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resultados para Medicago-sativa L.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介绍了燕麦(Avena sativa L.)的植物学特性、种植区域及营养价值,并对开发燕麦保健食品进行了探讨.燕麦中含有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各种氨基酸含量不仅很高,而且比较平衡;亚油酸含量占脂肪含量的38.1%~52.0%,磷、铁、维生素B2含量也比较丰富,还含有独有的皂甙素.燕麦中的可溶性纤维β-糊精具有降低血脂、保护肠胃、降低血糖的特殊功效.因此,燕麦作为保健食品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在共生固氮研究中常用的豆科植物之一。为了研究共生固氮的机理,尤其是对宿主植物豆血红蛋白基因和其它结瘤素基因的结构、表达和调控进行探讨。我们以λ系列噬菌体EMBL4作载体,用苜蓿核DNA10-20Kb片段作供体,构建了苜宿核基因组文库,共得到8.75×105pfu重组噬菌体,达到了建库的容量。用EcoR I对10个随机选择的重组子DNA进行酶切检查,证明其插入片段大小分布在10-22Kb之间,与预期的相同。用苜蓿豆血红蛋白CDNA作探针,经三轮噬菌斑原位杂交和点杂交,成功地从基因文库中分离出四个含豆血红蛋白基因同源顺序的重组噬菌体克隆。对其中之一用EcoR I Bgl II、 Hind III作了酶谱分析。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应模式研究”下子项目“对全球变化反应植物生态生理学的基础模型研究”中的重要部分。 本文研究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在C02倍增下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气孔导度、叶面积、物候进程、高度、以及生物量的生态生理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苜蓿进行了生态生理模型化的研究。 在倍增(694ppm)和对照(375ppm) C02浓度下,对紫花苜蓿的生态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以整个生育期计,倍增组的表观光合作用比对照组可提高18.7%:气孔导度略有下降(2%);蒸腾作用减少了2.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30.1%;叶面积增加了48.9%;每株植物白天的净光合总量可提高76.7%,另外,植株高度和整株生物量的测定也显示了C02增加对苜蓿的正效应。 本文还对生理指标的实测数据进行了模型化的研究。对光合作用模型和气孔导度模型中参数的拟合结果表明,C02倍增下,苜蓿的光能转化效率(α),电子传递速率(Jmax)比对照组都有明显的提高,最大气孔开度(Gsmax)略有下降.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紫花苜蓿是水蚀风蚀交错带重要的人工种植牧草,具有较强的耐寒、耐旱性。自然条件下的模拟土柱试验在陕北神木试验站进行,采用抑制蒸腾法定量分析了水蚀风蚀交错带土壤-苜蓿系统水流阻力、水容等瞬态水流参数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内瞬态水流阻力及水容有明显差异:开花旺盛期平均水流阻力最小0.22×108Mpa.s.m-3,约为干枯老化期的1/9;平均水容最大5.38×10-4m3/Mpa;是现蕾期的4倍多。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紫花苜蓿体内水分调节作用及抗旱机制,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有重要指导意义。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2006年2-5月对杨凌区3年生和5年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株高、单株重量、产草量、生长速率、茎叶比、鲜干比和群落结构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5年生紫花苜蓿株高为132 cm,大于3年生紫花苜蓿109 cm(P<0.01);5年生紫花苜蓿单株重量152 g/株,大于3年生紫花苜蓿102 g/株(P<0.01);5年生紫花苜蓿的茎叶比0.43-1.67,小于3年生紫花苜蓿0.58-2.42。5年生紫花苜蓿产草量高于3年生紫花苜蓿(P<0.01),盛花期刈割时,鲜草产量分别达到6.17 kg/m2和4.10 kg/m2;5年生紫花苜蓿的鲜干比4.01-6.69,小于3年生紫花苜蓿4.12-7.26(P<0.01)。紫花苜蓿叶的最高密度位于地上80-100 cm层内;花序的最高密度位于120-140 cm层内;40 cm以下的生物量以茎为主,茎重由下层至上层递减;紫花苜蓿的茎叶比随植株高度的增加在不断的增大,60-140 cm之间各个层次3年生紫花苜蓿的茎叶比均大于5年生紫花苜蓿(P<0.01)。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是利用微生物作为植物修复重金属土壤的一种强化手段,在弥补单纯植物及微生物修复技术不足的同时,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共存体系提高植物修复效率。本研究考察了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芥菜(Brassica juncea L.),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和蓖麻(Ricinus communis L.)对Cd、Pb的富集特征,并筛选出向日葵作为富集植物;探讨了向日葵根系分泌物在重金属胁迫下的变化;通过重金属耐受菌株与向日葵的配伍对Cd、Pb污染土壤进行联合修复,结果如下: 液体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四种植物对Cd、Pb富集能力明显不同,其中向日葵对两种重金属的提取效果较好。四种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量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富集系数随重金属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转移系数同重金属浓度及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比值呈现一定的相关性;Cd、Pb复合处理中,一种重金属的存在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植物对另一种重金属的吸收;此外,不同植物及重金属处理中根际区域的酸碱度及氧化还原电位呈现负相关性。 砂培实验结果表明,向日葵对重金属的富集规律基本同液体培养实验相似。富集系数与重金属浓度和培养时间呈现线性相关关系。复合处理中,当Cd和Pb在适当浓度比例时,向日葵可以增加对某一重金属的吸收效率。向日葵的根系分泌物组成因重金属的存在而明显减少,根系分泌物中的草酸、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乙酸及丁二酸含量随着不同浓度Cd、Pb而发生不规则变化。 在以根系分泌物作为唯一营养来源筛选重金属耐受菌株实验中,细菌和真菌对Cd及Pb的耐性及吸附效率不同。总体上看,微生物生物量随重金属浓度升高而降低,而重金属吸附量随浓度升高而增加,重金属复合毒性也减少了微生物对单一重金属的吸收;另外,培养基中酸碱度因微生物种类及重金属浓度而有所差异。 将筛选出的优势微生物与向日葵配伍处理Cd、Pb污染土壤的实验中,由于Cd、Pb污染模式及菌株种类的不同,微生物对向日葵吸收重金属的强化效果呈现很大差异,其中真菌对植物吸收重金属的强化能力较细菌强;同时,根系分泌物中6种有机酸的含量在不同处理中变化较大;在处理单一Cd或Pb污染的时候选用菌株B1、F1或混合菌B1+B2、F1+F2、B2+F1、B1+F2与向日葵配伍修复的效果较好;混合菌F1+F2、B1+F2、B2+F1的添加能较好的强化Cd、Pb复合污染中向日葵吸收重金属的能力。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苜蓿为多年生豆科牧草。具有一次种植、常年收获、产草量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等突出特点,并且具有生物固氮、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结构、防止水土流失等多重生态功能。但是首楷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一些缺陷,首蓓含有水溶性的毒性物质,不仅对自身产生毒害(自毒),也对其他作物和杂草具有化感作用(异毒),这对首楷和其他作物的轮作、间作、套作和田间杂草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运用柱层析对首蓓根部皂贰进行了初步分离,比较了不同生长年限的首楷根际土壤的化感潜力,运用生物测定方法评估了首稽叶片的水浸提液对农田常见的几种杂草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皂贰是首楷体内主要的化感物质,这些化感物质能够强烈影响作物和杂草的萌发和生长,皂贰浓度越大,抑制程度越强。生物测定表明,首楷叶水浸提液能够抑制田间常见的5种杂草(黎、反枝觅、简麻、马唐和狗尾草)种子萌发,对杂草的抑制程度依赖于浸提液浓度,浸提温度和时间以及杂草种类。其中浸提液浓度为0.45g·ml~(-1),浸提时间不小于24h以及浸提温度50℃为抑草的最佳组合。这对田间管理杂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对化感物质的反应,根长比苗高更灵敏。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陕北农牧交错带人工草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和天然草种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 Griseb.)为对象,采用根钻法调查两个草种的根系垂直分布以及刈割后苜蓿根系变化特征,并通过定位观测研究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和短花针茅根系密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而且均以直径小于等于1 mm的须根为主;0~50 cm土层紫花苜蓿和短花针茅根系量分别占0~100 cm剖面总量的67%和84%。紫花苜蓿和短花针茅根系分布与土壤水分消耗特征吻合。生长旺盛期苜蓿大量消耗0~140 cm土层土壤水分,5-9月平均有效土壤储水不足10 mm;生长季末深层(140~280 cm)土壤储水也逐渐降低,约为裸地储水量的50%。短花针茅0~280cm剖面土壤水分状况明显好于苜蓿地,比苜蓿地多储水100 mm左右;主要消耗浅层(0~50 cm)土壤水分,深层水分利用较少。

Relevância:

90.00% 90.00%

Publicador:

Resumo: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的C02浓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已经由280μmol mol-1升高到了360μmol mol-l据预测,到下个世纪中/末期,C02浓度将为目前的二倍。C02浓度升高及其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必将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进而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有关C02浓度升高对各类生态系统的影响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早期的研究多数集中于考察C02浓度升高对植物个体水平生长发育的影响。然而,高C02对植物的效应严重依赖于具体物种和具体环境条件,使得基于由短期盆栽实验获得的研究结果不能够有效地预测自然生态系统的行为。因此,长期、原位处理实验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原位研究的难度较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有限研究结果显示,由于生境条件和种间关系方面的巨大差异,自然生态系统对C02浓度升高的反应迥异。 草原生态系统由于C02浓度控制上比较容易实现,而且其物质循环相对较快,因而一直是C02富集实验研究最多的一类植被,生态系统水平的研究更是如此。然而涉及的区域和草原类型并不多,不足以进行可靠预测。目前,关于C02升高效应,研究比较系统的草原生态系统主要集中在:美国Kansas的高草草原、美国California的一年生草原、瑞士西北部的石灰质草原、美国Colorado的矮草草原和一些牧场。我国总土地面积的40%为草地,类型丰富,然而相关研究不多,尤其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原位研究几乎为空白。 为揭示C02浓度升高对羊草草原生产力和碳平衡的效应,我们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永久羊草样地开展了两年的C02倍增实验(2001,2002)。在羊草样地选择相对均匀地段设置12个开顶式气室(直径1.8m),每个气室内分成4个小样方(0.5m×0.5m),其中6个气室在生长季给予加倍C02处理(约600μmol mol-l,另6个气室不补充C02(约300μmol moI-l。地上部分用收割法取样,分种记录数量、高度和重量等指标,地下部分取样用环刀法。用Li-cor6400光合系统测定群落光合和呼吸速率。野外实验结束后,统一分析植物和土壤样品中的C、N等元素含量。另外,在内蒙古草原站院内设置了两组桶培实验,一组是取自羊草样地的带苗原状土,一组是取自羊草样地的混匀土,种上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的种子。2组桶培实验分别用两个水分梯度和两个C02梯度处理。水分处理分别为:浇水处理——每4天浇lOOOml,相当于平均降雨量的160%;干旱处理——持续干旱,适时补水以保持植物不萎蔫,共浇水4000ml。C02处理和取样方法与样地原位实验相同。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 1)两年的C02加倍处理没有使羊草草原的生物量、植物种和功能型组成发生显著改变,桶培实验中,浇水处理显著促进了植物生长,原状土植物、种子苗实验的冰草和无芒雀麦对C02加倍处理同样不敏感,而种子苗实验的豆科植物紫花苜蓿在C02加倍处理下生物量显著提高。以上结果显示,由于水分和养分(特别是N)的限制,以及优势植物对C02的相对不敏感,C02浓度升高对羊草草原地上生物量和结构的效应相对不大。 2)羊草草原的根垂直分布在加倍C02条件下发生显著改变,但根生物量对C02加倍处 理相对不敏感。在4次取样中只有一次对C02加倍处理表现出显著变化,根长的变化与根生物量的变化不完全一致,根的比根长在加倍C02条件下增加。根垂直分布的变化趋势与降雨的时间分布相适应,干旱少雨时期C02使下层根量增加,多雨时期C02则使上层根量增加。以上结果显示,根的空间分布比根生物量对C02加倍处理更敏感。水分是根空间分布变化的驱动因子,加倍C02条件下,根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倾向于优化对水分的充分利用。 3)加倍C02处理使羊草草原的群落光合速率显著提高,群落呼吸速率显著降低,因而使群落碳净输入量增加。土壤碳贮量占羊草草原碳总贮量的70%以上,碳总贮量及其组分(包括地上碳贮量、根碳贮量、土壤碳贮量)在两个C02浓度处理之问均没有显著差异。另外,加倍C02处理使羊草草原群落及其优势植物羊草的c:N比增加。以上结果显示,在加倍C02条件下羊草草原的碳净输入量增加,这意味着在未来高 C02条件F,羊草草原将作为碳汇对大气C02起反馈调节作用。其碳贮量对加倍C02 处理的不敏感与许多以前的研究结果相似,一般认为是由于土壤碳贮量本底太大, 掩盖了C02效应,这还有待于更长期原位实验的证实。羊草草原群落c:N比在高C02 浓度下的变化将影响凋落物降解、N素循环和动植物营养关系等,进而对生态系统 功能产生深远影响。

Relevância:

90.00% 90.00%

Publicador:

Resumo:

基于苜蓿长期连续种植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与采样位置差异对苜蓿草地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土壤水分的影响。苜蓿长期连续种植19年后,施肥对苜蓿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响不显著;试验样地内呈由外及内植株高度逐渐下降、地上部分生物量积累逐渐减小的"生物漏斗"现象,距样地中心位置不同引起的差异远远超过施肥处理引起的差异。中下层土壤水分也呈类似的漏斗状分布。相关分析表明,苜蓿地上部分生物量与1 m以下土壤水分含量呈显著相关,表明在长期连续种植条件下下层土壤水分状况是决定苜蓿草地生长状况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