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8 resultados para Horizon 2020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A SOI thenno-optic variable optical attenuator with U-grooves based on a multimode interference coupler principle is fabricated. The dynamic attenuation range is 0 to 29 dB; at the wavelength range between 1510 nm and 1610nm, and the maximum power consumption is only l30mW. Compared to the variable optical attenuator without U-groove, the maximum power consumption decreases more than 230mW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一、安全基础设施 普适性基础就是一个大环境(例如公司组织)的基本框架,一个基础设施可视作一个普适性基础。电力供应基础设施就是我们熟悉的一个例子。电源插座可以让各种电力设备获得运行所需要的电压和电流。基础设施所遵循的原理是:只要遵循需要的原则,不同的实体就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碲掺杂的高非线性石英光纤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银纳米晶体掺杂的高非线性石英光纤的全光转换应用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Tb/Yb共掺的石英光纤的上转换绿光发光研究,研究了最佳浓度配比和发光机理。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黄土高原(土娄)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中属土垫旱耕人为土类的相应亚类,其土壤水分状况是诊断表层所属人为表层类堆垫表层(覆盖层)和诊断表下层(黏化层)的重要诊断特征。以土壤持水性能、蒸发性能和水分移动性能为切入点,对(土娄)土覆盖层和黏化层的土壤水文效应进行研究论证,以期对土垫旱耕人为土类及其亚类的诊断层与诊断特征获取更深层的认识。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岷江上游是我国十分典型的山地生态脆弱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意义十分重大,既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成都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生命线,其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成都平原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以至影响到整个岷江流域甚至整个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本论文通过3S技术手段,应用转移矩阵、景观指数和Kappa指数系列方法对岷江上游的景观变化从1974到2000年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应用CLUE-S模型在有无“天然林保护工程”两个预案下对该区域2001到2020年的景观变化进行了预测。然后,应用基于能值理论进行改进的生态足迹方法和传统生态足迹方法对岷江上游地区的1982到2000的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以反映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情况;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和CLUE-S模型预测的结果预测了研究区2001到202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对岷江上游地区的景观格局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 岷江上游地区景观在1974到2000年间格局变化并不十分显著,景观由少数几种景观类型所控制,各景观类型有不断趋于平均化的趋势,但速度缓慢,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越来越严重。研究区的景观变化以有林地的不断减少和其它景观类型的相应增加为特点,主要的景观变化发生在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耕地和经济林地之间。此时间段内的景观林地的面积不断减少,大部分转化为灌木林地和草地,使得其面积相应增加。耕地和经济林地面积不断增长,增长速度最为迅速。 2. 在有无“天然林保护工程”两种预案下,有林地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有林地变化情况的不同导致其它景观类型的变化不同。在“无天保”预案下,林地面积不断减少,灌木林地、草地和耕地面积不断增长,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不断加剧,斑块形状更加不规划,景观的连通性不断下降。在“天保”预案下,林地面积有增长趋势,灌木林地和草地面积有所下降,耕地面积有下降趋势,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有减小的趋势,景观形状变得更加规则,景观的连通性也将得到改善。由此,“天然林保护工程”对景观格局未来变化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3. 岷江上游地区的生态足迹从1982到2000年间呈缓慢的上升趋势,表明研究区内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速度缓慢。虽然研究区在研究时期内的生态承载力大于需求,但生态承载力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方式造成的,特别是对森林的过度采伐。连续的木材采伐给岷江上游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后果,导致了林地面积减小、森林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和泥石流频繁发生。 4. 对于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在两个预案的预测表明到2020年为止岷江上游地区仍为可持续发展状态。在“无天保”预案下,生态承载力不断下降,生活足迹不断上升,研究区向不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天保”预案下,生态承载力在2003年后开始逐渐上升,同时,由于木材采伐被禁止,导致岷江上游地区的生态足迹大为下降,研究区将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由两种预案的结果对比可以发现1998年开始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能够扭转岷江上游地区未来的生态承载力变化方向。生态承载力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的质量,说明该政策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善岷江上游地区未来的生态系统。 5. 传统生态足迹方法应用的生物生产能力数据为常量,所以它能够有效地比较不同年份和不同区域间消费数据的变化情况。实际土地需求法应用的生物生产能力和均衡因子均根据研究区实际数据计算得到,其反映研究区的实际情况更为有效。应用能值对生态足迹方法进行改进,改变了传统生态足迹以生物圈为限制的不足。本文改进的方法-区域能值足迹法能够有效地反映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同时又能够将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影响加以考虑。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21世纪中国将进入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产业集群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以临港产业为代表的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已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经验和国内沿海省市的主导区域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将进一步加大沿海地区与周边地区及内地的资源信息交换,人口的大量流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都可能对沿海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论文通过3S技术手段,应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度量公式、景观空间格局分析和Kappa 指数系列方法对1988~2007 年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景观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应用CLUE-S 模型在有无“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规划”两个预案下对该区域2008~2020 年的景观变化进行了预测。应用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对研究区1990~2006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以反映研究区可持续发展情况;应用时间序列(ARMA)与支持向量机(SVM)预测了研究区2007~2020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变化。并对研究区进行了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生态安全动态分析及预测研究,最后提出了研究区生态安全对策,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辽宁沿海经济带在1988~2007年间景观格局变化并不十分显著,景观由少数几种景观类型所控制,各景观类型有不断趋于平均化的趋势,但速度较慢,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土地利用度逐步增大,反映在景观变化上,是以建设用地的持续扩张与耕地以及林地、水域面积缩小为特点,其中建设用地在景观类型转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的景观变化发生在耕地、林地、水域与建设用地之间。 (2)在有无“规划”两种预案下,景观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但变化幅度有明显差别。两种预案下耕地都趋于减少,但“规划预案”降幅更大一些。建设用地逐渐增加,但“规划预案”扩张更快,面积更多。建筑用地变化情况的不同导致其它景观类型变化的不同。两种预案下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均有减小的趋势,斑块形状趋于规则,景观的连通性也在逐年增大,其中在“规划预案”中表现得更为显著。 (3)辽宁沿海经济带从1990~2006年间的人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均呈逐渐增大趋势,且生态足迹需求明显大于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在逐渐增大,研究区内的生态负荷已超过了其生态容量,现有的区域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其中生态足迹需求增大主要来自能源足迹需求增大,而生态承载力的增加主要是因为水域类面积的增加。17年间研究区的人均万元GDP生态足迹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表明该区域的资源利用效率在逐渐提高。 (4)过去17年来,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生态压力指数变化趋势为先升后降,区域生态安全经历了生态较安全、稍不安全、较不安全和稍不安全等阶段,表明该区域生态安全正在逐步改善。生态占用指数与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均呈逐步增大的趋势,表明研究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民消费水平正在走向较富裕阶段,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也在逐渐改善。 (5)两种预案下,辽宁沿海经济带未来14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均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且人均生态足迹均超过了其人均生态承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赤字,发展模式仍将是不可持续的,其中“规划预案”下的发展模式更加不可持续。 (6)两种预案下,研究区未来14年的生态安全均处于稍不安全状态,其中“规划预案”的生态压力更小一些。两种预案下研究区的生态占用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均有逐年增大的趋势,区域经济均将从较富裕阶段走向很富裕阶段,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程度也由较好阶段步入很好阶段。其中“规划预案”下的区域经济增长更快,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将更好一些。 (7)三种方案可以降低研究区“规划预案”下的生态压力指数,实现区域的生态安全。其中同时提高研究区的生态承载力,降低生态足迹的方案更为合理可行,既保障了区域安全,又实现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8)要保障研究区未来14年的生态安全,建议规划增加水域面积,推进区域热电联产,发展清洁能源并推动区域间资源互补共享。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建设空间站是人类探索外层空间的重要步骤。美、俄、欧、日、加等国联合运营的国际空间站将于2010年建成,并延续到2020年。中国的载人空间站将于2020年升空。本文回顾了空间站的主要历史,概述了美国在国际空间站上10年(1998—2008)的工作,分析了空间站可能对人类做出的贡献,介绍了美国新政府对载人航天任务的新选择,最后借鉴国外发展空间站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我国研制空间站应注意的问题。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LUCC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改革开放后四川的社会经济发展非常快,在各种因素的驱动下,土地利用/覆盖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四川省缺乏基于实际调查数据的、全域性的、具有连续时间序列的LUCC和驱动力分析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成果,这对我们从全局上把握全省土地利用现状、发展变化趋势,利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极为不利。本研究针对这一问题,选取全川八大土地利用类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全省1996年到2006年的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和变化情况,分析了不同尺度的驱动因素,对全省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状况、潜力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1.1996年-2006年10年来整个省域的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变化。 (1)1996年-2006年全省的土地利用/覆盖格局 1996年,全省是一个以农用地为主的土地利用/覆盖格局,林地和牧草地属于优势覆盖类型(合占69.17%),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合占只有3%左右。 2000年的LUCC格局较为明显的特点是耕地所占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水域和未利用土地所占比重有所下降,牧草地保持不变,其余地类所占比重有所上升。 与2000年相比,2004年林草地的优势格局进一步得到强化(合占比重达到70.23%)。耕地面积占幅员面积的比重下降0.83个百分点,略有下降的有未利用土地、水域和牧草地。值得关注的是在“退耕还林还草”的大背景下,牧草地占幅员面积的比重下降0.04个百分点。 到2006年,仍为林草地为主导优势的格局,二者合占上升0.15%。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中的城市用地和建制镇用地占比重超过15%,农村居民点占比重降至76%。交通用地中农村道路占比重降至57.8%,公路用地占比重升至37.5%。五个地貌区的土地利用/覆盖格局与全省的变化基本一致。值得关注的是盆西平原区的交通用地上升幅度和盆地丘陵区的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力度明显大于其它地貌区。 (2)1996-2006年10年间土地利用/覆盖格局的变化 1996-2000年4年间,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三个地类下降,年均减少0.75、0.19和0.32个百分点。其中耕地年均减少49229.0公顷,约一半流向林地,13.77%流向园地,约20%流向建设用地。另外5个地类面积增长,增长绝对量最大的是林地,年均增长40063.7公顷,交通用地增幅最大,4年年均增长达1.95%。 2001-2004年是西部大开发逐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全面展开和土地整理深入实施的关键期,LUCC更为深刻。耕地、未利用地、水域和牧草地四个地类面积下降,其余地类按增长幅度依次是园地、交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林地。耕地加速下降,年均降幅达到1.59%,其减少去向主要是林地(占66.75%)和园地(占19.84%),其增加来源主要是未利用地、园地和水域。交通用地的增幅最大,为3.96%,其增加主要来源于耕地、未利用土地和林地,分别占49.96%、16.63%和13.09%。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长幅度为3.12%。 从1996年到2006年的10年间,耕地、未利用地、水域和牧草地下降幅度分别为10.36%、3.61%、1.34%和0.26%。园地增幅达23.61%。绝对面积增长最大的则是林地,达630733.3公顷。交通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幅也较大,分别为15.00%和9.31%。 10年间年均总变化量为310326.6公顷,2000年-2004年之间变化最大(为356865.8公顷),高于平均变化量,而1996-2000年间和2004-2006年间都小于平均变化量。 (3)10年间不同地貌区的LUCC变化 盆西平原区的特点是园地大幅上升达77%,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也大幅上升,耕地、未利用地下降幅度大,该区耕地、水域、未利用地的减少强度和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的上升强度均居五区第一;盆地丘陵区的特点是牧草地下降幅度大,为-36.89%,交通用地、园地和林地上升幅度较大,该区耕地减少、未利用地减少、林地增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增加的变化强度均居五区相应地类增减的第二位;盆周山地区的特点是耕地减少较多,交通用地和园地增长较大,该区林地变化强度居各区第一位,牧草地和水域变化强度居各区第二位,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居各区第三位;川西南山地区的特点是园地、耕地、交通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变化幅度大,另外四个地类变化较小。该区减少的牧草地占全省牧草地减少的97.91%,变化强度居各个地貌区的第一位,园地相对变化强度居五区的第二位;川西北高山高原区的特点是耕地大幅下降、园地大幅上升,交通用地升幅也较大,其余地类变化不大。值得注意的是,该区牧草地和水域面积增加,与全省该地类的变化相反。其余地类的相对变化强度均是五个地貌区中最小的。 用变化强度分值考量变化强度,盆西平原区的变化强度最大,盆地丘陵区和盆周山地区的变化强度相当,川西北高山高原区的变化强度则要小得多。 (4)1996年及2006年全省土地利用/覆盖格局的景观生态学分析 全省是以自然景观占优势(占约70%)、农业景观为补充、建设用地景观居于从属地位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不高。到2006年,全省总的景观格局并无大的改变。总体情况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活动的加强,区内景观优势度上升、多样性和均匀度变小。但斑块数减少,斑块面积和斑块孔隙度有所增大。斑块的形状指数和分维数均有所下降,表明受人为干扰有加剧的趋势。反映景观格局结构的破碎度指数有轻微下降。景观指数的变化表明全省土地利用有缓慢集中、规模聚集的趋势。 (5)三大生态建设工程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影响 1996-2006年间LUCC与三大生态建设工程实施的耦合分析,发现退耕工程对耕地、林地、牧草地等地类覆盖变化的影响最大,天保工程次之,长防工程最小。 2.四川省LUCC驱动力分析 (1)总体分析: 从整体上分析,人为因素对区域整体LUCC的影响从1996年的63.32%增加到2006年的66.99%,变得日益强烈。同时人为因素影响强度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地势平缓、经济区位条件好的区域其人为影响强度明显较高。 政策体制转变下的经济高速增长、快速的城市化、工业化过程和生态建设是四川省LUCC宏观尺度的驱动因素。区域的LUCC主要受到了由内向外(从城市到乡村)和由外向内(从山顶向平地)两种作用力的共同推动。局部尺度上,如距离交通线、水利线、中心城市的远近,地形凸起、大型独立项目落址、重污染项目的阻隔等,甚至一些乡规民俗等因素也会成为LUCC的驱动影响因素。在较小的尺度上,人类个体行为选择对LUCC的影响也是存在的。   根据驱动因子的特性作者将其划分为驱变、阻变、良性、惰性因子等类型。 (2)分地貌区的驱动因子分析 各地貌区都存在城市化、工业化、生态工程实施、自然灾害等驱动因子,但主次不一。对于盆西平原和盆地丘陵区,城市化、工业化是前两位的因子,而对另外三个地貌区,生态工程实施和产业结构调整则成为第第一、二位的驱动因子。 (3)分地类的驱动因子分析(以坡耕地为例) 分坡度的耕地变化分析发现,耕地减少主要集中在2°以下的平地、15°-25°和25°以上三个坡度级,是其它坡度级耕地减幅的三倍左右。这表明耕地减少受城市化进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驱动影响尤为巨大。 3.土地利用格局优化、集约利用评价和可持续利用及对策研究 (1)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的战略选择及调整预测 土地利用格局调整的战略是农业生产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及其他用地占幅员的比重分别稳定在13%、7%和80%左右,重点是三大类别内部二级和三级地类的合理调整。 (2)全省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全省农用地利用集约度为0.46,总体上集约度不高,处于较适度利用阶段。建设用地利用集约度为0.38,处于较适度利用阶段。集约利用提升空间较大。 农用地的潜力主要在于加强土地保育、完善利用制度、提高单产。城市建设用地的包括存量潜力、强度潜力、结构潜力,空间很大。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可以逐步挖掘。 (3)新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统筹安排 据测算,到2020年,四川省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在463850-492360hm2之间,城镇各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为361276.79hm2,占用耕地200565.94 hm2。2004-2020年间四川省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33.86万hm2。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需求量为70.57万公顷。 (4)土地集约利用措施与坡耕地可持续利用战略 提出了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在对坡耕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坡耕地可持续利用战略与生态恢复战略,并从技术和政策层面提出了坡耕地合理利用和生态退耕的措施和建议。 LUCC is one of the key questions of global chan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fter the opening and reform of China, the society and economy of Sichuan Province developed very fast ,the land-use/cover changed very strong droved by many factors .But nowadays we have no constant spatial-temporal study and driving force analysis about the whole province based on investigation. And it is lack of l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study based on correlative study. So we choose all the land resource in Sichuan, combine RS and GI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take statistic-mathematic means and system analysis, to study the LUCC patterns and different scale driving force of different physiognomy regions, land cover types and period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otential of land resource intensive utilization, and gave out corresponding measurements. We found that forest and grassland are the dominant cover types of Sichuan provincial land –use/cover pattern, and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tronger from 1996 to 2006,the natural landscape is the metric and occupy 70%,the diversity and evenness index are not high; the totally change quantity from 2000 to 2004 is the biggest; cultivated land especially steep cultivated land ,garden plot, forestry land ,settlement and industry land and traffic land changed relative stronger; among five physiognomy regions ,the changing intensity of PEN XI PING YUAN QU is the biggest, CHUAN XI BEI GAO SHAN GAO QU is smalles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licy system changing, the fast developing of economy, fast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and ecology construction are the macro-scale driving force of Sichuan provincial LUCC; to compare the impacts of “TUI GENG GONG CHENG” on LUCC especially to cultivated land ,forestry land and grassland is strongest, “TIAN BAO GONG CHENG ” is stronger,“ HANG FANG GONG CHENG” is smallest; the intensive utilization level of farm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of whole province is relative moderation, there is huge potential to excavate and fulfill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construction land;we must take synthetic measurements to accelerat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 including administrative, economical ,technological and ecological policies.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We reconstruct the interaction rate between dark matter and the holographic dark energy with the parametrized equation of states and the future event horizon as the infrared cutoff length. It is shown that the observational constraints from the 192 type Ia Supernovae (SnIa) and baryon acoustic oscillation (BAO) measurement permit the negative interaction in the wide region. Moreover, the usual phenomenological descriptions cannot describe the reconstructed interaction well for many cases. The other possible interaction is also discu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