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7 resultados para 4-NITROQUINOLINE-1-OXIDE
Resumo: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以北、汉水以南的广阔地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本文依据该地区所处地理位置的植被分布规律等资料,绘制了1:20万的植被复原图。并在此基础上,运用ERDAS imagine 8.4和Maplnfoprofessional 6.0软件,分别对神农架地区的TM影像(5、4、3波段)进行监督分类及目视解译,同时结合野外的样方调查,绘制了神农架地区1:20万的植被类型图,并建立了相应的属性数据库。最后,根据野外的GPS定位点对制图精度进行了Kappa检验。 制图结果表明,制图区总面积3476.67 km2,共计504个斑块。据统计,林地面积2607.45 km2,森林覆盖率75%;山地灌丛及亚高山灌丛总面积358.62 km2,占总面积的10.3%:草甸面积156.84 km2,占4.51%。自然植被划分为10个植被型,46个群系,以及农田(包括居民点)和茶园两种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其中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面积最大(6个群系),约908 km2,占总面积的26.12%;其它依次为落叶阔叶林(1 1个群系),针叶林(4个群系),常绿阔叶林(3个群系),山地灌丛(5个群系),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3个群系),亚高山灌丛(6个群系),草甸(4个群系)以及亚高山针叶林(3个群系)等。另外,两种农业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共计430 kn12,占总面积的12.37%。 植被类型图与复原图叠加分析表明:①常绿阔叶林的理论分布区域,由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等7种植被型以及农田(含居民点)等土地利用类型共同组成。因处低海拔区域,人口集中,所以农田(含居民点)分布最广,所占面积最大,占到该区域面积的35.28%;加上长期的人为干扰,常绿阔叶林面积缩小至48.76 krr12,占到该区域面积的13.93%;②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理论分布区域内,因干扰后落叶阔叶林恢复较快,逐渐占据优势。另外,该区域海拔较低,人类活动也较频繁,农田(含居民点)面积仍有相当的比例;③针阔混交林理论分布区海拔位置高,人为活动影响少,原地带性植被保存较好,分布面积最大;其余部分为落阔林等7种植被型共同组成。④针叶林理论分布区域应是以巴山冷杉林为单优种的亚高山针叶林带,但因历史上的皆伐及火烧等原因,现面积仅有17 kfr12,占该区域的19.8%,其余则为亚高山灌丛及亚高山草甸所替代。
Resumo:
目的:研究小檗碱和巴马汀母核上己基的引入对化合物抗HIV-1活性的影响,并比较结构相似的小檗碱和巴马汀抗HIV-1活性的差异.方法:考察4个化合物对重组HIV-1 RT活性、HIV-1复制和细胞毒性的影响.结果:小檗碱和巴马汀有较强的体外抑制HIV-1重组逆转录酶活性, EC50分别是63.1和44.52 μg·mL-1;己基巴马汀有一定的抗HIV-1活性,合胞体抑制的EC50是0.08 μg·mL-1,治疗指数为11.38;巴马汀对各种细胞系的细胞毒性较其他3种化合物小.结论:己基巴马汀有一定的抗HIV-1活性,己基的引入可能改变了其作用机制,提示构效关系的研究将为寻找高效低毒的天然化合物提供实验依据.
Resumo:
目的:从红花五味子果实中寻找活性代谢产物,研究其抗HIV-1活性和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合胞体抑制、HIV-1感染细胞保护、HIV-1 p24抗原测定、融合阻断、逆转录酶和蛋白酶活性分析等实验,检测分离化合物的抗HIV-1活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红花五味子甲素能够抑制病毒诱导的合胞体形成,保护病毒感染细胞,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对HIV-1感染细胞与正常CD+4细胞间的融合,逆转录酶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红花五味子甲素不抑制病毒在慢性感染细胞中的复制,也不抑制蛋白酶的活性.结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红花五味子甲素,它对HIV-1病毒复制早期具有抑制作用.
Resumo:
选择绵羊建立反刍动物大肠阻塞病理模型,对手术前、后静脉血浆及死亡后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胰脏和肠组织中内皮素-1(ET-1)含量进行测定,探讨了该模型血浆及组织中ET-1含量的变化和临床意义。结果表明:模型组和对照组手术前血浆ET-1含量分别为(57.81±2.95)ng/L和(62.72±3.17)ng/L,手术后含量分别为(41.87±8.06)ng/L和(60.74±4.68)ng/L,模型组术后ET--1含量明显下降(P<0.05);每30min间隔采血,模型组术前、术后第2天和第4天ET--1含量依次降低,差异极显著(P<0.01);模型组心、肺、肾组织中的ET-1含量分别为(273.28±53.7)、(270.65±98.6)、(249.32±20.8)ng/L,分别比对照组心脏(105.73±32.2)ng/L、肺脏((34.34±6.73)ng/L、肾脏(50.43±12.89)ng/L明显升高(P<0.01)。这些变化可能与肠阻塞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Resumo:
下载PDF阅读器目的:研究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rhIGF-1)对近似于人类2型糖尿病的db/db小鼠的降血糖作用.方法:正常饲养db/db及同品系的正常小鼠,定期监测血糖和血胰岛素水平.待db/db小鼠表现出明显的高血糖及高胰岛素血症后随机分为4组,每日皮下注射溶媒、胰岛素或不同剂量的rhlGF-1,共2周.首次给药后每30min测定血糖1次,观测不同干预方式的即时降糖效果.再于每次给药前测定血糖,观察2周内的变化趋势.结果:db/db小鼠饲养至8周龄时表现出明显的血糖升高及高胰岛素血症.所用剂量的胰岛素对db/db小鼠未表现出明显的降血糖作用;rhIGF-1特别是高剂量rhIGF-1即时及短期降糖效果均较明显,可有效保护db/db小鼠.结论:rhIGF-1对db/db小鼠有较好的降血糖作用,对伴有明显胰岛素抵抗的糖尿病患者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Resumo:
The southeastern region of Yunnan province is a key site for drug trafficking and HIV-1 infection spread from the west of Yunnan and Laos to southeastern China.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HIV-1 infection and hepatitis C virus (HCV) coinfection among injection drug users (IDUs) in southeastern Yunnan, three cohorts of 285 addicts, including 242 IDUs and 43 oral drug users, living in the cities of Gejiu and Kaiyuan and the county of Yanshan were studied. HIV-1 and HCV infections were detect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and/o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ata on the age, sex, risk behavior, drug use history, employment, ethnic background, and marriage status were obtained by interview. The overall prevalence of HIV-1 infection was 71.9%. The rate of HCV coinfection among 138 HIV-1-infected IDUs was 99.3%. Most HIV-infected IDUs were 20 to 35 years old (86.7%) and were ethnic Han (75.9%), suggesting that the epidemic in Yunnan is no longer confined to non-Han ethnic minorities, HIV prevalence in female IDUs (81.2%)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male IDUs (68.2%) (p <.05). The prevalence of HIV infection reached 68.4% after 1 year of injection drug use. Needle/syringe sharing is the major high risk factor for the spread of HIV-1 and HCV infections. Large-scale educational campaigns are urgently needed to reduce the spread of HIV and HCV infection in these regions.
Resumo:
High-power operation of uncoated 22-mu m-wide quantum cascade lasers (QCLs) emitting at lambda approximate to 4.8 mu m is reported. The emitting region of the QCL structure consists of a 30-period strain-compensated In0.68Ga0.32As/In0.37Al0.63As superlattice. For a 4-mm-long laser in pulsed mode, a peak output power is achieved in excess of 2240mW per facet at 81K with a threshold current density of 0.64kA/cm(2). The effects of varying the cavity lengths from 1 to 4mm on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QCLs are analysed in detail and the low waveguide loss of only about 1.4 cm(-1) is extracted.
Resumo:
高分子凝胶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以及日常生活中,按其形成作用力不同分为化学凝胶和物理凝胶两大类。由于高分子物理凝胶具有凝胶化的可逆性及其对环境条件强烈的响应性,因此,在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与应用中受到极大的关注。高分子溶液中的物理凝胶因其结构及形成机制复杂,在实验方面,除了散射技术及流变技术能够有效地揭示它的部分信息外,其它的实验手段很难用于这个领域的研究;在理论方面,化学凝胶的理论已经比较成熟,而物理凝胶的粘弹性质以及凝胶化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松弛过程,除了一些特征的标度指数外,人们还没有得到适用于高分子物理凝胶的普适规律。当前,由于计算机模拟理论及模拟方法的发展,使得计算机模拟成为除了实验和理论研究方法之外的第三个重要的研究方法。但是,由于物理凝胶化行为的复杂性,用实验和理论获得的信息很难较好地描述凝胶化过程,而计算机模拟的高度透明性及反映信息的完整性,有助于理解这一复杂过程中所涉及的物理本质。因此,利用计算机模拟结合实验及理论方法深入研究高分子物理凝胶的形成机制、结构与性能关系已成为目前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本论文主要运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并结合小角中子散射(Small-Angle Neutron Scattering, SANS)和流变(Rheology)等实验手段从多个角度探讨了以下几类典型的高分子溶液物理凝胶化行为。 1. 温度对遥爪型三嵌段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的自组装及凝胶化行为影响的研究:采用二维简单方格子Monte Carlo模拟方法,结合逾渗(Percolation)理论,建立了溶胶-凝胶转变相图在统计热力学中的确定方法;甄别了具有特征构象的链,讨论了链及胶束的聚集,明晰了相互作用(体现为约化温度)、构象转变、聚集与凝胶化的一致的关联关系;提出了构象转变模型,进而明确了此体系的凝胶化过程,在微观尺度上表现为桥型链和环型链之间的竞争。 2. 模拟模型改进及其应用到持续长度对稀溶液中高分子链构象影响的研究:考虑到原始八位置键涨落模型效率低,实现复杂且不能应用到复杂的高分子体系,对该模型进行了改进,使其实现简单、效率高,并拓宽了该模型的应用范围。然后,以刚性对均聚物构象的影响为例,发现随着刚性增加,均聚物构象从球形椭球到棒状椭球的转变,并对比了自由连接链(Free Joint Chain, FJC)模型和蠕虫链(Wormlike Chain, WLC)模型在不同刚性范围内对高分子链末端距预测的偏差,首次给出了这两个经典模型的半定量的适用边界。 3. 溶剂尺寸对遥爪型三嵌段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的自组装及凝胶化行为影响的研究:用改进后的八位置键涨落Monte Carlo模型,研究了遥爪型三嵌段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条件下的聚集和凝胶化对溶剂尺寸的依赖性,发现溶剂尺寸效应对凝胶化的作用是非单调的。由一个均聚物体系的对比模拟证明这种作用主要是由熵驱动的,并给出了中分子溶剂的半定量定义。在均聚物和嵌段共聚物溶液中,不同尺寸的溶剂分子可以使溶液由于高分子聚集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微结构,并影响高分子链构象和溶液的性质。从多个角度研究了三嵌段共聚物在不同尺寸溶剂的溶液中所遵循的三种不同的凝胶化机理。 4. 聚氧化乙烯-氧化丙稀-氧化乙烯三嵌段共聚物(poly(ethylene oxide)-poly (propylene oxide)-poly-(ethylene oxide), PEO-PPO-PEO)重水溶液凝胶化的小角中子散射(SANS)和Monte Carlo研究:结合Pluronic F127(EO65PO99EO65)/D2O三嵌段共聚物溶液的特征,对照SANS数据,用改进后的八位置键涨落模型成功地从模拟中获得了F127/D2O的溶胶-凝胶转变相图。详细地考察了体系的微观结构,提出此类高分子溶液中形成的物理凝胶包含高分子逾渗网络的生成,以及被束缚溶剂(Bound Solvent)必须超过离散组分体系逾渗的临界体积分数的机理。着重研究了一定浓度的F127水溶液随温度升高引起的溶胶-凝胶转变以及凝胶-溶胶转变的Reentrant相行为,发现体系在低温区域的溶胶-凝胶转变遵循相同的机理,而在中等温度和较高温度以及不同浓度区域中的凝胶-溶胶转变遵循不同的机理。 5. 极性基团饱和度和溶剂条件对两亲性聚合物在溶液中的聚集行为和凝胶化影响的研究:用改进后的八位置键涨落模型,针对两亲性聚合物在不同溶剂条件的溶液建立了粗粒化模型,以两亲性聚合物中极性基团的饱和度,溶剂条件和高分子浓度为变量,考察了其对链构象、聚集及其凝胶化的影响。 6. 多糖水溶液凝胶化的流变和小角中子散射研究:用流变和SANS考察了两个多糖水溶液中物理凝胶化过程,针对由氢键主导的水基凝胶体系的典型特征进行了讨论,从分子链构象,聚集体结构及其关联以及流变特征等方面对聚强电解质角叉胶(Carrageenan)水溶液和聚弱电解质明胶(Pectin)水溶液进行了详细的讨论。考察了不同多糖的种类(聚合物链的电荷密度),盐的种类和浓度,溶液温度等对凝胶化和凝胶结构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多糖溶液的凝胶化机理。
Resumo:
采用Cr/Al催化体系,成功地合成了全同1,2-聚丁二烯(PBD),并用DSC方法、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及~(13)C-NMR的方法进行结构与物性测定,得如下结果:全同1,2-PBD的熔点为124.3℃;三角晶系中,分子链成了螺旋,晶胞参数为a=17.3A,c= 6.5A;在红外光谱中,其特征谱带出现在694.4 cm~(-1)处;在~(13)C-NMR谱中仅出现四条谱峰,其化学位移分别为142.51、111.56、39.26、37.43 ppm。全同1,2-PBD的~(13)C-NMR谱提供的实验数据表明,在~(13)C-NMR谱中1,2-PBD-CH二碳十个五元组谱峰的归属是有别于Elgert、Kumar已有的归属。它属于一种新的归属,与半经验方法所推演的结果相符。它恰巧同聚丙烯侧甲基五元组谱峰的归属一致。采用半经验方法研究了1,2-PBD的~(13)C-NMR增中CH二碳五元组、CH_2-碳四元组及六元组共振谱峰,同时讨论了模型链的链长、温度以及立构序列的排列对各立构序列键概率的影响,求得了相应的r值。同时采用经验方法对1,2-PBD的~(13)C-NMR谱中CH_2=碳、CH-碳五元组及CH_2-碳四元组谱峰做了归属。两种方法对CH_2-碳谱峰的归属得到了一致的结果。
Resumo: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应用,极大的降低了AIDS发病率和死亡 率,延长了HIV感染者的生命。但HIV耐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HAART的疗效, 耐药株的产生成为影响抗病毒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欧洲、美国的耐药监测技术 规范均推荐在新感染未经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中进行原发耐药检测。我国政府 于2003年底出台了艾滋病治疗的“四免一关怀”政策,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 规模的免费抗病毒治疗,监测我国未经抗病毒药物治疗HIV-1感染者中的耐药情 况可以为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和减少耐药毒株出现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HIV 耐药监测指南”,无偿献血者中的HIV-1 感染者,可以认定为HIV 新诊断未治疗人群。分析了云南无偿献血者的血浆和 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研究云南无偿献血人群的耐药状况。 已有实验室血清学方法识别HIV-1 新近感染和长期感染,用BED-CEIA 方 法,在河南、安徽、山西自愿咨询检测(VCT)人群中检出新近感染人群,进行耐 药基因研究, 对照研究了部分长期感染人群。 样品提取核酸后,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扩增pol 基因区(含蛋白酶 区1~99 氨基酸全长和逆转录酶区1~242 氨基酸)。PCR 产物双脱氧法测序,所 得序列与洛斯阿拉莫斯HIV 核酸序列库(Los Alamos HIV Database)标准株构建系 统进化树分析亚型;用斯坦福大学耐药数据库(Standford HIV Drug Resistance Database)分析耐药。 研究发现,云南省2005~2006 年无偿献血者中,有52 例为HIV-1 阳性,其 中49 例血浆和相应的PBMC 样品病毒基因扩增成功。序列分析表明,HIV 病毒 的亚型分布为CRF08_BC (51.0%), CRF07_BC (24.5%), CRF01_AE (20.4%)和B (4.1%);所有样品均未发现蛋白酶抑制剂(PI)耐药基因位点主要突变,只在6 例(11.7%)样品中发现7 例次PI 次要耐药位点突变;另外,在9 例(18.4%)样品中发现10 例次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 耐药突变,1 例(2.0%)发生非核苷类 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 耐药突变;针对具体药物PI/NRTI/NNRTI 均只有1 例 有潜在的低度耐药,临床仍对药物敏感。PBMC 和血浆的病毒耐药没有显著差异。 从河南、安徽、山西27 个VCT 检测点2006~2007 年采集的10310 例样品 中,通过WB 和BED-CEIA 检测出新近感染人群63 例,分析成功50 例血浆样 品;河南VCT 长期感染样品中随机抽样,分析成功19 例样品。分析成功的69 例VCT 样品中,HIV 病毒株的亚型分布分别为B’ (95.7%),CRF01_AE(2.9%)和 C(1.4%)。上诉样品均未检出PI 主要耐药相关突变,只在26 例(37.7%)样品中存 在27 例次PI 次要耐药相关突变;3 例(4.3%)样品出现6 例次NRTI 耐药相关突 变,7 例(10.1%)样品出现8 例次NNRTI 耐药相关突变。通过与斯坦福大学耐药 数据库比对,没有发现针对PI 类药物的临床耐药;但有2 例(2.8%)针对NRTI 类 药物耐药,1 例有M184V 突变导致对拉米夫定(3TC)和氟代拉米夫定(FTC)高度 耐药;1 例样品存在T215Y、M41L、L210W 三重突变位点,对阿巴卡韦(ABC)、 去羟肌苷(ddI)和坦那夫韦(TDF)中度耐药,对齐多夫定(AZT)和司他夫定(d4T)高 度耐药;针对NNRTI 类药物,有3 例(4.3%)毒株有耐药,1 例有K103N 突变导 致对奈韦拉平(NVP)、地拉韦啶(DLV)和依菲韦伦(EFV)的高度耐药;1 例有Y188L 突变导致对NVP 和EFV 的高度耐药;1 例存在K101E 和G190A 双重突变,导 致对NVP 的高度耐药,对DLV、EFV 和依曲韦林(ETR)中度耐药。 比较长期感染和新近感染者之间的亚型和耐药,未发现显著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河南和安徽未经治疗HIV-1 感染者中耐药处于低流行 状态。亚型分布云南无偿献血者以CRF_BC 为主,河南、安徽VCT 人群以B’ 为主。应持续在未经治疗人群中进行耐药监测。
Resumo:
于2010-11-23批量导入