMo2O8(Ln=Y-Lu);随着温度的升高,AgscMo2o8在485℃、539℃附近各有一个不可逆,可逆相变点出现。在可逆相变点出现的同时,伴随着其电导率有一个很大的突跃。
Resumo:
贮氢合金是镍一金属氢化物电池的核心材料,其综合性能的改善是提高镍一金属氢化物电池性能的关键。本研究以探索镍一金属氢化物电池新型负极材料为目的,以非ABS型贮氢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Rietveld分析、恒电流充/放电、P-C-T曲线及线性微极化等方法,从基础和潜在应用等方面详细研究了非ABS型合金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对La-Ni体系中非ABS型二元合金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研究表明,LaNi_(228)具有最优异的高倍率充电性能;La_2Ni_7合金电极的高倍率放电性能最佳;La_7Ni_3在低温条件下表现出较好的放电性能。然而,所有得到的La-Ni合金电极容量远低于其理论容量。因此,必须通过进一步研究,如元素取代、热处理、表面处理等来提高其电化学容量。对RENi_3(RE=La,Ce,Pr,Nd,Sm,Gd,Th,Dy,Ho,Er,Y)研究表明:YNi_3合金因其具有最大的晶胞体积,最小的密度,而表现出最好的高倍率充/放电性能及低温放电性能,但其高温放电性能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用Al、Mn、Ti、Fe、Sn、Si、Cr、M。、Cu和Co十种元素取代Ni进行了大量的配方筛选工作。得到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并发现LaNi_(3.7)Al_(0.3)合金电极电化学放电容量最高,达290.8mAh/g;LaNi_(3.7)Mo_(0.3)合金电极的高倍率放电性能最好,在以4200mA/g的电流密度下进行放电时,其放电容量仍达到145.8mA/g;而I镍一金属氢化物电池新型负极材料研究镍一金属氢化物电池新型负极材料的研究Al的取代会使合金电极性能对温度不敏感。以我们的实验为基础,进一步进行合金配方的微调,具有可能开发出具有实用价值的贮氢合金的潜力。在Ar保护下用真空电弧炉熔炼合成了四种Lal一xMg:(NICoAI)3.6体系贮氢合金,制成姐卜Ni电池负极,通过恒电流充/放电方法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Lal一xMg:(NiCoAI)3.6体系金属氢化物电极较容易活化,室温下具有优异的高倍率放电性能,在以4200mA/g电流放电时,La卜汉gx(NICoAI)36合金电极的放电容量是ABS型合金电极的3倍,达152hah/g,显示出良好的动力学特性。R,入1兮Ni(R:raree田劝,Ca,Y)型合金因能吸引/释放1.8一1.87%质量的HZ而被认为是种很有希望的贮氢合金。但其吸/放氢平台过高,循环寿命短。如何提高Rh厦g剑19循环稳定性是这类合金能否成功商业化的关键。研究发现,Co能够显著提高ABS型合金电极的循环寿命,但其价格太贵。人们发现Al在提高电极寿命方面与C。有类似的作用,但Al元素的添加因其在碱性电解质的作用下在电极表面易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不利于氢的扩散,进而对高倍率放电性能不利。入物在提高电极表面活性,改善其高倍率放电性方面作用明显。本工作在前面的基础上用Al和MO联合取代Ni,以期待同时改善La一Mg一Ni一Co合金的循环稳定性和高倍率放电性能。详细研究了La07Mg03Ni切一(A105Mo05)x(x:o,0.2,0.4,0.6,0.8)系列贮氢合金的晶体结构和电化学性能。X射线衍射及Rietveld分析发现:所有La07Mg03Ni4D一x(A105Mo05)x合金均为包含PuNi3结构的六方LaZMgNig相、CaCus结构的LaNis主相及L匆Ni7,LaN儿和LaNi杂相的多相结构。合金中La(La,Mg)剑19相及LaNis相的晶格参数及晶胞体积均随合金中Al和Mo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用电化学方法测得的RC一T曲线显示:Al和'fo部分取代Ni降低了氢的平台压力。随合金中Al和Mo含量的增加,电极的电化学容量从329.7(x=0)、徽橇毓孺鑫盆一11瀚加至365.物A吨(=0.6)后又降低到351.3毗吨(x=0.8)。当以1200m刀g的电流密度进行放电时,其I{RD从62.0%沁0)增加到82.1%沁0.8)。线性微极化结果显示:Al和Mo的添加增大了合金表面的交换电流密度,因而也改善了合金电极的高倍率放电性能。另外,Al和M。取代合金中的Ni增大了氢在电极合金中的扩散系数(D),改善了La07Mgo3Ni4。一x(Alo5M。。5)x(X=o,0.2,0.4,0.6,0.8)合金电极的低温放电性能(LTD)。
Resumo:
采用高温固相扩散反应合成了稀土元素激活的碱土硼酸盐MB4O7:RE(M=Sr, Ba;RE=D又Tb,Tm, Ho);过渡金属硼酸盐Zn4B6O13:RE(RE=Dy,Tb,Tm,Ho); Zn(BO2)2:RE(RE=Dy,Tb,Tm,Ho);碱土磷酸盐M3(PO4)2:RE(M=Sr,Ba;RE=Du, Tb)。通过)。RD和琅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测定了上述化合物的红外、荧光、余辉、漫反射和热释光谱及剂量学性质。研究了高能60Co伽玛射线和p-射线辐照下,稀土离子激活的碱土硼酸盐 MB407:Dy(M=Sr,Ba);过渡金属硼酸盐Zn4B6O13:Dy;Zn(BO2)2:Dy,Zn毋o承:Tb; 碱土磷酸盐Sr3(PO4)2:Dy的三维热释光谱及MB4O7:Dy(M=Sr,B)的电子顺磁共 振谱(EPR)的性质。发现稀土离子激活剂的浓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增加时,能够改变陷阱的分布,不同深度陷阱的相对分布发生变化,使峰温向高温方向移动,这可提高剂量器的 热稳定性。发现稀土离子对材料的热释发光亦存在浓度碎灭作用。通过热释发光曲线;结合定量公式,计算了一些硼酸盐化合物的动力学参数。首次应用荧光、三维热释光谱等手段确证了高能60Co伽玛射线和p-射线辐 照没有导致稀土离子D3+和Tb3+的价态变化,即未改变为二价或四价化合物。研究了这类电子俘获材料的存储机理和辐照前后,基质和稀土离子的物理、化学 变化。通过电子顺磁共振谱卿)分析了缺陷的类型,即在高能60Co伽玛射线和p 一射线辐照下,存在空穴和电子两类陷阱中心。热释发光曲线与电子顺磁共振谱 的快衰退部分对应着浅陷阱能级,而慢衰退部分对应着深陷阱能级,陷阱能级是 连续分布的。在个人防护和临床治疗剂量范围内,筛选出7个60Co伽玛射线和中能x一射 线辐照下具有应用前景的高效热释发光材料,为深入研究打下基础。研究了高能p-射线辐照下,两.种潜在的具有应用前景的用于辐射加工剂量范围的p-射线固体剂量计材料。
Resumo:
用稀土催化剂聚合双烯烃的工作已有大量报导,但有关乙烯,特别是α-烯烃在上述催化剂作用下的聚合却不多见。醇可以活化LnCl_3-Et_3Al催化体系,但对其活化的原因,仅有个别文献进行了定性的解释。在论文研究了NaCl_3-ECOH-Et_3Al体系中醇对催化体系的活化作用,发现通过定量计算催化体系中Cl-Nd链的诱导效应指数,可以判断各种活化剂的活化能力的大小。因此,我们通过定量的计算,解释了没有活化剂时二元体系为什么活性低,而水同样具有含氧的孤对电子,却基本无活化作用,甲醇为什么比其他醇活化能力差等一系列实验现象。研究了镧系所有元素氯化物,在常温常压下对乙烯的催化活性,发现PrCl_3的活性最大,LuCl_3的活性最小,EuCl_3和YbCl_3则无催化活性。用催化效率原子序数作用,在PrCl_3、TbCl_3、TmCl_3、LuCl_3处呈现极值。二价钐不能使乙烯聚合的结果及定量分析EnCl_3体系中Eu~(2+)含量表明,SmCl_3-EtOH-Et_3Al及EuCl_3-EtOH-Et_3Al体系活性小或无催化性是与其部分或全部还原至二价有关。以前的工作证明,在催化体系中Pr、Nd、Gd、Ho及Er均以三价状态存在。因此,用价态的观点不能完全解释活性差异的结果。为了解释上述催化性不同的结果,本文提出了在轨道参与成键及反馈键对活化乙烯分子起主要作用的何定,并用Δ-(表示4f~n→4f~(n-1)的能量)近似代表稀土金属的轨道能量。根据上述何定,利用分子轨道理论,可较好地解释不同稀土氯化物聚合乙烯时催化活性产生差异的原因。用扫描电镜研究了稀土聚乙烯的形态,聚合物呈条网状,与文献中的蛛网状结构类似,对产生条网状结构的机理进行了讨论。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及DSC等仪器,比较了稀土聚乙烯与低压聚乙烯及高压聚乙烯的各种性质,发现稀土聚乙烯具有较高分子量,属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熔点高,抗张强度大及在熔点以上(150 ℃)仍具有一定的强度等特点。其相对支化度,结品度及品粒尺寸均与低压聚乙烯类似。我们详细地研究了稀土催化剂聚合得到的聚乙烯粉末的结晶结构,发现稀土聚乙烯的结晶结构属伸展链型,它得到了如下实验事实的证明:1)具有较高的熔点(Tm=139.5 ℃)及较窄的熔融范围;2)同一样的经过热处理后,其熔点明显降低;3)结晶熔点随升温速度的增加而增高;4)粉末光散射图形呈十字叉形状,具有棒状结构特征。
Resumo:
DMSO是一个很好的配位体,有氧原子和硫原子两个配位原子,通过这两个配位原子,DMSO可以和许多过渡金属和稀土金属的离子发生络合,形成稳定的金属络合物。稀土金属离子的络合物,角过氯酸盐、卤化物,高铼酸盐六氟磷化物等,曾有人进行了研究,它们的光谱研究表明,二甲亚砜是通过氧原子同稀土络合,O、N、S三原子的络合能力是O>N>S。在稀土硝酸盐的二甲亚砜的络合物中,由于即存在DMSO的配位,也存在硝基的配位,所在情况比较复杂。它们的振动光谱研究了可以在1967年Ramalingan和1977年Kawcuno的工作中得知一些,前者研究了La、Ce、Pr、Nd、Sm、Gd、Ho、Yb、Y九个元素的络合物,后者研究了La、Nd、Er、Yb、Lu五个元素的络合物,所有络合物的光谱数据都很不完全,他们都认为DMSO与NO_3都与稀土离子络合,并肯定是通过氧原子络合,但是对于NO_3的络合方式没有一致的结论。Ramalingan等认为络合物分子中,硝根既有双基配位,又有单基配位,和X光衍射实验的结果不相符,Kawano通过研究全氘化二甲亚砜(DMSO-d_6)的稀土硝酸盐络合物,认为三个NO_3都是通过两个氧原子同稀土相配位,是双基配位基。硝基的配位方式是一个长期争论的振动光谱问题,不少学者曾对硝基的各种振动模式的谱带位置和吸收强度进行探讨,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在络合物中氧与稀土离子的络合键Ln-O的振动频率位置问题,亦存在争论,Kawanv认为这个配位键的振动频率在180 cm~(-1)附近,但是日本的岩濑秋雄等人,在研究稀土高氯酸盐的二甲亚砜络合物时,则认为400 cm~(-1)附近的谱带为Ln-O的振动频率在研究稀土的无水硝酸盐的红外光谱的工作中。A.Walker等人也把180 cm~(-1)谱带归属为Ln-O络合键。J.R.Ferraro等人在研究Ln(NO_3)_3·3DBP络合物时,也认为Ln-O配位键在180 cm~(-1)附近,但是我们考察了他们的数据与稀土动量L的关系,未发现四分组现和“斜W”效应。我们研究了除P_m 以外的十四个稀土元素并Y的硝酸盐DMSO络合物的付氏变换红外光和激光拉曼光谱,4000 cm~(-1)-80 cm~(-1)的红外光谱图和4000 cm~(-1)-50 cm~(-1)的拉曼光谱图提供了较完整的数据,除了肯定了NO_3和DMSO都以氧原子与稀土络合外,还肯定了NO_3的配位方式和利用红外数据区别不同类型的配位的方法找出了金属离子配位数不同的光谱特征,做了Ln-O络合键的振动频率的归属及其与稀土物化性质间的规律关系。根据DMSO的简正坐标计算结果,可以归属出DMSO及其络合物的许多谱带,其中S=0伸缩振动频率在990-1018 cm~(-1)之间,随原子序数增加无明显规律性变化,在Gd络合物以后,分裂为三条谱带。C-S的伸缩振动移问低波数,变化随原子序数增加而增加,但无明显的线性变化,C-S-O变形振动频率向高频方向移动约16 cm~(-1),与原子序数无关,C-S-C变形振动移向高波数5 cm~(-1),与原子序数无关。此外,在~3000 cm~(-1)是Vc-H,~1400 cm~(-1)是CH_3变形振动频率谱带,~950 cm~(-1)是CH_3摇摆,络合后上述谱带变化不大,可见络合对CH_3基团的振动无大的影响。通过考察S=0振动频率变化,可以看出十配位络合物和九配位络合物之间的光谱区别在于十配位络合物S=0伸缩振动仍为一条谱带,而九配位络合物的S=0振动频率则分裂为两条谱带。已知十配位的Ln-O多面体为双帽正多棱柱,九配位络合物则为三帽三角柱,考虑到氧原子的不同,前者为C_(2v)对称性,后者为C_3对称性,不同配位数的络合物所显示谱带分裂不能用对称性来说明,因为这两种群均没有简并的群表示,利用X光衍射数据计算了La和Yb的络合物中DMSO间氧原子的距离,可以看出,十配位络合物中DMSO的配位氧原子间距离大,而九配位络合物中氧原子间距离小,两者之间相差近两倍。所以S=0振动频率分裂可能是相同基团因距离近而产生了振动耦合。利用此结果可以区分不同配位数的络合物,这种现象,在以往的DMSO络合物的研究中没有发现。硝基离子属于D_(3h)群,有四个振动模式,其中三个是红外活性,分别为V_2(A")=823-817 cm~(-1),V_3(E')=1368-1355 cm~(-1),V_4(E')=702-718 cm~(-1),V_1、V_3、V_4是拉曼活性的,络合以后,NO_3对称性变为C_(2v)群,有六条红外谱线,同时也是拉曼活性,其中N-O伸缩振动在1460 cm~(-1) (A,S),No_2反对称伸缩振动在1340-1329cm~(-1)(B,S),NO_2,对称伸缩振动在1037.7 cm~(-1)附近,NO_3的对称面内弯曲振动在817 cm~(-1)(A,S),反对称面内弯曲振动在767.7 cm~(-1),NO_3的面外变形振动在710 cm~(-1)(B_2 W),由此可知硝基在络合物中确实参加了配位。存在络合物中的三个硝基的配位类型在红外上如何区别我们进行了初步探讨。单基配位基和双基配位基同属C_(2v)对称性所以在基频上很难区别,Lever等人在研究过渡金属络合物中发现,No_3的组频1750 cm~(-1) (V_1+V_4)在络合以后发生了分裂,双基配位基分裂在22-66cm~(-1)范围,而单基配位基则在5-26cm~(-1)范围,可以以此来区别NO_3的配位类型,这种方法适用于很多络合物,我们把这种方法应用于稀土络合物中发现,这个组频分裂现象在络合物中普遍存在,分裂在25-44.4cm~(-1)范围,所以络合物的硝基是双基配位体,在此波数区间内只有分裂很好的两个峰,所以可以断定无单基配位的硝基存在,这与X光衍射实验结果相一致,分裂距离随原子序数增加而增加,但无“斜W”效应。Ce和Lu的络合物分裂较小。由此可知这种方法适用于稀土二甲亚砜络合物。对有可能归属为Ln-O配位键的180 cm~(-1)和400 cm~(-1)附近的两条谱带进行考查,~400 cm~(-1)附近的谱带随原子序数增加总趋势增加,在Gd络合物开始分裂为两条,这条谱带与稀土离子总角动量L之间存在“斜W”效应,Shyama P. Sinha在研究稀土元素的性质时发现,稀土很多性质都具有“斜W”效应。其中包括配位键振动频率。利用V=1/(2πC)(F/(-1~n))~(1/2),用乙酰丙酮络合物的F_(Ln-O)近似计算V_(Ln-O)可以算得V_(Ln-O)在400.8-418.49cm~(-1)范围,所以可以认为~400 cm~(-1)附近的谱带可以归属为Ln-O键伸缩振动。~200 cm~(-1)的谱带在S_m络合物以后分开,此谱带亦随原子序数增加而增加,但无“斜W”效应,Kawano把它们归属为Ln-O,J.R.Ferraro在研究Ln(NO_3)_3(TBP)_3时,也认为Ln-O键伸缩振动在此位置,但也无“斜W”效应,这条谱带能否归属于Ln-O键,有待寻找更进一步的证据。通过稀土二甲亚砜络合物的研究,我们可以得知,NO_3的组频在1750 cm~(-1)谱带在络合以后发生了分裂,分裂范围在25-44.4 cm~(-1),从而证明了NO_3为双基配位基。DMSO的S=0伸缩振动频率和Ln-O键伸缩振动在Gd络合物后出现分裂,因而可以利用此结果可以区分两种不同配位数的络合物,通过考虑振动频率同稀土物化性质L间的关系及近似计算,初步可以确定Ln-O键振动频率在~400 cm~(-1)附近。有“斜W”效应存在。
Resumo:
“分光光度法测定单一稀土元素的研究”论文包括三部分内容:一、用导数分光光度法测定单一稀土元素。研究了稀土离子-钛铁试剂水溶液体系的三阶及四阶导数吸收光谱。在0.05-0.3N的NaOH溶液中,Pr、Nd、Sm、Eu、Dy、Ho、Er、Tm与钛铁试剂形成具有f-f跃迁吸收光谱的络合物。在350-810nm波长区间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吸收峰。其高阶导数光谱不仅灵敏度增大了许多倍,且选择性也有较大的提高。如对钕的测定是特效的,而其它稀土之间虽然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干扰,但用校正系数法均可方便地扣除这些干扰。本体系的常规吸收光谱的灵敏度是高氯酸体系的1.5-19.5倍,三阶导数(半峰)灵敏度是高氯酸盐的常规吸收光谱法的6-166倍,四阶导数则为其的22-401倍。如以峰-峰法测量四阶导数光谱,铒的导数摩尔吸光系数已达3.62 * 10~3。温度对导数光谱略有影响,但可以通过简单方法校正。本文拟定了用稀土-钛铁试剂的高阶导数光度法测定混合稀土中Pr、Nd、Sm、Dy、Ho、Er、Tm的方法,和文献报导的导数光度法相比,本法具有灵敏度高、分析的元素多,不用有机溶剂等优点,适合于各种混合稀土氧化物中Pr、Nd、Sm、Dy、Ho、Er、Tm的准确快速测定。二、钸-钛铁试剂显色反应机理的探讨及混合稀土中钸和铕的测定。钛铁试剂与钸、铕有形成在可见光谱区域具有光谱吸收的络合物。铕的络合物在420nm处的摩尔吸光系数为75。本文着重对于钸和钛试剂的显色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通过各种实验证实只有四阶钸和钛铁试剂形成红色络合物(其最大吸收峰位于500nm,摩尔吸光系数为4128)。而三阶钸与钛铁试剂仅能形成无色络合物。但在碱性介质中, 空气或浓度中的氧可将三阶钸的络合物迅速氧化为四价钸的红色络合物。因此,不需要预先将三价钸氧化后再进行显色,可直接在形成三价钸的络合物后,再通过空气氧化来显色。从而提出了分光光度法准确快速测定混合稀土中百分之十到万分之几的钸的简便方法。此外,拟定了在微酸性溶液中分光光度法测定混合稀土中铕的分析方法,除大量的钸和镱外,其它稀土对铕的测定无干扰。三、计算光度分析法测定单一稀土元素的探讨。本工作采用三个显色体系(二甲酚橙、偶氮氯膦III、均三氯偶氮胂),达到了用计算光度分析法同时测定多个单一稀土元素的目的。比较了全主元高斯消长法、求病态方程组解的方法、抛物线拟合法,黄金分割法,BFS变R度法,布罗伊佥变R度法,梯度牛顿法、PRP其轭梯度法、FR共轭梯度法、包维尔算法、可变多面体方法,线性规划改进的单纯形法,可变误差多面体方法,网格法,复合形法等十七个计算方法的结果,着重探扩充了测定点数、波长位置、目标函数、约束条件、组分数目、组分含量范围及实验误差、一个体系和多个体系对结果的影响。获得了一些有指导意义的经验规律。其中以抛物线拟合、黄金分割、可变误差多面体等方法较为优越。合成样品五组分和八组分混合稀土氧化物分析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Resumo:
为了改变稀土萃取工艺单靠人工模拟实验确定的落后状况和满足生产自动化的需要,近十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国家相继开展了稀土萃取数学模型的研究。但大部分工作侧重于两相平衡分配模型方面,所提出的相平衡分配模型中,用来进行串级计算的尚不多见,进行串级计算的也大多采取逐级计算法。对于P_(507)的萃取体系的数学模型的研究及用矩阵法进行串级模拟计算,国外尚未见报导。本论文在单级实验的基础上,对15个单一稀土的RECl_3-HCl-P_(507)体系及部分二元稀土的RECl_3-HCl-P_(507)和Re(NO_3)_3-HNO_3-P_(507)体系进行了萃取平衡的讨论,求出了上述体系中,单个稀土的表现浓度平衡常数;为了串级模拟计算的需要,提出了一个形式简单、较为通用的相平衡模型,用FORTRAN语言编写了该模型的回归程序,通过回归上述体系的单级实验数据,得到了各模型的系数。进行了(Sm-Gd)(NO_3)_3-HNO_3-P_(507)体系的分馏萃取实验,和中科院化工冶金所协作,对该体系的串级模拟计算进行研究。所用串级模型把两相稀土浓度、酸度、萃取剂浓度作为变量,由以上的相平衡模型和各级稀土、酸、萃取剂的物料稀算式构成的大型非线性方程组,采用改进牛顿法求解该方程组进行计算,用FORTRAN语言编写了计算程序,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较为一致。在此基础上,独立地继续进行研究,对串级模型进行了很大的改动,改进后的串级模型把酸度、萃取剂浓度这些变量隐含在相平衡模型中,去掉了原来串级模型的酸、萃取剂的物料稀算式。和原来串级模型相比,所含的变量及方程数均减少了2N个,大大减少了占用计算机的存贮单元,提高计算收敛速度。对计算方法作了扩大迭代方向,导找最优松弛因子,采用更为合理的保证解的笔挺理意义的限制等改进,使解的收敛稳定性得到了改善。根据以上的改进用FORTRAN语言编写了新的计算程序,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很好,在拟合精度,迭代次数各方面都比用原来串级模型要好得多。此外,进行了改变串级条件的模拟计算,所得结果符合萃取规律的变化。对(Ho-Er)(NO_3)_3-HNO_3-P(507)进行了2个不同工艺条件的分馏萃取实验,模拟计算值和实验值相当吻合,该体系的改变工艺条件的计算,也得到了与萃取变化规律一致的计算结果。对于文献报导的P_(204)萃取体系的分馏萃取,也同样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值和实验值的吻合程度也相当令人满意。通过以上不同串级体系的模拟计算,说明了所提出的相平衡模型适用于串级模拟计算;秘诀进后的串级模型及计算方法更为可靠;证明了计算机辅助实验及工艺设计的可能性。为达到这个目标打下了基础。对环烷酸分离钇的萃取体系进行了合成料及龙南稀土料的分馏萃取实验,取得了出口水相钇的纯度>97%,有机相出口非钇稀土的纯度>94%的结果。根据该体系的实际情况,简化了串级模型,提出了一种处理多元稀土体系的模拟计算方法,用FORTRAN语言编写了逐级计算程序,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有一致的趋势,但具体数值差别较大,说明该简化的串级模型及计算方法均有不够完善之处,有待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萃取方式,它具有三个物料出口,可同时把若干个稀土元素分成难、中、萃三组,经试探实验初步肯定了该萃取方式的实用性。若能将之用于工厂生产上,将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故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Resumo:
本工作用固相反方法、以炭保护或在N_2-H_2还原气氛中,两次灼烧,合成了一系列烯土取代的卤磷酸盐发光体,其反应是M_2~ICO_3 + M_3~(II)(PO_4)_2 + M_2~(III)O_3 + (NH_4)_2HPO_4 + M~(II)F_2 → M_x~IM_(10-2x)~(II)M_x~(III)(PO_4)_6F_2 + NH_3 + H_2O式中:M~I = Li~+, Na~+, K~+; M~(II) = Ca~(2+), Sr~(2+); M~(III) = Y~(3+), La~(3+), Gd~(3+); X = 0.5, 1, 2, 3。通过X-射线分析法和以Eu~(3+)作为荧光离子探针方法确定了样品的物相和晶体结构,表明它与M_(10)~(II)(PO_4)_6F_2同属六方晶系(Pb_3/m)。并用图解外推法求得样品的晶胞参数a和c分别为9.41和6.89 A。在研究了M~I, M~(II)和M~(III)为不同阳离子,X为不同值时,取代物的物相和结构变化以及对Ce~(3+)发光和能量传递影响规律的基础上,以Na_2Ca_6La_2(PO_4)_6F_2为基本体系比较详细地研究了Ce~(3+)的发光,Ce~(3+)-Mn~(2+), Ce~(3+)-Re~(3+) (Re~(3+) = Pr~(3+)、Nd~(3+)、Sm~(3+)、Tb~(3+)、Dy~(3+)、Tm~(3+)、Ho~(3+)、Er~(3+))以及Ce~(3+)-Mn~(2+)-Re~(3+) (Re~(3+) = Dy~(3+), Nd~(3+))的能量传递。实验发现,Na_2Ca_6La_2(PO_4)_6F_2:Ce~(3+)是较强的紫外光发射体,发射谱带是由338和358nm两个宽带峰组成的,相应于~2D-~2F_(5/2)和~2D-~2F_(1/2)跃迁。发射强度和~2D-~2F_(6/2),~2D-~2F_(7/2)两种辐射跃迁几率相对大小与温度,Ce~(3+)的浓度有关;F~-含量对发射强度也有强烈的影响。我们认为,浓度和温度的影响是由于Ce~(3+)-Ce~(3+)的能量迁移作用。实验发现,Ce~(3+)能有效地敏化Mn~(2+)的发光,得到高效的黄色荧光发射体。Ce~(3+)对Re~(3+)的作用可以分为三类:A). Ce~(3+)-Sm~(3+)、Tb~(3+)、Dy~(3+)、Tm~(3+);B).Ce~(3+)-Nd~(3+),Pr~(3+);C). Ce~(3+)-Ho~(3+), Er~(3+)。在A,B类型中,Ce~(3+)能有效地敏化这些稀土离子,但能量传递效率(η_T)_A > (η_T)_B。在Ce~(3+)-Ho~(3+)、Ce~(3+)-Er~(3+)类型中,Ho~(3+)、Er~(3+)不产生可见辐射,Ce~(3+)的发射强度也显著降低。在Ce~(3+)-Mn~(2+)-Re~(3+)三元中心体系中,Ce~(3+)的能量可直接传递给Mn~(2+)和Re~(3+)中心,还可通过Ce~(3+)-Mn~(2+)-Re~(3+)的途径传递。通过研究中心离子的浓度效应,温度效应、测定激发光谱、荧光光谱、荧光衰减曲线的荧光寿命,能够证实:在Ce~(3+)-Mn~(2+)、Ce~(3+)-Re~(3+)、Ce~(3+)-Mn~(2+)-Re~(3+)的能量传递属于无辐射共振传递相互作用类型。符合M. Yokata等人提出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扩散限制传递历程。我们还利用Ce~(3+)、Ce~(3+)-Mn~(2+)、Ce~(3+)-Re、Ce~(3+)-Mn~(2+))-Re~(3+)激活体系中Ce~(3+)的发射强度和荧光寿命等数据计算了Ce~(3+)的能量传递效率。发现两种结果相差较大,为了准确地表达Ce~(3+)的敏化效果,在分析上了产生这种误差的原因后,提出了两种传递效率表示式(η_f, η_R)。
Resumo:
苯多酸作为配体,因有多个可参与配位的羧基,因此,可以和稀土离子生成不同配比而结构特殊的化合物,同时这类化合物具有一系列有趣的性质。本论文选择1,2,4,5-苯四酸(H_4L),1,3,5-苯三酸(H_3L_I),1,2,4-苯三酸(H_3L_(II))和1,2,3-苯三酸(H_3L_(III))作为配体,合成了除P_m以外的十四个镧系元素和Y的络合物。对于稀土和均苯四酸的络合物,除得到了文献曾报导过的4:3组成外,还合成了一个新的系列,其组成为1:1的络合物:Ln·HL·nH_2O(Ln = La-Gd,Er,Y)和Ln·L·NH_4·nH_2O(Ln=Eu,Tb-Lu)。培养出了未见文献报导的稀土Er与均苯四酸络合物的单晶,晶体结构分析指出其组成为[ Er·L·3H_2O]·NH_4·4H_2O,中心离子和配体形成八配位络阴离子,呈畸变的四方反棱柱结构。对所合成的稀土苯多酸络合物(除稀土和1,2,3-苯三酸络合物外),进行了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类络合物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空气中,除Ce外,其分解温度均大于420 ℃。指出了络合物热分解机理,对于绝大部分稀土苯多酸络合物。分解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络合物脱水,第二步分解为氧化物。镧的苯多酸络合物其分解过程经碱式碳酸盐(LaO)_2 CO_3,最后分解为La_2O_3。络合物DTA分解峰温随稀土原子序有规律地变化,且不同的苯多酸系列络合物呈类似的变化规律,变价元素处于曲线峰谷的位置。测定Ln_4L_3·nH_2O系列络合物的脱水热及脱水和分解表观活化能。系统地研究了络合物在4000-100cm~(-1)范围内的FT-IR光谱,通过对羧基反对称和对称伸缩振动的分析,指出了络合物中羧基的可能配位形式。对组成为Ln·HL·nH_2O(Ln=La-Gd,Y),Ln·L·NH_4·nH_2O (Ln=Tb-Lu),LnL_I·nH_2O (Ln = La-Ho)和LnL_(II)·nH_2O (Ln=Pr-Tm)的络合物,指认了Ln-O链伸缩振动,其振动频率随稀土离子总角动量量子数呈类似“斜W”效应的变化。对于Ln_4L_3·nH_2O,LnL_I·nH_2O和LnL_(II)·nH_2O络合物,随着配体的不同,羧基反对称和对称伸缩振动频率差ΔV以ΔV_(1,3,5)BTA > ΔV_(PMA) > ΔV_(1,2,4)BTA的规律变化。研究了Eu和Tb苯多酸铬合物的萤光相对亮度及其萤光光谱,对Tb络合物,其萤光相对亮度随配体结构的变化有如下变化规律:PMA > 1,2,4 BTA≥1,2,3 BTA > 1,3,5 BTA。Tb的PMA络合物由于其发光强度较大,有可能在实际中得到应用。
Resumo:
环烷酸是一种价廉容量大的萃取剂,在其中加入混合醇工业上已用于分离制取高纯Y_2O_3,并用于提纯氧化铕。为了扩大环烷酸的应用,我们对加有中性磷萃取剂及β-双酮类螯合剂的环烷酸协萃体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测定了协萃体系萃取Nd(III)和Er(III)的协萃曲线,协萃剂的协萃能力强弱顺序为:PMBP>TOPO>BDBP>DBBP>TBP Er(III)>Nd(III) TBP几乎没有协萃效应,当其在有机相中所占克分子而分数大于30%时,尤其如此,DBBP有类似的规律,其余协萃剂均无反协萃效应。测定单一稀土离子分配比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可见协萃体系协萃重稀土的能力大于轻稀土。钇的萃取位置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是位于轻稀土组,在如有DBBP及TOPO的体系中移至了HO附近;随着平衡水相酸度的降低,钇有向原子序数增大的方向移动的趋势,而且中性磷萃取剂的萃取能力越大,钇的萃取位置变化越多,使其和镧系元素之间的分离因素有所下降。用解析法等研究了多元协萃络合物的组成及协萃反应机理,并计算了相应的表观协萃平衡常数及有机相加合反应平衡常数。考察萃取前后有机相的红外光谱可见中性磷萃取剂和环烷酸形成氢键的能力为:TBP>DBBP>BDBP>TOPO和金属离子的配位能力为:TBP<DBBP<(BDBP)<TOPO Nd(III)<Er(III)找出了环烷酸配位后羧基的反对称及对称伸展振动,由二者之差指出羧基为螯合配位或双金属格式配位,P=O和金属离子形成了配价键。游离中性磷化合物,混合有机相中及协萃络合物中的P=0伸展振动波数与其诱导效应指数之间符合线性规律。将中性磷化合物单独萃取Nd(III)及Er(III)时的分配比,协萃体系的总分配比,酸性协萃系数,表现协萃平衡常数及有机相加合反应平衡常数的对数对P=0伸展振动频率及诱导效应指数作用,也能找到近似的线性规律。分析环烷酸和PMBP混合前后的振动光谱及换磷共根~1H谱发现环烷酸和PMBP之间也有氢键律合作用。为了进一步说明协萃剂在萃取过程中的作用,合成了除Pm以外十五个稀土-PMRP-环烷酸三元络合物。用快原子轰出质谱法测定了La、Pr及Er等元素络合物的分子量。络合物TG-DTA曲线表明分解过程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为环烷酸的分解,第二步为PMBP的分解,最后产物为氧化物。环烷酸首先分解是由于环烷酸和稀土离子的键合强度不如PMBP,这在络合物的质谱,~1HNMR谱及恒温产物的红外光谱中均得到了证实,系统地研究了络合物在4000-100cm~(-1)范围内的FT-IR艺谱,分析了配体和稀土离子配位前后,COOH,ezo, c…e…c及RE-O等振动附近的变化,指出了配体和稀土离子之间的配位形式可能为:PMBP和稀土离子形成的RE-O键伸展振动频率可分为轻重稀土组,环烷酸和稀土离子之间的RE-O键伸展振频率与稀土离子总轨道角动量之间符合斜“W”规律,为常数和原子序数之间呈现近似“四分组”效应,钇位于Lu前,并接近于Lu。还考察了络合物~1HNMR谱上配体的各种基团质子化学位移,指出络合物可能有两种空间模型。在所形成的化合物中,Ce呈现四价状态为Ce(PMBP)_2A_2,其稳定性大于其他三价稀土离子的络合物。
Resumo:
本论文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新型稀土永磁材料Nd-Fe-B氧化过程及抗氧化新体系的研究。Nd-Fe-B永磁体是1983年问世的新型稀土永磁材料。和原有的铁氧体及Sm-Co体系相比,具有磁能积高(50MGOe)。价廉源广,制备简单等三大优点;也有居里温度低(310℃),温度系数大(-0.126%/K),易氧化等三大缺点,我们对Nd-Fe-B合金的氧化过程进行研究,发现该材料热稳定性差,容易发生氧化反应,氧化使材料的结构受到破坏,并给材料的磁性造成不可恢复的损失,整个氧化过程是分阶段的。在室温和干燥的空气中材料基本是稳定的。150℃以下材料磁性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体系中Nd的氧化。230℃以上材料主体成分Fe也开始氧化,温度升高使反应进程大大加快。到800℃左右反应基本结束,最终产物主要为Fe_2O_3, Nd_2O_3·FeNdO_3和NdBO_3。增加体系中B的相对含量和添加某些新的元素均能提高材料的抗氧化能力,新研制的Nd-Fe-B-Si四元体系和原来的Nd-Fe-B体系相比具有下列显著优点:新体系的抗氧化能力大大提高,经过150℃的长期恒温试验,材料的结构,磁性均未受到破坏,某些体系甚至能在更高的温度下使用,另外,新体系的居里温度Tc也大为提高。比原有Nd-Fe-B磁体高40℃左右。因此该体系是一种大有发展前途的新材料。此外,我们用动态热重法研究了Nd-Fe-B合金的氧化动力学过程,但由于我们新合成的体系构相较为复杂,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第二部分是CuO,Y_2Cu_2O_5,BaCuO_2和RBa_2Cu_3O_(7-δ)超导体(R稀土元素)磁化率及铜价态研究,铜的氧化物具有复杂的化学计量关系和磁学性质。在对CuO的磁化率研究中,我们发现在低温区(77K-110K)和一定磁场下,CuO由顺磁突变为抗磁。这种转变与磁场强度有很大关系。这一结果与前人的工作有较大的出入。而与超导体的形为极为相似。所不同的是,转变温度与样品的重量也有关系。实验结果重复。由于铜氧性质在R-Ba-Cu-O超导体中起决定作用,因此有必要对CuO的低温磁性作进一步研究。此外,我们对文献尚未报道的Y_2Cu_2O_5的磁化率在77-300K温度区间进行了测量,发现它是顺磁性物质,室温有效磁矩μ_(eff) = 2.13μB。高于Cu~(2+)的理论有效磁矩(1.73μB)。经过碘量法价态分析,发现Y_2Cu_2O_5中有部分Cu~(3+),这与磁化率的测定相符合。Tc在90K左右的Y-Ba-Cu-O体系是近期才发现的具有超高温超导材料。该体系有着独特的结构和性质。在对R-Ba-Cu-O及R-Ba-Cu-O-Ag超导体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此类超导体属II类超导体,在临界温附近该超导体由顺磁转变为抗磁,此种变化与磁场强度有很大关系,当场强大于一定值后,则观察不到这种转变。在对RBa_2Cu_3O_(7-δ) (R = Y, Sm, Eu, Gd, Dy, Ho, Er, Tm)超导体和具有相同配比但由于合成工艺条件不同而不超导的R'Ba_2Cu_3O_(7-δ) (R' = Y, Sm, Eu, Gd)非超导体的铜价态分析中,我们发现此两类化合物中均含有一定量的Cu~(3+)。且超导体中Cu~(3+)的含量高于非超导体中Cu~(3+)的含量(同样比例)。我们还发现Cu~(3+)对水极为敏感,将RBa_2Cu_3O_(7-δ) (除R = Gd, Dy, Er)超导体在未干燥容器中测出的Cu~(3+)量远远低于干燥容器中所测得的值。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引起超导体不稳定的重要原因。由于尚缺乏用其它手段检测到超导体中Cu~(3+)存在的例证。故对此问题还有待于今后继续作进一步的研究。
Resumo:
本工作研究了X荧光光谱进行痕量元素分析,谱线重迭干扰校正及基体效应的校正方法,共分六个部分。一.X荧光光谱滤纸片法分析痕量稀土元素。为了降低XRF滤纸片法的检出限,分析痕量稀土,我们对XRF的制样方法,标准工作曲线的制作,谱线干扰校正,背景扣除等进行研究,将滤纸片法应用到分析痕量稀土,方法准确可靠、快速、简便,测定精度优于1%,检出限为0.X-X微克,特别适合萃取分离流程中低含量稀土的测定。二.XRF中谱线重迭干扰的校正方法。在J. L. Brandle 假定合成峰的强度是各了成份的线性迭加的基础上,引入非零截距,提出了用线性规划法校正稀土元素谱线重迭的方法,其中R_i为第i个元素衍射角(20)处测量的谱线强度,C_i为浓度,K_(ij)为衍射角处的特性常数。通过实验求出K_(ij),然后求出在[1]式约束条件下,使目标函数E = Σ from i=1 to n|Σ from j=1 to n of (k_(ij)(j+b_i)-R_i|(i,j=1,…n)为最小的C_i值。为了证明方法的有效性,实验中选用了干扰较大的分析线。本文对Eu Lβ, (56.96°)和Dy Lα_1 (56.58°);Ho Lβ_1, (48.28°),和Lu Lα, (47.40°);Ho Lα, (54.52°)和Gd Lβ_1, (54.56°)的谱峰重迭进行校正,取得满意结果。三.XRF测定土壤中痕量铬钒时谱线干扰校正方法:在研究了薄样中稀土元素谱线重迭问题的同时,还研究了土壤直接压片时,Cr的K_α线(69.35°)和V的K_β线(69.12°)的谱线重迭问题。由于Cr的K_α线和V的K_β均处于铁的K系吸收限的长波侧,铁的基体效应是不可忽略的。同时,由于谱线的相互重迭,使得元素间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数模来校正Cr和V的谱线干扰及Fe的基体效应:C_i = K_0 + K_1R_1 + K_2R_2 + K_3R_3 + K_4R_1~2 + K_5R_1R_2 + K_6R_1R_3 + K_7R_2~2 + K_8R_1R_3 + K_9R_3~2 其中C_i(i = 1,2)分别为Cr, V 的浓度,单位为ppm;R_i(i = 1,2,3)分别为Cr、V和Fe的峰/背比值,K_i(i = 0,…,9)为参数。通过几种常用校正模型的比较表明,本文所提模型的剩余标准差最小。说明由于该模型同时考虑了基体的影响及谱线重迭而产生的非线性影响因素,用交叉项表示非线性项,对谱线重迭及基体效应的校正是有效的。四.土壤中常量元素的XRF测定:在XRF中,选择影响元素,解决元素间的基体效应是极其重要的问题。一般采用Plesch判据来选择影响元素,但该法需要知道主要基体和干扰元素对分析元素的质量吸收系数及干扰元素含量变化范围。本文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对共存元素进行筛选,根据每个共存元素对分析元素的方差贡献大小选择影响元素,并以散射内标与经验系数相结合校正基体效应的影响。同时,对几种常用的经验校正模型进行比较。利用最小剩余标准作为判据。结果表明,几种常用的数模没有明显差别,当分析范围比较窄时,强度模型较好,当分析范围宽时,浓度模略优。同时用微型计算机,以基本参数法和若干标样,直接与X荧光谱仪进行联机分析,显示了基本参数法和经验系数法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五.土壤中十三种痕量元素的XRF测定:用逐步回归方法选择基体元素,以散射内标和强度校正模型分析了土壤中十三种痕量元素。六.土壤中Cu、Zn、Rb、y的XRF测定:以相干/非相干散射之比为内标分析了Cu、Zn、Rb和y, 并考察了基体的影响,对参考标样的分析结果表明,结果满意。
Resumo:
稀土冠醚配合物由于其有趣的稀土/冠醚配比和结构以及其在稀土萃取分离、光谱探针等方面应用的可能性,引起了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在固体配合物合成、晶体结构、配合物稳定性、冠醚在稀土萃取分离中应用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对于不同配比配合物的反应机理及本质的探讨尚注意不够;三元配合物的合成工作较少;冠醚对稀土元素萃取需要有大体积对阴离子存在,且萃取效率不高,分离因数低。所有这些表明,对稀土冠醚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质,有必要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本论文以冠醚(2,2)及其衍生物以及18-冠-6作为配体,研究其稀土配合物的结构及性质,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1.合成轻稀土La-Nd硝酸盐与冠醚(2,2)配合物并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晶体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T。随着原子序数增加,晶胞体积减小。配合物中,中心离子位于冠醚环中心,三个硝酸根均以双齿形式配位,其中两个位于位阻较小的冠醚环一侧,另一个位于其对侧。中心离子的配位数为12。指出硝酸稀土冠醚(2,2)配合物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结构: [Ln(NO_3)_3(2,2)I (Ln = La - Sm); [Ln(NO_3)_2(2,2)]NO_3 (Ln = Eu)。用“堆积原理”解释了这种结构差异的原因。2.原INDO法计算了配合物La(NO_3)_3(2,2)的净电荷分布、电子结构、键级。用XPS验证了净电荷分布计算结果。键级计算结果表明,镧与配位原子间的键具有一定程度的共价性。镧的5d轨道对共价成份的贡献最大,而4f轨道基本上不参与成键,镧与冠醚环上氮原子间具有较强的作用,从而提高了稀土冠醚(2,2)配合物的稳定性。3.合成了稀土苦味酸盐与冠醚(2,2)配合物。元素分析结果指出:La、Pr-Sm配合物为无水的1:1配合物,Eu-Lu配合物为含水配合物。用IR、NMR、TG研究了La、Pr-Sm四个配合物的性质。IR研究结果表明,冠醚环上C-O-C、C-N-C反对称伸缩振动频率在形成配合物后向低波数位移40 cm~(-1)左右。N-H伸缩振动频率向低波数位移并发生分裂,其中一个分裂峰位移达-130 cm~(-1)。配位后,苦味酸C-O伸缩振动频率向低波数位移约10 cm~(-1),苯环上硝基面外摇摆振动发生分裂,表明苦味酸以酚氧原子及硝基氧原子参与配位。~1H NMR结果表明,配位后,冠醚环上质子向高场位移。4.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十五个稀土-PMBP-18C6三元配合物。元素分析结果指出配合物组成为1:3:1,用IR、NMR、FAB-MS TG-DTA研究了配合物性质。IR结果指出:形成配合物后,冠醚C-O-C反对称伸缩振动频率位移较小,表明了稀土与冠醚间的作用较弱。FAB-MS中[Ln(PMBP)_2·18C6]~+谱峰丰度小于[Ln(PMBP)_2]~+,也反映了三元配合物中稀土与冠醚间的较弱的作用,表明三元配合物的稳定性不如二元配合物。选择La~(3+)、Lu~(3+)、Y~(3+)、Pr~(3+)、Eu~(3+)、Ho~(3+)的三元配合物进行了~1H NMR研究。对抗磁性离子La~(3+)、Lu~(3+)、Y~(3+)的配合物,与自由配体比较,各组质子均向高场位移。顺磁性离子Pr~(3+)、Eu~(3+)配合物中,PMBP苯环质子发生更大位移,同时谱峰宽化。冠醚环上质子及PMBP甲基质子共振峰消失。Ho~(3+)配合物由于强烈的宽化作用而没有出现质子核磁共振信号。5.研究冠醚(2,2)的两种衍生物对Pr~(3+)的萃取行为,结果表明,在没有大体积对阴离子存在下,冠醚对Pr(NO_3)_3能有较高的萃取率,这种现象尚未见文献报导。考察了冠醚浓度、稀土浓度等对萃取分配比的影响,随着冠醚浓度增加,萃取分配比增加,而稀土浓度增加时,萃取分配比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