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3 resultados para 210.0210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具有工程化、科技化、规模化内涵的现代雨水利用技术是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已成为缓解干旱缺水,实现农业高效用水,降低常规农业用水量的有效措施。在分析现代雨水利用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基础上,指出现代雨水利用技术是传统雨水利用技术与新材料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灌溉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多学科相互交叉、各单项技术相互渗透的明显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近中期现代雨水利用技术研发的重点,即以重大前沿性技术研究为基础,研发与雨水利用相关的重要关键技术与产品,探索建立适宜的现代雨水高效利用技术体系。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利用野外试验方法,在滴灌条件下研究了保水剂在坡地枣林中的使用效果。试验结果证明:施用保水剂的土壤含水量较对照提高了15.3%~39.2%,使10~70 cm土层有较高贮存水量,在年生育期平均降雨量为395 mm情况下,确定红枣整个生育期(为210 d)共灌水4次,按大约每55 d灌溉一次计算,可减少灌溉2次,节约用水264 m3/hm2;0~60 cm土壤平均容重降低0.05~0.16 g/cm3,改善了土壤的通气透水的土壤物理性质,促进了枣树的生长发育,与对照株产5.6 kg相比,四年生红枣单株最高可增产2.85 kg/株;就不同保水剂综合来说,Hs和Hm表现出良好的适宜性。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为了解侵蚀环境下植被恢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典型侵蚀环境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30a植被长期定位试验点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为参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及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的坡耕地由于不合理的人为干扰,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较弱,通过植被恢复可以有效的改善土壤肥力,不同恢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和肥力的改善作用不同,恢复30a,脲酶活性增加33%~213%,磷酸酶活性增加275%~394%,蔗糖酶活性增加70%~210%,纤维素酶活性增加24%~48%,过氧化氢酶增加32%~96%,多酚氧化酶降低23%~29%,淀粉酶变化规律不同。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其生物特性不同,对土壤酶活性影响也不同。相关性分析说明磷酸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与其它因子相关性相对较强,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论文将二茂铁基团引入聚苯胺链,合成导电或导磁聚苯胺。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合成了抗磁性的二茂铁单磺酸并用于掺杂聚苯胺,掺杂态聚苯胺的电导率可达2.34´10-1 S/cm,二茂铁单磺酸氧化后掺杂聚苯胺的电子顺磁共振(EPR)上出现了g» 4的新信号。二茂铁单磺酸被FeCl3氧化后,随氧化程度的增加,室温电导率下降1-2个数量级,但材料的磁化率增加,表现出宏观反铁磁性。用I2氧化二茂铁单磺酸掺杂的聚苯胺,其电导率为4.50´10-2 S/cm,在低温下具有铁磁性耦合,外斯温度为15 K。 2、合成了两种草酸根桥联的双金属阴离子与导电聚苯胺的杂化材料。杂化材料同时具有反铁磁性和导电性,外斯温度分别为-19.16 K和-22.10 K,电导率分别为4.8×10-3S/cm和1.2×10-5S/cm。 3、合成了聚邻、间位二茂铁苯胺。可溶的聚邻二茂铁苯胺显示铁磁性,外斯温度为25 K,饱和磁强度为6.89 emu/g。与碘或四氰基对苯醌二甲烷(TCNQ)反应所得配合物的外斯温度分别提高到50 K和104 K,饱和磁强度分别为6.51 emu/g 和4.36 emu/g,在低温下观察到了反铁磁性耦合。难溶的聚间二茂铁苯胺显示宏观抗磁性。 关键词:二茂铁单磺酸,导电导磁性聚苯胺,聚邻二茂铁苯胺,铁磁性耦合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La2Zr2O7是一种近年来才提出的新型热障涂层材料,该材料熔点高,在熔点以下不发生相变,热导率低,抗烧结及没有氧传输发生,这些特点使得它作为一种高温下应用的热障涂层材料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该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和断裂韧性比较低,它的实际应用受到了限制。 在本论文中,使用高压烧结的方法获得了致密化的纳米La2Zr2O7块体材料,并对其断裂韧性和热膨胀系数进行了研究。得到的La2Zr2O7纳米材料的断裂韧性和热膨胀系数分别为1.98MPam1/2和9.6×10-6K-1 (200-1000℃),这些数值明显高于非纳米的La2Zr2O7陶瓷(断裂韧性和热膨胀系数分别为1.40 MPam1/2 和 9.1×10-6 K-1,该结果表明纳米化是一种提高材料断裂韧性和热膨胀系数的有效方法。在La2Zr2O7纳米粉末中加入8YSZ纳米颗粒,高压烧结后使其颗粒充分生长,在得到的复相化合物中观察到形成了类似棒状晶体的自增韧相,使得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1.88 MPam1/2)比La2Zr2O7有所提高,甚至超过了同样条件下制备的8YSZ样品的断裂韧性。 La2Zr2O7的断裂韧性也可以通过在基体中添加BaTiO3铁电材料得到明显的提高。当添加BaTiO3的体积含量达到10vol%时,4.5GPa,1450℃高压烧结10min得到的复合材料断裂韧性达1.98 MPam1/2,明显高于同条件下烧结的La2Zr2O7 (1.60MPam1/2)。应力诱导下BaTiO3的电畴转向是主要的增韧原因。随着BaTiO3颗粒添加的体积含量增加,复相化合物的热膨胀系数也明显提高。当掺杂20vol%BaTiO3时,得到的复合材料平均热膨胀系数达到10.2×10-6K-1 (150~1200℃)。 我们通过在4.5GPa, 1650℃高压烧结5min的方法还获得了掺杂YAG纳米颗粒的La2Zr2O7纳米复相陶瓷。在室温下测量了材料的维氏硬度,并通过压痕裂纹长度计算出了材料的断裂韧性。随着YAG纳米颗粒体积含量的增加,纳米复相陶瓷的断裂韧性和维氏硬度都依次增加,当添加20vol%的YAG纳米颗粒时达到最大,分别为1.93 MPam1/2和11.45GPa。断裂韧性增加的机理可归结为以下三点:一是YAG纳米颗粒的添加提高了La2Zr2O7基体的晶界强度,二是基体晶粒尺寸变化的影响,三是YAG纳米颗粒对裂纹的偏转和钉扎作用。添加微米YAG颗粒的复相化合物因为和纳米复相陶瓷具有不同的增韧机制,因此断裂韧性的变化趋势也不相同,在掺入10vol%的YAG微米颗粒时,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最大,而后降低,当掺入YAG微米粒子的体积含量达到20vol%时,断裂韧性甚至低于La2Zr2O7。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电纺作为一种合成纤维的办法越来越吸引人们的注意。其合成的纤维长度长,直径均匀,并且组成范围很广。最初,电纺只是被用来合成一些有机聚合物的纤维,最近,很多研究组开始致力于使用电纺的方法合成复合纤维或者陶瓷纤维。 在本论文中,我们使用电纺的方法获得了La2Zr2O7纳米纤维和SiC单晶纳米线。1000℃煅烧得到的La2Zr2O7纳米纤维具有烧绿石结构,直径在200~500nm之间。同样的温度煅烧时得到的La2Zr2O7纳米纤维的比表面积要明显高于粉末样品的,表明纤维的抗烧结性能比粉末的高。得到的SiC纳米线直径在50~100nm之间,表面有一约5nm厚的无定形的SiO2薄层。 使用电纺的方法,恰当的控制煅烧条件,我们获得了La2Ce2O7, La2(Zr0.745Ce0.386)2O7.524和8YSZ中空纤维。这种中空结构减小了粒子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材料的抗烧结性能。在扫描电镜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总结了这些中空纤维的形成过程。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利用金属型铸造制备了Mg-5Al-0.3Mn-xRE (x = 0~4, wt%,RE = Ce, Nd, Sm, Y和(CeLa)混合稀土)系列合金,研究了铸态合金的组织和力学性能。利用轧制和挤压技术对优化出的合金进行了变形加工处理,并研究了合金加工后的组织和力学性能。 对于铸态合金,稀土元素不仅可以细化合金的晶粒,而且形成不同类型的Al-RE化合物,含Ce的合金中生成Al11Ce3相,含Nd或Sm的合金中,主要生成Al11Nd3 (Al11Sm3)相和少量的Al2Nd (Al2Sm)相,含Y的合金中生成Al2Y相。另外,添加稀土可以改变Mg17Al12相的形貌,使其变得更加细小、弥散。添加适量的稀土可以明显提高铸态合金在室温和150℃下的力学性能,Mg-5Al-0.3Mn-1.5Ce, Mg-5Al-0.3Mn-2Nd和Mg-5Al-0.3Mn-2Sm合金在各自的体系中具有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合金力学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细晶强化、Al-RE化合物第二相强化以及减弱Mg17Al12相对合金高温力学性能的不利影响。 对Mg-5Al-0.3Mn-(1.0, 1.5, 2.0)Ce,Mg-5Al-0.3Mn-2Nd,Mg-5Al-0.3Mn-1.5(CeLa)和Mg-5Al-0.3Mn-3Y合金在300-400℃下进行了热轧制或挤压变形,与铸态合金相比,轧制和挤压合金具有更高的力学性能。轧制合金的室温抗拉强度为290-340 MPa,较铸态合金提高约50%,屈服强度约为210-260 MPa,较铸态合金提高约2倍。挤压态合金的抗拉强度为260-270 MPa,屈服强度为160-190MPa,伸长率为20-22%;150℃的力学性能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结合热力学计算、合金化元素之间的电负性差、化合物相的生成焓数据以及相图计算,阐述了稀土化合物相的生成机制,稀土元素与Al元素之间的电负性差大于其与Mg之间的电负性差,且Al-RE相的生成焓远低于Mg-RE和Mg-Al相的生成焓,因此在Mg-Al合金中加入RE后,RE优先与Al形成Al-RE化合物。从晶粒细化、化合物强化相的生成和演变、变形加工处理的位错交互作用等方面讨论了合金的强化机制,认为细晶强化、第二相强化及形变强化是提高合金力学性能的主要机制。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简要评述了生物膜领域的发展过程及研究现状,介绍了关于生物膜的一些基本性质和理论。采用电化学方法对支撑双层磷脂膜(s-BLM)、杂化双层磷脂膜(HBM)、磷脂浇铸膜(Cast lipid film)等不同的模拟生物膜体系进行了研究。主要如果如下:1. 在玻碳(GC)电极表面制备了磷脂浇铸膜,并以此膜为生物膜的模型研究了多巴胺对NADH的催化氧化。多巴胺是通过将电极浸在多巴胺溶液中约10个小时,从而固定的磷脂膜内的。在pH = 7.0的磷酸缓冲溶液中获得了膜内多巴胺对NADH的催化氧化行为,发现氧化电流随着扫描圈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并最终到达一个稳态,这是一个比较新的现象。同时,与NADH的裸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相比,其氧化过电位降低了约130 mV,2 × 10~(-3)mol/L的NADH的扩散系数为6.7 × 10~(-6)cm~2/s。2. 开发了一种基于磷脂浇铸膜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磷脂膜可以在电极表面提供一种理想的生物环境,而且能够有效地抑制一些亲水性的电活性物质到达电极表面,从而降低了它们的干扰作用。TTF被用作电子转移媒介体是因为它可以有效地转移电子,并且可心牢固地固定在磷脂膜中。工作电位、pH值对传感器的影响均做了测试。该传感器的响应时间小于20秒,线性范围从0.2 mmol/L到10 mmol/L,最低检测限为2×10~(-5) mol/L,同时,该传感器也显示出良好的重现性及稳定性。3. 选择玻碳电极作为固体基底,在其表面上制备出磷脂膜。通过电化学阻抗测试,证明了电极表面的磷脂膜为双层膜。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固定在这种支撑双层磷脂膜( s-BLM)中,并以此开发出一种不需要媒介体的H_2O_2生物传感器。该传感器显示了良好的电化学中央委员应、稳定性及重现性,这主要是因为s-BLM的存在。作为一种模拟生物膜,s-BLM可以为保持酶分子的天然活性提供一个理想的环境,因此,s-BLM将非常适合于固定酶分子,从而开发以玻碳电极为基底的不需要媒介体的生物传感器。4. 以玻碳电极作为基底,在玻碳电极上制备出支撑磷脂膜,并借助电化学阻抗手段证明了这种磷脂膜是比层膜。研究了这种支撑磷脂膜内的离子通道行为,以高氯酸根离子作为通道激发物以及吡啶钌作为标记离子,当膜内的通道打开时,产生明显的通道电流,然而没有高氯酸根存在时,通道又处于关闭状态。5. 成功地制备出由金电极表面上的半胱胺单层支撑的C_(60)-磷脂杂化膜。将血红蛋白(Hb)固定在膜内,并研究了Hb的电化学行为。C_(60)作为一种良好的电子媒介体,使得Hb在这种C_(60)-磷脂杂化膜内的电子转移变得较为容易。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主链热致液晶聚芳醚酮,同时引入含联苯介晶基元和含取代侧基的破坏结晶基元,具有丰富的液晶相结构,是目前发现的少数几种具有高有序液晶性的聚合物之一。本论文利用热分析(DSC)、红外光谱(FTIR)、广角X-射线衍射(WAXD)、偏光显微镜(PLM)、电子显微镜(TEM)、电子衍射(ED)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实验手段对主链热致液晶聚芳醚酮进行了结构和形态表征,研究了高有序液晶性及其在相变中作用。这不但对全面了解和认识液晶高分子的复杂相变过程有重要理论意义,同时对改善这类材料的性能和拓宽其应用范围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首先确定了主链热致液晶聚芳醚酮的高有序液晶相。DSC结果指出该共聚物呈现两个热力学一级相转变,即结晶相向液晶相和液晶相向各向同性相的转变。WAXD结果表明,该共聚物在液晶相温区形成高有序近晶结晶相结构,即同时呈现高有序液晶相和结晶的衍射特征,由低角度衍射峰确定液晶相具有多个亚层结构,由高角度衍射峰确定结晶相为正交晶系。通过ED、WAXD方法,确定所得的高有序近晶结晶相为垂直的正交相SC_E相。TEM、PLM观察到的单矢畴结构和镶嵌织构等也证明了高有序液晶相的存在。高有序液晶相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其后降温过程中的结晶相变有重要影响。从各向同性溶体慢降温时(≤10 ℃/min),在液晶温区生成了较完整的高有序液晶相,其后直接转化成稳定的晶型I结构;从各向同性溶体快降温时(≥20 /min),在液晶温区生成不完整的小尺寸高有序液晶相并成为另一种亚稳晶相(晶型II)的成核剂,而晶型II的生长速率很快,最终导致大量亚稳晶型II的生成。亚稳晶型II在较高温度下热处理可转化为稳定的晶型I。对于常规聚芳醚酮,可通过拉伸诱导和溶剂诱导晶型II的产生,而本文为首次发现液晶聚芳醚酮可通过控制降温速率诱导晶型II的产生。研究了液晶聚芳醚酮的共聚组成和侧基的空间位阻效应对液晶性的影响。当聚合物中侧基摩尔分类小于30%和大于80%时,样品不具有液晶性。仅当共聚物的侧基摩尔分数在30%-80%时,样品呈现液晶性,熔融相转变温度随共聚组成不同基本保持不变,这种变化规律与常规聚芳醚酮无规共聚物的呈“V”字形变化有显著的不同。不同侧基共聚物的液晶稳定性从小到大的次序为氯侧基PAEK<甲氧基 PAEK<叔丁基 PAEK≤苯侧基 PAEK<三氟甲基苯PAEK,说明空间位阻效应比分子极性效应对液晶稳定性的影响大,其符合Flory-Onsager空间位阻效应是决定液晶稳定性因素的观点,而否定了Maier-Sauper分子极性效应是决定液晶稳定性因素的观点。液晶聚芳醚酮具有非常丰富的液晶相态结构,包括低有序液晶相特征的纹影织构、扇形织构、焦锥织构;高有序液晶相特征的镶嵌织构、近晶相球晶织构、单矢畴结构;剪切力场诱导的指纹织构;非剪切作用下结晶诱导的单晶状条带结构;以及薄膜样品从溶体冷却结晶得到的单晶体和从非晶态冷结晶得到的球晶。单矢畴结构是有单一分子取向的有序微区,它是液晶高分子存在高有序液晶相一个有力的证据。研究表明液晶聚芳醚酮的单矢畴结构是由初始的多天畴结构经热处理转化而成的,具有正交晶系和分子链垂取向的特征。指纹织构是在液晶相与各向同性相转变温区受到机械剪切作用时形成的且非连续地分散在镶嵌织构中。研究表明指纹织构为正交晶体结构,整个指纹织构区域的分子链均垂直于膜平面,晶体的a轴和b轴的取向也基本一致。在主链热致液晶高分子中这种剪切诱导的指纹织构还是首次发现并被报道。单晶状条带结构是液晶聚芳醚桐熔体膜在高有序液晶相转化温区等温处理生成的。TEM结果指出条带呈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排列,其宽度约20nm;ED结果指出条带区域具有正交晶系的单晶状取向结构;条带的延伸方向为晶体的b轴方向;AFM结果指出条带结构的薄膜表面是凸凹起伏的。通过电子衍射、明场、暗场和样品倾转技术证明,这种结晶诱导的单晶状条带结构的成因来自于分子链的取向不同。条带结构在AFM高度图中的凸起部分(TEM明场像的暗区)分子链垂直于膜平面,而凹下部分(TEM明场像的亮区)分子链向b轴倾斜,最大倾角±20°。需要指出的是文献报道的条带结构,无论是剪切的和非剪切(结晶诱导或固化诱导)的条带结构,其分子链均平行于膜平面,而我们得到的条带结构的分子取向与其有显著的不同。这种单晶状条带结构的生成,除湿度和时间等影响因素外,膜厚度是决定性因素,只有当膜厚略大于分子链长度时,方导致结晶诱导的单昌状条带结构的形成,过剩的自由体积能以这种起伏的条 结构的方式得以释放。该聚合物在生成单晶状条带结构的同时,还形成大量的均相附生结晶形态,绝大多数附生结晶接触面为(100)_Ⅰ/(210)_Ⅱ和(010)_Ⅰ/(210)_Ⅱ,分别对应结晶b轴的夹角为32°和122°。液晶聚芳醚酮薄膜样品,从熔体冷却结晶得到了单晶体,从非晶态冷结晶得到了球晶。平放(flat-on)的单晶有规则的外形,从[001]方向的电子衍射图,可确定单晶区域为正交晶系,分子链(c轴方向)垂直于膜平面。AFM观察指出,单晶体表面平整度达分子水平,并成功地获得了分子晶格分辨像,测得的晶胞参数(a和b)与电子衍射结果基本一致,分子链端位于晶体表面,这意味着该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很均匀。该分子晶格分辨像被《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选作封面。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论文较系统地研究了Naf:on聚合物薄膜冠醚修饰电极阳极溶出伏安法在分析中的应用。首次将Naf:on薄膜冠醚类化合物修饰电极应用于铊、银和铅三种离子的测定,得到了高灵敏度的分析方法亦用于实际样品测定。用涂层法制备了Naf:on聚合物薄膜冠醚(二环已基18-冠-6)化学修饰电极,用这种修饰电极测定金属离子的高灵敏度来源于将Naf:on对大阳离子的强离子交换能力、冠醚类化合物络合金属阳离子形成大阳离子的能力与溶出伏安法的高灵敏度三者的结合,冠醚化合物中性分子可与金属阳离子络合形成大络阳离子:M~(n+)+qC=(MC_q)~(n+) Naf:on膜由于其具有的对大阳离子的强交换能力而将冠醚与和金属离子形成的大阳离子络合并吸附于电极表面,在溶出伏安法的富集过程中,电位置于是以令(MCq)~(n+)还原的位置以使(MCq)~(n+)还原:(MCq)~(n+)+ne=M+qC 析出的零价态的金属可在Naf:on膜内固定,同时又放出冠醚分子成为新的未被占据的络合吸附中心,继续捕获溶液中的阳离子从而起到富集作用。由于使用溶出伏安法排除电极表面络合吸附饱和的问题,从而使本方法灵敏度大大高于一般的使用化学修饰电极进行预富集的分析测定方法。提出了Naf:on薄膜冠醚修饰电极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水溶液中Te(I)的方法,在电位为-1.30 Vvs.Ag/Ag ce处0.1高氯酸锂溶液中,用该修饰电极富集30分钟,检测下限可低至2×10~(-12)M(0.4 ppt)。溶液中Te(I)浓度在5×10(-12)M~1×10(-8)M范围内与溶出峰电流成良好的线性关系且通过原点,可以用标准加入法测定。常见共存元素Zn(II),Su(II),Cu(II),Fe(II),Co(II),Ni(II),In(III)等无干扰。Pb(II)与Cd(II)共存时对Te(I)有干扰,同1×10~(-3)M EDTA掩蔽可有消除干扰。测定了合成样品中的Te(I)含量,平行测定七组样品相对标准偏差4.2%。本文法是目前Te(I)的分析中最灵敏的电化学方法之一。提出了Naf:on薄膜冠醚修饰电极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水溶液中Ag(I)的方法。在0.01MHNO_3 4~7×10~(-3)M Cl混合溶液中,检测电位在-0.30Vvs.SCE富集30分钟,检出下限可低至2×10~(-12)M,是迄今所见Ag(I)的分析中灵敏度最高的电分析方法。Ag(I)浓度在2×10~(-11)M~1×10~(-8)M范围内与溶出峰电流成良好的线性关系且通过原点。五到十倍量的Hg(II)和Au(II)有干扰。用本法测定了分析纯硝酸铵中的银含量为0.000048%,平行测定七组样品相对标准偏差为3.7%。提出用Naf:on薄膜冠醚修饰电极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水样中铅的方法。在0.lMLiNO_3底液中,电位在-1.10Vvs.SCE富庥3分钟检测限达5×10~(-10)M,方法快速灵敏。Pb(II)浓度在1×10~(-9)~1×10~(-7)M范围内与溶出峰电流呈线性关系。1×10~(-6)以上Cu(II)存在使Pb(II)的峰电流时显增加。用本方法测定了自来水样中的铅含量,平行测定七组样品相对标准偏差8.0%。该修饰电极在K~+浓度为1×10~(-5)~1×10~(-7)M范围内对K~+有能斯特响应。本工作为铊、铅、银的痕量分析提供了高灵敏度的方法,为溶出伏安法摆脱汞污染的问题做出了贡献,为化学修饰电极用于分析化学领域提供了新的途径。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用氧化法(KClO_3 + H_2SO_4)对吉林碳素厂生产的碳纤维短丝(SCF)进行了表面处理,并采用预混、热压等工艺制备了 SCF 增强聚芳醚酮(PEK-C)复合材料(SCF/PEK-C)。PEK-C 是应化所开发的新型树脂。用 SCF 增强后弯曲模量可高达 10GPa。弯曲强度达 170 MPa,接近短纤维增强 PEEK(英国帝国化学公司产品)水平,是一类很有前途的热塑性结构材料。本工作用光电子能谱(ESCA)等方法对碳纤维表面的氧化程度和表面性能进行了分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研究了材料的断面形貌和界面粘结。并根据材料的弯曲模量,弯曲强度,剪切强度及动态力学性能等的测试结果,分析和讨论了碳纤维表面氧化程度 ~ 复合材料界面粘结 ~ 材料力学性能的关系。结果证明,碳纤维经氧化后,表面含氧基团增加,吸附活性提高,由此导致复合材料界面粘结的改善和力学性能的大幅度提高。用氧化后纤维增强 PEK-C 材料的断面不再出现园孔,只有少量的拔出纤维,基体出现皱褶。变曲模量和强度的增强因子分别提高了 60% 和 210%。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人LMBR1(Limb region 1 homolog (mouse)) 基因位于染色体7q36区域,全长约210.2 kb,含17个外显子,编码一个由490个氨基酸构成的跨膜蛋白。研究表明,LMBR1 基因的表达活性与脊椎动物四肢的手指或脚趾数目变化有关;另外,发生在其重要元件——intron 5 内的许多变异与多种表型的轴前多指症((PPD, Preaxial polydactyly)存在相关性,这主要是因为LMBR1 intron 5 内含有一个与骨骼系统发育有关的基因(SHH(Sonic hedgehog)基因)的远程顺式调控元件。本研究旨在探究LMBR1基因 intron 5 内的遗传多样性,进而评估HapMap计划的样本选择策略,并检测该区域是否受自然选择的作用。 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HapMap Project,The International Haplotype Map Project) 于2002年10月正式启动,该计划旨在构建人类基因组中常见变异的遗传图式。自其数据发布以来,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群体遗传学等领域,在复杂疾病的遗传机理研究、自然选择的检测等方面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但是HapMap计划中样本的代表性有待评估。 本研究中,我们综合考虑地理来源信息及线粒体单倍型类群 (Haplogroup)信息选择了41个东亚人作为样本(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测定位于LMBR1 基因intron 5 内的目的片段中存在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Sing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位点,通过所得数据与HapMap数据的比较,发现二者之间差异显著且HapMap数据不能覆盖所有我们得到的常见变异,因而我们认为:HapMap计划中国部分的样本选择策略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于自然选择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生物的进化机制,同时还对复杂疾病的遗传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因而,对于自然选择的检测,一直以来都是生物学研究的重点。平衡选择是一种维持遗传多态性的自然选择方式,现已发现很多与特定疾病或性状相关的基因或调控序列受平衡选择的作用,如 G6PD 基因、PTC 基因、FMO3 基因、FSHB 基因及 CCR5 基因5’端顺式调控区等我们对41个东亚样本中LMBR1 intron 5 内一段长为9256 bp (Chr7: 156280954-156271699 (Build36))的序列进行以 Tajima’s D 检验为主的群体遗传学分析,发现该区域在进化历程中受到平衡选择的作用。LMBR1 intron 5 内的多态位点与多种表型的多指症存在相关性,受其调控的 SHH 基因在骨骼系统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人类骨骼系统的适应性进化等三方面的因素为该区域受平衡选择的作用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 总之,本研究对HapMap计划的样本选择策略和数据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同时还发现一个与骨骼系统发育有关的基因调控元件受平衡选择的作用。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从 2002 年11 月至2005 年4 月,在西藏红拉雪山自然保护区(98°20' ~ 98°59'E,28°48' ~ 29°40'N)对小昌都黑白仰鼻猴(Rhinopithecus bieti)群(98°35'00" ~ 98°40'00"E,29°14'24" ~ 29°16'42"N)(210 只左右)的生境及其利用形式、食 性、活动时间分配、过夜树及过夜地选择、雄-婴照料和繁殖季节作了重点研究, 并对保护区内的猴群分布、种群数量、保护状态以及潜在的威胁因素等作了一般 性的考查研究。 红拉雪山自然保护区存在3 个黑白仰鼻猴群,数量至少有300 只。从北到南 分别是执娜群、小昌都群和米拉卡群,其中执娜群(29°22',98°28'),是黑白仰 鼻猴最北分布群。猴群栖息范围中,人类的经济活动频繁。由于活动范围位于或 接近藏传佛教的神山,小昌都和执娜猴群保护最好,这两群之间存在生境走廊。 米拉卡猴群保护状态较差,主要是偷猎现象还没有杜绝。对过去20 年的农牧业 统计资料及藏族风俗习惯和民族传统综合分析发现:在红拉雪山自然保护区,尽 管人类经济活动频繁,但猴群与人类和谐共存是可能的。 小昌都猴群全年白天用49%的时间取食,20%的时间移动,18%的时间休 息,13%的时间作其他的活动。在6-8 月,猴群日间表现出明显的三个取食高峰, 两个休息高峰。在11-1 月,猴群有两个取食高峰,一个休息高峰,或者休息高 峰根本不明显(12 月)。尽管环境温度和食物组成等也会影响时间预算,但造成 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白天长度的季节性变化。 小昌都猴群年家域为21.25 km2,且主要在3800 – 4250 米的针叶林中活动。 食物好的季节,猴群日移动距离长,日活动范围大;食物差的季节,则相反。秋 -冬季(10-12 月)由于取食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活动的海拔高 度高于其它季节;冬季(1-4 月)活动范围最低。猴群并不避免在人类间伐过的 次生针叶林中活动。小生境的使用强度与在此生境中过夜的次数有关。 小昌都猴群的食物以松萝为主。全年的食物组成:用单筒望远镜观察,松萝 82.1%,芽和叶12.1%,花、果实或种子占1.1%,无脊椎动物占0.6%,树皮、 树根、树胶,草等占4.2%;接近猴群用肉眼或双筒望远镜观察,松萝50.8%, 芽和叶28.5%,花、果实或种子占7.1%,无脊椎动物占6.5%,树皮、树根、树胶,草等占7.1%。根据动物在不同林层分布百分比整合后得到接近真实的食物 构成:松萝75.4%,芽和叶15.7%,花、果实或种子占2.9%,无脊椎动物占2.4%, 树皮、树根、树胶,草等占3.9%。猴群在夏季(6-8 月)会下地翻开小石块,取 食无脊椎动物。冬季(1-4 月)会取食至少6 种树皮和2-3 种干草。 基于避免捕食、安全、舒适、体温调节的考虑,小昌都猴群选择高大、底枝 高、底枝长以及层数多的树过夜,并在背风、阳坡和海拔低的过夜地过夜。在过 夜地的选择中,存在着阳坡和海拔高度的权衡决策。 小昌都猴群个体不同林层的分布:77.5%在树上,6.0%在灌丛,16.5%在地 上。成年雄猴和青年猴倾向于在地上活动。在地上活动时又倾向于移动,休息和 其他活动少。获得高质量的食物和避免被捕食是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 在小昌都猴群中,婴猴受到雄猴照料时间百分比(percent time of infant care, PTIC)为17.2±3.3,其中身体接触(BC)、接近(IP)和监护(G)照料的时 间百分比分别为0.6±0.5、5.8±1.2 和10.8±3.8。G 照料的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 在8 月和3 月。雌猴总PTIC 为69.3±6.9,其中BC、IP 和G 的时间分别为42.0 ±8.6、21.6±5.3 和5.7±3.8。最低BC 和最高G 照料同时出现在3 月。对雄猴, (1)总PTIC 在能量压力高的季节明显高于能量压力低的季节;(2)G 照料PTIC 在能量压力高的季节也要比能量压力低的季节高;(3)BC 和IP 照料在两个季节 之间没有区别。对于雌猴,(1)总PTIC 在高能量压力季节要比低能量压力季节 低;(2)G 照料在高能量压力季节要比低能量压力季节高,而BC 照料在高能量 压力季节要比低能量压力季节低;(3)IP 照料在两个季节之间没有区别。这种 高强度的雄婴照料,特别是托儿所的照料方式,是由这种环境下过高的能量压力 所引起的。 小昌都群为严格季节性出生且出生季节在2 月初到3 月中旬之间,时间跨度 45 天,属脉冲型。这种格局是光周期、温度、食物等环境因子综合调控的结果。 综合以上结果我们认为小昌都群的行为和生态特点,除具备疣猴一般特点 外,还具有地点特殊性,是自然环境如光照、温度、食物供给季节变化和生物环 境如捕食压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或者可以看成是能量摄入和损耗之间以 及它们和安全之间的权衡结果,体现了猴群对极端环境的适应。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We have applied the Green function theory in GW approximation to calculate the quasiparticle energies for semiconductors Si and GaAs. Good agreements of the calculated excitation energies and fundamental energy gaps with the experimental band structures were achieved. We obtained the calculated fundamental gaps of Si and GaAs to be 1.22 and 1.42 eV in comparison to the experimental values of 1.17 and 1.52 eV, respectively. Ab initio pseudopotential method has been used to generate basis wavefunctions and charge densities for calculating dielectric matrix elements and electron self-energies.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We report on an aluminum oxynitride (AlON) film which was successfully made using the reactiver r.f. sputtering method in an N2-O2 mixture. The fabrication process, atomic components, breakdown field and refractive index of the AlON film are shown in detail. The AlON film is a new polyfilm combining the good properties of Al2O3 and AlN, and it is very interesting with regard to optoelectronic devices and integrated optic circuits.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Cd in GaAs is an acceptor atom and has the largest atomic diameter among the four commonly-used group-II shallow acceptor impurities (Be, Mg, Zn and Cd).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Cd (34.7 meV) is also the largest one in the above four impurities, When Cd is doped by ion implantation, the effects of lattice distortion are expected to be appare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samples ion-implanted by acceptor impurities with smaller atomic diameter. In order to compensate the lattice expansion and simultaneously to adjust the crystal stoichiometry, dual incorporation of Cd and nitrogen (N) was carried out into GaAs, Ion implantation of Cd was made at room temperature, using three energies (400 keV, 210 keV, 110 keV) to establish a flat distribution, The spatial profile of N atoms was adjusted so as to match that of Cd ones, The concentration of Cd and N atoms, [Cd] and [N] varied between 1 x 10(16) cm(-3) and 1 x 10(20) cm(-3). Two type of samples, i.e., solely Cd+ ion-implanted and dually (Cd+ + N+) ion-implanted with [Cd] = [N] were prepared, For characterization, Hall effects and photoluminescence (PL)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2 K, respectively. Hall effects measurements revealed that for dually ion-implanted samples, the highest activation efficiency was similar to 40% for [Cd] (= [N])= 1 x 10(18) cm(-3). PL measurements indicated that [g-g] and [g-g](i) (i = 2, 3, alpha, beta,...), the emissions due to the multiple energy levels of acceptor-acceptor pairs are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by the incorporation of N atoms, For [Cd] = [N]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1 x 10(19) cm(-3), a moderately deep emission denoted by (Cd, N) is formed at around 1.45-1.41 eV. PL measurements using a Ge detector indicated that (Cd, N) is increasingly red-shifted in energy and its intensity is enhanced with increasing [Cd] = [N], (Cd, N) becomes a dominant emission for [Cd] = [N] = 1 x 10(20) cm(-3). The steep reduction of net hole carrier concentration observed for [Cd]/[N] less than or equal to 1 was ascribed to the formation of (Cd, N) which is presumed to be a novel radiative complex center between acceptor and isoelectronic atoms in Ga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