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2 resultados para EROSION
Resumo: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土壤侵蚀模拟实验大厅自 1 992年竣工以来运转正常 ,在降雨面积之大、降雨强度调节范围之宽、降雨特性与天然降雨之接近程度、以及自动化控制程度等方面 ,目前均为全国之最。在土壤侵蚀实验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论述土壤侵蚀模拟实验重要意义的基础上 ,简要介绍了有关模拟降雨装置 (包括降雨喷头、供水管网等 )的设计依据、选型和布设安装等情况 ,并介绍了模拟降雨的基本特征。
Resumo:
以黄土丘陵林区 1 0 a径流泥沙观测资料为基础 ,分析了林地开垦后不同侵蚀年限情况下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结果发现 ,随侵蚀年限的增长 ,土壤侵蚀强度呈明显的增长趋势 ,平均每年约有 1 0 mm的土层被侵蚀掉 ,到侵蚀的第 1 0 a时 ,已有 1 0 0 .81 mm的土层被侵蚀掉 ,相当于林地土壤的 A层大部分遭到流失。土壤侵蚀强度的增加 ,土壤质量的下降 ,土壤性状的恶化 ,更促使侵蚀程强度的加剧
Resumo:
建立准确可靠、精确可用的中国土壤侵蚀背景数据库是进行全国或区域范围内土壤侵蚀定量评价及土壤侵蚀时空特征研究的基础工作,也是其重要的手段和途径。就小比例尺全国土壤侵蚀背景数据库的建立过程,探讨了该类数据库在ARC/INFO软件系统上实现的技术方法,以及数据精确程度的控制问题。
Resumo:
本文进行了一系列水槽试验 ,研究不同长度的侵蚀细沟在坡度及入流量影响下的浅水水流水力学特性、侵蚀量及细沟的形态特征 .所采用的土壤材料为砂壤土 ,试验使用四种入流流量 ,四种坡度 ,四种细沟长度 .记录水流速度、沟宽及径流中的泥沙含量 ,并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它们与坡度、入流量或它们的交互项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一种数学模型来描述试验中沟宽的周期性形态变化 .提出了通过试验得出的不同细沟长度的产沙量来确定水流输沙能力的方法 ,并得出出测定输沙能力的采样长度为 2~ 4m ,通过对细沟形态变化分析进一步说明了所确定的水流输沙能力采样长度的正确性
Resumo:
利用中子活化示踪法研究坡面土壤的侵蚀过程 ,发现坡面的相对侵蚀量从坡脚到坡顶随坡长的变化符合 Weibull分布 ,其形状参数主要受降雨量、降雨历时和径流深度的影响 ,尺度参数主要与平均雨强、I3 0 相关。坡面在侵蚀的同时也发生沉积 ,一般来说短历时高强度的降雨沉积量较小 ,而长历时低强度的降雨沉积量较大 ,某一部位侵蚀产沙的沉积量与其距离之间有 y=axb的关系。坡面径流直接影响着坡面的输移比 ,当径流深和径流系数较高时 ,输移比接近于 1,否则输移比降低
Resumo:
该文从降雨、地貌、植被、土壤及人为因素等方面对中国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 ,研究了土壤侵蚀使中国土地资源破坏、粮食减产、灾害发生、土壤肥力下降、水资源环境污染、库塘湖泊淤积、城市安全受到威胁等一系列危害 ,可供水土保持及环境整治决策作参考
Resumo:
黄土高原地区地形破碎 ,坡地所占比例大 ,水土流失严重。调查和试验表明 ,在坡耕地上 ,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措施 ,对改变坡面微地貌 ,减少水土流失 ,增加土壤抗蚀、蓄水、保土性能 ;培肥地力和提高作物产量 ,都具有显著作用。该文着重分析了效果明显的 8种耕作技术及其特征 ,供决策部门在制订规划时参考。
Resumo: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坡度谷子地 ,高 N处理小区径流中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效氮浓度平均为 1.0 6、0 .76和1.82 mg/kg,低 N分别为 0 .6 4、1.2 9和 1.93mg/kg;高氮处理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效氮平均流失量分别达到17.90、12 .93和 30 .84kg/(km2 · a) ,低 N流失量为 11.90、2 3.86和 35 .77kg/(km2 · a)。高氮处理小区泥沙中有机质和全氮浓度平均为 5 .2 1和 0 .5 36 g/kg,而低氮处理分别为 4.94和 0 .481g/kg;高氮和低氮处理土壤有机质流失量分别为 5 70 2和 5 743kg/(km2 · a) ,土壤全氮流失量为 498和 5 5 9kg/(km2 · a)
Resumo:
动态土壤侵蚀包括依赖于空间与时间的土壤剥离、细沟的形成、水流中过量泥沙的沉积、沉积泥沙中细沟的再生等物理过程。与泥沙从沉积区域再剥离相关联的细沟再生是细沟变窄加深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现象。该文介绍一种实验装置 ,用于测量类似于沉积土壤的疏松土壤材料细沟再生的力学参数。用一种沙壤土进行实验 ,测定了不同团聚体大小和坡度下细沟再生开始和停止所对应的临界水流量。计算出了与沟坡相关的临界剪切应力。这些结果有助于理解细沟的再生及其数量关系 ,以及临界剪切应力与坡度间的定量关系 ;对于发展由沉积土壤再生的细沟演化过程模型特别有用。
Resumo:
本本文以黄土高原为例,讨论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开发西部切入点的科学和实际意 义。从黄土高原毁林毁草耕垦和人为加速侵蚀的发展,剖析了退耕还林还草作为生态环境建 设切入点的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剖析了退耕还林还草的切入点及其实施对策。
Resumo:
应用137Cs示踪技术估算农耕地土壤侵蚀量的定量模型主要有两类:径流小区上建立的经验关系式及各种理论模型。文章主要对各种主要模型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各种模型的优点、局限性进行了比较和评价;指出今后在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中注意的问题。09jgg$g2l!1Mng:44Ntd。deIH20{lse3MxBijL&:nwlxxatx*rrr。k$1lreX4各种主要模型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各种模型的优点、局限性进行了L田获$叶平价;指出今后在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中注意的问题。
Resumo:
介绍了大气散落核素 7Be、2 1 0 Pbex、1 37Cs复合在土壤侵蚀和泥沙来源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阐述了核素比率应用的原理、特点及其能更为敏感地反映土壤侵蚀速率和过程等优点 ;说明多元素复合示踪在推断土壤不同侵蚀过程及估算土壤侵蚀速率方面的作用 ;论述了建立两核素相关深度曲线确定泥沙起源深度的应用原理和特点及其应用范围 ,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简单的评价。
Resumo:
新构造运动是黄土高原区域环境变迁的主导性因素。 2 .5 Ma以来青藏高原的阶段性强烈隆升 ,导致了东亚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加强 ,黄土高原乃至整个西北地区气候向干旱化趋势演化。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阶段性隆升或沉降与气候演化的共同作用 ,导致了黄土堆积沉积的跳跃式阶段性扩展。黄土高原的地貌演化可以黄河水系的诞生为界限 (1.6 7~ 1.43Ma B.P.)划分为二个阶段 :古湖泊低地阶段和高原河流阶段
Resumo:
根据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在ArcGIS软件平台下,以黄土高原延河流域为例,在合理选用和计算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中各因子参数的基础上,计算并分析陕北黄土高原延河流域退耕前后土壤侵蚀量的变化及其动态分布。结果表明:1)延河流域退耕后,土壤侵蚀明显减少,与1986—1997年相比,退耕后至2000年土壤侵蚀量平均减少34%;2)坡耕地对土壤侵蚀影响明显,尤其是陡坡耕地退耕至关重要;3)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各因子中,短期内影响土壤侵蚀动态变化的主控因子是植被覆盖管理因子,所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是减少土壤侵蚀的有效方法。
Resumo:
区域土壤侵蚀模型是大区域土壤侵蚀普查和水土保持宏观决策的支持工具,土壤侵蚀模型的研发是土壤侵蚀学科的前沿领域。基于DEM将区域划分为规则网格,设计产流、产沙过程的单元模型,包括植被截留、入渗、填洼、流速、携沙能力、径流剥蚀量、泥沙沉积等算法。将月降水当作1次降雨事件,并划分若干时段进行迭代计算,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完成水沙汇集运算,并在ArcGIS支持下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有效地完成了区域侵蚀产沙量的计算。将模型应用于延河流域得到:1995年7月份平均径流深为35.6 mm,径流系数为0.237,流域出口径流量为2.72亿m3,流域出口输沙量为0.38亿t,流域平均侵蚀模数为4575 t/(km2.月);输出图形空间格局和结构符合实际情况,初步模拟结果令人较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