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 resultados para Psicologia evolutiva de 3 a 6 anys
Resumo:
在遮雨棚控水条件下,采用盆栽的方式研究了不同秸秆覆盖量对玉米根、冠生长的影响。试验按对照(CK)和秸秆覆盖量0.3 kg/m2(SM0.3)、0.6 kg/m2(SM0.6)、0.9 kg/m2(SM0.9)、1.2 kg/m2(SM1.2)共设5个处理,水分按高水(占田间持水量的90%)和低水(占田间持水量的60%)设两个水平。分别测定了玉米根、茎、叶、穗干重,根系垂直空间分布及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明显改变了玉米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高水条件下SM0.6处理玉米根系、茎秆、叶和穗干重均高于其它处理;低水条件下,地上部分干重SM1.2最大,SM0.6次之;根系的垂直空间分布与水分和覆盖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覆盖措施主要影响下层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Resumo: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鸡粪和奶牛粪肥堆腐过程中有机酸的种类、含量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鸡粪腐熟过程中会形成和累积大量的有机酸 ,在堆腐的第 5周 ,最高含量可达 88 2cmol/kg ,DW ;不挥发性有机酸在堆腐的第 3周和第 5周分别达到两个高峰 ,挥发性有机酸在第 6周和第 9周分别达到高峰 ,到第 9周后 ,鸡粪中的有机酸大大降低。鸡粪中除了存在大量的芳香酸如苯二酸及其衍生物外 ,在堆腐的过程中还有大量的丁二酸及其衍生物等多元脂肪酸生成。奶牛粪肥的有机酸以不挥发性有机酸为主 ,总酸量最高可达 2 9 38cmol/kg ,DW ;奶牛粪肥中的不挥发有机酸主要是苯二羧酸的衍生物和长链脂肪酸。堆腐过程中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变化较大。堆腐的第 6周 ,产生了多种激素类物质
Resumo:
在长期冬小麦潜势试验和肥料试验的基础上 ,建立了作物光温水肥产量模型 ,从光温生产潜力、旱作产量潜势、现阶段施肥水平下光温水肥产量潜力和目前试区产量现状共4个层次 ,对黄土塬区旱作冬小麦的增产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指出 ,目前黄土塬区冬小麦实际产量仅达到了光温潜力的41 6 %、旱作产量潜势的49 3 %、试区施肥水平下光温水肥产量潜力的78 6 %。因此 ,采用合理施肥方式和加强田间管理 ,黄土高原塬区旱作冬小麦还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Resumo:
芨芨草 (Achnatherum splendens)又称积极草、席芨草等 ,属禾本科芨芨草属。多分布于我国北方 ,在黄土高原常分布于道路、村庄及沟坡陡坎上 ,多呈零星块状分布 ,集中连片较少。1 生物生态学特性芨芨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构成紧密的丘状草丛 ,丛径一般为 0 .5~ 1 .0 m,茎秆直立、坚硬 ,株高 0 .6~ 1 .8m。叶片坚韧、卷折 ,长 0 .3~ 0 .6 m。园锥花序 ,长 0 .3~ 0 .5 cm,小穗长 6~8mm,灰绿带紫色 ,在黄土高原多为 6~ 7月开花 ,8月中旬到 9月上旬种子成熟 ,芒自外稃齿间伸出 ,不扭转 ,易脱落。根粗坚韧 ,外被沙套 ,须根发达 ,成庞大根系 ,入土深达 0 .5~ 1 .5 m,根直径均达 0 .2~ 0 .3cm,根幅在 1 .5~ 2 .0 m,其根上有白色毛状菌根。在沙质棕钙土上 ,芨芨草有明显分蘖节位移现象 ,在放牧过度地段上 ,由于土壤坚实 ,即盐分集中在土壤上层 ,使之毛细管现象加速土壤干燥 ,因此 ,从土壤的剖面观察到残存的大量死根 ,即活根系集中于剖面的上部 ,由于根量的减少 ,引起分蘖数减少 ,如不合理放牧或刈割利用...
Resumo:
以苜蓿根瘤菌Rm10 2 1的 phaC基因突变体菌株Rm1114 4 (phaC ::Tn5 - 2 33)为受体菌 ,通过功能互补 ,成功地从构建的Bradyrhizobium japonicum USDA110基因文库中 ,筛查到能与Rm1114 4互补 ,使之恢复在以乙酰乙酸为唯一碳源的M9培养基 (M9-AA)平板上 5d形成明显可见菌落 ,以及在MOPS平板上形成粘液型菌落的表型的重组粘粒 pDC2 ;经证实 ,该粘粒带有 phbC基因 .完成了该基因的全序列测定并已在GenBank登记 ,登记号为AY0 775 80 .B .japonicumphbC基因由 180 3碱基对组成 ,GC含量 6 1.8% ,AT含量 38.2 % ;编码 6 0 0个氨基酸 ,Mr=6 6 .95× 10 3 .图 3表 3参 13
Resumo:
对岷江上游农林边界的影响域进行研究 ,以提高该区管理农田和林地的水平 .共调查 3种类型农林边界 10条样带 ,采用移动窗口法对植物多样性的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当窗口宽度达到 6~ 10时 ,SED曲线的变化趋向稳定 ,并且在曲线上有一或两个峰值出现 .不同类型边界的影响域是不同的 ,但均在距边界 5 0m内 .各类型边界的影响域多在 12~ 30m之间 .6条林地样带只有M 2和M6样带林地的影响域被确定 ,而 4条农田样带的影响域均被确定 .影响域的大小取决于边界两侧斑块类型和地形以及小气候等因子 ,但坡向对其影响不大 ;移动窗口法能有效地刻画边界动态 ,是一种分析边界简单而有力的工具 .这些结果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干旱河谷区农林间的相互作用 .
Resumo:
利用不同坡度径流小区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 ,研究侵蚀泥沙不同形态有机氮的流失规律 ,结果表明 :在 4次产流泥沙中 ,除氨基糖氮含量减少外 ,其它有机形态氮均存在增加趋势 ,以氨态氮含量增加最为显著。随坡度的下降 ,水解全氮、氨态氮和氨基酸氮含量呈增加趋势 ;泥沙中水解全氮、氨基酸氮、氨态氮、非酸水解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 ,其富集率随坡度的下降而增大 ,以氨基酸氮富集程度高 ,泥沙中氨基糖态氮反而无富集现象存在 ;当坡度分别为 2 5°、2 0°、15°、10°和 5°时 ,水解全氮流失量分别为 1135 .0、76 3.7、485 .5、313.0和 15 4.4kg/ km2 ,而氨基酸氮流失量则为 2 34.8、182 .7、12 1.1、76 .8和 33.9kg/ km2 ,占水解全氮的 2 0 .6 %~ 2 4.9%。氨态氮流失量为 742 .5、5 0 3.3、32 2 .2、2 0 8.9、97.4kg/ km2 ,占水解全氮的 6 3.1%~ 6 6 .7%。氨基糖氮占酸水解氮 1.1%~ 2 .9%。非鉴别氮占水解全氮的 5 .8%~ 12 .6 %。而酸水解氮与非酸水解氮之比分别为 ...
Resumo: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免耕补充灌溉和传统保墒耕作 3种方法对旱地土壤水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留茬少耕秸秆覆盖增加了夏闲期农田的蓄水量 ,为旱地小麦播种出苗提供了水分保证。小麦收获时的土壤水分含量 ,0~ 60 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 6.4mm,免耕补充灌水的为 6.7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 1 5 .3 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 ;60~ 1 0 0 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 3 0 .9mm,免耕补充灌水为 2 0 .3 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 3 3 .5 mm,也是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比传统耕作保墒技术增产 6.7%~ 5 4.8%。留茬少耕秸秆覆盖技术 ,提高了小麦播种时的底墒、灌浆时的土壤水含量 ,是一种有效的蓄水保墒、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的方法
Resumo:
壤水分平衡对气候变化存在着响应,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研究土壤水分的可能变化是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目标是利用经验统计方法解集GCM网格逐月的降水和温度数据,并使用建立的气候变化情景作为WEPP的输入文件评估黄土高原王东沟流域2010~2039年土壤水分平衡(土壤水分、蒸发、渗漏和蒸腾)的可能变化。结果表明,3种情景预测2010~2039年王东沟流域年均降水可能增长1.8%~17.5%,年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可能增长0.5~0.9℃和2.0~2.3℃。作物蒸腾变化主要在4~6月份,土壤蒸发变化主要发生在7~9月份;作物蒸腾年均变化-5%~19%,土壤水分年均变化-4%~4%,土壤蒸发年均变化-7%~7%,均为A2a减少,B2a和GGal增大;A2a的土壤水分渗漏增长最大,GGal次之,B2a基本不变。这些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及其导致的作物生长变化对土壤水分平衡存在重要的影响。
Resumo:
选择具有典型代表的辽宁北部平原区、河北坝上农牧交错区和渭北旱塬区农田防护林为研究对象 ,以主栽树种杨树林带为研究材料 ,针对每个特定类型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因子和防护目的 ,统计分析调查研究数据 ,确定了辽宁北部、河北坝上和渭北旱塬 3类型区农田防护林可持续集约经营模型的最优经营参数 .其中林带最适疏透度分别为 0 2 5~ 0 35、0 2 0~ 0 30和 0 2 75~ 0 375 ;主林带间距分别为 45 0~ 5 0 0m、2 0 0m和 2 0 0~2 5 0m ;副林带间距分别为 5 0 0~ 10 0 0m、5 0 0m和 35 0~ 45 0m ;林带带面宽度分别为 8m、9m和 4 5~ 8m ;林带行数分别为 3~ 4、6和 2~ 4;林带树木株行距分别为 2m× 1 5~ 3m、1 5m× 1 5m和 1 5~ 3m× 1 5~ 3m ,主栽树种的防护成熟龄分别为 15~ 16a、14~ 15a和 12~ 14a ;防护成熟期分别为 10a、10~ 11a和 12~ 14a ;最佳更新方式分别为隔带更新、半带嫁接更新和隔带更新 .
Resumo:
利用在黄土旱塬上布置的 13年小麦连作肥料定位试验资料 ,研究了旱地冬小麦氮磷的自然供给能力和吸收来源于肥料和土壤的氮磷相对比例。结果表明 ,旱地冬小麦氮素的自然供给能力为 2 6 6 8~ 2 7 4 9kg/hm2 ,平均为 2 7 2kg/hm2 ;磷素自然供给能力为 5 2 1~ 8 4 9kg/hm2 ,平均为 7 31kg/hm2 。小麦吸收氮素有 51 9%~ 76 8%来自氮肥 ,平均为 6 6 6 % ;而来自土壤为2 3 2 %~ 4 8 1% ,平均 33 4 %。小麦吸收磷素来源于肥料的为 13 6 %~ 4 7 8% ,平均为2 8 7% ;来源于土壤为 52 2 %~ 86 4 % ,平均为 71 3%。同一肥底基础上 ,随肥料用量的增加 ,小麦吸收氮或磷素来源于肥料的比例也增大 ,而来源于土壤的比例逐渐减少。本试验条件下 ,氮肥利用率变幅为 32 6 %~ 6 6 0 % ,平均为 51 1% ;磷肥利用率变幅为 1 72 %~ 14 0 2 % ,平均为 7 0 %
Resumo:
为揭示低温下光照对黄瓜光合作用的影响,在叶片水平对5℃ 100μmolm·-’·s-1和5℃黑暗处理4h后黄瓜叶片光合-光响应和光合-CO2响应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5℃黑暗处理4h使黄瓜叶片光饱和光合速率、表观光量子效率、CO2饱和光合速率以及梭化效率分别降低 22.5%、28.0%、31.3%和 37.2%,5℃ 100μmol·m-2·s-1使上述指标分别降低 56.1%、61.0%、54.0%和 54.3%,说明 100μmol·m-2·s-1光照明显加剧5℃低温对黄瓜叶片光合功能的伤害。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低温光照处理使黄瓜叶片 PSⅡ光合中心受到较严重的光抑制,类囊体跨膜质子梯度显著降低。对低温下光照对黄瓜叶片光合作用具有不良作用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Resumo:
采用砂培方法在温室条件下研究了低分子量有机酸柠檬酸、草酸、苹果酸及3种酸的混合物对大豆植株氮素积累、结瘤和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大豆植株氮素积累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使大豆地上部各时期氮素积累量的降低幅度分别为:苗期17.6%~44.9%,花期29.8%~88.4%,鼓粒期9.18%~69.6%,成熟期2.21%~41.7%;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大豆根瘤生长和固氮能力也有显著影响,表现为使根瘤数量、根瘤固氮酶活性和豆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降低,降低幅度分别为11.4%~59.6%,80.5%~91.7%和11.9%~59.9%,从而使大豆的固氮效率降低,最终导致大豆的固氮量较对照显著降低(降低幅度9.71%~64.5%).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大豆氮积累、根瘤生长和固氮能力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3种有机酸中,草酸的抑制作用相对大于柠檬酸和苹果酸,3种有机酸混合后,抑制作用加强.
Resumo:
抗旱节水化控技术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农业节水技术。它具有操作简便、投入少、见效快、易推广的优点 ,因而是一般常规技术所无法替代的。本文介绍了几种主要的抗旱节水化控制剂 (保水剂、土壤蒸发抑制剂、植物抗蒸腾剂、土壤结构改良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的特性及应用效果 ,并指出了该技术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以期为化学节水技术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Resumo:
研究了深圳市1991~2004年的酸雨时空分布、降雨化学组成及其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市酸雨14年间pH平均值为4.98,酸雨频率为44.2%;降雨中SO42-与NO3-比值是3.78¨1,低于全国平均值6.4;酸雨夏秋两季较为严重,主要集中在3~9月份,而冬春两季降雨酸度和酸雨频率均较小;酸雨强度由西向东依次减弱;降雨中离子来源主要是工业和交通排放的酸性污染物,但陆地源和海洋源对降雨酸度的影响也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