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resultados para T_g
Resumo:
采用同步法合成了丁腈羟聚氨酯[PU(HTBN)]/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互穿网络高聚物(IPN),丁腈羟(HTBN)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固化,PMMA的交联剂为二甲基丙烯酸-缩乙二醇酯(DEGDMA)。用H-500型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形态,用DDV-II型粘弹谱仪测定动态力学谱。实验结果表明,提高任一组分交联程度,均使体系的“强迫互容”性增加,PMMA相区可从3000~6000 A变成1000 A左右,加入与HTBN等当量的三羟甲基丙烷(TMP),或在DEGDMA用量为MMA重量的2%时,样品表现出两相连续性都较大的形态,两个T_g转变峰之间的Tanδ值也较高。提高腈其含量,可增加体系的化学相容性。当HTBN中丙烯腈含量约为24%时,表现为半相容体系。样品的Tanδ值在-20~+120 ℃范围内,均在0.2~0.3上下,PMMA相区为200 A左右。在半相容体系中,“强迫互容”性对T_g较变行为和形态均有较明显影响。样品在动态力学谱上有两个转变峰,T_(g1)和T_(g2),T_(g1)是PU(HTBN)的T_g转变,T_(g2)是PMMA的T_g转变。我们发现某些样品出现T_(g2)高于PMMA的T_g现象。通过对简化体系的研究表明,此现象与MMA跟HTBN上双键的反应有关,反应条件较激烈或1,2结构含量较高时,T_(g2)升高的幅度也较大。我们还制得一些阻尼特性较好的样品,它们具有用做吸振材料的可能性。
Resumo:
不同联苯含量的PEEKK-PEBEKK共聚物的DSC结果表明,随着联苯含量的增加,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几逐渐升高;共聚物的熔点Tm明显地依赖于联苯含量,当联苯含量nB=0.35时,Tm值最4小。热处理可以显著地改善共聚物的结晶性,并出现熔融重结晶双峰。
Resumo:
合成了双羟基双氨基偶氮苯化合物,将其分别与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缩二脲和2,4-甲苯二异氰酸酯进行交联反应合成了两种交联型二阶非线性光学聚合物.利用FTIR光谱和DSC对交联反应过程和交联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进行了研究.采用UV-Vis吸收光谱对极化交联反应前后膜的取向及取向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Resumo:
利用具有非线性光学(NLO)活性的分散红(DRI)掺杂高玻璃化转变温度的酚酞聚羟基醚(PHP)和酚酞-联苯二酚-二氯二苯酮三元共聚物(PPHBP-DCBPcoplymer),得到了两种掺杂型非线性光学材料.升温电晕极化(COPET)表明有较高的取向和较慢松驰,并推算了极化场强度Ep和二阶非线性系数d33。
Resumo:
利用DSC研究了分子结构对含硝基偶氮苯侧基的丙烯酸酯液晶聚合物玻璃化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柔性间隔基长度增加,T_g降低;当引入丙烯酸甲酯(MA)作为非晶共聚组分时,T_g降低;T_g真随MA摩尔百分含量增加而降低;当引入丙烯酸作为非晶共聚组分时,T_g升高。
Resumo:
本文采用晶格模型,以动力学链段长度作为统计单元大小,推导了高聚物玻璃化温度T_8和链静态刚性因子σ~2(T_8),链动态刚性因子β(T_8)以及聚合度DP等分子参数之间的关系。具体讨论了链柔性对T_8的影响。理论预测和几十种聚合物的实验数据能较好吻合,分析结果表明T_8值基本上取决于高聚物链σ(T_8)大小。
Resumo:
本文研究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AA)的立构规整性与T_8的关系,结果表明立构单元分布和含量均对T_8有显著影响。应用前文导出的理论关系,进一步处理了T_8和构象参数实验数据,用这种简单方法计算得的无扰尺寸温度系数和实验值一致。由此推论,不同立构PMMA链的T_8之差反映了它们局部择优链构象的不同。
Resumo:
It is still an open question how equilibrium warming in response to increasing radiative forcing - the specific equilibrium climate sensitivity S - depends on background climate. We here present palaeodata-based evidence on the state dependency of S, by using CO2 proxy data together with a 3-D ice-sheet-model-based reconstruction of land ice albedo over the last 5 million years (Myr). We find that the land ice albedo forcing depends non-linearly on the background climate, while any non-linearity of CO2 radiative forcing depends on the CO2 data set used. This non-linearity has not, so far, been accounted for in similar approaches due to previously more simplistic approximations, in which land ice albedo radiative forcing was a linear function of sea level change. The latitudinal dependency of ice-sheet area changes is important for the non-linearity between land ice albedo and sea level. In our set-up, in which the radiative forcing of CO2 and of the land ice albedo (LI) is combined, we find a state dependence in the calculated specific equilibrium climate sensitivity, S[CO2,LI], for most of the Pleistocene (last 2.1 Myr). During Pleistocene intermediate glaciated climates and interglacial periods, S[CO2,LI] is on average ~ 45 % larger than during Pleistocene full glacial conditions. In the Pliocene part of our analysis (2.6-5 Myr BP) the CO2 data uncertainties prevent a well-supported calculation for S[CO2,LI], but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during times without a large land ice area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e.g. before 2.82 Myr BP), the specific equilibrium climate sensitivity, S[CO2,LI], was smaller than during interglacials of the Pleistocene. We thus find support for a previously proposed state change in the climate system with the widespread appearance of northern hemispheric ice sheets. This study points for the first time to a so far overlooked non-linearity in the land ice albedo radiative forcing, which is important for similar palaeodata-based approaches to calculate climate sensitivity. However,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study for a suggested warming under CO2 doubling are not yet entirely clear since the details of necessary corrections for other slow feedbacks are not fully known and the uncertainties that exist in the ice-sheet simulations and global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s are large.
Resumo:
近二十年来,共混已经成为简便而有效地制备新的具有各种附加性能的高分子材料的一种重要方法。共混物间的相容性及相容的程度往往决定其最终性质,因此,高聚物共混物的相容性和相行为成为高聚物共混热力学研究的热点。我们选取了二乙酸纤维素(CDA)/聚乙烯基砒烙烷酮(PVP)、聚氧化乙烯(PEO)/聚醋酸乙烯酯(PVAc)和聚氧化乙烯(PEO)/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三个共混体系作为研究对象,用溶液法、量热法和红外光谱等实验手段研究了三个体系的相容性及相容程度,用现代热力学理论预测了它们的相容性及相行为。CDA/PVP共混体系 1.用DSC和DMA测定了不同组成的CDA/PVP共混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所有组成的共混物均只有一个介于两个纯组分玻璃化转变温度之间的T_g,且不同组成共混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于用Fox方程计算得到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说明该体系是相容性共混体系,且两组分间存在特殊相互作用。2.用奥氏粘度计和乌氏粘度计分别测定的不同组成共混物的绝对粘度和稀溶液特性粘数,都远远大于按相应比例的CDA和PVP计算的相关粘度和特性粘数的数学平均值,这应该归结为两组分间的特殊相互作用使共混溶液中线团的尺寸变大,导致粘度增大。3.共混物的红外光谱谱图显示PVP的加入使CDA的羟基吸收峰向低频率方向移动,同时,随CDA含量的增加,PVP的羰基吸收峰也向低频率方向移动,说明CDA与PVP分子间形成了氢键,使官能团的电子云密度降低,吸收峰频率降低。4.溶液量热法得到的不同组成共混物的混合热焓均为负值,直接证明该共混体系是热力学相容体系,而且随CDA含量的增加,混合热焓的绝对值也增大,表明体系的相容程度与共混组成有关。PEO/PVAc共混体系 1.用乌氏粘度计测定了不同组成不同分子量的PEO/PVAc共混物的稀溶液特性粘数,计算出表征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参数,△b。发现随PVAc分子量的增加,体系的相容性降低,体系的相容程度还与共混组成及溶液浓度有关。2.用DSC方法首次得到不同分子量的PEO/PVAc共混体系的“云点”和混合热焓。随着PVAc分子量的增加,“云点”曲线向低温方向移动。不同组成共混物的混合热焓值都小于零,直接证明该体系是热力学相容体系。溶液量热法得到的混合热焓值也都为负,与DSC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3.PEO与PVAc间只存在弱相互作用,所以,选择Hamada等人改进的Flory状态方程理论对PEO/PVAc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和相行为进行预测。利用溶液量热法的混合热焓值,得到该体系的Flory相互作用参数与温度和共混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体系是相容性共混体系,而且应该存在LCST相行为,体系的相容程度随PEO含量的增加而降低。4.Sanchez-Lacombe(SL)格子流体理论也适用于PEO/PVAc共混体系,通过PVAc分子量与相互作用能的定量关系建立了该共混物的热力学参数的预测体系。将SL理论拟合出的spinodal曲线和binodal曲线组成的相图与DSC法得到的相图(用“云点”表示)对比,发现二者完全相符。随PVAc分子量的增加,binodal曲线向低温方向移动,临界点向富含PEO的方向移动。混合热焓的实验值也与理论值相符。Flory相互作用参数随温度和共混组成的变化与Hamada等人改进的Flory状态方程理论预测的结果一致。PEO/PMMA共混体系 1.用乌氏粘度计测定了不同组成、不同分子量的PEO/PMMA共混物的稀溶液特性粘数,计算出表征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参数,Δb。发现PEO与分子量最小的PMMA共混的体系是相容性共混体系,与分子量最大的PMMA共混的是不相容性共混体系,说明随PMMA分子量的增加,体系的相容性降低。2.溶液量热法得到PEO/PMMA = 50/50(重量比)的共混物的混合热焓为负值,表明该体系是热力学相容体系。DSC法得到的不同组成共混物的混合热焓值也都为负,与溶液量热法结论一致。3.Hamada等人改进的Flory状态方程理论也适用于PEO/PMMA体系,因为PEO与PMMA之间不存在特殊相互作用。用溶液量热法得到的混合热焓值,计算出该体系的Flory相互作用参数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体系是相容性共混体系,而且应该存在LCST相行为。
Resumo:
针对聚β一经基丁酸酷(PHB)加工窗口窄、脆性严重等不足,本论文采用在PHB分子链上接枝极性小分子顺丁烯二酸醉(MA)和将PHB与聚8一已内醋(PCL)进行醋交换的方法对其分子链进行化学修饰,试图通过PHB的分子结构变化改变其聚集态结构,从而使PHB在性能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工作采用自由基引发聚合方法研究了PHB与MA的接枝反应。讨论了各种反应条件,如溶剂种类、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反应时间和温度等对接枝反应的影响,确定了PHB接枝MA的最佳反应条件。采用对酸配基团进行化学滴定和~(13)C NMR方法对接枝产物的接枝率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八接枝到PHB的叔碳原子上,接枝率可以控制在0.2∽0.85%的范围内。2.采用DSC、WARD、POM和TGA等方法对PHB及其接枝顺丁烯二酸配共聚物(PHB-g-MA)的结晶行为、·热稳定性和生物降解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枝产物的热稳定性明显优于PHB,热分解温度随接枝率不同提高了20-40℃。接枝后,MA基团阻碍了PHB的结晶,降低了PHB的结晶能力,使得PHB的结晶行为发生很大的变化。结晶温度降低,冷结晶温度升高,结晶焙略有下降。与PHB相比,PHB-g-MA的球晶环带结构变得清晰规整,随着接枝率的提高,球晶的环带宽度逐渐增加。在 DSC升温过程中PHB-g-MA发生重结晶,产生熔融双峰现象。但是WAXD的实验结果表明,PHB接枝MA并没有改变它的结晶结构。J . PHB接枝MA后,PHB的力学性能保持不变,并且MA基团能够促进PHB的生物降解和改善PHB的溶解性。4.采用FTIR和‘~1H NMR研究了PHB-g-MA的热分解机理。结果表明,PHB-g-MA的热分解机理与PHB相同:在高温条件下,PHB分子链的醋基部分形成六元环结构,断链时夺取亚甲基氢,生成竣基和双键两种端基。5.采用TGA方法选择不同的升温速率研究了PHB和不同接枝率的PHB-g-MA的热分解行为。PHB-g-MA的热分解温度随着接枝率的增加逐渐增加,然后逐渐下降。接枝率为0.56%时,PHB-g-MA的热分解温度最高,达到256.6℃。由Flynn-Wall-Ozawa方法得到的PHB的热分解活化能随着热失重率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而PHB-g-MA的热分解活化能随着接枝率和热失重率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规律。接枝率为0.56%时,它的热分解活化能达到最大,为116.51kJ/mol.采用DSC方法对PHB和PHB-g-MA的等温结晶动力学和熔融行为进行了研究。用Avrarnl方程分析的结果表明,MA的引入使得PHB的结晶能力下降,但是并没有改变它的结晶成核机理和生长方式。随着接枝率的增加,结晶活化能增加。等温结晶后的PHB-g-MA表现出双熔融行为,这是在升温过程中发生熔融重结晶的结果。这种熔融行为不仅与样品的接枝率有关,而且也会受到结晶温度的影响7.在不同的冷却速率下用DSC方法研究了PHB和PHB-g-MA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和熔融行为。结果表明,PHB和PHB-g-MA在非等温结晶过程中的结晶行为与冷却速率和接枝率密切相关。用Jeziorny方法改进的Avrami方程分析了PHB和PHB-g-MA的非等温结晶行为。当冷却速率较低时,PHB-9-MA的结晶机理与PHB不同。非等温结晶后的PHB-g-MA的熔融行为表现出熔融双峰,这是在升温过程中发生熔融重结晶的结果。8.用DSC方法研究了甲壳胺(CS)的热行为,测得C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80.4'C。考察了不同组成的PHB/CS和PHB-g-MA/CS共混体系的热行为。在PHB/CS=20/80, 40/60的共混体系中有单一的Tg出现;而 PHB-g-MA/CS=20/80, 40/60, 60/40的共混体系中也有单一的Tgo随着共混体系中PHB含量的减少,T_g逐渐增加,表明这些共混体系具有相容性。在共混体系中,随着CS含量的增加,PHB和PHB-g-MA组分的熔点和熔融烩显著降低。与对PHB相比,CS对PHB-g-MA熔点和熔融焙的抑止作用更大。9.通过FTIR, WAXD和XP S研究了相容共混体系中PHB, PHB-g-MA与CS组.分间的特殊相互作用。FTIR结果表明两组.分间形成较弱的氢键。这种氢键作用比CS自身分子内的氢键作用小,以至于很难“破坏”CS自身的聚集态结构,但是它可以“扰乱”PHB, PHB-g-MA和CS原有的结晶形貌。这一结果被WAXD进一步证实。XPS的结果清楚地表明分子间氢键作用是通过CS中的-NH_2与PHB-g-MA的C=O产生的。在PHB分子链中接枝MA基团,可以增强这种相互作用,使PHB-g-MAICS-共混体系的Nls和C1s结合能和谱型发生明显改变。10.用熔融法和溶液法将PHB和PCL进行醋交换反应,制备PHB和PCL的共聚醋(PHB-co-PCL).讨论了各种反应条件,如组分、反应时间和温度、催化剂种类和用量等对醋交换反应的影响。采用~(13)C NMR和FTIR方法对醋交换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提高反应温度和延长反应时间有利于酷交换反应的发生。调整反应条件,共聚酷中PCL的含量可以控制在0.95-4.81%的范围内。在本实验条件下,制备的PHB-co-PCL均为嵌段共聚物。11.采用DSC、WARD、POM和TGA等方法对PHB-co-PCL的热行为、晶体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随着酷交换量的增加,PHB-co-PCL的结晶行为发生很大的变化。冷结晶温度、结晶一温度和熔点均降低。并且 PHB-co-PCL在升温过程中表现出熔融双峰,这是共聚酷在结晶过程中结晶不完善导致在升温过程中发生熔融重结晶的结果,。PCL链段的引入并没有改变PHB的晶体结构,却使得共聚酷的结晶规整性下降。而且PHB-co-PCL的热稳定性基本保持不变。
Resumo:
利用动态交联法制备一种顺丁橡胶/聚乙烯共混型橡胶。对不同组成共混物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了共混物的组成与力学性能的关系。用动态力学方法测定了共混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该共混物具有两个T_g,而且T_g的位置基本未变,说明该共混体系是不相容的。用x-射线衍射、DSC、电镜对共混物的晶态结构、热性能、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采用辐射接枝的方法合成一种PE-g-PB接枝共聚物。探讨了聚合时间、辐射剂量对接枝率的影响。用PB和PE-g-PB共混并测定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晶态结构、热性能以及用电镜分析了其形态结构。动态力学实验的结果表明,PB/PE-g-PB共混体系的相容性比PB/PE共混体系的好。
Resumo:
以双酚A、酚酞和4,4'-二氯二茉砜为单体,合成了双酚A型聚砜和酚酞型聚砜两系列不同分子量的预聚物。将这两系列预聚物作为硬段,以不同分子量的聚氧化丙烯或聚氧化丙烯-聚二甲基硅氧烷作为软段,以二异氰酸酯二苯甲烷作为硬段和软段间的连接桥,合成了硬、软段分子量不同的双酚A型聚砜-聚氧化丙烯多嵌段聚合物、双酚A型聚砜-(聚氧化丙烯-聚二甲基硅氧烷)多嵌段聚合物的酚酞型聚砜-聚氧化丙烯多嵌段聚合物。经红外光谱分析、分子量测定和粘度测定等表征,确认产物与预想结果相符。用示差扫描量热仪、扭辨分析仪和电子显微镜研究了硬段预聚物和多嵌段聚合物的形态结构及性能。硬段预聚物在实验温度范围(-30到250 ℃)内,具有三种转变,分别为局部短程有序(60到70 ℃)的破坏,玻璃化转变,玻璃化温度与分子量的关系如下式所示:双酚A型聚砜 T_g = 462 - 8.07 * 10~4/M-bar 酚酞型聚砜 Tg = 519 - 8.33 * 10~4/M-bar和较大范围的长程有序性的解离。在双酚A型聚砜-聚氧化丙烯多嵌段聚合物体系中,当硬段分子量固定在1500时,多嵌段聚合物的形态结构随软段的分子量降低由两相结构(软段分子量≥1000)变成为单相结构(软段分子量为450)。当软段分子量固定为2000时,多嵌段聚合物的形态结构随硬段的分子量增加由单相结构(硬段分子量为700)变为两相结构(硬段分子量≥1500)。双酚A型聚砜-(聚氧化丙烯-聚二甲基硅氧烷)多嵌段聚合物均显示两相结构(软段分子量2400,硬段分子量≥700)。在硬段分子量增加到3900就发生相倒转,软段变为分散相,硬段成为连续相。酚酞型聚砜-聚氧化丙烯多嵌段聚合物,当固定分子量为2000时,硬段分子量在本工作的变化范围内,850至1900,所得产物均为两相结构。
Resumo:
本文试图用Solvay型的Ziegler-Natta催化剂合成PP-EPR,PP-EPR-PP嵌段共聚物,作为乙丙橡胶(EPT)和聚丙烯(PP)的增容剂,来提高聚丙烯的抗冲击强度,并从力学性能、动态力学谱和形态等方面研究增容剂的增容效果。Ziegler-Natta催化剂能否合成乙丙嵌段共聚物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为此,我们利用改进型的Solvay δ-TiCl_3-Et_2AlCl在已烷中加压淤浆聚合丙烯,发现在120分钟之前,聚丙烯的分子量随时间迅速增加,超过120分钟则变缓慢,并趋向于平衡。这说明催化剂活性中心上的活性链最小有120分钟的时间,若在该时间内用聚合过程中换反应单体的办法,有可能合成嵌段共聚物。乙丙嵌段共聚物形成的直接证明是利用(PP-PE)_(50)。通过气相色谱检测发现,抽真空3分钟可以保证换反应气体的纯度,因而用气相聚合可以得到各段纯净的(PP-PE)_(50)多嵌段共聚物,该嵌段的~(13)c-NMR研究表明,在35.68ppm处存在以化学键相连的长乙烯和长丙烯链的特征共振峰。PGC的研究发现,其在热裂解中产生的G碎片比PP/P混物的多,GC-MS的研究表明G碎片由含7个碳的烃组成的混合物,组分之一具有嵌段共聚物的裂解特征。对PP-EPR系列产物和PP-EPR-PP(5-60-20)用扭摆法进和动态力学分析表明,这些嵌段共聚物只在-30℃左右有一个玻璃化转变。而相应的共混物则分别在-50℃和5℃出现两个玻璃化转变,且各T_g不随组成比和共混方法而变化。这是由于嵌段共聚物中各段间化学键的作用,使各段的T_g内移,从而使较靠近的两个T_g合二为一,在动态力学谱上只表现出一个T_g。粘弹谱仪测定的结果基本上同扭摆法的结果。尽管我们尚未准确地测定出乙丙嵌段共聚物中EPR段的分子量,但我们弄清了PP段的立体构型、等规度、分子量、结晶度和EPR段的乙丙比、无规乙丙共聚物的含量、含有长序列乙烯的结晶度等结构因素。用不同段长的PP-EPR作PP/EPT共混物的增容剂,发现降低PP-EPR中PP段的分子量,三元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明显升高,而增加EPR段的分子量即聚合时间,其无缺口冲击强度先增加而后又降低,说明有一个EPR段最佳长度范围。根据该现象我们提出模型并进行了解释。结晶度的规律与冲击强度的规律相同,对冲击强度提高较大的增容剂,共混物中PP的结晶度降低,但抗张性能却升高,说明增容剂在两相界面起到主价的连接作用。扭摆法和粘弹谱仪测定的动态力学谱表明,增容剂的加入减小了聚丙烯结晶无序化转变,使PP的T_g突出出来。形态的研究说明,PP-EPR还起了“乳化剂”的作用,使EPT在PP连续相中均匀分散,且其微区大小适中。在PP/EPT(85/15)中加入4%的PP-EPR(5-30)嵌段共聚物,室温(20℃)的“冲击屈服强度”与PP/EPT的相同,-20℃的冲击强度为112kg·cm/cm~2,是PP/EPT的1.5倍,-40℃为72kg·cm/cm~2,是PP/EPT的1.9倍,在应力-应变实验中,三元共混物PP/EPT/PP-EPR(5-30)的σ_b*ε_b为2.97*10~5。比相应的PP/EPT(2.27*10~5)有所提高。说明PP-EPR(5-30)对PP/EPT有良好的增容效果,比文献中使用的PP-EPR(15-55)效果好。用PP-EPR-PP三嵌段共聚物作PP/EPT的增容剂,实验证明比PP-EPR二嵌段共聚物有更好的增容效果。例如,在PP/EPT(85/15)中加入4%的PP-EPR-PP(5-60-20),试样不但在20℃,而且在-20℃均未被冲断;在-20℃的“冲击屈服强度”是PP/EPT冲击强度的1.4倍,PP的9.0倍,-40℃的冲击强度是PP/EPT的2.2倍,PP的8.4倍;且其σ_b*ε_b(2.62*10~5)比PP/EPT(2.60*10~5)的有一定的提高,比PP的(2.45*10~5)也高。对PP/EPT/PP-EPR-PP(5-60-20)三元共混物的试样在-40℃冲断面的形态进行研究表明,加入增容剂的共混物断面凹凸不平,是韧性断裂的特征,且在断裂过程中EPT微区被牵拉出的EPT较多,说明PP和EPT的相界面的作用力较大,增容剂起到了主价键的连接作用。动态力学谱表明,增容剂的加入降低了PP结晶无序化转变。而液氮冷冻的脆断面的形态说明,PP-EPR-PP起到了“乳化剂”的作用,使EPT在PP连续相中大小均匀地分散开。
Resumo:
本文从3-硝基苯酐出发合成了3-位异构体的聚酰亚胺如:3,3'PTI-PoP,3,3'-PEI-PoP,3,3'-PSI-PoP。并利用本实验室已有的4-位异构体双酐,与3-位异构体双酐按不同比例混合分别与4,4'-二胺基二苯醚(简称PoP)共聚获得一系列共聚产物,此外还合成了尚未完见文献报导的3,4'-PTI-PoP,并对由不同异构体双酐获得的聚酰亚胺的性能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与比较。考察了3-位异构体和4-位异构体所获得的聚酰胺酸溶液的稳定性,发现3-位异构体的聚酰胺酸比4-位异构体降解得快。用热分析法研究了聚酰亚胺的热稳定性,可以发现,PTI-PoP是具有最高的热稳定性。开始分解温度在530 ℃以上,属于最耐热聚合物的一种。PEI-PoP分解温度在500 PoP以上。PSI-PoP的热稳定性低于前二者。另一个现象是热稳定性与异构体无关,3-位和4-位异构体聚合物具有相当一致的稳定性。此外含有硫醚的聚酰亚胺的热稳定性高于含氧醚链的聚合物。PEI-PoP具有相当突击的韧性,且其韧性与异构体无明显关系,而PTI-PoP的韧性却决定于异构体的结构。4,4'-PTI-PoP具有较好的韧性,但3,3'-PTI-PoP就显得较脆,共聚物的韧性随4-位异构体组成的增加韧性增大。有趣的是3,4'-PTI-PoP具有较好的韧性。玻璃化转变温度系PSI-PoP最高,3,3'-PSI-PoP的T_g高于350 ℃,4,4'-PSI-PoP最低,3,3'-PEI-PoP的T-g高于4,4'-PEI-PoP。共聚物的T_g随4-位异构体含量的增加而降低。PEI-PoP耐光水学性能良好,PTI-PoP次之,其中4,4'-PEI-PoP优于3,3'-PEI-PoP;4,4'-PTI-PoP又好于3,3'-PTI-PoP。突出表现在4,4'-PEI-PoP和4,4'-PTI-PoP能够耐氯仿,而3,3'-PEI-PoP和3,3'-PTI-PoP氯仿则是它们的良溶剂。4,4'-PTI-PoP比3,3'-PTI-PoP耐碱。由不同异构体又酐所获得的聚酰亚胺的动态力学行为各异。3,3'-PTI-PoP和3,3'-PEI-PoP在到达玻璃化温度之前无明显的β-次转变峰,而4,4'-PTI-PoP和4,4'-PEI-PoP在50~200 ℃范围内有一个很宽的次转变峰。共聚物的次转变峰面积随异构体组成的不同而规律地变化,4-位异构体含量增加,面积增大。另外随温度升高,在T_g之前,贮能模量下降百分率也有规律可循,3,3'-PEI-PoP和3,3'-PTI-PoP分别比4,4'-PEI-PoP和4,4'-PTI-PoP下降幅度小。共聚物中,随4-位异构体含量的增加,模量下降百分率增大。3,4'-PTI-PoP的动态力学谱类似PTI-PoP共聚物,出现β-次转变峰,而其T_g高于4,4'-PTI-PoP低于3,3'-PTI-PoP.
Resumo:
改变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P(MMA-co-St)中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含量(W_(MMA)),通过一步法合成出聚环氧氯丙烷聚氨酯(PU(PECH)/P(MMA-co-St)IPN.DSC、TEM和动态粘弹谱研究结果表明:当P(MMA-co-St)中W_(MMA)大于0.6时,IPN仅有一个Tg;当W_(MMA)小于0.4时,IPN有2个T_g,TEM上出现相区,P(MMA-co-St)溶度参数(δ)及δ的氢键作用分量(δh)与相态、力学性能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