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resultados para 010 Bibliografías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采用中频感应提拉法生长了高质量的Tm:Y2SiO5(Tm:YSO)晶体,测定了晶体的晶格常数和分凝系数.运用劳厄照相法确定了单斜晶系Tm:YSO晶体的三个偏振轴〈010〉,D1和D2,在室温下测量了三个偏振轴方向的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荧光寿命,计算了晶体吸收峰的吸收线宽和吸收截面.研究发现,相对于其他两个偏振轴方向,D1方向在790 nm处出现较强的吸收峰,同时在2μm附近出现了一定强度的发射峰,D1方向的吸收截面较大,荧光寿命较长.Tm:YSO晶体适用于AlGaAs二极管抽运固体激光器,在2μm波段固体激光器的应用上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SiO2薄膜由电子束蒸发方法沉积而成。用GPI数字波面光学干涉仪测量了不同沉积条件下玻璃基底镀膜前后曲率半径的变化,并确定了SiO2薄膜中的残余应力。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当沉积温度由190℃升高到350℃时,SiO2薄膜中的压应力由一156MPa增大为-289MPa。氧分压由3.0×10^-3Pa升高到13.0×10^-3Pa时,SiO2薄膜中的应力由-223.5MPa变为20.4MPa。通过对薄膜折射率的测量,发现薄膜的堆积密度随沉积条件的改变也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应力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沉积时蒸发粒子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不同的氧分压下用电子柬热蒸发的方法制备了氧化锆薄膜。用扫描探针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分光光度计分别对薄膜的表面粗糙度、微结构和透射谱等特性进行了表征。实验发现,薄膜沉积中氧分压与薄膜性质及微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当氧分压由3.0×10^-3Pa升高到11×10^-3Pa,薄膜的表面粗糙度由3.012nm降低到1.562nm,而薄膜的折射率由2.06降低到2.01。此外,X射线的衍射还发现,薄膜是以四方相为主多相共存的,随着氧分压的增加,特征衍射峰强度逐渐减弱,最后完全变成非晶。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利用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1601,1000,1500,15834,A4,均成功地转化了中药青蒿(Artemisia annua L.)并且建立了pRi1601,pRi15834,pRiA4诱导的发根培养。pRi1601,pRi15834的发根诱导率比其它质粒高。太老或太幼的叶片不利子发根的诱导;发根主要从叶脉的伤口处萌发;带顶芽或带侧芽的叶片容易诱导根,但不一定是发根。光照有利于发根的诱导和发根的生长。以每个发根的“绝对生长速率”(Gtowth Ratio,GR)和绝对“侧根”数量(Number of Side Roots,NSR),通过大量的发根系的筛选,建立了8个发根系,1601-L-1, 1601-L-2, 1601-L-3, 1601-L-4, 15834-L-1, 1601-P-I, 16 01-P-2,15834-L-2。Southern分子检测表明,160l-1-1,1801-L-2, 1601-L-3,1601-L-4,1601-P-1,1601-P-2均为转化子。8个建立的发根系之间无论生长或者QHS的合成存在明显的差异。比较光/暗(16/8hrs),25℃条件下培养的16 01-L-1,1601-L-2,1601-L-3,1601-L-4,1601-P-l,和1601-P-2,其中16 01-L-3的生长最快,160l-L-1的生长最慢;但是,1601-L-1的QHS的含量最高(可达1. 048%),1601-1-3的QHS的含量最低。160Z-L-3,15834 -L-1和2583:1-L-2的生长速率相差不大。用盛有l000mLMS液体培养基的3000mL的锥形瓶扩大培养1601-L -3,15834-L-1和15834-L-2,转速为ll0rlpm,培养过程中发根容易形成发根球(Hairy Root Balis,HRB),HRB的形成严重影响发根的生长和QHs的合成,HpLC分析表明扩大培养发根中QHS的含量比较低。 改变MS基本培养基中的无机离子的浓度,研究不同无机离子对发根生长和QHS的合成的影响。 l、KN03为18.79×10-3M时有利于1601- L-1生长,为14. 84×10-3M时有利于QHS的合成。NH-4N0-3浓度在10.93-12. 49×10—3M范围内有利于1601-L-1生长,在0-20.62×10-3M范围内对QHS的合成影响不大,大于20. 62×lO-3M不利QHS的合成。培养基中NH-4+/N0-3-比值为0. 37-0. 4-0.52:1时有利于发根的生长,比值为0.52 - 0.58:1时有利于QHS的合成。 2、H-2P0-4-浓度为2.498×10-3M时有利于发根的生长在0-2. 498×l0-3M范围内,随着浓度的提高,促进发根的生长。培养基中的H2P4 -的浓度在0-1.249×lO-3M的范围内,随着浓度的提高,促进QHS的合成,为1.249×10-3M时QHS的含量最高。 3、培养基中最适16 01-L-1生长的Ca-2+浓度为0.198- 0.766×10-3M,大于或小于该浓度范围,显著地抑制发根的生长。但是,在0-3.695×10-3M范围内,随着培养基中Ca-2+浓度提高,促进QHS的合成,最适Ca-2+浓度为3.695×l0-3M。 4、培养基中不加Mg-2+时,完全抑制发根生长,在0. 142×10-3M-7.506×l0-3M浓度范围内,对发根生长影响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HPLC和UV分析发根中QHS含量,培养基中不加Mg-2+时,发根中QHS含量最高。 5、培养基中的Fe-2+浓度在0. 25 -1.0×10-3M范围内,同时有利于16 01- L-1的生长和QHS的形成。 6、培养基中最适合予16 01- L-3生长的KI浓度为2.5ppm,大于或小予该浓度均显著地抑制发根的生长,培养基中加入KI明显地降低发根中的QHS的含量。 7、H2BO3对l601-L-l生长影响不大,HPLC分析QHS的含量,培养基中的H3BO3浓度为100ppm和400ppm,QHS的含量分别为1.69mg/g和1.80mg/g(DW)。 8、Cu-2+对1601-L-3的生长影响显著,最适合1601-L-3生长的Cu-2+浓度为1.00ppm,在0 -1.00ppm的浓度范围内,随着培养基中的Cu+浓度的提高,发根的生物量不断增加。培养基中QHS合成的最适Cu2+浓度为0.05ppm,大于或小于该浓度均显著地抑制发根中QHS的合成。 比较光培养和暗培养对发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明显地促进1601-L-l的生长,暗培养明显不利于发根的生长。最适合于发根生长的温度为25℃,大于35℃显著地抑制发根的生长,影响发根的根尖细胞的正常分裂。 改变培养基中的蔗糖浓度和在发根培养的不同时期给培养基中添加蔗糖,试验结果表明蔗糖作为碳源对1601-L-3和1601-L-1的生长具有显著的影响。 (1)培养基中缺少蔗糖显著地抑制发根的生长。 (2)发根培养的前5天时间内,蔗糖浓度为30- 60glL昀培养基最有利于发根的生长,50glL的培养基中的发根生长最快,培养基中的蔗糖浓度大于60g/L小于30g/L时,发根的生物量增加较少。 (3)发根培养至第15天时,蔗糖浓度为60g/L的培养基最有利予发根的生物量的增加。发根培养至30天时,蔗糖浓度为60-90g/L的培养基,发根的生物量的增加相差不大,但是为蔗糖浓度为30-40g/L的培养基中的发根生物量一倍。 (4)发根培养过程中,分别于第5和15天给蔗糖浓度为30g/L的培养基中添加一次或二次蔗糖,使培养基中的蔗糖终浓度相当于60g/L或90g/L,培养至30天时,添加蔗糖的培养基中的发根的干重生物量相当于不添加蔗糖培养基中的发根生物量一倍,相当于初始蔗糖浓度为60g/L和90g/L培养基中发根的生物量。 (5)随着培养基中蔗糖浓度的提高,发根干重/鲜重比显著增加。培养基中的蔗糖的消耗量与发根生物量的增加呈正相关,蔗糖消耗越多,发根生物量的增加越大。 比较pH值对发根生长和QHS合成的影响表明,灭菌前pH值在5.O-6.5范围内的培养基适合予1601-L-1的生长,小于5.O不利于发根的生长,pH5.8有利于1601-1-1生长和QHS的生物合成。发根收获时培养基中的pH值一般为4.5-5.2. pH7.O抑制发根的生长,pHl0.O对发根具有强烈的致死作用。发根在培养过程中,对培养基中的pH值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发根能在很短的时间内(24- 48hrs)使pl:l值为5.8、6.4、7.0培养基降低到pH4. 5-5.2,pH为5.8的培养基有利于QHS合成。 比较不同基本培养基对发根生长和QHS合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N6、DCR、Litvay培养基有利于1601-L-1的生长,WS、White、B5培养基不利于发根的生长。DCR培养基中的QHS含量最高。 根据三水平试验选用三水平正交表来安排试验的原则,选用三水平正交表L7(3-),研究多因子效应对发根生长和QHS合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Mg2+,Fe2+,Mn-2+,NH4NO3,KN03 ,KI,Ca-2+为发根生长的主要因子,NH4N03,KNOs,Mg2+,Ca2+,肌醇为QHS合成的主要因子。 通过TLC分析发根中QHS和其它化学成分,同时比较发根和无菌苗及野生植株的化学成分,发根和无菌苗均能合成包括QHS在内的野生青蒿叶片中的大部分非挥发性的化台 物。 研究青蒿植株在发育过程中QHS的含量的变化以及发根、无菌苗和野生青蒿中QHS的合成,HP分析结果表明,l、不同的单株青蒿之间的QHS量相差很大。2、同一植株幼 叶的QHS含量比老叶的QHS含量高。3、不同单株青蒿之间达到最高QHS含量的时间不一样,开花期或开花之前。4、无菌苗(带根)或者不带根丛生芽均能合成QHS,但是带根的无菌蕾的QHS量比丛生芽中的QIS的含量高。5、不同发根农杆菌转化的发根系1601-L-1和15834-L-1都能合成QHS。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主要通过样线法和样方法相结合,进行了大量的群落学调查和分析,分别从植物区系、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和森林群落类型三个方面分析了神农架植被的基本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 1.神农架地区具有很高的物种丰富度,有高等植物3,479种,隶属于1,010属,202科。 其中,蕨类植物305种,80属,32科;种子植物3,174种,930属,170科,其中裸子植物32种,19属,6科,被子植物3,142种,911属,164科;单子叶植物501种,175属,21科,双子叶植物2,641种,736属,143科。植物区系属的分布区类型中北温带分布型最多,其次为东亚分布、泛热带分布、东亚北美间断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以及热带亚洲分布。中国特有成分占5.65%,较全国的8.12%低。温热比(温带分布型(8-11)属数与热带分布型(2-7)属数的比值)为1.200,比全国(0.385)高。 调查样方中共出现高等植物784种,隶属于454属,144科,其中蕨类植物41种,32属,16科;种子植物743种,422属,128科,其中裸子植物20种,14属,5科,被子植物723种,408属,123科;单子叶植物86种,58属,11科,双子叶植物637种,350属,112科。属的分布区类型中北温带分布型最多,其次为东亚分布、泛热带分布、东亚北美间断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以及热带亚洲分布。温热比为1.52,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分别为2.18、1.76和1.14。 2.神农架植被类型多样,具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和亚高山灌丛草甸等自然植被类型。本文,依据乔木物种的重要值将神农架地区的森林植被划分出了69个类型。用Twinspan将调查的森林群落划分为32组,能基本上反映群落间相似的关系。 3.神农架地区具有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海拔900 (1300) m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带;海拔900 (1300) m~1500 (1800)ⅡI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海拔1500 (1800) m-2000 (2200)m为落叶阔叶林带;海拔2000 (2200) m~2400 (2600)m为针阔混交林带:海拔2400 (2600)m以上为亚高山针叶林带。神农架地区植被的垂直带的分化从总体上比较显著,但由于小生境的异质性和人为干扰,垂直带谱又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次生性。南北坡具有一定的差异,但不十分明显,也说明神农架植被的过渡性。 4.神农架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神农架的物种多样性与海拔的关系,类似于“中间膨胀”规律(mid-altitude bulge),在中低海拔处生物多样性最高。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拟合,得到如下拟合曲线: 1)海拔与总体物种数:y= _14.445x2+ 34.74lx+42.07,Xd=1.203km; 2)海拔与乔木层物种数:y=-6.9707x2+ 21.334x+0.2004,Xdrl.530km; 3)海拔与灌木层物种数:y=-6.1599x2+ 9.9747x+30.991,Xd=0.8 lOkm: 4)海拔与草本层物种数:y= _3.9907x2+ 10.455x+15.35,Xd-1.308km; 5)海拔与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y=_0.3337x2+ 0.9877x+0.2537,Xd' 1.480km; 6)海拔与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y=-0.1938xz+ 0.422lx+1.2103,Xd=1.089km: 7)海拔与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y=_0.1072x2+ 0.294lx+0.9954,Xd=1.372km; x为海拔( km),y为各物种多样性指标,Xd为物种多样性的最大时的海拔。 从这些拟合曲线中可以看出:总体物种多样性在海拔1200m左右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最高: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在海拔1500m左右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与落叶阔叶林的过渡带最高;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在海拔800-llOOm左右的常绿阔叶林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的过渡带最高;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在海拔1300-1400m左右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最高。 但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变化有许多的起伏和波动。这些波动有些反映了群落的垂直带谱随海拔梯度变化的特点,在垂直带谱的过渡区物种多样性往往较高;有些波动反映了一些特殊的生境,有些反映了人为活动的影响,造成了神农架植被的次生性。因此,影响神农架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的因素有:植被本身的性质和特点、过渡带的特点、生境的异质性和人为活动。 5.神农架植被水平地带性的过渡性。海拔1300m以下的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的温热比南坡总是比北坡小,而且相差十分显著,反映了神农架作为植被分界线的价值。神农架南坡的基带植被是常绿阔叶林,因此南坡属于中亚热带。北坡的基带植被,虽然也有常绿树种的零星分布,甚至有小块的常绿阔叶林,完全由于小生境所至,分布的主要类型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应属于北亚热带。因此,神农架是中、北亚热带重要的过渡地带。神农架地区中北亚热带的具体分界线宜按照分长江干流和汉水的水岭来划界,即猴子石、大窝坑、神农架、神农顶、老君山一线,南坡属于中亚热带,北坡属于北亚热带。 总之,神农架处于我国中、北亚热带的过渡带,具有过渡带的性质,具有很高的物种多样性,拥有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具有多种多样的植物群落及其组成的生态系统。而且,具有我国许多特有植物和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和许多资源植物。因此,神农架植被在我国植被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也应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 另外,调查分析了黄山和万朝山植被及其物种多样性与垂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6.黄山样方中共出现高等植物259种,隶属于263属,110科,其中蕨类植物14种,II属,8科,种子植物345种,152属,105科,其中裸子植物9种,8属,6科,被子植物336种,144属,99科,其中单子叶植物37种,27属,6科,双子叶植物299种,117属,90科。属的分布区类型中北温带分布最多,其次为东亚分布和泛热带分布,再次为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热带亚洲分布以及旧世界温带分布,与神农架和万朝山也较相似,但热带分布的属更多一些。温热比为1.1875,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分别为1.3818、1.2609和1.2143。 黄山的森林植被类型有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竹林。Twinspan将调查的森林群落划分为22组,反映群落间相似的关系,比较清楚和适用。依据乔木物种的重要值将森林植被划分出了34个类型。黄山物种多样性的与海拔的关系不十分明显。黄山植被的垂直带谱不是十分明显,将其垂直带谱划分为:海拔1300m(1500m)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带;海拔1300m(1500m)-1500m(1600m)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带;1500m(1600m)以上为落叶阔叶林、黄山松林、山地灌木草丛带。垂直带谱在不同坡向上有差别,东、南、西坡的相似性较大,而北坡与其差别较大。 7.万朝山样方中共出现高等植物490种,隶属于339属,124科,其中蕨类植物21种,18属,11科,种子植物469种,321属,113科,其中裸子植物9种,7属,4科,被子植物460种,314属,109科,其中单子叶植物47种,37属,11科,双子叶植物413种,277属,98科。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中,北温带分布所占最多,其次为泛热带分布、东亚分布、东亚北美间断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以及热带亚洲分布,。温热比为1.3366,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分别为1.5429、1.4063和1.0645。 万朝山的植被类型包括针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落时阔叶混交林,但没有典型的常绿阔叶林。依据乔木物种的重要值将森林植被划分出了20个类型。万朝山物种多样性与海拔的关系则不十分明显。万朝山的人为干扰比较强,植被的次生性很大,南、北坡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升高的起伏较大。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巴山冷杉主要分布于秦巴山地,是湖北神农架地区暗针叶林的建群种,构成了当地的优势群落,对神农架地区的植被景观具有决定意义。研究巴山冷杉的结实特性,种子雨时空格局,种子萌发能力和活力劣变过程,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和分析这一物种的生活史特征,群落组成结构和更新动态。对这一重要物种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具有促进作用。 在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选择巴山冷杉-箭竹、巴山冷杉-茵芋和巴山冷杉-陕甘花楸群落设置样地,通过布设种子收集器结合室内实验分析,对巴山冷杉种子雨的时空格局进行研究。待巴山冷杉球果成熟时,人工采集球果和种子,测量和比较巴山冷杉的结实特征,利用发芽实验研究巴山冷杉的萌发特性,并通过人工加速老化实验探讨巴山冷杉种子的劣变过程。 巴山冷杉种子雨始于10月初,持续超过2个月,不同类型的巴山冷杉种群表现出不同的种子雨时空格局。巴山冷杉-箭竹群落中巴山冷杉种子雨平均强度167.93±111.14粒/m2,有活力种子比例占22.31%,落种高峰期集中于10月27日到11月2日间,种子雨在种群中呈现聚集分布。巴山冷杉-茵芋群落种子雨强度在三个样地中最小,只有16.41±14.41粒/m2,有活力种子仅占3.05%。巴山冷杉-陕甘花楸群落,种子雨落种高峰为10月15日至10月21日,林冠内种子雨数量占到了收集总数的87.95%。扩散的种子数量与离开中心母树的距离间的关系近似正态分布。 对巴山冷杉的结实特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巴山冷杉球果近圆柱形,球果平均长5.37±0.75cm;平均宽3.01±0.32cm;重量介于5.9g~41.3g。巴山冷杉种子长1.08~8.68mm,种子宽1.16~6.42mm,种子厚0.66~3.48mm,种子千粒重7.30g。球果单果出种量在不同种群的频数分布格局不同,巴山冷杉球果和种子的各项指标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存在显著差异。球果大小、出种量及单粒种子的质量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种子生活力水平在母树间差异较大,不同母树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不等且随时间的萌发进程也不相同,相同种源的巴山冷杉种子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萌发能力不同,室温条件下具有最高的发芽率但在25℃,8h光照,恒温培养时的萌发最为整齐。 高温高湿条件能够加速巴山冷杉种子的老化进程,使巴山冷杉种子的含水量发生变化,种子的活力水平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而降低,40℃,100% 相对湿度处理6天后种子基本丧失活力。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实验以菠菜叶片为材料,分离并纯化了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EC 1.2.1.8),并对其某些性质进行了研究。此外,还提取并纯化了poly (A)+RNA,并对其完整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1.菠菜甜菜碱醛脱氢酶存在于60%硫酸铵沉淀部分,70%硫酸铵沉淀部分未检出其活性。用层析法纯化该酶,使纯化倍数达到405.3倍。菠菜甜菜碱醛脱氢酶有两个同工酶。 2.菠菜甜菜碱醛脱氢酶主要定位于胞液中。其中,在过氧化物酶体及微粒体中有一定量活性存在,但在叶绿体中未检出其活性。 3.菠菜甜菜碱醛脱氢酶活性有较广的pH值范围,其最适pH范围为9.5左右。该酶以NAD作为特异性辅酶,其Km值为8.0×10-6M, Vmax为0.143nmol/min。该酶以甜菜碱醛作为特异性底物,其Km值为1.82×10-4M,Vmax为0.182nmol/min。该酶活性为0.125~1M的NaCl、KCl和脯氨酸所抑制,但0.125~1M的蔗糖及甜菜碱对其活性没有影响。 4.PCMB和Mersalyl抑制该酶的活性,DTT可逐步恢复被抑制的活性。稀土元素LaCl3对该酶活性没有影响,但CeCl则使其完全失活。另外,Mn2+和Mo6+离子对其活性没有影响,Mg2+离子可增加其活性。 5.菠菜叶片中有菠菜甜菜碱醛脱氢酶的抑制因子存在,该因子可能是一种小分子化合物。 6.应用酚-氯仿方法分离了菠菜叶片的poly (A)+RNA,并在-80℃低温下长期贮存。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近年来有证据证明,光系统II(PS II)反应中心在结构与功能上存在着异质性,它与光舍原初过程、激发能的分配和调节、胁迫因子导致的光合单位的损伤与修复等密切相关。本论文主要研究了高温胁迫诱导PS II及其异质性的变化,以及人工电子受体与PS II还原侧异质性电子传递的关系.根据研究需要,建立了精确测定无活性PS II中心相时含量的软件和方法,圆满完成了本研究任务。此外,也参加了新的非调制式动力学荧光计的研制及其软件的编写. 以下是本论文的主要结果: 1.用N80-BASIC语言结合汇编语言重新编写了本室快速(ms级)叶绿素动力学荧光计的测控程序,使快速荧光上升曲线的采样速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达到100μS/点),可对Fo、Fi等关键荧光参数进行精确测定,为无活性PS II中心相对含量的准确测定奠定了基础.新研制的荧光计的软件用C语言编写,可在IBM PC兼容机上运行,采样速度最快可达25μs/点,对Fo和Fi等参数的测定更加可靠和精确.新荧光计从软、硬件两方面进行了彻底地更新,具有高信噪比、高响应、高精度、低功耗等优点,其性能己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2.高温胁迫诱导小麦类囊体膜吸收光谱的变化,结果显示40℃-50℃20分钟以内的高温胁迫导致681nm的吸收峰下降,同时引起663nm的吸收峰增加,表明高温胁迫引起部分叶绿素蛋白复合体的破坏和游离的叶绿素分子的增多.在更严重的高温胁迫下(55℃5分钟以上),体内游离的叶绿素分子(△A663)本身也遭到进一步的降解. 3.小麦类囊体膜低温( 77K)荧光光谱的分析。结果证实温和的高温胁迫(40℃20分钟以内)可导致激发能更多地从PS II向光系统IcPsi)分配,而更严重的高温胁迫(45℃- 55℃20分钟以内)对PS II和PS I的叶绿素蛋白复合体(F684和F736)均有破坏作用. 4.高温胁迫诱导小麦叶片荧光诱导动力学、荧光猝灭及其荧光参数的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高温胁迫首先导致有效量子产量(E.Y.)的下降,胁迫作用进一步加强导致最适量子产量(0.Y.)下降,而对光化学猝灭qP的影响较晚.这说明和PS II电子受体侧的电子传递和与二氧化碳固定有关的酶系统对高温胁迫极为敏感.其次,PS II放氧系统的损伤也早于PS II原初反应中心的失活.同时,在自然界条件下,存在着高温和高光强对植物的加强协同的光抑制和破坏作用. 5.在研究高温胁迫诱导荧光动力学及其参数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测定和计算高温胁迫的植物样品中无活性PS II中心相对含量的合理方法.认为在高温胁迫导致可变荧光( Fv)猝灭的情况下,应以Fvi(Fvi=Fi-Fo)对室温对照的可变荧光(FVCK)的比值作为计算无活性PS II中心相对含量的指标(Fvi/FVCK).我们在弱激发光下测得正常的小麦和菠菜的无活性PS II中心的相对含量分别为0.155±0.011和0.094士0.010. 6.高温胁迫诱导有活性和无活性PS II中心异质性的相互转化的研究。结果发现50℃以下小于10分钟的处理,对PS II有活性和无活性中心的比值无明显影响:而经过50℃和55℃高温处理5-10分钟,有活性PS II中心才明显向无活性中心转化并发现这一转化过程发生在Fo己明显增加和Fv明显猝灭之后,也就是说它迟于高温胁迫对PS II天线色素蛋白复合体( LHCII)与PS II反应中心结合的破坏以及对放氧侧的损伤. 7.高温胁迫后的室温恢复期中有活性和无活性PS II中心相互转化的研究.发现在高温胁迫不太严重时(如50℃1分钟),无活性PS II中心的含量降至对照的70%,在随后室温60分钟恢复过程中继续降为50%。而Psn氧化侧的活性在此过程中可以得到部分恢复。高温胁迫进一步加强(如55℃5分钟和55℃10分钟)后,无活性PS II中心数目在随后的60分钟室温恢复期中,从恢复开始时为对照的130%和150%继续增加到240%和290%,且有加速转化的趋势。这说明高温胁迫诱导PS II还原侧异质性中心的转化除包含一个快速、直接的机制外,还启动了某种间接转化的机制. 8.对DMQ和DCBQ两种人工电子受体对有活性和无活性PS II中心的作用提出了不同见解。Cao和Govindjee(1990)认为DMQ(>20μmoI.L-1)只接受有活性PS II中心的电子,而DCBQ(>15, μmoLL-1)可完全接受有活性和无活性两种PS II中心的电子。但Lavergne等(1993)认为DCBQ不能接受无活性Psn中心的电子.我们用Stern-Volmer猝灭公式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DMQ在较高浓度下(如120μmoI.L-1)才可完全接受有活性PS II中心的电子.但DCBQ的浓度在比Cao等几乎高出一个数量级( 120μmoI.L-1)的情况下,也只接受部分无活性PS II中心的电子( 40%)。另外我们发现,DMQ和DCBQ对Fm的猝灭不是随猝灭剂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关系,而是一条近似饱和曲线,说明它至少包括两种以上不同的猝灭机制. 9.Mg2+诱导PS II异质性(Cα/Cβ)的研究。我们小组发现Mg2+诱导的chl a荧光增强动力学曲线包含Cα和Cβ两个指数成分,说明Mg2+在抑制激发能满溢,调节激发能向有利于PS I1分配的过程中存在异质性。其中Cβ比Cα具有更长的迁移寿命、更低的活化能和Mg2+半饱和浓度.这些说明Cβ比Cα更有可能在体内生理条件下发生迁移,从而在两个光系统之间起调节激发能分配的作用. 10.提出了高温胁迫诱导PS II异质性中心相互转换的可能模型.高温胁迫导致PS II异质性的转化包括几个步骤:有活性的α型PS II专荧光猝灭态的PS II专有活性的β型PS II专无活性的β型PS II专破坏了的PSⅡ.前两种转化一般具有可逆性.当高温胁迫进一步加强后,转化失去可逆性,在胁迫去除后,有活性PS II中心可继续向无活性中心转化,后者还有可能进一步受到破坏。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具有选择性高、使用简便、价格低廉等优点,在环境监测中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类电极的响应特性主要取决于聚合物膜相中起分子识别作用的离子载体的选择性。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对重金属离子具有高选择性的有机配体,并将其作为电中性离子载体应用于银、汞、锌、铬等离子选择性电极中,实现了对重金属离子的高选择性测定。此外,我们对海水中有机物质的紫外线消解进行了研究,优化了消解条件,采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技术实现了对海水中重金属污染物的快速检测。具体内容如下: 1、以硫氮杂冠醚为离子载体的银离子选择性电极制备及性能研究。 合成了一系列硫氮杂冠醚配体,通过优化反应条件,提高了反应产率,简化了产物处理过程。将此类冠醚作为离子载体用于银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制备,并讨论了冠醚环大小、冠醚环的韧性以及硫原子个数对电极选择性的影响。在此研究基础上,利用沉淀-溶解平衡法调节内充液主离子浓度,采用冠醚9,10,12,13,24,25-六氢-5H,15H,23H-二苯[b,q][1,7,10,13,19,4,16]五硫二氮二十三环-6,16 (7H,17H)-二酮环作为低检出限银离子选择性电极载体,通过优化电极的内充液和聚合物膜组份,测得最低检出限为2.2×10-10 M,电极电位响应斜率为54.5 mV/dec.,线性范围为1.0×10-9-1.0×10-5 M,电极使用寿命为一个月。采用标准加入法,成功实现了自来水中银离子浓度的测试,并以该电极作为指示电极,以硝酸银溶液为滴定剂,成功滴定了I-、Br-和Cl-离子的混合液。 2、以1,2,4-三唑衍生物为离子载体的汞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1,2,4-三唑的希夫碱结构化合物,3,5-二(二硫代甲酸苄酯肼基-2-亚甲胺基苯氧甲基)-1-(四氢-2H-吡喃)-1H-1,2,4-三唑,并成功用作中性载体实现对汞离子的测定。在最佳膜组分条件下,以该化合物作为载体的汞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检出限为2.6×10-7 M Hg2+,电极电位响应斜率为29.3±0.3 mV/dec.,线性范围为1.0×10-6-3.0×10-4 M。该电极使用寿命为2个月,在pH 2.6-5.2范围内测试不受酸度影响。以该电极为指示电极,以EDTA为滴定剂,可准确滴定溶液中汞离子的浓度。 3、以希夫碱结构化合物为离子载体的锌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本文设计了一种含吡啶杂环的希夫碱结构化合物(E)-N'-(吡啶-2-亚甲胺基)-2-((E)-吡啶-2-亚甲胺基)苯甲酰肼,并成功用作离子载体实现对锌离子的测定。在最佳膜组分条件下,以该化合物为载体的锌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检出限为7.4×10-7M Zn2+,电极电位响应斜率为25.9 mV/dec.,线性范围为1.0×10-6-1.0×10-3 M。该电极使用寿命为3个月,在pH 3.4-5.8范围内测试不受酸度影响。以该电极为指示电极,以EDTA为滴定剂,可准确滴定溶液中锌离子的浓度。 4、紫外光在线消解技术用于离子选择性电极测试海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研究。 海水中重金属离子大多以络合物形式存在,而离子选择性电极只对游离态金属离子响应,因此要实现离子选择性电极测试海水中的重金属,首先必须使金属离子从络合物中游离出来。紫外光消解方法相对于其它海水预处理手段是一种清洁的样品预处理方法。我们以模拟海水为考察对象,考察了盐度、酸度、有机物浓度对消解效率的影响,并在优化消解条件的基础上对实际海水进行消解,利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成功实现了海水中铜离子浓度的测试,测试值与ICP-MS数值一致。 5、合成希夫碱结构罗丹明B衍生物作为载体和分子探针用于Cr3+离子的检测。 设计合成了希夫碱结构罗丹明B衍生物2-亚甲胺基-8-乙酯基喹啉-罗丹明。荧光法显示,在化合物对铬离子(III)有较好的选择性,进而我们将该化合物作为分子探针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分子探针与铬离子配位比为1:1,铬离子响应的线性范围是8.0×10-7-8.0×10-5 M,检测下限为1.9×10-7 M。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基于该化合物为载体的离子选择性电极对铬离子(III)的选择性较差。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建立了一种从早期囊胚中提取DNA以进行核内和核外DNA分析的方法。用这种方法从异种克隆大熊猫重构胚中提取总DNA,以大熊猫特异的微卫星DNA引物成功地扩增出了微卫星座位g~(010)。PCR产物双向测序表明,2个重构胚与大熊猫供体对照序列完全一致。结果证明该异种大熊猫重构胚的核的确来自大熊猫供体细胞核。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A method for DNA isolation from early development of blastocyst and further analysis of nuclear and mitochondrial DNA was developed in present study. Total DNA was prepared from interspecies reconstructed blastocyst and a giant panda specific microsatellite locus g(010) was successfully amplified. DNA sequencing of the PCR product showed that two sequences of reconstructed blastocysts are the same as that of positive control giant panda. Our results prove that the nucleus of interspecies reconstructed blastocyst comes from somatic nucleus of donor giant panda.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光镜首次对我国特有的灵长类动物藏酋猴的精子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 藏酋猴精子在大体结构上, 如头的形状、顶体大小、核的结构等, 与猕猴属其它种类相似, 其主要特征是顶体发达. 总长(79.96±0.29μm)及头长(5.97±0.05μm)、尾中段(11.98±O.05μm)与尾主段的长度(62.01±0.32μm)与红面猴(Macaca arctoides)及猕猴属其它种类存在明显差异(P<0.001). 结果表明藏酋猴与红面猴应分属于不同的种组, 与 Fooden 关于藏酋猴分类的结论一致。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对2日龄的食蚊鱼仔鱼的急性毒性,96小时LC_(50)是:铜,0.28毫克/升;汞,0.58亳克/升;镉,10.2毫克/升;六六六(丙体),0.53毫克/升;对硫磷,0.3毫克/升。依据20天的生长数据求得的铜、镉和对硫磷的最大允许毒物浓度分别是0.015—0.030、0.005—0.010和0.0015—0.0030毫克/升,相应的应用系数分别为0.05—0.1、0.0005—0.0009和0.005—0.01。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The distribution of microcystins (MCs) in various tissues of Wistar rats was studied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Rats were injected intravenously (i.v.) with extracted MCs at a dose of 80 mu g MC-LRequivalent/kg body weight. MCs concentrations in various tissues were detected at 1, 2. 4, 6, 12 and 24 h post-injection using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LC-MS).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MCs was found in kidney (0.034-0.295 mu g/g dry weight), followed by lung (0.007-0.067 mu g/g dry weight), stomach (0.010-0.058 mu g/g dry weight) and liver (0.003-0.052 mu g/g dry weight). The maximum MCs content in the whole body of rat, 2.9% of the injected dose, was observed at 2 h post-injection. MCs concentration was higher in kidney than in liver during the experiment, and two peaks of MCs concentration (at 2 and 24 h, respectively) were observed in kidney, indicating that MCs can be excreted directly via kidney of rat. Though heart, intestine, spleen, brain, gonad and stomach contained less than 0.2% of injected MCs during the whole experiment stage, the presence of MCs in these tissues represents potential damage to them. (c) 2008 Elsevier Ltd. All Fights reserved.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Genetic variation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of Leiocassis longirostris populations from the Yangtze River were investigated at mitochondrial DNA level. Th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upstream and mid-downstream of the Yangtze River. Three mitochondrial DNA fragments, ND5/6, cytochrome b (Cyt b) and control region (D-loop), were amplified and then digested by 10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s. Twenty-three D-loop fragments randomly selected were sequenced. Digestion patterns of ND5/6 by AluI and HaeIII, D-loop by HinfI and RsaI, and Cyt b by HaeIII were polymorphic. Ten and eighteen haplotypes were obtained from RFLP data and sequence data, respectively. The individuals from upstream and mid-downstream of the Yangtze River were apparent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average genetic distance was 0.008 and 0.010 according to the two data. Low diversities and decreasing abundance indicated that Leiocassis longirostris may be in severe danger and reasonable measures of fishery management should be ta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