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resultados para NH_4~ -N
Resumo:
采用室内培养和田间小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硫脲(TU,0.1%,0.3%,0.5%,1.0%,5.0%)不同浓度以及TU和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脲酶抑制剂苯基磷酞二胺(PPD)组合对土壤脲酶活性、土壤尿素氮转化和玉米产量的影响。室内培养试验表明,硫脲既是一种弱脲酶抑制剂又是一种硝化抑制剂。硫脉对脲酶活性和尿素水解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是作用时间较短;硫脉用量为0.1%时,就起到了抑制作用,用量0.3%-1.0%之间差异不显著,用量1.0%-5.0%之间抑制效果随用量增加而加强。硫脉不同用量对土壤NH_4~+-N释放和向NO_3~--N的进一步转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作用强度随抑制剂用量增加而增强。硫脲不仅仅延缓了土壤NH_4~+-N的释放高峰期一周,而且降低了土壤中NO_3-N的富集,使NO_3~--N的释放高峰期向后推迟了10天。本试验条件下,土壤中的NH_4~+-N向NO3--N转化的时间大约为7~10天;土壤中有效氮的含量主要取决于土壤NH4+-N的含量,受NO3-N含量的影响次之。田间模拟培养表明,硫脲及其抑制剂组合对土壤脲酶活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时间为2周,其中抑制剂组合TU_1+PPD对脲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持续了65天。TU、TUI+DCD和TUI+PPD,对土壤NH_4~--N的释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NH_4~+-N向NO_3~--N的进一步转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进而影响土壤有效氮的总量。总的来看,硫脲及抑制剂组合的抑制效果,依次是TU_1+P PD>TUI+DCD>TU_2>TU_1。硫服及抑制剂组合对玉米株高、百粒重和产量的影响基本是一致的,TU和抑制剂组合Tul十PPD、TU1+DCD的作用效果显著优于单施尿素,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施用抑制剂显著增加了玉米产量,增产幅度为9.14%~11.49%。
Resumo:
在地处下辽河平原的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潮棕壤上布置施N量分别为180、240和300kg·hm~(-2),施P量分别为70、100和130kg·hm~(-2)的稻田田间试验。应用通气密闭室法和陶土渗滤管法,测定了稻田生态系统三个不同施肥期施用氮肥后的NH3挥发损失和N淋溶,结果表明:1.水稻生长季节施用氮肥后有明显NH3挥发,总挥发量为11.64kgN·hm~(-2)-34.01kgN·hm~(-2),占施N量的4.66%-11.66%,主要发生在施用分孽肥后,每次NH3挥发高峰出现在施氮肥后的2-4d内。2.水分渗漏对NH3挥发损失有重要影响。田面积水条件下,NH3挥发损失量及其占施N量的比率都较大,不同施N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NH3挥发量随施N量增加而增加;田面不积水条件下,NH3挥发损失挥发量相对较小。3.氮肥用量、田面水NH4斗一浓度和田面水pH是影响NH3挥发重要因素;180kgN·hm~(-2)条件下,积水时不同P处理间NH3挥发差异不显著。4.水稻生长季节各次施用氮肥后,60cm和gocm深处渗漏液中NH4+-N含量都小于2mg·L~(-1),各施氮肥处理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但NO3-淋溶比较显著,多集中在3mgN·ul-15mgN·L~(-1)之间。NO3-的淋溶随施N量增加而增加。水分渗漏状况影响N03一在不同土层深度的累积,渗水越快NO3-淋溶深度越大。渗水快或者施N量高时NO3,淋溶浓度高于国际饮用水卫生标准10mgN·L~(-1),已有污染浅层地下水的可能。5.施用基肥后灌水,NH_4~+、NO_3~-立即出现淋溶高峰,而两次追施氮肥的淋溶高峰出现在施肥后10d或更久;并且基肥时期的淋溶浓度也比较高。
Resumo:
本文主要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NH_4~+和K~+在五种土壤中被矿物质固定的程度及固定过程中的铵、钾关系。0~30天的观测结果表明:83~100%的铵、钾固定发生在2天内,其中铵的固定速度大于钾。在含水量为最大持水量的50%时;施入14.29μMNH_4~+/g烘干土被固定25.0~83.3%,施入同量K~+被固定28.0~67.9%。在固定过程中,铵与钾主要是相互竞争的关系,即双方竞争同一固定位置。在同等条件下,NH_4~+ 的竞争能力比K~+ 强。NH_4~+ 的存在常常妨碍K~+的固定,而K~+的存在往往促进NH_4~+的固定(先施K~+时除外)。将三种2:1型自然土壤中铵、钾固定量与其原有的固定态铵、钾量进行相关分析,初步证明:施入NH_4~+、K~+的固定量与原有的固定态铵、钾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也得出:不同矿物对NH_4~+、K~+的“选择性”不同,蛭石对K~+的“选择性”强,而水云母对NH_4~+的“选择性”强。此外,在予备试验中,还对固定态铵的分析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与比较,并提出了一种测定固定态铵的新方法-H_2SO_4法。将H_2SO_4法与HF法同时用于12种不同土壤中原有固定态铵的测定。得出:H_2SO_4法测定值显著高于HF法。其原因可能是H_2SO_4法测出了非硅酸盐矿物所固定的铵(用“R-NH_4”表示),“R-NH_4”在 2:1 型土壤中占全N的0~9.5%。将H_2SO_4法、HF法和 KCl法同时用于观测四种土壤对施入NH_4~+ 的固定。结果表明:三种方法测得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测定值高低不同: KCl 法>HF法≈H_2SO_4法。将三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后,初步证明:(1). "R-NH_4" 在土壤中也存在“固定”与“释放”作用;(2). “NH_4/K”处理所固定的铵比其它处理固定得更牢固。
Resumo:
自长白山北坡自然保护区采集阔叶红松林 A_0 和 A_1 层土壤。进行了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速效氮及土壤中群体微生物氮转化测定;分离并鉴定了芽孢杆菌36株、产荧光假单胞菌34株,并对各优势菌株进行了氮转化活性的测定。A_0 层土壤在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速效氮 (NH_4~+-N) 等方面明显高于A_1层。氨化作用、硝化作用速率也得到同样的结果;硝酸盐还原、固氮作用及同化作用速率两次采样测定的结果不同。而土壤速效氮 (NO_3~-N)是 A_1 高于 A_0层。芽孢杆菌的优势种是 B. megaterium 和B. cereus,产荧光假单胞菌的优势种是 P. fluorescens-F。所有分离到的芽孢杆菌及产荧光假单胞菌均能活跃地进行氨化作用。所有芽孢杆菌都能进行反硝化作用。而能进行反硝化作用的 P. fluorescens-F及 P. fluorescens-C其作用能力均高于 Bacillus S的20倍以上,同化作用是这两类菌的共同特征。不同种之间以及同种异株间进行氮转化速率的比较。有的差异很大。讨论了这两类菌的数量分布与土壤氮转化速率的关系。建立了反映土壤内部氮转化的模型。
Resumo:
选择四株不同来源的Frankia菌;Ccol(分离自细枝木麻黄),Mg~+(分离自香杨梅),At_4(分离自色赤杨),Hr_(18)(分离自沙棘),对它们NH_4~+代谢的部位,以N_2或NH_4~+为氮源培养时氮代谢的差别,NH_4~+最初代谢所用的酶及其特性等进行了研究。
Resumo:
通过改变水力负荷和排水高度,系统考查潜流人工湿地的脱氮除磷以及去除有机物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出水TP、COD浓度受排水高度影响不大,NH_4-N去除率略受排水高度影响,且随着水力负荷增加而减小。而反硝化作用受排水高度影响,随排水高度增加,反硝化作用增强。
Resumo:
探讨NH4+-N回收率在不同因素下的变化规律。【方法】以黄土高原从北向南不同地区的典型土壤类型为对象,采用Bremner浸取法,研究了土壤类型、植被类型、施肥模式及添加有机物料对铵态氮回收率的影响。【结果】不同类型土壤及不同类型植被间NH4+-N回收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黄土正常新成土的NH4+-N回收率最高(88.8%),极显著大于其他土壤,土垫旱耕人为土的NH4+-N回收率最低(81.0%),简育干润均腐土和干润砂质新成土介于二者之间;不同类型植被间,林地土壤的NH4+-N回收率(91.0%)极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植被土壤,其他类型植被土壤的NH4+-N回收率表现为农田(85.5%)>裸地(83.8%)>草地(83.6%),但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添加有机物料后,土壤NH4+-N回收率极显著增加(P<0.01),不添加有机物料对照土壤的NH4+-N回收率为84.3%,添加长毛草和苜蓿后的NH4+-N回收率分别为86.6%和85.9%。长期施肥对土壤NH4+-N的回收率无显著影响(P=0.436 5>0.05)。【结论】NH4+-N回收率与粘粒含量呈弱负相关,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粘土矿物对N...
Resumo:
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小流域,针对塬面、梁地和坡地三种地形,分别选取了盛果期果园、老果园和退果还耕地等,研究了退果还耕条件下,三种地貌类型土壤剖面中水分含量变化及NO_3~--N、NH_4~+-N积累和迁移规律。结果表明,无论塬面、梁地或者坡地上,果园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降低(10%~14%);果园退耕后,土壤水分开始缓慢恢复。盛果期,塬面NO_3~--N峰值主要处于100—200 cm之间,退果还耕后,100 cm以上土层中NO_3~--N含量降低,100cm以下NO_3~--N积累量在增加,并且峰值不断向下移动。盛果期果园NO_3~--N积累量为631~3032 kg/hm~2;退果还耕地、老果园NO_3~--N积累量都显著高于盛果期果园。盛果期40%以上的NO_3~--N积累在100—200 cm土层,但退果还耕地上50%左右集中分布在200—300 cm土层。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的变化对NH_4~+-N分布特征的影响并不明显。
Resumo: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土壤中加入无机氮肥和玉米秸秆对无机氮转化的影响。在田间秸秆不同还田处理的土壤中加入氮肥(硫酸铵)培养,初期土壤NH_4~+-N的含量较高,随着培养时间延长,NH_4~+-N的含量下降,培养15天后NH_4~+-N的含量趋于平衡;而土壤中NO_3~--N含量在培养期间逐渐增加,培养30天后NO_3~--N含量趋于平衡;秸秆不同还田处理土壤中添加秸秆培养,粉碎还田处理的土壤中NH_4~+-N的含量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处于最低,培养后期覆盖还田和高茬还田的土壤NH_4~+-N的含量略有下降。
Resumo:
以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的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为参比对象,采用室内培养方法,对新型吡唑类化合物DL-1的硝化抑制效应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DL-1对土壤中铵的氧化过程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前3周的硝化抑制率可达70%以上,且硝化抑制能力在第14天至28天最强.与等量DCD相比,施用量为(NH4)2SO4氮量1.0%的DL-1在14、21和28d使土壤中的NO3--N含量分别下降26.23%、33.27%和23.31%;与不加抑制剂的对照处理相比,土壤NO3--N含量则分别下降了71.12%、69.10%和55.14%.当DL-1用量为(NH4)2SO4氮量的2.0%时,土壤的硝化作用受到了更强烈的抑制,到培养第90天试验结束,土壤中的NO3--N含量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
Resumo:
用无水硝酸铈铵[(NH_4)_2Ce(NO_3)_6]与环戊二烯钠(C_5H_5Na)在四氢呋喃中按1:6摩尔比反应,得到(η~5-C_6H_5)_3Ce·OC_4H_8;用ErCl_3·nTHF与环辛二烯钾(C_8H_(11)K)按等摩尔比于-78℃反应,升至室温,再按1:2摩尔比加入C_5H_5Na,得到了(η~5-C_5H_5)_3Er·OC_4H_8.两配合物晶体结构测定结果表明都属单斜晶系P2_(1/n)空间群.Ce配合物与已测定过的(η~5-C_5H_5)_3Ln·OC_4H_8(Ln=La,PrNd,Gd,Dy,Y,Lu)的晶体结构不是同构物:而Er配合物则是同构物.Ce配合物中的Ce—O、Ce—Cent(环戊二烯环中心)和平均Ce—C(η~5)键长不符合镧系收缩规律,而Er配合物的键长符合.这说明在(η~5-C_5H_5)_3Ln·OC_4H_8同构系列中在Ce和Dy有两个断点,但不存在所谓的“钆断现象”,因为Y,Er,Lu配合物的Ln—O和Ln—C(η~5)和Ln—Centroid距离不大于Gd的相应值.
Resumo:
早在70年代初,人们就发现杂多酸具有抗病毒活性.例如钨锑酸钠[NaSb_9W_(21)O_(86)]~(18-)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抗病毒化合物.非常有趣的是最近报道[NH_4]_(18)[NaSb_9W_(21)O_(86)]·24H_2O(结构代号为HPA-23)具有很高的抗爱滋病病毒活性,在法国已进入临床应用.但从分子水平研究杂多酸化合物抗病毒的机理,目前尚未见到国内外报道.而作为病毒可以广义地看作由一个蛋白外壳包裹,内部则为核酸.爱滋病病毒同样由两层蛋白所包裹,与宿主细胞发生吸附作用主要是通过外层包络蛋白(GP120),该蛋白的活性组分是一个由8个氨基酸组成
Resumo:
固体化合物(NH_4)_6Mo_7O_(24)·4H_2O和(PPh_3)_2CuCl与饱和液体NH_4HS反应获得桔红针状标题晶体。晶体空间群为P2_1/c,晶胞参数a=11.742(2),b=28.186(7),c=19.304(3),β=100.57(2)°,V=6280.4(?)~3,D_c=1.46g/cm~3,Z=4,F(000)=2816。在3≤2θ≤45°范围内收集到8414个独立衍射强度数据,其中3856个I≥1.5σ(I)强度数据参加结构计算。标题化合物分子是以{MoCu_3S_3Cl}类立方烷型簇为核心的分子,Mo—Cu的平均距离为2.716。
Resumo:
本工作利用一种改进型旋流雾室雾化氢化物发生装置,建立同时测定铅、砷、锑、铋、锗、锡及非氢化物元素的ICP-AES法。溶液中的Pb(Ⅱ)首先以H_2O_2-(NH_4)_2S_2O_8溶液氧化为Pb(Ⅳ),然后再与NaBH_4溶液反应产生氢化物,与由气动雾化产生的样品气溶胶一起被导入等离子体中。Pb,As,Sb,Bi,Sn,Ge的检出限分别为1.4,7.6,2.8,1.3,2.4和15μg/L,较通常的气动雾化法低20-60倍,硒、碲在氧化剂存在下不能产生氢化物。研究了共存元素的干扰及消除方法。实际样品(沉积物)分析结果与推荐值吻合。
Resumo:
本文以RE_2O_3和(NH_4)_2HPO_4为原料制备了REPO_4(RE:La—Lu,Sc和Y)系列样品。研究了REPO_4化合物中磁化率与RE~(3+)离子原子序数的关系。REPO_4的结构分为单斜晶系(La—Gd,Tb)和锆英石型(Tb—Lu,Sc和Y)二种类型结构,测定和讨论了化合物的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