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resultados para 16SrDNA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为了考察生物脱氮系统中硝化菌群 (氨氧化菌和亚硝酸氧化菌 )的种群多样性及硝化菌群随溶解氧降低的种群变化规律 ,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用于自养生物脱氮系统中功能微生物菌群的快速分子检测技术 ,采用DGGE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分子检测技术对硝化菌群的 16SrDNA的特异性PCR扩增产物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OLAND生物脱氮系统中氨氧化菌和亚硝酸氧化菌随溶解氧的降低表现出了不同的种群变化规律 ,氨氧化菌种群多样性受溶解氧的影响非常大 ,而亚硝酸氧化菌的种群多样性比较单一 ,且不受溶解氧的影响。结合FISH (全细胞荧光原位杂交 )分析结果表明 ,在OLAND限氧稳定运行后期 ,亚硝化单胞菌属 (Nitrosomonas)是主要的氨氧化菌 ,占OLAND限氧亚硝化阶段反应器中总细菌数的 72 .5 %左右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为了确定本所保存的部分根瘤菌的种属地位,我们从中选出10株菌株,对其16S rDNA进行扩增并测序,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对序列进行分析,得到根瘤菌系统发育树状图,对比相应的生理生化结果,重新定位了它们在根瘤菌系统发育中的种属地位,将生物信息学应用用于根瘤菌的种属命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菌株EMZY-1是一株从中国大庆油田回注水中分离得到的硫酸盐还原菌(SRB)。通过对该菌株的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的研究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为革兰氏阳性菌;细胞为棒杆状,端生孢子,大小约0.3×1.7(μm);温度低于10℃、高于60℃无明显生长;pH低于5.0、高于12.0无明显生长;NaCl质量浓度达到10%菌株不能生长;能在蔗糖、葡萄糖、甘露醇为C源的培养基上生长;NH4+、NO3-为菌株良好N源。菌株EMZY-1属于梭菌科。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与梭菌科中的Garciella nitratireducens菌同源性最高(99%),GenBank的注册号为EU275367,国内尚未见报道该类SRB。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生物多样性科学(BiodiversityScience)的国际规划提出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是整个研究计划五大核心的核心.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水平,其中遗传多样性是其它两个水平多样性的基础和最终来源.该文在实验室多年研究毛乌素沙地柠条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上,分别从表型(生理生化)、蛋白质、同工酶以及遗传型(rDNA)水平探讨中间锦鸡儿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并模拟沙地生境,建立人工共生体系,以期发现最有效的共生伙伴关系,这不仅有得提高毛乌素地区农牧业产量,更重要的是在当今沙尘暴肆虐的情况下,发挥柠条防风固沙的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1.毛乌素沙地中间锦鸡儿根瘤菌遗传多样性(1)全细胞可溶性蛋白质谱将供试中间锦鸡儿根瘤菌菌株分为两大类群,其中硬梁覆沙地菌株GH72不同于来自沙丘顶部和底部的菌株,而且中间锦鸡儿根瘤菌独立于参比菌株。酯酶同工酶谱分析表明,中间锦鸡儿根瘤菌与参比菌株仅存在一个等位酶位点差异,其余等位点与参菌株共享,因此,酯酶同工酶反映出中间锦鸡儿根瘤菌的异质性。(2)16SrDNA部分序列与16S-23S rDNA IGS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扩增产物均较前人报道的分子量偏高。经16S rDNA PCR-RFLP分析,中间锦鸡儿根瘤菌共形成12种基因型,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属于基因型2的菌株占42.4%。代表菌株GH33 16S rDNA全序列结果显示,与已知的快生型根瘤菌同源性在95%以上。(3)中间锦鸡儿根瘤菌生理生化反应特性B.T.B实验证明所有中间锦鸡儿根瘤菌均产酸,符合快生型根瘤菌的特征.唯一碳源测试显示,95%中间锦鸡儿根瘤菌不利用淀粉,33%菌株不利用乳糖,对其他测试碳源不具有选择性。检洲在不同盐离子浓度、不同酸性梯度以及不同温度条件下菌株生长状况,发现毛乌素沙地中间锦鸡儿根瘤菌具极强的耐盐性.53.8%的菌株可以在9%NaCl的YMA培养基生长.75%的菌株在pH4.O和pHl0,0 环境中仍能生长,66.7%菌株在60℃处理1 0min后仍具有生活力。体现出对于干旱沙地的适应。 2.不同实验共生系统中植物和根瘤菌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14株根瘤菌分与三个柠条种(小叶锦鸡儿,中间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回接,用土壤上覆沙模拟毛乌索沙地景观生态条件,以多石砾贫瘠土壤为对照,比较不同基因型柠条与根瘤菌人工共生体的长和结瘤与生境的关系,初步证明根瘤菌很可能是该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寄主植物与共生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与生态环境有关。实验还表明,选择适当的共生组合对于防治沙漠化有很大潜力。3.银染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RAPD遗传模式以85株小钻杨F2代为材料,用本实验室改良的银染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RAPD遗传模式。结果表明,仅用9个引物共扩增到399个位点,其中98个位点表现为多态性,卡方测验显示,79个多态位点符合经典的孟德尔遗传(3:1),占多态位点80.6%。这种改良的检测RAPD标记的方法必将推动RAPD标汜构建连锁图谱的进程。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从滇池蓝藻水华集聚区分离获得一株溶藻细菌DC-L14,经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小白鼠毒性试验初步显示该菌株未产生小白鼠中毒毒素;该菌能使铜锈微囊藻905聚集成团,沉于瓶底,最终黄化;该菌作用4d,使惠氏微囊藻107、绿色微囊藻102、水华束丝藻和水华鱼腥藻的叶绿素a下降率最高为70.1%,最低为65.5%,平均为67.2%;当细菌处于稳定生长期时溶藻效果最强,共培养4d能使铜锈微囊藻905的叶绿素a含量下降82.1%;离心沉降后检测,发现菌体本身无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从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表层基质中分离出一株硝化活性较强的异养硝化细菌H-1,进行biolog菌种鉴定,鉴定系统中没有与该菌株特性相似的数据记录。16SrDNA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菌株H-1与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粪产碱杆菌(A.faecalis)有98%相似性,认为分离菌株H-1可能为Alcaligenes A.faecalis。通过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结果显示,当温度为30℃,pH为7.5,接种量为107CFU,溶氧2.25mg·L-1时,该菌株亚硝化反应效果最佳;影响亚硝化反应效果的因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中文摘要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是一种剧毒的海洋神经毒素,具有戒毒、局麻、镇痛等多种功效,其国际市场的售价高达每克20万美元。本文对微生物源TTX进行了研究,期望为今后TTX的大规模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试验指导。 对我国渤海红鳍东方豚体内产毒细菌的微生态分布作了研究,共分离到了34株产毒细菌。对其中毒性较强的B3B菌株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生理生化试验及16Sr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菌属于梭形芽孢杆菌(Bacillus fusiforms)。通过小鼠试验、薄层层析试验及质谱分析,初步认定发酵产物中含有河豚毒素。 为提高TTX的产量,我们采用紫外线、亚硝基胍对出发菌株B3B进行了诱变,获得了TTX稳定高产的突变菌株N14。应用均匀设计,对培养基组分进行了优化,获得较理想的发酵培养基,组成为蔗糖:0.2%、酵母膏:0.3%、酪蛋白胨:0.5%、KH2PO4:0.6%。优化后摇瓶发酵试验TTX的产量为5.42MU/20mL, 较优化前提高了128.7%。 在摇瓶发酵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N14 突变株10L罐发酵试验, 结果表明当发酵48h时,TTX产量最高,为21.2MU/20mL,较摇瓶发酵提高了290%。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由于采样条件和培养条件的限制,深海微生物研究的较少,因此目前海洋微生物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海和浅海。而深海独特的生态环境,使微生物形成了独特的代谢体系,成为新颖化合物的重要来源,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本文首次较为系统的研究了深度为1758-3600m南海海底沉积物中深海微生物资源的分离和活性菌株的筛选情况,旨在为探索我国南海深海微生物资源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采用多种分离培养基从6个不同深度(1758、2620、3200、3500、3587和3600m)的南海深海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到225株深海微生物,包括40株放线菌和185株细菌。以分离得到的225株深海微生物为研究对象,从产蛋白酶、抗真菌、杀虫三个方面进行活性菌株的筛选,研究南海深海沉积物中的微生物资源状况: (1).将分离到的225株深海微生物,同时在10℃、28℃、45℃三个温度下进行产低温蛋白酶、中温蛋白酶、高温蛋白酶的筛选。初筛结果表明:这225株深海微生物大都有大小不同的产蛋白酶能力。10℃有产蛋白酶的有109株,28 ℃产蛋白酶的有160株,45℃产蛋白酶的有117株。筛选到一株在45℃下有较强产蛋白酶能力的菌株B1394,其酶活可达873U/ml,有一定的应用前景。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16SrDNA序列测定,将B1394定名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其粗酶液性质研究发现:最适酶活温度60℃,最适pH 8.0, 40℃、50℃和60℃热稳定性较好, Mn2+ 、Mg2+ 、Ca2+对该蛋白酶有激活作用,Hg2+ 、Fe3+ 、Cu2+ 、Zn2+ 、 Fe2+对其有抑制作用,苯甲基磺酰氟(PMSF)几乎完全抑制其活性,推断为丝氨酸蛋白酶。 (2).对其中100株深海细菌和40株深海放线菌,以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为靶菌进行了抗真菌活性的筛选。初筛结果表明:分别有37株和35株深海细菌对立枯丝核菌和白色念珠菌有抑菌活性,分别占被检测细菌数目的37%和35%;有18株深海放线菌对立枯丝核菌有抑制作用,占被检测放线菌总数的45%。筛选到一株有较强抗真菌活性的深海放线菌SHA6,其发酵液对包括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在内的10种植物病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其发酵液的理化性质进行初步研究发现SHA6发酵液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 对SHA6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后将其初步定名为为橙色单胞菌(Aurantimonas altamirensis)。 (3).以卤虫为初步筛选模型,对其中的20株深海放线菌进行了杀虫方面的筛选,结果发现有5个深海放线菌菌株表现有较强的杀虫活性。其中深海放线菌SHA4发酵液的乙酸乙脂提取物杀卤虫的活性最强,在浓度为100μg/ml时杀卤虫活性为83%,而在浓度400ppm时,48h可以杀死38%的甜菜夜娥。对SHA4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后将其初步定为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 sp)。 总之,本论文阐明了我国南海深海沉积物中微生物资源状况的初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我国南海深海微生物资源奠定了基础。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从沈阳苏家屯地区长期受有机磷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到10株以敌敌畏(DDVP)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细菌,其中降解活性最高的菌株经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DNA同源性比较,鉴定为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 sp.),将其命名为DDV-1(GenBank Accession NO. FJ225120)。该菌株最适生长条件: pH 7.0,温度 30℃。 对菌株DDV-1降解性能的研究表明,该菌株降解敌敌畏的最适条件为:pH 7.0,30℃,在此条件下,500 mg/L敌敌畏经过DDV-1菌株代谢5天后,降解率可达74.9%。装液量对菌株生长及降解率影响不大。DDV-1对敌敌畏有较高的耐受度,在初始量浓度为 1 500 mg/L敌敌畏的高浓度下同样能进行降解。敌敌畏的降解速率与起始接种量呈正比。正交设计实验结果表明6个因素对敌敌畏降解率影响的程度依次为C(pH)、D(温度)>B(N源)>E(接种量)>A(C源)>F(DDVP浓度)。 除了敌敌畏,菌株DDV-1还能以甲基异硫磷、辛硫磷、敌百虫、甲胺磷、对硫磷为唯一碳源,对有机磷类农药有广谱降解性。 酶学方面,酶的定位试验表明,菌株DDV-1的有机磷水解酶为胞内酶。该水解酶最适反应条件为:pH 7.0,温度30℃;粗酶液在20-40℃稳定性良好,在pH6.0-9.0都能保持活力,最适产酶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 在分子生物学方面,通过功能基因扩增,扩增到有机磷水解酶基因(mpd基因)。该片段为818碱基,其与已知的有机磷水解酶基因不具有同源性。 实验室条件下模拟有机磷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表明,农药的初始浓度和接种量对敌敌畏降解影响较大,最适接种量为1000000个细胞/g土壤。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综述了放线菌分类学研究的目的和作用,分析了放线菌分类学的历史和现状,介绍了当前放线菌多相分类研究中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及适用范围。同时还重点介绍了极端高温、低温、高盐放线菌分离及分类研究的进展。从云南采集高温温泉水样、火山口土样,从云南、新疆等地采集雪山土样,从新疆、青海等地采集盐碱土样进行放线菌分离,对不同极端环境下的放线菌分离方法进行探讨,并对分离到的部分典型放线菌菌株采用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测定,细胞化学组份分析,DNA G+C mol%和DNA同源性测定,以及16SrDNA全序列分析等相结合的多相分类技术进行系统的分类研究。从表型、基因型及系统发育三个不同层次对其分类地位进行了最终确定。其中,分离自云南洱源温泉的菌株YIM60013和腾冲火山口的菌株YIM60032分别确定为高温放线菌属的两个新种:白色高温放线菌(Thermoactznomyces albus sp. nov.)和云南高温放线菌(Termoactomyces yunnanensis sp. nov.);分离自新疆北疆地区的一株低温放线菌菌株,结合其形态特征、细胞化学组份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链霉菌的一个新种,北疆链霉菌(Streptomyces beijiangensis sp. nov.);来自新疆盐碱土样的6株嗜盐放线菌菌株YIM90001-90006中,菌株YIM90001被命名为嗜盐普氏菌新种(Prauserella halophila sp. nov.),菌株YIM90005被 命名为脱卤普氏菌新种(Prauserella dehalogenans sp. nov.),菌株YIM90002和YIM90003鉴定为拟诺卡氏菌科中的链单抱菌新属Streptomonospora gen. nov.)和它的两个新种:菌株YIM90002定为盐生链单抱菌新种(Streptomonospora saline sp. nov.),菌株YIM90003定为白色链单抱菌新种(Streptomonospora alba sp. nov.);菌株YIM90004和YIM90006分别被确定为拟诺卡氏菌属的一个新种和一个亚种:新疆拟诺卡氏菌新种(Nocardopsi sxiniangensis sp. nov.)和嗜阿拉伯糖新疆拟诺卡氏菌亚种( Noocardiopsi sxiniangensis subsp.arabicus subsp.nov,)。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从采自云南和新疆的土样中获得4株放线菌,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16SrDNA分析,将来自云南西筹土样的1株鉴定为双孢放线属(Actinobispora)的1个新种-(Actinobisporaalaninphilasp.nov=CCTAA97001<'T>),来源于云南关坪土样的1株被鉴定为链霉菌(JX42);分离自新疆盐土样2株放线菌中的1株鉴定为拟诺卡氏菌科中的1个新属-(Streptimonosporagen.novCCTCC99003<'T>=CCRC16284<'T>);1株被定为拟诺卡氏菌属的1个新种-(NocardiopsisxinjiangensisCCRC16285<'T>=CCTCC99004<'T>).研究4株放线菌培养特性和优化条件,发酵产物经有机溶剂萃取,柱层析分离获得了18个纯化合物,用波谱分析的方法确定出来12个化合物结构.其中1个为新结构化合物(42P),2个(90002A),90002D极有可能为新化合物.对分离出的所有化合物进行了活性研究,发现1个(42P)具有显著拮抗NO酶合成的抑制剂.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正>重离子辐照是一种新的诱变方法,与传统诱变源相比,重离子除有能量沉积外,还有动量传递、质量沉积及电荷交换等效应。它可以影响细胞的生理生化功能,能够引起细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为了提高生防菌BJ1的抑菌能力,优化辐照诱变的物理参数,获得生防效果更好的高效菌种,利用12C6+对生防菌BJ1进行不同剂量离子辐照处理。结果表明,采用100Gy剂量辐照的生防菌BJ1的存活率最高,并且在0~100Gy之间,存活率先降后升,其存活曲线呈"鞍型";从诱变效果看,经400Gy辐照诱变获得的生防菌BJ1的抑菌效果有明显提高;综合存活和抑菌效果考虑,离子辐照诱变生防菌BJ1的最适剂量为200~400Gy。通过16SrDNA序列分析,将辐照诱变获得的BJ1菌株定为枯草芽孢杆菌。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目的: 利用重离子辐照技术选育出对农作物具有更好防病促生作用的突变生防菌株,探讨利用突变株诱导黄瓜对枯萎病菌产生抗病性的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 采用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HIRFL)加速的碳离子束辐照生防菌BJ1,测定抑菌能力、抑菌谱,确定对该菌株最适宜的离子辐照参数,选育突变菌株。对突变株进行室内盆栽和田间防病促生试验。对原菌株和突变株进行16SrDNA和生理生化反应鉴定,确定分类地位。以突变株为对象进行诱导黄瓜对枯萎病菌产生抗病性的实验。 结果与结论: 1.重离子辐照生防菌BJ1的存活曲线随剂量的增加,呈先降后升再降的马鞍型变化,但是由于离子的能量不同也存在差异,表现为在相同的剂量下,能量越低其能量沉积效应即传能线密度(LET)越大,致死率越高。诱变效果随LET的不同也不尽相同,高LET时的突变株不但有更广的抑菌谱而且抑菌活性较对照也有比较大的提高,在存活率较高的条件下,低剂量就可以得到较多的突变体,有利于筛选优良的正突变体; 2.对于生防菌BJ1最适宜的12C6+辐照参数应选择剂量在200-400Gy,LET为60keV/m范围可筛选获得抑菌活性较高的菌株; 3.通过12C辐照结合抑菌试验最终获得了突变菌株154,该突变株通过20代的移植能够稳定遗传; 4.利用突变株154对黄瓜枯萎病菌进行室内盆栽促生试验,结果表明突变株154能够使促进黄瓜幼苗的生长发育,同时提高了黄瓜植株的抗病性,在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上经154处理的达到了70.34%,高于原菌株和农药防治的效果; 5.传统的生理生化特征结合16SrDNA同源性比对的方法,对菌株BJ1及其突变株154的鉴定结果表明二者均属枯草芽孢杆菌,亲缘关系近,但是突变株154生化测定不同于原菌株,表现为抗菌物质的产量较高; 6.BJ1、154都可在番茄、当归和黄芪的根部有效的定殖,适应根部的生长环境, 并且154的定殖能力稍强; 7.BJ1、154防治当归麻口病效果较好,防治效果最好的是154的20倍液浸苗,防效为82.6%;BJ1的20倍液浸苗与154的10倍液浸苗对麻口病防治效果差别不大,防效分别为78.3%、75.62%;其余处理防效低于62%。 8.BJ1和154处理黄瓜幼苗后,植物体内一系列与抗病性有关的保护酶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而可认为这些酶活性的改变与生防菌诱导的黄瓜对枯萎病的抗性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