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4 resultados para 312.272
Resumo:
研究了氙灯抽运脉宽、输出耦合镜的反射率、铒玻璃工作温度以及工作重复频率对铬镱铒共掺磷酸盐玻璃激光输出能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对于输出能量, 抽运脉宽为2.3 ms(10%最大幅度间)时较好; 综合考虑激光阈值和斜率效率, 输出耦合镜的反射率为85%时较好。此外, 如同大多数激光介质那样, 铬镱铒共掺磷酸盐玻璃的激光输出能量随铒玻璃工作温度的升高和工作重复频率的增加而降低。
Resumo:
Tellurite glass is proposed as a host for broadband erbium-doped fiber amplifiers because of their excellent opt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 single-mode Er3+-doped tellurite glass fiber with D-shape cladding was fabricated in this work.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amplified spontaneous emission (ASE) from this newly fabricated Er3+-doped tellurite fibers are exhibited. When pumped at 980 nm, a very broad erbium ASE nearly 150 nm around 1.53 mum is observed. The changes in ASE with regard to fiber lengths and pumping power were measured and discussed. The output of 2 mW from Er3+-doped tellurite fiber ASE source was obtained under the pump power of 660 mW. The broad 1.53 mum emission of Er3+ in tellurite glass fiber can be used as host material for potential broadband optical amplifier and tunable fiber lasers. (C) 2004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Resumo:
Absorption spectrum from 400 to 2000 run and upconversion fluorescence spectra under 940 nm pumping of YAG single crystal codoped with 5 at.% Yb3+ and 4 at.% Tm3+ were studied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blue upconversion emission centered at 483 nm corresponds to the transition (1)G(4) -> H-3(6), the emission band around 646 nm corresponds to the transition (1)G(4) -> F-3(4) of Tm3+. Energy transfer from Yb3+ to Tm3+ is mainly nonradiative and the transfer efficiency was experimentally assessed. The line strengths, transition probabilities and radiative lifetimes of (1)G(4) level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Judd-Ofelt theory. Gain coefficient calculated from spectra shows that the upconversion corresponding with transitions (1)G(4) -> H-3(6) in YAG doped with Yb3+ and Tm3+ is potentially useful for blue light Output. (c) 2006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Resumo:
文中介绍的误差自修正方法是通过光栅位移测量系统中单片机对光栅传感器的多个零位信号进行计数,并根据测量值和系统设定值得到的误差函数自动进行误差修正。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光栅位移测量系统的误差既可自动进行有效的修正,又可提高系统的测量精度。
Resumo:
261 p.
Resumo:
倾斜沉积技术制备的雕塑薄膜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各向异性结构的薄膜材料。根据基片旋转方式的不同,可得到螺旋状、S形状、C形状、弯曲柱状等不同结构的薄膜,并且出现了晶体中的双折射现象。雕塑薄膜可以实现各向同性薄膜无法实现的光学性质,为光学薄膜的设计与制备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综述了雕塑薄膜的制备方法,分析了雕塑薄膜的微结构与双折射特性,并阐述了其在光学领域内的应用潜力。
Resumo:
[ES] El artículo trata el tema de las estructuras tumulares, su variabilidad formal y funcional (funeraria, lugar de habitación, etc.), así como su distinta cronología. Se describe los casos concretos de Txoritegi (Zerain —Gipuzkoa—) y Galardi (Txoritegi —Gipuzkoa—), unas estructuras tumulares tipo mota utilizadas, posiblemente, a modo de atalaya de vigía en el contexto del período de conflictividad bajomedieval. Es un elemento novedoso en el territorio para cuya interpretación se ha efectuado un análisis de las cuencas visuales mediante SIG.
Resumo:
植物志的编研是植物学研究领域的基础性工作。植物志既是记载植物“身份"的"户口簿",又是记录和研究植物特征的重要"信息库"。《中国植物志》编研以大规模野外考察与标本采集为基础,以丰富的信息记载为核心,系统研究这些信息并编撰成科学志书,是一项百科全书式的系统工程。《中国植物志》历经四代植物分类学家41年(1918-1959)的准备、45年(1959-2004)的编研,由312位作者和164位绘图人员通力协作完成(其中科学院院士10位),并于2004年全部出版(中文名和拉丁学名的索引于2006年出版)。在编研过程中,采集和查阅植物标本1700余万份,发表新属及新属名称243个,发表新种及新种名称14312个,提出了新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对属、种划分和系统排列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国植物志》是世界上已出版的规模最大和内容最丰富的植物志书,全书5000多万字,总计80卷126册,记载中国维管束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包括9080幅图版,详细总结、记录、澄清了中国所有已知植物的科学名称、研究历史、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系统位置、物种生境、物候期和经济用途等。《中国植物志》是中国半个世纪以来植物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它查明了中国植物资源的基本状况,对科学家深入认识植物世界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对陆地生态系统研究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为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中国植物学科研和教学队伍也因此得到了壮大,出现了一批享誉国际的优秀植物分类学家。《中国植物志》是植物学研究领域一项开拓性、创新性、系统性、基础性工程,它的完成促进了中国植物学的健康发展,也带动了生物学相关学科的进步,必将对中国和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并产生深远影响。
Resumo:
植物志的编研是植物学研究领域的基础性工作。植物志既是记载植物“身份"的"户口簿",又是记录和研究植物特征的重要"信息库"。《中国植物志》编研以大规模野外考察与标本采集为基础,以丰富的信息记载为核心,系统研究这些信息并编撰成科学志书,是一项百科全书式的系统工程。《中国植物志》历经四代植物分类学家41年(1918-1959)的准备、45年(1959-2004)的编研,由312位作者和164位绘图人员通力协作完成(其中科学院院士10位),并于2004年全部出版(中文名和拉丁学名的索引于2006年出版)。在编研过程中,采集和查阅植物标本1700余万份,发表新属及新属名称243个,发表新种及新种名称14312个,提出了新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对属、种划分和系统排列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国植物志》是世界上已出版的规模最大和内容最丰富的植物志书,全书5000多万字,总计80卷126册,记载中国维管束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包括9080幅图版,详细总结、记录、澄清了中国所有已知植物的科学名称、研究历史、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系统位置、物种生境、物候期和经济用途等。《中国植物志》是中国半个世纪以来植物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它查明了中国植物资源的基本状况,对科学家深入认识植物世界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对陆地生态系统研究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为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中国植物学科研和教学队伍也因此得到了壮大,出现了一批享誉国际的优秀植物分类学家。《中国植物志》是植物学研究领域一项开拓性、创新性、系统性、基础性工程,它的完成促进了中国植物学的健康发展,也带动了生物学相关学科的进步,必将对中国和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并产生深远影响。
Resumo:
项目针对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所属区域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全球变化(CO2浓度上升导致的全球变暖、氮沉降、降水格局演变)所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系统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碳、氮、水等过程演变规律的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取得如下创新性理论:⑴成熟森林土壤可持续积累有机碳。发现亚热带成熟森林表土层(0-20cm)有机碳以0.61t/hm2•a的速度增加,为确认成熟森林作为新的碳汇奠定基础。⑵成熟森林趋于氮饱和。发现热带亚热带成熟森林生态系统趋于氮饱和,氮沉降增加将导致系统养分平衡的破坏。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限制因子理论。水热季节分配不均限制了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⑷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演替过程中其结构与功能、地上和地下不同步理论。创新方法:计算土壤C贮量长期变化的新方法;建立森林地下NPP关联估算模型;基于C/N确定森林土壤硝化与反硝化作用速率;推出降水动能及其受林冠分配调控的理论计算方法;提出任意时空尺度的生态系统水热状况量度指标及计算公式。发表Science等SCI论文52篇,核心期刊论文185篇,专著3部,被SCI论文引用312篇次,核心期刊引用2277篇次,核心内容之一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该成果催生生态系统非平衡理论框架的建立,引起国际同行的极大关注并获得高度评价,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