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4 resultados para 146-892C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进行实验教学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高等学校办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对保障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人身安全、国家财产安全保证以及高校科研教学事业的正常开展至关重要。文章就实验室事故的主要常见类型及其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从安全教育、制度建设、条件建设和标准化管理等方面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进行了阐述与探讨。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基于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74个气象站1952-2001年降水量数据,计算各站年降水量线性趋势系数,利用ArcGIS地统计模块普通Kriging插值法生成黄土高原地区1952-2001年年降水量和年降水量线性趋势表面,分析年降水量、年降水量线性趋势表面时空分布特征与10年尺度降水量带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1952-2001年平均年降水量(426.69±67.85)mm,年降水量和年降水量线性趋势存在显著时空分异;年降水量由西向东线性增加,从南到北二次曲线递减,总体上东南西北方向递减;10年尺度平均年降水量减少趋势明显,递减率-10.019 mm/10 a,期间累计减少1227.33 mm;200,400,600 mm降水线南移,干旱半干旱区面积不显著扩大,湿润半湿润区显著缩小,气候呈干旱化趋势;年降水量线性趋势系数从-4.10 mm/a到4.46 mm/a,平均-0.98 mm/a,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地区面积16.36万km2,呈减少趋势地区面积46.27万km2,分占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26.12%和73.88%。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基于景观尺度指数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乌龙山抽水蓄水电站规划方案为背景,运用遥感图像解译和GIS分析的方法,研究水电开发规划方案实施后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规划方案实施后,研究区域景观类型的分布趋于均匀化,景观格局的组合趋于简单化,相对抗干扰能力较弱。此外,生态风险值高于现状6倍之多,应予以重视。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依据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1986-2007年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调查、监测资料和研究成果,建立了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1986-2007年的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土地利用效益在这20余年中呈增长态势,分别于1991年、1998年、2003年达到峰值点。影响区域土地利用效益值的主要因素为区域的果业和第三产业。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通过田间实地测定0~400 cm土壤含水量,分析和比较了不同种植方式下苜蓿草地土壤水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连作苜蓿地、轮作苜蓿地的40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0.6%和11.4%,均低于土壤稳定湿度,其干燥化指数为24.6%和37.2%,分别属强烈干燥化和严重干燥化,而小麦连作的干燥化指数为86.4%,属轻度干燥化。连作苜蓿地土壤干层最厚,400 cm处仍十分干燥,而轮作苜蓿地和连作小麦地到240 cm以下时,土壤水分开始有所恢复。连作苜蓿地和轮作苜蓿地通过降雨可恢复部分土壤水分,可恢复的土壤深度为40 cm和60 cm,而连作小麦地可达100 cm。不同施肥措施下连作苜蓿地土壤干燥化程度都很严重,施肥措施不是造成土壤干燥化的主要原因。轮作系统中不同轮作年限苜蓿地的土壤水分状况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均没有形成深厚的土壤干层。与连作苜蓿相比,轮作苜蓿不会大量消耗土壤深层水分而形成深厚的土壤干层,有利于土壤水分的可持续利用。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采用田间取样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坡地密植枣园土壤质地与肥力状况。结果表明,坡地枣园土壤肥力低,氮、磷严重缺乏,钾相对丰富,土壤属于砂壤土,通气性强,保肥、保水性差。0~6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687~5.002 mg/kg;全氮为0.072~0.316 g/kg;硝酸盐为2.325~16.846 g/kg;铵态氮为1.187~2.146 g/kg,速效磷为0.270~2.480 mg/kg,速效钾为51.9~169.1 mg/kg,并且含量均随剖面向下减少。颗粒组成大部分为粉砂粒,含量一般在65.75%~68.98%;随有机质含量升高,0.25~0.05 mm微团聚体数量呈上升趋势,二者为正相关;<0.05 mm微团聚体含量则逐渐下降,二者呈负相关。黄土高原坡地密植枣园土壤肥力总体水平很低。除了速效钾为中等级外,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均为很低等级。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土壤微生物量是表征土壤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重要参数,研究黄土丘陵区坡耕地撂荒后微生物量及其活性的变化过程对认识该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演变及其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典型侵蚀环境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年限的撂荒地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参照,通过室内测试分析,并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坡耕地撂荒后土壤微生物量、呼吸强度、代谢商(qCO2)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结果】侵蚀环境下的坡耕地土壤微生物量含量偏低,土壤理化性质较差,撂荒后理化性质得到显著改善,微生物量碳(Cmic)在撂荒1a后显著增大,前7a较为剧烈,增幅较大,随后呈波动式上升,50a达到最大值;微生物量氮(Nmic)在撂荒初期增长缓慢,40a时才达到显著水平,微生物量磷(Pmic)在撂荒初期显著降低,5~7a达到最低值,随后逐渐上升,20~25a时和坡耕地没有显著差异,50a时达到最大值。撂荒50a时土壤Cmic、Nmic和Pmic分别较坡耕地增加166%、146%和52%,但仅为侧柏林的43.42%、45.06%和51.47%。呼吸强度在撂荒初期迅速增加,随后趋于稳定,与侧柏...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旨在研究氮肥缺失对旱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采用直接提取土壤微生物总DNA的方法,对不施肥(CK)、适量施肥(F1)、和缺氮施肥(F2)3种不同施肥水平土样DNA进行提取,扩增细菌16S rDNA基因片段,建立克隆文库。用限制性内切酶HhaI和RsaI进行PCR-RFLP分析,分别得到146、187、11个酶切类型。采用α多样性的测度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土壤细菌的多样性(H′、Ds和Dg)和物种丰富度(dMa、R2和E)均为F1>CK>F2;λ、dMa、E和H′指数在不同施肥处理间的变异系数达到56.96%~163.1%,尤其Simpson指数λ是非常敏感的指标,处理间的差异最大,表明氮肥缺失严重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合理施肥有利于土壤细菌的多样性。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部分主要应用ESCA,~(19)F-NMR、IR等分析手段研究了不同聚合反应条件下,六氟丙烯等离子体聚合物膜的组成与结构指出其聚合物是非交联的,然而是高度支化的。通过测定分子量和对~(19)F-NMR的理论处理得到,几乎57%的季碳都是连有CF_3基团。同时,求得了一个聚合物分子链的主链上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的极大值为32.1个,其余约54%的碳原子都是侧基或在侧链上。在低功率,高压力条件下,所得聚合物的ESCA结果表明,聚合物分子中CF_3基团含量超过了CF_2基团,说明CF_3不仅以端基的形式存在,通过处理NMR谱,求得了CF_3基团在整个聚合物分子链上的分布方式。实验结果还表明,辉光区和非辉光区内的聚合物膜在结构上有较大差别。同时,也发现聚合物结构随功率、压力、单体/等离子气体比例以及基片位置的不同而变化。通过IR发现在较高功率条件下,高能电子把多种Si-O-Si片断从反应器壁上刻蚀下来,并在基片表面上进一步重排和聚合形成较长的含F和不含F的Si-O-Si链。证实了刻蚀效应的存在。下面的实验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反应体系内存在聚合与刻蚀的竞争问题:a.高能[F]原子与玻璃器壁碰撞形成SiF_4,进而与基质NaCl反应形成NaSiF_6分子已在IR中显示出来。b.较高功率下的热端附近,玻璃基片失重。六氟丙稀等离子体聚合反应动力学及聚合膜热性能的研究。这部分利用TG, DSC, ESCA和其它手段研究了PPHFP的热性能,指出聚合物在加热过程中仅有轻微的交联和重排反应发生,同时求得了六氟丙烯等离子体聚合物(PPHFP)的热裂解反应活化能为101.58 K.J.mol~(-1), 半分解温度为321.7 ℃。 运用吸附和包埋的概念解释了聚合物中小分子的存在,并通过二个间接证据(高度支化聚合物的比重增大和TG曲线的低温区阶梯)和一个直接证据(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表明存在小分子)对小分子的存在进行了证实。通过对六氟丙稀等离子体聚合反应的动力学的研究,指出聚合速率随功率、压力、等离子气体种类及基片位置的变化而有较大差别。主要选用三种等离子气体(N_2, Ar, He)、二种功率。在四种不同压力下讨论了聚合速率随基片位置的变化规律,从而可以找出反应器内任意点的聚合速率与压力的关系曲线。等离子体共聚反应规律的初步探讨及N_2等离子气体进入聚合物结构的证实。初步探讨了等离子体共聚合反应,选用六氟丙稀、乙烯和苯乙烯三种单体,并运用IR和GC-MS得到-推断性结果:等离子体条件下的共聚反应,也象一般的共聚合那样,共聚单体的活性即Q值必须相近,e值的正负相差很大或相近;否则,高活性单体优先聚合。而不是象一般想象的那样:由于等离子体系的电子能量较高,足以使一般的化学键断裂。所以任意两种单体的共聚反应都能发生而形成无规结构的共聚物。通过测接触角研究了聚合物的表面疏水性。找出了聚合膜的接触角与功率的依赖关系以及接触角与聚合物膜F/c比的直线方程。运用元素分析,ESCA、TG和DSC等分析手段证实了N_2是以化学键的形式进入聚合物主链及侧链。选择Ar和N_2两种等离子气体,找出了O/C比、N/C比与功率的依赖关系。同时,得到了在N_2为等离子体气体时,所得聚合物在DSC上出现熔融峰,熔点为146 ℃,熔程较宽;而Ar为等离子气体时,所得聚合物在达溶点以前已分解,其分解温度较低。六氟丙烯等离子体聚合物的ESR研究应用ESR对六氟丙烯的气相冷凝物和固相聚合物进行了研究。气相冷凝物本体的ESR表明,有140条谱线的超精细结构出现,谱峰为20组。而且加少量丙酮后的气相冷凝物溶液,其ESR更明显的显示出20组谱峰。各谱线的不完全对称性说明气相冷凝物中有几种自由基存在。然而,当把此ESR谱在室温下空气中衰减时,其峰形不变,只是量的减少,说明自由基种类不会太多。固相聚合物中有高浓度的自由基存在,且相当稳定。研究了Ar和空气两种气氛下的自由基浓度随时间的衰减,两者有较大差别,显示了O_2的作用。同时,求得了自由基偶合反应的活化能和不同温度下的自由基偶合反应常数。六氟丙烯等离子体聚合反应历程。通过对气相冷凝物和固相聚合物进行ESR测试,提出了控制等离子体聚合反应历程起支配作用的粒子为自由基,聚合初级粒子不仅仅是:CF_2,而且体积中还存在高浓度的CF_3自由基,从而在低功率、高压力条件下,使聚合物链上CF_3基团含量超过了CF_2基团。随着功率的提高,聚合体系中CF_3自由基的浓度降低,其中一部分脱下形成了:CF_2。通过研究气相冷凝物的GC-MS谱,得到气相中存在C_2-C_7等的气相产物。最大分子量不超过400,提出了气相反应过程。同时也得到了气相中主要是全氟烯烃和全氟环烷烃。也有少量的全氟烷烃存在。而且GC图上好几个峰代表同一个化学组成C_mF_n,说明气相产物中有异构体存在。另外,气相中有小于单体分子量(150)的产物及非单体分子量整数倍的产物存在,说明聚合过程中确实发生C_3F_6断裂形成各种活性粒子,CF_2的存在解释了形成分子量各异的产物。另外,也提出了表面反应过程。其证据是:(1)对Ar等离子体处理的普通聚四氟乙稀(PTFE)进行ESCA测量,发现其Cs谱在287.9和289.7 eV处出现两个新峰(分别代表-CF和-C-),说明辉光放电聚合过程中表面上发生了一系列的断裂和重排反应。(2)IR中出现了NaSiF_6峰和较长链的 Si-O-Si峰,说明了高能电子及[F]原子对玻璃壁表面的作用。(3)靠近热端附近的玻璃基片,在较高功率的聚合条件下失重。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合成了K_5LnLi_2F_(10):Ce (Ln = La, Ce, Gd, Y)体系,K_2NaAlF_6:Ce和KAlF_4:Ce体系、MAlF_5:Ce(M = Ca, Sr, Ba)体系及ABF_3:Ce (A = Li, Na, K, B = Mg, Ca, Sr, Ba, Zn)体系的磷光体,同时,对SrAlF_5:Ce和BaAlF_5:Ce还采用沉淀法合成。生长3BaAlF_5:Ce和SrAlF_5:Ce的单晶。用X-射线衍射法检验了粉末基质的结构,用X-射线四元衍射仪解出了SrAlF_5单晶的结构,即属于四方晶系,空间群为I 4-bar, z = 8,晶胞参数为14.035 A和7.146 A。并测定了各体系磷光体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对BaAlF_5:Ce单晶还测定了吸收光谱和反射光谱。得到了Ce~(3+)在复合氟化物基质中发光的某些规律。Ce~(3+)激活的复合氟化物磷光体由于Ce-F键存在较强的离子性而具有紫外发光特征。Ce~(3+)激活的K_5LnLi_2F_(10)磷光体,由于基质结构的特殊性,使得Ce~(3+)发射波长几乎不随Ln~(3+)的改变而变化和计量比的K_5CeLi_2F_(10)发光体的浓度猝灭小。在同结构的ABF_3:Ce磷光体中,随着基质阳离子的φ~(1/2) = (z·α·X/γ)~(1/2)(z为电荷,α为极化率,X为电负性,γ为半径)值增大,其发射峰兰移。其原因是φ~(1/2)值增加,使Ce-F键的性质发性了改变,从而导致了Ce~(3+)的激发态与基态的能级差增加。Ce~(3+)在复合氟化物中,主要取代离子本性(半径,电荷,电负性等)与其相近的基质阳离子。但Ce~(3+)在AMgF_3(A = Na~+,K~+)基质中,同时可以取代A~+或Mg~(2+)离子,形成两种不同的发光中心。Ce~(3+)在SrAlF_5晶体中,由于取代两种不同格位的Sr~(2+)离子,也形成两种不同的发光中心,由于两种发光中心的性质不同,所以,它们的光谱结构明显不同。BaAlF_5:Ce和SrAlF_5:Ce晶体的光谱数据为设计Ce~(3+)的5d-4f跃迁的可调谐激光晶体材料提供了必要的、可靠的实验数据。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获得了更高的平均寿 命,很多国家都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的行列。由于长寿具有遗传的倾向,所以 科学家们致力于人类长寿及衰老性疾病发生机理的研究,目的是为了使人类 在获得更长寿命的同时能够抵御或减缓老年性疾病的侵袭,远离衰老带来的 困扰,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线粒体是真核生物的重要细胞器,具有长度为约为16569bp 的环状 DNA 分子。在人类群体,特别是欧洲群体的相关性研究中,线粒体DNA (mtDNA)编码区和控制区的一些多态性位点显示出与长寿及衰老性疾病的 相关。特别是mtDNA 控制区的C150T 变异除了在多个长寿人群中富集之外, 更是具有改变mtDNA 重链复制起始位点的功能。 为了探讨mtDNA 控制区多态性位点与中国汉族长寿人群是否存在相关 性,本研究在中国四川省都江堰地区采集了556 名年龄90 至108 岁的互无 关系的长寿老人血液样本,其中男性202 名,女性354 名。同时还采集了 214 名长寿老人的亲属和312 名无关对照的血液样本,年龄分别在10 至69 岁之间和22 到73 岁之间。我们对这些样本的mtDNA 通过测序和RFLP 等 手段进行了扫描,采集并记录了mtDNA 单倍型类群信息和控制区位点多态 信息。 在该人群中,本研究发现mtDNA 的主要单倍型类群与长寿没有显著的 相关性,总体单倍型类群频率分布在三个组别中基本一致(p=0.318)。对 mtDNA 控制区C150T 变异的频率在三个组别中做了包括总体频率差异,区 分mtDNA 单倍型类群的频率差异,区分样本性别的频率差异以及mtDNA 单倍型类群与性别信息联合的频率差异的分析。虽然在个别的比较中得到了 显著差异,但经过多重检验校正后,结果均变得不显著。此外,对146、152189 和195 等四个同样处于mtDNA 控制区复制起始区域的变异位点的初步 分析,同样没有获得显著的差异。不支持此前在欧洲长寿人群和日本长寿人 群得到的结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第一次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对mtDNA 控制区多态性与 长寿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mtDNA 与人类长寿的关系还有待于更深层次的 机理性研究和功能性研究来揭示。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作为机体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的桥梁和枢纽,发挥着重要的启动和调控作用。随着体外诱导方法的建立和生物学技术的进步,有关DC 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诱导方法、个体发生及基因表达和调控等方面,涌现出很多新的、未解的关键问题。同时,随着对粘膜免疫机理研究的深入,DC 在粘膜生态环境中的功能和影响,渐已成为免疫学研究前沿领域中的热点和要点。在本研究中,为了确定DC 体外分化成熟的最短时程,同时为了研究DC 分化成熟相关的基因表达调控,我们建立了快速的DC 体外诱导方法,分析了体外快速诱导 DC 的mi/mRNA 表达谱。此外,在原始分离的女性生殖道共生乳酸杆菌的基础上,以THP-1作为DC 前体细胞的细胞系模型,开展了女性生殖道共生乳酸杆菌刺激活化 THP-1 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乳酸杆菌作为生殖道粘膜免疫疫苗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首先,采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来源的CD14+细胞为DC 前体,经过GM-CSF 和IL-4 的刺激,1-6 天后得到未成熟DC (immature dendritic cells, iDC),并经成熟因子(TNF-α, IL-1β, IL-6 与PGE2)诱导 1-2 天后,获得成熟DC(mature dendritic cells, mDC)。经过比较和分析,明确了完全分化和成熟各2 天,即“2+2”,为DC 诱导分化的最佳和最短时程,从而证实和建立了DC 体外快速诱导的体系和方法。该方法获得的iDC 与mDC,具有与传统的“6+2” 方法获得的DC 相同的形态与表型,而且,利用该方法获得的DC 总数高于“1+1”, “1+2”与“6+2”的方法,为DC 的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我们进而采用芯片技术,对体外快速分化成熟的DC 进行了mi/mRNA 表达谱分析,确定了DC 不同分化发育阶段特征性的mi/mRNA 表达差异。结果发现,与CD14+ 单核细胞即DC 前体相比,iDC 与mDC 之间具有更加相近的mi/mRNA 表达方式。 miRNA 表达谱分析则表明,不同的miRNA 表达与DC 的不同分化和发育阶段相关。而且,位于同一基因簇内的miRNA,呈现协同表达的情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发现了在DC 的某些发育阶段特异表达的miRNA,它们在DC 发育过程中的功能,还未得到诠释,它们在DC 某些分化阶段的特异表达,提示了DC 各分化阶段的相关性与特异性。结合mRNA 表达谱分析,我们发现miRNA 的表达与其目的基因的表达在mRNA 水平呈现负相关的特性。同时,免疫相关mRNA 与miRNA 在DC 体外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亦呈现差异,其中,miRNA(如hsa-miR-181a, hsa-miR-223, hsa-miR-155, hsa-miR-146, hsa-miR-106a 与hsa-miR-20a 等)与mRNA(如ALM1 等)参与了特定的与免疫相关的GO(Gene Ontology)与通路(Pathway),提示这些miRNA 与mRNA 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调节控制着DC 的体外诱导过程。在有关粘膜生态环境中DC 的分化、成熟及其功能影响的研究中,我们首先通过各种乳酸杆菌鉴定方法的综合应用,确定了6 种原始分离的女性生殖道主要共生乳酸杆菌:发酵乳酸杆菌(L.Fermentum)、约氏乳酸杆菌(L.Johnsonni)、卷曲乳酸杆菌(L.Crispatus)、革氏乳酸杆菌(L.Gasseri)、詹氏乳酸杆菌(L.Jensenii)与德氏乳酸杆菌(L.Delbrueckii )。其中,德氏乳酸杆菌(L.Delbrueckii)和发酵乳酸杆菌(L.Fermentum)具有较高的产H2O2 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在与THP-1 的共同培养体系中,将乳酸杆菌对DC 前体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比较和研究。结果发现,L.Crispatus 在分离的各原始菌株中,具有最强的刺激THP-1 活化的能力,而且,在相同刺激比例下,L.Crispatus 活菌具有比死菌更强的免疫刺激能力,表现为明显上调THP-1 细胞表面标志CD40、CD80、CD86、 CD1a、CCR6 与CD324 的表达水平,同时可诱导活化THP-1 上调表达Th1 型细胞因子。通过FITC-Dextran 吞噬实验,我们发现,经过L.Crispatus 刺激的THP-1 细胞,其吞噬外来抗原的能力明显下降,但尚未检测到经过活化的THP-1 细胞刺激T 细胞增殖的能力。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的方法,我们检测了TLR1、TLR2、TLR4 与TLR6 在不同的刺激分化阶段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THP-1 主要通过TLR2 与TLR6 识别女性生殖道L.Crispatus。综上所述,本研究首先通过对DC 体外分化成熟的最短时程的分析,确立了快速诱导DC 的最佳方法,进而利用芯片技术,研究了快速诱导DC 的mi/mRNA 表达谱,揭示了DC 体外分化发育过程中可能的调控途径,为进一步研究DC 的基础生物学提供了恰当的模型和具有指向性的线索。同时,通过与DC 前体THP-1 的共同培养体系,证实了生殖道共生乳酸杆菌的免疫调节作用,为以乳酸杆菌为载体的生殖道粘膜免疫疫苗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