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0 resultados para Polimorfismo de DNA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采用PCR—PAGE方法,对16个少数民族群体和9个地区的汉族群体共1521 人进行了线粒体基因组COIl和tRNAb8基因间非编码序列中串联重复的9 bp序列缺失情况的检测.贵州苗族、布依旅的缺失频率在所研究的民族人群中最高,分别达到 32·4%和30.8%,云南佤族、拉祜族和新疆维吾尔族、蒙古族频率相当低(≤4%),新疆哈萨克族群体中未检测到缺失类型,而其他群体的频率表现为中等或较低(6%。 24%)·除新疆汉族、贵州汉族和报道的台湾汉族外,其他各地汉族群体间缺失频率差异不大;有些来自同一地区或共同历史起源的民族群体的缺失频率没有表现出相边的分布趋势·总体上南方的、沿海的民族群体比北方的、内地的群体表现出较高的缺失频率.综合统计已报道的和此次研究的中国人群的9 bp缺失频率约为17.20%.另外,还在4个个体中检测到并经测序证实存在9 bp的3个重复;在随机抽样选择测定的有缺失和没有妖失的27个个体中,仅在1例中发现有报道的X.II型9 bp模式,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用18种限制性内切酶对7只云南鹅的线粒体DNA(mtDNA)进行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RFLP)分析。17种酶在所有受试个体表现为一致的限制性态型(morph),一只灰羽鹅用PvuI消化时出现变异。用14种限制性内切酶构建了云南鹅mtDNA的酶切图谱。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采用15 种限制性内切酶对贵州威宁绵羊和六盘水绵羊各5 只个体的m tD2 NA 多态性进行研究。其中只有BamHÉ 一种酶的酶切类型表现多态, 产生三种酶切 类型。共得到17 种限制性态型, 可归结为三种m tDNA 单倍型, 在威宁绵羊中单倍 型É 所占比较较大(80% ) , 单倍型Ë 只占20% , 而在六盘水绵羊中则单倍型É 和Ê 所占比例相当; 根据单倍型在群体中的分布和单倍型间遗传距离, 推测贵州绵羊的 m tDNA 单倍型É 和Ê 可能代表两个母系祖先的基本单倍型, 其分化时间约有16~ 32 万年之久, 单倍型Ë 则可能是由单倍型É 随机突变而来; 两个地方绵羊群体间的 分化时间大约为613~ 1216 万年, 群体间的m tDNA 遗传多态度较低, 但六盘水绵羊 群体内遗传多态度比威宁绵羊较丰富。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用B am H É、B g lÉ、B g lÊ、D raÉ、E coR É、E coR Í、H indË、Kp nÉ、 P stÉ、P vuÊ、S acÉ、S a lÉ、Sm aÉ、S tuÉ、X hoÉ 15 种识别6 碱基的限制性内 切酶对黔东南小香羊和贵州原有3 个地方山羊品种的93 只个体的m tDNA 进行分 析表明, B am H É、H indË 和S a lÉ 3 种酶表现多态性; 共检出18 种限制性多态型, 归纳得到3 种单倍型, 以单倍型É 和Ê 为基本单倍型。根据此2 种基本单倍型在所 比较各品种中的不同分布比例, 以及遗传距离分析和品种间的聚类关系, 表明黔东 南小香羊的群体遗传构成与贵州省原有其它3 个山羊品种不同, 从而为进一步确认 其为一独立的品种提供了必要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利用地高辛标记技术,对从双峰驼肝脏和肾脏提纯的线粒体DNA进行了标记,制成探针,并用它检测了包含于白细胞总DNA中的微量线粒体DNA。结果表明这一技术完全可以成功地用于微量线粒体DNARFLP的分析。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使用21种随机引物,对四川省四个地方猪品种共18个个体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结果表明:RAPD标记具有个体特异性,其多态总频率为78.4%;品种内遗传变异的大小顺序依次为荣昌猪、内江猪、雅南猪和成华猪;内江猪、雅南猪和成华猪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而荣昌猪与这三个品种的亲缘关系却较远。研究结果与这四个品种的地理分布状况和品种形成历史间存在一致性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研究用10种限制性内切酶对蜂猴和树鼩肝脏线粒体DNA进行了分析. 蜂猴线粒体DNA, BglⅠHind Ⅲ、PstⅠ、SalⅠ和XhoⅠ均各只1个切点、EcoRⅠ、BglⅡ和Pvu Ⅱ各有2切点, BamHⅠ和 EcoRⅤ 分别有3个切点. 对于树鼩线粒体 DNA, BglⅡ、Hind Ⅲ、PstⅠ、SalⅠ和 XhoⅠ均只1个切点, BamHⅠBglⅠ和 PvuⅡ 分别有2个切点, EcoRⅠ 有3个切点, EcoRⅤ有4个切点. 根据单酶和双酶解片段的数目和分子量, 建立了蜂猴和树鼩线粒体 DNA 的物理图谱。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用9种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大熊猫的线粒体DNA(mtDNA)。构建其中5种酶(BamHI 、EcoRI、EcoR V、Ps+I、PvuⅡ)的mtDNA物理图谱。大熊猫mtDNA的分子大小约 为16.4kb, 酶切位点是随机 分布的。图3表2参15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概述了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点、mtDNA多态分析方法、mtDNA多态研究在进化生物学及分类学中的意义和动物mtDNA的多态。表1参41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用冷碱法从2只恒河猴和1只食蟹猴的脑组织中提取mtDNA, 最后的得率大约 为0.7μg mtDNA/g脑组织, 是肝脏组织得率的1/3左右。经16 种限制性内切酶分 析, 并与来自同一个体肝脏组织的mtDNA比较, 结果进一步证实, mtDNA无组织 特异性。对12岁以上老年猴脑mtDNA的分 析表明, 在衰老中, 动物mtDNA的序列 可能没有变化, 甲基化程度也无显著增高。图2参4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15种限制性内切酶分析黑叶猴和灰叶猴种内及种间m+DNA多态。从各个样品中分别检出了41—50个酶切位点。综合15种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类型, 在2只黑叶猴和2只灰叶猴中分别检出了两种限制性类型, 并与其4个地理来源相对应。结合恒河猴和红面猴的资料, 构建了4种猴科动物的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 黑叶猴和灰叶猴种的分歧分别始于30和35万年以前, 两种叶猴的分离始于190万年以前, 猴亚科和疣猴亚科的分离应早于1100万年。叶猴属在中国的 扩散不是很晚才发生的。图2表2参15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DNA不仅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同时也是生物进化史的重要记录者。通过DNA序列分析研究生物的进化历程、确定物种间的进化关系至少有三大优越性。因此, DNA序列分析已成为生物系统与演化研究中最重要与最热门的工具之一, 并取得令人瞩目的结果。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马来熊在 IUCN 红皮书中被列为受胁动物, 其保护受到广泛的关注. 该文研究4只马来熊的线粒体 DNA 序列, 其中1只来自云南, 其余3只产地不详, 但来自不同的搜集渠道. 对于每个个体, 作者测定了 397bp 的细胞色素b基因、346bp 的12S rRNA基因、98bp 的 tRNA 基因和333bp 的D环区序列, 共计1174bp. 经与黑犀牛序列比较, 发现 RNA 基因的空间结构对基因的进化有显著影响, 环区的进化明显快于茎区的. 对于细胞色素b基因、12S rRNA基因和 tRNA 基因, 在马来熊个体间未发现序列变异. 这一结果提示, 马来熊群体的遗传变异程度低. 在D环区, 有13和1个位点分别出现转换和颠换. 根据D环区序列, 作者采用简约法确定了马来熊群体间的进化关系. 作者的结果表明, 线粒体 DNA 的D环区是研究马来熊群体遗传结构十分有效的遗传结构十分有效的遗传标记。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测定了2只川金丝猴、8只滇金丝猴、1只越南金丝猴和1只灰叶猴的253bp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序列。其中47个位点(19%)检出变异。建立了一系列的分子系统树,得到相同的拓扑结构,从而可能在分子水平澄清了金丝猴属的系统发育。结果表明,云南金丝猴与越南金丝猴间的关系较与川金丝猴的为近。金丝猴的分化大约发生在2-6百万年以前。这3种金丝猴均是独立的种,且都应归入金丝猴属。对8只来自野外的滇金丝猴(其中包括了昆明动物研究所圈养群体的所有6只创立者)的非损性遗传分析提示,编号为YK2的母猴是维持该圈养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关键猴。建立的这种非损伤性遗传分析方法广泛适用于珍稀濒危动物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