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8 resultados para Streambank planting
Resumo:
为了明确西北旱地种植苜蓿对土壤物理性状、水分和养分的影响,对其进行了较为详尽地探讨。种植苜蓿能增加土壤团聚体含量,提高土壤通气透水能力。苜蓿生长发育时需要大量消耗土壤水分,连续多年种植苜蓿会导致土壤干燥化;种植苜蓿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水平,降低土壤磷、钾含量。施肥既能平衡土壤养分又能增加产草量。
Resumo:
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对清耕和问作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6年、4年、2年仁用杏园0~500cm土层土壤水分、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及树体生长状况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间作沙打旺,除了在秋季提高了0~100cm土层土壤水分以外,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均显著降低了0~500cm土层土壤水分,且间作沙打旺年限越长,降低越显著。间作沙打旺提高了0~10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间作年限越长效果越显著,但对100cm土层以下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无显著影响。间作沙打旺对土壤全磷含量无显著影响。间作沙打旺显著降低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其中速效氮降低深度达500cm土层,速效磷、速效钾达300cm土层,且间作年限越长,降低越显著。间作沙打旺显著削弱了树体的长势,降低了坐果率和杏仁产量。间作沙打旺存在着与仁用杏争水争肥的矛盾,黄土丘陵沟壑区仁用杏园不宜间作沙打旺。
Resumo:
研究播种密度对3种豆科牧草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探讨其在草地农业系统中的合理优化模式。结果表明:沙打旺(Astragelus adsurgens)在高密区第2年生产力最高(18321 kg.hm-2),第3年开始下滑;苜蓿(Medicago sativa)在中、高密区生产力的增幅和增量差别不显著,以第3年最高(22563和22108kg.hm-2);胡枝子(Lespedeza daurica)在中密区第3年最高(7856 kg.hm-2);加大密度使沙打旺提早进入生长盛期,第2年即达到高生产力和较高水分利用效率;苜蓿以中密区(20~30株/m2)效果最好;达乌里胡枝子的生产力和水分利用率偏低,在黄土塬区草地农业中没有优势。
Resumo:
以土壤水分条件及地形等因素为依据 ,进行了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 ,共划分了 3个类型组和 9个类型 ,并提出了小流域林草布局的典型模式。根据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和小流域布局模式可以看出 ,延安研究区有条件发展乔木林 ,但并不是到处都可发展乔木林 ,因此 ,依据立地条件类型进行造林种草的合理布局进行植被建设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措施。
Resumo:
在陕北黄土高原 ,根据植被的地理分布、植物区系背景、环境条件的地理变化及造林种草实践 ,从南至北可划分为落叶阔叶林区、森林草原区和干草原、沙化草原区。以延安一线为界 ,南部为森林地区 ,北部为草原地区 ;再以长城沿线为界 ,南部为森林草原区 ,北部为干草原、沙化草原区。延安一线和长城沿线为两条重要的生态分界线 ,就是这两条生态线把陕北黄土高原划分为森林、森林草原及干草原、沙化草原三个植被区。植被区划是造林种草的理论依据之一 ,陕北黄土高原的种树种草应遵循这两条生态线 ,使其与植被分区相符合
Resumo:
为探讨在宁南山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可行性,2005~2006年在宁夏彭阳县就垄沟、传统、覆膜3种不同的耕作方式的适应性进行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3种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的生长状况、产量及农田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覆膜耕作可增加土壤蓄水保墒性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产增效明显。对三种耕作方式下作物产量进行分析,覆膜耕作比传统耕作增产46%;垄沟耕作比传统耕作减产71%。覆膜耕作水分利用效率比传统耕作提高了33%;垄沟耕作由于在越冬期垄上冬小麦大面积冻死,不适宜在宁南山区推广。
Resumo:
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和抗逆能力,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的主要优良树种之一(程积民等,2002;陈云明等,2002)。黄土高原地区刺槐人工林密度偏大,且多为低产林(余新晓等,1996;韩芯莲等,1996;2003)。王百田等(2005)认为黄土高原刺槐单木总生物量及各部分生物量都是密度的幂函数关系,但低密度林分和高密度林分的总生物量都比中间密度林分的总生物量高。种植密度不仅影响刺槐林地生物量,而且刺槐林地出现土壤干层的部分原因就是栽植密度过大(韩芯莲等,2003),其林地生产力的维持以及可持续生长成为林草植被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植物密度对种群个体数量和生长的调控可以维持种群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持种群的稳定性(Watkinson,1980)。因生长资源的强制分配,种植密度能引起植株个体间相互作用,密度增加导致植物种内竞争产生,使种群中单株生长量和生物量发生改变(李博等,2000)。竞争的实质是植物对地上光照和地下养分资源的利用,在共享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竞争会导致植物个体生长量和存活率的降低(李博等,1998)。种内竞争对植物个体生长的影响,与植物“自疏法则”的...
Resumo:
Under the dire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me key issues of forestry in Western Liaoning Province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Planting Broad-leaved Trees and Accelerating Conifers" (PBTAC) was put forward as the effective approach to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n the Pure Plantation of Pinus tabulaeformis and the unique path of fore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Western Liaoning Province. The concept, aim, and notices of "PBTAC" were also analyzed and discussed.
Resumo:
根据陕北丘陵沟壑区川地、坡地以及不同坡向、不同坡位的气候条件 ,提出果树的最佳适栽地块。通过对陕北丘陵沟壑区果园土壤含水量的分析 ,提出了适合于该区的果树节水灌溉方法和灌溉量
Resumo:
干旱是威胁宁南山区胡麻生产持续发展的首要限制因子。采用地膜覆盖穴播种植技术 ,探索了旱地胡麻覆膜穴播种植的增产机理及其增产效应。结果表明 ,覆膜穴播可以提高土壤地温 ,保持土壤水分 ,促进土壤速效养分的充分释放和有效利用。又因穴播种植 ,胡麻籽粒顶土合力增强 ,出苗率高达 79.4%~ 96.2 % ,籽粒产量提高 37.9%~ 46.2 %。与此同时 ,作者于胡麻覆膜穴播种植后 ,在胡麻的关键生育期枞形后期—现蕾初期 ,进行了膜上节水补灌试验。结果表明 ,节水补灌 30 0~ 450 m3 /hm2可提高籽粒产量 30 %~ 44% ,水分生产效率达0 .30~ 0 .32 kg/(hm2 · mm) ,水分生产效率提高 8%~ 1 4 .9%。这一新的种植方式 ,效益显著 ,应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胡麻产地大面积推广应用
Resumo:
自 1 98 4年开始的长期不同轮作与施肥试验表明 :种植作物可提高土壤供氮能力 6.88%~ 36.58%,以种植苜蓿提高幅度最大 ,是裸地的 1 .37倍。长期施用氮肥、磷肥、有机肥及三者配施可提高土壤供氮能力 9.8%~ 1 33.98%,其中以施氮、磷及有机肥玉米连作提高幅度最大。不同轮作系统中土壤供氮能力 :粮草 3年轮作 >粮草 8年轮作 >粮豆 3年轮作 >粮饲豆 4年轮作 ;种植作物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氮水平 ,提高剖面土壤供氮能力。施用有机肥可有效地增加深层土壤供氮潜力并在 1 0 0 cm处出现迅速减小的现象
Resumo:
研究了黄土塬区塬面不同套种作物的幼树苹果园土壤微生物的分布和酶活性。结果表明,果园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在果树行与套种行中是不均匀的,细菌和真菌多为果树行多于套种行;土壤的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以及中性磷酸酶活性在套种小麦的果园中以套作行高于果树行,而套种烤烟则使脲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有所降低。套种豆类有利于土壤肥力的均衡发展。
Resumo:
20 0 0年特旱年 ,燕沟流域通过推广抗旱保苗、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品种改良、增施肥料、大垄沟种植等技术措施 ,增产稳产效果显著 ,在全年降水量减少 36 .1%的情况下 ,粮食单产仍稳中有升 ,人均产粮达到了 5 2 5 .1kg。这对于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坡改梯后保障食物安全生产、加快退耕还林还草步伐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Resumo:
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灌草植被退化严重的关键问题 ,进行了长期的定位研究 ,提出了灌草植被封育、改良、立体配置等快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体系。试验结果表明 :主要草地群落本氏针茅、百里香适宜封育期为 3~ 5a ,产草量可提高 5 1~ 7 5倍。大针茅适宜封育期为 5a ,产草量可提高 1 5~ 5 0倍 ;改良草地最佳组合荒山穴播为本氏针茅 +杂类草、达乌里胡枝子 +本氏针茅群落 ,产草量提高 6 1~ 6 4倍。撂荒地开沟种植为本氏针茅 +冷蒿、本氏针茅 +红豆草、本氏针茅 +达乌里胡枝子群落 ,产草量提高 4 6~ 4 8倍。荒山隔带耕翻种植为芨芨草、本氏针茅 +紫花苜蓿、本氏针茅 +老芒麦、达乌里胡枝子 +本氏针茅群落 ,产草量提高4 5~ 6 5倍 ;灌草立体配置结合工程整地措施 ,建立了以柠条 +芨芨草、沙棘 +草木樨和山桃 +芨芨草为主的集流灌草配置模式 ,现已形成可更新的稳定的灌草群落类型。该体系的组装配套与试验、示范、推广为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区灌草植被的快速恢复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Resumo:
通过对苹果地、农田和其他塬面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研究 ,发现苹果地土壤入渗速率大、降雨产流率低和存在生物利用型土壤干层。这些水文学性质将增强土壤 -植物 -大气间垂直水分交换 ,削弱降雨转化为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比例 ,最终影响区域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的数量。另外土壤干层的出现还削弱了土壤水库对年际和季节性干旱的调节作用 ,导致苹果产量随降雨量的自然变化呈现较大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