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resultados para 88-PCM-2
Resumo:
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硝酸镧与冠醚(2,2)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发现其具有与报道的Eu(NO_3)_3(2,2)配合物不同的配位方式.晶体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晶胞参数为a=10.312(2)(?);b=12.745(3)(?);c=8.917(2)(?);α=103.79(2)°;β=112.73(2)°;γ=83.68(2)°;V=1049.5(5)(?)~3;F(000)=587.88;Z=2.结构用重原子法解出;R值为0.0292.用INDO法计算了配合物的净电荷分布,电子结构、键级.结果表明,镧与配位原子间的键具有一定程度的共价性.镧的5d轨道对共价性的贡献最大,而4f轨道基本上不参与成键.La-N比La-O(醚)间存在较强的作用,增大了配合物的稳定性.
Resumo:
由湍流大气中斜程传输时准单色高斯-谢尔(GSM)光束互相干函数的解析式导出了该光束的复相干度.然后,利用表征光束空间相干性的横向相干长度,研究了斜程传输时大气湍流对准单色GSM光束空间相干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当传输路径偏离水平方向较大(即θ≤88°)时,准单色GSM光束横向相干长度随传输距离均为先迅速增加,后缓慢增加,最后基本保持不变.2)当传输路径接近水平方向(即θ≥89°)时,准单色GSM光束横向相干长度随传输距离均为先增大,达到一个最大值后开始下降并持续减小.3)空间相干性不同的准单色GSM光束在湍流大气中传输一定距离后空间相干性趋于相同.最后,对以上结果在物理上给予了解释.
Resumo:
干旱化问题将在全球环境变化下进一步加剧,并可能严重影响玉米。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和最重要的饲料作物,其重要性日益突出。水分是制约玉米产量的关键因子。为此,本研究利用大型活动遮雨棚对玉米进行了出苗后全程水分控制试验,研究大田条件下玉米不同生育期对不同土壤水分(包括水分充足well-watered, WW;适度干旱moderately stressed,MS;和严重干旱severely stressed,SS)的响应及适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在吐丝和籽粒形成期,Ms对叶片相对含水量和相对电导率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SS则极其显著地降低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增加质膜透性。并且干旱胁迫下,夏玉米生育进程中保护酶SOD、POD和CAT活性基本呈现一致下降的态势,膜脂过氧化作用增强。短期干旱胁迫对SOD)和POD(在第十三叶期)保护酶有一定的激发效应,但此效应维持不长,其后骤降。 干旱会引起叶绿素a,b含量及总叶绿素含量的减少。MS下营养阶段的叶绿素含量没有明显变化,但随着MS的延续,叶绿素含量在生殖阶段显著降低。而SS的叶绿素含量最初就呈现降低并逐渐扩大。另外,在干旱胁迫下叶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E)的降低因干旱强度和时间以及发育阶段而异,而且Ss所引起的不利影响更为凸现。SS显著降低营养和生殖阶段的水分利用效率( WUE),然而MS基本导致前中期WUE增加,后期则减少。 土壤干旱胁迫下,绿色LAI明显降低,特别是生殖时期最高穗位叶面积显著降低:地上部生物量积累在各生育期均为减少。而且,干旱显著减少各生育期的根干重,但MS对第十八叶期(V18)的根干重有短期的促进作用。干旱胁迫下,根冠比在不同生育时期有增有减。MS对第十七叶期(V17)的叶面积、抽雄吐丝出现、叶片展开、最终叶片数以及收获指数影响不大,但其却显著减少各阶段株高、叶面积(第十七叶期除外)、茎粗和生物量积累。随着MS的延续,产量性状诸如穗粒数、百粒重均为降低,而SS对各生育阶段所有生长特性、产量性状及收获指数的影响都较MS更为不利。 生育前期遭遇干旱,可使叶片展开明显迟缓,并且最终叶片数减少。尤其SS减少最终叶片数1~2片,并且延迟抽雄4—5 d,吐丝4—5 d,从而可能导致成熟期推迟。 植物器官的营养吸收动态在短期干旱作用和长期作用之间有所不同。而且P和K元素的积累方式也有别。基本上,干旱胁迫显著降低植物器官在不同生育期的全P和K元素的吸收,尽管后期一些器官诸如叶、鞘和茎等的吸收有所增加,特别是干旱严重影响了根的吸收能力,而且SS较MS对全P.K吸收影响更甚。总之,干旱所导致的生物量减少与植物器官的全P、K吸收的减少是相伴而生的。 与WW相比较,MS和SS的产量两年内分别降低了20,4%—26,1%和59.2%~84.5%,穗粒数分别降低了12.1%~19.7%和39,8%~88.1%,以及百粒重分别降低了2.1%~2.7%和17.7%—46,9%。研究进一步表明,干旱胁迫对多数玉米籽粒的营养品质有利。与WW相较而言,N含量、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还原糖、Zn. Ca. Cu. Mg和Mn元素在MS下分别提高了5.9%,39-0%,97.5%,12.1%,4.4%,7.5%,6.1%和2.9%,而在SS下则分别提高了8.6%,99.3%,300.0%,27.8%,24.0%,1 5.3%,9.8%和7.9%。但是,一些玉米籽粒的营养品质诸如淀粉、P和K含量却受到干旱胁迫的不利影响,与WW相比较,MS使籽粒淀粉、P和K含量分别降低了8.3%.12.6%和3.7%,而SS则分别降低了33.3%, 14.6%和18.6%。粗脂肪含量则表现有所不同,与WW比较而言,MS对之有利,2年平均增加9.2%,而SS对之不利,2年平均减少11.3%。 总之,玉米生理生态特征、地上部各部分干物质生产、根系生长、营养吸收、产量性状、营养品质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和适应不仅依赖于干旱的严重程度(包括强度和时间),而且也依赖于玉米发育阶段。本研究认为,在半湿润地区水分缺乏的条件下,有限灌溉(最低土壤相对含水量55%士5%)在营养阶段抽雄前实施可行。
Resumo:
<正> 白鱀豚“珍珍”雌性,捕于1986年3月31日,体长1.5米,体重57.5公斤,约2龄,死于1988年9月27日,死时体长为1.97米,体重为88.25公斤,池养时间为2年半。除1988年夏天,由于天气酷热中暑,经用药后即很快恢复正常摄食外,近年来食量一直维持在每天7公斤左右,约占体重的8%。治疗水生哺乳动物的内科疾病,特别是肺炎和肝病,一直是世界养豚事业的难题。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积累有关豚类病理资料是十分必要
Resumo:
La2Zr2O7是一种近年来才提出的新型热障涂层材料,该材料熔点高,在熔点以下不发生相变,热导率低,抗烧结及没有氧传输发生,这些特点使得它作为一种高温下应用的热障涂层材料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该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和断裂韧性比较低,它的实际应用受到了限制。 在本论文中,使用高压烧结的方法获得了致密化的纳米La2Zr2O7块体材料,并对其断裂韧性和热膨胀系数进行了研究。得到的La2Zr2O7纳米材料的断裂韧性和热膨胀系数分别为1.98MPam1/2和9.6×10-6K-1 (200-1000℃),这些数值明显高于非纳米的La2Zr2O7陶瓷(断裂韧性和热膨胀系数分别为1.40 MPam1/2 和 9.1×10-6 K-1,该结果表明纳米化是一种提高材料断裂韧性和热膨胀系数的有效方法。在La2Zr2O7纳米粉末中加入8YSZ纳米颗粒,高压烧结后使其颗粒充分生长,在得到的复相化合物中观察到形成了类似棒状晶体的自增韧相,使得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1.88 MPam1/2)比La2Zr2O7有所提高,甚至超过了同样条件下制备的8YSZ样品的断裂韧性。 La2Zr2O7的断裂韧性也可以通过在基体中添加BaTiO3铁电材料得到明显的提高。当添加BaTiO3的体积含量达到10vol%时,4.5GPa,1450℃高压烧结10min得到的复合材料断裂韧性达1.98 MPam1/2,明显高于同条件下烧结的La2Zr2O7 (1.60MPam1/2)。应力诱导下BaTiO3的电畴转向是主要的增韧原因。随着BaTiO3颗粒添加的体积含量增加,复相化合物的热膨胀系数也明显提高。当掺杂20vol%BaTiO3时,得到的复合材料平均热膨胀系数达到10.2×10-6K-1 (150~1200℃)。 我们通过在4.5GPa, 1650℃高压烧结5min的方法还获得了掺杂YAG纳米颗粒的La2Zr2O7纳米复相陶瓷。在室温下测量了材料的维氏硬度,并通过压痕裂纹长度计算出了材料的断裂韧性。随着YAG纳米颗粒体积含量的增加,纳米复相陶瓷的断裂韧性和维氏硬度都依次增加,当添加20vol%的YAG纳米颗粒时达到最大,分别为1.93 MPam1/2和11.45GPa。断裂韧性增加的机理可归结为以下三点:一是YAG纳米颗粒的添加提高了La2Zr2O7基体的晶界强度,二是基体晶粒尺寸变化的影响,三是YAG纳米颗粒对裂纹的偏转和钉扎作用。添加微米YAG颗粒的复相化合物因为和纳米复相陶瓷具有不同的增韧机制,因此断裂韧性的变化趋势也不相同,在掺入10vol%的YAG微米颗粒时,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最大,而后降低,当掺入YAG微米粒子的体积含量达到20vol%时,断裂韧性甚至低于La2Zr2O7。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电纺作为一种合成纤维的办法越来越吸引人们的注意。其合成的纤维长度长,直径均匀,并且组成范围很广。最初,电纺只是被用来合成一些有机聚合物的纤维,最近,很多研究组开始致力于使用电纺的方法合成复合纤维或者陶瓷纤维。 在本论文中,我们使用电纺的方法获得了La2Zr2O7纳米纤维和SiC单晶纳米线。1000℃煅烧得到的La2Zr2O7纳米纤维具有烧绿石结构,直径在200~500nm之间。同样的温度煅烧时得到的La2Zr2O7纳米纤维的比表面积要明显高于粉末样品的,表明纤维的抗烧结性能比粉末的高。得到的SiC纳米线直径在50~100nm之间,表面有一约5nm厚的无定形的SiO2薄层。 使用电纺的方法,恰当的控制煅烧条件,我们获得了La2Ce2O7, La2(Zr0.745Ce0.386)2O7.524和8YSZ中空纤维。这种中空结构减小了粒子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材料的抗烧结性能。在扫描电镜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总结了这些中空纤维的形成过程。
Resumo:
利用14MeV中子轰击天然钨靶,通过180,182,183,184,186W(n,2pxn)反应,产生铪的放射性同位素,以γ(X)谱学方法鉴别出铪,观测到了能量为75.2keV和88.7keV的2条新γ射线,测定其半衰期为(3.6±0.6)min。
Resumo:
20 0 1年 7~ 9月应用水量平衡法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蒸散量进行了测定 ,同时应用波文比(BREB)法对其蒸散量进行了估算 .两种方法得到的总蒸散量分别为 2 88.18mm和 2 14 .94mm ,均小于该时段的降雨量 30 1.9mm .通过两种方法分别得出了各月平均日蒸散量 ,并通过第二种方法计算出了每日的蒸散量及每日不同时刻的蒸散速率 .从而对水量平衡法和BREB方法测算阔叶红松林蒸散量的可行性及其精度进行了验证 .
Resumo:
报道标题化合物的合成、鉴定和单晶结构.晶体中含有数量相同的两种独立的阳离子,互为对映异构体,而且这两种八面体构型阳离子的畸变程度各不相同.晶胞中还存在三种独立的阴离子.不同阳离子中的四个平面型 Phen 配体之间通过π-π相互作用发生联系,形成四聚单元,每两个四聚单元又通过与平面共轭型的阴离子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而相连,形成一种特殊的、准一维的链状结构.
Resumo:
A feeding trial A as conducted at the farm of Qinghai Academy of Animal and Veterinary Science, Xining, China during 1996 - 1997 with three dry yak cows (initial body weight 163 - 197 kg, age 5 - 6 years) by using 3 x 3 Latin Square Design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levels of feed intake on digestion, nitrogen balance and purine derivative excretion in urine of yak cows. The animals were fed oat hay (nitrogen 13.5 g/kg dry matter (DM), metabolisable energy 8.3 MJ/kg DM), i.e., 0.3, 0.6 and 0.9 of voluntary intake (VI). Each intake treatment lasted for 17 days and the samples (feeds, faeces and urine) were collected during last 7 days of each perio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igestibility of dietary DM, OM, NDF and ash declined when intake levels increased from 0.3 to 0.9 VI [DM, from 66.1% to 59.1% (P < 0.05); OM, from 68.1% to 59.9% (P < 0.05); NDF, from 62.1% to 54.3% (P < 0.05); and ash, from 33.9% to 11.8% (P < 0.05)]. Around 0.10 g N/kg W-0.75 was deficient daily in yak cows at 0.3 VI, and positive N balances were observed at 0.6 and 0.9 VI. Intake levels significantly (P < 0.05) affected total PD excretion in yak urine. The proportion of allantoin increased (P < 0.05) and uric acid decreased (P < 0.05) as intake level of feed increased. (C) 2004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Resumo:
Group IIA phospholipase A(2) (PLA(2)) are major components in Viperidae/Crotalidae venom. In the present study, a novel PLA(2) named promutoxin with Arg at the site 49 has been purified from the venom of Protobothrops muerosquamatus by chromatography. It
Resumo:
设计并制作了一种重排无阻塞型的8×8 SOI热光波导开关阵列。开关单元采用了MM I-MZI结构的2×2光开关。整个器件的开关时间约为2μs。器件中开关单元功耗小于240mW。消光比在17~22dB范围内变化。功耗和开关速度都明显优于SiO2基和聚合物基的开关阵列。
Resumo:
High-spin levels of 189Pt have been studied with the in-beam γ-spectroscopy method via the 176Yb(18O,5n) reaction at the beam energies of 88 and 95 MeV. The previously known νi-131/2 band has been confirmed, and its unfavored signature branch extended up to the 13/2+ stat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triaxial particle-rotor model, the νi-113/2 band is suggest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11/2[615] configuration, and to have triaxial deformation.
Resumo:
描述了1个8×8单元CsI(Tl)探测阵列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探测阵列的每个单元是由1块前表面21 mm×21 mm、后表面23.1 mm×23.1 mm、高50 mm的CsI(Tl)棱台、1块光导和光电倍增管组成。在兰州放射性次级束流线(RIBLL)上对探测阵列进行测试,得到探测阵列对30 MeV质子的能量分辨可达2.7%,对170 MeV7Be可达1.5%,可很好地用于放射性束物理实验中带电粒子的鉴别。
Resumo:
近二十年,世界上各大实验室相继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放射性束流装置,放射性束物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实验上要求对反应产物进行全运动学测量且具有较高的精度,为实验探测装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研制了8×8单元CsI(Tl)阵列探测器,主要用于测量核反应产物的能量和角分布、进行粒子的关联测量以及对粒子的鉴别。脉冲形状甄别(PSD)技术是一种重要的鉴别粒子的方法,已经从原来直接利用电子学硬件的方法发展到先采集到脉冲波形,进而进行离线分析,甚至利用现代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的在线分析。我们对该技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为以后利用DSP技术研制PSD系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本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有:(1)探测器的研制和性能测试。该探测器由64块CsI(Tl)晶体组成,每块晶体由光电倍增管单独读出。该探测器覆盖较大的立体角,具有较好的能量分辨和粒子鉴别能力。本文对探测器的探测原理,结构及性能进行较详细的说明。(2)系统地对两部分比较法(Qfast/Qslow,Qfast/Qtotal,Qslow/Qtotal)进行了模拟计算,定性的分析了两部分的积分门的延迟和宽度,为实验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分别采集到α源和宇宙线(m子)两种脉冲波形,使用两部分比较、平均时间、确定幅度和确定时间四种方法进行离线分析,对四种分析方法进行比较,以选择甄别效果最好的分析方法。最后,对关于进一步工作的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