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resultados para Ast-R2
Resumo:
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氧化酶(简称Rubisco, EC, 4.1.1.39)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中参与固定CO2的关键酶。在高等植物,该酶是由8个分子量为55KD的大亚基(LSU)和8个分子量为14KD的小亚基(SSU)构成的16聚体。每个大亚基有四个活性中心,具有双向催化功能,其编码基因位于叶绿体基因组大单拷贝区;小亚基功能还不清楚,它由核基因组编码且有几个拷贝;未成熟小亚基N端有一段transit peptide,靠它的定向跨越叶绿体膜。迄今为止,取自几种植物材料的这二种亚基的氨基酸顺序和编码基因的核苷酸顺序分析业已完成。为该酶的遗传操作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由于Rubisco与人类利用太阳能和提高作物产量直接相关,所以成为通过生物技术进行改造的重大项目。 巢状假囊细菌(Anacyslis nidulans) R2是一种不含限制性内切酶的单细胞原核生物,能营光合作用,其Rubisco大亚基的氨基酸顺序与玉米的LSU同源性高达80%,但是第四个活性部位(Leu 456位)与玉米不同(Sys, 459位),由此导致其对CO2的亲合力降低。另一方面,其rbcL与rbcS仅相隔93个bp,且同属一个操纵子。这意味着有可能用同源DNA片段等位交换的办法来改造其rbcL基因。 根据现有的资料,设计出玉米rbcL与兰藻rbcS定向重组于pUC119的兰图:先从pANP1155中切出0.7kb含蓝藻rbcS的PstI-HindIII片段,克隆进pUC119的lacZ启动子下游得pTAS28,采用Reverse primer作引物进行核苷酸顺序分析,确认蓝藻rbcS基因座落在pTAS28正链上。随后从pZmc460中切出包含玉米rbcL基因1.7kb的BglII-HincII片段,将它插入pTAS28的HincⅡ-BamHⅠ双酶切位点,得到pTMN3;为了比较,在另一个质粒pTMN7于1.7kb片段之前加进0.1kb的PstI-HaeIII蓝藻DNA。根据玉米rbcL基因核苷酸顺序(1218-1251)合成一个Oligonucleotide probe,对这三个质粒的总RNA抽提物进行Northern Blot,得到明显的杂交斑点;接着用菌体总蛋白冻干品进行了Western分析,并以新鲜的玉米和烟草叶片为对照,得到阳性结果。显然这二种基因重组之后仍能在宿主E. coli中正常表达。 真正的挑战应是下一步用上述二种质粒转化兰藻A. nidulans R2,考查其能否整合进基因组并表现出较低的氧化酶活性。
Resumo:
黑碳(BC)是生物质和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的高度聚合的碳质混合物,包括木炭 (char/charcoal)和烟炱碳(soot)等形式。黑碳产生后大部分储存在燃烧原地,而烟炱碳 由于粒径较小,易进入大气,滞留一到数周后回到地表。部分土壤黑碳随河流和大气的搬 运作用进入海洋环境,主要汇集在海岸带沉积物中。由于黑碳涉及到气候变化、碳循环、 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等诸多问题而成为当前气候与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黑碳在环境介质 中比较稳定,因而可以较好的指示人类能源使用及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同时黑碳具有很 强的吸附性,能显著影响周围介质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等)的赋存状态和生态 毒理效应。 多环芳烃(PAHs)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苯环以稠环形式结合的芳香族化合物,主要 来源于含碳物质的不完全燃烧过程,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由于PAHs 具有潜在的致癌性、 致畸性和致突变性(“三致”效应)而在环境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另外由于具有主体的 同源性,PAHs 可以指示BC 的来源和环境过程。 海岸带沉积物是包括BC 和PAHs 在内的众多污染物在环境地球化学迁移过程中的主 要载体和归宿,由于受到陆地和海洋双重作用,海岸带对环境污染物尤其敏感。环渤海地 区是我国北方的社会经济中心,工业、农业和交通发达、人口稠密,污染严重。前人的研 究表明渤海湾的BC 和PAHs 污染程度明显高于我国其他海岸带,但受限制于采样区域和 样品数量,不能全面地反应BC 和PAHs 在渤海湾海岸带的分布状况及人类活动对海岸带 环境质量的影响。 本次研究在渤海湾海岸带潮间带、近海及主要入海河流系统布设了多条采样剖面,采 集表层沉积物样品85 个。首先,对国际上较为常用的化学热氧化法(CTO-375)处理沉积 物黑碳样品的方法进行了比对实验和优化,然后对全部样品进行黑碳分析;利用GC-MS 方法对样品中的PAHs(USEPA 的16 种优控物)进行了定量检测;对全部沉积物样品还进 行了粒度分析。 结果表明,该区域内黑碳的含量为0.09 到22.8 mg/g dw,其中,潮间带样品的BC 平 均含量为0.52 ± 0.39 mg/g dw,近海样品为0.84 ± 0.38 mg/g dw,河流样品(海河样品除外) 为1.88 ± 0.89 mg/g dw。BC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在潮间带、近海、河流区域分别为18.4 ± 8.3%、 14.5 ± 5.3%、14.2 ± 4.1%。潮间带黑碳存在明显的“北高南低”的趋势(以天津港码头和 海河为界),与近海和河流样品的BC 浓度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反映了BC 在海岸带的运移 扩散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河流输入可能是近岸沉积物BC 的主要来源。同时,潮间带沉积 物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北区细”(以粘土质粉砂主)而“南区粗”(以砂为主),反映了两个区 域不同的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环境,可能是造成BC 浓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 摘要 II 多环芳烃的含量分布为33.1-7658.7 ng/g dw,其中,潮间带样品的PAHs 平均含量为 147.0 ng/g dw,近海样品为170.9 ng/g dw,河流样品(海河样品除外)为1228.5 ng/g dw。 主要成分均为三环和四环多环芳烃。PAHs 也呈现出了与BC 相似的“北高南低”的趋势, 多环芳烃与黑碳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两者相关性较好(R2=0.59),表明多环芳烃和黑碳的同 源性和继承性。运用比值法(菲/蒽,荧蒽/芘,低环/高环等)对多环芳烃的来源解析显示, 整个研究区域内多环芳烃主要为燃烧源。
Resumo:
本研究建立了沉积物中氯化石蜡(CPs)的分析方法,对莱州湾和该区域主要河流的表层沉积物中多氯萘(PCNs),多溴联苯醚(PBDEs)和CPs进行了分析,获得了他们在研究区域的含量水平、空间分布和单体分布模式,并初步探讨了它们在环境中的来源和迁移规律,估算了这三类污染物在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的储量,初步评估了莱州湾沿岸的工业排放与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莱州湾海洋和河流沉积物PCNs的含量分别为65-470 pg/g dw,52-5100 pg/g dw,平均值分别为260 pg/g dw,1100 pg/g dw。莱州湾沉积物中PCNs的含量较低,与发达国家的背景值相当,主要河流沉积物与其他地区的近海、海湾、湖泊沉积物的含量相当。该区域的PCNs主要以5-Cl和6-Cl为主,为工业来源,主要受化工行业的影响。石化工厂热过程产生的低氯组分可能也是该区域PCNs的一个重要来源。莱州湾的PCNs主要来自水体颗粒的输入,而大气沉降来源的贡献不明显。 河流沉积物ΣPBDEs(不包括BDE-209)的含量分别为0.01- 53 ng/g dw,BDE-209的含量为0.74- 280 ng/g dw,平均值分别为4.4 ng/g dw,51 ng/g dw。在组成上,BDE-209占绝对优势,比低溴代BDEs高1-2个数量级,这是由于我国市场上十溴联苯醚是最主要的溴代阻燃剂。ΣPBDEs与亚洲一些地区含量相当,比北美和欧洲一些地区要低;BDE-209含量含量高出北美和欧洲一些地区,处于较高的水平。河流沉积物中BDE-47与-99,BDE-183与-153、-154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而且这几种单体质量分数相当,说明莱州湾区域存在五溴和八溴两种工业BDE阻燃剂来源。海洋沉积物中ΣPBDEs的含量为nd- 0.66 ng/g dw,平均值为0.32 ng/g dw,处于较低水平,BDE-209的含量为0.66- 12 ng/g dw,平均值为5.1 ng/g dw,与欧美一些地区相当,主要来自水体颗粒的输入。 本研究用电子捕获低分辨质谱(ECNI-LRMS)建立了沉积物中CPs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基于ECNI质谱对SCCP的响应与其氯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的特性,建立SCCP的总响应因子与氯含量的工作曲线,从而建立定量方法。重点改进了传统方法中由于SCCP标准品和样品中氯含量不同所造成的响应因子的差别,不再要求标准品的含氯量与样品一致,从而提高了SCCP的分析效率与方法准确性。实验发现,当SCCP的实际氯含量在51%-63%之间时,二者线性关系良好(r2>0.96)。用不同氯含量的标准参考品测试,误差为8%-43%。仪器检测限和方法检测限分别为25-400 μg/L,20 ng/g。类似地,建立了中链氯化石蜡(MCCP)的分析方法,工作曲线的实际氯含量范围为44-57%,仪器检测限40-600 μg/L,方法检测限为6 ng/g。通过对比样品与标准品的峰形特征,严格控制保留时间来辨别SCCP与MCCP,实验证明由于二者叠加导致的误差:SCCP为8%,MCCP为14%,总体来说,用该方法得到的CPs数据是可靠的。本文所使用的净化方法能实现CPs与大部分有机氯化合物的分离。 用该方法对莱州湾的沉积物的CPs进行定量,除了两个河流样品MCCP的计算含氯量低于工作曲线以外,其他样品的SCCP和MCCP的计算氯含量都在工作曲线的范围之内。河流沉积物中SCCP和MCCP的含量分别为1-1200 ng/g dw,1-3300 ng/g dw,MCCP/SCCP均值为1.2;含量分布变化较大,一些河段受到工业排放的影响,CPs浓度高出均值1-2个数量级,MCCP/SCCP值也显著高出平均值。莱州湾区域大部分河流的CPs含量与欧洲、北美和日本一些地区相当,而一些受到点源污染的河段则处于较高的水平。河流中SCCP的质量分布在不同的站位不一样,在受到点源影响的样品中,C13的质量分数明显增大,占优势地位,可能是由MCCP携带的SCCP组分所致。MCCP的质量分布在河流和海洋中没有区别,都是C14占绝对优势。从氯取代的组分来讲,所有样品都是以6-8氯取代为主。海洋沉积物中SCCP和MCCP的含量分别为3-18 ng/g dw,1-13 ng/g dw, MCCP/SCCP均值为0.68,显著低于河流沉积物;SCCP的质量分布较为一致,都是以C10和C11为主。研究发现莱州湾区域SCCP与MCCP来源相似,但迁移规律有的不同。海洋环境中的MCCP可能主要来自水体颗粒的输入,而溶解态输入也是海洋环境中SCCP的重要来源。 对这三类污染物在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的储量估算得到PCNs、ΣPBDEs、BDE-209、SCCP和MCCP在莱州湾表层0-10 cm沉积物中的储量分别为0.20t,0.25t,3.95t,6.52t,4.30t。拥有10%的渤海海域面积的莱州湾ΣPBDEs和BDE-209的储量分别占渤海海区总量的18-23%,18-32%,远远超过渤海的平均值。
Resumo:
To study the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polymorphisms in a total of 232 individuals from five ethnic populations (Daur, n=45; Ewenki, n=47; Korean, n=48; Mongolian, n=48; Oroqen, n=44) in northern China, we analyzed the control region sequences and typed for a number of characteristic mutations in coding regions (especially the region 14576-16047), by direct sequencing or 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 (RFLP) analysis. With the exception of 14 individuals belonging to the European-specific haplogroups R2, H, J, and T, the mtDNAs considered could be assigned into the East Asian-specific haplogroups described recently. The polymorphisms in cytochrome b sequence were found to be very informative for defining or supporting the haplogroups status of East Asian mtDNAs in addition to the reported regions 10171-10659 and 14055-14590 in our previous study. The haplogroup distribution frequencies varied in the five ethnic populations, but in general they all harbored a large amount of north-prevalent haplogroups, such as D, G, C, and Z, and thus were in agreement with their ethnohistory of northern origin. The two populations (Ewenki and Oroqen) with small population census also show concordant features in their matrilineal genetic structures, with lower genetic diversities observed.
Resumo:
提供含有治疗艾滋病有效量的式(I)化合物联苯环辛二烯类木脂素及可药用载体和/或赋形剂的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以及它们在制备抗艾滋病的药物中的应用。结构式中:R1,R2,R3,R4,R5,R6,R7,R8,R9,R10=-H,-OCH3,-OH,-OCOR(R为烷基或芳基);R1R2,R2R3,R4R5,R5R6为右(a)式;R7,R10=氧桥。
Resumo:
S-DABO类化合物、其合成方法和用途,属药物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5-烷基-6-苯基-2-(取代芳基羰基甲基硫)尿嘧啶类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具有如下通式:其中: R1为C1-3的烷基; R2=C1-6的烷基、取代呋喃环、噻吩环、苯环(芳环上的取代基为H、OH、C1-3 的烷氧基)。以5-烷基-6-苯基硫尿嘧啶为反应物,与a-卤代酮在K2CO3催化下反应获得本发明产物。合成方法简便易行,产物具有显著的抗HIV病毒活性,且毒性较小,选择性指数高,可作为抗HIV药物候选物。
Resumo:
一种新型的2,4-二取代氨基-6-取代-[1,3,5]三嗪或1,3-嘧啶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药物组合物和其药理用途,其结构通式如式(I)所示,其中R1、R2、R3、R4、R5、R6、A、B、X、Y和Z的定义如说明书中所述。该类化合物与HIV-1整合酶具有很高结合活性,并且在底物竞争测试中能够有效的抑制整合酶对底物的结合。因此该类化合物是较强的HIV-1整合酶抑制剂,有望开发成为新的抗HIV病毒药物。
Resumo:
6-环己甲基取代S-DABO类化合物、其合成方法和用途,属药物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5-烷基-6-环己甲基-2-(烷基、环烷基、环烷基甲基、取代苯乙酮)硫尿嘧啶类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具有如(Ⅰ)通式:其中: R1为C1-3的烷基; R2=C1-8的烷基、环烷基、环烷基甲基,如(Ⅱ)式:(其中,X=OCH3,H, OH,卤素)。分别以氯甲基环己烷或环己基乙酸为原料制备β-酮酯,再与硫脲在醇钠催化下缩合关环制得关键中间体5-烷基-6-环己甲基硫尿嘧啶,最后通过S-烷基化反应引入C2-位侧链制备目标分子,合成方法简便易行,产物具有极其显著的抗HIV病毒活性和抗耐药性,可作为抗HIV药物候选物。
Resumo:
下载PDF阅读器2008年3月-2009年3月,把35 000尾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仔稚鱼分别饲养于3个池塘进行对比饲养研究.密度分别是:P1为208尾/m3;P2为167尾/m3;P3为41尾/m3.饲养期间采用相同的管理措施.每天数据收集采用:在仔鱼孵化后的5~16d的每天8:00和18:00从每个育苗池中捞取5~8尾仔鱼进行测量分析.仔鱼开口30d后,每月从培育池各捞取15尾,测量全长和体重.研究发现,滇池金线鲃仔鱼的开口时间为孵化后的5 d,混合营养期3~5d,这与初孵的演池金线鲃仔鱼的全长和卵黄囊较大有关.在容易造成仔鱼大量死亡的混合营养期,通过采用浆状物-轮虫-人工混合饲料的方式,大幅度提高了滇池金线鲃仔稚鱼的存活率,孵化一年后的滇池会线鲃稚鱼存活率可达82.7%.经过一周年的饲养,滇池金线鲃稚鱼的体重由(0.027±0.01)g(0.003~1.22)增长到(8.83±0.54)g (3.7~16.7),月均增重为0.73 g;全长由(15.8±0.30)mm (11.5~20.0)增长到(91.6±1.67)mm (75.0~16.0),全长月均增长6.32 mm.滇池金线鲃稚鱼全年全长的增长呈线性相关,y=9.82+7.05month(R2=0.9891);全年体重的增长呈指数关系,y=0.0158month2.54(R2=0.9939).
Resumo:
对MTT比色法用于评价微生物细胞活性进行了探讨。本文以大肠杆菌为模式菌株,研究了不同浓度MTT、不同用量、在不同时间对试验结果OD570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数在4.9×107—4.9×108个/mL范围内测出的OD570值与细菌浓度呈良好的正相关,0.5mg/mLMTT用量20μL,反应时间20min时效果最佳,其相关回归方程为y=0.1769x+0.03,R2=0.9983。
Resumo:
报道了土壤样品中痕量六溴环十二烷(HBCDS)的超高效液相气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UPLC/MS)。结果表明,该方法在9 min内即可完成α-HBCD、β-HBCD和γ-HBCD3种同分异构体的分离,回收率为79.3%~109.9%,在2.5~150 ng/mL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R2为0.991~0.998;α-HBCD、β-HBCD、γ-HBCD的检出限分别为20 pg、45 pg和15 pg。
Resumo:
通过监测几种形态氮的变化,研究了人工湿地小试系统在不同浓度和低C/N条件下的除氮效果和反硝化途径.结果发现,湿地对浓度为5.5~50.5mg/L的NH4+-N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可达95%以上.在此浓度范围内,NH4+-N的进、出水浓度呈线性关系,R2值为0.9971.当进水含氮量低于16.4mg/L时,湿地的除氮效率随进水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进水含氮量为16.4~51.4mg/L时,湿地的除氮效率为85%以上,且浓度对去除率无显著影响.当C/N<1时,湿地系统对总氮的去除率为86.3%,而碳源充足
Resumo:
在2006年5月和2006年12月至2007年5月期间,通过使用三层定置刺网捕捉棒花鱼,我们研究了金沙江中游攀枝花江段棒花鱼的生物学。棒花鱼在三层定置刺网中的平均出现率为93.1%,在总渔获物中的平均重量百分比为7.68%;雄性个体的平均体长显著大于雌性个体,体长和体重的回归方程为:W=4×10-5L2.8499(W为体重,L为体长,R2=0.8614);根据鳞片年轮对82尾标本进行了年龄鉴定,其中0龄个体1尾,占1.22%;1龄个体68尾,占82.93%;2龄个体13尾,占15.85%。鳞径与体长显著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