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 resultados para 7,8 seco holostylone a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原子吸收光谱法自五十年代提出以来发展十分迅速,迄今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仪器分析方法。对大多数元素的研究已趋于完善,要提高分析灵敏度比较困难。本工作主要从基体改进剂的角度来研究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提高某些元素,尤其是高温元素的测定灵敏度的方法及其应用。GFAAS测硼的报道很少,硼的分析灵敏度低原因的于硼在低温时易以氧化物形式挥发损失,而高温时又生成难熔的B_4C。因此,必须寻找合适的基体改进剂。本工作通过对基体改进剂量的试验以及基体改进剂对硼的灰化和原子化温度影响的研究,得到3Ca, Sr, Ca/Mg、Ca/La和Sr/Mg均可作为测硼的基体改进剂的结果,其中混合基体改进剂Ca/Mg、Ca/La和Sr/Mg较Ca、Sr单独作基体改进剂性能要优越。本工作将x射线衍射分析与热力学计算相结合,综合已有的实验现象,提出了硼原子化过程的初步机理,同时也解释了基体改进剂Sr(NO_3)_2对硼吸收信号的增强作用,并推测了相应原子化过程。即气态硼原子的产生源自固态硼原子的升华,而固态硼原子的产生源自B_2O_3的碳还原。Sr(NO_3)_2的增感作用在于子化前SrB_6的生成,减少了B_2O_3的挥发损失,阻止了B_4C的生成。此外,本工作在基体改进剂研究的基础上,选用Ca/Mg和Sr/Mg混合基体改进剂分别测定了饮用水,标准参考物质桃叶以及高温镍基合金钢中的痕量硼,进行了灵敏度、线性范围和抗干扰能力试验。硼1%吸收时的特征量分别为2.5 * 10~(-10)g和2.0 * 10~(-10)g,线性范围均达1.6μg ml~(-1),回收率在98-105%之间,精密度为4.7-8.4%。饮用水的检出限为50ng ml~(-1) B(3σ)。本工作还比较了金属盐类注入和浸渍处理石墨管后,GFAAS测硼的灵敏度、精密度和石墨管的使用寿命。用扫描电镜分析了石墨管的表面结构,并作了相应解释。建立快速、准确和灵敏的方法检测环境试样中的痕量Be、Al、Sn和Ge,是环境分析的重要课题之一。GFAAS作为一种灵敏的分析方法已广泛地用于环境分析上,但测定某些试样中的Be、Al、Sn和Ge灵敏度尚低。为此,本工作以Ca(NO_3)_2为基体改进剂探讨了增强这四种元素灵敏度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下对比测定,Ca(NO_3)_2能将Be、Al、Sn和Ge的分析灵敏度分别提高3.6,5.7,9和50倍。Ca(NO_3)_2不仅提高了Be、Al、Sn和Ge的分析灵敏度,而且也提高灰化温度,并降低原子化温度,也增强抗干扰能力。本工作还探讨了Ca(NO_3)_2对Be、Al、Sn和Ge的增感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钙对Be和Ge的增感主要在于气相作用,钙对Al的增感主要是固相作用,而钙对Sn的增感不仅有气相作用,也有固相作用。同时利用钙的增感作用直接测定了地下水及水系沉积物标样中的痕量铍,其检出限为5.5 * 10~(-13)g Be(3σ),回收率在98-105%之间,精密度为2.8-4.4%。也利用钙的增感作用直接测定了河水及地下水中的痕量铝,其检出限为1.1ng ml~(-1) Al (3σ),回收率在95-106%之间,测定的精密度为2.7-6.8%。此外,本工作也研究了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铝时各种氯化物的干扰现象。结果发现,NaCl,KCl,FeCl_3和CuCl_2对铝产生负干扰,这种干扰来自气相中Cl和Al的结合;MgCl_2和CaCl_2对铝产生正干扰,这种干扰来自它们的氧化物对铝的增感作用;HCl不干扰铝的测定,而HClO_4对铝的干扰与石墨管的表面有关。本工作所建立的GFAAS测Al,B,Be的方法,具有简单、快速,且灵敏度高的特点,适用于环境试样中痕量铝、硼、铍的测定。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稀土元素的荧光光度分析是一类重要的分析方法,是元素荧光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稀土元素总量中测定某一个单独的稀土元素,且是一种必然的要求。目前人们也在知方百计地寻找各种方法以提高荧光法的灵敏度、选择性及稳定性基于此本文做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7-碘-8-羟基喹啉-5-磺酸=溶化十六烷三甲铵荧光光度法测定痕量谱。。荥光法测定镨的报道十分罕见,8-羟基喹啉及共衍生物是带用的荧光试剂之一。它们已被广泛应用于铝、鎵、铟、锌、镉、锆、镧、钇等元素的荧光测定中,应用表面活性剂的胶束荧光体系带具有增铬、增数、增稳,提高选择性,改善实验条件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并建立了一些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荧光分析方法。但用8-羟基喹啉衍生物测定镨的荧光法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研究了镥-7-碘-8-羟茎喹啉-5-磺酸-表面活性剂的三元荧光体系,试验并确定了配合物形成的条件,不同表面活性剂对此体系的增敏作用表明:溴化十六烷茎二甲铵(CTMAB)的增敏效果最好,测定镥的最低浓度可达8.8ng/ml,试验了其它共存离子的影响,通过萃取色谱分离后,本方法可较好的用于测定天然混合稀坤的镥。二、偏最小二乘法(PLS)荧光光度法同时测定锌、铽、镨。通过直接激发便稀土离子产生荧光进行荧光分析的方法称直接荧光法(或无试剂荧光法)用这种方法对锌、铽、镨分别测定已有报道,但在用直接荧光法同时测定锌、铽、镨时彼此互相干扰,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将PLS法应用荧光光度法直接同时测定铈、铽、镨、各取了三个水平9个标准样,在355-560nm之间选择27个发射波长点测量荧光强度。并引入不相容因子来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此法用于龙南稀土样品中铈、铽、镨的同时测定,获得了满意的结果。三、Eu~(3+)-2-喀吩甲酰三氟丙酮-N_(263)-Triton X-100体系荧光分光光度测定痕量的铕本文首次提出了Eu~(3+)-TTA-N——(263)-Triton X-100体系的荧光光度法测定铕,试验了该荧光体系的检测下限可述,0.9ng/ml,并可允许存在一定量的其它共存稀土元素,较好地应用直接测定包头混合稀土氧化物中的痕量铕。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利用膜天平、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电子显微镜以及X-射线衍射仪等手段研究了新合成的尚未见文献报道的材料的界面膜和LB膜的性质和结构,对卟啉LB膜导电特性和气敏特性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到下述结论:(1)利用预处理的新方法研究了界面膜的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预处理过程能用于判别界面膜的存在状态。(2)随着取代基上碳原子数增加,分子在水面上占据表观截面积呈现增大趋势。(3)取代链的长度对膜的沉积类型有重要影响,短链取代卟啉仅能以Z型方式沉积,而长链取代卟啉能以Y或Z型方式沉积。(4)取代侧链的长度对卟吩环取向影响较小,几种化合物的取向角在30°- 40°之间。(5)花生酸与TPIAPP掺杂后可减弱卟啉分子在LB膜中的相互作用。(6)取代链长度对膜结构的有序性有影响。短链取代卟啉不能给出布拉格衍射峰。(7)混合膜中,由于卟啉的混杂使花生酸的相变向低温方向移动,并有熔程变长的现象。(8)所研究材料的LB膜面的内导电能力较差,加入NH_3和NO_2后膜的电导不发生显著变化。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天然免疫分子TRIM5α(tripartite motif protein 5α)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的宿主细胞内逆转录病毒限制因子。在灵长类动物细胞中,TRIM5α蛋白可以在病毒进入细胞后、逆转录前的阶段抑制HIV-1、N-MLV和EIAV等逆转录病毒的复制。由于TRIM5α分子的作用,绝大部分旧大陆猴(Old World monkey)都不能感染HIV-1。而在新大陆猴(New World monkey)中,鹰猴是唯一不感染HIV-1的灵长类动物。研究证明,鹰猴细胞中存在的TRIM5-CypA融合蛋白(owl monkey TRIM5-CypA,omTRIMCyp)介导了抗HIV-1的作用,从而使鹰猴不能感染HIV-1。研究证明,平顶猴是旧大陆猴中唯一报道可以感染HIV-1的灵长类动物,但是其感染HIV-1的机制并不清楚。根据现行的灵长类动物分类学,原属平顶猴群体(M. nemestrina group)的三个亚种分为猕猴属的三个不同种:巽他平顶猴(Sunda pig-tailed macaque,M. nemestrina),北平顶猴(Northern pig-tailed macaque,M. leonina)和明打威猴(Mentawai macaque,M. pagensis)。本论文对中国云南境内北平顶猴TRIM5基因座和感染HIV-1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通过PCR和测序对北平顶猴基因组TRIM5基因座进行分析,发现一个CypA假基因的cDNA通过逆转座机制插入至TRIM5基因座的3’-UTR区域,形成了一个不同于鹰猴TRIM5-CypA的新型融合基因npmTRIMCyp(northern pig-tailed macaque TRIM5-CypA)。通过RT-PCR对npmTRIMCyp融合基因的转录本进行分析,我们鉴定出npmTRIMCyp共有3种不同的选择性剪接产物,分别为npmTRIMCypV1-V3。进一步克隆和测序这3种不同选择性剪接体,通过丰度和序列分析证实:npmTRIMCypV2是优势剪接体,可能在该融合基因产物的功能中发挥作用。研究发现北平顶猴npmTRIMCyp融合基因主要转录本中外显子7和8均被剪切掉。外显子7剪接丢失机制源于TRIM5第6内含子内 3’剪接位点的G/T突变。我们克隆了npmTRIMCyp融合基因cDNA的蛋白编码区ORF,并构建了重组表达npmTRIMCyp的载体,转染HeLa和HeLa-T4细胞并获得稳定表达的细胞株。通过感染HIV-1证实,npmTRIMCyp融合蛋白不能够限制HIV-1的感染和复制,这可能是北平顶猴作为旧大陆猴中唯一对HIV-1易感的灵长类动物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通过HIV-1感染灵长类动物PBMCs实验证实,北平顶猴可以感染HIV-1。npmTRIMCyp可以有效地限制HIV-2ROD的复制,但对SIVmac239只有十分微弱的限制活性。通过构建鹰猴omTRIMCyp和北平顶猴npmTRIMCyp的置换剪接体(SWAP-1和SWAP-2),转染融合基因及其置换剪接体的CRFK细胞激光共聚焦实验证明,npmTRIMCyp、SWAP1和SWAP2在细胞内主要存在于胞浆中。稳定表达融合蛋白和置换剪接体的CRFK细胞感染HIV-1-GFP-VSVG分析表明,含omTRIMCyp外显子7的SWAP-1和SWAP-2均具有限制HIV-1活性,但SWAP-1的活性更强一些,这表明TRIM5结构域的外显子7可能在介导对HIV-1的限制活性中发挥了协同辅助作用。免疫共沉淀研究表明,npmTRIMCyp不能识别和结合HIV-1的衣壳蛋白。对北平顶猴中介导识别逆转录病毒区域的基因组部分进行了测序,共鉴定出46个多态性位点,表明在北平顶猴识别逆转录病毒衣壳区域存在较高的多态性。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1、喜树碱类衍生物抗HIV构效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 喜树碱为传统的抗肿瘤药物。本研究对经过化学结构修饰的喜树碱类衍生物进行抗HIV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其抗HIV构效关系。 我们对喜树碱类衍生物A系列化合物A1(喜树碱)、A2(10-羟基喜树碱)及A3(7-羟基喜树碱)进行了抗HIV活性检测。化合物A1和A3有较好的抗HIV-1和抗HIV-2活性,化合物A2没有显示抗HIV活性。表明化合物A1的C-10位上-OH基团修饰可能会降低抗HIV活性,化合物A1的C-7位上-CH2OH基团修饰和C-20位-CH3缺失可能会提高其抗HIV活性。对化合物A3和A1的抗HIV机制研究发现:二者对整合酶有一定的结合活性,对慢性感染H9/HIV-1ⅢB 和Jurkat/HIV-1ⅢB细胞中病毒复制没有抑制活性、不能阻断H9/HIV-1ⅢB与正常细胞间的融合,对重组的HIV-1蛋白酶和逆转录酶没有抑制活性。化合物A1和A3不具有选择性杀伤HIV-1ⅢB慢性感染的H9和Jurkat细胞系的作用。进一步进行化合物A3诱导 H9和H9/HIV-1ⅢB、Jurkat和Jurkat/HIV-1ⅢB的凋亡实验显示,化合物A3诱导感染HIV-1ⅢB和未感染病毒细胞的凋亡没有选择性。据此我们初步认为化合物A3和A1的抗HIV作用可能与抑制整合酶活性有关,该化合物可能还作用于其它靶点。 喜树碱类衍生物B系列中化合物B1为20(S)-O - [-O-( 1'-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4'-丁二酸)]-20-喜树碱酯,化合物B2为20(S)-O - [-N-( 1'-氧基-2',2',6',6'-四甲基-1',2',5',6'-四氢吡啶酰胺)-4'-丙氨酸)]-20-喜树碱酯)。我们对化合物B1和B2进行了抗HIV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化合物B2有较好的抗HIV-1和抗HIV-21、喜树碱类衍生物抗HIV构效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 喜树碱为传统的抗肿瘤药物。本研究对经过化学结构修饰的喜树碱类衍生物进行抗HIV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其抗HIV构效关系。 我们对喜树碱类衍生物A系列化合物A1(喜树碱)、A2(10-羟基喜树碱)及A3(7-羟基喜树碱)进行了抗HIV活性检测。化合物A1和A3有较好的抗HIV-1和抗HIV-2活性,化合物A2没有显示抗HIV活性。表明化合物A1的C-10位上-OH基团修饰可能会降低抗HIV活性,化合物A1的C-7位上-CH2OH基团修饰和C-20位-CH3缺失可能会提高其抗HIV活性。对化合物A3和A1的抗HIV机制研究发现:二者对整合酶有一定的结合活性,对慢性感染H9/HIV-1ⅢB 和Jurkat/HIV-1ⅢB细胞中病毒复制没有抑制活性、不能阻断H9/HIV-1ⅢB与正常细胞间的融合,对重组的HIV-1蛋白酶和逆转录酶没有抑制活性。化合物A1和A3不具有选择性杀伤HIV-1ⅢB慢性感染的H9和Jurkat细胞系的作用。进一步进行化合物A3诱导 H9和H9/HIV-1ⅢB、Jurkat和Jurkat/HIV-1ⅢB的凋亡实验显示,化合物A3诱导感染HIV-1ⅢB和未感染病毒细胞的凋亡没有选择性。据此我们初步认为化合物A3和A1的抗HIV作用可能与抑制整合酶活性有关,该化合物可能还作用于其它靶点。 喜树碱类衍生物B系列中化合物B1为20(S)-O - [-O-( 1'-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4'-丁二酸)]-20-喜树碱酯,化合物B2为20(S)-O - [-N-( 1'-氧基-2',2',6',6'-四甲基-1',2',5',6'-四氢吡啶酰胺)-4'-丙氨酸)]-20-喜树碱酯)。我们对化合物B1和B2进行了抗HIV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化合物B2有较好的抗HIV-1和抗HIV-2活性,而化合物B1的抗HIV活性差。表明化合物B1的C-4’位-CH2被-NH取代,同时C-3’位-CH3修饰可能会提高其抗HIV活性。对化合物B2的抗HIV机制研究发现,化合物B2对慢性感染H9/HIV-1ⅢB细胞中病毒复制没有抑制活性、不能阻断H9/HIV-1ⅢB与正常细胞间的融合,对HIV-1蛋白酶、重组的HIV-1逆转录酶及整合酶没有抑制活性。化合物B2不具有选择性杀伤HIV-1ⅢB慢性感染的H9细胞系的作用。化合物B2抗HIV的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2、HIV/AIDS患者疱疹病毒感染状况及性病患者的HIV感染状况分析 疱疹病毒是AIDS患者合并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引起人类疾病的8种疱疹病毒与HIV感染及AIDS进展、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密切相关。为了解HIV/AIDS患者人类8型疱疹病毒感染状况,我们检测了30例AIDS患者、40例HIV携带者及70例正常对照的液标本中8型疱疹病毒感染状况。采用ELISA法检测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和巨细胞病毒(CMV);采用PCR法检测EB病毒(EBV)、疱疹病毒6型(HHV-6)、疱疹病毒7型(HHV-7)及疱疹病毒8型(HHV-8)。结果显示,HIV/AIDS患者中HSV-1、HSV-2、VZV、CMV、HHV-6、HHV-8 阳性率均高于健康体检者,其中AIDS患者VZV感染率与HIV携带者有显著性差异;在AIDS患者中多种疱疹病毒共感染普遍存在,必须重视HIV/AIDS患者合并疱疹病毒感染的防治。 性病可促进HIV的传播,了解性病患者的HIV感染状况及临床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自愿接受HIV咨询检测的基础上,对临床确诊的412例性病患者进行HIV-1/2抗体检测,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412例性病患者的HIV检出率为2.9%。性病患者中检出HIV阳性率依次为:尖锐湿疣(6.2%)、生殖器疱疹(4.2%)、梅毒(3.4%)、淋病(1.5%)及非淋菌性尿道炎(1.0%)。83.3%合并感染HIV的性病患者存在多性伴,商业性行为普遍存在,安全套使用率极低现象。感染HIV的尖锐湿疣及生殖器疱疹患者以频繁复发为突出表现,1例合并感染HIV的梅毒患者半年即进展为神经梅毒。性病患者是HIV感染的重要高危人群,危险性行为是其感染HIV和其它性病的主要原因,应该加强性病患者的HIV检测。对临床上频繁复发的尖锐湿疣及生殖器疱疹患者、快速进展的梅毒患者应高度怀疑合并HIV感染的可能。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鰋鮡鱼类共包括9 属43 种(亚种),隶属于鲇形目(Siluriformes)鮡科 (Sisoridae)鰋鮡亚科(Glyptosternae)中鰋鮡族(Tribe Glyptosternini)的鰋鮡 亚族(Subtribe Glyptosternina)。鰋鮡鱼类形态上的共同特征为:无胸吸着器,胸、 腹鳍水平展开,第一根鳍条完全分节或在外缘生出许多软骨细条,被外表皮所裹, 在腹面看到的是许多与分节或软骨细条大致对应的横纹皱褶。鰋鮡鱼类集中分布 于青藏高原周边的水系中,部分属种向西分布到了中亚地区的阿姆河上游,是适 应山区急流环境的一群鱼类。近年来一系列的研究表明,鰋鮡鱼类为一单系类群, 它的起源和演化与青藏高原的隆升有着直接的关系。鰋鮡鱼类的系统发育研究, 可以为青藏高原隆升的年代、幅度和形式提供间接的证据,其系统发育树的拓扑 结构也直接反映了东喜马拉雅地区诸水系的形成与演变。 本研究对鰋鮡鱼类9 属进行了系统整理。1. 发现并描述了异齿鰋属 (Oreoglanis)两新种,分别为分布于景东无量山(澜沧江水系)的景东异齿鰋 (O. jingdongensis)和分布于怒江水系南景河和南滚河的无斑异齿鰋(O. immaculatus)。认为分布于中国的异齿鰋属鱼类均属于尖须异齿鰋种组(O. siamensis species group)。指出区分异齿鰋属两个种组:尖须异齿鰋种组和细尾 异齿鰋种组(O. delacouri species group)的特征是下唇中部是否具有中央缺刻, 尾型的差别(新月型尾或凹型尾)不能用来区分两个种组,给出了异齿鰋属的检 索表,并绘制了异齿鰋属鱼类分布图。2. 对鮡属(Pareuchiloglanis)鱼类进行了 系统整理,通过外部形态度量性状的比较,认为分布于澜沧江水系的,曾经被鉴 定为扁头鮡(P. kamengensis)的标本,应属于大鳍鮡(P. macropterus),扁头鮡 和大鳍鮡之间的最明显的差别在于腹鳍前长的不同。前者的腹鳍前长为体长的 53.2-64.9%,后者的腹鳍前长均不达体长的50%。3. 通过比较金沙江水系分布的 5 种鮡属鱼类,中华鮡(P. sinensis)、前臀鮡(P. anteanalis)、壮体鮡(P. robusta)、 四川鮡(P. sichuanensis)和天全鮡(P. tianquanensis),认为天全鮡和四川鮡之 间分布水系重叠,外部形态亦无差别,天全鮡很可能为四川鮡的同物异名。给出 了鮡属鱼类的系统检索表,并绘制了鮡属鱼类分布图。利用分子系统学的原理和方法对鰋鮡鱼类进行系统发育研究。测定了6 属 15 种鰋鮡鱼类和鮡科中非鰋鮡鱼类4 属7 种共28 个体的线粒体Cyt b 基因部分 片段和全序列(1138 bp),结合从GenBank 下载的相关类群相同的基因序列,以 魾属(Bagarius)的巨魾(B. yarrelli),纹胸鮡属(Glyptothorax)的穴形纹胸鮡 (G. cavia)、亮背纹胸鮡(G. dorsalis)、扎那纹胸鮡(G. zainaensis),福建纹胸 鮡(G. fukiensis fukiensis)、海南纹胸鮡(G. fukiensis hainanensis),黑鮡属(Gagata) 的长丝黑鮡(G. dolichonema)以及褶鮡属(Pseudecheneis)的黄斑褶鮡(P. sulcatus) 和无斑褶鮡(P. immaculatus)作为外类群,采用贝叶斯法(Bayesian)、最简约 法(maximum pasimony, MP)和邻接法(neighbour-joining, NJ)构建系统发育树。 结果显示: 1. 鰋鮡鱼类为一单系类群,并且与褶鮡属互为姐妹群关系; 2. 原鮡属、鰋属和凿齿鮡属是鰋鮡鱼类的三个基部类群; 3. 异齿鰋属构成为一个单系群,大鳍异齿鰋最早从该属的基部分化出来; 4. 石爬鮡属构成一个单系,并与分布于金沙江水系的中华鮡+前臀鮡构成姐妹 群,黄石爬鮡和青石爬鮡的单倍型相互交错;显示两个物种的分类是不合适的, 而是同一水系不同支流种群之间梯度变异的例子,依据本次研究所得出的三个分 支图,结合青石爬鮡自西至东分布于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青衣江、岷江等 的分布格局以及形态特征的分布,显示形态特征的分布变化有以下趋势:自西至 东,腹鳍位置逐渐前移;颌须渐趋缩短;胸鳍趋向发达、伸达腹鳍起点。这些变 化趋势是同一水系不同支流种群之间梯度变异的极好例子; 5. 分布于澜沧江以西(包括澜沧江)水系的鮡属鱼类(扁头鮡、细尾鮡、短鳍 鮡)与分布于怒江和伊洛瓦底江水系的拟鰋属鱼类构成为一支,并且二者共同与 分布于元江上游(红河水系)的大孔鮡构成为单系。其中,短体拟鰋和拟鰋互为 姐妹种;而扁头鮡和短鳍鮡也互为姐妹种;细尾鮡的系统地位则尚不能确定; 6. 无论在MP 树、贝叶斯树还是NJ 树中,石爬鮡属、鮡属、拟鰋属和异齿鰋属 构成一个单系,并且支持率达到了100%。 7. 鰋属位于鰋鮡鱼类的基部,是较早就从鰋鮡鱼类祖先中演化出来的一个类群, 鰋类的口吸盘是一个趋同性状,是在急流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适应性性状,在 鰋类各属中不是同源特征; 8. 鮡属鱼类不是一个单系类群,分布于金沙江流域的鮡属鱼类与同流域分布的石爬鮡属鱼类聚成一支;澜沧江及其以西水系分布的鮡属鱼类与同流域分布的拟 鰋属鱼类聚成一支,之后这两支又同异齿鰋属共同构成为一个大支。 结合鰋鮡鱼类的系统发育分支图对其动物地理学进行研究。鰋鮡鱼类是由类 似纹胸鮡属(Glyptothorax)鱼类的祖先演化而来,鰋属(Exostoma)和凿齿鮡 属(Glaridoglanis)是较早就从从类似原鮡的祖先中演化出来,鮡属、石爬鮡属、 拟鰋属和异齿鰋属这一大支由类似原鮡的祖先演化而来。在青藏高原强烈隆起等 重大地理隔离事件发生之前,类似于现生的原鮡属鱼类已经广布喜马拉雅山脉东 西两侧。在青藏高原强烈隆起等重大地理隔离事件发生后,鰋鮡鱼类在相同的地 理隔离下独自演化为现在的分布格局。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近年来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 Blanchard)在云南爆发成灾,严重为害蔬菜、花卉及部分粮食作物,已对云南省的农业构成了巨大威胁。目前在防治工作中虽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因对该虫的基本生物学特性缺乏了解,使得防治工作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在世界范围内,南美斑潜蝇是一种危险性害虫。在国外,对南美斑潜蝇的生物学研究做过一些工作,但在国内未见任何研究报道。作者开展本项研究是想了解该虫的生物生态学问题,为探讨其成灾机制提供基础,同时也期望为该虫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运用室内饲养观察、组织切片及显微分析、营养成分分析及野外调查等方法,作者研究了昆明地区南美斑潜蝇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与寄主植物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南美斑潜蝇在云南省分布区域包括8个地、州,70余个县,发生面积约72万亩。其为害的寄主植物涉及41个科近300种。较喜好的寄主有蚕豆、繁缕、菠菜、生菜、满天星、芹菜、莴笋、黄瓜、菜豆等。2、成虫大部分于上午羽化,雄虫羽化时间稍早一些,雌性比为1.07:1。羽化后第二天是求偶与交配高峰期,大部分交配在上午进行。雌虫羽化后2-5天取食量较多,在满天星上日平均取食孔数为60个,总产卵量为140粒,第13天产卵量最多。成虫在10:00-12:00和14:00-16:00有两个活动高峰期,且下午活动盛于上午。雌成虫寿命为5-21天,平均为14天,雄成虫寿命为3-7天,平均为5天。3、雄虫在求偶过程中用腿节摩擦腹部磨擦器以吸引雌虫交配,在较高的种群密度下,雄虫在交配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雌虫在取食和产卵之前用跗节、产卵器和喙上的感受器对寄主的适合度进行探查和评估。4、南美斑潜蝇卵、幼虫及蛹的发育临界低温分别为6.6、7.2及4.6 ℃,有效积温分别为50.5、84.2和182.2日度。昆明地区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南美斑潜蝇的存活,南美斑潜蝇在昆明地区可全年发生,发生代数为16代。5、保护地内南美斑潜蝇成虫的高峰期出现在4月、5月、7月和8月。南美斑潜蝇的发生受温度、降雨、农药、作物种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6、南美斑潜蝇的寄生蜂有两种寄生类型,一种是从南美斑潜蝇的幼虫中发育和羽化,另一种是寄生南美斑潜蝇幼虫,从南美斑潜蝇蛹中羽化。前者包括:姬小蜂科(Eulophidae)的潜蝇姬小蜂Pediobius mitsukurii和豌豆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isaea。后者为离颚茧蜂亚科(Dacnusaina)的潜蝇离颚茧蜂Dacnusa sp.。7、寄主叶片的组织结构影响南美斑潜蝇的寄主选择性,叶片表皮外壁较厚,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紧密度程度较高将对南美斑潜蝇的取食和产卵以及幼虫在叶肉内的取食和发育形成阻碍作用。其中,叶片表皮外壁厚度对雌虫寄主选择性的影响程度最大,幼虫的发育则更多地受到栅栏组织的紧密程度和海绵组织的紧密程度制约。叶片表皮外壁的厚度,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紧密程度应作为作物抗南美斑潜蝇的重要特征。8、叶片蛋白质和氮的含量与南美斑潜蝇的寄主适合度正相关性显著,蛋白质和氮含量高的寄主叶片适合南美斑潜蝇的存活。植物叶片蛋白质和氮的含量可作为一种潜在的抗性因素而加以利用。9、云南适宜南美斑潜蝇生长繁殖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寄主植物资源是造成该虫在云南大发生的两大环境因素,人类的经济活动加剧了该虫的扩散和泛滥成灾。当前在南美斑潜蝇种群数量大,为害严重时药剂防治作为一种快速有较的防治方法是必要的,但长期单一使用,会使害虫抗药性增加。因此,对南美斑潜蝇的防治,应建立自然抑制体系。这就需要同时进行农业和生物防治,建立综合防治体系。以上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认识南美斑潜蝇种群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而且有助于理解南美斑潜蝇在云南爆发成灾的过程,进而为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和综合防治实践提供了依据。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黑白仰鼻猴(Rhinopithecus bieti)分布区北端的南仁(99o04’E, 28o34’N), 野外工作分别于2001年4月10日 - 6月30 日(代表冬末和春季),9月14日 - 12月20日(夏秋季)进行。我们分别用粪便取样法、录像带记录和直接观察法收集了猴群生境的垂直利用、过夜处选择和社会组织数据。此外,我们于1998年8月20日到12月31日在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老所利用全发生取样法(All-Occurence sampling)收集了一个单雄多雌单元(One-male, multi-female unit: OMU)的性行为数据。另外,我们利用昆明动物所1994 - 2003年和昆明动物园1991 - 2003年笼养黑白仰鼻猴群的出生记录来说明出生季节和出生间隔。 黑白仰鼻猴群全年在3500 - 4300 m的林带上活动,集中利用的海拔带为3900 - 4200 m,这可能与猴群的主食(松萝)主要分布于高海拔有关。冬季, 山沟中的粪便密度高于山脊,这可能是猴群在沟中过夜的缘故。猴群喜欢在树高(27.5 ± 3.2 m)较高、胸径(57.9 ± 16.9 cm)和树冠(6.3 ± 1.4 m)大的针叶树(云冷杉)上过夜。猴群冬季喜欢在阳坡中部的针叶树上过夜,这样既安全又可以接受适量的阳光照射。这是猴群在选择最安全和最暖和过夜处的一种折衷策略。 1994年猴群OMUs大小为7.8 ± 1.7(n = 17),成年性比(M/F)是1.0: 3.8。2001年OMUs大小为10.1 ± 3.7 (n = 15),成年性比是1.0: 4.9。1994-2001年,OMUs中每个成年雌性每年的平均增长率是0.04。这种OMU-band两层社会组织与Kirkpatrick(1996)的报道一致。 雌性以匍匐地面或栖木上,同时面部和视线左右摆动,或者坐着上下移动头部的动作邀配;雄性则以伴有特别的叫声、露齿动颌表情邀配。在有射精记录的观察日中,平均每5.2次爬跨有1次射精,而单次爬跨就射精的仅占4.4%。雌性邀配了18次射精爬跨的大多数(72%),但163次非射精爬跨中她们邀配的仅为45%。雄性在射精交配中叫声多于非射精交配。该种交配模式与其它疣猴亚科动物相似,而性内交配竞争可能与这种模式的进化有关。 笼养黑白仰鼻猴群的出生日期为12 - 6月份,出生高峰期为3 - 5月份。猴群的平均出生日期为4月18日(标准差为43天),中位出生日期为4月10日。猴群的出生间隔平均为624 ± 150天(n = 15,范围:332 - 787天)。幼猴可活到1岁后的出生间隔(706 ± 71, n = 12, 498 - 787天)显著长于1岁内死亡或流产后的出生间隔(428 ± 87, n = 5, 332 - 568天)。婴猴性比(M/F)显著偏离1: 1。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The estimate for the lowest cost of SODL (silicon on defect layer) solar cell is made according to the price standard of present market. The estimate shows that the PV (photovoltaics) energy costs can be reduced from today's 25-30 cents/(kW h) to 7-8 cents/(kW h) which is comparable with the present cost of electricity generated by traditional energy sources such as fossil and petroleum fuels. The PV energy costs could be reduced to a value lower than 7-8 cents(kW h) by developing SODL technology. The SODL solar cell manufacture featuring simple processes is suitable to large scale automated assembly lines with high yield of large area cells. Some new ideas are suggested, favoring the further reduction in the cost of commercial solar cells.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IC制造艺的发展,持续增加着VLSI电路的集成密度,亦日益加大了电路故障测试的复杂性和困难度。作者在承担相应研究课题的基础上,综述了常规通用测试方法和技术,并分析了其局好性。详细叙述了边界扫描测试(BST)标准、可测性设计(DFT)思想和内建自测试(BIST)策略。针对片上系统(SoC)和深亚微米(VDSM)技术给故障测试带来的新挑战,本文进行了初步的论述和探讨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介绍了国际上流行的长波长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的研制方法及其在固体激光器被动锁模和被动调Q中所起的作用,并分别就Cr4+:YAG,Cr:Forsterite等激光器进行了阐述.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基于编码正交频分复用的数字音频广播(DAB)具有鲁棒性高和激光唱盘(CD)音质等优良性能,带内同频道(IBOC)制式的DAB能够在已有的模拟广播频道内同播模拟和数字两种信号,完全兼容现有的模拟接收机,以较低成本实现向全数字化DAB的平滑过渡。作者论述了FM IBOC DAB的频谱分析,综述了混合模式FM IBOC DAB的发射(接收)机的基本结构和感知音频编码、前向纠错编码、OFDM、第一邻频道干扰消除、时间延迟分集和音频混合等关键技术,提出了发展我国的IBOC DAB的一些建议。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数控DC-DC变换器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易于与数字系统进行单片集成。DC-DC的数字控制算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复杂的算法(如PID)需要在片内集成ADC,增加了设计难度。较为简单的控制方案只使用单一的比较器作为反馈输入部件,但动态性能较差。本文在已有的单比较器恒定步长反馈数控Buck转换器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类变步长反馈的方案。由于仍使用单比较器或窗口比较器,它的结构简单且易于集成。它借鉴了对分搜索的思路,能根据输出电压反馈的结果动态地改变占空比的变化步长,从而明显地提高了原有恒定步长反馈数控变换器的动态性能。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报道了由选择氧化和选择腐蚀法相结合研制的GaAs/AlGaAs垂直腔面发射半导体光器,DBR中的AlAs经选择氧化后形成的氧化层作为有源区的横向电流限制层,器件的最低阈值电流为3.8mA,输出功率大于1mW,发散角小于7.8°,高频测量脉冲上升沿达100ps,并制成了2×3列阵器件.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维生素C生产废水有机物浓度高、成分复杂、排放量大,是一种亟待处理的典型工业废水。本研究分别采用实验室规模和中试规模的升流式厌氧颗粒污泥床反应器(UASB)对该制药工业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工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采用两种不依赖于纯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手段—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扩增核糖体DNA限制性分析(ARDRA)技术揭示了UASB反应器不同运行阶段污泥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及变化。此外,首次研究了零价铁(Fe0)在厌氧消化过程中对反应器运行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采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厌氧消化池絮状污泥和处理啤酒废水的颗粒污泥混合接种,小试中温(35±1℃)UASB反应器在其运行的第65天启动成功。反应器稳定运行阶段,在进水COD浓度为9000mg/L、水力停留时间为12h、容积负荷为13.6 kgCOD/m3.d条件下,其COD去除率稳定在85~90%之间,沼气产率达到4.5 m3/m3.d,沼气甲烷含量平均为72%。中试UASB反应器的接种污泥为厌氧消化污泥,其启动时间相对较长,为90天。在稳定运行期,反应器的进水COD浓度为8000~10000mg/L,水力停留时间和容积负荷分别保持在12~16h和10.6~14.2 kgCOD/m3.d范围,该阶段反应器的平均COD去除率稳定在85%左右,沼气产率平均为5.2m3/m3.d,沼气中甲烷含量为69%。上述结果表明中温UASB工艺用于维生素C生产废水处理是高效、可行的。 与对照反应器相比,添加Fe0的小试UASB反应器的COD去除率和沼气产量分别提高了6.5%和10.2%。同时,磷酸盐平均去除率为79%,比对照提高了64%,目前尚未见类似研究报道。在中试规模的UASB反应器中补充一定量的Fe0可缩短反应器启动时间,促进颗粒污泥的形成,该结果可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培养试验进一步表明,Fe0可以作为产甲烷菌还原CO2生成甲烷的电子供体。培养实验还表明,当系统中存在硝酸盐(0.40 mM)和硫酸盐(0.26 mM)时,Fe0促产甲烷过程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采用细菌通用引物968F/1401R和341F/907R获得的PCR-DGGE指纹图谱均表明UASB反应器不同运行阶段细菌种群结构变化明显。小试和中试稳定期污泥的微生物多样性均高于各自初始接种污泥。产甲烷菌通用引物340F/519R的PCR-DGGE结果显示,虽然接种污泥中产甲烷菌的丰富度系数略低于稳定期,但总体而言,反应器运行期间产甲烷菌的种群组成相对稳定。 通过构建不同处理和不同运行阶段污泥样品的16S rRNA基因文库并对克隆基因进行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测序分析。结果表明,稳定期两个反应器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但与各自接种污泥差异明显。小试UASB反应器接种污泥中细菌的优势菌群分别为变形菌纲的δ亚纲(28.7%)和β亚纲(17.4%),至稳定运行期则演替为革兰氏阳性低GC菌群(21.9%)和变形菌纲的δ亚纲(14.0%)。中试反应器接种污泥Green non-sulfer bacteria(25.9%)和变形菌纲的δ亚纲(16.4%)类群占优势,而稳定期Green non-sulfer bacteria类群(17.9%)、革兰氏阳性低GC菌群(16.2%)和变形菌纲的δ亚纲(15.4%)为优势菌群。 产甲烷菌的优势克隆为SRJ 230、SRJ 26和SRJ 583,前两者分别与Methanosaeta concilii和未培养的Methanobacteria-like克隆Gran7M4的同源性达到97%和98%,后者与Methanomethylovorans. sp同源性为99%。接种污泥中上述类群占总克隆数量的比例较低。小试、中试接种污泥中产甲烷菌分别占7.8%和3.0%,但稳定运行期,该比例明显增加,分别达到21.9%和18.8%。上述结果表明启动期与稳定期污泥产甲烷菌种群组成相对稳定,但各类群数量明显增加。 添加Fe0的UASB反应器稳定运行期污泥中产甲烷菌比例(31.2%)高于对照反应器(24.2%), 革兰氏阳性低GC类群、变形菌纲的δ亚纲比例差异不明显,而变形菌纲β亚纲(6.0%)和Green non-sulfer bacteria(9.2%)的比例均分别低于对照反应器(13.1%和17.1%)。该结果表明,添加Fe0使反应器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发生了显著变化。 此外,在添加Fe0的UASB反应器中检测到特异性的克隆SRJ 341和SRJ 320,两者分别同磷酸盐去除和铁氧化有关的克隆子Orbal D41和Clone195的序列相似性达95%和96%。这两个类群可能分别与磷酸盐去除及铁促产甲烷作用密切相关。这一结果尚未见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