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7 resultados para 315-C0002C
Resumo:
采用快速响应红外气体分析仪对青海海北高寒湿地大气CO_2浓度进行连续监测,分析2004年CO_2浓度变化特征表明,CO_2浓度存在明显的日、季变化,日、年内均表现"U"型变化特征.这些变化与植被生理活动、土壤呼吸、大气逆温层、及湍流交换强度等有关.自1月到7月CO_2浓度的日变化过程中,日最高值出现时间在日出前后的5:00到9:00,并随7月的到来逐渐提早,日出后下降,约在下午15:00左右为最低,日落后又逐步升高.7月以后日最高值出现时间随时间推移又滞后,最低提早.一年中,月平均浓度最低值出现在7月份,最高值则在10月.观测表明,2004年海北高寒湿地CO_2年平均浓度为315.3μmol/mol,月平均最高为335.0μmol/mol(10月),月平均最低值为270.1μmol/mol(7月).统计海北高寒湿地旬平均CO2浓度与气象因素线性相关关系表明,海北高寒湿地CO_2浓度与大多数气象因子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与土壤温度、气压、相对湿度等的相关关系不明显.
Resumo:
高寒小嵩草草甸牦牛放牧强度试验表明:(1)不同放牧强度下各植物类群的地上生物量和总的地上生物量之间差异极显著,莎草科植物地上生物量的百分比组成之间差异极显著,禾本科和杂类草地上生物量的百分比组成之间差异显著,而且禾本科和莎草科(除对照外)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及其百分比组成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小,杂类草的变化与之相反;(2)优良牧草比例和草地质量指数与放牧强度之间均呈负相关,而优良牧草比例的年度变化和牦牛个体增重的年度变化之间呈正相关;(3)群落的相似性系数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小.通过建立植被变化度量指标,认为优良牧草比例的年度变化是评价高寒小嵩草草甸放牧价值的直接度量指标,而相似性系数的变化和草地质量指数的变化与牦牛生产力没有明显的联系,不能反映草场植被放牧价值的变化,只能指示植物群落整体的相对变化程度;牦牛的放牧强度约为1.86头/hm~2是小嵩草高寒草甸暖季草场可持续生产而不退化的最大放牧强度.
Resumo:
以新鲜尿和粪作气味源,在行为选择箱中观察根田鼠的行为识别模式,结果表明:雌鼠对陌生同性尿、粪气味源行为识别的差异不显著,雄鼠对陌生同性尿、粪气味源的行为识别在多个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根田鼠对陌生异性尿、粪的行为响应模式无明显差异;除嗅舔时间外,雌、雄鼠对粪气味的行为识别在其他指标上不存在明显差异;比较雌、雄鼠对尿刺激的行为识别发现,雄鼠对尿刺激的访问频次和反标记显著大于雌鼠,雌性嗅舔时间显著大于雄性,其他方面二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因此,雌、雄性根田鼠对粪气味的行为识别模式不存在性别差异;对尿气味的行为识别模式存在性别差异.
Resumo:
图像压缩是图像处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图像存储、传输等应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波变换具有多分辨率、时频局部性、能量集中能力强等众多优点,因此特别适合于图像压缩。图像压缩主要涉及到图像变换和编码两部分。本文的大部分工作是基于图像变换而展开的,在小波变换理论、基于小波的图像压缩算法理论及其实现、提升小波变换的FPGA实现、以及对两种小波变换算法的改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简要介绍图像压缩和小波变换的基本知识和研究现状,概述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2详细阐述图像压缩的基本知识,包括图像压缩的原理、分类和图像压缩的国际标准,回顾图像压缩技术的研究历史,并展望一些新的发展方向。 3概述小波变换的基本理论,分析提升小波相对于传统小波变换的优势。分析小波变换应用于图像压缩中的优点,阐述基于小波的分层树集划分(SPIHT)编码算法,并给出实验结果。 4 本文设计了一种并行的二维提升小波变换电路硬件结构,在设计中主要针对小波基的选取、边界拓展方式、提升小波变换数字电路的流水线设计、变换整体结构设计等进行了详细的讨论。这些设计显著降低了资源的消耗,加快了变换速度,提高硬件利用率。 5 由于小波变换缺乏方向性,本文设计了基于Contourlet变换的改进策略,充分利用了Contourlet的方向性,并且克服了其冗余性,使其性能达到最优;针对提升小波不具备平移不变性的特点,将冗余分解的策略引入到提升小波,设计了基于最小熵原则的最佳冗余提升小波分解。并将这两种方法应用图像压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Resumo:
分析了一种可重构星球探测系统中多机器人通信的特点.根据多机器人系统的功能要求,在TDMA(时分多址)分时共享信道原理和击鼓传花机制的启发下,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多机器人无线通信机制.详细介绍了该通信机制和通信协议.仿真和通信实验同时验证了该机制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Resumo:
超临界CO2流体与技术配合相结合开辟了重金属萃取的新途径。本文介绍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重金属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影响萃取的因素,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Resumo:
利用动力学通量箱及自动测汞仪联用技术,于2004年3月中旬对贵阳市的一座封闭生活垃圾填埋场汞通过地表向大气释放的过程进行了研究。3个采样点的汞释放通量日均值分别为559.1、88.2、53.6ng·m^-2·h^-1,汞释放通量强度与表层基质中的汞含量密切相关,该测定值高于世界背景地区通量的1-2个数量级,说明封闭垃圾填埋场也是大气汞的潜在来源。汞释放通量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白天较高并在午间前后达到最大,而夜间降至最低。气相因子中光照强度与汞的释放过程相关性最高,其次分别是气温、相对湿度、地温和风速。氧化态汞的光致还原作用是可能垃圾填埋场Hg^0生成的主要途径,降雨初期能促进地表汞的释放。
Resumo:
建立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UV)检测水、沉积物和土壤中的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和金霉素4种抗生素的方法。水样、土壤和沉积物样品的前处理采用EDTA-McIlvaine缓冲溶液提取,用SAX-HLB串联小柱纯化和富集,用丙酮(含10%甲醇)洗脱进一步减小天然有机质的影响。采用乙腈和0.01mol/L草酸溶液作为流动相,8min内分离4种抗生素。测定了贵阳市阿哈湖、南明河和乌江渡水库的水样及沉积物,均有抗生素检出。
Resumo:
对贵阳市区到农村地区的石生藓类氮含量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根据藓类氮含量(y,%)和大气氮沉降(x,kghm^-2a^-1)的平均定量关系(y=0.052x+0.7325)计算了各采样点的大气氮沉降值。贵阳地区大气氮沉降的变化范围为0.91~44.69kghm^-2a^-1,市区大气氮沉降最高平均(29.21±6.17)kghm^-2a^-1,主要来自城市废水NH3释放;最低平均(11.95±3.95)kghm^-2a^-1,出现在城市和农村的结合地带,主要原因在于来自市区的氮污染物减少、且大量分布了环城林带、农业活动相对较低;20km以外的农村地区大气氮沉降略微升高(平均(14.31±5.11)kghm^-2a^-1),主要反映了农业施肥导致NH3释放的增加。结果表明,石生藓类氮含量是一种经济可靠的大气氮沉降监测工具,能够较准确地量化大气氮沉降的水平,并为深入研究大气氮沉降的生态环境效应提供基础资料。
Resumo:
回顾和介绍了基于DEM 提取流域河网的三种不同算法:移动窗口算法、坡面径流模拟算法、谷线搜索算法,其中坡面径流模拟算法由于其水文学基础,能产生连续河网,能与分布式参数模型紧密结合,进而分析了这三种算法各自的优缺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分析和讨论了坡面径流模拟算法中存在的三个基本问题:⑴水道起始点位置的确定,⑵凹陷与平坦区域水流方向的确定,⑶模拟河网与自然河网之间的偏差。最后,针对算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未来的研究重点。
Resumo:
我国南方岩溶区与北方黄土区都是巨大的碳库。碳酸盐的溶蚀及再结晶是两个碳库与大气CO2交换的重要过程;碳的区域平衡是评价化学风化消耗或逸散CO2的基础,岩溶区与黄土区在地球化学风化的环境背景。溶蚀过程,产物运移和归宿等差异很大。黄土区化学风化消耗大气CO2通量较岩溶区小。目前评价两类地区土壤与大气CO2的源汇关系尚不成熟,需要定量认识土壤CO2与下伏碳酸盐岩溶蚀或与下伏黄土次生碳酸盐化作用。
Resumo:
针对目前最常用的液- 液萃取、ICP- M S 测定法检测表生水体中微量稀土元素方法, 研究了不同pH值条件下, 酸性膦(65%HDEHP 和35%H2M EHP) 自表生水体中萃取稀土元素(REEs) 的回收率。结果表明, 在pH1~ 4 的范围内, 不同性质的水体(湖泊、河流、地下水) 有不同的REEs 回收率。其中湖水在pH 118~ 317 有90% 以上的回收率, 最高回收率为93164%; 河水在pH 211~ 315 范围内有90% 以上的回收率, 最高回收率为95152%; 地下水仅在pH 113~ 115 时回收率超过90% , 最高回收率为97161%。说明在萃取不同表生水体中稀土元素时, 需要调到特定的pH 值才能得到最好的萃取效果。
Resumo:
以猪草河剖面和羊儿坝剖面为例,进行硅质岩的PGE与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槽区硅质岩中的PGE异常受控于硅质岩中火山物质(蚀变成粘土矿物)的多少,PGE与Se、Rb、Cs、Ti、Cr、Zr等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猪草河剖面远离陆源区,沉积厚度大,更靠近火山活动区域,接受火山粗碎屑物质的量多;羊儿坝剖面远离火山活动中心,主要接受了火山灰等细碎屑物质,更接近陆源区,受一定量的陆源碎屑物质影响。根据Cr/Co、Nb/Ta、Pd/Ir-Ni/Cu及Ni/Pd-Cu/h对岩浆性质的约束,当时岩浆性质为基性玄武岩。根据La-Y-Nb图解和Th-Hf-Ta图解的进一步约束,表明当时的火山岩浆性质为钙碱性的火山弧玄武岩。
Resumo: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是一类具许多共同特征但成因联系不太密切的矿床类型,近来已成为国外铜—金勘探的主要矿床类型之一。该类矿床以矿石中含有大量的铁氧化物(磁铁矿或赤铁矿)且伴有很强的区域性钠(—钙)质蚀变为特征,可以产于元古代克拉通内或新生代大陆边缘岛弧环境,其周围具火成岩或含蒸发盐层,时空上与之有关的侵入岩为磁铁矿系列花岗岩,矿化主要产于近区域主断裂的羽状次级断裂中。部分该类矿床的形成与一定的主岩类型有关,而多数矿床可能由高盐度H2O——CO2——盐混合流体的不混溶作用形成,且矿化通常与钾化有关。对成矿流体是主要来自岩浆还是受围岩控制尚有争论,成矿模式有蒸发盐来源模式、外来流体加热模式和岩浆——热液流体模式。但对部分该类矿床详细的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源于岩浆。对该类矿床进行地球物理勘探需要考虑磁铁矿、硫化物和Cu—Au矿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我国开展对该类矿床的研究将有益于发现新的铜资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