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化脲酶抑制剂对土壤尿素氮转化和作用产量的影响
Data(s) |
2003
|
---|---|
Resumo |
采用室内培养和田间小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硫脲(TU,0.1%,0.3%,0.5%,1.0%,5.0%)不同浓度以及TU和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脲酶抑制剂苯基磷酞二胺(PPD)组合对土壤脲酶活性、土壤尿素氮转化和玉米产量的影响。室内培养试验表明,硫脲既是一种弱脲酶抑制剂又是一种硝化抑制剂。硫脉对脲酶活性和尿素水解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是作用时间较短;硫脉用量为0.1%时,就起到了抑制作用,用量0.3%-1.0%之间差异不显著,用量1.0%-5.0%之间抑制效果随用量增加而加强。硫脉不同用量对土壤NH_4~+-N释放和向NO_3~--N的进一步转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作用强度随抑制剂用量增加而增强。硫脲不仅仅延缓了土壤NH_4~+-N的释放高峰期一周,而且降低了土壤中NO_3-N的富集,使NO_3~--N的释放高峰期向后推迟了10天。本试验条件下,土壤中的NH_4~+-N向NO3--N转化的时间大约为7~10天;土壤中有效氮的含量主要取决于土壤NH4+-N的含量,受NO3-N含量的影响次之。田间模拟培养表明,硫脲及其抑制剂组合对土壤脲酶活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时间为2周,其中抑制剂组合TU_1+PPD对脲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持续了65天。TU、TUI+DCD和TUI+PPD,对土壤NH_4~--N的释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NH_4~+-N向NO_3~--N的进一步转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进而影响土壤有效氮的总量。总的来看,硫脲及抑制剂组合的抑制效果,依次是TU_1+P PD>TUI+DCD>TU_2>TU_1。硫服及抑制剂组合对玉米株高、百粒重和产量的影响基本是一致的,TU和抑制剂组合Tul十PPD、TU1+DCD的作用效果显著优于单施尿素,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施用抑制剂显著增加了玉米产量,增产幅度为9.14%~11.49%。 |
Identificador | |
Idioma(s) |
中文 |
Fonte |
硝化脲酶抑制剂对土壤尿素氮转化和作用产量的影响.孙爱文[d].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3.20-25 |
Palavras-Chave | #脲酶/硝化抑制剂 #脲酶活性 #尿素N转化 #产量 |
Tipo |
学位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