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resultados para Årskurs 4-6


Relevância:

90.00% 90.00%

Publicador:

Resumo: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allantoin, quercetin, and 1-methyl-1,2,3,4-tetrahydro-beta-carboline-3-carboxylic acid (MTCCA) in Nitraria tangutorum Bobr seed by HPLC-APCI-MS and 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methods. The final optimized chromatographic conditions were investigated in a reversed-phase Eclipse XDB-C8 column (150 x 4.6 mm, 5 mu m). A seventeen-minute gradient elution, (A: aqueous acetonitrile 20% (v/v); B: aqueous acetonitrile 60% (v/v); C: pure acetonitrile 100%) at a flow rate of 1.0 mL/min was selected for the separation of three natural products with diode array detection (DAD) at 220 nm. A C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in a fused silica capillary with 32 mmol/L boric acid (pH 10), 32 mmol/L SDS and acetonitrile (10.0%, v/v). The applied potential and temperature was, respectively, set at 19 kV and 25 degrees C. After development, the validation was performed in parallel for HPLC and CE, with the same standards and sample to avoid differences due to the manipulation. The validation parameters of both techniques were adequate for the intended purpose.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UTT (Ultrasonic Tomography Tool) is widely used in the oil industry and can be used to inspect corrosion, casing wall damage, casing breakoff, and casing distortion in the well borehole with the maximum environment temperature being 125 °C, and the pressure being 60 MPa. UTT consists of tool head, upper centralization, electronic section, lower centralization, transmitters, and receivers. Its outer diameter is 4.6 cm and length is 320 cm. The measured casing diameter ranges from 60 mm to 254 mm. The tomography resolution is 512×512. The borehole measurement accuracy is 2 mm. It can supply 3D pipe tomography, including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profi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its specification, measurement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s in oilfield.damage, casing breakoff, and casing distortion in the well borehole with the maximum environment temperature being 125 °C, and the pressure being 60 MPa. UTT consists of tool head, upper centralization, electronic section, lower centralization, transmitters, and receivers. Its outer diameter is 4.6 cm and length is 320 cm. The measured casing diameter ranges from 60 mm to 254 mm. The tomography resolution is 512×512. The borehole measurement accuracy is 2 mm. It can supply 3D pipe tomography, including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profi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its specification, measurement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s in oilfield.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Ultrafine diamond (UFD) was synthesized under high pressure and high temperatures generated by explosive detonation. The structure, composition, surface and thermal stability of UFD were studied by use of XRD, TEM, Raman Spectroscopy, FTIR, etc. The influences of the synthesis conditions and purification conditions on the properties of UFD were analyzed. The UFD had an average size of 4-6 nm, commonly exhibiting a spherical shape. The highest yield was of up to 10 mass% of the explosive. Attempts were made to use UFD as an additive to metal-diamond sintering and as crystallite seeds of CVD diamond fil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UFD can decrease the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of the composite by 30%, and raise the nucleation density in CVD diamond films by 2-3 times.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The transition process from steady convection to chaos is experimentally studied in thermocapillary convections of floating half zone. The onset of temperature oscillations in the liquid bridge of floating half zone and further transitions of the temporal convective behaviour are detected by measuring the temperature in the liquid bridge. Th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reveals the frequency and amplitud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ow transi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a sequence of period-doubling bifurcations that culminate in chaos. The measured Feigenbaum numbers are delta(2) = 4.69 and delta(4) = 4.6, which are comparable with the theoretical asymptotic value delta = 4.669.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正> 一、引言 对振动弛豫方程,自1936年以来已作过广泛的研究,并在分析弛豫实验数据和研究包含弛豫过程的物理、力学现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文献中对包含简并振型的弛豫方程的使用,一直存在着含混之处。如文献[4,6,7]都在弛豫项前未加说明地引入了一些系数,这是无法理解的。又有不少人采用的是近似的甚至是包含着错误的弛豫方程。这都会对包括弛豫过程的一些物理、力学问题的理论分析带来显著的影响,并且会在处理和使用弛豫数据时造成混乱。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用计算流体力学和风洞试验的方法对以锥导乘波体为基础生成的高超声速乘波飞行器的气动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马赫数6,攻角4度为设计状态的乘波体,在马赫数5~7,攻角4~6度的范围内,都具有良好的气动特性,升阻比接近4。最后,提出了一个简单的以参考温度方法为基础的粘性阻力分析方法。该方法配合使用风洞试验和计算流体的结果,可以用来验证计算流体中难以计算准确的粘性阻力,也可以用来分析在风洞试验难以直接得到的粘性阻力。对于工程上的粘性阻力分析是一个有用的办法。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对管外换热状况对振荡管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及理论分析。实验中采用自然对流及强制对流(轴向水冷却)两种典型的管外换热型式。结果表明:改善振荡管外的传热状况,可使振荡管的冷效应显著增强,在膨胀比为2.0~6.0的范围内可使制冷效率提高4.6%~5.4%,同时可使最佳射流激励频率f_{opt}降低且膨胀比对f_{opt}值不再有明显影响。对导致上述结果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探讨。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我国目前一年总耗煤量约12Tt,其中火电燃煤量占总耗煤量的较大份额。提高机组效率,减少二氧化碳等的排放历来被人们所重视,本文介绍了某410t/h锅炉的优化燃烧试验,可以对锅炉的优化燃烧试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我国生物力学是门新兴学科,它既是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的需要,也是力学学科发展的必然生物力学以医学、生理学、生物学的学要为出发点和归宿,把力学的和生物学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去解决这些学科工程中所需解决的问题
本书详细介绍了这方面的有关知识和研究成果
附录与关键词: 生物力学 概论 生物力学

目录

第一节 历史的源流
第一章 生物力学概说
目录
第二节 背景和需要
第三节 全景鸟瞰
第二章 生物力学的力学基础
第一节 运动和力
2、1、1质点系动力学和刚体动力学基础
2、1、2刚体动力学在生物力学中的应用
2、1、3量纲和单位
2、2、1连续性假说
第二节 连续介质力学基本知识
2、2、2描述连续介质运动的两种方法
2、2、3应力
2、2、4应变·应变率
2、2、5变形功和应变能
2、2、6弹性和粘弹性
2、3、1流变学的方法学的一般原理
第三节 本构关系——流变学的主题
2、3、2Hooke(胡克)弹性体
2、3、3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
2、3、4线性粘弹性体
2、4、1生命现象和流体运动
第四节 生物流体力学基础
2、4、2不同层次和不同系统中的生理流动问题
2、4、3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
2、4、4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
2、4、5量纲分析·相似参数
2、4、6生物流体力学的相似性问题
第五节 生物传质及其热力学基础
2、5、1热力学的基础定律
2、5、2扩散
2、5、3渗透·滤过
2、5、4组织间质中的渗流
2、5、5通过细胞膜的物质输运
结语:符号和语法
第三章 活组织的力学性质
第一节 骨的力学性质
3、2、1软组织的结构要素
第二节 软组织的力学性质
3、2、2软组织力学性质的实验方法
3、2、3软组织力学行为的一般特点
3、2、4软组织的本构方程
3、3、1血管壁的构造
第三节 血管的力学性质
3、3、2动脉血管的力学性质
3、3、3静脉血管的力学性质
3、3、4微血管的力学性质
第四节 关节 软骨的力学性质
3、4、1准线性粘弹性本构关系
3、4、2关节软骨的两相模型
3、5、1流体的粘弹性
第五节 生物粘弹性流体
3、5、2关节滑液的粘弹性
结语:生物流变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四章 肌肉力学基础
第一节 骨胳肌、心肌和平滑肌
第二节 骨胳肌的微结构和收缩机理
第三节 Hill方程和Hill模型
4、3、1Hill模型(双元素)
4、3、2三元素模型
4、4、1静息状态下心肌的力学性质
第四节 心肌的力学性质
4、4、2Hill模型应用于心肌
第五节 平滑肌的力学性质
结语:需要新概念、新技术
第五章 血液流变学导论
第一节 血液的流变特性
5、1、1宏观血液流变学的方法学原理
5、1、2血浆的粘度
5、1、3血液的粘性
5、1、4血液的粘弹性
第二节 血液非牛顿特性的细观和微观说明
第三节 红细胞的运动和变形
5、3、1红细胞的几何形状
5、3、2红细胞沉降——血沉
5、3、3红细胞的可变形性
5、3、4红细胞膜的力学性质
5、3、5红细胞聚集
5、4、1Fahreus—Lindqvist效应和Fahraeus效应
第四节 血液在微血管里的流变特性
5、4、2毛细血管内红细胞的运动和阻力
5、4、3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网络内红细胞的分布(比积的变化)
5、4、4表观粘度和相对粘度
5、5、1白细胞的力学性质
第五节 白细胞的流变行为
5、5、2白细胞在微血管里的流变行为
5、6、1血小板的活性与流变学因素
第六节 血小板功能行为的流变学问题
5、6、2凝血过程中血液的粘弹性
第七节 血液的本构方程
5、7、1几类粘弹性本构方程的述评
5、7、2可能的选择
结语:愿望和现实
第六章 心脏力学
第一节 心脏的构造和功能
第二节 心脏和心瓣的液体力学问题
6、2、1心脏和心瓣流体力学的若干基本问题
6、2、2二尖瓣的运动及其流场
6、2、3主动脉瓣的运动及其流场
6、3、1左心室的压力—容积关系
第三节 心脏的力学模型和泵功能
6、3、2左心室的应力和应变
6、3、3心脏的泵功能
6、4、1左心与动脉系统的相互作用
第四节 心脏与血管系统的相互作用
6、4、2左心系统和右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五节 人造心脏瓣膜的生物力学问题
6、5、1人工心瓣的流体力学性能的检测和评价
6、5、2人工心瓣的疲劳寿命问题
结语:生物力学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位置
第七章 血液循环的力学规律
7、1、1分枝血管系统的阻力分布
第一节 动脉系统的阻力分布和分枝形态-Poiseuille定律的应用
7、1、2血管分枝形态的优化分析
7、2、1弹性直圆柱管里的定常层流
第二节 可变形管道内的定常流动
7、2、2血管的应力状态和弹性不稳定性
7、2、3可瘪管流动
7、2、4可变形管道内小扰动的传播
7、2、5三种流动的比较
7、2、6可变形管定常流动的稳定性问题
第三节 动脉血管里的脉动流和脉搏波
7、3、1脉搏波
7、3、2直圆柱管内的振荡流
第四节 脉搏波在动脉血管系统里的传播
7、4、1传输线理论——线性模型
7、4、2非线性数值模型
7、4、3中医脉象与脉搏波
7、5、1大动脉中流动的一般特点
第五节 大动脉里的流动
7、5、2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液流动的动力特性
7、5、3弯曲对大血管流动的影响
7、5、4分枝管道的流动
7、5、5动脉狭窄的流体力学问题
7、5、6血管分枝、弯曲、截面积突变部位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运动
第六节 静脉血管里的流动
7、6、1静脉血管的力学性质
7、6、2静脉中的脉动流和波动
7、6、3瓣膜对静脉血流的影响
第七节 微循环力学
7、7、1微循环的几种构造模式
7、7、2微循环力学参数的在体观测
7、7、3微循环力学问题概述
7、7、4毛细血流与周围组织之间的物质输运
第八节 肺血流的力学规律
7、8、1肺血管系统的几何形态
7、8、2肺血管力学性质
7、8、3肺毛细血管组织内的流动——片流模型
7、8、4肺毛细血管组织中血液的表观粘度
7、8、5肺血流的阻力
7、8、6理论的实验检验
结语:一个必然的趋势
第八章 呼吸力学
第一节 呼吸道内的空气流动
8、1、1呼吸道的阻力
8、1、2上呼吸道里的流动
8、1、3呼吸系统的动力学行为
第二节 支气管里的对流扩散
第三节 肺泡内气体的扩散
第四节 肺泡和毛细血流之间的气体交换
8、4、1通过膜的气体扩散
8、4、2肺泡—红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8、4、3扩散容量的实验测定
8、4、4肺通气量与血流量的关系
第五节 肺功能的宏观评价
第六节 肺呼气流量极限
第九章 器官力学的几个不同方面
第一节 耳蜗力学
9、1、1耳蜗的解剖特点和超微结构
9、1、2耳蜗管内的波传播
9、1、3小振幅下的非线性响应
第二节 脊柱力学
9、2、1脊柱的力学性质
9、2、2腰椎的受力分析
9、2、3脊柱的冲击损伤
9、3、1冲击和弹性波
第三节 肺的冲击损伤
9、3、2冲击载荷引起的肺水肿
9、3、3关于冲击损伤引起肺水肿的机理
结语:方法·概念·诀窃
第十章 应力和生长
第一节 从零应力状态到应力——生长假说
10、2、1心脏肥大
10、2、2肺的重建
第二节 软组织和器官的重建
10、2、3血管的重建
第三节 结构—功能适应性原理在骨生物力学中的体现
10、3、1骨折的愈合
10、3、2骨组织的重建
10、4、1血液流动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第四节 流体动力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10、4、2流体动力对离体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
结语:未来的新天地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The microgravity research, as a branch of the advanced sciences and a spe- cialized field of high technology, has been made in China since the late 1980's. The research group investigating microgravity fluid physics consisted of our col- leagues and the authors in the Institute of Mechanic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and we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floating zone convection as our first research priority. Now, the research group has expanded and is a part of the National Microgravity Laboratory of the CAS, and the research fields have been extended to include more subjects related to microgravity science. Howev- er, the floating zone convection is still an important topic that greatly holds our research interests.

目录

1. models of floating zone convection
1.1 floating-zone crystal growth
1.2 physical model
1.3 hydrodynamic model
1.4 mathematical model
references
2. basic features of floating zone convection
2.1 equations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2.2 simple solutions of fz convection
2.3 solution for two-layers flow
2.4 numerical simulation
2.5 onset of oscillation
references
3. experimental method of fz convection
3.1 ground-based simulation experiments for pr≥1
3.2 temperature and velocity oscillations
3.3 optical diagnostics of free surface oscillation
3.4 critical parameters
3.5 microgravity experiments
3.6 ground-based simulation experiment for pr《1
.references
4. mechanism on the onset of oscillatory convection
4.1 order of magnitude analysis
4.2 mechanism of hydrothermal instability
4.3 linear stability analysis
4.4 energy instability of thermocapillary convection
4.5 unsteady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2d and 3d
4.6 two bifurcation transitions in the case of small pr number fluid
4.7 two bifurcation transitions in the case of large pr number fluid
4.8 transition to turbulence
references
5. liquid bridge volume as a critical geometrical parameter
5.1 critical geometrical parameters
5.2 ground-based and mierogravity experiments
5.3 instability analyses of a large prandtl number (pr≥1)fluid
5.4 instability analyses of a small prandtl number (pr《1)fluid
5.5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two bifurcation process
references
6. theoretical model of crystal growth by the floating zone method
6.1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in a pure diffusion process
6.2 solutal capillary convection and diffusion
6.3 coupling with phase change convection
6.4 engineering model of floating zone technique
references
7. influence of applied magnetic field on the fz convection
7.1 striation due to the time-dependent convection
7.2 applied steady magnetic field and rotational magnetic field
7.3 magnetic field design for floating half zone
7.4 influence of magnetic field on segregation
references
8. influence of residual acceleration and g-jitter
8.1 residual acceleration in microgravity experiments
8.2 order of magnitude analyses (oma)
8.3 rayleigh instability due to residual acceleration
8.4 ground-based experiment affected by a vibration field
8.5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low frequency g-jitter
8.6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high frequency g-jitter
references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第一章 绪论
1、1土的本构特性
1、2土本构模型的发展简史
1、3土本构模型的研究动向
2、1应力分析
第二章 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概念
2、1、1一点的应力状态、应力张量
2、1、2Cauchy公式、求和协定
2、1、3主应力
2、1、4偏应力
2、1、5八面体应力、纯剪应力、主剪应力
2、1、6应力空间、应力路径
2、1、7应力Mohr圆和应力Lode参数
2、2应变分析
2、2、1一点的应变状态、应变张量
2、2、2应变Cauchy公式
2、2、3主应变
2、2、4偏应变
2、2、5八面体应变、纯应变、主剪应变
2、2、6应变空间、应变路径
2、2、7应变率张量、应变增量张量
2、2、8应变Mohr圆
2、2、9有限应变
2、3基本方程
2、3、1连续方程
2、3、2运动微分方程
2、3、3协调方程
2、3、4能量方程
2、3、5本构方程
2、3、6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第三章 经典塑性理论简述
3、1屈服准则
3、1、1初始屈服
3、1、2后继屈服
3、1、3几种屈服条件
3、2加载和卸载准则
3、2、1理想塑性材料的加载和卸载
3、2、2硬化材料的加载和卸载准则
3、3硬化规律
3、3、1各向同性硬化模型
3、3、2随动硬化模型
3、3、3混合硬化模型
3、4塑性公设
3、4、1Drucker塑性公设
3、4、2Ильюшин塑性公设
3、5流动规则
3、5、1塑性位势理论的基本概念
3、5、2流动规则
3、6塑性形变理论与塑性增量理论
3、6、1塑性形变理论
3、6、2塑性增量理论
第四章 土的弹性本构模型
4、1线弹性模型
4、1、1广义Hook定律
4、1、2正交各向异性线弹性体
4、1、3横观各向同性线弹性体
4、1、4各向同性线弹性体
4、2应变能和应变余能
4、3能量正定性与弹性材料稳定性
4、4具有割线模量的非线性弹性模型
4、4、1全量型应力—应变关系
4、4、2增量型应力—应变关系
4、5Cauchy弹性模型
4、5、1全量型Cauchy弹性模型应力—应变关系
4、5、2增量型Cauchy弹性模型应力—应变关系
4、6超弹性模型
4、6、1全量型超弹性模型应力—应变关系
4、6、2增量型超弹性模型的应力—应变关系
4、7次弹性模型
4、8结语
5、1本构关系的普遍表达式
第五章 土的弹性—理想塑性模型
5、2本构模型中材料常数的确定
5、3本构模型的数值计算
5、4Prandtl—Reuss模型
5、5Drucker—Prager模型
5、6Coulomb模型
6、1本构关系的普遍表达式
第六章 土的弹性—硬化塑性模型
6、2剑桥模型
6、3修正剑桥模型
6、4Lade—Duncan模型
6、5帽盖模型
6、5、1一般增量应力—应变关系与刚度矩阵的推导
6、5、2模型的拟合过程
6、5、3帽盖模型的数值计算
第七章 土的粘弹塑性模型
7、1土的流变学基本模型
7、2Maxwell体模型
7、3Kelvin体模型
7、4粘塑性体模型
7、5三元模型
7、6多元件组合模型
8、1弹塑性横观各向同性模型
第八章 土本构模型的近期发展
8、2非线性弹性—硬化塑性帽盖模型
8、3弹/粘塑性动态帽盖模型
8、4多重屈服面模型
8、5边界面模型
8、6内时本构方程
9、1基础的沉降与塌陷
第九章 土本构模型在工程中的应用
9、1、1具有不同材料常数的Drucker—Prager模型
9、1、2具有非相关联流动的Drucker—Prager模型
9、1、3具有相关流动的帽盖模型
9、2堤坝的非线性分析
9、3基坑开挖的非线性分析
9、3、1基坑竣工后状况
9、3、2边坡对地震过程的响应
9、3、3地震后的滑移
参考文献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计算流体力学》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研究生撰写的“计算流体力学”课程的教科书。全书共分九章。前五章讲述了计算流体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包括流体动力学的诸方程和模型方程及其数学性质、数值解的理论依据、基本计算方法和数值解的行为分析等。计算方法包含有空间离散方法、代数方程和非定常方程(包括时间离散)的求解方法。这里涉及到的离散方法有有限差分方法、有限体积方法、有限元方法和谱方法。这些都是已经成熟和具有普适性的方法。书中描述了构造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重点是有限差分方法。书中的后四章是针对各种物理问题讲述计算方法。这里包含低速不可压和高速可压缩流体运动数值模拟的计算方法和网格生成技术。着重阐述了针对不同物理问题的特征对计算方法精度的要求,及构造不同计算方法的基本思想,且给出了一些简单物理问题的数值模拟结果,以证实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目录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引论
1.1 计算流体力学及其特征
1.2 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
1.3 本书的目的和内容
参考文献
习题

第二章 流体力学方程及模型方程
2.1 流体力学基本方程
2.2 模型方程及其数学性质
2.3 双曲型方程组的初边值问题
2.4 Riemann间断解
参考文献
习题

第三章 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
3.1 有限差分法
3.2 偏微分方程的全离散
3.3 有限体积法
3.4 有限元方法
3.5 谱方法
参考文献
习题

第四章 高精度有限差分法及数值解的行为分析
4.1 模型方程及半离散化方程
4.2 高精度差分逼近式
4.3 数值解的精度及分辨率分析
4.4 数值解中的耗散效应与色散效应
4.5 数值解的群速度
4.6 数值解行为的进一步分析
4.7 时间离散的色散与耗散效应
参考文献
习题

第五章 代数方程的求解
5.1 Gauss消去法
5.2 标量追赶法
5.3 矩阵追赶法及LU分解法
5.4 迭代法求解代数方程
5.5 交替方向追赶法
5.6 非线性方程的求解
5.7 时间关系法及局部时间步长法
参考文献
习题

第六章 可压缩流体力学方程组的离散
6.1 一维流体力学方程及Jacobian系数矩阵的分裂
6.2 一维Euler方程的离散
6.3 Godunov间断分解法
6.4 Roe格式与Roe分解
6.5 多维问题的差分逼近
6.6 粘性项的差分逼近
参考文献
习题

第七章激波高分辨率差分格式
7.1 数值解中的非物理振荡
7.2 一阶TVD格式
7.3 二阶TVD格式
7.4 TVD格式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
7.5 MUSCL格式
7.6 其他类型的高分辨率格式
参考文献
习题

第八章 不可压Navier-Stokes方程的差分逼近
8.1 控制方程
8.2 求解定常N-S方程的人工压缩性方法
8.3 非定常原始变量N-S方程的求解
8.4 涡量-流函数法
参考文献
习题

第九章 网格技术
9.1 网格生成技术
9.2 非结构网格
9.3 基于非等距网格的有限差分法
习题
专业名词索引
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Synopsis
Contents
作者简介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书的目的是把一般性概括性的理论和实际工程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对工程技术各个系统的自动控制和自动调节理论作一个全面的探讨。它一方面奠定了工程控制论这门技术科学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指出这门新学科今后的几个研究方向。
本书最初是用英文写的。现在的汉文版是在钱学森先生的指导下,翻译英文版并且参照俄文译本略加修改和补充而成。
本书曾荣获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一等科学奖金。

目录

汉文版序
原序
第一章 引言
 1.1 常系数线性系统
 1.2 变系数线性系统
 1.3 非线性系统
 1.4 工程近似的问题
第二章 拉氏变换法
 2.1 拉氏变换和反转公式
 2.2 用拉氏变换法解常系数线性微分方
 2.3 拉氏变换的“字典”(拉氏变换表)
 2.4 关于正弦式的驱动函数的讨论
 2.5 关于单位冲量驱动函数的讨论
第三章 输入、输出和传递函数
 3.1 一阶系统
 3.2 传递函数的表示法
 3.3 一阶系统的一些例子
 3.4 二阶系统
 3.5 确定频率特性的方法
 3.6 由多个部件组成的系统
 3.7 超越的传递函数
第四章 反馈伺服系统
 4.1 反馈的概念
 4.2 反馈伺服系统的设计准则
 4.3 乃氏(Nyquist)法
 4.4 艾文思(Evans)法
 4.5 根轨迹的流体力学比拟
 4.6 伯德(Bode)法
 4.7 传递函数的设计
 4.8 多回路伺服系统
第五章 不互相影响的控制
 5.1 单变数系统的控制
 5.2 多变数系统的控制
 5.3 不互相影响的条件
 5.4 反应方程
 5.5 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控制
 5.6 有补充燃烧的涡轮喷气发动机的控制
第六章 交流伺服系统与振荡控制伺服系统
 6.1 交流系统
 6.2 把直流系统变为交流系统时传递函数的变化方法
 6.3 振荡控制伺服系统
 6.4 继电器的频率特性
 6.5 利用固有振荡的振荡控制伺服系统
 6.6 一般的振荡控制伺服系统
第七章 采样伺服系统
 7.1 一个采样线路的输出
 7.2 施梯必茨?申南(Stibitz?Shannon)理论
 7.3 采样伺服系统的乃氏准则
 7.4 稳态误差
 7.5 F*2(s)的计算
 7.6 连续作用伺服系统与采样伺服系统的比较
 7.7 F2(s)在原点有极点的情形
第八章 有时滞的线性系统
第九章 平稳随机输入下的线性系统
第十章 继电器伺服系统
第十一章 非线性系统
第十二章 变系数线性系统
第十三章 利用摄动理论的控制设计
第十四章 满足指定积分条件的控制设计
第十五章 自动寻求最优运转点的控制系统
第十六章 噪声过滤的设计原理
第十七章 自行镇定和适应环境的系统
第十八章 误差的控制
俄文文献
索引
附录
工程控制论简介
现代化、技术革命和控制论
编后记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物理力学讲义(新世纪版)》第1章绪论阐明了物力学的内容、观点和方法,第2、第3、第4章是基础原理,第5章到第9章分别处理气体、固体的液体的热力学性质,说明了从分子结构计算宏观性质的方法,第10章到第13章处理各种输运过程,像热传导、粘滞性、扩散、中子慢化及热辐射等。
《物理力学讲义(新世纪版)》的特点是给出了明确具体而切实可行的计算方法,使得工程介质和材料的热力学性质可以不完全依靠实验就能确定。
物理力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提供计算机工程技术和所用介质和材料的热力学性质的方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什么是物理力学?
1.2 物质的结构
1.3 原子半径与分子结构
1.4 物质结构概念的应用
第2章 量子力学
2.1 薛定谔波动方程
2.2 振幅方程
2.3 波函数的物理意义
2.4 谐振子
2.5 点粒子的体系
2.6 氢原子
2.7 自由粒子
2.8 氢原子的内部动力学
2.9 类氢原子的能级
2.10 电子自旋
2.11 分子能级的分类
2.12 分子的波动方程
2.13 双原子分子
2.14 U(r)的性质
2.15 刚性线转子的简单势
2.16 莫尔斯势
2.17 多原子分子
第3章 统计力学基础
 3.1 体系的系集
 3.2 关于微观性质的准备知识
 3.3 一个系集状态的一般性质
 3.4 关于平均的规则
 3.5 一个经典系集的描写
 3.6 可及性(主要是经典部分)
 3.7 关于相似体系的系集的可及态对称群和反对称群
 3.8 关于真实系集本征函数的对称类型
 3.9 计算普通系集可及态的捷径
 3.10 关于定域系配容的计算
第4章 恒定体系系集的一般原理
 4.1 权重
 4.2 几个简单体系的状态的权重
 4.3 可及态(配容)的计算
 4.4 两组定域线性振子的系集
 4.5 最陡下降法的简单描述
 4.6 平均值和统计温标
 4.7 多自由度体系及退化体系
 4.8 线性谐振子
 4.9 二维及三维谐振子
 4.10 没有轴自旋的刚性转子
 4.11 有绕轴自旋的刚性转子(对称陀螺)
 4.12 两组非定域系组成的系集
 4.13 数学推导
 4.14 结果之摘要
 4.15 退化体系
 4.16 经典统计力学
 4.17 无结构质点在盒子中的运动
 4.18 系集的外作用力
 4.19 统计力学与热力学之间的关系
……
第5章 理想气体
第6章 固体的热学性质
第7章 固体的物态方程
第8章 非理想气体
第9章 液体和稠密气体
第10章 输运过程的一般理论
第11章 粘滞性,扩散和热传导
第12章 中子的扩散和减速
第13章 热辐射
附录 物理常数表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