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9 resultados para 3-Methyl-2-benzothiazoline hydrazone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Two photochromic fulgides, 2-{2-[4-(N,N-dimethylnilino)-5-methyl-4-oxazoly]}ethylidene-4-(1-methylethylidene) tetrahydrofuran-2,5-dione (A) and 3-(1,2-dimethyl-5-phenyl-3-pyrolloethylidene)-4-(1-methylethylidene)tetrahydrofuran-2,5-dione (B), doped in PMMA as candidates of dual-wavelength optical memory for parallel recording has been investigated. With 488 nm-laser and 650 nm-laser, both "cross" and "star" images are recorded on the fulgides-PMMA film and read out clearly, respectively. Crosstalk between two fulgides in PMMA matrix and nondestructive readout has also been explo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no significant cross-talk is detected between them, and nondestructive readout is up to 201 times. (C) 2005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铬系催化剂是合成1,2-聚丁二烯和3,4-聚异戊二烯的一种主要催化剂体系,1,2-聚丁二烯和3,4-聚异戊二烯是制造高性能轮胎的重要原料。本论文研究了以含氮化合物和含磷化合物为配体的铬催化剂合成1,2-聚丁二烯和3,4-聚异戊二烯的反应规律。 1. 以邻菲咯啉为配体的铬催化剂在己烷中50℃下可获得1,2-结构、顺-1,4-结构和反-1,4-结构单元含量分别约为50%、30%和20%,分子量呈双峰分布的聚丁二烯。改变聚合温度,可有效控制聚合物的1,2-结构含量和分子量及分布。催化剂通过预陈化方式,可有效抑制低聚物的生成。 2. 以亚磷酸二烷基酯为配体的铬催化剂是合成1,2-聚丁二烯的高效催化剂,所得聚合物具有高的1,2-结构含量(> 78%)。改变烷基铝和亚磷酸二烷基酯的结构,可以得到高熔点或低熔点间同1,2-聚丁二烯和无规1,2-聚丁二烯。催化剂以现配方式的活性最高。 3. 以磷酸三苯酯为配体的铬催化剂可获得间同1,2-聚丁二烯,而聚合物中含有低聚物。催化剂以现配方式的活性最高。聚合物的熔点,低聚物的含量与磷酸三苯酯的结构有一定的关系。 4. 以邻菲咯啉为配体的铬催化剂在50℃下聚合异戊二烯,具有高的催化活性,可获得3,4-结构含量约67%的高分子量无规3,4-聚异戊二烯。催化剂的组成对聚合物的微观结构无明显影响。改变聚合温度,可有效控制聚合物的3,4-结构含量和分子量及分布。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介绍了钙钛矿型复合氟化物的基本知识和研究进展,并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部分ABF_3型氟化物的无机合成作了深入研究,进一步讨论了该类化合物的稀土掺杂特性和能量传递现象。首次以条件温和的中温水热法合成了重要激光基质材料KZnF_3、NaZnF_3。产物结构经XRD、SEM、XPS表征,IR和热分析证实水热产物未明显含有分子内结晶水。摸索了最佳合成条件,并比较了与固相合成产物在含氧量上的差异。水热法还实现了Eu的掺杂,荧光光谱和ESR谱均确认Eu进入格位并部分发生价态转变,讨论了Eu~(2+)格位取代和电荷补偿等问题。固相反应合了BaLiF_3:Eu:Gd磷光体多晶粉末。荧光光谱确认体系中Gd~(3+) → Eu~(2+)能量传递的存在。以DEXTER能量传递理论为基础,建立了能量传递模型,计算了能量传递几率,观察到Gd~(3+)和Eu~(2+)之间存在竞争吸收,当Gd~(3+)离子浓度过高,Eu~(2+)发射强度降低。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1,2-聚丁二烯和3,4-聚异戊二烯是制造高性能轮胎的原料。本论文研究了以含磷化合物为第三组份的铁催化剂合成1,2-聚丁二烯和3,4-聚异戊二烯的反应规律:1.以二乙基亚磷酸酷为第三组份的铁催化剂可在己烷中,较高温度(50℃)下聚合1,3-丁二烯。通过控制催化剂组份的配比,可制备间同和无规1,2-聚丁二烯。所得间同1,2-聚丁二烯的1,2-结构含量为91%,间规度为90%;所得无规1,2-聚丁二烯的硫化胶具有优异的抗干、湿滑性能。2.以三苯基磷酸酷为第三组份的铁催化剂是合成高间同1,2一聚丁二烯的高效催化剂。所得聚合物具有高的1,2-结构含量(ca.95%),高的间规度(ca.95%)。聚合物的微观结构与催化剂组成等反应因素无关。3.以二烷基亚磷酸醋为第三组份的铁催化剂可在己烷中,较高温度(50℃)下聚合异戊二烯。二烷基亚磷酸醋中烷基影响聚合活性的顺序为乙基一甲基>正丁基>异辛基。所得聚异戊二烯的3,4(含1,2)结构含量保持在60%左右,不受反应条件的影响。4.改性甲基铝氧烷(MMAO)活化的铁催化剂聚合异戊二烯,在相当低的MMAO用量下(Al/Fe=20,摩尔比)即有高的催化活性。溶剂影响聚合活性的顺序为甲苯>环己烷>己烷>二氯甲烷。所得聚异戊二烯的3,4(含1,2)结构含量稳定在60%。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聚合物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分子链的运动,分子链的运动又可表征聚合物的结构,而且聚合物的宏观性质又受到它的微观运动的影响。因此有目的地开发各种聚合物材料,充分利用其独特的性质,都离不开研究它的微观运动。这就是结构-性能-运动的关系。1,2-聚丁二烯作为一种弹性体,近十几年研究得较多,主要局限在它的链节结构(1,2-链节)与其物理机械性能的关系方面,其目的是为了弥补顺丁橡胶的不足。对于1,2-链节与其分子链的微观运动则研究得较少。然而这方面的研究对于1,2-聚丁二烯弹性体的开发和应用无疑是有益的。研究1,2-聚丁二烯的链节结构与其分子链的相互作用,首先需要选择适当的表征分子链的各种相互作用的参数。聚合物分子链的长程运动,可分为分子链内旋转运动和分子链间相互作用。其中分子链间相互作用通常用聚合物的内聚能密度表示,分子链内旋转运动决定分子链的柔顺性,而它们二者共同影响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因此实验中首先测定1,2-聚丁二烯的玻璃化温度和内聚能密度,从研究1,2-链节与1,2-聚丁二烯分子链的忌的相互作用和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着手。实验需要的1,2-聚丁二烯样品部分是用丁基锂制备的,也有别人提供的钼体系和铁体系的样品。样品的1,2-链节含量从8%至90%。主要用线膨胀法(还有DSC法及扭摆法)测定了1,2-聚丁二烯的玻璃化温度。不仅发现了1,2-聚丁二烯的玻璃化温度随1,2-链节增多而提高,而且得到了它们在玻璃化转变时的体积膨胀系数。这个系数对于后面研究分子链柔顺性是有用的。聚合物的内聚能密度是其溶解度参数的平方。实验选用特性粘数法测定1,2-聚丁二烯的溶解度参数,其中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溶剂。这方面失败的教训是由于所用的溶剂在化学结构和极性上与聚合物的相差甚大。由于这种限制,测定1,2-聚丁二烯的溶解度参数时,难以找到化学结构和极性合适且溶解度参数又相当的纯溶剂。因此按照溶解度参数理论,配制了不同溶解度参数的环已焓一甲苯混合溶剂,代替部分纯溶剂。测定结果表明,1,2-链节含量为16%的样品,其溶解度参数为8.6([卡/立方厘米]~(1/2)),其余含量较高的样品,都是8.5([卡/立方厘米]~(1/2))。用混合溶剂测定聚合物的溶解度参数还是第一资,其可靠性取决于混合溶剂的溶解度参数的准确性。根据溶解度参数理论,我们提出克分子体积相近,且无特殊的相互作用的二元混合溶剂的溶解度参数,等于它们各自的溶解度参数按体积分数的加合。环已烷和甲苯的克分子体积分别为108.7和106.8立方厘米,它们的溶解度参数的极性分量S_极 → 0,再假定混合时没有吸热效应,它们二者按体积分数加合的溶解度参数可以定量使用。用时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验证,(1)用克分子体积相差较大(分别为147.4和89.4立方厘米)的正庚焓-苯混合溶剂作为反证;(2)根据特性粘数理论,用Matsuo方程;(3)由三元(溶剂1-溶剂2-聚合物)体系的Flory-Huggins相互作用参数等,它们都证实了上面提出的混合溶剂测定1,2-聚丁二烯溶解度参数的条件。根据前面的实验结果发现,1,2-链节与1,2-聚丁二烯的玻璃化温度有关,与其内聚能密度基本无关。建么1,2-链节必定与其分子链柔顺性有关。为了更准确地说明1,2-链节对1,2-聚丁二烯分子链柔顺性的影响,需要选择表征分子链柔顺性的参数。聚合物的分子链中相互作用的直观表现是它的分子链柔顺性,而分子链的柔顺性起因于它的链状分子和分子链的内旋转运动。因此我们选用分子链内旋转的参数(内旋转势垒和内旋转异构化能)表征1,2-聚丁二烯分子链的柔顺性。目前文献报道的计算分子链内旋转异构化能的方法,大多数是根据Gibbs-DiMarzio的玻璃化转变理论。这些方法一般都比较复杂。我们提出从聚合物发生玻璃化转变时的温度和体积膨胀系数,计算分子链内旋转异构化能的简便方法。这个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是认为聚合物发生玻璃化转变时的自由体积,对不同结构的聚合物并非常数,其原因在于玻璃化转变时的聚合物体积膨胀系数部分地来自于分子链构象变化的贡献。分子链内旋转引起构象变化时,分子链的内旋转异构化能也相应地变化。因此玻璃化转变时,分子链的构象变化既对聚合物的体积膨胀系数有影响,又与分子链内旋转异构化能有联系,那么此时的聚合物的体积膨胀系数,与单个分子链的内旋转异构化能必然有某种联系。若用Δα·Tg(Δα是随态和玻璃态的体积膨胀系数)表示玻璃化温度Tg下,单个分子链处于能量状态∈的几率,Ng表示相同温度下,分子链中处于相同能量状态中的柔顺链分数,按照统计力学原理得到∈=-K·TgLn((Δα·Tg)/(1-Δα·Tg))。(1)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为深入认识Ce~(3+)激活发光体的发光行为及Ce~(3+)的能级结构与配位环境之间的相关规律,探索新的Ce~(3+)激活超短余辉可见发光显示材料的可行合成途径及发光性能,本工作应用Cs_2+Ar气固相反应方法及碳保护固相反应方法合成了一些新的Ce~(3+)激活硫化物发光体(MLn_2S_4:Ce, MAl_2S_4:Ce, Ln_2S_3:Ce)和碱土氯硼酸盐掺铈发光体(M_2B_5O_9Cl:Ce),测定了它们在室温下的激发和发射光谱及相对发光强度,验证了基质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估测了发光体的猝灭温度并测定了有代表性的Ce~(3+)激活硫化物发光体的荧光寿命。将Ce~(3+)在不同配位阴离子环境中的光谱信息和Ce~(3+)与配位阴离子的成键性质,配位体本性、电子器扩大效应参数及Ce~(3+)的激发态5d能级结构相关联,分析了Ce~(3+)在不同配位阴离子化合物中的发光区域。确认,Ce~(3+)激活硫化物发光体具有可见发光特征。分析不同结构类型所决定的Ce~(3+)在不同基质硫化物中的硫配位环境点群对称性,指出随着点群对称性的降低,特别是按子群关系(O_b>C_(3r)(S_4)>C_s)的降解,Ce~(3+)激活硫化物发光体的发射峰位会有较大程度红移。光谱分析表明硫化物基质邻位阳离子对Ce~(3+)的发光位置影响较大,提出用反映阳离子本性的Z/R(Z电负性,R离子半径)值描述Ce~(3+)在硫配位环境中的发光位置及能级的变化趋势。指出了Ce~(3+)在相同结构,相同邻位阳离子基质硫化物中的发射峰位与取代阳离子的Z/R值、基质硫化物中稀土离子的电子结构与发光强度、基质硫化物的结构类型与猝灭温度的某些相关性。分析了具有共同f-d跃迁发光特性的Ce~(3+)和Eu~(2+)在某些基质化合物中的光谱信息,指出配位环境对二者的发光位置、能级结构具有共同的作用趋势。与Ce~(3+)在硫配位化合物中的可见发光特征相对应,M_2B_5O_9Cl:Ce发光体具有一般Ce~(3+)激活含氧酸盐发光体的近紫外或兰区发光特征。SrAl_2S_4:Ce发光体的荧光寿命为28ns(在Ce~(3+)激活硫化物发光体中仅次于LaGaS_3:Ce(21ns))且有可与CaS:Ce发光体相比的发光强度。BaLu_2S_4:Ce发光体的发射峰位是目前所报道的Ce~(3+)激活发光体中在室温下发射峰位波长最长的,且同样具有极短的荧光寿命(37ns)和较强的发光强度。新得到的某些Ce~(3+)激活硫化物发光体的超短余辉可见发光特性可能适合于某些超短余辉长波段发射的发光显示材料的应用探索。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工作用固相反方法、以炭保护或在N_2-H_2还原气氛中,两次灼烧,合成了一系列烯土取代的卤磷酸盐发光体,其反应是M_2~ICO_3 + M_3~(II)(PO_4)_2 + M_2~(III)O_3 + (NH_4)_2HPO_4 + M~(II)F_2 → M_x~IM_(10-2x)~(II)M_x~(III)(PO_4)_6F_2 + NH_3 + H_2O式中:M~I = Li~+, Na~+, K~+; M~(II) = Ca~(2+), Sr~(2+); M~(III) = Y~(3+), La~(3+), Gd~(3+); X = 0.5, 1, 2, 3。通过X-射线分析法和以Eu~(3+)作为荧光离子探针方法确定了样品的物相和晶体结构,表明它与M_(10)~(II)(PO_4)_6F_2同属六方晶系(Pb_3/m)。并用图解外推法求得样品的晶胞参数a和c分别为9.41和6.89 A。在研究了M~I, M~(II)和M~(III)为不同阳离子,X为不同值时,取代物的物相和结构变化以及对Ce~(3+)发光和能量传递影响规律的基础上,以Na_2Ca_6La_2(PO_4)_6F_2为基本体系比较详细地研究了Ce~(3+)的发光,Ce~(3+)-Mn~(2+), Ce~(3+)-Re~(3+) (Re~(3+) = Pr~(3+)、Nd~(3+)、Sm~(3+)、Tb~(3+)、Dy~(3+)、Tm~(3+)、Ho~(3+)、Er~(3+))以及Ce~(3+)-Mn~(2+)-Re~(3+) (Re~(3+) = Dy~(3+), Nd~(3+))的能量传递。实验发现,Na_2Ca_6La_2(PO_4)_6F_2:Ce~(3+)是较强的紫外光发射体,发射谱带是由338和358nm两个宽带峰组成的,相应于~2D-~2F_(5/2)和~2D-~2F_(1/2)跃迁。发射强度和~2D-~2F_(6/2),~2D-~2F_(7/2)两种辐射跃迁几率相对大小与温度,Ce~(3+)的浓度有关;F~-含量对发射强度也有强烈的影响。我们认为,浓度和温度的影响是由于Ce~(3+)-Ce~(3+)的能量迁移作用。实验发现,Ce~(3+)能有效地敏化Mn~(2+)的发光,得到高效的黄色荧光发射体。Ce~(3+)对Re~(3+)的作用可以分为三类:A). Ce~(3+)-Sm~(3+)、Tb~(3+)、Dy~(3+)、Tm~(3+);B).Ce~(3+)-Nd~(3+),Pr~(3+);C). Ce~(3+)-Ho~(3+), Er~(3+)。在A,B类型中,Ce~(3+)能有效地敏化这些稀土离子,但能量传递效率(η_T)_A > (η_T)_B。在Ce~(3+)-Ho~(3+)、Ce~(3+)-Er~(3+)类型中,Ho~(3+)、Er~(3+)不产生可见辐射,Ce~(3+)的发射强度也显著降低。在Ce~(3+)-Mn~(2+)-Re~(3+)三元中心体系中,Ce~(3+)的能量可直接传递给Mn~(2+)和Re~(3+)中心,还可通过Ce~(3+)-Mn~(2+)-Re~(3+)的途径传递。通过研究中心离子的浓度效应,温度效应、测定激发光谱、荧光光谱、荧光衰减曲线的荧光寿命,能够证实:在Ce~(3+)-Mn~(2+)、Ce~(3+)-Re~(3+)、Ce~(3+)-Mn~(2+)-Re~(3+)的能量传递属于无辐射共振传递相互作用类型。符合M. Yokata等人提出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扩散限制传递历程。我们还利用Ce~(3+)、Ce~(3+)-Mn~(2+)、Ce~(3+)-Re、Ce~(3+)-Mn~(2+))-Re~(3+)激活体系中Ce~(3+)的发射强度和荧光寿命等数据计算了Ce~(3+)的能量传递效率。发现两种结果相差较大,为了准确地表达Ce~(3+)的敏化效果,在分析上了产生这种误差的原因后,提出了两种传递效率表示式(η_f, η_R)。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以MNP(2-methyl-2-nitrosopropane)为捕捉剂,利用自旋捕捉技术和ESR方法,室温条件下,研究了活性氧自由基与嘧啶碱基及其核苷在水溶液中的反应。确定了所产生的自由基类别,讨论了自由基的形成机制。在本工作中,我们在下列三种体系中,研究了活性氧自由基与嘧啶碱基及其核苷的反应。1.核黄素(B_2)水溶液中,O_2~-与嘧啶碱基及其核苷的反应。2.H_2O_2水溶液中,OH与嘧啶碱基及其核苷的反应。3.γ射线辐照水溶液过程中,OH与嘧啶碱基及其核苷的反应。在核黄素(B_2)水溶液中,通过U.V.光辐照,我们得到了活性氧自由基与尿嘧啶、胞嘧啶、胞苷、脱氧胞苷、胸腺嘧啶、胸腺核苷反应所产生的自由基,及由这些自由基与MNP自旋加合物的ESR谱。确认了自由基Ⅰ,Ⅱ,Ⅲ,Ⅳ,Ⅴ,Ⅵ的存在。为了判别与嘧啶碱基或嘧啶核苷反应的活性氧自由基的种类,我们在下列三种条件下进行了测试:(1)加入适量DETAPAC(2)通N_2或Ar除O_2;(3)加入H_2O_2酶,均未得到ESR信号。据此,我们排除了O_2~-与嘧啶碱基或嘧啶核革直接反应的可能性。确认与嘧啶碱基或嘧啶核苷发生直接反应的是OH,其形成是Fenton反应的结果。 Fe~(2+) + O_2~- → H_2O_2 + Fe~(3+) (a) Fe~(2+) + H_2O_2 → ·OH + OH~- + Fe~(3+) (b)Fe~(3+) + O_2~- → Fe~(2+)+O_2 (c)通过Fenton反应,O_2~-转化成·OH,间接与嘧啶或核苷发生了反应。U.V.光照含有MNP和1%H_2O_2的样品水溶液,我们确定了·OH与嘧啶碱基及其核苷反应所产生的自由基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发现,·OH与尿嘧啶及其核苷,胞嘧啶及其核苷的反应,主要有二种形式:其一,·OH加合到嘧啶环的C_5-C_6双键上,形成C_5位或C_6位自由基;其二,·OH夺取C_5位上的H,开成C_5'位自由基。·OH不与胸腺核苷的糖单元发生反应,仅与其嘧啶环反应,形成Nu位和C_5位自基。γ射线辐照过程中,·OH与嘧啶碱基及其核苷的反应与H_2O_2体系中的情况类似。辐照剂量则对反应的影响较大,低于1.0 * 10~4 rad,不发生反应;1.0 * 10~6 rad,则发生交联反应,只有1.0 * 10~5 rad的辐照剂量比较适宜。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失重分析,质谱。X 光电子能谱的测定以及对化合水解产物的分析。确认合成了下列三种新型 2,4-二甲基戊二烯基稀土氯化物。(I)[2,4-(CH_3)_2C_5H_5]LnCl_2·nTHF (2,4-(CH_3)_2C_5H_5 = 2, 4-二甲基戊二烯基;Ln = Pr, Nd, Sm, Gd; n = 3)。(II)[2,4-(CH_3)_2C_5H_5]LnCl_2·nTHF (Ln = Pr, Nd; n = 2, 3)。(III)[2,4-(CH_3)_2C_5H_5]LnCl_2·nTHF (Ln = Nd, Sm; n = 1)。在稀土金属有机化合物中尚未见此类化合物的报导。化合物的质谱分析结果表明,配位的四氢呋喃分子容易从配合物分子中脱落,形成带一个四氢呋喃,甚至不带四氢呋喃的配合物。说明配合物分子中不带四氢呋喃的形式是较稳定的。化合物的 X 光电子能谱结果表明化合物不是混合物。化合物水解产物的定量气相色谱分析进一步证实所合成的化合物为我们所预期的产物。实验结果表明,单体转化率受溶剂影响较大。在以环戊烷为溶剂的聚合反应中,聚合活性较高。而以甲苯为溶剂的聚合反应中,其聚合活性较低。在主催化剂不变的条件下,改变 Al/Nd 摩尔比,单体的转化率有明显的变化。同一 Al/Nd 摩尔比,不同催化剂用量也对单体的转化率有较大的影响。对聚合物的微观结构分析表明,溶剂,铝钕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对聚丁二烯的顺-1,4 含量均有影响,但影响不大。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Ce~(3+)是唯一d→f跃迁发光的三价稀土离子,4f层上只有一个电子,特征发射为d→~2F_(7/2)和d→~2F_(5/2)跃迁的两宽带,而d带受晶体场和共价性的影响较大,随基质类型和结构的不同,其d带下限上下移动,发光颜色便可以从紫外变成红色。另外,由于Ce~(3+)的发射光谱具有较宽的能量分布,因此,它又是一种良好的敏化剂。除此之外,由于Ce~(3+)具有较短的衰减时间(ns级)和超短余辉特性,所以Ce~(3+)激活的碱土氟化物和纯CeF_3又可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无机闪烁体材料。过去,人们已对Ce~(3+)在不同类型的基质中的光谱性质和与其它离子间的能量传递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中探讨了各种化学环境对Ce~(3+)的光谱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开发了一些新的功能材料,并在发光材料、超短余辉材料方面得到了应用,为了进一步探寻Ce~(3+)激活的物质在固体可调谐激光材料,闪烁体材料以及其它功能材料方面的潜在应用,进一步探索化学因素对Ce~(3+)的光谱特征的影响规律,我们选择碱土氟化物及复合氟化物作基质进行了研究。运用高温固相扩散反应用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掺杂不同浓度的Ce~(3+)的碱土氟化物及复合氟化物粉末样品,用stockbarger法生长了CaF_2:xCeF_3、CeF_3、KMgF_3Ce~(3+)、BaMgF_4:xCe~(3+)等单晶,探索了各自的生长工艺和条件,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及X-射线四园衍射仪分别对粉末样品及单晶的结构进行了检测,并运用不同激发源的荧光光谱仪测定了各样品的激发和发射光谱。在一系列碱土氟化物复合氟化物基质中着重研究了晶体场和共价性对Ce~(3+)的光谱性质的影响,指出了Ce~(3+)的发射峰值与取代阳离子,邻位阳离子的离子半径和电负性大小的关系;系统地研究了碱土氟化物及复合氟化物中Ce~(3+)的电荷补偿途径与发射中心的关系问题,明确指出:氟化物及复合氟化物基质中极易自发混入O~(2-),充当电荷补偿剂,形成相对于Ce_F中心的发射峰位红移的新的发射中心,即“Ce-O”中心。在CaF_2:xCe~(3+)系列粉末样品中,通过对其光谱性质的研究发现了三种发射中心“Ce-F”、“Ce-O”中心和V_k色心,探讨了三者的转化规律,并证明了三种发射中心的产生都是不同的电荷补偿途径所致,且探讨了不同阳离子电荷补偿剂对 Ce~(3+)的光谱影响情况,指出了与Ce~(3+)半径相近的Na补偿效果最好。同时,我们还研究了CaF-2基质中Ce~(3+)的两发射中心(“Ce-F”、“Ce-O” )与Tb~(3+)之间的能量传递现象,发现能量传递的效果及方向皆有一定的区别。在KMgF_3:Ce~(3+)中,通过单晶的生长,并用X-射线四园衍射仪的检测及光谱化学的方法,研究了Ce~(3+)在KMgF_3中的取代格位,推测Ce~(3+)只能占据KMgF_3中K~+的格位。在BaMgF_4:xCe~(3+)中,系统研究了合成温度,Ce~(3+)的掺杂浓度对其结构与光谱性能的影响情况,指出:不同的发射峰不是Ce~(3+)所占据的格位不同所致,而是不同的电荷补偿途径所导致的。合成温度和掺杂浓度越高,越有利于Ce_O中心的形成。通过研究CaF_2:Ce~(3+)单晶的γ辐照效应,我们发现:辐照剂量增加至一定的时候,在465nm处出现一新的发射带峰,且与原来固有的385nm处的发射带峰的强度比的对数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重复性好,且恢复性能好。这为CaF_2:Ce~(3+)单晶作为一种大剂量的γ辐照剂量元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和可能性。另外,我们还研究了CaF_3, BaF_2:xCe~(3+)单晶的光谱性能与闪烁性能,丰富了这方面已有的实验数据,进一步证明了CeF_3具有快速闪烁性能;BaF_2:xCe~(3+)单晶与纯BaF_2相比,BaF_2本身的快、慢成份皆消失,而产生Ce~(3+)自身的5d→4f跃迁发射,其主导衰减时间与Ce~(3+)的浓度有关,即反比关系。BaF_2:Ce~(3+)闪烁体可望得到应用。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神经嵴(neural crest)是一类脊椎动物特有的多潜能迁移细胞。这一类细胞历经“表皮—间充质”转换(EMT),与神经管背侧的其它细胞分离,经由不同路线迁移,定位于胚胎外周各处,后分化为不同的细胞类型包括外周神经系统、颅面骨骼系统及色素细胞等。神经嵴的发育是一个多途径多步骤的过程,受多种信号通路及转录因子调控。这些调控因子相互调节形成精密网络,可被划分为三个主要层次类群:分泌性信号分子(BMP、Wnt、FGF、Delta)、神经板边界特异基因(Msx、Pax3/7、 Zic1、Dlx3/5)、神经嵴特异基因(Snail/Slug、AP-2、FoxD3、Twist、Id、cMyc、Sox9/10)。本文第一章主要概述不同组织来源的各种分泌信号在神经嵴诱导中的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整合调控。 Nkx6家族蛋白是一类进化上保守的转录因子,在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图式形成和胰腺的发育中有重要作用。在第二章,我们描述了非洲爪蟾中Nkx6家族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图式。与小鼠和鸡中的同源基因类似,爪蟾的Nkx6家族基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主要表达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前部内胚层组织。其中Nkx6.1和Nkx6.2在神经胚期神经板表达重合,晚期都表达于后脑和脊髓的腹侧。Nkx6.3从卵裂期到神经胚早期都表达于非神经外胚层,而尾芽期表达于后脑后部和腮弓。在内胚层中,Nkx6.2在尾芽期表达于底索。在蝌蚪期,Nkx6家族的三个基因分别表达于前部内胚层的衍生物,包括胰腺、胃、食道和肺。 Nkx6.3是最近发现的Nkx6家族新成员,它在爪蟾中的表达与Nkx6.1和Nkx6.2有了较大分歧。在第三章,我们通过功能获得及功能缺失实验来探讨Nkx6.3在爪蟾早期发育中的功能。我们发现原肠期前过量或抑制Nkx6.3表达都会影响胚胎原肠运动的正常进行。我们通过动物帽延伸实验证明Nkx6.3参与了细胞运动。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Nkx6.3可以调控一些粘附分子的表达。以上结果说明Nkx6.3通过调控粘附分子的转录而参与细胞运动的调控。我们还发神经嵴(neural crest)是一类脊椎动物特有的多潜能迁移细胞。这一类细胞历经“表皮—间充质”转换(EMT),与神经管背侧的其它细胞分离,经由不同路线迁移,定位于胚胎外周各处,后分化为不同的细胞类型包括外周神经系统、颅面骨骼系统及色素细胞等。神经嵴的发育是一个多途径多步骤的过程,受多种信号通路及转录因子调控。这些调控因子相互调节形成精密网络,可被划分为三个主要层次类群:分泌性信号分子(BMP、Wnt、FGF、Delta)、神经板边界特异基因(Msx、Pax3/7、 Zic1、Dlx3/5)、神经嵴特异基因(Snail/Slug、AP-2、FoxD3、Twist、Id、cMyc、Sox9/10)。本文第一章主要概述不同组织来源的各种分泌信号在神经嵴诱导中的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整合调控。 Nkx6家族蛋白是一类进化上保守的转录因子,在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图式形成和胰腺的发育中有重要作用。在第二章,我们描述了非洲爪蟾中Nkx6家族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图式。与小鼠和鸡中的同源基因类似,爪蟾的Nkx6家族基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主要表达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前部内胚层组织。其中Nkx6.1和Nkx6.2在神经胚期神经板表达重合,晚期都表达于后脑和脊髓的腹侧。Nkx6.3从卵裂期到神经胚早期都表达于非神经外胚层,而尾芽期表达于后脑后部和腮弓。在内胚层中,Nkx6.2在尾芽期表达于底索。在蝌蚪期,Nkx6家族的三个基因分别表达于前部内胚层的衍生物,包括胰腺、胃、食道和肺。 Nkx6.3是最近发现的Nkx6家族新成员,它在爪蟾中的表达与Nkx6.1和Nkx6.2有了较大分歧。在第三章,我们通过功能获得及功能缺失实验来探讨Nkx6.3在爪蟾早期发育中的功能。我们发现原肠期前过量或抑制Nkx6.3表达都会影响胚胎原肠运动的正常进行。我们通过动物帽延伸实验证明Nkx6.3参与了细胞运动。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Nkx6.3可以调控一些粘附分子的表达。以上结果说明Nkx6.3通过调控粘附分子的转录而参与细胞运动的调控。我们还发现,在爪蟾胚胎中Nkx6.3的过表达或抑制表达都导致神经嵴标记基因表达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32细胞期在不同部位注射Nkx6.3 mRNA可以异位诱导或抑制Slug的表达。动物帽实验显示,Nkx6.3单独过表达可以诱导神经嵴发生,而迄今为止转录因子中只有Snail1具有这一单独诱导能力。在爪蟾胚胎及动物帽中,过表达Nkx6.3都可以诱导Fgf8、Wnt8而抑制BMP4的转录,而且Nkx6.3对这些分泌因子的调控方式是不同的。4细胞期过表达Nkx6.3的胚胎,在促进Fgf8和Wnt8而抑制BMP4的同时,却抑制神经板边界特异基因Msx1、Pax3和神经嵴特异基因Slug的表达,说明Nkx6.3对神经嵴的诱导调控在神经板边界基因层次还存在抑制作用。32细胞过表达Nkx6.3会细胞自主性抑制以及细胞非自主诱导Msx1、Pax3、Slug的表达。Nkx6.3异位诱导Dlx5却抑制Dlx3的表达,说明Dlx5可能是Nkx6.3负调控的直接靶基因。由此,我们提出Nkx6.3的神经嵴诱导调控分为两个层次:分泌信号分子水平的正调控和神经板边界决定水平的负调控。在脊椎动物的神经发生过程中,神经管背腹不同层次形成不同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细胞的命运由背腹起源的多种形态发生素决定。形态发生素通过浓度梯度确定了一组转录因子在神经管背腹不同层次的特异表达,这些基因的组合调控决定了神经前体细胞的命运。然而,这些转录因子是如何解读形态发生素梯度信号的还不是很清楚。第四章,我们通过对神经管腹侧特异表达的转录因子的调控区进行预测,确定了可能调控这些基因表达的保守区段。此外,我们改进了爪蟾转基因操作,并用这一技术确证了Nkx6.2的调控区域。Dbx1、Nkx2.2及Pax6的转录调控区已在小鼠或爪蟾中报道过。由此我们得到了两对在神经管背腹图式中相互作用的转录因子的调控区域:Nkx6.2和Dbx1、Nkx2.2和Pax6。通过对Nkx6.2和Dbx1的调控保守区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预测,我们发现这四个基因以及Wnt信号之间存在大量的相互调控。然而在这两个基因的调控区,我们没有发现Gli的调控位点,暗示这两个基因可能不受Shh的直接调控。我们还克隆了Dbx家族的两个基因,并检测了它们的时空特异性表达,发现Dbx2是母源性表达的,而Dbx1是合子型基因。这两个基因的表达图式相似,都在神经板中线两侧成线状表达,尾芽期在神经管中部表达。过表达Dbx2抑制神经元的初级分化,说明它可能与Dbx1一样具有维持神经板细胞未分化状态的功能。Dbx2的过表达还抑制Nkx6.2及Dbx1的表达,说明它们可能一起参与了神经管腹侧图式的调控。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采用IPCC AR4规定的极端天气事件划分标准,分析1908—2008年广州、香港、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对nc-Si/SiO_2薄膜中纳米硅(nc-Si)、Er~(3+)和非辐射复合缺陷三者间的关系作了研究.在514.5 nm光激发下,nc-Si/SiO_2薄膜在750nm和1.54μm处存在较强的发光,前者与薄膜中的nc-Si有关,后者对应于Er~(3+)从第一激发态4I13/2到基态4I15/2的辐射跃迁.随薄膜中Er3+含量的提高,1.54μm处的发光强度明显增强,750 nm处的发光强度却降低.H处理可以明显增强薄膜的发光强度,但是对不同退火温度样品,处理效果却有所不同.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得如下结论:在nc-Si颗粒附近的Er~(3+)和其他的缺陷组成了nc-Si颗粒内产生的束缚激子的非辐射复合中心,束缚激子通过Er~(3+)的非辐射复合,激发Er~(3+)产生1.54μm处的发光,同时降低了750nm处的发光强度.nc-Si颗粒附近其他非辐射复合中心的存在会降低Er~(3+)被激发的概率,引起1.54μm处的发光强度降低.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于2010-11-23批量导入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Test strip detectors of 125 mu m, 500 mu m, and 1 mm pitches with about 1 cm(2) areas have been made on medium-resistivity silicon wafers (1.3 and 2.7 k Ohm cm). Detectors of 500 mu m pitch have been tested for charge collection and position precision before and after neutron irradiation (up to 2 x 10(14) n/cm(2)) using 820 and 1030 nm laser lights with different beam-spot size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for a bias of 250 V a strip detector made of 1.3 k Ohm cm (300 mu m thick) can be fully depleted before and after an irradiation of 2 x 10(14) n/cm(2). For a 500 mu m pitch strip detector made of 2.7 k Ohm cm tested with an 1030 nm laser light with 200 mu m spot size, the position reconstruction error is about 14 mu m before irradiation, and 17 mu m after about 1.7 x 10(13) n/cm(2) irradiation. We demonstrated in this work that medium resistivity silicon strip detectors can work just as well as the traditional high-resistivity ones, but with higher radiation tolerance. We also tested charge sharing and position reconstruction using a 1030 nm wavelength (300 mu m absorption length in Si at RT) laser, which provides a simulation of MIP particles in high-physics experiments in terms of charge collection and position reconstruction, (C) 1999 Elsevier Science B.V.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