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7 resultados para Pinus armandi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种间杂交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杂交可以为群体带来多方面的遗传改变,具有重要的进化生物学意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同倍性杂交物种形成是一种重要物种形成途径,在动、植物物种进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倍性杂交物种形成意味着一个稳定的、可育的、与亲本种间形成生殖隔离的杂种群体建立起来,但不改变染色体的数目。这种生殖隔离被认为是通过快速的染色体重组、生态分化、或空间分离形成的。对于现存杂交种的对比分析和对同倍性杂交物种形成的理论模拟都表明,适应性分化和生态转变在同倍性杂交物种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自于生态成种的研究也表明生态选择自身就可以导致生殖隔离的形成和新物种的形成。尽管如此,我们对同倍性杂交物种形成过程的研究仍然较多地关注于染色体重组及相应的遗传效应;对于自然选择,特别是生态选择在同倍性杂交成种过程中的作用模式缺乏全面地了解。 本研究以同倍性杂交种-高山松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理信息学技术、基于天然群体取样的性状对比分析和人工杂交手段,全面地定量描述了高山松及其亲本种间的生态分化、生态转变下的天然群体生殖适应性、以及生态选择下的形态变异和种间杂交可配性。以此探讨了高山松的杂交成种过程,生态转变和自然选择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与杂交种适应性、形态变异和生殖隔离之间的关系。利用地理信息学手段,对高山松及其亲本种间的生态分化对比分析表明:高山松与其亲本种间形成了明显的生态转变;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高山松已经具备了对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区高山地带独特的生态适应性;相对于亲本种,它的适应性特征体现为混合型,在某些性状上它高出亲本种的适应性,在另一些性状上,它体现出居中、较低或者类似于亲本种适应性;高山松适生区由于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往往不连续,呈间断状。基于四个反映结实效率的性状、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现象及花粉萌发率在种间的对比分析表明,这些反映生殖状态的指标,在三个种及群体间并没有显著差异;相对于亲本种的天然群体,居于青藏高原的高山松群体,表现出了正常的授粉效率和生殖适应性。高山松天然群体正常的生殖效率表明,它经历了生态转变过程中的选择作用,已经具备了在新生境下,繁殖发展下去的生殖适应性。 在大规模群体取样的基础上,通过对反映植物个体发育和营养状态的球果和针叶形态性状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高山松及其亲本种间的形态变异存在以下特征:第一,绝大多数性状,在种间和种内群体间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并且大部分性状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种间;第二,高山松在大部分形态性状上介于两个亲本种之间,少数性状表现为超亲分离、类似于某个亲本或无种间差别;第三,在多数性状上,和亲本种相比,高山松群体都拥有较大的变异幅度。第四,在临近亲本种的群体中,高山松的形态特征更类似于所临近的亲本种。上述形态变异特征及其与气象、土壤、经纬度、海拔等因子间普遍的相关性,意味着生态选择在高山松成种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总的来说,形态性状变异的总体模式揭示出:高山松在选择作用下的遗传和表型的精炼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身适应于高原环境的、稳定而有效的形态发育模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甚至是恰当的防御机制。 本研究通过云南松×油松的单交实验和油松×高山松部分双列杂交实验,检验了高山松及其亲本种间的杂交可配性。结果表明,就平均水平而言,高山松及其亲本种间的种间杂交结实可配性低于种内杂交,但个别种间杂交组合的结实可配性可能高于种间杂交;高山松及其亲本种间正在或已经形成了部分的合子后生殖障碍;现存的高山松群体及其亲本种间的生态地理隔离可能是很有效的生殖隔离形式,一方面做为合子前生殖隔离,它能避免种间相互传粉、阻碍种间杂交的发生,另一方面做为合子后生殖隔离,它能清除掉可能存在的劣势回交产物。 综合已有的证据,我们提出了高山松同倍性杂交物种形成模型:高山松的同倍性杂交成种是与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以及隆升过程中所产生的全新生态空间紧密相关的;青藏高原隆升导致了生态环境的剧变,创造了全新的生态位,在选择的作用下,拥有综合了双亲遗传基础的杂种基因型开始占领这个全新的生态位;在分化的生态选择的持续作用下,杂种基因型在新的生境下稳定下来,形成了独立于亲本种的资源利用方式、形态特征和繁育系统,具备了完善的生殖和生态适应性;此时,一个与亲本种间以生态隔离存在的同倍性杂交种-高山松形成了;随着分化的生态选择的持续进行,高山松与亲本种间的内在生殖隔离不断加强。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花粉管是种子植物受精过程中的雄性生殖单位的载体,由于其生长依赖于胞内Ca2+梯度,并具有典型的顶端极性生长的特点,因而成为近年来研究植物细胞相互识别、胞内和胞外信号传导理想的模式系统。裸子植物花粉与被子植物相比具有萌发时间长、生长缓慢等特点。Ca2+在裸子植物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中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以裸子植物白皮松(Pinus bungeana)的花粉为材料,运用不同浓度钙通道抑制剂Nifedipine(Nif)处理,对其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进行了细胞学研究和蛋白质组学分析,以探讨Ca2+对白皮松花粉生长的调控机制,为进一步揭示裸子植物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机理提供参考。 本论文首先研究了钙通道抑制剂Nif和Ca2+螯合剂EGTA对白皮松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用Nif处理花粉后,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经Ca2+荧光探针Fluo-3AM标记,对Nif处理后Ca2+在花粉管中的分布模式进行了观察,发现Ca2+在正常生长的花粉管中呈梯度分布,并在其顶端的荧光最强。与对照相比,处理后的花粉管荧光强度明显减弱,且顶端Ca2+梯度消失。通过EGTA漂洗后的花粉粒,在正常培养基上萌发率较高,但其生长速率受到抑制。由此说明了细胞壁钙库对花粉管生长的抑制效应显著高于对花粉萌发的影响,是花粉管生长的限速因子。同时外加钙调素还可逆转EGTA对其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抑制。上述结果表明,白皮松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需要外源Ca2+的内流,以及胞内形成的Ca2+浓度梯度。 用FM4-64探针标记结果发现,正常花粉管中的胞吞作用主要发生在顶端和亚顶端区域,胞吞的小泡也集中分布在这两个区域。经Nif处理后,既不影响花粉管的胞吞过程,同时胞吞发生的位置也与对照相似,只是胞吞的小泡分散于整个花粉管中。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各种细胞器在白皮松正常生长的花粉管中分布与被子植物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前者无明显地分区现象,不具胼胝质塞。白皮松花粉管顶端和亚顶端的壁旁体与质膜融合现象频繁发生。花粉管经Nif处理后,线粒体出现不同程度的解体和液泡化,内质网液泡化和核糖体脱落,液泡大量聚集在花粉管顶端,壁旁体与膜融合现象减少,以及花粉管壁明显变薄等。此外,通过微丝特异性探针鬼笔环肽标记结果表明,正常生长花粉管的微丝呈长轴向排列, Nif处理后微丝断裂,其断裂程度与处理浓度有关。由此可见,外源Ca2+对花粉管的胞吞无明显抑制或促进作用,但对胞吞小泡重回收可能有影响。当胞内Ca2+梯度消失后,则明显抑制了微丝骨架的聚合,进而使胞吐作用减缓,高尔基体分泌小泡聚集,多种细胞器液泡化,引起花粉管顶端膨大,细胞壁变薄,继而抑制花粉管的正常生长。 运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显示,正常生长的花粉管壁含有纤维素、胼胝质、果胶质和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AGPs),其中纤维素和胼胝质在细胞壁上呈均匀分布,而酸性果胶质只存在花粉管两侧壁上,酯化果胶分布于花粉管顶端。经过Nif处理后,胼胝质和酸性果胶质均在花粉管顶端累积,而AGPs和纤维素的分布却无明显变化。另外,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结果也同样支持上述结论。通过花粉管壁蛋白的SDS-PAGE分析表明,Nif对细胞壁蛋白的合成也有较大的影响。 在花粉管的钙通道受到抑制后,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其蛋白质的表达图谱,通过双向电泳已分离出约1000个蛋白质斑点,经软件分析发现,除其中50个蛋白斑点外,大部分蛋白质的表达量均未发生变化。上述50个发生变化的蛋白斑点酶切后,再经过ESI-MS/MS鉴定和质谱数据库的搜索,共鉴定出28个蛋白,其中12个为上调蛋白,16个下调蛋白,根据其主要功能分为与代谢、细胞扩展、翻译后修饰以及信号相关的蛋白。经过Nif处理后,花粉管中碳水化合物代谢能力下降,ATP的产生受到抑制,参与细胞壁多糖合成及小泡运输的蛋白,如valosin containing protein(VCP)、reversibly glycolsylated polypeptide(RGP)、UDP-glucose dehydrogenase (UDPGDH)和α-tubulin表达下调。另外,通过上述方法还鉴定出与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保守结构域同源的受体蛋白激酶等。 综上所述,白皮松花粉管钙通道受到抑制后,通过影响花粉管蛋白的表达,抑制微丝微管骨架的组装,致使胞吐速度变慢,花粉管壁酸性果胶质、胼胝质等多糖分布的变化及总多糖含量的减少,最终抑制了花粉管的正常生长。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花粉是种子植物受精过程中雄性生殖细胞的载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花粉与柱头、花柱、子房等都有相互作用,起识别作用的是细胞壁蛋白,而花粉粒的壁有明显的两层:内壁和外壁。裸子植物花粉与被子植物相比具有萌发时间长、生长缓慢、授粉-受精时间长等特点。花粉的内壁与外壁在花粉萌发和生长过程中的功能仍然缺乏研究,但是迄今为止现有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获得裸子植物花粉壁突变体方面并没有发挥作用。本研究以裸子植物白皮松(Pinus bungeana)和青杄(Picea wilsonii)花粉为材料建立裸子植物花粉脱壁的体系,包 括脱外壁花粉和花粉原生质体的制备,即将花粉的两层壁逐层剥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细胞学研究。 本文首先建立了裸子植物脱外壁花粉的分离技术。实验表明低浓度的酶组合短暂酶解后,辅以机械研磨,可以释放出大量的脱外壁花粉。其中在这两种裸子植物中的处理稍有不同,白皮松的脱外壁花粉在含12%蔗糖,0.5%纤维素酶和0.3%离析酶的溶液,pH 5.8 ,孵育半小时,辅以一定力度机械研磨的方法获得,而青杄脱外壁花粉的条件是0.8%纤维素酶和0.5%离析酶、12%蔗糖的溶液,其它条件类似。 其次我们成功建立了一种快速、有效、可重复的分离白皮松和青杄花粉原生质体的系统,分离频率可高达70%。对白皮松而言,最好的分离条件是2% 纤维素酶、1.5%离析酶、15%蔗糖、pH 5.8,黑暗、24℃条件下轻微振荡、酶解6 小时。3%纤维素酶和2%离析酶组合比较适宜青杄花粉原生质体的分离,同时需要较低浓度的蔗糖溶液(12%)。青杄花粉原生质体要远大于白皮松花粉原生质体,前者直径为80µm,后者为40µm。强烈的FDA 荧光显示很好的活性。在制备的过程中,酶的浓度、酶的配比、酶解时间、渗透压调节剂、起始材料对分离率都有影响。 运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显示,脱外壁花粉的表面存在纤维素、果胶质、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AGPs)和凝集素结合位点,其中纤维素在整个表面都有分布,但在萌发孔附近的荧光最强;白皮松脱外壁花粉表面有胼胝质的存在,主要位于靠近气囊的部位,而青杄脱外壁花粉表面未能检测到胼胝质;酸性果胶质在白皮松脱外壁花粉靠近萌发孔处的荧光稍弱于其它部位,而在青杄脱外壁花粉的表面近极端的荧光要强于远极端;白皮松脱外壁花粉表面有酯化果胶的沉积,而青杄脱外壁花粉表面缺失酯化果胶;白皮松和青杄两种植物脱外壁花粉表面均有阿拉伯半乳糖的分布,而白皮松脱外壁花粉的荧光要远强于青杄;白皮松和青杄脱外壁花粉表面有伴刀豆凝集素(Conconavalin agglutinin, Con A )和大豆凝集素(soybean agglutinin, SBA )结合位点的分布,而缺失麦胚凝集素(wheat germ agglutinin, WGA)结合位点。另外,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 分析结果也同样支持上述结论。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Premise of the study: Microsatellite markers were developed for Pinus koraiensis to characterize its genetic diversity and understand its population structure. Methods and Results: Using the Fast Isolation by AFLP of Sequences COntaining (FIASCO) Repeats protocol, 20 primer sets were developed in Chinese populations of P. koraiensis. Three of the markers showed polymorphism with two alleles per locus when assessed in a sample of two populations of P. koraiensis from the Changbai Mountain in the Jilin Province of China. Five and three loci were successfully amplified in P. taiwanensis and P. massoniana, respectively. The amplification size of these loci matches those in P. koraiensis. Conclusions: These markers may be useful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population genetics of P. koraiensis.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地区人工油松林自然化发育过程中的植物叶片与土壤养分库和碳库的变化规律,采用典型样地法,以子午岭林区天然油松群落为参照,选择了不同立地条件的人工油松林,分别对其土壤的氮库、碳库及植物叶片养分库和碳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油松针叶C、N、P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99.5±63.75)mg/g、(8.53±0.50)mg/g和(0.94±0.64)mg/g,叶片C含量大小依次为阳坡天然林>阴坡天然林>阴坡人工林>阳坡人工林,阳坡人工林叶片N、P含量显著高于阳坡天然林。不同立地条件下油松林叶片C/N、C/P差异显著,叶片N、P和N/P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但是叶片C含量差异不显著。油松叶片C含量与N、P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N和P之间的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立地的油松林除40~60cm土层土壤C、N含量无显著差异外,0~20cm和20~40cm两个土层的人工林土壤C、N含量显著高于天然林,同时阳坡人工林土壤C、N含量显著高于阴坡人工林。0~20cm、20~40cm两个土层土壤C含量与N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植物N、P均呈显著正相关。子午岭林区阳坡的人工油松林不仅叶片养分含量较高,而且林地土壤是该区土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